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西游记细解 第一章

美猴王带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众猴,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大道,他们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幕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可谓: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就在美猴王苦闷,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之时。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

其实佛、仙和神圣这三等人就是佛、道、儒三教修成正果的高人。

至从有了人类,便有了生和死,如何长生不老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三教自然就把解决人生这难题作为立论的课题,并以此吸引广大善男信女,踊跃入教,潜心研究,诵经念佛,刻苦修行,最终成佛,成仙,成神圣,以求长生不老。

美猴王的远虑正是现实中人心的写照。

想想猴子都需要长生不老,何况人呢?

于是美猴王就代表大众的心理,坚心云游海角,远涉天涯,风餐宿饮,披星戴月,马不停蹄,一心访问佛、仙和神圣之道,觅长生不老之方。

可是世人那个能脱离红尘?你看市井之人: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起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候。

只愁衣食耽劳禄,何怕阎王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就在日映岚风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流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悬崖苔藓生之地,忽然闻得深林之处,有人歌唱。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美猴王听了,满心欢心道:“神仙原来就在这里!”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子,正在那里举起斧头砍柴。

美猴王上前就拜,那樵汉慌忙答礼道:“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

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

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

这就是《西游记》叙述的神仙。从《满庭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道家的眼中,神仙不是物质生活的丰满,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生活的丰富。神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是满足感、快乐感、惬意感和幸福感的体现。

这里作者涉及到人生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长生不老;二是如何快乐生存。

《满庭芳》就是道家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而制作的。

不错,佛、道、儒三教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都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破译这些问题。显然,从物质的角度是无法吸引百姓的,因为那是百姓自己的事情。如何种田,如何打工,如何赚钱,如何升官发财,佛、儒、道是解决不了的。那么只好从精神的角度去破译这一难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自圆其说,才能自成一家。

我们按照字义理解,神是宗教里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德行高超得道的人物死后的精灵。

仙是神话中长生不老并且有种种神通的人。

神仙通常指道家得道的人。

佛教认为人出生以来,便有六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和不正见,要消除这些烦恼,只有入佛门,讲究“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才能断除人间万种烦恼,凡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皆为佛。

道家认为人的烦恼来至于欲望,止欲才能消除种种烦恼。得道者才能成仙。

儒家则要求人们修身养性,追求人格的高尚和完美,从而成为神圣。

千百年来,有很多人追求得道成仙,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有谁不渴望长生不老,可谓做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可是只见修道在,不见神仙来。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今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和谐共处的能力大大的提高了,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早已不再追求得道成仙的梦想,而是比较现实的追求幸福,追求快乐。

人们已经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从出生到死,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人生的旅途中,生和死的必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只要你顺其自然,自自然然,认识自我,包容他人,你就会消除烦恼,这就是神仙!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都会面临着各种挑战,面临着生活的艰难,工作的艰辛,养家教子敬父母的压力。也许我们躲不过道道难关;回避不了令人尴尬的逆境;无法选择生存的道路。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心态,可以确定自己的信念,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

多一点坚强,多一点自信,多一点豁达,多一点宽容,就会多一点快乐,多一点自由。便会多一点仙气,便会立地成佛,得道成仙。

《西游记》里作者用道家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什么是神仙,什么是神仙呢?《满庭芳》告诉了我们:“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满庭芳》是词中的一个词牌,据《诗馀图谱》记载,本调亦名“滿庭霜”。万氏《词律》则以九十三字者为“滿庭芳”,以九十五字者为“滿庭霜”。出处一则取柳宗元诗:“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积”为词名,一则取方夔诗:“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为词名,实则是同一调。本调也叫“锁阳台”,据毛氏“词学全书”记载:“滿庭芳”、采唐吴融诗:“滿庭芳草易黃昏”。所以说满庭芳一词传说中出处有此三种,未能细证。各别名出处如下:因葛立方词,有“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句,故又名《满庭霜》;因晁补之词,有“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句,故又名《潇湘夜雨》;因韩淲词,有“甘棠遗爱,留与话桐乡”句,故又名《话桐乡》;因苏轼词有“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句,故又名《江南好》;因张埜词,故又名《满庭花》。

《太平乐府》注中吕宫,高拭词注中吕调。仄韵,《乐府雅词》名《转调满庭芳》。双调,有平仄韵两种。有九十三字、九十五字和九十六字体。

《西游记》中的《满庭芳》是吴承恩对神仙的感悟而填的,共有96字。

《西游记》作者在《满庭芳》里又向我们提及了《黄庭》,那么《黄庭》又是词牌吗?

不是,他是道教经典。黄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也。约出于中国魏晋之际,道教传说此经乃上界神仙降授南岳魏夫人。经文分《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两书内容大致相同,皆以七言韵文体写成。但《外景经》文句较为简略,不分篇章;《内景经》分作36章,文字亦较繁琐,内者,心也;景者,色象也。外喻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色,内喻即筋骨,脏腑之象。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一般认为《外景经》出于《内景经》之前,亦有学者考证《外景经》出于《内景经》之后。此经以道教思神守一,宝精爱气之说与古代医家脏腑理论相结合,阐述修炼长生成仙之术。经中宣称人首脑室及面部五官、胸腹内五脏六腑及肠胃等器官,皆有神仙真人居住其处。修道者若能常诵经书,默念神名,存思身神之形状、服色、居处及其职司,便能通神感灵,使脏腑安和,形神相守,延年却老,不死成仙。除诵经思神外,经中又言及漱津咽液、吐纳元气、房中固精、服食五牙、飞奔日月等方术,而特别重视积精累气之术。自晋代以来,此经流传颇广,历代道士注解者甚多。早期上清派奉此经为主要经典之一,唐宋炼丹家亦深受此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