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要了解独立成长及含义
在正确引导、教育自己孩子独立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正确理解独立成长的意义及孩子所需的爱。
1.了解什么是独立成长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还没有成长,当然无法独立生存,他必得靠着亲职人员的照料,提供给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长大;而他向哪个目标长大呢?自然而然地朝向"独立",朝着成长前进的方向发展的。你看,他一步步地会爬、会走、会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这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不仅是孩子天天心里想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在力量。
所以我们说"独立成长论",实际上它包含着两层意义:
(1)"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具有发展生命的能力。
(2)"独立"是成长的必备条件——代表各项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
举个例子来说,小明是一个婴儿,妈妈在他的婴儿床上吊着一个彩色球,三个月的他,只能睁着眼睛,随着它绕呀绕,却没办法把它拿到手上玩。五个月后,小明看见墙角有一个圆球,他想要,就会自己爬过去,得到那个球。
冥冥中小明自有一股力量驱使着他由"躺"到"爬",能有力量自己完成愿望,也就是说,"成长"就是要使自己更有能力(成长目标——独立);为了要使自己更有能力,生理和心理就都必须要逐步发展成熟(所以,"功能独立",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成长的"手段")。
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2.孩子需要独立成长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天在菜市场买了一盆植物回家,每天一清早,你就会提着小浇壶,小心翼翼地将水洒向植物,说不定心里还会对它说起话来,"快长大哟!";可是,一星期后,它居然枯萎了!为什么?您是否曾又为孩子吃饭问题伤脑筋,只要一开饭您就得端着饭碗,满屋子地追小孩,就为了要喂他几口饭,甚至你气不过,还揍了他一顿,可是孩子却愈来愈不爱吃饭,为什么?
前面的例子说明了三件事情:
(1)你不曾了解这盆植物属于干燥型或者潮湿型;正如你不曾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爱吃饭。
(2)因为你的不了解,你只好臆测——拼命地浇水、穷命地追孩子。
(3)长大的是植物,长大的是孩子。它自己能吸收就会自动长大,不能吸收,生命就会枯萎。
植物的成长也与人类一样,除了外围的环境因素(水、空气之类)外,其余的,就得靠它自己一步步扎根,一层层发芽了,浇花的人是无法替"它"长大的!孩子呢?大人除了能供给他成长的外围环境外(食物、爱……等),将身子拔高拔壮的,其实还是孩子自己,大人是无法替他生活的呀!
3.在独立成长中孩子所需要的爱
孩子降临到家庭中,最先接触到的是母亲和父亲。父母是孩子最最亲近的人,家庭是孩子接受影响和教育最早的地方。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块有待琢磨的璞玉,那么父母将在其上留下第一批雕痕。然而,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不知道怎样合理地去爱孩子,造成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1)溺爱型
这类家长很爱孩子,但这种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无理的要求。久而久之,父母的权威就丧失殆尽,教育便无从谈起。这种教养形态下的孩子自然是任性、自私和懒惰的。在幼儿园中,他们是很难与同伴相处融洽的,对于老师的教育也是难以接受的。
(2)放任型
这种类型的家庭无论孩子想做什么一点也不关心,也不责备,让子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任儿童自行发展,对孩子的家教几乎为零,对子女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或没有什么要求,对他们的奖惩往往是随心所欲的。或者,这类父母本来就以自我为中心,业余时间大多花在自身的娱乐或工作上。
(3)专横型
与以上两种方式截然相反的是,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意见和愿望不容易表达,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常常受到父母的斥责和禁止,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尊重,缺少参加社会交往的机会。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易形成畏惧、利己、缺乏安全感、对人不能宽容等特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不多用语言去跟别人商量、交流,而多用的是一些粗暴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抢玩具、抢椅子等。
(4)不一致型
这一类型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依父母当时的情况而异,有时非常严厉,有时非常溺爱;或是父母双方或家庭成员之间一方非常严厉,另一方非常溺爱,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这一类型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但方法多变,配合不好,以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对幼儿的成长形成许多不利的因素。
调查中发现,属以上四种类型的家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很明显,这几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培养及成长将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为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接受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使家长步调一致,配合和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基本而有效的形式开展家教工作。如:家长座谈会、家访、家园联系栏、亲子游戏、与个别家长谈话等等,旨在让家长了解爱孩子的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爱与教育必须结合
爱是孩子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它是一种营养,是培育幼儿美好心灵、高尚品德的源泉。然而,如果只有亲子之爱,而没有教育引导,容易演化成溺爱;只有说服教育而缺少爱心,则易滑向刻板的说教。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会使孩子既能感受、沐浴父母温馨的爱,又能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为。
