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上帝的爱 第一章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1.先学,才能适应

人与生俱来,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动作都得靠学,否则就会无法生存下去。

很久很久以前,有弟兄两人,各置办了一些货物,出门去做买卖。他们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不穿衣服,称作“裸人国”。

弟弟说:“这儿与我国的风俗习惯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实在不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问题不大。”哥哥却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义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可太伤风败俗了。”弟弟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陨身不陨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于是弟弟先进入了裸人国。过了十来天,弟弟派人来告诉哥哥,一定得按当地风俗习惯,才能办得成事。哥哥生气了,不做人,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这难道是君子应该做的吗?我绝不能像弟弟那样做。

裸人国的风俗,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上起欢歌曼舞。裸人国的人们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相互关系非常融洽。国王把他带去的货物全都买下来了,付给他十倍的价钱。

而他的哥哥来了之后,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抓住了他,狠揍了一顿,全部财物都被抢走了。全亏了弟弟说情才把他救了出来。

世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一个人更是如此,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要一味追求完美,否则会弄巧成拙。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具体方案。格罗培斯心里十分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地中海海滨。

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这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子。原来这是一个无人看守葡萄园,你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5法朗,就可以搞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当地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谁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

回到住地,他给施工部拍了一份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

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了许多条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塔斯让人按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有什么样的环境,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因地制宜,你的学习才是最适合于你自己的,也是最成功的。

毛病点拨:不懂的就要学,只有学了才会懂,也只有懂了才会用,用过后,你才会适应。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不要低估自己,星星之火还可以了原,没有一个个平凡就无所谓伟大了。

从老远老远的地方,飞来一只燕子。它飞过大海,飞过江河,飞过千山万岭,来到一块田边歇脚。

一只蜗牛爬过来,伸起长长的脖子,抬起头,吸着嘴,委屈地对燕子说:“燕子姐姐,人家都说我走路慢吞吞的;可是,我一个早上就爬过一条长长的田埂。你看,路上那光闪闪的银液,就是我留下的记号呀!”

“也难怪人家说你呢”燕子笑了笑,“究竟你比谁快,你想过吗?”

“这个,……我倒真没想过。”蜗牛说。

“啊!”燕子说,“那你就好好想一想,看一看,比一比。”说完就要飞走。

蜗牛叫住燕子,要它再歇一会儿。燕子说:“不能再歇了,今天我还要赶五百多里路哩。”

蜗牛历来习惯于爬行,认为爬行前进已经够理想了。听了燕子的话,它愕然了,伸出长长的脖子,使劲地点头,决心要像燕子那样飞向远方……

成为幽默的人必须要富有渊博的知识。虽然不必对任何问题都像学者那样研究得很透,但起码应知道些“皮毛”。

只有知识和见闻极其丰富,才能通达事理,分析透辟,居高临下,入木三分。语言表达上还要做到纵横捭阖,运用自如,妙语连珠,诙谐动人。

懂得越多,你与别人交谈时可谈的话题就愈多。一个懂得交际的人,要能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就是要懂得交谈对手的兴趣所在,这样双方才能谈得来,谈得比较投机。而这些都要有广博的知识作后盾。

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与幽默暂时或表面上没有直接关系的,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国家大事,世界风云,文史哲经等等全都属此类。它们虽然暂与幽默关系不大,但是它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你的素质、修养,为你的谈吐增辉。另一种是幽默的趣事、趣话、小笑话、动作、漫画等。

多积累这些素材,反复记忆,并加以改造,变成适合于你的“内力”,那么到时幽默就会如泉水一般汩汩涌来。

毛病点拨: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也不一样。只要尽了全力,就会问心无愧。

€€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书籍不感兴趣,或是“忙得没功夫看书”的人,终会被时代的激流所淘汰。

汽车大王福特年少时,曾在一家机械商店当店员,周薪只有2.05美元,但他却每周都要花203元钱来买机械方面的书。当他结婚时,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其他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就是这些书籍,使福特向他向往已久的机械世界迈进,开创出一番大事业。功成名就之后,福特曾说道:“对年轻人而言,学得将来赚钱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蓄财来得重要。”

事实已经证明,受过最成功教育的人,往往是自学成功者或自我教育的人。让人有学门见识的,不光是学位,教育包含的也不只有知识,还有更重要的——运用知识得法和持久的问题。而教育不足,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发表过《进化论》的达尔文就说过:“我的学问最有价值的全是自己苦读学来的。”

