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华罗庚的亲身体会,也是他从一个初中生而成为一个大数学家的真实写照。懒惰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只能一辈子与平庸相依为伴。许许多多考上名牌大学的才子,都与“勤”字分不开的,对那些懒惰的人来说,“勤”一个字好辛苦。第一节勤奋是通往成功的惟一捷径
人有知识水平的不等,能力高低不同,但上天给每一个成功者的机会是同等的。这就靠你自己去把握,通过不断努力去争取,这一点我感触很深。
没有一个人的才华是予生俱来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连串儿的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之事。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在每个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劳可好的习惯。
鲁迅说得更清楚:“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天道酬勤,“笨鸟先飞,尚可领先,”何况并非人人都是“笨鸟”。“勤奋”,使青年人如虎添翼,能飞又能闯。
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进方可有生命力,学习更是如此,不前进就是后退。社会不是享乐的天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人才云集,竞争对手强大。快节奏的生活,高度的竞争又时刻令人体会到一种莫大的压力,潜移默化地催人上进。
成绩的得来可不像老鹰抓小鸡那样容易,而是勤奋学习得来的。停滞一步便会落后于人。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这里的人的勤奋学习的精神,应该对青年人有所启发,让我们来共同看一看吧。北大学生普遍形成勤奋的学风。很多同学早上六点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去睡觉,去图书馆、教学楼苦读,长年不懈。
北大人不但勤于学习,还勤于思索,勤于社会实践活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始终是北大精魂里长流不息的血液,他们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社会……,并为之付出相应的行动。每逢寒暑假,他们都不放过学习的大好机会,或留在校园中读各类书籍,以强化专业、拓展学识;或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南闯北,了解祖国各地的方方面面,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比如,中西部发展协会,在1997年寒假期间就曾奔赴湖南沅陵做社会调查,以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北大,有很多人的故事(即使他们是平常的一名学生),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孙树立,1986年考入了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力学专业——北大力学系力学专业,他以优异的成绩和工作能力获得了首届光华奖及优秀毕业生奖,并以班内第一名的成绩免试推荐上本系硕士研究生。1993年,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又被免试推荐为博士研究生,专门从事计算力学方面的研究。自1989年起,孙树立就开始参与袁明武教授领导的大型微机结构分析通用程序sap84的开发、研制和维护工作。研究生阶段,他在高层建筑领域开发了空间剪力墙单元,改变了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简化模型不能处理复杂多变结构的状况,达到国内领选水平,得到工程界的肯定。根据这一成果完善的sap84成功地运用于许多高层及复杂结构工程计算中,效果良好。1993年,孙树立又在前人的非线性有限元伪弧长求解算法基础上,提出了该算法具体的数值求解方案,真正完全、高效地实现了伪弧长算法。另外,他在常旋转自由度的有限单元的研究及应用方面,综合了众家之长,提出了新的模型和观点,还独立开发了《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程序》。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他的为人正如他的导师袁明武教授所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1994年到1996年初,他曾作为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公派到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他在香港所选的功课成绩全部都是a等,那里的老师以优厚的待遇真诚挽留,却被孙树立谢绝了。在学习期满后他坚决地返回了北大,继续从事科研工作。1996年12月6日,他在人民大会堂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建筑奖学金1996年度特等奖,成为1996年度北京市众高校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这在全国也只有十人。
而他的成功,还是从勤奋为捷径而得来的。
钱穆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是从乡土中走出来的国学大师。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后又随西南联大到西南后方,直到1940年离开昆明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这期间也曾在清华兼课,可以说是对北大、清华两校都有影响的国学大师。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他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长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他是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考据、训诂亦极嗜好,终身以史学为归宿。
他的勤奋是很有特点、也很有代表性的。
他无论是吃饭、课间休息、上厕所都要看书,不分严寒酷暑。夏天为防蚊叮,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又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定于每日清晨必读经、子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中间上下午读一些闲杂书,科学安排时间。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有时间思考问题,1918年他学会了静坐,每天下午四点后必在寝室静坐,体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才能静,才能排除杂念,专心攻读和思考。
语言学专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奋进的经历。
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传授他的治学之道。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刻苦勤奋。他年轻时夜以继日地看书,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博览群书,打下了后来做学问的基础。他24岁学英语,27岁学法语,50岁学俄语,80高龄开始学日语。这种精神使他后来精通六国语言和几十种中国方言。文革期间,王力遭到批斗,晚上坚持著书立说。1976年以后,他加快了研究的进度,每天坚持工作8小时以上。正是勤奋刻苦地学习,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学多才而且硕果累累。
王力教授一生写了40多种学术著作,近200篇科学论文,共上千万字(译著不计在内)。他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广阔领域,无论是语法、音韵和词汇,无论是汉语的现状和历史,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发,无不是用勤劳的学习而获得的。