我们请来了家长参加我们的亲子活动,让他们从观看的小品中发现自己在家教方面有何缺点,如通过观看"客人来了"的小品,家长们认识到,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爸爸及时引导,采取说悄悄话的形式进行教育;当孩子要吃客人带来的点心时,爸爸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为客人制作新疆帽;客人走后,爸爸针对实际情况,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并满足孩子吃点心的愿望。这样孩子懂得了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怎样做。
第二、爱与严必须结合
爱是前提和出发点,但必须同时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促进他成才。孩子在幼儿园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和制度,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当他们回到家时,常常是另外一个样子。这是因为幼儿园有较完善的适合幼儿生理特点的作息时间,很容易养成习惯。而在家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孩子知道大人都爱他,他的要求与爱他的程度成正比,他对爱他的人要求最多,也常会闹小脾气。所以,我们提醒家长也要订一些简单、必要的规矩,让孩子从小在有规律的生活中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自我控制。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建立生活作息时间,并天天坚持;为孩子准备一个小角落或几个大纸箱,让他把自己的玩具、小书放在里面,懂得家里的东西都有固定的地方;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切合实际的礼貌待人要求,并形成习惯;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等。
当然家庭对孩子建立的一些规矩,要符合年龄特点,力所能及,一下子不可太多,多了记不住。既有规定,就要坚持,习惯成自然,孩子乐于去做。不过,家长们制定的规矩也应瞄准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应该首先做到。父母的榜样往往是一本活的教材。
第三、爱与理解、尊重结合
最早注意儿童教育的思想家卢梭,第一个提出"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儿童教育中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成人的玩物。孩子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应该受到正确的教育,应该受到尊重。不少家长只知道爱孩子,却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而且懂得尊重别人。
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尊重孩子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为孩子创设这样的气氛和机会,远比一套漂亮的衣服、一顿美味的晚餐、一件昂贵的礼物重要得多。尊重孩子与溺爱孩子不同,尊重孩子是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信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民主气氛;从小要和孩子讲道理;父母要学会"安民告示",当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后,就会愉快地接受成人的要求;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总之,情感的爱必须与理智的爱相结合,这才是您应该付出的爱,也是孩子所需要的爱。
二、父母教育孩子应注意的问题
父母在教育子女独立的过程中不免会受一些因素的干扰,从而走入误区。这就要求父母们要注意一些问题,尽量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
1.孩子单独居住不等于独立
有些未成年人的家长,由于其子女就读的学校距离家较远,拟在学校附近给孩子租房居住就近上学;也有的家长出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考虑,错误地认为,让孩子单独生活一段时间是件好事。
独立并不是让孩子自己住、自己生活这是一种误区,而且孩子单居也容易引出祸端,因为孩子小,思想尚未成熟,下面的例子也许会给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一个启示。
例如,被告人王明于1996年10月将一名女学生骗到他单独居住的房间,将该女生强奸。第二天,当他到学校找该女生"交朋友"时,被女生家长扭送公安局。
先来听听王明怎么说:"前几天晚上,几个同学到我单独居住的房间玩,他们都说自己交了女朋友,一个同学还嘲笑我没有女朋友,真笨。我当时吹牛说我刚认识一个女朋友,可漂亮了。他们都不相信,还让我过几天带给大家看看。为了兑现我的话,在放学的路上,我就拦截了一个女孩,我说我想和她交朋友,我还吓唬她说如果她不同意,我就打她,我用我带的匕首胁迫她和我一道走进我单独居住的房间里,我看她挺老实,就把她……"
而王明父亲的一番话揭示了王明小小年纪犯罪的原因:"不久前单位给我补了一间新房子,明明提出要自己单独住在这间新房里。刚开始我们也不同意,主要是怕他一个人不能照顾自己。可是,经不住他软磨硬泡,就同意了。我们想,如果能让孩子单独生活一段时间也许是件好事,现在不是都提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我们心里就怕他不安全,却从没想到他可能会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监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由特定的成年公民或者特定的社会组织,对尚不具有行为能力或其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者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行为。承担这种监督义务的人就是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指未成年的父母,没有父母监护时则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以及经确认的其他人或组织。
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是由于他们正在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易于感情用事,在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情况下,会带来不良后果。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生活、学习上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未成年人同父母或与其他监护人居住在一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识别能力,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家庭关爱,有利于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民法上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许多民事行为的实施要由父母或与其他监护人来代理。