对我们有价值的,并不是在学校念过书的事实,而是求学的态度。

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宋代学者任末14岁时7多了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和险阻,到处寻师求学。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屋住下,白天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写作;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到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大麻、蒿草之类照亮。读书如有心得,就写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学生们饮佩他的勤学精神,都愿用洁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了字的旧衣服。

好学不倦的人,虽死犹生。学,可以立志;学可以成才。

毛病点拨:不学习的人是可怜的,而不求前进的人更是可怕的,学如逆水行舟,你不向前那就只后退。

€€4.留下财富不如留下知识

财富是宝贵的。但比财富更宝贵的是知识。

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总是怕工匠偷工减料,便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大人,放心吧。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在长沙城里造了不知多少府第。在我手上造的府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但屋主易人却是常有的事。”左宗棠听言,不觉满面羞愧,叹息而去。

同为邮名臣,林则徐在对待儿孙的问题上就要开明得多。他曾说:“子孙若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木若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为子女留下财富,不如留下更多的知识,后代不一定能保留住财富,但须用知识去创造财富。

世界上到处是蠢人。却无一人自认为蠢。最大的蠢人就是视他人为蠢人却自认不蠢的人。

从前,有个专门会刁难人的财主。一天,他拿空瓶叫隔壁一个穷人家小孩帮他买酒。小孩问:“没钱怎么能买酒呢。”广他却说:“花钱买酒谁不会,没钱买酒才算真本事哩!”

过了一会儿,小孩回来了,把酒瓶递给财主说:“酒打来了,请喝吧财主一看,是个空瓶子,”便问:“一滴酒也没有,叫我喝什么呀?”小孩不紧不慢地说:“有酒谁不会喝,没酒喝出来才是真本事哩!”

学习也一样,只有了真知识才有了真本事,只有把知识“倒”出来,“喝”出来,你的真知识才成为了真本事。

毛病点拨:知识创造了财富。为子孙留下财固然好,但留下知识则是最好的,在这种意义上说,留下财富不如留下知识。

€€5.工欲其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讲究方法。方法好,器利,才能事半功倍。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难才能的发挥”***也指出,方法正确,可以“免得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可见正确的方法在一个人成才的道路上该有多么重要。

善积成诗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此人满腹锦绣、出口成诗。有人对他横溢的诗才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小纸条上写几下,尔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有人打开他那市口袋细看时,嗬!上面写的全都是一联、半联的诗句,原来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

秋叶成书

元未明初人陶宗仪是江苏松江的一位乡村教师。《明史》上说他教学之暇,亲躬耕耘,小想的时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摘下的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10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瓮有了几十个。一天,他让学生们把那些瓮都挖出来,再将叶子上的文字加以抄录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尚可看到的长达30卷的《辍耕录》。

避短扬长

程砚秋年轻时身材木错,中年后发胖了。这时他给自己提出的练功目标是:一要继续保持自己身体的灵活;二设计更优美的舞姿,使发胖的身体得到遮盖。他很讲究使自己的转身加快速度,讲究以正面对观众的时间尽量缩短,而把侧面对观众的时间拉长。这样,较胖的身体就被他“遮盖”过去,人们往往把他看作是个身段优美的旦角。

化短为长

周信芳的嗓子,青年时并不带哑,后来变得带哑了。在这种情况下,练功可以起到一定的好转作用,但唱圆可能,唱润难办。于是他就把功夫放到唱得清晰有力、声情并茂上,终于成了一代名伶。

了不起的“理想实验”

亚里斯多德认为:“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1000多年后,这个似是而非的权威论断却引起了伽利略的怀疑,他想:有人推着小车走,如果他突然停止推车,小车还会朝前走一段,如果路面平滑,小车还会走得更远些。想到这里,伽里略设想:如果毫无摩擦,小车会永远运动下去。可是这样的实验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只能在头脑中完成。然而正是这种“理想实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只要没有外力作用,便会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爱因斯坦也是一位利用“理想实验”的能手。

一竿子插到底

劳伦斯(1901~1958)物理学家。美国南科他州人。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医学和工业上的先驱。劳伦斯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凡事都爱刨根究底。

幼年的劳伦斯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总是不停地眨动思索着,或是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谈话。他寻根究底的问话,常常使他的父母不知所措,无言以对。这不,他又盯住了壁炉上的一盒火柴。

“妈妈!那是什么?”他路起脚尖想把那盒神秘的东西拿到手。

“放下!”妈妈一把夺了下来,随手放到围裙的口袋里,“那是火柴,点火用的。”

“妈妈,火是什么?”

