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缸
拧缸为山东回族的综合类传统体育项目。表演者拧缸前迈开交叉步,分两排转缸入场,表演时在场内作盖步、背走、倒叉步、磨盘步拧法各重复表演六次,而后转缸退场。
拧缸练法是面对大缸身体呈合卧裆式,两手抓握缸沿横向直径部位,腰部发力带动双臂左右横动,拧腰转体,双足尖随之左右转动,全身协调用力反复拧动。除转缸时双手可脱把外,拧缸时双手需抓紧缸沿不能脱把。
拧缸是我国著名回族摔跤家马清宗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艰苦条件下,为增强自身练摔跤所特有的横动、旋转功力而独创的练功方法。他用抓握、拧动高五米、直径约80厘米左右的大瓷缸,以增强手的握力、臂力及腰腿的桩力。随着力量的增强,练功者可不断往缸内加水或沙以增加负重,可使手臂和腰的旋转爆发力增强,功效显著。
斗凿
斗凿是满族、回族和蒙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一项传统竞技类体育项目。斗凿竞赛每队参赛队员不超过6名,比赛项目设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混合比赛以及男子个人、女子个人五项。
斗凿用边长6厘米、重约100-150克的六面方包进行掷包比赛,采用一局定胜负制,每局比赛时间为10分钟,在10分钟内,任意一队所有队员手中无包,则另一方为胜。10分钟结束后,若双方手中均有剩包,则以有剩包者为胜方。若剩包数目相等,则抽签决定胜负。
抢枢
抢枢是鄂温克族的传统竞技类项目,在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表演。
千百年来,勒勒车承载着鄂温克人,在碧野清风的广差草原,划过长长的生命辙痕。后来,勒勒车的轮和轴销又成鄂温克人的一个独特的竞技项目,即“抢枢”运动的比赛用具。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这项民间运动,又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一种具有一定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观赏性的民族体育运动。
这项运动有男队、女队和男女混合队三种,古老的比赛场地以草坪为主,现设计的新场地平面图犹如雄鹰展翅,场地头部像一颗星,尾部像圆月,双方队员五人以上。比赛时,先将“枢”埋在指定地点,双方谁先找到“枢”,便要喊一声“枢”,随即展开激烈的争夺,最后以夺“枢”者、并能将“枢”敲打在终点的车轮上为胜。
稳凳
稳凳是浙江会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竞技类体育项目。
稳凳的基本动作有转、旋、翘、摆、摇、蹬、翻等,并结合难度较大的擦旗、套圈等形式进行竞赛。稳凳插旗时,参赛者分别坐于凳的两端,将地上的彩旗捡起并插入凳附近的标杆口内,先插好为胜;稳凳套圈为参赛者在凳上捡起地上竹圈,抛出并套进离凳数米远的标杆,以套中多者为胜。
稳凳是一项集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传统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经常参加能有效地提高灵敏、耐力、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勇敢精神和顽强拼搏、进取的作风。
三人穿板鞋接力
三人穿板鞋接力是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民间的传统竞技类体育项目,源于明代。据传,明代时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广西土官瓦氏夫人领旨率“狼兵”赴江浙抗倭。瓦夫人为让被称之为“狼兵”的壮族勇土步伐整齐,步调一致,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付木板鞋,“齐步”跑。长期训练,勇士素质大大提高,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所向披靡,挫败倭寇,为国立了大功。后来,河池地区南丹县那地土州壮族民间效仿瓦氏夫人的“同步”练兵法,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开展三人穿板鞋竞速以ei娱b。
此项活动在广西第五、第六、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第四、第五届民运会上表演时均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在广西第八、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竞技项目。北京亚运会期间,该项目被指定进中南海表演,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体现了通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专家们认为,该项b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竞技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
该项目作为一般的竞技体育和趣味体育项目,已影响到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泰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度很高。目前,该项目已发展为三人穿板鞋接力,其运动质量和水平较之以前则更上一个新的档次。