王力非常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文字改革、汉语规划化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积极领导汉语教研室对语言文字教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从1964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好教材。
如果说天才,王力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天才了。可这“天才”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勤奋学来的;如果说成功,王力教授也可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了,而这成功的途径,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来冲刷的。惟有勤奋、努力,不停地学习,进步,成功的征途才会少一些弯路,才会少一曲折。
自古以来,惟有勤奋才是无往不胜的成功秘诀。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借光;闻鸡起舞……无不体现着一个“勤”字。青年人要养成勤的习惯,惟有如此,才会在成功之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第二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看看今天的成果,回顾以前走过的路,我感到欣慰,我付出过我收获过,我还要不断地耕耘。
春种秋收,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做事、成就事业的一个规律。凡事要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只想享受,不知勤奋,必将成为完成大业的绊脚石,这是人所共知的。只有养成勤劳的习惯,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
一位北大学生这样说他自己:我在初中时也很普通,只不过有一次华罗庚金杯赛上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时老师和父母的朋友都夸奖我,我觉得我不该混日子,我可以成为一各好学生,不能让别人说笑我。就这样我逐渐成为了一名好学生。仔细回想这段经历,我并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不过是竞赛上的考试题在画报上看过一些。因此比一般同学考得高并没有什么。而它却成了我的转折点。开始了我另一种人生。
中考的成绩并不足以使我进入省重点学校,但金杯赛的成绩使我进入了省重点高中。由于担心跟不上会被开除,高一上学期我疯狂地学习,即使其他人玩的时候我也在学习。除了一些课外兴趣活动,我几乎都在学习。那段时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的成绩迅速升到年级前几名。从此以后,我学习起来便轻松了一些。我个人认为,高一第一学期是万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在高中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差异很大,而且大多数人中考后玩了一个暑假,即使到了高一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而少数人的努力使成绩一跃居上。而且成绩好了以后,无论是自己的要求,还是周围的目光也都不允许你有明显的退步,正像大家看到的,过了高一第一学期,成绩已经相对稳定了。我劝刚入高中的同学不要放松,让自己一入校便停留在很好的位置上。如果没有以前的基础,也许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转折。
高二后,我投入到物理竞赛的准备中去。因为保持高一的那种学习的刻苦精神,在竞赛中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在全国物理竞赛中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并进入国家集训队,进而保送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做什么事,都是要以许多为代价的。有一个同学,她的成绩是让人望尘莫及的,我也不明白她何以如此高的成绩。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书桌上放着3本做完的物理精编时,我才感受到什么是付出。其实,古训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我们实力还不够,独自苦学时也正是人“穷”之时,而有朝一日学业有成便能用自己的学识和实力去证实自己,去实现理想了。辛勤地付出则是你达到目标的方法。
由此可见,不忍受一定的辛劳,不付出一定的劳动,肯定不会成就出一番事业来。只有真诚地付出,辛勤地劳作,不停地努力,才会在收获的季节里尝到丰收的滋味儿。
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这是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如果春天的时候没有耕耘的辛苦,那么秋天的时候就不会有丰收的喜悦。学习如此,做事如此,如果要成功,你就要为成功做好准备,不停地前进,直向成功的目标。
求知的心是最有生命力的,只有抱定这样一种心态,奔向成功,路上才会多出几道耀眼的风景。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只有辛勤劳作的汗水,才会换取成功的笑脸与欢乐。
青年时期,正是播种的时期,你现在种的是豆,将来就会收豆;你现在种的是瓜,将来收的就是瓜。你辛勤地付出了,努力了,忙过人生的风雨,洗礼在人生之秋的收获季节里,你收获的也一定是辉煌的成功。
第三节成事在勤,谋事忌惰
成事在人。这是俗语,也是真理。一件事、一项事业,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付出,就会有相应的成就回报你。如果以勤付出,回报你的,也必将是丰厚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成事在勤”实不为过。所以,我总是劝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学生、朋友、家人养成勤的习惯,受益一生。
有人将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为人生的艰难曲折,人在旅途上,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游山玩水,他肩负着人生的使命,他要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体味人生的意义,无怨无悔地走进坟墓。旅途上的食粮是勤奋。没有它,一个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很远,即使能走远,也是碌碌无为的,走了很长的路,却依然两手空空。只有勤奋,才能走好人生的路,获得事业的辉煌。无论是天才做到的亦或是没有做到的事,勤奋都可以在生命里令你做到。圣贤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奋造就的。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个从小立志当孔子的人。在他读书时,一天上午,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上课,学徒们高兴极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不大的天井里,欢声笑语,沸沸扬扬。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造反”的情景,摇摇头,轻轻地笑了。猛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呢!从此,先生更对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这样好学,很快成为博学的人。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当朱熹无意中读到这句话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是呀,圣人有什么神秘呢?只要主观努力,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啊!”
