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盘商亦称"掮客"。他们一般都不自设铺号,"惟恃口舌腰脚"(徐珂《清稗类钞》,第17册,农商类,第85页),沟通于买者与卖者之间,为供求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并赚取一定的佣金,也可说"传达语言,说合价值"(同治二年八月总署咨南洋,《通商约章类纂》,第15卷,第28页),往返中介交易,乃是中盘商的基本职能。
掮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古代掮客被称为"牙人"、"牙郎"、"牙侩、"牙子"等。我国历史上,最早用文字记载掮客的朝代是西汉王朝,当时称掮客为"驵会"。在《汉书》里,掮客被记为"节驵侩"。颜师古注:"侩者,合会二家交易者也。驵者,其前率也。"《资治通鉴》里则记为:"牙郎,驵侩也。南北物介定于其口,而后相与贸易。"已经明确地指出,"牙郎"就是驵侩",也就是现代的中盘商。
早期掮客即"牙人"进入市场中介交易的行为,纯粹是自发性的,既没有官府的印信文薄,也没有堂会组织的限制,属于完全的民间活动。"牙人"以其诚实、干练、公正、讲信誉为主指。
在这种情况下,外商为达到交易的目的,不能不利用、依赖一批绝对忠实可靠的特殊中介人即掮客。据《字林西报》1871年1月19日第8183页记载,曾经有九家俄商,自恃通晓方言,由汉口携带资本向内地活动,但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征求华籍先生们的意见,才能作成。在江西,琼记洋行等外商购办华茶,就需要一位名叫容闳的中间商为其奔走。1865年英国领事报告说,当茶季来临时,外国商人不借助于"本地代理人"就不能从内地买到茶叶(《英国驻华邻事商务报告》1865年,上海,第131页)。就这样,大批特殊中介人在通商口岸,迅速发展了起来。这种"特殊中介人"就是掮客,即中盘商。
在外商与华人贸易过程中,中盘商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所以历史文献中有时又把他们称为"通事"(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三卷,第11-12页)。当然,有些"通事"的外语能力,事实上并不高明,只是"略通夷语,间识夷字,仅货名数目与俚浅文理而已"(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下卷,采西学议,第37-38页)。有人描述当时依附外商争当中盘商的情况说:"其黠者,且以通洋语,悉洋情,猝致富贵,趋利若鹜,举国若狂。"(许瑶光《谈淅》,《太平天国》,第6卷,第615页)。
随着外商势力的扩大,在银行、航运等方面都各有其专业性的掮客。这些掮客,专业范围互异,具体职责也彼此不同。银行掮客的职责是经手存放业务,保证往来华商的信用。如泄隆银行在抵押放款时,即曾严格规定抵押货物必须进入银行自己的仓库以外,还必须附有合格的检查员或掮客对货物价值或质量的证明书。后来出现了证券,经纪各种证券,兼做银元买卖;船运方面的掮客,主要是介绍华商客货主,有时自己也与外商使用贩运,分割利润(《捷报》,1864年8月13日,第130页)。此外还有外汇掮客在上海有为控制外汇交易而组织的外汇掮客公会。例如,买办席正甫的孙子、华义银行买办,后任国民党中央银行业务局局长的席德懋,就出身于外汇掮客。此外,还有为人口贩子效劳的掮客,即所说的"猪仔掮客"。这种经纪人自然谈不上媒介交易,而是以谎言诱拐华工为能事的奸匪。
在现代,中盘业和中盘商的发展,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比中国要兴旺。在英语中,称中盘商为:broker或者middleman,以前者较为规范,而后者外延更为宽泛,包括了经纪人、代理人、委托人等一切中介人员在内。在法语中,中盘商称为courtier,它的词根起源于"奔跑的人",这与中国旧时称的"跑街先生"、"跑合",以及英国外汇中盘商中只负责介绍精力的"跑街中盘商"是个有趣的巧合,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早期的中盘商都是通过在交易双方之间奔波撮合生意,而得了这个形象传神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