第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与其他监护人只有同未成年人居住在一起,才容易发觉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加以教育和矫治,才容易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才容易发觉他人教唆、胁迫和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才能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走入歧途。
2.电脑有碍儿童心理健康
一位芬兰心理学家指出:青春发育期前的儿童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对其思维和感情生活将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状况是在环境与人相互影响中形成的,由于人的脑细胞适应能力特别强,人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很快就会形成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从这一原理出发研究,电脑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谈,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青春发育前的儿童长时间地与电脑打交道,他所形成的基本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即零碎的符号式机械思维代替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2)电脑正在成为人的记忆的替代物,若儿童一味地使用电脑来替代头脑的记忆,那么,人脑将降为智能机器。
(3)儿童若过早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会在情感上对电脑的信息界产生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之情,他们不了解电脑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过分依赖电脑与过分依赖父母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4)人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准则是通过人与人的相处和交流形成的,电脑不能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善于与人交流只会与电脑相处的孩子,不仅在人际关系上有缺陷,而且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国际互联网上色情内容对儿童的毒害尤为严重,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为此,芬兰心理学家告诫人们:不要认为儿童长时间独自遨游电脑有益无害,家长应该和儿童一起使用电脑,给予一定的指导并与孩子交流。
3.讲故事陶冶孩子情操
孩子是天真活泼的,家长应针对这一特点用故事的形式来教育他们独立成长。
一些故事真实生动,温馨优美,明快幽默。既是孩子们熟悉的,又是孩子们所向往的,弥漫着轻松温馨的氛围。叙事方式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简洁鲜明,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的心态、情绪及生活,心存善意,天真烂漫。故事中没有丝毫说教,却教会了孩子们懂得珍惜友谊,尊重别人,诚挚地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给了孩子一份真正属于他们的快乐。同时,鼓励孩子独立、自信、聪颖、正直、富有创新精神。
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在心里为孩子设定了理想的蓝图。但要实现,不是一件天上掉大馅饼的容易事。在儿童期,为孩子选择品质优良的好书,培养阅读习惯,就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妨仔细体会一下孩子听父母读书时的心情吧,肯定会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是最幸福的时刻了。仅仅是爸爸或妈妈给自己读书这件事本身,就够孩子欢喜的了。如果所读的书又很有趣,孩子的那份喜悦必定分外强烈。
一位母亲曾说只要时间允许,她每晚都在睡觉前给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念书,而且,念书的时候要握着女儿的手。那女孩会非常非常高兴,大概一生都不会忘记母亲念给她听的故事,不会忘记那美妙的念书时刻,更不会忘记握着她的手给她念书的母亲和母亲的手传递过来的温暖。近几个月,这个女孩听的是冠冠图书,"大头儿子"妈妈讲故事(4册)。她还说女儿特别喜欢这套书,胜过安徒生童话。听了一遍又一遍,在贝加的世界里乐而忘返,几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女孩都能倒背如流。尤其令她感动的是,有一天单位有事,女儿起床时,她已离开家了,习惯了睁开眼找妈妈的女儿自然有些不适应,哭哭啼啼,爸爸只好拿出女儿的最爱-"贝加的故事"来打动女儿,听着熟悉的故事与人物,女儿渐渐平静了。故事中有一个珠珠,妈妈在日本,一直由爸爸带大,爱说的一句话是:"爸爸,我要爸爸。"结果,那天讲到此处,聪明的女儿情有所动,不由得抱住爸爸说:"爸爸,我要爸爸。"
孩子的长大,就是这么一点儿一点儿的,由许多人微笑着精心地呵护着。
也许,大多数父母依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仍停留在认知方面,过分强调识字、数数。殊不知,孩子的心灵塑造、性格培养才是第一位的。作为母亲任何时候都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只是一个小孩子。这使得他比其他孩子要快乐许多,这份快乐带给了他相当的自信。对于小孩子来说,快乐与知识相比,前者更重要。只是家长给孩子的知识太多,快乐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愿所有的孩子们多读好书,培养健康快乐的性格,成为新世纪的智慧一族,闯才能自立自强!
4.父母怎样做好孩子独立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当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儿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家长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下,他做完后,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2)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加。甚至有的家长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3)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4)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家长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
