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地球博览之地球景观 从“大地”到“地球”

我们立足的大地是一个硕大的圆球体,对于这一点,如今已经没人怀疑了。

于是,人们习惯地叫它“地球”,这样既形象又亲切。

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古时候,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狭小,只是凭着直观感觉,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认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

在我国有过“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认为大地如同展开的棋盘。

后来,人们又觉得“平地”的说法无法解释某些现象,便认为大地是凸起的,于是又有了“天像盖笠,地法覆盘”的主张,认为大地如同倒扣着的盘子。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人提出过“浑天说”的理论,认为天地如同鸡蛋,天似蛋壳,地似蛋中黄。

但这种主张不符合人们的直观认识,所以长期不被世人所接受。

在古代,也曾有人用推理的方法论述过大地是圆球体。

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发表过这样的见解。

站在海边,遥望远方驶来的航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好像航船从地平线以下徐徐升起。

只有当大地是凸起的曲面时,才会有这种效应。

在南北不同地方所看到的北极星高度不同,越往北走,北级星升得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就越低。

同时,在北方能看到的一些星,到南方就看不到了。

而在南方能看到的一些星,到了北方就看不到了。

这种见解其实就是试图说明大地不是平面,而应该是凸起的曲面。

古希腊人还根据月食现象判断大地的形状。

他们认为,月食是由于大地的阴影投射到月亮上造成的,而阴影的边缘始终是弧形的。

古代的思想家们,为说明大地是圆球体,虽找了许多证据,但都不能令人心悦诚服。

因为假如大地是个半球形状,也会有上述那些效应。

唯一能够证明大地是圆球形体的方法,就是朝着某一个方向直走下去,然后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

但是在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到15世纪末,意大利人哥伦布第一个试图以亲身实践来证明大地是球形的。

他相信,向西走也同样可以到达亚洲。

当时,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为满足贸易上的需要,也希望能再找到一条通往富饶的亚洲的捷径。

哥伦布于公元1492年至1504年先后4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东岸,他以为这就是亚洲。

直到他死,还不知道自己所到达的是一个从未被人知道的新大陆呢!第一个完成环球旅行的人是葡萄牙出生的航海家麦哲伦。

他率领265名水手,分乘5艘木制舰船,于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进入了一片漫无边际的大洋,因为当时风平浪静,他们便称之为“太平洋”。

由于一连几个月找不到陆地,得不到淡水和食物,中途不少人病倒和死亡。

后来,麦哲伦也在菲律宾群岛与当地人冲突中被杀害。

但他们的努力和牺牲并没有白费,最后幸存的一艘船和18名水手于1522年9月的一天回到了故乡。

历时整整3年,终于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

从此,雄辩地证实了大地确实是球形的。

以后,人们便形象地把大地称做“地球”了,而麦哲伦则被后人誉为“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