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南开学子的成功之道 第1章 积跬步而至千里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循序渐进,一不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习更是如此!俗话说:"不积陡步无以至千里"好高鹜远的只会留下失败之后的懊悔!

积跬步而至千里

刘建/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

姓名:刘建

系别: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成绩:数132、语文124、外语128、物理133、化学125

名次:2000年全国高考浙江省理工科第二名

引子:

一年一次的高考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在2000年高考后,列入欢喜者看的队伍,其实仔细想想这欢喜的得来,正是我在学习中运用了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这里我把这些方法推荐给我的后来者。

英语:循序渐进不欠"债"

英语可能是大家倾注时间最多的科目,它同语文一样,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你在一开始学至初中毕业学得不错,到了高中就会轻松得多。英语的功课如果欠了"债"。也不要急,要依照积累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加以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对老师上课复习的重要内容和例句等作较详细的笔记,经常抽时间看笔记,把典型例句背下来。

其次,将从初中到高中的书上的词组、常用词组、重要句型、重点词的搭配用法等作一系统的整理,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用法。这项工作的工作量比较大,但不要怕难,因为它是提高英语能力包括应试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整理完后你必须把它们读熟,能背下来效果更好。

第三,把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文全部背诵一遍。听起来吓人,但由于是已学过、读过,大部分背诵过,所以工作量并不算太大,背诵的目的是培养对外国语言的感应能力,即"语感"。一形成初步的语感,做题便比较得心应手了,正确率也比较稳定,这是一个有效的速成法,供大家参考。

此外,建议大家每天抽半小时(最好在早上)坚持读读背背课文、词组、习惯用法等,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效果,坚持下来就会有明显的体会。

最后,英语和语文一样要做相当数量的题,英语题也是比较容易重复出现的,要大量做题来适应各种题型。其中,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大都可以用语感结合推断的办法加以解决。对于新出现的填单词的题型不少同学感到棘手,其实这主要是对单词的熟悉程度问题,你背过的课文和句型在这里会充分显示它的价值。

英语作文是比较容易得分的题型,占30分之多。要想提高英语作文水平,一方面背课文,另一方面可以从造句开始,进一步构造复杂的句子,再发展到写段落、篇章。还有一个办法,称为freewrite吧,每天抽10分钟时间。任意写些单词句子,不要过多考虑什么通顺连贯,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不停地写出单词来,这种方法成效快,可以试试。千万要防止用"翻译法"写作文,即先写中文底稿,再译为英文,这不但费时,并且对英文水平的提高没有好处。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个背单词的小经验,一是背单词要避免"拼字母"式的背法,而是尽量结合读音规则和音标来背;二是背单词最好放到句子、篇章等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背。前一个办法是背词的拼法,后一个则是背词的意义,同时要对词性音标等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把消遣性质的小说、杂志

换成文学名著

语文,高考语文一向是最头痛的,我清楚地记得高一时第一次接触到高考试卷时,差点吓傻了。确实,这门的考试考题灵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文学素质和文字能力的考察很深入。这对整天埋头于数理化题海的我们确实是个挑战。由于地域关系,汉字读音成了我比较头痛的一道关卡。从高一起,我就很注意收集易读错的字、多音多义字等。只要平时阅读碰到读音不是很明确的字或者不懂意义的词语、成语,就一定要查字典,查出个究竟来,然后记到一个小本子。久而久之,高三复习时,对汉语的音、形、义的复习任务轻了很多,而那些平时的积累也成了绝好的复习材料。关于诗词背诵,高考中分占得不多,但这是"死题",在"分分计较"的高考中,就显得很重要了,浩瀚诗海,从何背起?答曰:《唐诗》、《宋词》的精选本,在寒暑假期间甚至睡觉前的时间都可以利用。划出其中的佳句,摘抄到小本上,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陶冶了文学情操。高考压力造成的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普遍无法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以及其他通才素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夹缝中求发展--把平时看的消遣性质的小说、杂志换成文学名著吧(哪怕是快餐性质的缩写本也好),那其实别有一番滋味。还有,平时看报纸要对评论时事的文章多加注意,其笔法往往能对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提供启示。话题带到这儿,自然要讲讲高考中的"大头"--作文了,作文得分的高低往往决定整个卷面得分的高低。我觉得议论文对我来说,是较容易的,为什么呢?首先,我上政治课从来不走神,大家别笑一一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啊?其实,高中开设的政治课教授了许许多多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或多或少的用到它们,才可能把论点阐述得让人心服口服,光是堆砌例子和抬出"马克思曾经说过"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第二,平时注意收集论据,分门别类。现在有许多"论据宝典"之类的书,买一本来,一来可分析论据中包含着何种观点,培养提取论点的能力;二来多记些论据,一举两得。我觉得语文这科最看重平时功夫,临时抱佛脚似乎没多大用处。

数学:选择解题方法的重要性

解题的技巧。谁都知道做题时要又快又准,这就要求解题的方法既要对路又要巧妙。要想对路,就需准确地判断出题型,因而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特别注意类型题。掌握了这些类型题便可在考试中迅速判断出试题的类型,从而"对症下药"。要想巧妙,就需从若干种解法中选择最简便、快捷的一种进行解题。

经过多年学习,我认为数学许多题型都是技巧性的;高考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技巧方面的考察尤为突出,选择题既要求正确,也要求速度。如些题如果用解方程来做恐怕所费时间太多,如果是考试,不免会影响下面其它题的解答。

