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开朗体现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性情豁达能让你发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不要只盯着疏斑的黑子,要看到那是一轮失红的朝阳。
一、激发兴趣的技巧
先苦后乐法
如果仔细观察每个人吃东西的习惯,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吃东西时会先挑喜欢的吃,而把不喜欢的留到最后才吃。另外有一种人刚好相反,他们总是把不爱吃的先囫囵吞完,最后再慢慢享用自己最喜爱的佳肴。通常大人们吃的习惯是属于后者,而前者是孩子们常有的吃法。有些小孩还把这种习惯带到读书上,一味读自己喜爱的科目而对不感兴趣的科目则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如此一来,就会产生某些科目成绩奇差无比的结果。
人都有趋向自己喜爱,而逃避自己所厌恶的事物的倾向。少年儿童尤其如此。这里所介绍的"先苦后乐"的读书方法,对你是否适用,不妨尝试一下。
图片法
请留意看看,孩子的书案上是否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功课进度表,英文谚语、及化学方程式呢?这样的读书场所似乎太过刻板、严肃了,不但激发不了孩子的读书兴趣,还会令孩子有窒息的感觉。
如果想拥有一份安谧,不妨想想有哪些是孩子喜爱、崇拜的人物或风景图片,不妨设法拿来贴在他的书桌前,让他在伏案用功之时,紧张的情绪能暂时得到松弛,增进读书效率。另一方面,让孩子在求知之外,也懂得追求艺术生活,使整个生命更丰富多彩。
接触大自然法
长期面对繁重的学习,体力不堪负荷精神过度紧张时,都会亟欲摆脱尘俗,彻底地解脱,让身心获得休息。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青山、绿水、清风、旭日涤尽尘嚣。让孩子获得一股新生的力量,以全新的面貌再度回到学习中来,作另一次的冲刺。
由于人口骤增,每逢假日,各处观光胜地几乎都人满为患,令人望而却步,所以不妨去登山或看海,松弛一下紧张的身心。
二、保持兴趣的技巧
当孩子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时,有时会越钻越觉得有趣,越钻进去吸引力越大。但有时也有相反的情况:当孩子集中精力于学习时,开始可能热情甚高,兴味甚浓,但久而久之,又感到枯燥、单调。不仅没有培养出对学习迷恋之情反而产生厌倦情绪。怎么克服呢?
挖掘新意法
每一事物都有其单调之处,从事久了,新奇感必然逐步丧失。但是,每一事物又都有其无穷无尽的新颖之处。在学习中,应当善于从一般中看出特殊,从表象中探究深层的奥秘,从中挖掘新意,从而也就会对学习不断产生新鲜感。
变换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形象地道出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的道理。比如,在做数学题时,遇到困难,久攻不破,会感到厌倦,而使热情受挫。这时不妨变换一下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会领略到一番新的风光,大增兴趣,而且还会意外地找到新的通途。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常使人感到枯燥单调,但不断变换角度的思考,就是老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新意。
寻找差距
当孩子对学习感到单调、枯燥时,多半是他没有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孩子不能把学习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要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差距,向深度发展。一旦发现了差距,他就会觉得深入学习对他仍十分必要,就会对学习产生清新之感。
丰富动机
如果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似乎只是为父母而学,那么,就会把学习看作是负担,无法从中得到乐趣。因此,丰富动机,升华动机,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要努力保持动机的丰富和充实,做到既有远大抱负,又有近期目标,以便对学习永远保持充沛的热情。
三、发展儿童兴趣的技巧
许许多多的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使许多人成为革新迷、科研迷、读书迷、体育迷……这种兴趣爱好,这种迷,就像活化酶,在实践活动中开辟着人的能力发展的宽广前景,使人们在各个行业中成为学习的优胜者、建设的尖兵和勇敢的探索者。
正确诱导法
一般说,对某种活动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爱好的人,对这种活动的兴趣爱好的程度常常标志着他对该种活动的有关能力发展的水平。日本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你想造就庸才吗?这很简单,就是让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话很有道理,试想一个根本不喜欢绘画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画家的;一个根本不喜欢音乐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人们对某种活动的兴趣爱好,往往也是和他从事该种活动的能力一起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兴趣爱好更是发展儿童能力的契机,是智能早慧的源泉。正如超常儿童协作组研究在"超常儿童追踪研究三年"的总结中所指出的,浓厚的认知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是超常儿童的一个鲜明特点。