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企业做大的巨人忠告 秘诀一: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

€€一、超越“管理误区”

办公司不是一件把几个人凑到一块、租个房子的事,而是有许多“管理误区”需要加以解决,否则就会留下一大堆麻烦。

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误区,只要心明眼亮,突破了就会成功。对私营公司老板而言,管理是头等大事。或者说把管理如何做得条理清楚,程序明确,上下一致,是他的管理重点。但是一名优秀的私营公司老板应该懂得怎样在实际工作之外培养自己的管理素质,怎样才能把平时的积累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这就是所谓“超越管理误区”。

超越管理误区,是作为一名私营公司老板在工作上必不可缺少的,许多成功的私营公司老板往往具备了这一魅力,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超越管理,不是越权,而是在自己工作的方法上、思维上的超越,在自己工作精神上、素质上的超越,私营公司老板掌握了这点工作会更轻松,挥洒自如。

超越管理误区,看起来比较抽象,但也是最具意义的。这个成功地掌握部属的法则,就是要开阔胸襟,放开眼光,多在工作环结上动脑筋,多在工作之外寻求一些补充自我营养的“佐料”,多方面地充实自我与磨炼自己。

具体一点地说,例如:多数的公司将工作详细分类,每一种工作有其一定的实行方针,由于规定过于详尽,工作者难免会固执于它的方法,将它当成工作的目的,反而忽略了工作本身更大的意义。而这也就是身陷管理误区的结果。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了一条捷径,把管理开展的清楚明了呢?

要确实做到超越管理误区,首先就是要扩展你的视野,其方法如下:

1.与公司以外的人尽可能地接触,聆听他们的意见。

2.多阅读书籍,参加讲习会,听演讲等。

3.多与同事及部属闲谈。

总之,一个心胸狭窄、视野短浅的人,必无法成为成功的私营公司老板。国家有百年之计,公司的经营,同样也需要高瞻远瞩,而不是一味地迁就事实,这是最重要的。

私营公司老板比别人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及时发现一项工作在什么环结上出现了障碍,而且这个导致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以前的工作思路而致,还是工作的条框太多;是由于安排的工作方法欠妥当,还是有人不能胜任。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能超越管理误区,真正把工作搞得出色。

在艺术创造中,有“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同样,私营公司老板要避免陷入管理误区,要多在自身的思维、方法上多下些功夫,真正能做到“换脑筋,想办法,干实事”,不能死钻工作的牛角尖。只有开通的大脑,没有呆板的工作。关键要看你是否能想个明白?

尤其是到了新世纪新的竞争环境里,你更应该想明白管理的一些具体方法,并以此激活公司效益!

€€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刚办公司,不能不重视管理工作,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效益。

管理要致胜,必须要懂得谋略。所以,“谋略”是公司管理者的必修课程,尤其在这个充满计策的商战时代,更是如此,否则你就做不到管理致胜。

当你管理各种各样的工作时,你的视野就比以前扩大了,你不再是一个办具体事情的人,你关心的不再是细节项目,而是整体工作。你不要被具体工作缠住了,而要看到全面和远大的目标。在公司里,你应管理的是人。

不能让大家给你“别着来”。下面是成功公司老板的点滴经验,同时也是行动金言。

1.关心员工,从点滴小事做起

如从职员第一天来上班时起,就应该让他们感到他是属于周围环境的一部分。首先要告诉新职员把外衣挂在哪儿,到哪里吃午饭。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事。第一天印象的好坏关键就在于此——而且这种影响会一直留到以后。

然后指派专人——最好是新职员的同龄、同性别的人——在开始一两周里对新职员提供帮助。要保证对新职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并有人随时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

恰到处好的引导和介绍可以使新职员心满意足,从而很快地加入到老职员的队伍中,为公司努力工作。

工作条件对职员来说也很重要。有时候,就因为没满足职员一间暖和一点的办公室或是一把新一点的椅子的要求而引起他的不满。为这么点小事挫伤一名优秀的职员,简直是愚蠢之举。

不妨试试岗位轮换制,当然,这种办法不是每个地方都适用,但只要可能,就试一试,因为这样做能够减少职员的厌烦感,使其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

要知道,在职员的生活中也有社会活动的一面,不要忽略了这一点,应当考虑一下他们是不是每年都想在一起聚一聚,并带着自己的舞伴或配偶?吃过午饭后,玩玩游戏或打打乒乓球,是不是有助于在职员之间保持一种友好的气氛?

究竟给职员什么样的假期,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很重要,当然也不太好解决,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家里有孩子正在上学的职员可能希望自己的假期正好赶上学校放假。

所以,就需要仔细周到地进行安排。若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也许会弄得人人都不满,那么你的公司怎么能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呢?

多数家庭都想法每月攒一点钱。如果帮助职工制定一项储蓄计划也许会大受欢迎。

如遇职员提出什么建议,千万不要充耳不闻,不当回事。要建立一套奖励制度,如果提出的建议合理,应予以奖励。许多大公司就因为实施合理化建议有奖的办法,从而每年为公司节省不少钱。

凡是称职的职工都有可能想出一些振兴公司的方法。要时刻准备诚心诚意地与那些希望就这些问题向你提建议的人进行讨论。

对职工的各种理想的、必需的目标和打算不能置若罔闻。一般情况下,只要你了解到了,就应该在一定时间内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如果对此根本不予以了解,让他的想法压在心里,就会引起彼此间的不愉快和矛盾冲突。

你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福利。只要能给予帮助的,就应提供帮助,这样你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设置小餐馆,特别是在给予补贴的情况下,不但会使职工获得一定的实惠,而且,公司也同样会因此而受益。吃得好。休息得好的职工在午后的工作中干劲更足!

除此之外,向职工提供一些附加的福利。

有时候同职工的会谈可能没有多少愉快的事可讲,相反,却需要讨论和决定一些惩戒问题。对此,只要公平合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总之,关心职工,从一点一滴做起。

2.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下命令

当生产难题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是不是简单地下道命令让大家去解决就完事了呢?过去的经验已证明了它不是这么回事。提出问题可能比下命令更易人接受。并且,它常常激发你所问的那个人的积极性。如果人们参与了下达一个命令的决策过程,他们就有可能接受这个命令。

南非约翰内斯堡有一个专门生产精度机床零件的小制造厂。有一次该厂的总公司老板伊安·麦克唐纳有机会接受一笔很大的订货,但是他深知自己无法满足预定的交货日期。车间的工作是早已计划好的,这批订货所需要的时间太短,以至在他看来接受这批订货似乎是不可能的。

他并没有为此催促人们加速工作突击这批订货,而是把大伙儿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解释一下面临的情况,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够按期完成这批订货的话,对于公司和他们将意味着什么。

然后他开始提出问题:

“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处理这批订货吧?”

“谁能想出其他的生产办法来完成这笔订货?”

“有没有办法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或人力配备,以便有助于突击这批活儿?”

