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负荷原则
在体育锻炼中,要使参加者感到身体有一定程度的疲劳,运动量超过一定的负荷。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锻炼者迅速掌握体育技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但机体适应某个运动量后,此时如依然按原来的运动量进行训练,身体的反应会越来越小,锻炼的效果也会减弱。因此,为了不断提高健身的效果,就要不断调整、提高运动强度,这就是超负荷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机体对各种环境(包括运动)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即机体随运动量的不断增加总是处在"不适应--适应一-不适应-一再适应"的过程中,因此在身体训练及学习技能时,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技术要求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从而使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进入到运动状态。如果运动量提高过快,超过机体适应速度,非但达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会引起运动性疾病或损伤的发生。
(3)系统性原则
运动训练必须经常地、系统地进行,有节奏的多次重复,才能使训练效果逐步积累,有效地提高机体的运动素质、技巧及运动能力,并增强体质。
(4)全面性原则
体育锻炼应使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素质和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增强体质,同时防止多种运动损伤。对竞技性体育而言,坚持全面性的原则是创造优秀专项成绩的必要条件。
(5)个别对待原则
体育锻炼时必须根据参加者的健康状况、体质基础、技术水平、年龄、性别、心理素质、训练目的等,来确定锻炼内容、手段、方法和运动强度,因此每个人的锻炼是有差异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地去运动,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