他们很早就表现出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很早就有了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如青海民和县农村有一个七岁半考入县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回族儿童叫刘健翔,他智能的超常发展,得益于父母的早期教育。他的父母从不强制孩子学习,而是注意体察孩子的兴趣,在刘健翔三四岁的时候,父母见他喜欢翻看小人书看画,就对他说:"小人书里画的都是故事。你如果认得画下面的字,就能看懂了。"这样就激发了他学习认字的愿望。这时,再去教他认字,他的学习积极性就高了。他家住房墙壁是用报纸糊的,已经认识几百字的刘健翔,又开始对墙上糊的报纸发生了兴趣。一有空,他就凑到墙上读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喊哥哥姐姐来教他。他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发展起来的。相反,有些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好,不一定是他的智力差、能力低,而可能是他的兴趣爱好没有转到学习上来。如果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正确引导他的兴趣爱好,使他有一定的学习兴趣爱好,伴随着这种学习兴趣爱好,就有一定的积极情绪,从而激励着他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他的学习就会很快取得进步,他的学习能力也就会相应地较快地提高。
注意性格法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把海伦·凯勒和拿破仑相提并论,并称他们是"中世纪两个最有趣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位既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又有良好性格的人。
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因为得了一场重病,导致眼瞎、耳聋。命运把她无情地投入了痛苦黑暗的深渊。但凯勒具有坚强、乐观的性格,她非常热爱生活,对骑马、滑雪、游泳、下棋样样都很爱好,而且很擅长。她靠触觉来认识世界,通过让别人在自己手上拼写字母来和别人交往,她靠手指摸老师说话时的口型和喉头的颤动,学会了说话,用顽强的毅力学会了阅读盲人书刊。她于23岁以坚强的意志和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的拉得克利夫学院,凭广泛的兴趣和坚强的性格使自己终于成为通晓五国语言、知识渊博的学者,成为著名的美国盲人女作家。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兴趣各异。但性格和兴趣的关系密切。兴趣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往往是在感兴趣的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因为如此,西方的谚语说:"弄清楚一个人对什么有兴趣,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和品性。"同时兴趣受性格所制约,性格也影响兴趣的倾向。兴趣广泛、浓厚、深刻,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通常性格上勤奋、自信、自尊。而兴趣狭窄、肤浅,好奇心弱,求知欲低的人,通常性格上懒惰、自卑、自怯。既有广阔兴趣又有中心兴趣的人,通常性格上开朗、勤奋好学、进取心强、思维敏捷、有顽强的意志,有独立性、批判性、创作性和探索精神。而兴趣单一或缺乏兴趣的人,通常性格上狭隘自私、缺乏进取心,思维呆滞,缺乏坚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有依赖性。
父母的性格,不但影响孩子的性格,同时对他们的兴趣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温和、兴趣广泛,又有教育方法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变得活泼、可爱、精神愉快、振奋,好奇、主动、刻苦、顽强、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当然,开始阶段孩子的性格和兴趣是不稳定的,但久而久之,就可能逐渐变成他们稳定的兴趣和性格。
四、幽默:语言的艺术
具有良好的幽默心理素质,掌握好幽默语言艺术,在人生各种公关场合中,就会无往而不胜。
双关语
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止一个意思、一个解释,而是有两个解释、两种含义,说话者常常强调的不是其表面意思,而是它暗含的另一种解释。这就是双关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财主向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大献殷勤,送了许多奢侈的礼物。这位女演员说她的心早已另有所属了。
但这个财主彬彬有礼地回答:"我的渴望没有那样高。"
这位富翁的回答表面上温文尔雅,其实,它的最终含义要鲁莽得多而且包含和隐藏着使轻信之人难以发现的欲望,这是个典型的双关语。
妙语
这里的"妙语"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巧言妙语"的意思,那是指精彩的、别人想不到的语言,而作为一种幽默传达给他人。请看海涅所写的一则妙语:
这个女人在许多方面和米洛的维纳斯十分相像。和维纳斯一样,她年愈古稀,牙齿脱唇,而且在黄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
急智
急智,又称机智。如果妙语是主动的和向前的,急智之言则是被动的和回溯的。它往往指以幽默的回答,使自己从令人发窘的问题或尴尬的处境中脱身。
有个朋友应邀参加高尔夫球四人对抗赛。
抱歉。"这位朋友说,"我太太不喜欢我打高尔夫球。"
何必怕她?"另一位球友取笑他,"你是个男人,还是一只老鼠?"