雇员们七嘴八舌提出许多想法,于是这批订货被接受了,而且按期交货。

3.做给他看,讲给他听,叫他做做看

在日本公司现场管理经验中,把提高职工积极性的基础归纳成四句话:

“做给他看,讲给他听,叫他做做看,给他以表扬,就可以打动人。”

(1)做给他看(带头)

老板如果有事要部下干,应当首先自己做给他看。常看到有些老板,困难的事强迫部下去做,没有做好就批评指责。这种态度,使部下丧失自信,老板也得不到职工信赖。

(2)讲给他听(说服)

依靠部下进行工作,应当充分说明工作的内在价值,使他理解、相信这一工作,使他具有积极性,使他能够搞好这项工作。即使老板自己对上级指示的工作的价值没十分掌握,也千万不要向部下片面地下达命令和指示。

(3)叫他去做(委任)

往往越是不会动脑筋的老板,重大的工作越不会托付给部下,只要部下做自己的助手和打杂。这样,部下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超过上级。应当把重大的价值高的工作托付给部下,自己在后面帮助他们,鼓励他们。

工作的优胜者应当是在第一线的职工,老板应当向他们做权限委让,鼓起他们的干劲。

4.经常到现场走走,和职工打打招呼,也不失为与之亲近的一条策略

为了提高大多数职工的积极性,需要把他们工作中的内在价值挖掘出来,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意义。

为此,老板应当在现场到处转,跟职工打招呼,要他们好好干,给他们鼓劲。并且,从中发现许多不为注意的小的成功,给以表扬,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一个月去一次,用焕然一新的眼光仔细打量你周围的一切。这样你还可发现一些细小的改进之处,而这种改进对你鼓舞士气、调动员工积极性是有好处的。

那扇太平门为什么老是关不严?那扇打坏的窗户怎么还没修好?×先生是不是该用张大一点的桌子?把这台电话挪个地方好不好?

再检查一下环境布置是否得当?是否有太大的噪音?卫生状况是否合格?

这种姿态,是从老板尊重人的价值观念中产生的。这种价值观念,就是要尊重人,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发现他的长处,都要亲近他。于是,职工在公司中,即使是小事,自己努力完成也会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赞扬,积极性就高涨,勇敢地向下一个问题挑战,在挑战中成长。

5.对有意义的失败给以重奖

一些创造性高的公司,都反复强调“有失败的自由”的观念,新的发明和技术诀窍的创造,就是在考虑了种种信息和假说,试验,失败,再考虑新的假说,在这种反复中产生的。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失败。

有的公司则不然,一遇到职员的失败,就予以惩罚,这样容易打掉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为了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在组织上需要有心理上的余地。为此,需要有能坦率地承认失败的气氛。这样,失败会很快暴露。由失败所造成的创伤只是轻伤。

而另一方面,如果老板不留余地,稍有一点挫折,就挑毛病似地把它找出来连加指责,或者把失败者变成了监视对象。出现这种情况。职工会想:我卖力过头,失败了倒霉,从此就不再向创造挑战。公司还会滋长小团体主义,极力掩盖失败,于是失败成了潜在的、不可挽回的。

有的公司里,质量事故索赔和公害发展成了社会性的大问题,都是在最高领导层不过问的情况下,在内部处理的结果。从这样的例子也可以说明失败的隐瞒现象。

这种现象,在许多公司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到了事后,最高领导层气愤地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一般来说,在管理部门成为控制中心,重视效率化、标准化的公司里,失败容易隐瞒下来。而以改革为中心,重视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公司里,失败是受到奖励的。

今天,公司应当重视、改进上下左右的信息交流,使失败成为周围环境可以容许、应当奖励的事,形成容易暴露失败的风气。

失败发生得早,只是轻伤。所以还是应当允许失败,及早地研究为什么会失败,准备新的突破,进行新的挑战。

对取得成果的计划进行表彰,通常哪里都会进行。但在有些公司,设立了对失败的计划加以表彰的制度。只要是倾注了大力的工作,在它的实践过程中就应当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这样做,也是一种正确的考核。而且。公司这样鼓励,还防止了把失败丢开,促使职工向下一次的成功挑战。

当然,说是容许失败,也不是随便奖励失败。

随随便便地进行工作,失败了还莫名其妙,什么都没有留下来,浪费了很多时间,成了走马观灯,这种情况是不少的。

因此,失败了,应当找出理由,“为什么会这样?”注意不再重蹈覆辙。为此,平时要进行在现场充分观察实物、充分思考的训练。即使失败了,也应是有利于下一回的“有意义的失败”。

€€三、列一张“工作时间表”

想要有效率地管理又要控制时间,分派是一项绝对必要的措施。

工作不是固体,它像是一种气体,会自动膨胀,并填满多余的空间。

如何让公司上上下下都按照一张“工作时间表”,有步骤地动作,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板所思考的一个管理问题。

不懂管理的公司老板都是不合格的,也成为不了真正的能登大雅之堂的老板,这就有一点像“水货”!那么什么是管理呢?管理就是有条有理,把本来没有头绪的事情处理好。对公司的老板而言,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管理可以产生效率。据某媒体对全国几百家公司进行了认真调查,欣喜地发现,老板们越来越重视管理了,像mba、mpa这样的词和内容还能知道不少。这是一件大好事,证明老板们上档次了,也对自己负责了!这是管理观念的重大突破。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私营老板看起来非常繁忙,似乎有许多事情要做,结果是东一锄头,西一棒槌,缺乏成效。因此,效率往往是一名优秀的公司老板必须注意的问题。否则,事倍功半,拖泥带水,怎样说明你的管理能力强?

上述建议是为了使你和周围的环境变得有条有理。达此目的之后,你应该已经减少了花在日常活动上的时间,又不用因此而变得紧张兮兮。节约下来的时间,必须用在重要的事务上。有了有条不紊的办公桌、文件、系统和工作习惯是一回事,而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有意义的任务,则是另一回事。

为了达到有意义的目标和成为有效率的管理者,我们必须优先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活动上,而取代许多无意义的或次要的活动。

现在我们来讨论如何更妥善地利用时间,从而使工作更有效率。我并不是主张要教你把工作时间延长到十至十二小时,如果你愿意,甚至还可缩短花在工作上的时间。

糟糕的是,许多人确实试图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但那是没有益处的。工作会不断地扩展,以填满它能得到的时间。

这就是时间管理专家并不鼓励你为解决时间问题,而延长工作时间的理由。延长工作时间,不仅影响你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它还能降低你工作的效率,因为你把晚上当作了白天的延伸。如果一个计划到下班时还没写完,也许你会耸耸肩对自己说:“我会在晚上把它写完。”也许你宁愿这样做,也不愿利用下班前的那十五分钟好好地赶完工作;或者你不愿意匆忙行事,并将自己置于压力之下;或者不愿意硬塞给别人。总之,不愿意在上班时间内,解决尚未完成的工作。

但你若是不管出现什么困难,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你的任务,这样也不好。因为困难会造成压力,甚至可能导致精神错乱、胃溃疡或心脏病突发。你只能把活动压缩在这么多的时间内,就比如气体虽然能被压缩,但它受到的压力越大,它对容器壁的压力也就越大。

这就是紧张、精神崩溃甚至更糟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工作塞进同一个时间容器,从而使自己处于极度紧张的压力之下,直到最后,压力过大导致容器的爆炸。

