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会不会影响咱们老百姓的就业?很多人在热切地关注着这一问题。"入世"肯定会对百姓的就业产生影响,而且是双重的影响,既会增加就业,也会带来失业。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测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近3个百分点,而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来400万个就业机会,总计约12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华盛顿一家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最近的分析表明,中国在将过去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工农业产品市场开放以后,会使相关领域的产出减少三分之一,将会产生1000多万失业工人。
€€第一节 “入世”对中国百姓就业的双重影响
"入世"对各行业的影响总体上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具体到每一个行业,差异就比较大了,就业市场也就相应会有所变化。面临机遇的行业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受到冲击的行业将会减员增效,造成大批的失业人员,因此,"入世"对就业市场来说是把双刃的剑。
@@@一、“入世”将推动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从而扩展百姓就业市场
wto的基石是成熟的市场经济,wto的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全一致,加入wto,就意味着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准则,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办事。因此,我国加入wto,将会有力地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从而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我国的改革在曲折的征程中前进,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使改革异常地艰难。加入wto,建立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将会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加入wto之后,无疑将会对目前的经济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迫使我们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起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概括地说,加入wto将会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建立一个企业能够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并且,加入wto之后企业的改革要从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背景上考虑问题,推进企业机制逐步向国际规范的方向转变,最终将建立起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经营机制。
(2)价格体系和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建立起充分反映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财政税收体制。
(3)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体制。充分赋予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所必要的经营主权。
(4)政府机构的改革,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推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和各项配套改革的实施,督促各级政府更多、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间接调控,改变以往行政干预过多的做法。
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时期,经济秩序相当混乱。旧的秩序打破了,而新的秩序却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尽快实现由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转变,尽快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加入wto将会推动这一新秩序的建立,具体地说:
(1)加入wto将对目前国内自成体系的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保护。根据wto要求,缔约国要实现外贸政策法规的全国统一性,这势必会对消除地方、部门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巨大影响,使我国多年来难以解决的各自为政、市场分割、互筑樊篱的问题得以冲破。
同时,加入wto将有利于在全国建立公平竞争的秩序。加入wto之后,特区以及沿海开放地区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将要划上句号。全国各地区,不论特区还是非特区,不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将执行同一的经济政策。这样,有利于在全国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2)加入wto将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法制化建设。wto要求增加外贸政策的透明度,反对种种内部规定,这就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立法工作的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对经济建设的法制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制经济。政策的公开化、法律化,将有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总之,加入wto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更快地走向成熟,从而为中国老百姓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短缺与过剩并存:“入世”会带来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就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失衡。受国外冲击较大的产业如机电、石化、医药等行业,亏损面将扩大,下岗分流的职工将会增加;而受到一定保护的幼稚工业如汽车工业等,在保护期内冲击将不会太大;目前已基本上开放市场的家电、计算机等行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就业的影响不是很大。
第二,人才结构失衡。随着国外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这些公司迫切需要实现本士化经营,对管理、营锁、策划等方面的高素质的人才需求量将会增加,这类劳动者供不应求。这样,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懂外语、熟悉外资企业经营的劳动者,就业机会将大幅度增加,而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就业范围有可能缩小,呈现过剩的状态。
第三,地区结构失衡。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较为完善的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类地区受到的冲击将不会很大,而且外商投资的重点、热点也将集中在这些地区。这样,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问题就会比较缓和;与此相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历史遗留问题较为严重,对外资的吸引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失业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会相当严重。
由此可见,中国"入世"对百姓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会增加就业,也会带来失业。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测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近3个百分点,而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来400万个就业机会,总计约12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华盛顿一家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最近的分析表明,中国在将过去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工农业产品市场开放以后,会使相关领域的产出减少三分之一,将会产生1000多万失业工人。
€€第二节 更多的外资进入将带来什么?