(5)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6)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为此,做家长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
三、现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将来很重要。我们常说"家庭出身"、"家庭背景",其实这些都与家庭教育关系重大。身为家长,怎样搞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将来有着直接的关系。
1.孩子必需的七种家庭教育
(1)人格教育
从四个方面着手:
①自信心教育:目前只有10%的中国孩子享受过成功的快乐,而其他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较自卑。
②独立意识教育:应注重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应做的事,学会独立处理与周围人的矛盾。
③合作意识教育:教会孩子适当学会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
④乐观教育:中国孩子往往先想困难,少想益处。应鼓励孩子先考虑问题的有利方面。
(2)创新教育
现代的好孩子不再只是听话的孩子,而是有独立见解、有创意的孩子。对孩子要尽量让他自己安排生活,少陪读。鼓励孩子多创新。孩子有创新就会有自信心。
(3)民主教育
传统文化要求孩子一定听父母的,父母都是用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与孩子缺乏交流,也不听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喜欢让孩子自己出主意。现代教育应是家长能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
(4)情感教育
中国人的情感很细腻,但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亲子交流也很枯躁,无情趣;孩子也很少和父母交流情感,孩子也不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考虑问题。
家长应让孩子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用平常心来看待成败,这样也会减弱孩子的嫉妒心,不至于无法容忍别人的成功。
(5)成功教育
多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参与竞争,让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学会克服困难,让孩子明白遇到困难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6)挫折教育
现在的许多孩子骂不得、说不得,难以抵抗不利环境的影响,应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生活。
(7)生死教育
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来之不易,了解什么是死亡,死亡对周围人意味着什么,以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就轻生。
2.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经常听见家长说:"这孩子怎么办,上课思想不集中,回到家里就知道玩、知道吃,问他今天学了什么,只会摇头。"是啊,孩子今后面对的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挑战的世界,也难怪家长们担心头疼。
现在的家庭结构多为"四二一"类型。所谓"四"指孩子父母双方的父母也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谓"二"则指孩子的父母;所谓"一"当然是指孩子本人。家家都是独身子女,所以在游乐场、商场、肯德基、麦当劳里经常看到是几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围着他(她)玩,看着他(她)吃,这便造成了幼儿在生活上百依百顺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要求孩子按照他们设计好的道路走下去。殊不知,他们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认识,更何况现代社会的孩子,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大,内容广泛,对生活、学习、社交、兴趣、爱好、社会,甚至今后的发展方向都有自己的理解。家长一味地要求,包办代替,最终效果恰恰相反,就以我认为最明智、有效的方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与他们做朋友,参与其中予以引导,让孩子们在自由、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说比做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不得而知。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来自生活。"日常生活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看家长如何把握。首先,做为父母要身体力行,使家庭祥和,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相互谦让,给孩子一个安全温馨的港湾,使孩子从下就养成善良、有爱心的本性。其次,要培养孩子独立是个性,不骄不溺,时常鼓励他们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见了进步,适时表扬。另外,孩子是学习成长的主体,听到过家长们相互间这样谈论孩子,"其实我们也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不怎么去管他,让他自己去,可每次考试都不需要我们担心。"一位家长自豪、满意地说。而另一位家长便皱着眉头,苦恼的说:"唉!我那孩子可怎么办,做功课要我一直催,累死人了。"是啊!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孩子是否会学习,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作为父母,应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今后的学习道路作好铺垫。
时代在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家庭教育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探讨、研究,也衷心地祝愿这些幼苗在家长的精心培育、老师的孜孜教导下快乐地成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因此,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家庭在促进孩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上应该承担哪些任务呢?