你可能会说:“算了吧,我宁愿延长工作时间也不愿爆炸!”但延长工作时间,只会耽搁必须做的事。如果你有一个较大的时间容器,你就能在里面塞入更多的活动,而你也会这样做。但这是工作狂的本性。而当爆炸最后来临时,你也是惟一的受害者。

延长工作时间不是办法。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你的效率,而且进一步说,甚至还关系着你的健康。

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柏拉特,在他所创造的柏拉特原则中指出:在一个群体中,重要的成份通常只占全部成份的一个相对小的比例,所用的实际数字是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八十。所以,你的百分之二十的活动,占你所有活动的百分之八十的价值,这就是二八定律。

这个原则令人吃惊的地方,是它似乎对所有的事情都适用。百分之二十的业务员带来百分之八十的新业务;百分之二十的发明项目,创造了全部发明价值的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打电话给你的人,占用你百分之八十的打电话时间;你百分之二十的雇员,制造了百分之八十打扰你的事件;你百分之二十的文书工作,带给你百分之八十重要成果,等等。

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二十这个数字可能不准确,但这个原则在实践中肯定是适用的。相信它,它给你带来时间观念,成功地管理自己的基础。

如果你能把你的各种活动分类,也许你会发现有百分之二十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它给你带来百分之八十的成果;其余百分之八十的活动,由重要活动、不重要但需要做的活动、不重要的活动、和不必要的活动组成。

从理论上讲,你可以省去百分之八十的活动,而仍保留百分之八十的成果。那就是:

1.排除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不必要活动;

2.委托他人做一些事。这将为你腾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的时间。

然后,用这些“空出来的时间”,去完成特别重要的工作,如做计划和考虑革新项目。

首先,你必须决定打算花多少时间来工作。然后,你必须排除或委派别人去做次要活动,并以特别重要的活动填补空出的时间。特别重要的活动,是指那些能带来更多的报酬、获得重要的成果、使你向个人和公司的目标迈进的活动。

€€四、把具体工作授权到每个人的头上

办公司最忌讳的是人浮于事,不讲效益,这就要老板会把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进行定额分配,定额管理。

在某种程度上讲,管理就是恰当分配。面对各个工作环节,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如何分配工作?怎样分配工作既让员工信服,又不失魅力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身为公司老板的你一定要成为分配工作的内行,否则,你将处处受阻。

分派工作就是把工作分别托付给其他人去做。这并不是把一些令人不快的工作指派给别人去做,而是下放一些权力,让别人来做些决定,或是给别人一些机会来试试像你一样做事。而有许多公司老板都不愿意放下他们原先的工作,而是把更多新的责任加在自己身上。但事实上,不卸下旧担子,又背上新的包袱,你就会被累垮的。

要分配不同的工作给员工,同时每一位员工都有各自不同的才能和资质,这样,分配工作的结果则可能是一部分工作有的员工乐意做,而另一部分工作却无人可做。但是,既定的工作总得完成,要怎么样才能把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就得看你这位公司老板的道行了。

作为公司老板,分配工作前,首先应想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对我来说把工作派给别人去做是件如此困难的事呢?

下面就是些可能的原因:

1.求全求美的思想在作祟

如果你把一件本来自己可以干得好的工作派给别人做了,就达不到你可以达到的水平了,或者不如你做的那么快,那么精细。由此,就不想把工作派给别人做了。

2.嫉妒占据了心灵

如果让别人来做,也许别人会做得比你好,由此,你便担心他最终会取代了你的位置,而只能把一些常规的工作让别人做。

3.放弃了职责就无事可干

因为害怕在把工作分派给别人做了之后就无事可干,所以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不愿放手让别人去干。

4.你没有时间去教别人如何接手工作

工作中,如果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凡事都须过问,这样,你要自己干的事将会比别人做时多得多。

5.没有可以托付工作的合适人选

这是公司老板们为不分配工作而找的最平常的理由。这并不是说,在所有的员工当中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胜任这项工作,而是要不太忙,要不就不愿意干分配给他的工作,再不就是别人认为他能力不够,因此,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作为公司老板,上面所出现的情况就应尽量避免,你是一位掌权者,你理应意识到,只有当你确确实实分派工作给别人干时,你才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做一些有创意的事情。

卡耐基本人对钢铁的制造,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照他自己的话说,知之甚少。但他手下有300名精兵强将在这方面都比他懂,而他仅仅只是善于把不同的工作合理分配给具有不同所长的员工来完成,这样,由于他知人善任,分配工作内行,也就笼络了许多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聚集在他周围,为他效命。最终,卡耐基获得了事业的成功,登上了美国钢铁大王的宝座。

在你分配一件工作之前,你应该分析一下你自己的工作担子有多重;分析一下你部门里可以利用的资源(人力、物力)有多少;考虑、分析一下你所有的可能做的选择;挑出那些你直觉上感觉不错的,逻辑上也行得通的选择来;开始做它们;而且当一项工作完成了之后找出结果来。于是,工作分配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接着就要运用一些在分配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来指导你进行工作。

以你所希望的结果为基础分派工作,并告知员工工作的程序及步骤,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必须做的,而又应当如何做。同时,要给予充分的信息和资料。

制定工作评估的标准。作为员工,他需要了解你对成功地完成一件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放手让你的员工亲自调查并采取行动,或是让他们调查后告知结果,由此让你参照调查结果制定计划,重新分配工作。

让每一位员工都发挥各自不同的潜能。作为公司老板,你分配工作的对象是一群人而并非一个人家信用、财务状况较好的银行建立账户,以期能在最低的收费水准下,充分运用自己的财务,达到理想的投资目标。

€€五、让人人都有一份喜欢的工作

要管理有效不能只让员工老老实实,服服贴贴,还要让他们得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员工就没有积极性,就很难创造出高效来。因此,你要想办好公司,必须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和能力,让他们对号人座。

进行现代生产管理,就要有现代意识,克服小生产观念,能够巧妙进行有效的管理,理顺各方面关系,争取上下级的支持、理解和信任。这才是当今公司老板的魅力所在。

对公司老板的事业发展来说,关键的一步就是从资源责任的角度来对工作进行分析。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公司把哪些资源交给我来照管?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看你的工作。如果要知道你对多少人力资源负有责任,就要像盘存货物一样列一份清单。

大多数公司老板都要对人负责,这就意味着他们有责任管理好这些员工的时间。

从可用时间的角度来思考可以帮助公司老板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必要的决策。为了保持部门工作的进度,哪些任务可以推迟或者取消?把时间作为一种资源来考虑,可以帮助公司老板对问题做出反应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公司老板要想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知道他们能做些什么。

要避免把任务分派给了员工,而他们根本没有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或者没有接受过必要的培训。

公司老板若想知道部门内每一位员工都有哪些能力,必须了解他们的特长,而初步印象就是通过他们的履历表获得。然后制定一份员工专长表。

通过为部门内的每一位员工建立一张这样的员工专长表,公司老板就会了解他手下有什么样的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源。一旦有了新的任务,公司老板能够很容易地决定谁是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公司老板似乎可以看出每个员工具备什么技能、缺乏什么技能,还需要什么培训。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因为有些员工十分擅长隐藏他们的缺陷。他们害怕让公司老板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

一种揭示事实真相的方法是与部门中的每一位员工进行私下的交谈。问他们下面的问题:

(1)你最喜欢做你工作中的哪部分?