高高在上的圣人其实并非可望不可及。治学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辍,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项。“高处不胜寒”的圣人们的成功其实亦是由勤奋得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读《易经》竟然能把编联简册的牛皮翻断三次,可见其勤奋。不管你是一个凡人,还是一个圣人,“勤”在你成为圣人的努力过程中,始终不可缺少。
世上成功之事,缺了勤就会变得不易实现,如果有了勤,成功也就不会太难了。
伟大的劳动造就伟大的成就,而勤勉耕耘也就得出了丰硕的果实。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在其父司马谈死后第三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史书,通过网罗天下的旧闻轶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终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如饥似渴的读国家珍藏的书籍,同时整理各种历史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完成这部著作。
有一天,上大夫壶遂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倦的样子,有点不明白,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
司马迁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出像《春秋》那样的书。先父去世了,这件事我应该承担,我要当仁不让,也不敢谦让啊!”壶遂理解了司马迁的写作意图,了解他的心思后,他高兴地点头说:“子长,我明白了。你是要把这盛世的美德发扬光大,真是在做件大好事。我祝你早日成功。”
不久,司马迁开始写作了。他既反复研究和比较历代的史料,他认真整理自己亲手调查来的事实。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真实全面,叙述生动感人的《史记》诞生了。它把远古时代的黄帝至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全部记录下来,气魄宏大,比起《春秋》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于勤奋,司马迁写出了《史记》,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亦是因勤而成的。
司马迁小时候记忆力并不特别好,他和他的兄弟们一起上学的时候,对于学过的功课,兄弟们很快都能背会,纷纷跑出去玩。司马光往往还不能背诵。但是,他一点也不着急,对同伴的游戏打闹也不羡慕。到了晚上,他一个人钻到帐子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直到完全学会了才休息。就这样,他背诵文章的好习惯直到晚年他都保存着。每当他骑马走路或是夜里睡不觉的时候他都会重复这一习惯,默默背诵。
两部历史著作,都出自勤劳者之手。而纵观历史,到处都是勤劳者汗珠的闪光。历史是勤劳者的历史,由勤劳者来执笔。而现在,以至将来,都会是如此。青年人要养成“勤”的良好习惯。
因为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难求。
有这样一则令人欣赏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农,临死的时候,他把他的三位儿子召集到床前,对他们说:“我老了,我很快就要离开你们了。我不知道你们能否在我去世之后比现在过得更好?我担心将来你们会受苦,因此,在我们家的那块地里,我埋下了一坛金子,这是我一辈子积攒得来的,我死后,你们就把它挖出来分了吧!”