我是男人。"这位朋友说,"但是我太太怕老鼠。"
这位朋友的回答非常巧妙,面对着要么自己丢面子,要么得罪太太的两难境地,他的幽默感帮助他成功超脱出来,并让自己和太太一道笑。这就是急智。
俏皮话
具有讽刺意味的妙语就是俏皮话。
俏皮话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很广泛。里根就擅长说俏皮话。
他在1966年参加州长竞选时,常抨击当时的州长道:"州长一口一句他的堤坎、他的湖泊、他的水库,使人感到他一旦卸任就会把这些东西都带走似的。"
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时,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
这些俏皮话在一定的程度上为里根争取了选民,并最终赢得了竞选。
警句
警句是以简洁的语言陈述事实,常常以比较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其中的道理往往具有普遍意义。一般说来,警句长于聪明而短于激烈。请看两则:
元月是人们向朋友表示良好祝愿的一个月份,而其他月份是这些良好祝愿实现不了的月份。
人生一般分为两部分:在前半生里,人们向前看后半生;在后半生里,人们向后看前半生。
格言
格言是以发人深省的劝告方式来增添人类行为的光辉,如,富兰克明所说的"早起早睡,使你拥有健康、财富和幸福","节省一分钱就等于赚了一分钱"等即是。
格言和警句一样,不尽为幽默,但它们所起的理性愉悦有盎然的生活趣味,有些格言有时也采取诙谐的形式。《冷庐杂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杭州有人专卖秘诀,一个人用三百文钱买了三条,它们分别是:
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
那人把它封好后,慎重地递给他,对他说:"我的秘诀特别灵,小心不要随便传给他人。"他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过是六个字:
勤俭早散勤捉
他大呼上当,然仔细一想,这六个字的道理毕竟是对的,也就只好作罢了。小贩靠兜售格言,惩罚了想侥幸占便宜的人。
雅谑
雅谑,也就是文明的玩笑。它一般仅限于文人圈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幽默形式。雅谑表面上往往是自嘲,其实是嘲笑对方,借语言的诙谐使戏谑寓有雅趣。请看古代的一则雅谚:
有个名叫华雨棠的人,精通治国之学,在大官们中间有些名气。他常说:"我大儿子才能平庸而且生性糊涂,所以我就让他做官;小儿子才思敏捷而且干练果断,我就让他治家。"人们听了,都笑开了。
这位华先生借嘲笑自己对两个儿子的愚蠢而荒唐的安排,暗讽仕途的污浊和官场的腐朽。
戏谑
戏谑近似雅谑,但它并不追求雅兴。它往往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富嘲讽之意。
清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郑板桥一天到镇江金山寺游玩。寺里的和尚见他穿着平常,就随随便便地招呼道:"坐、茶。"
后来,他见到郑板桥在仔细地欣赏墙壁上的字画,方知此人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道:"请坐、泡茶。"
待请教姓名之后,吃了一惊,便恭恭敬敬地逢迎说:"请上坐、泡好茶。"
郑板桥告辞之时,和尚拿出纸笔,请他写一幅对联。郑板桥含笑挥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的对联没有一个字是自己的,却异常巧妙地戏谑了势利者。
字戏
字戏是文字游戏的一种。在音和义之间,或音假借,或婉转意会,诸如拆字、离合、藏头、缩脚以及字迹等等皆是。古代文人多以此消遣。
据说,佛印一天请苏东坡吃"半鲁"。苏东坡不解,以为是什么好东西,没想到只是鱼。因为"半鲁"拆字为鱼。第二天,苏东坡回请佛印吃"半鲁",佛印以为也是吃鱼,但苏东坡只是让他在太阳下晒了半天。佛印质问,苏东坡说:"昨天你请我吃上半鲁,今天我请你吃下半鲁。"下半"鲁"即"日"也。
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其汉字字戏要比其它语种丰富得多。有时,把一个具体的字放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它就被赋予了一种新意思,因为它已经成了另一个字。
传说,一伙木匠为曹操的相国府修大门,门的框架已搭好了,曹操看后,没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在门中写了一个"活"字。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不得其解。主薄杨修看后,立刻令人将门修大点。有人问为什么,杨修说,门中写了"活",合起来不是"阔"吗?丞相嫌门窄了。杨修不愧为解字谜的行家。
还有一种是以画代字的字谜。在应该写字的地方,不写字。而是画上一幅画,它不是表示抽象的意思,而是表示一个具体的字、或词。
有个先生,教了10个学生。有一次,先生改作文,改到最后一篇,再也没法改下去了。他就在后面画了一棵竹子。第二天,这学生拿着作文来找先生:"我的作文怎么没改,只画了棵竹子呀?"先生说:"我改不了呀,你的作文就象竹子,节节不通嘛!"