(2)你为什么最喜欢那部分?

(3)你想让公司分派你做什么工作?

(4)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擅长做哪件工作?

(5)你是否具备一种公司所不知道的技能?

(6)你是否想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

(7)关于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你的技能,你是否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8)你最不喜欢做什么?

(9)你最不喜欢它的什么?

(10)如何才能使它变得不那么令人不愉快?

一般的规律是,人们喜欢做那些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而不喜欢做那些令人遭受挫折或者掌握起来有困难的事情。发现员工们不喜欢做哪些事情,就会知道他们缺乏哪些技能。

€€六、让员工热血沸腾起来

当你能够做出迅速而准确的指导时,你手下的人就会信任你。

如果员工觉得你的管理水平太差,就会产生逆反情绪。说重一点,开始磨洋工。如何让员工势血沸腾起来呢?

许多人认为,管理就是管人,如果你能正确指导,当断即断,不但能赢得下属衷心的服从,并轻而易举地管好他们,还能得到下列好处:

1.下属将对你的技巧和能力产生信心

当你能够做出迅速而准确的指导时,你手下的人就会信任你。为了能够做出这样的指导,你必须广泛收集材料加以分析,下定决心,在下达命令时,要对你做出的指导充满信心,要表现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失败的样子。

2.下属将会尽力为你工作

当你对你的指导表现出判断正确、认识深刻的时候,下属就永远会竭尽全力为你工作。

如果你能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逻辑推理并能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采取行动,你手下的人就会尊重你的高超的判断能力和指导能力,他们会竭尽全力为你效劳。

4.你的下属对工作将会变得更加有把握和更加果断。

€€案例

@@@1.打精细化管理“组合拳”

1992年3月,刘永行访问了美国的一家饲料生产企业,他发现,这家日生产饲料160吨的企业,全部的生产管理人员仅有7个人。而当时的希望集团日产饲料300吨,用了100多人,这使刘永行大为震动。说到这里,刘永行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无奈,他说:“直到1997年,我们才意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不是差在资金、技术和设备上,而是差在人员素质上。美国的这家企业根本没有验货员和化验员,原料供货和产品出厂,凭的是契约关系和信誉。而我们的契约经济还不成熟,非要企业用一个庞大的体系去监督、审计,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成本。”他说,现在我们产品中劳动力成本已占到利润的30%-40%,新公司有的已达80%,而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比例只有5%-10%。改革开放20年,人们的工资收入增长近20倍,今后的工资水平肯定还是将呈刚性上涨。5年后工资收入哪怕只上涨2-3倍,以现有的毛利率推算,我们的许多企业就会亏损,到时何谈竞争,更逞论冲击世界500强呢?

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刘永行向人们展示了其管理风格中“铁腕”的一面,打出精简机构、合署办公、定岗定员、一人多职。节省开支等一系列被称为“精细化管理”的组合拳。刘永行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个公司在1995年之前水耗是每月17000吨,而现在是1700吨,可见以前多用的水是被浪费了。所以,我认为人的素质不是不可以提高,关键是否下力气去抓。”

与通常流行的“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同的是刘永行把“多换思想少换人”作为培育人才的指导思想。

刘永行认为,企业是人员集合体,优秀企业则必须成为优秀人才的集合体。被市场竞争所淘汰的劣势企业,从根本上说,是对劣势企业决策人和管理者的淘汰。企业不断进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才不断优化的过程。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及时发现、使用、培养人才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正常的淘汰和更新机制。

1993年以来,希望集团经历了一个高速扩张时期,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在短期内走上不同的领导和管理岗位,创造出了十分可喜的业绩,是集团发展的宝贵资源。但同时,在个别中高层干部中也存在着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消解企业文化和凝聚力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希望集团把加强内部整合,建设企业文化作为重点,通过整顿思想、调整干部、优化班子和人才结构,为实现长远目标创建和积累人才的条件。

“多换思想少换人”,就是要鼓励优秀人才做与企业同步发展的“长跑运动员”。希望集团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机制是疆场赛马、注重业绩;修订完善规章制度鼓励人才做优秀“长跑运动员”,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不断成长的企业环境。

@@@2.独特的管理体系

渡过企业“青春期综合症”的王文京,把管理看得很重,他把软件企业的管理分为四个层次:(1)文化管理;(2)战略管理;(3)职能管理;(4)运作管理。

王文京认为:“企业文化的管理是企业价值观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软件企业的文化要强调创新,提倡宽松,在此基础上讲究纪律。像管劳动密集型企业那样的工头式管理一定不行,因为软件人员都是智力人才。”

“软件企业在组织结构上需要人员间的平等化,不能搞很森严的等级。因为软件人才并不比你差,很多方面比你强。用友的企业文化是:尊重、公平、实现;人际文化是平等、交流、沟通。”

“在强调宽松的同时,也要提倡团队和集团的概念,现在做软件企业,单靠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力量已经不行了,个人英雄的时代业已结束。”

软件人才的流失像一把刀子,不时地把软件企业刺得遍体鳞伤,浑身是血。1992年被刺过一次的王文京认为,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他说:“任何人选择公司,都不会选择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公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公司是这个领域的领头羊。因此,企业要向自己的员工详细阐述企业发展的前景,以及分怎样的步骤去实现它。1996年,我们做过一个新的10年规划,当时主要是从业务角度考虑要规划,后来,我了解到实际上这个规划在员工中的影响很大,员工其实是非常在乎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不是一个立足长远、有发展远景的公司。”

“目标的实现同样重要,这些年我们每年的年度计划都如期完成。1995年我们董事会制定了‘三年规划、两件大事’:软件收入为亿元;建成用友软件大厦,1997年都如期实现了,这对员工影响也很大,觉得公司的规划目标是能够实现的。1997年,我们又制定了新的‘三年规划、两件大事’:2000年软件收入5个亿;2000年前公司股票上市。”

“第二要给人才以舞台,就是给他干事的各种机会。软件人才都有自己的抱负,他们选择公司,不仅仅只考虑收入,还希望在这个地方能发挥专长,做出一些事来。因此,要在他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他足够宽广的舞台,供他尽可能地发挥。我们要让人才认识到,在用友做出一个好的产品,已经不单单是公司范围内的事,它会有几万、几十万的用户,它在社会上有价值,甚至推动了我们国家这个领域的向前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外企相比有优势,外企打工的色彩是很浓的,允许个人的发展机会很小。”

“第三是待遇。这是一个硬指标,对于来自外企的竞争,只能是你自己做得更好。我们每年的人力成本都是上涨的,这个没有办法,因为谁都要生活,公司应尽量通过员工的努力和企业的发展解决好大家物质生活的问题。我们新大厦原来规划的23个停车位,现在都满了。”

“第四是文化。就是要有一个符合软件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工作起来身心愉快。”

由于王文京实行了四层次管理,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舞台,用友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力量,在it业越做越大,稳定发展。