(1)关心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
父母首先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方面的发展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孩子出生后的吃、穿、用、住等都在家庭里解决的。为使孩子的身体充分地生长发育,需要有饮食、卫生、体育等多方面的条件,其中营美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身高体重的增长,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各种体力和思维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主要来自食物的营养。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营养素,就会引起生长发育不良和疾病。因此,父母要为子女选择,提供他们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食物。同时在为孩子提供食物时,还要尽可能做到结构合理,份量适度,注意营养卫生。偏食、营养不足或过度,都不利于孩子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此外、父母还应当督促子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保持坐、立、走和看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他们合理作息、有张有弛,劳逸适度。
父母还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当然是对,但不全面。真正健康,不仅指身高、体重、体型、体质、五官、四肢发育健全,生理活动功能正常,而且也要心理健康。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儿童身上是存在心理健康不良现象的,如紧张焦虑、惶惶不安;遇事淡漠,郁郁寡欢;猜忌多疑,孤独离群;残忍暴虐,冷酷无情;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胆怯懦弱,依赖心强;意志薄弱,惧怕困难;缺乏主见;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贪图虚荣,不知节制;说谎作伪,缺乏真诚;自私任性,无理取闹等等。然而,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其它某此原因的影响,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视不够,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更为忽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造成或加重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这是不利于子女的成长的。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密切相关,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方面。父母在关心子女成长时,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及时矫校他们的心理缺陷,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和承受力、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精神。
(2)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
人愈年轻,习惯就愈容易形成。所以,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言谈举止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这对于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事业的成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
独立自强的精神是个性积极化的表现,是创业的动力和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都具有独立自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子女未来是独立自强,奋发向上,成为有用之才,还是只会依赖父母,坐享其成,庸庸无为,同父母是否从小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自强的精神有很大关系。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养成独立自强精神的重要内容和起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们应当由"抱着"到"牵手"、"引着"再到"放手",即凡是他们能够自理的事都要让他们处理,逐步形成独立生活能力。有的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把一切包揽起来,不让孩子动手,宠爱无度,矫生惯养,这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变得自私任性,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有时骄傲,有时自卑,失去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们说:"孩子要有自身的根,父母的业绩,父母的荣誉不应成为孩子赖以生活、索取财富和特权的资本。"现实生活一再表明,这样的父母,势必养成子女从小好逸恶劳、有恃无恐的心理态势,甚至把他们推向仗势欺人,巧取豪夺,违法乱纪的邪路,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害群之马"。因此,溺爱、娇惯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父母应当注意培养和爱护子女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尊、自重、自强、自律,懂得个人与社会,劳动与消费,权利与义务,创造与享乐的关系,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在真理的追求,事业的进取和自身的完善等方面奋斗不息的精神。
(4)培养子女遵纪守法的观念