当老人于几天后死去后,他的儿子们便一齐在老人所说的土地上挖金子,然而,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翻遍了每一寸土地,却始终没有找到那坛金子。儿子们失望了。恰逢播种的季节,带着失落的心情,儿子们将那块地进行了耕种。
几个月过去了,收获的季节来临了。由于儿子们深翻了地,地里的庄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儿子们此时才恍然明白了老人的深意。
勤奋是一笔价值远远超过金子的财富,金子虽然珍贵,但金子是不会失而复得的。纵然你有黄金万两,但坐吃山空,你总会有穷困的一天。唯有勤劳才是永不枯竭的财源。这一点,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勤能使人走向成功,聪明的人,勤而努力它能成就大事业,而比较愚笨的人,如果能以勤为本,笨鸟先飞,同样是获得成功的赢家。记得《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打开了扇门,同时就要给你关上一扇窗。你应该记住,勤奋实际上只弥补你自己某一方面缺陷的良药。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制作课,老师要求每个人做一件小工艺品。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把他们的制作拿出来,一件一件地检查。当老师走到爱因斯坦面前时,他停住了,他拿起爱因斯坦制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问爱因斯坦:“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吗?”
爱因斯坦以响亮的回答告诉老师说:“有!”
然后,他又从自己的小桌洞里拿出了一只板凳,对老师说:“这是我做的第一只。”
一个并不手巧的人最后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巧的手因勤奋而显得无足轻重。另一个小故事,也能说明这一道理。
古希腊有位演讲家,他的口才很好,每一次演讲都能吸引众多的听众。但他年青的时候却有口吃的毛病,经常受到大家的嘲笑。为了改正这一缺点,他坚持天天练习说话。有的时候就跑到山项上,嘴里含着小石子,训练自己的口型,摸索发音的规律。但是勤奋不懈的努力使他改掉了口吃毛病的同时说出了一口流畅悦耳的话音,从而实现了做演讲家的梦想。
自身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奋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障碍。但伟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碍后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么大的障碍也会被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奋一点点的挖掉,如果我们始终不放弃理想的话。勤奋面前,再艰巨的任务都可以完成,再坚定的山也都会被“移走”,成事成功只有勤,踏实勤劳,才能获得真正的东西,从而助你走向成功。
青年人要勤,就要忌“懒”,忌“惰”。懒情是人的本性这一,稍不留神就会流露出来。所以青年人要时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谋事忌惰”。因为人生短暂,懒惰如自杀。
勤奋的人瞧不起懒惰的人,心灵的恬静是勤奋的人始终追求的,而懒惰的人却是始终沉湎于肢体的舒适之中。怕吃苦怕受累是懒惰者的症状,一无所得,受人嘲笑是懒惰者的下场。
清朝某县有位姓王的青年,是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在家排行第七。他从小就爱慕道术,听人说崂山上有很多得道的仙人,就背上书籍前去学道。
王生登上一座道士庙,在清幽静寂的庙宇中,一位老道正在蒲团上打坐。只见这位老道满头白发垂落到衣领,但精神清爽豪迈,气度不凡。王生连忙上前磕头行礼,并且和他交谈起来。交谈中,王生觉得老道讲的道理深奥奇妙,便一定要拜他为师。道士说:“只怕你娇生惯养,性情懒惰,不能吃苦。”王生连忙说:“我能吃苦。”老道的弟子很多,傍晚时他们都来到老道这里,王生一个个作揖见过,便留在了庙中。第二天,王生拿着老道交给自己的斧头在师父的吩咐下随众人上山砍柴。
过了一个多月,王生的手和脚都磨出了很厚的茧子,他忍受不了这种艰苦的生活,暗暗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终于,又过了一个月后,王生吃不消了,可是老道却不向他传授任何道术。他等不下去了,便去向老道告辞说:“弟子从好几百里外的地方前来投拜你,我这一片苦心不指望学到什么长生不老的仙术,但您不能传些一般的技术给我吗?现在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每天不过是早出晚归在山里砍柴,我在家里,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老道听了大笑说:“我开始就说你不能吃苦,现在果断如此,明天早上就送你走。”
王生听老道这样说,只好恳求说:“弟子在这里辛苦劳作了这么多天,只要师父教我一些小技术也不枉我此行了。”老道问:“你想学什么技术呢?”王生说:“平时常见师父不论走到哪儿,墙壁都不能阻隔,如果能学到这个法术就满足了。”
老道笑着答应了他,并领他来到一面墙前,向他传授了秘诀,然后让他自己念完秘诀后,喊声“进去”,就可以去了。王生对着墙壁,不敢走过去。老道说:“试试看。”王生只好慢慢走过去,到墙壁时被挡住了。老道指点说:“要低头猛冲过去,不要犹豫。”当他照老道的话离开壁再猛向前冲到墙壁处,真的未受阻碍,睁眼已在墙外了。王生高兴极了,又穿墙而回,向老道致谢。老道告诫他说:“回去以后,要好好修身养性,否则法术就不灵验了。”说完,又送他一些路费,就让他回去了。
自称得到崂山仙人传授的王生在家中自得不已,可以穿越厚硬的墙壁而畅通无阻。他妻子不相信。于是,王生按照在老道处学的方法,离开墙壁数尺,低头猛冲过去,结果一头撞在墙壁上,立即扑倒在地。面对自己头上的鸡蛋大的包和妻子的嘲笑,他又羞又恼的同时又止不住骂老道无良心。
生性懒惰,却还想得道成仙,这无疑是行不通的。懒惰不改,要想获得成功,也是会碰壁的。如果说王生的遭遇是一个懒惰者的遭遇,那么王生所得的教训就是所有懒惰者的教训了。
而下面这个小故事,则更传神地刻画出了懒惰者的心态。
一位探险家在森林中看到一位老农正坐在树桩上抽烟斗,于是他上前打招呼说:“您好,您在这儿干什么呢?”