“火吗……就是亮的热的,你看,就像壁炉里的一样。”说完,妈妈又到厨房忙碌去了。

“火是亮的热的。那么,电灯也是亮的热的,那也是火;太阳也是亮的热的,也是火。”劳伦斯自言自语地说着,随手拿起一根木柴,在火上点着了。他想,木柴可以点着,那其它东西能不能点着呢?对!先试试我的衣服。他边想边点着了自己的衣服,看着衣服烧着了,他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但无情的火并没有只让他试试就完了,继续哗哗啪啪地烧了起来。劳伦斯慌了,大声哭喊起来。妈妈从厨房赶来,撕下了他身上正在燃烧的衣服,熄灭了火焰,才免除了一场灾难。为此,劳伦斯的嘴角留下了一块伤疤,成为永久的纪念。这是劳伦斯两岁生日的前一周发生的事。

英国乔治王子给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写了封信——

亲爱的奶奶:

昨天我看到一只漂亮的木马,我想买,但没有钱,您肯给我一英镑吗?

right您的孙子乔治

维多利亚回了封信——

你真会花钱,把钱都花在玩具上。这样不好。应该知道各种东西的价值。

right奶奶

小乔治回了封信——

非常感谢您!我把您的信卖给出版社,得了两英镑。您看,我现在已经知道事物的价值了。

right您的孙子乔治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它,如果不用,知识只不过是一堆废物。

毛病点拨:有人生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会说知识没用。现在都市场经济了,或许钱可以买到一切?

€€6.有为先有识

“识”为先已成为一认识事物的真理。任何巨大的成就实现之前必然有人去用“识”刻画它。

物理学家亨利·柏克瑞发现铀的盐类能够发出一种性质不明的射线。得知这个消息,居里夫人带着探险家般的心清,投入了精确测量放射作用的战斗。她对全部已知的化学物质——进行实验,发现社也有放射性。接着,进一步跟踪追击,又一个奇特的现象使她大吃一惊:铀沥青矿的放射性程度,竟比计算出的数字大得多!反常的现象引起了居里夫人加倍注意。经过反复验证,她做出了如下的结论:此种矿物中一定含有某种比铀与钛的放射性还要强得多的新元素!

看准了,就抓住它。问题的重要性,使居里也感到非放下手头的工作同夫人一起攻关不可了。于是,一场艰难困苦的战斗在一间条件极差的棚屋里展开了。翻倒矿石,搅拌冶锅,搬运器皿,倾倒溶液,居里夫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捕捉镭的工作上。

镭,好难捕捉的镭啊!你终于被勤奋的居里夫妇抓到了。然而,假若这两位科学家没有见识的话,岂不等于是没长眼睛的猎手!认识不到放射性研究将是打开核物理大门的金钥匙,认识不到放射性呈现异常现象,即说明这里将大有可为,就不会下那么大的决心,搞它个水落石出了。

没有光的世界是不可怕的,没有智慧的世界将是什么样的呢?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它!

地点:某高等学府化学实验室。

人物:导师和三位博士研究生。

道具:试管及人尿。

导师举起试管,微笑。

“诸位,试管里是尿,人尿。科学的探索需要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诸位,请先看我品尝尿液,然后清照我去做。”

导师尝尿。

条件反射。三位博士生已面色极苦。

试管在博士生手中传递。

品尝、品尝、再品尝。

博士生表情痛苦无比。

试管传回讲台。

导师举起试管。笑容可掬。

诸位很勇敢,精神的确可嘉。但是我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索一要勇敢,二要反对盲从。而且,眼睛应是思想的窗户,而不……刚才诸位忽略了本人品尝中的一个重要细节。本人是将中指伸入试管,而放入嘴中品尝的却是食指。

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中发现了学问,那么你就可能成为一个智者。请学会“慧”眼睛打量你的周围吧。