加强对青少年的遵纪守法的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安全进步和国家的民主繁荣,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许多事实说明"家庭悲剧"的出现,往往和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忽视向子女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有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力量,不良的家庭教育则是促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在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少年犯罪的人数有所增多,这是与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有关。但少年们是否犯罪并不是决定于年龄特点,而是决定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初中生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性开始成就,产生了朦胧的性意识,有的还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对异性的爱慕,甚至过早恋爱。但是,在一些少年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早熟先于道德早熟的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性爱的问题。少年们的生活领域扩大了,活动能量增强了,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求知欲高涨,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很有限,往往片面、偏激甚至错误。少年们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独立,开始考虑人生理想,要求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信任和支持,但易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弱,他们理想不稳定,甚至还不正确。他们性格转向内向,不愿意公开内心的秘密,有时陷入深思、苦闷。他们注意选择朋友,珍视友谊,但往往重交情、讲义气,有的还会结成气味相投的小团伙。因此,作为父母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处于少年期的子女的教育。要理解他们,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尊重他们的独立意向和自尊心,自信心,充分肯定和发扬他们身心的积极因素;又要看到他们的不成熟,善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合理需要,指导他们选择朋友,帮助他们避开庸俗下流的东西的刺激,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严格要求和进行必要的监督,从而使他们顺利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而且走读制的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接触家长的时间要比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因而,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对他们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同时,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父母与子女有固有的血缘、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关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庭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及不能代替的力量。
3.父母须学会对孩子"真爱"
下面是一组关于父母与孩子间的"爱"的问答,相信会给家长们一个不小的帮助。
问:你们在经常强调"无条件与牺牲自我的爱",现在我想问的是是不是父母爱得有些过了就成为"宠"了。
答:"爱"是每个人内心最深沉的感情,它可以成为建设性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毁灭性的力量,视其运行方向而定。父母的"真爱"中包含了要承担教师的责任,要教育孩子伦理道德、遵守纪律,这与"宠"是不同的。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是相同的,但表达爱的方式是有多种的。"爱"受到的扭曲,会令人触目惊心的。譬如,有些人虐待甚至谋杀自己宣称很爱的人。做父母的在心灵上建立起"真爱"是要学习的。
问:请您解释一下"真爱"的含义。
石:为他人而生活,无条件地付出,投入然后忘却,宽恕。
问:"什么是假爱"?
答:只为自己而生活,有条件地付出;计算应得的回报;记仇。
问:"真爱"在中国是有千年传统的。"忠孝"也是中国传统伦理。但家长似乎对现代教育思想如培养孩子独立人格意识、平等民主意识、公民法制意识诸方面比较欠缺。
答:这两种思想是不冲突的,就像东西方文化是可以交融的。两种文化没有谁先进谁落后的。父母希望孩子成长起来,要有独立的人格,不靠别人生存,能够负起责任来。父母也希望孩子为家人尽孝,为别人着想。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问:人际相处中,由于个性、想法、目的及心灵成熟度的差异,冲突在所难免。一个人爱的能力在冲突中才能不断增长,这怎么解释?
答:一场冲突你可以通过武力占上风,但你不能赢得对方的心。比如,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冲突发生后,儿女可能暂时屈服在父母的权威下,因为父母有力量去执行自己的意志,然而,这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暂时屈服的年幼儿女,长大成青少年后往往具有叛逆性,他们就有可能心怀愤怒而离开家庭。可以说,父母的胜利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但是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解决冲突这个技能,就可以化解矛盾,并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使彼此间的爱不断增长。
问:那么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什么?
答: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反省、补过和宽恕。许多情况下,冲突的发生很少有哪一方完全对或完全错,所以只是责备对方无济于事,反而会更糟。所以化解冲突首先必须要诚心悔过。同时需要有补偿,以实际行动来舒缓对方的损失、悲伤或者怨恨。最后还需要双方彼此宽恕。
问:对家长来说,悔过,尤其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道歉是很没面子的事,是吗?