老农回答说:“上一次我要砍树的时候,风雨大作,结果,那些树未让我费力就倒了。”
“您真幸运!”
“你可说对了。还有一次,在暴风雨中闪电把我准备要焚烧的干草给点着了。”
“真是奇迹!现在您准备做什么?”
“所以这次我准备等一场地震帮我把土豆从地里翻出来。”
懒惰者,缺少的是行动,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其实,幸运只给勤奋者,等待只会浪费时间,等不来生命。懒惰,其实就是否定自己。把自己的生命,一点点送入虚无,而不想做一次奋斗,拯救自己。懒惰作为一种浪费,浪费的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生命。青年时期,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时勤一些将来受益无穷,相反,若懒惰一些,后患也将无穷。一个成功的人,是不会有任何机会让懒惰得逞的。
青年人只有养成勤奋的习惯,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第四节勤能补拙,学贵有恒
记得以前做学生的时候老师常对我们说:凡事只要坚持到底,始终如一,没有争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你兢兢业业,勤奋向前,养成良好的习惯坚持不懈,成功的道路上,便会有你的身影。如今我常对我的学生说:“勤能补拙,学贵有恒。”
司马迁,从幼年时开始漫游,走遍黄河,长江流域,为《史记》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奠定了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60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陈景润说:“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难题之前,曾经历了将近10年的准备时间,在这10年中,我夜以继日地学习,有时一连运算几天几夜,连吃饭、睡觉也都忘了。”他还说:“攀登科学高峰,就像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勤奋努力使他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
华罗庚,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大数学家,他的亲生经历给于人的启示只有一个“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无论你做些什么,都要以汗水作为成功的代价。被保送北大经济学院的李瑶说:
“人活着,就是要有点精神。”学业、事业上更是如此。不少青年人为自己怎么也学不出名堂找的借口是自己没天赋,或是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每个人都在追求更美好的明天,这是一个人的权力,也是人生价值所在。虽然学习,高考并非一个人的惟一出路,但不可否认它是大多数人的最现实、最好的道路,虽然个人天分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因素,是努力,是信念。信念是一个你想到就能做到的功力源泉,它是无穷的,只要你想到,也就会做到。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对柯里商学院的毕业生做演讲时就告诫他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我的位置在最高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一样好。但有很多挂在枝头的果子,你只有蹦了,才能够到。我们还年轻,现在不努力做得最好,还等什么时候呢?
树立了信念,就重在落实了。不会付诸行动的理想只能是空想。只有不甘寂寞,真正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能把理想落实为行动,把自己想象为一叶孤舟,看不到岸,只有一片汪洋。成功的果实是辛勤的汗水浇灌在寂寞的根上长成的。
果实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要吃苦。我感到,学习中的苦分两种,体力上的苦与心理上的苦,绞尽脑汁,案牍劳形是体力脑力的苦,而寂寞,在别人随心所欲时自己坐冷板凳,是心理上的苦。正如一句西方名言所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机会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自强,不断地进取,养成勤劳的习惯,并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愿望是美好的,实现愿望将是更加美好的。
第五节勤奋可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只是一个传说,铁棒磨成钟只是一个故事,他们教给我们同一个道理:勤奋、坚持不懈的勤奋。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会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呢?