毛病点拨:任何人做任何事,没有对事物有一个新的认识,终究会碰得“头破血流”,更谈不上取得新成果。

€€7.业精于专

专,指的是用心专一。只有用心专一,才能干一行,精一行。

大科学家牛顿的衣服常常是不合时宜的;居里夫人结婚时有人要送她一件礼服,她坚持要一件深颜色的,而不要颜色鲜艳的,为的是可以穿着它到实验室工作;爱因斯坦从不讲究衣着,他喜欢的是斯宾诺莎的名言:“要是袋子比其中的肉更好,那可是一件糟糕的事”;李四光有个绰号叫“破裤子教授”。在生活上考虑多了,在事业上考虑就少了:有志者都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

牛顿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并且向她求了婚。有一次,他们外出散步,牛顿含情脉脉地拉着姑娘的手。可是,他的思想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正在研究着的疑难问题。像做梦似的,他下意识地把对方的手指当作通烟斗的通条,直往他的烟斗里塞这位姑娘疼得大叫不已,莫名其妙地看着牛顿。牛顿这才醒悟过来,痛心地向姑娘道歉说。“啊。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这事不行了。看来,我是该一辈子打光棍。”

尽管姑娘宽恕了牛顿,但是却不能理解他,爱情终究成了泡影。科学上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涌向牛顿的脑海,他整个的身心都集中在科学事业上,所以终身未娶。

爱因斯坦有一种奇妙的自我隔绝的本领。在家里他常左手抱着孩子,右手做着计算,孩子的啼哭声和他哄孩子的声音仿佛属于另一个世界。在他自己的那个世界里,唯有的声音是分子。原子、光量子、空间、时间、以太。

有人问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儿子;“你父亲认为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回答说:“在我父亲眼中没有所谓最大的成就,只要他正在做什么,那就是他最重要的事,不论他是在指挥乐队还是在剥一只桔子。”不难看出,全神贯注是他成功的秘诀。

毛病点拨:孔子在《劝学》中将蚯蚓与螃蟹作了个鲜明的对比:“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蟹六跪而二螫”,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其原因就在于后者“用心躁”而前者“用心心一也”。

€€8.学无止境

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胀破脑袋。

孰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是圣人,也有短处,但明智之人一旦知道自己特长何在,便善加以运用,使其掩盖了自己的短处。

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个孩子用泥土围了一座城,坐在里面玩耍。

“你看见马车过来为什么不躲开呀?”孔子问孩子。

“咱古到今,只有车子躲开城,哪有城躲车子的道理?”

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马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项橐。”

“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轮子?……”

“您老人家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用人拾的轿子没有轮子……”孔子一连提了十几个问题,都难不住孩子。

“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

“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

“不对!鱼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也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鸣叫,它们的脖子长吗?……”

孔子佩服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好拱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说完,孔子就驾着车绕道走了。

学习是你改变自己的关键所在。只有学了,你才懂得运用,也才会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的一生。

毛病点拨: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使我们丰富和深刻起来,杰出的人物几乎都是学有所成之士,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轻视学习。

€€9.戒骄戒躁有方

独立品人间百态,风景这边独好——做人还是“活”的好!

一位中学老师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个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后来他借着玩足球而变得开朗起来。原来,这位同学的环境很差,缺课又多,当然成绩不会进步,因而使得他非常自卑。他上学常常迟到,放学后也常常流连于校园里,而后才拖着蹒跚的步伐回家。有一天,一位体育老师在校园里碰见他说:“看到你无所事事,你过来跟着我练球好啦!”老师说着,马上把球投过去。从此以后,这个少年就热衷于足球运动,接着他也恢复了爽朗性格。

从上述的例子里,我们发现在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中,隐藏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能使人从不安或失意中稳定下来。因为在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固定的规则和惯例,而且,其目标很具体而又清晰地摆在眼前。这种行为并非将来能否有成绩,成绩能否进步,或能否获得信赖抽象之物,所以精神容易集中,散乱的心思也容易归一。

例如学习射箭也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想射中中间的红心,就必须聚精会神于一点上。同样地任何竞技活动,它们眼前都摆着一个具体的目标或敌人。在书法、舞蹈里,也有具体的形象表示样本,那些学习小提琴的孩童,他们上课之后,也立刻能发挥惊人的集中力,因为他们就要登台表演了。

如果你和自己都不能好好相处的话,还能期望别人什么呢?