@@@3.用刚柔相济法,打破家族式管理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面临许多新问题,除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外,企业内部同样也会出现问题。陈金义也不例外,他的企业内部大致有三大矛盾:第一大矛盾是家族人员和外来人之间的矛盾;第二大矛盾是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一个是董事长这边兄弟姐妹陈氏家族,还有一个是陈金义的夫人相萍这边的相氏家族;第三大矛盾是一个家族的兄弟姐妹之间、上下代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聚集在一起,企业就不好发展。

1999年5月22日晚上陈金义召开了家庭会议。这个家庭成员包括兄弟姐妹七个,此外,哥哥都娶了老婆,姐姐嫁了丈夫,还有外甥、侄子。

会议决定,各个岗位全部让出来,也包括陈金义自己,原来是叫董事长兼总裁,陈金义首先把总裁位置让了。总裁位置,让人人来竞争、来上岗,其他全部连降三级。陈金义的二哥,原来是常务副总。陈金义给他两条路:第一条路,送你去读书;第二条路呢,你要下基层,到市场上去锻炼。后来陈金义的三哥选择了第二条路,就是从原来的常务副总降到江西市场部的市场部经理,连降三级。

陈金义的妻子原来在采购供应部,因为这是肥差,是很有实权的位置。陈金义说要让出来,她问为什么?她说难道你连自己的老婆还不相信?我总不可能拿你的回扣。陈金义说这不是一回事,现在搞改革,你们至少要支持我。

其实说是赶走,陈金义倒没有这个想法。因为用人面前,人人平等。这叫谁为我所用,谁都可以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亲属,比去年都有提高,像陈金义的三哥,现在真正闯到市场上去,表现很好,到涪陵分公司又给他提了一级,任涪陵分公司副总。陈金义大哥现在在公司当总监,也当得顺起来。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进行,从总经理开始到各个岗位都拿出来竞争了,这样就吸引了一大批人,包括当时在岗的,有生产一线的,有市场一线的同志,也有几个是走了又回来的人,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外边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来报到的。当时报名的时候,最热烈的一个场面有1000多人在公司的摊位报名,100多人来应聘。最近在应届大学生招聘会上也招收了不少人,他们很快就要走上岗位了。

陈金义说:“对内外一视同仁,分干股的时候凭功绩,公司讨论、选举,比照公司的标准条件套,不按照亲属关系的程度来分,家族内的人并不比家族以外的人有优势。第二我想得很通,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从农村里来的,从无到有,已经把名利看得很淡。我认为我父母留给我的就是正直、善良、勤劳,我留给我儿子的是更高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只要子女有本事超过我,他们将来的资本会比我多,他们如果不如我,我的资本给他们也是负担。我曾经这样讲,我儿子、女儿18岁以后,成人了,如果再向我要一分钱,我给他挂账。到时候他要连本带利还给我,这样我的子女才会成长起来。”

陈金义的企业正在发生着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走向成熟和进步的表现。

@@@4.用先进的管理弥补落后的技术

“先进的技术不能弥补落后的管理,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这是万向集团信奉的原则。在管理上,他们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广为其他企业所借鉴。如“脑袋与口袋投入的两袋投入”,“五档十五级的分配制度”,“试用合同工。合同工、固定工的阶梯式用工制度”等等,这都是万向集团公司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办法。他们还采取“外大内小”的方法,在外面进行企业联合,重视社会效益,组成一个大集团的形象,从而有信誉、有知名度;在内部划小核算单位,让各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并让各下属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企业分家”。

首先是明晰产权关系,让企业成为独立运行的主体。企业起家时4000元钱是鲁冠球自己借来的,乡政府没有任何资金投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为了寻求一种庇护,挂靠到乡政府,成了乡政府办的乡镇企业。鲁冠球承包企业后,就提出“还权于民、还利于民”的方案,后来又用“花钱买不管”的办法,界定了与乡政府的产权关系。政企分开后,企业为资产增值负责,完全自主经营,使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

其次,实行企业兼并,实行总厂式管理。自主经营权的获得,使企业发展如虎添翼,经济效益翻番增长。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万向集团公司兼并了亏损和低效益企业5家,并使之扭亏增盈。同时,企业实行11个分厂的总厂管理模式。

第三是进行企业改组,实行集团化运行。随着企业的发展,总厂式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了。供销、用人、分配都经过总厂一个口子,不利于下属分厂直接面对市场,不利于它们的迅速壮大。因此,1992年底,他们进行了以放权为中心的企业改组,主要是以承包合同为经济纽带,采用“三管、三不管”的办法。即:集团对企业管外部不管内部,管宏观不管微观,管结果不管过程。把产、供、销、用工、分配的权利全部下放给他们,从而调动起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5.聘用能人分离“两权”

通产集团里有很多和陈金飞一起创业过来的人。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说法,能共患难不一定能共享受,但他不这样看。

这些人中有一起创业的朋友,在最困难的时候,是他们给了金飞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慰,应该说是患难兄弟,陈金飞内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爱。但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很难有机会和场合表达这种手足之情。有时金飞对工作的要求过于严厉,他们也会有意见。但金飞相信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也许别人会走开,但他们不会。这种生死与共的默契,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还有就是几个和他一起挖砖头盖房的工人。惟一的遗憾是不能把他们都留下来。因为1993年金飞把整个工厂捐给了怀柔县的贫困乡,后来金飞从事的行业又无法雇佣他们。到现在金飞还能想起为赶订单加夜班的情景,车间里放着迪斯科音乐,有一句歌词是“快,快,快快快!”金飞和工人们一起随着音乐的节奏,往布上印花。开始时人少也没有三班倒,累了就在桌子上合衣睡一会儿;冬天有的女工怕冷,就钻在布堆里睡,睡醒了接着干。工人们只挣40元钱,但真是玩儿命地干活。金飞他们辞职后,履历表职业一栏写的是社会闲散人员。从国家机关的干部一下子掉到了社会的最底层,没人看得起。是工人们的信任,给了金飞抵御失落和屈辱的勇气,他们是金飞精神上的支柱。当时金飞只有一个特别朴素的想法:一定要干好,不能让他们因为跟了陈金飞而没有饭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升华为强烈的责任感。在忍受屈辱,克服困难,寻找机遇,面对挑战的过程中,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金飞之所以能够每天面对巨大的压力就是得益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通产集团的二次创业和其他有作为的企业一样,他的高层干部必须不断地更新换血。

在陈金飞的通产集团,有一帮创业期间同甘共苦的难兄难弟,这些“开国元勋”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创业,在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囿于自己的知识贫乏和经验短缺,很难胜任新的企业领导工作。在这方面,陈金飞不搞任人惟亲,而是知人善任,惟才是举。最近他聘请了原首钢公司总经理赵玉吉担任集团公司的总裁,他本人专做董事局主席,同时,率先在私营企业完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尝试。

@@@6.从“火车头”到“旗舰”的管理模式

孙甚林把1993年至2000年从事房地产业称之为第一次创业,从2001年开始,他进入了公司的第二次创业。

孙甚林之所以有这种划分,是因为从今年开始,公司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资本积累后,规模在逐步扩大,企业资产总额达78116万元,流动资产75997万元,原来“火车头”式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今天的发展。今年在建的工程就有江北五里店地区的南方上格林、高新区的彩甸苑、长青苑、永川南方花园、渝北国际科技培训基地和重庆科技会展中心等项目,新开工面积达35万平方米。为适应这种蓬勃发展势头,再想在“火车”上下功夫,想提速已不能产生质的飞跃,速度提快了、甚至会脱轨。孙甚林改变了公司的管理模式,称之为“旗舰”式,这也是第二次创业区别于第一次创业最重要的地方。