有位富人自己当年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但他靠着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通过牺牲自己个人的舒适生活为孩子们留下了一大笔产业。但临终时,他忏悔道:“在他们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方面,我花费的金钱与心血太少了,他们从来不知道缺钱花是什么滋味。本来,再没有人能像我的儿子们这样有条件成为正直而受人尊敬的人,但是结果又怎样呢?一个是医生,可是没有病人找他看病;一个是律师,可是没有一个客户;第三个经商,可是从来不到自己的帐房去看看经营情况如何。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要兢兢业业,要节俭,要积极要求上进,但是他们把我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他们怎么回答?‘没必要,爸爸,我们永远不会缺钱。你赚的钱足够我们几个花了。’”
这些人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你就会拥有灿烂辉煌的幸福生活。
在整个宇宙中,除了人以外都不存在游手好闲的东西,所有的事情都在根据自身的规律永不休止地运行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法则就是工作,”工作使有机的事物缓慢而有条不紊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生活没有其他含义,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任何地方一旦活动停止,就一定会后退。我们一旦不再使用自己某个部分的器官,它们就开始衰退。只有那些我们正在使用的东西,大自然才会赋予我们力量,而那也是我们惟一能支配东西。
勤奋工作的习惯就是点石成金之术。而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些奉勤勉准则为金科玉律的人们,将使整个人类因为他们的工作而受益。再也没有什么比做起事来磨磨蹭蹭更能阻碍一个人成功的了——它会分散一个人的精力,灭失一个人的雄心,使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主动地去主宰自己的生活。
“有工作可做、有生活目标的人是幸福的: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会继续做下去。就像一条流淌的运河,某种高贵的力量在苦涩贫瘠的盐碱地开凿了它。而一旦开凿,它就会如同一条很深的河流一样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把又咸又苦的盐碱水从草根的底部清洗掉,把蚊虫肆虐的沼泽地转变成郁郁葱葱的草地,上面流淌着清澈见底的小溪。在我看来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也许除了从工作中得来知识,你没有其他有价值的知识,其余一切所谓的‘知识’其实不过是种种假说罢了。”
许多人赞叹事业有成者的成就,他们哪里知道,当自己安然入梦时,他们还正在努力工作呢!
工作!它使人眼睛明亮,使人面色红润,使人肌肉结实,使人头脑敏锐,使勃勃的血液在全身循环,使脚步轻盈健康。工作是治愈很多身体疾病的灵丹妙药,工作还会使消化不良减少,总之,工作着的人是更健康的人。
勤勉工作的人是幸福的,而工作是所有成就和文明的秘密所在。
无论何时何地,脱离了劳动就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现实的人是无法在现实中生存下去的。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丰厚的人生回报。即使给你一座金山,你无所事事,也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的。传说中的点石成金之术并不存在,而在劳动中获得财富才是最正确的途径。你想拥有金子,你的办法只有辛勤的耕耘。这是一种做风,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抱定的原则。
人生是一个充满迷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令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事情,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却又令人似乎是上天有意考验我们的事情出现。在这些事情的考验下,有的人充实而成功地走完了这一过程,有的人却相反,在遗憾中随风逝去。
我们每一个健康生活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走向成功,都想在成功中领略人生的激动。而成功又不是轻易予人的。在北大,有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学习精神,有一群把自己融入工作、学习之中,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之花的人们。不用说,这样的地方,当然是成功生长的地方。青年人要想获得“点石成金”这术,就请从勤开始,努力工作吧。
第六节勤奋造就天才
勤奋不是躺在被窝里空想的,天才是汗水点滴积累的让我们一起分享天才是怎样造就的吧。
一位法国作家写道,“我见过米开朗基罗,他60岁的时候身体已经不是那么强壮结实了,但他仍然在大理石上飞快地舞动着雕刻刀,石头的碎屑四处飞溅,他在一刻钟内完成的工作量比3个强壮的小伙子一个小时完成的工作量都大。没有亲眼见过的人简直不能相信,他工作起来真是精力充沛、生龙活虎,简直让人担心他会把整块石头击得粉碎。他的雕刻刀每砍一下,就会有三四指厚的石头碎片掉落。”很多人都知道,做雕刻工作,一刀下去即使只是多削一根头发的厚度都不行,所以在一般人的眼里,他的工作方式简直会彻底毁掉手中的作品,因为石头不像泥土或石膏那样可以重新补上。
而米开朗基罗则这样评价过另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人物——拉斐尔:“他是有史以来最美丽的灵魂之一,他的成就更多地是得自于他的勤奋,而不是他的天才。”当有人问拉斐尔怎么能创造出这么多奇迹一般完美的作品时,拉斐尔回答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从不要忽视任何事情。”这位艺术家去世的时候,整个罗马为这悲痛不已,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为之哭泣。拉斐尔终年38岁,但他竟然留下了287幅绘画作品,500多张素描。其中一些绘画一张价值连城。对那些懒惰散漫、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个多好的教训啊!