抖空竹
抖空竹也称“空钟”、“响簧”、“地龙”、“闷葫芦”、“扯铃”等。是中国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明代即已流传。
空竹用木制或竹制,分单轴和双轴两种。轴形如小轮,由两块木片或竹片夹制而成,中为空心,轴上有四五个小孔,内嵌小木片,转动时能发声。双轴空竹由两个轴中间连以一圆形木把组成,单轴空竹则为一轴加一大把组成。
抖空竹时,两手各持一小棒,两棒之间以细绳连接,以绳绕在空竹木把上来回扯动,空竹即急速旋转并发出嗡嗡响声。双轴空竹的练习方法有“鸡上架”,即待空竹争转后,解开绕绳将其抛起,然后用棒拉住,使之在棒上转滚或转至另一棒上。“满天飞”即将空竹抛至空中,然后用绳接住再抖或再抛起。“仙人跳”即用脚踏在绳中段,还有“放捻转”,即把无轴一端置于平滑地面上,使之旋转,待其转速减慢时救起再抖。
舞铃挡
舞铃挡是一项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流传于贵州六盘山彝族聚居区,每年农历6月24日“割火草节”举行,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表演时,数名彝族青年两手各执五只用彩绸扎连的铜铃,两足脚踝上各挂一串(10只)小铃裆边跳边舞,节奏明快、动作协调。跳至高潮时,每两人送走“罗汉”,或作各种难度较大动作,如“背翻摇铃”、“弓卧射力”等。
杠箱
杠箱是天津独有的民间亦文亦体、欢快活泼的民族传统技巧类体育项目。它的特点和难度在于整个表演过程中,双手不得触摸杠杆,但表演起来别有韵味。
天津民间艺术团回族表演队在杠箱传统的表演技巧和编排上又融进新的创意,使这一项目在技艺上、难度上和表演上更富有体育项目的特点。随着优美音乐的节拍,表演者肩抬杠箱在行进中灵巧地做着前滚翻、跳叉、纺车、连续反插倒肩180度、侧手翻等高难度技巧动作,给人们带来一种健与美的感受。
娄痕
娄痕是傈僳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娄痕”为傈僳语“溜索”之意,每逢喜庆节日举行,原为怒江两岸居民之间沟通交通的一种古老手段。
溜渡者将装有滑轮的溜板扣在架于怒江两岸山坡的溜索上,把长约3米的溜带从溜板孔穿过,在臀部、腰部各绕一圈扎紧,然后手握溜板,顺势下溜,飞越江面。有平溜、陡溜两种。参加者以速度快、技巧高者为胜。
中幡
我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久远,备受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群众的喜爱。
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早年叫“大督旗”,又叫“大执式”,用于军队的仪仗,指挥等;后来传到民间,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又是一种民间杂技和传统体育项目。
中幡的竿长一般7~9米,总长10米以上,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等组成。中幡的表演有十几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其中有传统动作如“霸王举鼎”、“牙箭”、“苏秦背剑”、“十字披红”、“封侯挂印”等;也有创新动作,如“双踢毽”、“萨式旋风”、“过牌楼”等。过去的中幡表演是一个人,现在发展为群体表演,有一定的套路,由低潮到高潮,编排有序,场面颇为宏伟、壮观。
表演者托起几丈高的粗重幡竿,以额头、下颌、肘臂、牙托、拇指、中指等部位依序托幡,还有脚踢幡飞至头顶、左右回环、单手托幡前滚翻,单臂平伸托幡大十字、缠身飞绕双倒手。集体造型亮相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和造型,使中幡上下起伏、翩翩起舞,预示人们一帆风顺、健康幸福。
脚马
高脚马是土家族的一项传统竞技类体育项目。高脚马,即截竹为马,故又叫竹马,是由土家族儿童嫁戏工具发展而成。
土家山寨用脚代替雨靴踏过泥泞的穷困,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人们依然留恋站在脚马上高瞻远瞩的好处。左手提起左脚,右手提起右脚,循环往复,可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平衡发展。
高脚马比赛,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参加比赛者必须经初选,获得初级能手的选手才有资格比赛。骑高脚马讲究方法和动作的优美,其动作主要有一双内、一双外、弹骡子、夹夹腿、盘盘腿等。姿势主要有乌龙纹柱、观间坐梁、岩鹰展翅、鲤鱼跳龙门等等。骑高脚马竞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速度,比力量,看谁跑得快,看谁对抗强。骑高脚马,既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又能锻炼人们勇敢、顽强的意志。
高脚马竞赛分竞速与对抗两类。竞速类项目设男子50米、100米;女子50米、100米和男女4×100米混合接力。对抗类设男子、女子对抗二项。
高脚马在湖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群众基础好,民族特色浓,观赏性、竞技性强,有较完善的竞赛规则,被列为我省历届农运会的竞赛项目,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竞技类一等奖。
弄潮
“弄潮”之名,据明·田汝衡《西湖游览志》记载:“濒江之人,好踏浪翻波,名曰‘弄潮”’。这种民间“弄潮”之嬉,起于何时?从宋·吴自牧《梦粱录》的“以近子骨弄潮之戏”记叙来看,杭州自吴越春秋时已尊伍子骨为“潮神”,可见“弄潮”以迎“潮神”的风俗由来已久。“碧山影里小红旗,依是江南踏浪儿”,“吴儿生长押涛恶,冒利轻生不自怜”,这是北宋诗人苏东坡描写“弄潮人”的诗词,可见宋时已盛行一时。
