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汉灵大帝 第四十二章 靖边策

护匈奴中郎将卢植回到帝都后,就急匆匆地来宫中见牛弘。

听到卢植来了,牛弘就让张让传他进来。牛弘还没见过这位文武全才的将军,从上半年应对边患的相关通报中,牛弘觉得卢植将军不仅稳重,更敢干提出自己的意见。牛弘知道,唯唯诺诺的人讨人喜欢,但不能委以重任。

牛弘将帝国针对游牧部族的新策略向卢植将军作了说明,想听听他的想法。

卢植将军大概已经听说过此事,所以说起来显得成竹在胸。他说:

“陛下,让游牧部族不游而牧,对于帝国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实行起来有三难。

其一,他们世代草原为家,四处游动,养成散漫的习性。一些游牧贵族更是从内心里把自己看作天上的鹰,把定居者看作笼中的鸡。要他们从心里接受定居生活有一定难度。

其二,游牧部族数量多,分布散。今年对归附我大汉的部族的救助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一些鲜卑部族在与大汉拉关系,想接近大汉帝国。全部帮他们造房子,让他们定居,帝国没有这样大的财力。如果只挑小的部族试点,影响力太小。

其三,草原不适宜种地,帝国在朔方大量开垦土地带来荒漠化就是个例子。一旦定居下来,放牧的范围就缩小了。草的生长跟不上牛羊的吃草速度,很快就会把草吃光的。没了牧草,他们还是不得不重新游牧。

帝国河西五郡以前由于家族内迁,空了很多房子。曾安排过羌人定居,但他们住了一段时间,觉得放牧不方便,又游牧去了。

现在帝国想在边境推行新政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一是去冬游牧部族遭了灾,力量被大大削弱。二是帝国的救助政策赢得了很多部族的感恩。”

“卢将军分析的很仔细”,牛弘赞道。

“陛下过奖”,卢植说道。

“让游牧部族定居下来是帝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帝国西北的边患。”牛弘说,“不仅仅把帐篷改成房子,那只是居住方式的改变。要使游牧部族不游而牧,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

“什么?生产方式?”卢植插嘴道。

牛弘明白了,现代的生产两字在汉代是妇人生小孩的意思,是词意引起的误解。

“不是指女人生产,而且他们的生存方式”,牛弘笑着说。“要让他们改变放牧的习惯。开始放牧与圈养并举,以后慢慢过渡到以圈养为主。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到处跑了。”

卢植边听边思考,不住点头。

牛弘接着说,帝国的南方开发和实边战略用不了几年,粮食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可以长期平价向牧区提供粮食。而牧区则用肉类,禽蛋类卖到内地,就象打鱼的卖鱼买粮一样。只要帝国与长城外牧区这种互惠关系一建立,还会打仗吗?到时侯,不管是羌人、匈奴人、鲜卑人还是乌桓人,只要他们定居下来加入这一互惠圈,他们就是汉人。

牛弘的话说得卢植将军眼睛都放光了。

到那个时侯,帝国再按地域划分郡县,派吏管治,就没有什么阻力了。

至于造房子,帝国可以征召一些工匠过去,让那些部族就地筑窑烧砖瓦,就地伐木,用不了多少钱的。为了体现帝国对他们的安抚之心,他们碰到困难,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帮助。万事开头难,对于那些率先响应帝国策略,选择定居的部族,一定要使他们定的下来,而且日子要过得比以前游牧好。只有这样才有示范效应。

“臣思虑不周。陛下之言让臣茅塞顿开。”卢植说道。

“对于少数对过去的辉煌念念不忘,鼓动部族与帝国唱反调的贵族,卢将军的刀还没有生锈吧。”牛弘说道。

“臣明白”,卢植说道。

“今年雨水多,边境的蝗虫不多吧”。正事谈罢,牛弘顺带问一下。

“在大漠边缘,可能有大蝗虫群”。卢植说道。现在帝国的边境部队捉蝗虫成了一项副业了。

“好,明年帝国的百姓有肉吃了”。牛弘知道,现在内地一些大的家族都在办养猪场。蝗虫只要能捉到,不愁没人要。

“陛下英明,现在这一大害变成宝了。”卢植说道。

“卢将军,你还得抓紧去落实靖边事宜。一定要做的稳妥细致,开个好头。”

“诺”卢植回道。现在他对事情怎么做已经有腹稿了,觉得这事不太难。

卢植将军没走两天,皇甫规和尹端将军也来到了帝都。

牛弘召见了他们。与卢植将军的情况差不多,开始他们对帝国的策略尚有疑虑,到后来满怀信心。

边境的将军们走后,牛弘觉得这事还不稳妥。就召太傅、太尉和两位帝国参议再次商议。

帝国参议刘庞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想法。让异族降服不如让他们认同。汉人和游牧民族在远古本来就是一个祖宗,把他们当异族安抚反而显得生份了。

牛弘充分肯定了刘参议的想法。如果双方相互不认可,那只能是利益的维系,归降也只是迫于大势。一旦情势逆转,边患又起,帝国就永无宁日了。

太傅认为,可以从古籍图谶里把汉人与游牧部族同根同源的故事集中编修成册。现在帝国已经有了印刷术,多印一些,在汉人和游牧部族中广泛传阅。

牛弘觉得又是一妙招。这事就安排帝国太学里的儒学者抓紧编修。

“书名就叫《汉境志》吧,以后都是汉人。”牛弘说道。

桥玄说,让蔡邕负责编修。蔡伯喈志在修史,就让他为帝国编点急用的。

这话说的大家笑起来了。

牛弘跟太傅说,这事要太傅跟蔡邕好好谈谈。远古的历史常常以讹传讹,在修编时不仅要尊重史实,更要为帝国的长远发展服务,为天下苍生造福。

太傅说:“陛下放心,蔡伯喈尽管耿直,但不酸腐,知道轻重”。

牛弘会意地笑了。

牛弘还认为,应该象南方开发一样,有专人负责协调。不过边境事务不比内地,涉及到帝国边境安全。所以级别应该低一点,不能让这个职位压过靖国边的将军。

太傅认为很有必要。帝国对游牧部族的策略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靖边的将军有三位,而且以后还会变更。不能让每个将军各搞一套,让游牧部族无所适从。

“那就叫帝国靖边协调使吧,品秩比千石,略低于靖边将军”。牛弘说。

“臣举荐杜密担任此靖边协调使”,桥玄说。

“靖边协调使大部分时间要到定居的部族那里去看看走走,了解情况,及时协调。在帝都的时间少。杜密人很稳重,但年龄大了。”牛弘说道。

太尉张奂一直没说话,因为这一职位对他来说比较敏感。帝国的边境安全是太尉的职责范围。

太傅举荐周异担任靖边协调使。得到牛弘的首肯,其它人也没有异议。

商议结束后,牛弘觉得这事就先到此为止。执行一段时间后如果需要再行调整。

俗话说,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这个圈子的协商现在成了帝国的最高决策班子。牛弘尽管有独自决策的实力和执行力,在帝国的上层,只要牛弘坚持,没人敢反对,但牛弘觉得通过这种协商定下的决策,更加全面。

几天没去向两位太后请安了,牛弘现在很轻松,叫张让伺侯着去看看两位。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