那些熟悉音乐的人,甚至用乐谱来作字谜。请看一则这样的幽默:
某人是学音乐的,他的妻子也懂音乐。有一天,他家中没米下锅了,于是妻子就到办公室找他,恰巧他不在,她就在他桌子上留了张纸条,上面写着:5632。友人看了不懂,后来问他,他说:"'5632'为音乐之简谱记号,'速拿米来'是也。"
趣诗
唐宋以后,诗词盛行,律诗、绝句深入群众,名篇名家成为口碑。人们不时地对其进行调侃、嘲弄,这就产生了趣诗。其中包括打油诗。
唐伯虎是风流才子,诗词作得很漂亮。同时,也是作"趣诗"的老手。传说,一天他的邻居请他去为他们的母亲写祝寿诗。唐伯虎平常很看不起这家暴发户,此时决心戏弄他们一下。他第一句写道:
对门老妪不是人,
主人的亲朋好友看了,怒形于色,正要发作。他写了第二句:
西天王母转凡身。
众人皆舒了一口气,转怒为喜。唐伯虎又写道:
生养五子俱是贼,
儿子们差点气得跳起来,唐伯虎镇定自若地又写道:
偷得蟠桃奉母亲。
大家终于眉开眼笑。
趣诗不仅文人会作,普通老百姓中擅长写趣诗的也不少,"绝妙好词"也不时出现。据《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位农夫因盗牛被官府捉拿,他的妻子便给县尹写了一首诗:
洗面盆为镜,
梳头水当油,
妾身非织女,
夫倒会牵牛。
这农妇巧妙地改变"牛郎织女"的典故,"牵牛"二字,尤为绝妙,淡化了"偷"字,并取得幽默效果。借着诗将"诉苦"与玩笑溶为一炉,终于打动了县尹,挽救了丈夫。
趣联
趣联为楹联的一种,以应对的工整和情趣取胜。它包括那种即景生情、你唱我和、随即成趣的"敏对"。它们多是个人情态的表现,有的还潜藏着哲理与箴言。
年,阿古柏乘南疆混乱之际,带兵入侵中国境内,自称为汗。左宗棠主张出兵新疆,曾国藩则反对。据传说,当左宗棠准备出关时,曾国藩派人送去一上联:
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所见辄相左!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季子"既是对左宗棠的尊称,又是对他的嘲讽。联中嵌入了左宗棠的名字,有指责其官职不大,却敢与之作对之意。
左宗棠写了下联作为回答:
藩城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
经济"指治理国家之才,"有何曾"即是"曾何有",联中也巧妙地嵌人曾国藩的姓名,且反嘲其屈膝媚外的行径。与上联谐对成趣。这就是"趣联"。
故事、轶事、小品文
故事、轶事、小品文,处处都可显示幽默。轶事和故事都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但是,轶事多半特指名人或伟人的传记故事,有时还蕴含着哲理。
下面是一则有关鲁迅的轶事:
鲁迅在厦门时,有一次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一位理发师见鲁迅穿着一件旧长袍,便像剪草般替他乱剪一通,鲁迅站起来后,就随便从口袋里抓一把铜元塞到理发师手里,比应付的多了很多。后来,鲁迅又去理发,这次,理发师细心又认真理完发,鲁迅把钱数了数,给了他一个应付的数目。理发师忍不住问:"先生,这次怎么不多给些了?"鲁迅说:"上次你胡乱地剪,我就胡乱地给,这次你认真地剪,我就认真地给了!"
