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战争的定义
战争的定义:战争就是当事者之间事情矛盾争端到达白热化之后对对方采取的粗暴的毁灭行动。也可以译成:一种不能通过其它手段解决问题的解决方式。
战争是作为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
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古今中外的战争,概莫能外。
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伴随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古代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迁徙直接原因;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促成民族的独立和新生国家的诞生;国家内部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促成政权的更迭,如国共内战。除此之外,在西方,由于宗教信仰而发生宗教战争,也是常见的历史现象。而且,蚂蚁和黑猩猩等等少数生物都有战争行为。
战争与武装冲突相比,对抗形式,战争表现为,一是残酷性,双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击另外一方;二是毁灭性,对抗的时候以一方消灭另外一方为代价;三是目的性,直至对方屈服、达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规战争持续时间长达几年或者数十年,现代的高科技战争持续数月到几年。任何战争都经过了策划和准备。
€€第2章 战争的性质
***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战争与政治辩证关系的精辟论断。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极为重视,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的“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就是这方面的著名论断。纵观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关于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军事思想关于无产阶级战争观的理论基石。***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性质,回答了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民众等一系列无产阶级战争观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思想武器。
2、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确定了无产阶级军事和无产阶级政治的高度统一性。
军事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一切军事活动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深刻阐明了战争和政治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也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处理军事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从无产阶级政治的高度研究和指导军事斗争,在军事斗争领域里实现无产阶级军事和无产阶级政治的高度统一。一方面,无产阶级军事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政治。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政治也离不开无产阶级军事,必须有效地运用军事斗争手段为自己服务。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这就在实践中验证了无产阶级政治离不开无产阶级军事的深刻道理。
3、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规定了无产阶级军队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表明战争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它同一般的政治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正如***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有战争的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这个特殊组织,“就是军队及其附随的一切东西。”军队是为了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是在“流血的政治”中起支柱作用和骨干作用的力量。政治为战争规定了目的,也为军队建设规定了政治方向。
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同的军队也有不同的政治方向。这是“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思想在军队建设问题上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中国人民军队创建之时起,就以极大的注意力抓军队的政治建设,解决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武装建设成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核心就是为军队规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军队真正成为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第3章 战争的起源
战争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战争出现在中石器时代的初期。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群到现在,在大约二三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战争的历史还不到一万年(另一说法年数上万)。
原始社会的战争是由氏族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财富,甚至为了抢婚、血族复仇而发生冲突,进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这种战争,同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阶级压迫、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
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畜牧业的发展,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农业、手工业、商品生产有了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有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主人和奴隶,萌芽了私有制、阶级,使“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卡尔·马克思***军事文集》第二卷第413页)日益频繁的战争,驱使原始公社制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从此以后,战争变成了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阶级压迫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成为发生战争的基本根源。掠夺和反掠夺、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争霸和反争霸、扩张和反扩张的战争,便成为阶级社会的特殊的、必然的现象。
到20世纪80年代,在有文字记载的350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在当今和未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边界纠纷、掠夺战略资源、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这些因素是现代战争的直接动因。
€€第4章 战争的作用与影响
国家与国家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人民大众与统治者之间的有矛盾,而其他手段又不能完全解决这些矛盾,为了争夺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只有用武装斗争的形式来解决,而这种形式的斗争就是战争!战争不是政治的不能妥协,而是政治的另一种延续!