很多人都害怕孤独。他们不知道自我创造的后果,所以犯了极大的错误——认定自己绝对不能孤单。他们每一次尽量让自己避免孤单的时候,都让自己再度感受到恐惧的侵袭。恐惧什么呢?就像有人说的,“我单位一个人的时候,简直觉得自己一无可取。”

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喜欢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在电话中聊上半天,或偶尔探问人家的私事,或在别人忙的时候坚持要去看他。或在团体里太注意自己,好像怕别人会看漏了你或忘记你似的。你可能会要求别人帮你做一点小事,以确定别人真的喜欢你。很多人都这么做,结果却愈来愈不喜欢自己,别人也觉得他不成熟。无法自处,往往使你显得有点幼稚。

如果你能享受独处的时刻,那么你找朋友的意图将完全出之于真心,而非软弱。你打电话给朋友约他吃晚饭,只因为你想看他,而不是因为你无法忍受一个人单独吃饭。你的朋友会觉得你真心地喜欢他、看重他,而不是只想依赖他。你将变得更可爱——对那些想找个真心朋友,而不是找个比他更脆弱的朋友的人而言。

练习一个人自处。如果你已经习惯和别人一起的话,刚开始打破这个习惯可能会使你觉得不舒服。如果你觉得不愉快的话,就探测自己的感觉。你为什么一直盼望电话铃响呢?你是否担心自己和某人的关系?你是不是厌烦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可以找点事做做——以克服独处时的恐惧。但不要觉得独处的时候,一定得做点有“建设性”的事情,才能掩饰单独一人的怪异行为。

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点机会——譬如一个月里找一两个下午独处,你将更能享受独处的乐趣。

毛病点拨:如果你想消除内心的不安,或希望生活得更有信心,那么全身心地埋头于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里,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0.学会接受现实

正如杨柳承受风雨,水适于一切容器一样,我们也要承受一切不可逆转的事实。

人生之路充满了许多未知未卜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改变一定的条件而使之转化;另一类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我们付出何种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当我们面对后者时,就得认定事实,作出积极乐观的反应,这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

小时候的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北密苏里州一间荒芜的老木屋里的阁楼上玩耍。当我从阁楼爬下来的时候,先在窗栏上站了一会,然后往下跳。我左手的食指上带着一个戒指。当我跳下的时候,那个戒指钩住了一根钉子,把我的整根手指拉脱了。

几年之前,在纽约市中心一家办公大楼里开运货电梯的人。他的左手齐腕都截断了。他少了那只手是否觉得难过,他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只有在穿针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情来。”

如果有必要,我们差不多都能接受任何一种情况,使自己适应,然后就整个忘了它。我常常想起刻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间15世纪的古老教堂的废墟上的一行字——“事情是这样,就别无他样。”

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它们既然是这样,就不可能是别的样子。但我们也可以有所选择,可以把它们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或者用忧虑来毁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最后可能会弄得精神崩溃。

威廉·詹姆斯说过:“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他说,“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南的伊莉莎白·康尼,却经过很多困难才学到这一点。下面是一封她最近写给我的信:

“在美国庆祝陆军在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我接到国防部送来的一封电报,我的侄儿——我最爱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失踪了。过了不久,又来了一封电报,说他已经死了。”

“我悲伤得无以复加。在这件悲痛之事发生以前,我一直觉得生命于我多么美好,我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好不容易带大了这个侄儿。在我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现在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然而,我最后收到的竟是两份这样的电报,我的整个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我开始忽视我的工作,忽视我的朋友,我抛开了一切,即冷淡又怨恨。为什么我最爱的侄儿会死?为什么这么个好孩子——还没有开始他的生活——为什么他应该死在战场上?我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我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离开我的家乡,把我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我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封已被我忘了的信——一封从我这个已经死了的侄儿那里寄来的信。信是几年前我母亲去世时他写给我的一封信。‘当然我们都会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说,‘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撑过去的,以你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就能让你撑得过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教我的那些美丽的真理:不论活在哪里,不论我们分离和多么遥远,我永远都会记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我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他似乎就在我的身边,正在和我说话。他好像在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撑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个人的悲伤藏在微笑底上,继续过下去。’”

“于是,我又回去工作。我不再对人冷淡无礼。我一再对我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们;晚上,我参加了成人教育班——要培养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我几乎不敢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种种变化。我不再为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些事悲伤,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快乐——就像我的侄儿要我做到的那样。”