鲁迅这一幽默举动的真正用意,在于让理发师懂得:人不能势利。无疑这具有普遍意义。
请看《艾子后语》中的一则小品文:
齐国有个人,有健忘症。他走就忘了停,卧就忘了起。妻子为他担心,就对他说:"听说艾子滑稽多智,为什么不去向他请教?""好。"他说。于是,就骑马挟带着弓箭走了。
不一会儿,他下马大便,将箭插在地上,把马系在村边。大便完了,他看到了左边的箭,说:"好危险啊!哪里射来的箭,差点射中我!"
接着,又看到了右边的马,高兴地说:"虽受了场虚惊,但是得到一匹马。"
于是,他牵着马刚要走,忽然踩到自己的大便,顿足说道:"踩到狗屎,脏了我的鞋子,真可惜!"
他上了马,向回家方向走,一会儿到了家。却在家门口徘徊,说:"这是什么人的屋子?难道是艾夫人住在里面吗?"
他妻子看见了他,知道他又忘记了,便骂他。他怅然地说:"娘子,我与你素不相识,为什么出口伤人?"
当然,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夸张,乍一看,你会觉得它荒诞不经,但细一想,你不觉得它也很真实吗?
五、幽默:语言的巧妙运用
拟人法
拟人法,是创作童话,动画和寓言的常用手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拟人幽默"法,是从童话王国、动画世界和寓言故事里寻找幽默感觉。
现在,唐老鸭、米老鼠、大灰狼和玩具熊都已变成了"世界公民",成为许多人的外号和代名词;还有黑猫警长几乎成了警察的爱称。
为了表现和平这个永恒的主题,有人画了一头斗牛,却将两只犀利的牛角打成了一只蝴蝶结,而且让牛悠闲地闻着一朵鲜花。
牛角是不可能打成蝴蝶结的,就像大灰狼不可能戴上一顶鸭舌帽一样,但是幽默感就是从这不可能中产生的。
拟人幽默"法,是人与世间万物的交流和对话,使人与大自然更加亲切和谐,这也是幽默所要追求的一种效果。
请看一则外国幽默:
一天,一位法国人去拜访他的英国朋友。当他走近朋友的住宅时,一条大狗窜出来对他汪汪吠叫。法国人吓得止住了脚步。正在这时,他的英国朋友出来看见了他,忙说:"不要怕,有条谚语说:'汪汪叫的狗不咬人',你不知道吗?"
那位法国人马上答道:"我知道这条谚语,你也知道这条谚语,可这狗……它知道这条谚语吗?"
这则幽默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最后一句话上,法国人故意将人和狗相提并论,将狗人格化,把它当成了一个会思考的动物,从而既发泄了心中的不悦,又不失去礼貌。他所采用的幽默技巧,就是"拟人幽默"法。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情感,但是动物毕竟缺乏动机。而拟人则赋予动物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某种动机,把某些无意识的结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幽默往往由此而生。
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昨天你的马骑得怎么样?
不太坏。问题是我那匹马太客气了。
太客气了?
是呀!当骑到一道篱笆时,它让我先过去了!
大家一看便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马把这位先生摔下来,并非有意为之,只是由于跨栏技术尚不达标。而主人把自己被摔的遭遇反解为马的"客气"。主人正是用拟人幽默法来追求一种自我解嘲的喜剧效果。
拟人幽默"法不仅能够产生自我解嘲的效果,而且可以巧妙地运用它,以达到嘲讽他人的强烈的幽默讽刺效果。
请看一则阿凡提的故事"驴的朋友":
有一个新上任的县官,听说阿凡提机智,很不服气,扬言要把他戏弄一番。
阿凡提知道了这件事,就自动骑着毛驴来到衙门,对县官说:"我来啦!"
县官看见他和毛驴一同进来,故意大声招呼说:"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
阿凡提拍了拍驴背,毛驴昂头叫起来,又是甩蹶子,又是摇尾巴。阿凡提说:"我的这头蠢驴在家说,它的朋友当了县官,非叫我带它来见你不可!"
县官涨红着脸说:"那是你的驴,同我有什么相关?"
阿凡提对毛驴说:"我叫你不要来吧,你的朋友一当了县官,就不认你啦!"
