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抗战之我们 默认卷 第十九章 番外游击队是如何练成的

在普通人的脑海里,游击队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山沟里开来大队鬼子或敌人,此时山头隐蔽埋伏着一群游击队。

打头的是粗眉大眼、神情坚决(中外形象基本一致)的队长指挥官。

只见他抬手一枪,走在前面的敌人(通常长得獐头鼠目)应声而倒。

接着手下一齐开火,敌人则被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命。

最后大伙在队长带领下,扛着战利品胜利离开。

夕阳照耀着他们的影子越来越长,胜利的歌声悠扬飘荡,直到无比光辉的远方。

以上情形,大多出现在影视剧中(国产电影占多数),成为经久不衰的场景。

必须说导演们这样拍并没有错,因为电影必须把最吸引人的地方拍出来,不然没有收视率。

他们就要下岗待业,去大街上摆摊,天天跟城管打游击。

但一支游击队如果整天只忙着打埋伏,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被埋伏。

他们必须使用同正规军完全不一样的战略战术,学会一套游击队特有的规则和原则。

而这些学问,是很多观众甚至当年的国军,都没有搞明白的。

关于游击战,后世而来的陈阳,当年在军校学习时,就专门研究过这个论题。

因为只有了解了以前的抗战史,抗战经过,抗战过程,才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所谓的游击战,不是纸上谈兵,想来就来,想干就干的。

比如;你是新成立的游击队长张三,正奉命带着一个连去敌后开辟根据地。

为了简便,我们省略了一般游击队的原始积累过程。

直接让张三从正规军分离出来,因此官兵们都受过基础的军事训练。

个个背着顺手的枪械,随身带有五六天的干粮(再多背不动),还有能支撑一段时间的弹药。

来到计划中的游击根据地,开始创业。

既然是游击队,自然必须学会游和击。

普通人最先想到的是找个地方打埋伏。

但是新环境里人生地不熟,附近的鬼子或伪军也不是傻子,对经常路过的地方都搞过军事测绘(日本人办事认真是不用怀疑的)。

而且还会安插一些眼线做内奸,负责监视当地的治安情况。

冒冒失失地冲进去打埋伏,搞不好自己就成了包袱,被人打包消灭在山沟里。

很明显,想要在四面临敌的环境中生存壮大,必须先找个落脚的地方。

消灭敌人的眼线,然后才能准备计划中的战斗。

而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张三队长还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叫做后勤。

游击队员不是神仙,他们也要吃饭。

而且因为经常跑路的关系,不少人饭量还特别大。

考虑到随身背的那点干粮吃不了几天,张三队长自然应该抓紧时间,开辟新的粮食来源。

所以很自然地,张队长的第一件事,是找粮食喂饱手下的弟兄,同时安排房子让大家休息。

要知道行军是件很耗体力的差事。

如果睡不好觉,打仗就会缺少体力,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工作的进展。

张三自然会找到当地的村长或乡长,先给他们讲一通抗日大道理。

然后用委婉的方式告诉他们说,给我筹粮某某斤、限某某天办到,否则我手下不是吃素的!

粮食送来了,觉也睡好了,张三顺利地在村子里呆了下来。

很快,他就会面临两个问题:

一、村子养不活太多士兵;

二、游击队的消息渐渐传出去了,有人说鬼子正在集合伪军,随时可能来扫荡一把。

一个连作为游击队规模是够大了,但同鬼子硬拼还是不行的,所以张三必然要带着队伍转移。

于是第三个问题摆到了他的面前:他该如何离开这个村子?

好不容易占领一个村子,要放弃固然有点可惜。

不过更重要的是张三走后,鬼子肯定会在村子里大肆烧杀,抓出跟游击队打过交道的人处死。

同时汉奸们会非常积极地在周边村镇发展一批二汉奸,鼓励他们在下次游击队来的时候抢先报信。

并开出打动人心的价码,吸引某些村民成为汉奸队伍的一员。

很明显,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生下去,张三的队伍将变得十分艰难。

他们到哪里都筹不到粮,随时可能被鬼子包围,没有乡亲敢跟他们接触。

张三会发现,当初热情迎接的老大娘都变了脸,装作看不见他们。

即使打了胜仗也找不到地方休息,甚至伤员没有地方安置,只能在不断的行军中染病死亡。

这种情况并不是危言耸听。

事实上,无数国军游击队就是这样被剿灭的。

他们踏入战场的时候,未尝不是满腔激烈、充满还我河山的壮志豪情。

但在严酷的战争中,斗志很快消磨得一干二净。

最终沦为聚啸山林的土匪,甚至不得不接受鬼子的收编,改行去当伪军。

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游击战不是问题。

队伍规模也不是问题,关键是张三队长不打仗的时候什么也没干,才会落到如此狼狈的地步。

确切地讲,是他平时没有积极发掘村里的人力资源。

来到新根据地的时候。

张三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弄清村里的人员组成、社会背景及思想觉悟,惩处投靠鬼子的汉奸。