“弄潮”,往往与“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联系在一起。“钱江秋涛”,自古为钱塘十景之一。特别是南宋建都杭州,八月十八观潮,已成为每年例行的民间四时幽赏风俗;而在观潮同时,又有检阅水师、祭祖潮神、弄潮等一系列习俗。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梁录》等书中都对“弄潮”有较详尽的描述。当水军演阵,烟消舰隐以后,这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推”。只见几百名技发纹身的善泅健儿,争先恐后,跃人江中,迎着汹涌澎湃的潮头,搏浪而上。这些游泳好手,有的举着大幅彩旗,有的手脚上扎着五面小红旗,也有的踩着浪木或者表演着水傀儡。一个个出没洪波,翻腾巨浪,在鲸波万顷中,浮潮嬉弄,上下翻滚,腾身百变,各显神通,而以旗尾不沾水者,方算技艺高明。宋代诗人潘间曾在《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赞道:“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弄潮优胜者,除赏赐银钱外,还插花披红,鼓乐吹打,迎人城中,此时万人夹道欢呼争观。可见当时习俗,对“弄潮儿”是相当尊敬的。民间妇女也以嫁给“弄潮儿”为荣。
现在,钱塘江畔、六和塔下,已建起了航海俱乐部。每年夏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泳健儿,都要进行“搏浪”比赛或表演,盛况不减当年的“弄潮”和“翻浪”。
烫喋
百步射线是景颇族的一项体育活动,叫“烫喋”,译成汉语是“打靶玩”的意思,这一活动在春节期间特别盛行。
景颇族大多居住在深山密林中,养成了他们爱打猎的性格,铜炮枪(火药枪)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朋友,再穷的人家都有支铜炮枪。结婚时,女方父母都要送新郎一支铜炮枪。姑娘们最倾慕的也是神枪手。
每逢春节,姑娘们总要剪一个直径为3.3厘米左右的圆荷包,里面装着姑娘们拼凑起来的钱,用线穿挂在斜伸出来的树枝上。小伙子们站在百步外射击,只要射断线,荷包落地,射手就在欢呼声中得到姑娘们送给的礼物。平时用线吊一花生米大的金属物,把线拴在竹子尖,老老少少的景颇族男子都可以参加射线比赛,因而景颇族的神枪手不断涌现。
烫碟这一项目也有女青年参与,小伙子们把银项圈挂在树枝上,请姑娘们用十多米长的竹竿去钓项圈。钓时要求粗的那头做钓钩,双手握细的这一头。这样可以比出谁的手劲大,耐力长久。谁钓着银项圈就属于谁的。为了在烫喋时取胜,平时姑娘们经常练臂力,练得身体棒棒的,于起活来不亚于男人。因此,烫喋成了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拉滑车
拉滑车是回族的一项传统竞技类体育项目,在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由山东省代表队表演。
我国著名的回族摔跤运动健将、振兴山东体育的金牌获得者马清宗先生,在四五十年代练就一身硬功夫。他练功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以拉滑车而著称的。表演所用滑车是马清宗先生生前制作和用过的原始滑车,滑车架是新改制的钢管架(原为木制的)
拉滑车分为单臂拉抖和双臂拉抖两种方法。练法是两手各握一股皮条末端,两手前平举拉绳,将垂吊的重物提起距坑底1米左右为宜,马步姿势蹲立,拉动滑车绳做各种动作,抖动皮条,身体保持蹲立不动,反复练习达到锻炼体质,增强力量的效果。
表演器械由滑车架、滑车、滑车绳、皮条垂物五部分组成。滑车架是高2米左右的三角架(木制、铁制均可,腿距2米以内)将一木滑车轮架固定在三角架正面上端,轮中心距地面1.5米左右;轮垂三角架中心,地面挖方圆约1.5米深、2米左右的坑。用长10米的滑车绳(牛筋制成3厘米粗的绳)一端穿过滑轮上方垂人坑内约4米系吊重物(石锁、石墩、壶铃、铜铃片均可)另一端系两根1米长、宽3厘米的双股皮条,在练习时将绳拉起,使垂物不落坑底为佳,可根据个人体力及熟练程度由轻到重,由易到难进行练习。
竞赛时,可根据体重分级别,以双臂后拉、单臂侧后拉,单腿后拉三个动作所拉重量之和(成功动作)为个人总成绩,以重量大小论胜负。
推铁环
推铁环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各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推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
铁环是用8毫米的光圆钢制成,其内直径为45厘米。推环用的铁柄长70厘米,柄钩长度一般为3厘米。铁环上套有3到5个小环,推起来“哗哗”作响,十分悦耳。
抖皮条
抖皮条是山东回族民间的体育活动,流传于北方农村,多在农闲或节日集会时举行。
将细皮条一端系于木架、树枝或梁柱上,一端下垂。活动时,单手将皮条握于掌中或绕缠手腕、手臂上,然后使身体悬空,做各种升降、倒转、支撑及水平动作。
抖皮条既可单人练也可以数十人练习。其练习方法是开始姿势为马步,两虎口相对,两手抓握皮条两端内侧(双手距离比双肩稍宽为宜)伸展皮条,两手前平举,两手臂用力向左右侧上下抖动皮条啪啪响,皮条抖的越响越有节奏感,则效果越佳。
熟练后,左右抖动皮条可配合进行做矮子步、背步、盖步。车轮卡、抽腿、盘腿、踢腿等动作,抖皮条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传统练功方法之一。可增强人体的臂力、握力及四肢的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