乡亲们一起大笑起来。
在这则笑话里,县官和阿凡提都同时使用了拟人法,把毛驴人格化,然而阿凡提技高一筹,活灵活现地把他的毛驴说成是县官的朋友,达到了嘲讽县官的幽默效果。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的专利产品,因而人轻易不愿与动物享受同等语言待遇。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不妨让动物说说人话,会别有一番情趣。不信,你试一试。
位移真义法
人们总希望自己能言善辩,能够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地和周围的同事、朋友们交谈。或许,"位移真义"法这种幽默技巧能为你的谈吐增色。
位移真义"法就是思想倾向的偏离,把心理重点移到另一主题上,而避开原来的主题。人们常用这样的词询问,如:怎么、怎么样,什么样等等。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位移真义"法往往会有意料不到的幽默和机智效果。
首先让我们从一则小幽默里品味一下"位移真义"法幽默技巧的妙处。
在一次军事考试的面试中,主考的军官问士兵:"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在外面执行任务,有人紧紧地抱住你的双臂,你该说什么?"
亲爱的,请放开我。"报考者和婉地回答。
乍一看,我们也许会莫名其妙,可等你回过神来,恍然大悟时,一定会忍俊不禁的。"亲爱的,请放开我。"一般是情人间亲呢的用语,军官提问是想知道他的士兵怎样对付敌手,而年轻的士兵则理解或者说故意理解为恋人抱住他双臂时,他该说什么。把原心理重点"怎样对付抱住他双臂的敌手",巧妙地移到另一个主题——"怎样对付抱住他双臂不放的情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位移真义"法。
人们说的话,往往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想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暂且称它们为表义和真义。将人们说的话的真义弃之不顾,而取其表义,是"位移真义"法的根本技巧。
有个姑娘到杂志社编辑部对总编说:"我有个笑话要投稿,请你们在杂志上发表。"
总编看过稿子后,说:"小姐,可这笑话有些冷。"
姑娘马上说:"没关系的,你们就在夏天发表它吧。"
在这里,总编话的表义是幽默有点冷,而真义却是这幽默不适于发表。尽管姑娘对总编话的真义已很清楚,但她故意置之不顾,就话的表义,很机智地幽默了一番,这便是采用了"位移真义"法的幽默技巧。
人们说话,都有一定的前提,但这些前提往往是大家共认的,只是被心照不宣地省略掉了。位移这些前提,需要敏锐的头脑和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位移真义"法位移前提而成的幽默往往令人笑而难禁。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房客对房东说:"我没法再忍受下去了,这屋顶一刻不停地往我房间里漏水。"
房东反驳说:"你还想怎么样?就您那一点钱,难道还想漏香槟不成。"
这的确是个很精湛的幽默。房客话的真义是"不论漏的是什么都有碍于他。"但是老成的房东却故作懵懂不知,将它位移为"漏香摈比漏水要好,漏水次之"。
如果能辨明话的真义与表义,就可以应用这种"位移真义"法制作出许多幽默来。比如你请客时,朋友戏谑说你的酒是掺了水的,你不妨试着用此法幽默一番。
错用词语法
巧妙地运用"错用词语"法的幽默技巧,往往能逗人发笑。巧妙就是不能任意错用,而是将词语的a意用在b意上。例如,物以稀为贵本意是东西少就值钱,而稀又是稠的反面,如果用稀稠的稀去解释稀少的稀,再加上具体的修饰与特定的语言环境,便能产生幽默:"你们卖的豆浆这么稀,为什么价钱又这么贵呀?"
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嘛!"
错用词语"很多情况是语义的移植。如果把一个词语的a意,用在b意的语言中,就犯了逻辑与语言错误。然而,幽默却常常需要这样做,特别是非常简单的词语,不可能用错,如果用错了便很逗人发笑。
爸爸:"小红,给我念一下三叔的信。"
小红拿起信念到:"二哥,您好!我近况甚好……"
爸爸:"怎么不念了?"
小红:"三叔叫'勿念'。"
本来"勿念"是不要挂念之意,而小红却理解成不要读了,便停止读信,弄得爸爸不禁笑噱。
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具有很具体意义的词语,同时又有一定的抽象意义,如果错用,就更风趣诙谐:
妈妈,这里蛋糕每人一个,还剩下一个。"
你就多吃一个吧。""不,应该给奶奶。"
为啥该给她?"
你不是常说奶奶多嘴吗?"
把具体的人的嘴巴,与爱插话、爱唠叨的抽象的"多嘴"混用,从而生发了谐趣。
这种幽默很多产生于童年的天真无邪,因此幽默创作者也多让这种幽默出自孩子之口,这样比较符合情理。但也不尽是如此。请看父子精彩对话中的老奶奶的插话。
父亲对儿子说:"你这个不动脑筋的家伙,你过来看看,这道难题应等于多少?"