伊莉莎白·康尼学到了我们所有人迟早都要学到的东西——我们必须接受和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这不是很容易学会的一课,就边那些在位的帝王也要常常提醒他们自己这样做。已故乔治五世在他白金汉宫的房里墙上挂着下面的这句话:“教我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为过去的事后悔。”叔本华也是说过:“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很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只有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必要时我们都能忍受灾难和悲剧,甚至战胜它们。我们也许会以为我们办不到,但我们内在的力量却坚强得惊人,只要我们肯加以利用,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已故的布什·塔金顿总是说:“人生加诸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只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没有办法忍受的。”然而,在他60多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低头看着地毯,色彩整个模糊,他无法看清楚地毯的花纹。他去找了一个眼科专家,发现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他的视力在减退,有一只眼睛几乎全瞎了,另一只离瞎也为期不远了。他惟一所怕的事情终于发生在他的身上。塔金顿对这种“所有灾难里最可怕的事”有什么反应呢?他是不是觉得“这下完了,我这一辈子到这里就完了”呢?没有,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还能觉得非常开心,甚至还能善用他的幽默感。以前,浮动的“黑斑”令他很难过,它们会在他眼前游过,遮断了他的视线,可是现在,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的时候,他却会说:“嘿,又是老黑斑爸爸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空,它要到哪里去。”

当塔金顿终于完全失明之后,他说:“我发现我能承受我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用5种感官全丧失了,我知道我还能够继续生存在我的思想里,因为我们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看,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生活,不论我们是不是知道这一点。”

塔金顿为了恢复视力,在一年之内接受了12次手术,为他动手术的是当地的眼科医生。他有没有害怕呢?他知道这都是必要的,他知道他没有办法逃避,所以惟一能够减轻他受苦的办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绝在医院里用私人病房,而住进大病房里,和其他的病人在一起。他试着去使大家开心,而在他必须接受好几次手术——他只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大啊,”他说,“多么妙啊,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种技巧,能够为人的眼睛这么纤细的东西动手术了。”

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术和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都会变成神经病了。可是塔金顿说:“我可不愿意把这次经历拿去换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这件事教会他如何接受,这件事使他了解到生命所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这件事也使他领悟富尔顿所说的:“瞎眼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

要是我们因而退缩,或是加以反抗,为它难过,我们也不可能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知道,因为我就试过。

有一次,有拒绝接受我所碰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情况,我做了一件傻事,想去反抗它,结果使我失眠好几夜而痛苦不堪。我让我自己想起所有不愿意想的事情,经过一年这样的自我虐待,我终于接受了我早就知道的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我干了20年放牛的工作,但是从来没有看到哪一条母牛因为草地缺水干枯,天气太冷,或是哪条公牛追上了别的母牛而大为光火。动物都能很平静地面对夜晚、暴风雨和饥饿,所以它们从来不会精神崩溃或者是患胃溃疡,它们也从来不会发疯。

我是不是说,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时候,都应该低声下气呢?不是这样子的,那样就成为缩命论者了。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奋斗;可是当普通常识告诉我们,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那么,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智,让我们不要“左顾右盼,无事自忧”。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访问过好几个有名的生意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大多数都能接受那些无可避免的事实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如果他们不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在过大的压力之下被压垮。下面就是几个很好的例子。

创设了遍及全国的潘尼连锁店的潘尼告诉我:“哪怕我所有的钱都赔光了,我也不会忧虑,因为我看不出忧虑可以让我得到什么。我尽我所能地把工作做好,至于结果就要看老天爷了。”

享利·福特也告诉我一句类似的话:“碰到我没办法处理的事情,我就让它们自己去解决。”

当我问克莱斯勒公司的总经理凯勒先生,他如何避免忧虑的时候,他回答说:“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况,只要想得出办法解决的,我就去做。要是干不成的,我就干脆把它忘了。我从来不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影响未来的因素太多了,也没有人能说出这些影响都从何而来,所以何必为它们担心呢?”如果你说凯勒是个哲学家,他一定会觉得非常困窘,他只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人。可是他的想法,正和19世纪以前,罗马的大哲学家依匹托塔士的理论差不多。“快乐之道无他,”依匹托塔士告诉罗马人,“只有一点,只要是我们的意志力所不及的事情就不要为之忧虑。”