物理:把听课、钻研课本、做习题

有机地结合起来

很多同学对物理感到头痛,这多半是因为给了自己"物理难学"的心理暗示所致、说句实在话,物理在高中阶段不能说有多难,甚至可以说有点呆板记忆的味道。总结起来说也是几个板块:一是力学板块,二是电磁学板块,三是气体板块,四是光学、声学、原子理论初步等板块。前两个板块尤其重要,考题大多数出自这两块,第三板块常出现在把关题中也要充分重视,而第四板块的题常较容易,可以拣不少分,不应忽视。解物理题比较重要的是程序问题,做题时即使不明确写出程序,也应遵循"分析、列式、计算"的步骤,切莫乱了方寸。这么做的好处是使解题变得容易明白。复习物理的要点首要的是充分重视课本知识,除了跟上老师的步调外,自己一定要多钻研课本,课本上的思考题是复习的纲,再找一些考点分析,认真搞清每个概念、每个要求,并相应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其次也要特别重视画图的作用,画图有直观、简捷、明了的特点,常常是解题的好工具。物理图的直观性更强,更重要是有些关系式必须通过图象来得到。

另外,老师讲解的综合性例题非常重要,要作详细的笔记揣摩,因为这些题除了经过老师挑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常是综合运用并考查了许多知识点,能起到一题覆盖一个知识点的作用。平时可不时地做一些这类综合性强的题目,作为对上一个阶段以来复习成果的检验。同数学一样,物理复习要以基础题为主,难题适量。和数学、物理一样,要把听课、钻研课本、做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化学: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元素化合物这一块较为琐碎的知识,可按照族序数归类总结,下述步骤或许可行: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元素单质、化合物的颜色、状态、熔沸点等等。莫要小看这些东西,就拿颜色来说吧,某些类似于"淡黄色固体"、"黑色粉末"的说法常为出题者所钟爱。而在作物质推断题时,通过物理性质进行猜测--由于猜测范围较小,这往往是可行的--再用化学性质验证,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熔沸点问题,so3与hf是需要多加小心的,如果遇到比较微粒摩尔数问题,脑筋就要转个弯,到这方面来想想。如果还附带上了有机物,熔沸点就乱了套,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不过恐怕已超"纲",就不再叙述了。

二、化学性质。对于化合物,首先想想化学键有没有问题,然后就是反应式了。对于化学方程式切不可一个一个背,而要联系起来看。每一个方程式都可以归结为反映了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对这些性质加以区别(如氧化性、还原性等),然后以这种特殊物质的基点向外辐散出去,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这里要注意的是反应条件,应加以区别。对这些居于网络基点的物质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对于有机物的分析大致相同。要注意的是有机物的化学键尤其是极性键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是它决定着有机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有余力的话,应对其极性键电子云的形状,结构、偏转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有一定了解。这对理解有机物性质是很有帮助的。

化学实验也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对实验的总结也是亲自做为宜,若无此条件,恐怕也只能"纸上谈兵"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是要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用途及其精确度、适用范围等。如滴定管可精确至0.01ml,烧杯不可直接加热,要垫石棉网等等。而针对具体实验,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要画出装置图。我以为掌握装置图是掌握一个实验的基础。最后对实验中的各种细节要加以记录,如温度计的插入深度,什么时候才可以停火等等,因为这可能就是考点。以上这些是为了培养一种实验素质。考题不太可能出已做过的一模一样的实验,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了这种素质,当可应万变。

化学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一个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化学学习我认为知识与能力应该并重。

心理:勇敢面对"磨难"

说到克服紧张、恐惧的心理,最根本的办法只有勇敢面对,多加磨炼。不能放任这种紧张感支配体,形成习惯。考试前的一次次测验、模拟考试,是极好的磨炼机会、聪明的考生会把它们当成真的高考来对待,不放过每一次训练的机会。多次磨炼的结果绝不会令你失望。善于给自己施加压力的人总能很快地适应环境,进入状态,全心投入而不被杂念所困扰。在考试测验的时候,特别注意不要让潜意识里的"这只是一次测验而已"的念头占据你的头脑,否则这磨炼是没有效用的,你也无法真的得到锻炼、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便你只有5分钟时间却仍面对着卷子上的一道难题时,你依然能够思维清醒、从容冷静。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明智的做法。

临考前,你应该对自己的状况相当了解了。比如如何分配各试题所占时间,难题啃到哪一步要放手,自己大概所处的分数段等等。我自己参加考试的经验是:做题前稳定情绪,大致观察题量大小,对时间的安排心中有数。做题之前我一般不测浏试卷内容,因为这样做毫无意义,看了内容,会答者不能马上提笔便做,因为这样打乱了顺序;不会答的则只能增加心理负担,影响答别的题目。做题时,一般按照前后顺序作答,沉着稳健,胆大心细,不盲目求快,要保证高准确率。因为高考题量大,回头检查的时间会很不宽裕。答题时要有碰难题的思想准备。要按照时间的允许程度,果断取舍。尤其是对分值10-15分的综合大题,要更加果断。这毕竟只是总分的1/15或1/10,如果及时脱身,保证剩余各题的正确性,仍能得到130多分的高分。这笔帐一定要算清楚,千万不要让一道题影响了整个考试。你也可以在一次次的应试中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凡遇到很好的想法,不妨把它记在备忘笔记本上(各种有关高考的事项都可以记在上面),临考前,把它拿出来,默默地提醒自己。这方法十分有效,更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