所谓“火车头”式管理其实就是我们称之的直线制管理模式。第一次创业时,公司尚处于一个滚动开发的运作模式,集团公司的高层领导为“火车头”,他的一举一动将影响到下面每一个“车箱”的前进方向和轻重缓急,如果“火车头”决策失误,将会导致整个“火车”停滞不前。因此,公司规模的发展已迫使公司在管理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旗舰式”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旗舰式”管理,也就是我们所称之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每一个单独的项目就是一艘军舰,每艘军舰都有自己的方向,上面有其独立的船长,而整个舰队的指挥船就游移在各船舰中间。此时,由原来的一个总经理变成了若干个总经理,一个房地产公司也就变成了若干个房地产公司。孙甚林坐在指挥船上,任何事情都由“舰长”自行解决,各经理碰到确实解决不了的困难求救时,他才过去支援。如有一个子公司的报纸广告策划得越来越差,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总公司马上派营销部骨干人员过去予以协助。

集团化的事业部管理模式,带给总公司的除了可以无限制地加大发展步伐外,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总公司成了成本控制中心,每一个分公司都成了利润中心,总公司利用集团的优势集中采购原材料,先给厂家开出3个月期限的承兑汇票,使其付款有保证,因此可以降低原材料价格,甚至比经销商的价格都低。向几个定点质量过硬的生产厂家进行招标,又达到了保证质量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杜绝材料采购员吃回扣。

正因为控制了成本和质量,集团公司方可从2000年7月开始率先在重庆市销售“放心房”,ani年5月又对新开盘的南方上格林实行“四包”,即“包换、包修、包赔、包退”承诺,同时也以“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为开发每一个楼盘的宗旨。

孙甚林并不满意自己的现状,虽然在重庆房地产业自己也算得上最大的企业之一,但相对于万科的年营销额20多个亿,香港的新鸿基地产每年30多亿港元的利润,孙甚林觉得自己的摊子并不大。《福布斯》将之列为重庆市房地产界惟一一个上榜的富豪时,孙甚林感到肩上的压力更加沉重了,必将以更加奋发向上的心态取得快速发展。

@@@7.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去除管理

(1)追求管理最高境界

2000年8月,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成功入主湖南古汉集团股份公司,成为该集团第一大股东,湖南古汉集团这家上市公司亦更名为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此举意在加大医药板块的资本投入,使清华紫光在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可能。目前,清华紫光集团已经拥有了2家上市公司,一个是控股62.1%的清华紫光,另一个是控股21.4%的紫光生物。其中,清华紫光股票单价曾经一度达到106元,是非常特殊的高价股之一。集团的第三个板块——紫光环保也正在申请上市的过程之中。

清华紫光集团的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1993年4月,集团正式成立。13年的时间,仅仅30余人、资产150万元的校办公司,何以能成就为拥有21个事业部、9家子公司、3个合资企业并有2个子公司上市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呢?

也许我们能够从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教授“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管理”的主张中,找到其中重要的一个答案。

张本正提出的去除管理并非不要管理,不要管理制度,而是让员工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管理制度不会成为员工精神上的限制和束缚。

一个企业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如果不能对自己及各级下属的职权进行正确定位,是难以真正管好一个企业的。特别是总裁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对下属的职责越俎代疱,则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制定应对市场竞争的策略,研究企业发展规则,最终将企业的前途葬送在自己手中。

张本正是位极有亲和力的老总。在与集团外部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很善于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和兴奋点,尽快拉近双方的距离,在几分钟之内就让对方感受到他的亲和力,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与集团内部的人打交道,在制度层面,即原则问题上,他从不让步。张本正认为,规章制度制订出来,老总尤其要全力保障它的实施和生效,否则就形同虚设。对于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则放手让员工去干。

张本正常对集团各级管理人员说:“公司里凡是你们能解决的事,我张本正绝不去干,不打‘双打’。企业家是要‘抓大放小’的,不可能什么都管死,因为很多事情可能员工的决策比你的决策会好得多。所以我是个既忙又不忙的总裁,我只管原则问题,不管一般问题;要说我忙,我一天到晚没事干;要说我闲,我一刻不停在想着那些大事:抓大紫光,谋大战略,求大发展。”

张本正最怕的是集团里总裁干副总裁的活,副总裁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干经理的活,经理干普通员工的活,普通员工就没活可干了。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级都发挥潜力,经理能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能干总裁的活,这样往上走,企业才最有希望。

(2)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

作为一个滋生在文化发源地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清华紫光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企业文化,而这正是孕育清华紫光追求“去除管理”这一管理最高境界的沃土。

张本正认为:“企业文化是管理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的宣言。对外是公司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魁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

清华紫光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四大”文化:“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大家庭的感受”。这“四大”文化既有清华大学的文化浸染,又有清华紫光自己的内涵。前两个“大”汲取自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种奋发和大气,鼓励员工要有成大器的志向和为集团大局着想的胸怀;后两个“大”,一是强调作为高科技企业的紫光适应信息社会特点建立事业部的活性结构,一是倡导一种甘苦与共的团队氛围。

清华紫光强调,集团每一位员工必须有一个思想:每个人要于的不是个人发财,满足于一点小事,而是要干一番大事业。集团能给每位员工的是干一番事业的机会,开始创业阶段一定会很穷,但是泥饭碗也可以做大,做成金饭碗,所以只想混口饭吃的人绝对不适合呆在清华紫光。

随着集团的发展和壮大,为确保各分支机构“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形成巨大的合力,清华紫光倡导要有大舞台的胸怀,要求各分支机构要绝对服从集团总部。

“大舞台的胸怀”对外则是倡导一种良性竞争。大家都知道,紫光扫描仪市场占有份额第一,但是清华紫光并不搞恶意竞争,不想“整”死别人,不想搞垮对手而是把精力放在追求技术的不断更新,转向开发更专业化、尖端化、个性化的高档次产品上来,体现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包容性。

这是由高科技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高科技产品要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经常更新换代的需求,就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过去传统工业的“大船结构”显然不符合要求了。而“大舰队”的柔性结构则可以随时增加或剔除“小船”,每条“小船”好调头,这样就能保持活力,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集团力求使每个“紫光人”都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早在1993年,集团就率先提出“人才工程”的概念,员工最需要什么,紫光就力求给他什么,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大事业的追求在清华紫光的文化中,十分鼓励员工对事业的追求。而正是清华紫光形成了良好的干事业的氛围,才使得集团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

在1999年底到2000年初的时候,集团投资将近1.1亿元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高端路电器研究、开发、生产的网络公司,但是谁来任这个公司的总裁呢?集团向社会公开招聘,最后在外企工作了十几年。cysbase中国区的副总裁看重清华紫光的创业事业,宁愿放弃cysbase的百万年薪、期权,来到清华紫光。