达·芬奇是个乐观开朗、干劲十足而热情洋溢的人。他刚刚破晓就去工作,直到工作室里黑得看不见,才离开画布去吃饭休息。
鲁本斯成为著名画家并变得富有以后,一位炼丹师想劝说他一起把普通的金属炼成金子,这位炼丹师说这是只有他一个人才知道的秘密。但鲁本斯回答他说:“你晚了二十年,其实,我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他指着自己的画布和画笔,又说:“我碰过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金子。”
英国画家密莱司在画画的时候心无旁骛,仿佛置身于世界之外。“我实际上比任何一位在田野里耕耘的农夫都更累更苦,”有时他这样说,“我对所有年轻人的忠告是:‘去工作!’他们不可能都是天才,但是他们都能够工作。不工作的话,即使是天赋极高、绝顶聪明的人也不会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情。我从来不建议别人去当一名艺术家。如果一个孩子具有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天赋,即使没有人去劝导他,他也一定会成为艺术家的。很多人把他们的孩子带到我这里,他们问我是否觉得应该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画家。我总是这样回答:‘当然不。’但是,不管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想当什么,他都必须从小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努力,要研究所有的细枝末节、边边角角,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任何地方都不能忽略。不管这些琐屑的工作多么乏味,我们都需要彻底全面地了解这些工作的方方面面。”
《圣经》的译者、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座右铭是:“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似乎特纳也很认同这一座右铭。
特纳经常引用老师对他的劝告,他的老师约舒亚·雷诺德常说:“那些想要超过别人的人,每时每刻都必须努力,不管愿不愿意。他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娱乐,只有艰苦的工作。”确实是艰苦的工作,但是对特纳而言是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为他带来了丰厚回报。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因为他的智慧使这个世界得到好处,因为他的爱国热忱使国家受益,因为他的善心使邻居们获得益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在他的生命中一分钟都没有虚度。
彼得大帝作为俄国王位的继任者,也是通过艰辛的努力才真正得到自己的王位。他比其他的王室成员理更经常地换下宫廷服装,穿上工作服。他看到西欧文明的成果在俄国几乎不为人知,感到痛心疾首,他下定决心进行自我教育,要提高自己国民的素质,26岁那年,其他的王子们正是耽于玩乐的年龄时,他开始周游各国,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向这些国家中优秀的人们学习。在荷兰,他自愿为一位造船师当学徒。在英国,他在造纸厂、磨房、制表厂和其他工厂里干活。他不仅细心地观察,而且像普通工人一样干活并拿到工资。
在伊斯提亚铸铁厂,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学习怎样冶炼金属,最后一天他铸造了18普特的铁,把自己的名字铸在了上面。其他一些陪同他出访的俄国贵族子弟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会干这样的苦活,当然最后他们也不得不背运煤块和拉动风箱。他问工头穆勒,普通的铁匠每铸一普特的铁可以得到多少报酬。“3个戈比。”穆勒回答说。但是工头付给彼得大帝18个金币。“你的金币自己留着吧,”彼得说,“我并没有比普通的工作干更多的活,你给别人多少就给我多少吧!我想买一双鞋,我的鞋实在不能穿了。”实际上他脚上穿的鞋已经补过一次了,现在又满是破洞。他对新鞋很满意,说:“这是我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彼得大帝铸造的一根铁棒现在还在穆勒的伊斯提亚铸铁厂展示,上面有他的名字。还有一根保存在匹兹堡的国家珍奇博物馆,作为对亲自参加工作的这位伟大国王的纪念。这对每个俄国人都是很有启发的:国家要想永远地繁荣下去,不管是农民还是沙皇,都需要像彼得大帝这样辛勤地工作。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如果你觉得“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得到”,那可真是太不幸了。