"入世",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20年来,我国在引进外资上取得重大成就,现在有3万多家三资企业,带来1000多万人就业。进入wto后会使引进外资更快增加。这对解决当前国企改革人员分流,发展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一、引进外资对中国就业的贡献
引进外资对中国就业的贡献,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增加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资,促进我国出口,推动国内原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配套企业的产品销售等等,间接增加国内就业。
大规模的外资进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外商熟悉本国及其他世界市场的销售渠道,由他们来销售中国的产品,有利于打破某些国家的市场封锁。
从出口方面看,外资企业自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1985年仅为1.1%,到1996年超过了40%,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由1988年的18%上升到1997年上半年的42%。
外资企业不仅在出口总量中是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出口结构调整中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一推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使中国的出口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转向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为主。1996年机电产品出口482.1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9.9%,机电产品出口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31.9%。1997年,机电产品继续保持中国出口第一大类产品的地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1.9%上升到32.5%。
机电产品出口之所以能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产口,外商投资企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1994年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41.5%;1996年出口创汇超亿美元的机电行业生产企业共有39家,其中32家是外商投资企业。
从进口方面看,外资企业进口额占全部进口额中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到1997年上半年已高达54%。中国引进外资,计多都是直接伴随着进口的增加。外方对中国的出口信贷,都是以实物的方式提供的,主要是出口中国亟需的电站、钢铁、化工、电信、航空等方面的设备。1983~1996年间,实际利用外资约有850亿元是以实物的形式进入的。
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证明,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国。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总体战略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增加劳动就业岗位、扩大出口、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具体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入wto后,我国必将进一步放宽批准合资企业的条件,例如有关董事会人数、股份制比例等,这些条件的放宽,必将进一步引起合资企业的增多和进入我国的外资的增加,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
具体来说,引进外资,增加就业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引进外资,对改变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起了积极作用,从而间接增加就业。80年代的多数年份,中国贸易收支都存在逆差。1984~1989年各年份的贸易逆差分别是:12.7亿美元,149亿美元、119.7亿美元、37.7亿美元、77.5亿美元、66亿美元,当时,虽然也引进外资,但资本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贸易逆差,因而外汇平衡困难。1983~1989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几十亿美元,其中1986年只有20.7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外资大量流入,除1992年资本项目出现2.5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资本项目都是顺差。1992年的以后,资本项目的顺差迅速扩大,1993~1996年资本项目的顺差分别为:234.72亿美元、32***4亿美元、386.74亿美元、399.67亿美元。外资的进入不仅带动了中国出口的大幅度增长,直接改变了中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也因此创造了大量的国内就业机会。
其次,吸引外资,增加了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随着利用外资的增加,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比重都迅速增加。这里强调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中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问题,即就业岗位总量大大小于劳动力总量;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主要办法是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总量。
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额由1981年的36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747亿元,增长75.3倍,在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达到11.7%。正是巨额的外资引进,为中国创造了庞大的就业机会。
到1996年底,在14万多外商投资企业就业的职工已达1745万人,占总就业人员的12%,比1990年的200万人增口了772.5%。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就业人员达898.34万人,占全国工业职工总数的13.59%;其中某些行业已占较大比重,如在轻工业中占24.37%;有7个行业的比重超过18%,其中36%以上的了5个行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羽绒制品、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3个行业高于70%;有4个行业的就业人数超过国有企业50%以上,其中有3个行业就业人员是国有企业的3.4倍以上;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达5倍以上。如果加上为其配套或提供服务的企业和单位的职工,则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40%的新增就业机会是自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
最后,引进外资,增加就业,还表现在对原有国有企业和个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机制转换上,中国原有的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或者因设备陈旧,产品缺乏竞争力,或者因机制不活、效率低下,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使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工人处于下岗或半下岗状态;由于引进外资,使企业的设备更新,机制转换,产品的质量提高,成本下降,企业也相应地活起来,工人重新上岗就业。
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员的素质,从而为他们的就业创造了条件。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85~1994年期间培训员工19940人次,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培训员工12万人次,人均接受培训达15次,西门子与北京市建立了西门子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公司也建立了摩托罗拉大学。还有大批人员被送往国外接受培训。如松下公司接受5000人次学习培训,富士通公司与中国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先后有1700人次赴日学习。
@@@二、跨国公司将给我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国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从1995~1997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65.1亿美元、490.26亿美元、596.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5.2%、34.2%、21.6%,平均增长率为33.6%。