集团常务副总裁张喜民说:“对于那些真正想做一番事业的人,我们会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条件和环境。gysllase中国区副总裁来了以后,我们提供紫光从来没有过的优惠,允许他的员工自己持股,公司可以按美国公司的方式运作。”

在人才提升上,清华重点看业绩和管理才能。3年前,集团招收了一批毕业生,其中有一个是学法律的,他主动要求到市场一线去。2000年,他带领的小部门完成了3亿多的销售额。因为他的业绩,2001年,集团把他的部门独立出来,专门成立了一个事业部,让他出任总经理。

张喜民对此事深有感触:“这件事在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年轻人都觉得:只要你好好干,只要你有能力,你都可以得到提升!”清华紫光处处都体现出对事业心的鼓励。

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环境工程中心总经理李星文对紫光环保的创业环境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清华紫光环保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则是珍珠形成原理,一个珍珠的孕育过程就是一颗珍珠形成的过程,假若每个员工是未形成珍珠前的一粒砂子,那清华紫光环保就是孕育珍珠的蚌。砂子只是砂子,但如果经过蚌的孕育,那就不再是砂子,而是闪光的珍珠。清华紫光环保就是希望每个员工在经过清华紫光环保这个孕育基地后,个个都能闪烁,个个都能发光。在实际工作中,清华紫光环保将培育业务方向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给每一个创业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把人文关怀与个人的事业追求融合起来,给每个员工创造一种融洽的文化氛围和和谐的工作环境,真正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清华紫光,总裁张本正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而张本正的经历也最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第一条:“大事业的追求”。

13年前,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点名让张本正参与筹办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张本正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情愿”。当时校长对他说:“你怎么这么守旧呢!好吧,我给你24个小时的考虑,考虑好了再来找我。”张本正回去考虑了一晚上,第二大准时到校长办公室,对校长说:“第一句话,服从分配;第二句话,我还是不愿意。”校长说有第一句就够了,第二句不管。

当时正是“经理”满天飞的时候,商人的社会形象还不太好,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去干企业似乎件很“掉价”的事。但既然接了这茬,张本正就开始了“下海”的历程。企业开始运作后他才发现搞科研和做企业真是隔行如隔山,搞科研只要做好自己的课题,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什么人都可以不在乎;但是做企业要和客户、银行、政府等各个部门打交道,求人办事,逼得他放下知识分子那点清高架子,四处陪笑脸。

此外,张本正还要承受舆论的压力。压力来自两方面:首先,总有人几乎是天经地义地认为张本正“还不定‘黑’了多少钱呢”。有人写匿名信告这告那,但校长和书记非常信任他;其次,在媒体上“出镜率”。“曝光率”太高也挨骂,但当教授要沉下心做学问,低调一些是对的,可是做企业需要通过媒体树立市场形象,增加客户的认同感。

在这时候,全靠对企业的责任心支持他做下去。张本正做人的一个原则就是:“答应了要做的事就一定不能搞砸了。”为求尽快进人角色,他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回家。而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来,就没有停下,十几年来天天如此。

张本正总结,这么多年努力工作,就是因为清华大学信任他。“每个人都有尊严,只是给钱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信任他,给他舞台比给他钱更重要。”大舞台的胸怀随着各分支机构逐渐羽翼丰满,为防止它们出现“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思想,清华紫光集团提出了大舞台的胸怀。大舞台的胸怀要求清华紫光集团总部必须全盘规划,各事业部和子公司必须具有全局意识,整个集团统而不死,分而不乱。这牵涉到集团总部和各分支机构的职能分工。

(3)总部的管理职能

集团总部的第一个职能是管理旗下各事业部、子公司。清华紫光集团产品覆盖信息和电子、生物和医药、环保等三大方向。由于产品。部门多,销售网络庞大,集团一般采用事业部制,技术相对成熟则采用子公司制,以解决技术人员的持股问题,在子公司中又有控股子公司和非控股子公司之分。整个集团实施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总部负责在年初时与各分支机构谈定任务要求,各分支机构自主进行日常管理和项目运作,年底上缴利润;面向战略的决策由集团总部做出,而面向市场的具体决策则属于各分支机构的自主权范围。

为了集中精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和销售,各分支机构在运行方式上进行了许多创新,采取了外包、虚拟企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虚拟运作。以紫光土木实业部的高楼建筑擦窗机为例,该产品以机械部件为主,电子装置较少,但设计工艺巧妙,超过了日本、西班牙、卢森堡等国家,因此在市场上有极强的竞争力。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为了集中精力于关键技术,其采取的做法是:自己只负责关键部件,而大部分非关键零件通过外包方式进行加工,外聘质量员进行产品质量的监控。

这种围绕“价值”核心而建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不仅避免了知识堆积,使集团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决定企业发展方向,而且提高了员工积极性,使之有机会直接面对市场,从而积累经验和锻炼能力。

总部的第二个职能是孵化器的职能。集团总部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的资源,选取与三大块业务相关的专业人才、专业项目进行培育,成熟后再输送给三个板块,为它们提供强大的项目后援和人才支持。对于一些国际国内重点发展、紫光又有实力做的项目,集团总部会出面协调,合理配置人力、物力。有时,甚至将其中的几个从事相关业务的分支机构集中起来,联合来做。重点投人,重拳出击!

长期以来,清华紫光集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校教工或紫光内部员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以较低的价格为其提供创业场地。新企业在发展壮大后与集团谈判决定与集团总部的关系,一般新企业会成为紫光的事业部。事业部的产权属于紫光集团,财务统一管理、各事业部独立核算。紫光集团总部为各事业部提供商誉等无形资产、帮助事业部向银行寻求贷款、统一申请国家级重点项目、提供进京指标、为事业部员工提供统一宿舍等优惠条件。

2000年4月,清华紫光作为发起人联合了8家上市公司成立了一个风险创业投资公司,总共投入1.8个亿。集团认识到,现在很多科研单位、学校、团体甚至个人手里有高科技项目,但要研发出成果还需要资金支持。用风险投资的方式为一些有前途的项目提供发展资金,一旦研发成功,就可以为各分支机构提供可靠的项目来源。此举突破了集团以前风险创业投资只局限于清华大学及集团员工的限制,而将视野扩展到整个社会。

总部的第三个职能是统一的职能。清华紫光必须有统一的企业形象,如果多元化做成各唱各的调、单兵作战,只能算是个失败。为此,集团总部从体制上加以调控:各分支机构采用同样的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由总公司统一调度,干部的选拔任免有共同的标准,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如期权、分红、养老金计划等都非常一致。此外,在市场形象推广方面采用统一的整体形象标识系统,力图让清华紫光集团带给人们的印象是三个旗舰统一在一个总体形象非常强大的舰队下并肩作战,而不是各自飘摇的小舢板。

对于企业而言,每天都存在着机会,每天都面临着选择。而选择既意味着可能的收益,也潜藏着可能的风险。尤其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市场变数更大,在高收益诱因的背后,潜藏的风险更大。为了减少投资选择中的失误,清华紫光形成了独特的“大舰队体制”。整个集团是一个“大舰队”,而新增加的业务是一条条“小船”,建立独立的事业部或子公司进行运作,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一旦出现风险,可以予以剔除,而不至于使集团伤筋动骨;而开发成功、市场广阔的业务,则成为集团的“旗舰”。