莎拉·班哈特可以算是最懂得怎么去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的女人了。50年来,她一直是四大州剧院里独一无二的皇后——是全世界观众最喜爱的一位女演员。后来,她在71岁那年破产了——所有的钱都损失了——而她的医生——巴黎的波基教授告诉她必须把腿锯断。因为她在横渡大西洋的时候碰到暴风雨,摔倒在甲板上,使她的腿伤得很重,她染上了静脉炎,腿痉挛,那种剧烈的痛苦,使医生觉得她的腿一定要锯掉。这位医生有点怕去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脾气很坏的莎拉。他简直不敢相信,莎拉看了他一阵子,然后很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不可的话,那只好这样了。”这就是命运。

当她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的儿子站在一边哭,她朝他挥了下手,高高兴兴地说:“不要走开,我马上就回来。”

在去手术室的路上,她一直背着她演过的一出戏里的一幕。有人问她这么做是不是为了提起她自己的精神,她说:“不是的,是要让医生和护士们高兴,他们受的压力可大得很呢。”手术完成,健康恢复之后,莎拉·班哈特还继续地环游世界,使她的观众又为她疯迷了7年。

“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之后,”爱尔西·迈克密克在《读者文稿》的一篇文章里说,“我们就能节省下精力,创造出一个更丰富生活。”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创造一个新的生活。你只能在这两个中间选择一个。你可以在生活中那些无可避免的暴风雨之下弯下身子,或者你可以因抗拒它们而被摧折。

“对某些必然之事,要轻快承受。”这几句话是在耶稣基督出生前399年说的。但是在这个充满忧虑的世界,今天的人比以往更需要这几句话:“对必然的事,要轻快地去承受。”

毛病点拨:不要试图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情况,而应去尽力适应它。“大丈夫”要能屈能伸。

€€11.适应胜于盲目积极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生活,环境对人有一定的要求;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需要。

社会环境对人有一定的要求条件,人对环境也并非心满意足,这样就需要适应。

适应本身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即顺应的意思,其实质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与环境之间发生的调节活动。由此可见,适应水平直接影响了人的生存,难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原则之一。

要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环境,首先必须了解适应社会环境都有哪些形式,总的来说适应社会环境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改造环境,使环境合乎我们的要求,其二是改造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的需要。无论哪种形式,最后都要达到环境与人们自身的和谐一致。

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非常广泛,比如在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单位工作的大学生中,到了新的环境,接受亲的任务,接触新的同事,凡此种种与大学生活都不相同。有的很快适应了环境,工作顺利开展起来;有的则相反,处处感到陌生,置苦闷之中不能自拔。我们自然认为前者社会适应良好,后者较差。

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呢?

也就是说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客观环境的现实,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从而把自己置于这个环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改造它。

这就是说从主观上要采取积极态度,不是消极等待,在选择对策时应当要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地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方案。

小时我曾看过一篇小说,写一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后,像一片草叶似的顺水而下。这时,那人多么想抓住一样东西呀,哪怕是一根芦苇、一把水草也好。然而四面都是水,他什么也抓不住,心想这一下算没救了,死就死吧。这个念头一出,身上立时没劲了。也没有力气挣扎了,整个身子电要往下沉。正在这时,忽然,他想起去年夏天来这条河边玩时,离这下游不远处的河岸边有一棵老树,是斜着长的,其中有一粗大的树枝正好贴在水面,……一想到这,他心里顿时有了希望。一有了希望,他心也不慌了,力气也出来了,就拼命挣扎坚持,终于游到了那棵老树前。当他拼命拽住那伸向河中的树枝时,谁知那树枝早已枯死了,经他使劲一拽,“咋呼”一声断了……这时,来救他的人也赶到了,他终于被救上了岸。事后他说,要是早知道那是一节枯枝,他根本坚持不到那儿。

原来,死神也是害怕希望的,哪怕这希望只是一节枯枝。

心若在,梦就在。保持住希望,就有成真的一刻。

毛病点拨:不论改造环境还是改变自己,都要有一个转变和考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某种困扰,为解决这种窘境,不妨采用心理防御措施,达到解脱的目的。

€€12.学习——功到自然成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木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近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轨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维持相当的礼貌。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木好的习惯。我们试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木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起“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橡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真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草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恶之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这是很值得令人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移。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毛病点拨: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拥有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