你应该尽快放弃这种错觉,一定要意识到只有勤勉的工作才会使你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在有助于成功的所有因素中,勤勉的工作总是最有效的。
即便有过人的才干,如果不采取任何有价值的实际行动,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在任何的知识领域,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种文学作品,或者哪一种艺术流派,其创造者没有经过长期艰苦的创作就获得了流芳百世的名声。天才需要勤奋,就像勤奋成就天才一样。
这个世界上留存下来的辉煌业绩和杰出成就无一例外都得自于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不管是诗人还是艺术家。
季羡林在他的论述中提到天才这一问题时说:
人类的才能,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事实,不能不承认的。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才能一般人称之为“天才”。有没有“天才”呢?似乎还有点争论,有点看法的不同。“十年浩劫”期间,有一度曾大批“天才”,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我至今不懂。根据我六七十年来的观察和思考,有“天才”是否定不了的,特别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你能说贝多芬、莫扎特不是音乐天才吗?即使不谈“天才”,只谈才能,人与人之间也是相差十分悬殊的。就拿教梵文来说,在同一个班上,一年教下来,学习好的学生能够教学习差的而有余。有的学生就是一辈子也跳不过梵文这个龙门。这情形我在国内外都见过。
拿做学问来说,天才与勤奋的关系究意如何呢?有人说“九十九分勤奋,一分神来(属于天才的范畴)”。我认为,才(才能),我觉得符合实际一点。我丝毫也没有贬低勤奋的意思。无论干哪一行的,没有勤奋,一事无成。我只是感到,如果没有才能而只靠勤奋,一个人发展是有限度的。
“坐等什么事情发生”,就好像等着月光变成银子一样渺茫。希望宇宙中发生奇迹,能够取代自然法则的作用,那简直是不可能的。这些想法往往是懒惰者的借口,是缺乏长远规划者的托辞。
“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沈从文说:“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从来还没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乐趣,在北大,有很多长寿的教授,他们在谈到他们长寿的秘诀时说过这样的话:很早就养成了勤奋工作的习惯,这种习惯本身就会带给你很多回报。年轻人总觉得休息就是所有努力的终止,但是我发现,最好的休息是改变工作方式。如果因为看书和思考时间太久而脑子昏昏沉沉的,那就最好走出去到阳光灿烂的室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尽量地锻炼锻炼身体。这样,精神很快就会平静下来。要知道,自然的努力是无止境的。我们睡觉的时候,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一旦大自然伟大的活动有一刻停止,人就会死去。要尽量顺应自然规律生活,在工作的时候也模仿大自然的方式,所获得的回报就是良好的睡眠、健康的消化功能,使身体的各个器官也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请想信,这就是勤奋工作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回报。”
沈从文曾举过爱迪生的例子来告诫青年们说:“他从来没有一天是无所事事地度过的。在应该睡觉的时候他读书读到深夜。他不喜欢看小说或者惊险刺激的西部故事,他看的书是关于机械、化学和电学的,并且他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知识。除了工作之外,读书也只能是抽时间,他非常注意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如果他没有在睡觉的话,就可以说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
很多传统说法中包含了永恒的智慧。从早到晚,不管阴天还是睛天,也不管我们身体如何——可能会牙疼、头疼或者心脏出现毛病——我们每天都必须到达指定的地方,并开始做安排给我们的工作。
沈从文以他的勤勉刻苦而闻名。他始终非常勤奋,从不拖延时间或者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而他的行动一贯非常准时。
他刚开始在北大旁听的时候非常困难,但是他下定决心不放松自己的努力,直到最后成功。“如果不用,我就会生锈。”这句话适用于铁,同样也适用于人。
勤奋能延续生命,勤奋可开拓知力,在青春的时光时坐等保尝不是一种慢性自杀,想着一切终会美好纯萃是一种无知,小鸟凭着坚韧的双羽与暴风雨搏击,而我们同样可以插上勤奋的翅膀向天才靠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