清华紫光的大舰队体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华紫光创业初期。由于资金不足,经验不够,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清华紫光意识到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故而广泛撒种,重点培养,以求东方不亮西方亮。

就这样撒下了一片种子,经过5年的优胜劣汰,清华紫光已经有了几个比较成气候的公司,清华紫光的营业额已超过3亿元,利润也有1000多万元。此时,清华紫光的决策层意识到,靠自然生长法办企业已经不行了,清华紫光什么都做,太杂。清华大学的内部人员也在说:“北大一枝独秀,清华满院是草,连一枝花都没有。”

集团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由分散逐渐走向集中,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长远效益的产品,主业领域不断突出、明确,产品结构趋向合理,“最适合什么于什么”取代了过去“抓到什么干什么”,逐步确立了三大“旗舰”业务:信息、环保、生物与制药。

1999年3月16日,以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等4家企业共同发起创立了以信息为主营方向的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集团上市的第一个板块。在信息领域,以紫光系列扫描仪、紫光笔记本电脑、紫光系列网络产品、公检法等政府机构专家系统及全面解决方案为代表的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随着2000年集团对湖南古汉集团21.4%的股权的收购,清华紫光的生物与制药板块又成功上市。

2000年,清华紫光环保一举收购了拥有国家科委和建设部推荐产品和全球免冲厕具先进技术的、原来亏损的泰和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清华紫光泰和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半年多的经营,该公司参与了王府井地铁、申奥工惩和宁夏沙湖等项目,资产负债率大大下降,财务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清华紫光环保目前已经控股了5个专业的环保公司,参股了5个环保公司,并在北京密云、怀柔和通州建立了3个大型环保产业基地。清华紫光环保也成为中国环保产业的第一品牌。

中国的网络需要安全,而这只能靠我们民族产业自己来解决。为此,清华紫光集团和清华大学等股东,投人注册资金1.16亿元,于2000年创立了清华紫光比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高性能多协议路由器和国际互联网安全项目安全路由器等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该公司研究开发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威(bitway)系列高速路由器和安全路由器。其性能和功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极具竞争力。比威的数据产品从低到高覆盖hub、以大交换机。路由交换机、lan一atm交换机、路由器(包括交换路由器)五大系列,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从核心、边缘到企业、个人的全套网络解决方案。可以预见,比威公司又将成为清华紫光“大舰队”里的一艘“旗舰”。

张本正曾经说过:“我的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对外造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生存环境,对内形成一个非常的凝聚力,这也就是造势,举起一个大伞,让企业受到一种呵护。我还相信,今日成功的企业家是最善于激励员工去实施他们的目标的人。”在张本正举起的“大伞”下,就是清华紫光这个“大家庭”。

正是因为清华紫光给予了每位员工大家庭的感受,才得以聚集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集团总部现有员工1000多人,平均年龄仅29.5岁,其中30岁以下的就占70%,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则占员工总数的48%,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近90%。

(4)别具一格的人才工程论

人是技术载体,谁拥有了人才,谁就在科技竞争中获胜。清华紫光依托清华大学,在人才资源方面占有独特优势,它将为清华紫光发展注人永恒的潜力和势能。人才不是全才。宏观选拔、微观培育是清华紫光在人才工程上所采取的基本战略。不从宏观角度(即基本素质和基本功能)挑选,永远发现不了人才;不重视微观(具体行为和工作)培育,被发现的人才也难成熟。清华紫光在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采取的方针是:提供适合其创造发展的舞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提供少后顾之忧直到无后顾之忧的后勤服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企业中,只要提供舞台和基本条件能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者为“帅才”;提出主攻方向并提供基本条件能完成任务者为“将才”;在指导下能完成具体工作者为“兵才”什么都干不好者为“闲才”。在清华紫光,所信奉的是“清华紫光,行胜于言”的训诫。

全由“精英”(帅才、将才)组成的企业不稳定,无“精英”的企业没有作为,闲才太多会断送企业。尽可能减少闲才(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或鼓励流动),合理配置“三才”才会使企业成功。人才工程不是对一、二个人才的挑选和提拔,而是对帅将兵三才配备得当的群体的培育。

任何人在企业的位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适时地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至关重要。优胜劣汰,合理分流,群众评议才能做到“适时适才适所”。

有伯乐之才可用“慧眼”,无伯乐慧眼应靠实践。实施人才工程的基本方式是实践,只有靠实践才能锻炼人才,发现人才,理顺人才。实践是人才工程成功的根本保证。

人才工程是个动态工程,这是它与其它工程不同之处,实践、群众是检查人才工程的两把尺子。

对于“大家庭”而言,必须满足其成员各个方面的需要,物质需要自然也不例外。

2001年,在薪酬体系上,清华紫光推出了“工资十期权工资”的人力资源薪酬决策。就是原有的年工资不动,同时每年增加一个工资额度,这部分工资会在3到4年内发到员工手中,所以称为“期权工资”,公司内戏称为“以观后效工资”,以便有效地留住人才。

2000年清华大学领导已经批准,2001年开始,将清华大学所有权益20%对应的分红权授予清华紫光集团的全体员工。2001年将对母公司进行改制,使员工在母公司持股,并争取进人试点单位行列。

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两项措施的实行,对于清华紫光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约束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十分重要,也可以保障人才同公司的长期合作。

“大家庭”的融洽关系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沟通方式上,张本正倡导“简单沟通法”和“不信任第三方”。

张本正刚开始非常讲究沟通方法,但是讲究来讲究去,最后觉得全不管用。经过一番周折,他总结出一个方法:就是将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坦诚直言谈问题。可能开始别人感到别扭,多了就会发现非常有效。“你很坦诚,人家就跟你交心,人家交心了,就能够沟通了。”张本正形容自己与部下沟通是“刺刀见红”。张本正说:“不要兜圈子,不要把人弄得很圆滑,太累。”而这个简单也是张本正修炼出来的,因为人还以本来面目有时候非常困难。在沟通链条上,总裁处在最上端,他的个人风格直接影响到公司沟通的调子。

张本正经常关心干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干部之间不要伤感情,造成硬伤后就不容易修复。

张本正认为总裁如果缺乏信息沟通就成了聋子和瞎子,而没有真实的信息则更加可怕。张本正将信息来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的,靠媒体和圈内朋友的交流获得。张本正认为做企业在圈内需要各种朋友。张本正觉得自己的“圈子还不够大,圈子大对企业家来说是个财富。”另一个信息是企业内部的,张本正主要是通过从公司的核心会上交流获得,还有各级事业部反映上来的情况。

在听下面人的意见时,张本正不相信第三方。意思是不相信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说的话传给他听,他希望当事人当面给他说。“我有一个原则:凡是从第三方传来的告状性质的话,我不信。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必须是亲手拿到事实,我才做决定。我觉得怀疑很可怕,这样企业就很危险。如果疑心太多,这个企业就完蛋了。”

在清华紫光,过生日、结婚的员工当天都能收到总裁签名的礼品。每年都有形成传统的“敬亲日”——以发信函的方式感谢家属对员工的支持……这些,都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清华紫光这个“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