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也是当经济利益无法调和时的必然选择。战争就是互亮底牌。战争可以缓解国内矛盾或者集团内部矛盾,在战争有限度进行下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可以促进消费,但不包括地产,战争中纸币如果缺乏硬通货的支撑将沦为废纸一般,因此可极强的促进消费。当战争沦为无理智并不可预测且对手之间比较均衡时,将极大打击基础经济,摧毁经济秩序,应该加以避免。
战争的负面影响:
1、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如二战之后,除了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重建问题。
2、人口问题,战争使国家的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如二战后的苏联男性人口严重不足,制约了国家经济与工业的发展。
3、对人民的影响,战争结束后给人民带来心理上严重的创伤,面对家园被毁,生灵涂炭,对于家庭的影响是绝对毁灭性的。
战争在一定条件产生的正面影响:
1、经济影响,一些国家确实能够利用战争发财,但前提是战火没有烧进国门内,并且战争行为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可以把美国在二战和越战时期的经济对比一下);
2、人口影响,战争可以消灭大量人口,短期内表面上解决人口问题;
3、资源影响,战争胜利者一般都能够向失败者索取各种赔偿,或者利用战争在短期内侵占资源;
4、人民影响,战争能够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的实力(这也是为什么总会有xx威胁论);
5、军事需求永远存在,而且永远不可满足,所以军工是最大的商业市场,可以促进一些军事科学发展——而许多军事科技最终都能转化为民用科技提高人的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战争的负面影响是绝对的,长期的,深刻的,确定的;而一般情况下其正面影响是短暂的,表面的,相对的,不确定的。
€€第5章 对战争进行分类
战争按其对抗形式,有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等等。按其规模,有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战术决战、战略决战,等等。按其战术运用方式,有中心开花、迂回包围、围点打援、破袭战、短促突出,声东击西等等。对战争进行这样的分类,可以使我们理解战争的表面形态,但不能让我们抓住战争的实质。
现在,国际关系的变化需要我们更加科学地了解战争的性质。科学地对战争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采取军事上或外交上的主动。我们不要在科学地认识某一场战争之前,糊里糊涂地去支持一方或反对另一方。由于国际关系复杂,现代战争的性质已经不能根据“正义”或“非正义”来进行简单的概括。比如说,日本和德国在我国山东半岛所进行的战争,就很难说哪一方属于正义,哪一方属于非正义。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暗中支持阿富汗的***与入侵的苏联军队对抗。后来***容忍恐怖大亨在阿富汗设立恐怖训练营地,而这个恐怖基地组织又一再针对美国进行恐怖袭击,美国在“九一一事件”后发动了对***政权的毁灭性打击。这前后所发生的战争,也很难简单地用“正义”或“非正义”来概括。而且,用“正义”或“非正义”来划分战争,不利于我们对某些战争采取中立立场。这就要求我们,对战争的分类必须根据战争本身的特点来判断,而不要把各种不同类型战争的划分简单化。
€€第6章 人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自觉性的特殊物质,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
人首先是一种物质的力量,人的物质力量在于其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的实体,就个体的人来说,人的体质和体力是战斗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就群体的人来说,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就是一种物质力量上的优势。战争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其社会实践比任何其他活动更艰苦、更复杂,它要求人们经受恶劣的战争环境和物质困难的严峻考验,所以,战争中的人首先必须是一种很强的物质力量。
我们承认人是物质的实体,是自然存在物具有的物质力量,但也绝不可否认它有着其他物质所没有的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动性。人的自觉能动性包括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思想是主观的东西,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战争中人的士气、意志、知识和才能等精神因素,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因素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有机结合,离开了人的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就不会存在;同样,没有人的精神因素,物质因素也就不会自觉地发挥作用。人这种自觉能动性的特殊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的根本特征,所以它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决定了人和其他物质的关系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处于支配和操纵的地位,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
€€第7章 武器在战争中起到的作
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写到:“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在这种暴力行为中,双方谁有先进的武器,巧妙的布阵,充足的财源,谁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暴力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战争一直促进着科学的发展。
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亨利约米尼在他的《战争艺术》中认为:“一支尽善尽美的军队的条件之一,是无论在攻势和守势方面,尽可能保持着装备和武器的优越性。”
他并强调指出:“武器的优越可能增加战争胜利的机会,虽然武器本身并不能够获得胜利,但它却是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器的发展可以日新月异,所以一个国家在这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是可以占了不少的便利。”武器的发展对科学的刺激是科学受战争影响发展的主要原因。
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优良的装备和仪器其重要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如:在我国春秋时期,战争主要是以车战为主的。由于车辆的好坏、坚固程度、灵活性对战争的胜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那时的车辆制造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工匠在战争的这种要求下,总结出许多方法来达到要求。他们用水的浮力检查车轮质量分布是否均匀。“揉辐比齐,平沈必均。”为行驶迅速,必须减少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圈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弛也。”这是关于滚动时阻力与轮子半径有关的这一理论的朴素描述。而在近代,战争更需要优良装备和仪器,而且效用也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这些新型的装备和仪器的出现,扩展了战争对科学影响的范围,将科学开拓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领域。我们可以从雷达的出现看到这一点。雷达的出现也是战争促进的结果,它是为了从较远的地方内能发现敌机而研制的。德国在雷达开始应用于战争时,雷达还处于实验阶段,而在战争中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这种“秘密武器”能有效地发现目标,提供准确方位,因此能有效的消灭敌方,保存己方。在1916年,平均11000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1918年为3000发击中一架飞机;雷达出现后,在1945年这个数字骤减为365发。由于雷达具有如此大的威力,所以交战双方都投入了一定的力量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