1995~1997年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水平为0.9960,明显高于中外合资企业的贸易水平0.7503。三年间,我国合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一直处在逆差状态,逆差为289.84亿美元,而外商独资企业的逆差则仅为2.89亿美元,两者相差一百倍。造成合资企业处在逆差状态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初创期投资设备、物品的大量进口。1995~1997年间,我国合资企业进口设备、物品总值362.8亿美元,而外商独资企业进口设备、物品总值仅为166.51亿美元。扣除设备、物品进口因素后,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水平为1.2929,高于中外合资企业的1.0913。
1995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00.25亿美元,1997年为496.24亿美元,比1995增长了65.28%;而合资企业在1995年和1997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70.88亿美元和479.94亿美元,1997年比1995年增长了29.41%,增长幅度仅为独资企业的一半还不到。另外,在1995~1997年的三年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为515.26亿美元,出口总值为669.92亿美元,平均增值水平为1.3002;而合资企业在这三年间的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为575.06亿美元,出口总值为703.92亿美元,平均增值水平为1.2241。外商独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增值水平要高出合资企业的6.2个百分点。
从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大幅度降低了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各种非关税壁垒也大大减少,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俏售的限制也不断减弱。现在我国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实际上已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除少数产品之外,我国市场上的工业品价格(包括我国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迅速接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商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进入199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但相比之下,外商独资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要比合资企业小得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出口总值的增速逐渐趋缓,以及出口增速的放慢。1998年7月份,我国合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增速仅为1.4%,以上年7月份的8.9%下降了84.28%;而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增速为19.6%,比上年7月份的27.1%下降了27.68%。另外,从出口的情况来看,1998年7月份,我国合资企业外贸出口的增速为7.1%,比上年7月份的19%下降了62.63%;而外商独资企业外贸出口的增速为20.6%,比上年7月份的34.9%下降了40.97%。
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表明,在工业"三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数占20.6%。但外商独资企业在"质"上却要高于合资企业,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外商独资企业将在"量"上有较快的发展。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某些有利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认识到,为了自己稳定发展,必须使发展中国家也得到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共同的利益中寻找各自的利益,形成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新型关系。跨国公司从80年代以来,纷纷调整自己在发展中国家的经营战略。他推行技术开发、人才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当地化,使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生产要素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形成了极具吸引力的世界的大市场。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使我国有可能以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利条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入世"之后,将会使跨国公司加速来华投资,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
€€第三节 面对wto,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服务贸易业将成为下一个世纪各个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而服务贸易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知识经济的具体体现。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最近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也许正是我国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努力方向。
由于知识工人这一概念刚刚提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专家们对此也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知识工人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具有与知识经济的各种"硬件"相对接的技能的工人。知识工人不仅依靠脑力劳动,更重要的是靠智慧来劳动,他们通过信息自动化程序控制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在劳动过程中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意识,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大大减少,脑力劳动量明显增加,并且实现办公信息化、自动化。随着知识工人的出现与增多,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虽然知识工人的数量难以准确地量化,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会大量需求这类工人,而且他们的供给量严重不足,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据统计,1997年我国8.35亿劳动力当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36%,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在城镇1.4亿职工中,中级技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5%;在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中,初级工占80%,而高级工仅有1%。即使是上海这样的老工业基地,高级技工也只占职工总数的5.2%。照此看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知识型工人将严重短缺。
美国的经验表明,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占总数的80%,香港的数字也是如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通过引进先进的服务贸易概念,培养中国各行业自身的新型服务人才,不仅可以在产品从设计到使用的全过程中创造大量的附加价值,而且将提供大量高技术就业机会。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大量需要计算机服务、电信服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外国银行业、保险业的大举进入也会大量需求计算机服务、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保险精算和法律专家。
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在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6.5%,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这一比例也在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有3.5%。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我国劳动者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素质,培育自己的人力资本。除了应当重视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之外,更应当加强在生产岗位上的干中学、勤于钻研、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工作绩效,鼓舞和带动更多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