把民众组织起来成立救国会、儿童团等组织,吸引新兵入伍,举行广泛的抗日宣传。

任命自己的村长负责征粮征税,并秘密发展内线情报员,定期接头汇报动向。

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

他要想办法到下一个村庄去做同样的工作。

保证在短时间内有一大片活动区域可以游击,不让鬼子找到固定的目标。

张三和他的游击队如果能领悟这一点。

那么恭喜他们,他们找到了游击战的真谛。

在作战地图上,所谓游击区的地方,并不是简单地放一群游击队。

而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基层政权,能够保障游击队活动。

最起码的游击区只有几个秘密内线。

他们平时可能干不了什么大事,只是注意观察情报。

在游击队来到的时候能及时接应,告诉他们哪些人家可以住宿、哪个坏蛋投靠鬼子欺压村民。

配合游击队把败类干掉,使游击队能顺利休息和补给。

条件好一些的游击区里,村子有自己的抗日村长。

能代收抗日捐税和军粮,为游击队提供军需花费。

再好一点的地方,民众会组织起来成立民兵,拥有少量自卫武器。

一边种地一边训练,平时可以防止汉奸骚扰,鬼子来了还能临时抵挡一阵,掩护村民迅速撤退。

如果游击区越建越强,鬼子和汉奸的势力都被排挤出去。

敌人连交通进出都不能保证,那这块地方就会有另一个光荣的新名称,叫根据地。

从张三队长的工作日志里可以看出来。

从一无所有的陌生村落到根据地,光靠队里的一百来号人是根本不够的。

必须广泛利用当地的力量。

在这个问题上,八路军、新四军向来很在行。

他们在根据地里普遍实行减租减息,降低农民的负担(这样才有钱交多出来的捐税)。

农忙时帮助农民种地,然后按比例收取抗日捐税,平均分配给每个战士。

同时组织民兵严惩汉奸、孤立伪军。

不许他们染指自己的村落。

日军大部队来进攻的时候,民兵带着老百姓坚壁清野。

游击队则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随时无声无息地集结在另一个地方,对鬼子的后方狠狠捅上一刀。

解释到这里,游击战怎么打算是有了答案。

但是张三和他的手下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俺们又没有犯错误,为啥不让俺们当正规军,非要去敌后农村里窜来窜去呢?

张三问得很有道理,如果不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他和手下是不会安心去敌后的。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战略角度上,做一个课题研究。

自打人类有战争以来,攻城略地都是有目标的。

打仗不仅费钱,还要耗费宝贵的人命。

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原因,首领们绝不会热衷于这种劳民伤财的活动。

通常来说,出兵占领一个地方。

要么是因为那里有值钱的矿产和粮食。

要么是因为那里是交通要道或防御节点。

有助于扩大自己的统治实力;光赔钱没有收益的事,只有缺心眼的人才干得出来。

鬼子们积极地搞九一八和七七事变,说到底是因为抢劫的收益大大超出成本。

所以虽然以下犯上违反军令,天皇却兴高采烈地给强盗们升官。

而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激动地发现。

形势从来没有如此有利过,他们攻占平津、血洗南京,在一年多时间里占领了大片的土地。

把成千万的中国人变为亡国奴,占领了大片有价值的地方。

从城市里得到税收,从矿山挖来矿产。

即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每年也能收几百斤粮。

顺便还可以逼他干活出役,榨取剩余劳力。

刚开始抗战的时候,***的假想敌只是十七个日本现役师团。

事实证明,几乎全部日本人都是出色的抢劫犯加帮凶。

只要天皇供得起钱和枪,它们就能红着眼睛去任何一个角落烧杀抢掠。

而日本军队能打下多大地盘,不取决于它们有多少预备役士兵。

而取决于它们能抢来多少资源,或者说,它们在中国的抢劫效率。

所以仗打到这个时候,抗战已经不再是一场会战或几个集团军的胜负,变成了一场全方位的资源消耗战。

游击队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消灭多少鬼子兵。

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阻止鬼子对后方的经营。

一个农民做了亡国奴,鬼子就能多收几百斤粮。

如果他参加了张三的游击队,那鬼子不仅收不到他的粮,还要花钱派人去剿灭他。

并在张三出没的大小地方设据点、派驻军,大量牵制野战兵力。

后方驻守是一件十分费兵力的事情。

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即使派二十万人去守,一个人平摊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也是绝对的弱势。

事实上,武汉会战前,好几个日军师团都没能参战。

就同华北的八路军日益壮大、必须广泛布防有着直接的关系。

讲透这一点,张三应该明白过来。

真正战略意义上的游击战,工作重点不光是怎样钻山沟打埋伏。

而是建立自己的基层组织、扼杀敌人的活动空间。

增加对手的统治成本,消耗对手的资源兵力,直到最后积弱成强,一步步消灭敌人。

当然里面的具体步骤并不简单。

光一个根据地的建设就有几百万字专著研究。

从经济管理到公安肃奸、粮食增产、人事选拨全都是学问。

但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归根结底,游击战是如何在基层扎下根的问题。

这段历史军史研究来自前辈杨言信前辈收集的历史资料。

经过三年多时间汇总整理后,结合日军史料及其他材料,综合而成。

(杨言信前辈是晋察冀第一军分区参谋、杨浩老前辈的儿子)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