儿子:"等于0.5人。"
父亲:"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半个人?说呀。"儿子闭口无言。
老奶奶说:"有的。人家不是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嘛。"
一个女婿半个儿"的"半",并不是简单的"0.5",而是有其复杂的义理。老奶奶顺手牵来,照字面的意思活用了,所以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曲说隐衷法
曲说隐衷"法的幽默技巧,就是拐弯抹角、曲折暗示地陈说,从而达到表述隐衷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幽默与直接了当地表述隐衷无缘,直抒胸臆是抒情的效果,而不是幽默的效果。
一般来说,幽默都以间接暗示,诱使对方顿悟为上,如有隐衷,拐弯道出比一吐无余聪明。
社交场中有许多冲突,由于某些利害关系,对朋友所作的当场的批评,也自然以暗示为止,最好是以荒诞不经的方式启示他顿悟。
当你觉得对什么不可改变的事情不满意,从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你直接把它表达出来,这并不能显示你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你能用曲折暗示的方法,说明你对困窘似乎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那你就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
朋友请客吃饭是常事,也是乐事。但对不知趣的不速之客的光临,无心计的主人会直接批评。如果采用"曲说隐衷"法,可以避免可能引起的尴尬,减少人际磨擦。
有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常在别人家白吃白喝,吃了上顿等下顿,住了两天又两天。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吃了三天后,问主人:"今天弄什么好吃的呀?"
主人想了想,说:"今天弄麻雀肉吃吧!"
以退为进法
以退为进"法是指为了出奇制胜,先让对方一步。然后接过对方的话头,再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的一种幽默技巧。
以退为进"之所以能自然地转换,是由于物理空间的广大,自然地变成了精神境界的高远,有时带有贬义的词语也会变成带有褒义的词语。如果不能把对方话头自然转换成相反的意思,则戏剧性的幽默感便无从谈起。
一个被审判过多次的骗子,又一次在法官面前受审。法官问:
你出生到今天,究竟有没有以老老实实的方法,挣过一元钱?"
骗子说:"当然有过的。"
法官问:"是在哪一次?"
骗子说:"在最近一次的法官选举中。当时我投了你一票。"
接话头要接得自然,反击要利落。关键在把对方的意思换上自己的意思,但在表面上词语却不能变。在这个例子中"老老实实挣钱"这个词语不能变,而矛头所向却要完全相反。
只要过渡隐蔽,转换自然,攻击性再强也不会妨碍幽默的生成,相反能增加幽默的戏剧性。
反运幽默法
一般说来,幽默贵在收敛攻击的锋芒,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然了。特别是在极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外来的横逆忍无可忍之时,如果你还过分轻松地调笑,不但显得软弱无能,更缺乏正义感;而且会导致对方更嚣张地进攻。此时,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丧失人格。因此,还击锋芒不但不可钝化,而且应该锐化。越是锐化,越是淋漓尽致,越有现场效果。而现场效果最强的幽默技巧,就是"反还幽默"法。
***同志博古通今,文思敏捷,用语幽默,在世界外交史上有"铁嘴"外交家之誉。
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在国共两党南京谈判时,有一次谈判中,没几个回合,***就把对方的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了。