答:悔改似乎是很痛苦而丢人的事。然而,一旦悔改,则不仅能帮助对方,更是帮助自己。如果一个人冒犯了别人,自然会有一种辩护倾向,或找个使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但若能悔过,则辩解与抵赖的心里防线就会被推倒,此时这个人就能坦诚地面对自己与他人。承认自己犯错的另一个益处是增强对别人的同情心,化解冲突,同时使人格得以成长。宽恕别人也是很不容易的,然而宽恕又是终止紧张关系不可或缺的办法。通过悔改和宽恕,能够打开使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新管道,铺平互爱的道路。
问:一些家长怕孩子吃亏,一般教孩子是"以牙还牙",您以为如何?
答:以牙还牙可以解一时之痛,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孩子之间能够得到关于礼貌、尊重与良好风度的教养,校园内的许多纷争就可避免。还要教会孩子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譬如,如果孩子们学会以叙述自己感受或观感的方式来抗议,而不是攻击或控诉对方,如"如果你那样我会觉得受到你控制"来代替"你实在太霸道",那么,紧张情势就可趋缓。
4.给自己的孩子早打"预防针"
少年犯罪在今天的社会中不乏实例。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厌学--乱交友--乱用钱--骗钱
②被欺--欺人--团伙犯罪
③亲子冲突--厌学--抑郁--出逃--误伤以至故意伤害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涉及到与构建青少年教育保护体系,抓早抓小这一着眼点相关的法规和研究成果,没能及时普及的缘故。这其中,做父母的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们一定要在以下方面提早预防。
①情感教育,从孕期开始到生后2年33个月埋下了情感的种子,所以说情感教育最佳期是青少年期。家庭是社会化第一基本单位,父母教养观念一致是子女发展良好的先决条件。
②半岁自我意识潜伏期开始,跳过爬的阶段,损失了孩子自己认识世界的体验,直接影响的是语言发展(举例);会走标志着孩子已是独立人的开始,处理孩子独立行走的分寸,很有讲究;10岁生日的意义在于从此核心家庭中的三个人完全平等,喜、怒、哀、乐三人共同分享,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的艺术大有讲究,否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10岁后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意见,只能说服,不可压服,一时不服,宽容等待14岁生日的意义在于祝贺孩子已经发育、长大成人,尊重、理解为先。
(3)一个中心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
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教而适之。难就难在"适"字。这里介绍几个具体观念上的失误:
①智力是入门线,情商才提升水平。一个很大的失误是教育孩子做平常人还是做大英雄,出众?孩子会保护自己,如有犯错误权、有早知和晚知权、有发表意见被尊重权等(以7岁生理年龄对应心理年龄分散度为例);
②教育者让孩子横向比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成长重在于"得",而不是看中"失",向"高"看,成功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大部分人活得没劲。只有看中所得,才能增加自信,才可能快乐;
③表扬(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是有条件的爱,鼓励(激发,勉励)才是对孩子的扶植,她才会体验有能力贡献,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父母的爱如果是无条件的,那麽不管孩子领先还是暂时落后,父母的爱是不变的;
④充分认识惩罚的负面效应
a孩子有不当行为会因为暂时逃避惩罚而抑制,可能采用另一途径达到同样逃避目的,会强烈暴发造成逃学、出走,--说明惩罚强化了孩子的内心不满;
b不利亲子关系、抵制、排斥;
c易引起连带恐惧反应,逃夜、说谎等;
d易造成孩子心理冲突压力,孩子自制力差又做错,造成心理矛盾。
惩罚的注意事项
a即错即惩,惩期要短,不要事后追究;
b就事论事,没有例外,标准前后同一;
c惩罚的实施要单纯化,受罚是因不良行为,而不是不喜欢他,否则抵触;
d以剥夺权力惩罚,不必打骂。
惩罚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古今中外回头浪子以关爱为基础会增加自信心、自尊心,惩罚是有限的,事后一如既往,热情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