对方谈判代表恼羞成怒,竟破口大骂,声嘶力竭地叫嚷什么同共产党论战是"对牛弹琴"。
***听后淡淡一笑,随即慢条斯理地说道:"对,牛弹琴!"
一个断句的妙用,强有力地维护了我们党的尊严,并且达到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艺术效果。
六、夸张与幽默
荒谬夸张法
荒谬的夸张几乎总能引起人们发笑的,因为荒谬夸张本身包含了不协调,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但这里的夸张还不是纯粹的、荒谬的夸张。所谓纯粹、荒谬的夸张,指的是放开胆子吹牛。可以说相声如果没有夸张,便几乎不称其为相声。而夸张也是幽默的重要基石,它能使平凡的生活琐事带上一层放大的色,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感。
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吹嘘他们本国的火车是如何如何地快。
法国人说:"在我们国家,火车快极了,路旁的电线杆看起来就像花园中的栅栏一样。"
英国人忙接上说:"我们国家的火车真是太快了!得往车轮上不断泼水,不然的话,车轮就会变得白热化,甚至熔化。"
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美国人不以为然地说:"有一次,我作国内旅行,我女儿到车站送我。我刚坐好,车就开动了。我连忙把身子探出窗口去吻我的女儿,却不料吻着了离我女儿六英里远的一个满脸黑乎乎的农村老太婆。"
吹牛的笑语很多,你平时既可收集,也可以创作。有闲时你也不妨试着吹吹牛,反正吹牛不用上税,也不会有其他麻烦。美国有个吹牛者俱乐部,专以荒谬夸张吹牛为乐,可见这种幽默技巧之实用。
钝化攻击法
钝化攻击"法,就是用适当的夸张使攻击性虚幻化,显得不刻薄,反而有亲切感。
幽默的大忌乃敌意或对抗。幽默一般产生在避免冲突和卸除心理重负之时,但这并不是说一旦面临敌意和冲突,幽默就注定自行消亡。这要看幽默的主体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帮助你从凶险的冲突、怨恨的心理、粗鲁的表情、一触即发的愤怒中解救出来。
幽默极有可能帮助你钝化攻击锋芒,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你的不满意向,从而避免弄僵人际关系。
这实在是需要更高一筹的智慧和雍容博大的胸襟。几乎每一个面对冲突的人都面临着对他的幽默感的严峻考验,而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经得起这种考验。
作家冯骥才访问美国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华人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的洁白的床单上。这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事,恰恰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冯骥才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或表情,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这时,钝化攻击性和让孩子从床上下来是同样必要的。
幽默感帮了冯骥才的大忙。他非常轻松愉快地对孩子的父母亲说:"还是请你的孩子回到地球上来吧!"主客双方会心一笑,问题圆满地解决了。
从语言的运用来说,冯骥才只玩了个大词小用的花样,把"地板"换成了"地球",但整个意味就大不相同了。地板是相对于墙壁、天花板、桌子、床铺而言,而地球则相对于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而言。冯骥才一用"地球"这个概念,就把双方的心灵空间带到了茫茫宇宙的背景之中。这时,孩子的鞋子和洁白的床单之间的矛盾就被淡化了,被孩子和地球、宇宙的关系掩盖了。
在运用"钝化攻击"法时,你首先要有原谅被攻击对象的心理,不然就无法发挥你的幽默感。
七、想象与幽默
出人意料的想象可以增加幽默的力量
诗歌、神话中常常用大胆的想象来增加艺术效果。出人意料的想象也可以增加幽默的力量。
沙场上,一个武将被杀得大败,忽然有神兵前来解围,反败为胜。武将向天神叩头道:"末将何德何能,有劳尊神救我。"天仙说道:"我是箭靶神,感你平时练靶,从来没有伤过我一箭。"
这个故事很荒诞不经,却很令人发笑。武将武功很差,却不正面嘲笑它,让箭靶神出来解围,用箭靶神的话揭了武将的底,妙不可言。不借助新奇的想象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
只要你心灵摆脱了许多既定的束缚,你便可以抓住时机,生发联想,创造很好的幽默。可见,幽默的联想与一般文艺作品中的不同,它不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不需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是抓住片面的,偶然的一点现象的相似,以此为起点无限生发开去。
既然幽默本来就不是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你便可以大胆地联想,只要能引起人们发笑,越离谱才越幽默呢,请看一个题为《扣奖金》的幽默故事:
汉斯,你为什么辞去军火厂的工作?"
他们算的太精确了。上次在装火药的时候,火药爆炸了,我飞上半空后才掉下来。厂方却扣了我的奖金,说我有六秒钟在空中没干活。"
这则幽默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超群的想象,如果说这人飞上半空中掉下来仍然活着,便不幽默。而在于从想象的离奇,荒诞上下功夫,让厂里扣了六秒钟的奖金。这是人们想象不到的。幽默能引起人们发笑,就在于它所表现的事件的发展、结果、因果关系等,完全是人们意料不到,甚至幻想也幻想不到的,因此,幽默的想象必须在荒诞和离奇上下功夫。
孩子的想象很容易离奇而产生幽默。
因为他们脑海中较少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律的限制。因为他们的知识太少了,对许多的东西不懂,便多了想象。正如神话产生于原始民族却不产生于高度现代化的时代。
如果你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了,又善于巧妙组接自由飞翔的思绪,使其曲折新奇,那就会魅力深隽,令人笑个不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