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巨人的游戏──篮球的故事 一、篮球从历史中走来

据文字记载,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的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

奈史密斯当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篮球是这所学校体育系主任卢瑟・古利克教授为贯彻冬季体育课教学大纲而委托他设计的一项室内集体游戏。他从当地儿童在室外喜欢用球投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子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

奈史密斯把两个盛桃子的篮筐钉在室内运动房两端看台离地面3米多高的地方,作为球篮,并用足球为比赛用球,挡板用铁丝网代替。他还博采了足球、橄榄球、曲棍球等其它球类项目的特点,制订出最初13条篮球比赛规则。这就是篮球这一名称的由来和篮球运动开创时期的情况,当时人们称这种游戏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后来,詹姆斯・奈史密斯被誉为“现代篮球之父”。

最初篮球游戏比较简单,场地大小和参加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上体育课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分别站在球场的两端,在裁判员向球场中央抛球后,双方队员立即冲进场内抢球,并力争将球投入对方的篮筐。

当初桃筐是有底的,球投中以后就在篮子里,人必须登上专设的梯子将球从篮筐取出,然后由裁判员重新向球场中央抛球,再次开始比赛,最后,以投球进筐多的一方为胜方。

随着场地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改进,篮筐取消了筐底,并用铁圈代替桃篮,用木板制成挡板代替铁丝挡网,场地增设了中线、中圈和罚球线,比赛改由中场跳球开始。与此同时,场上比赛队员也通常改为每队9人,开始有后卫、守卫、中锋、前锋、留守等位置之分。此外,奈史密斯制订了一个不太完善的竞赛规则,共13个条款,其中规定不允许带球跑、抱人、推人、绊人、打人等。这大大提高了篮球游戏的趣味性。

1892年1月20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举办了第一次较大范围的篮球比赛。所以,篮球比赛史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还要悠久。但直到1932年成立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后,男子篮球才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女子篮球则到1976年才登上奥运会的“大雅之堂”。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这样,墨西哥成了美国之外,第一个开展篮球运动的国家。此外,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普及和发展。

美国人鲍勃・普利在1896年将篮球这一运动传入中国,首先在天津、北京等地青年会中开展起来。在1910年旧中国首届全国运动会上,篮球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1913年篮球被列为我国国内正式比赛项目。

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篮球后,被誉为“现代篮球之父”。他生在1861年,1939年逝世,终年78岁。

奈史密斯原是苏格兰名门之后,出生在加拿大,在64岁时才正式成为美国公民。他直到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奥运会上才得到应有的尊重。75岁高龄的奈史密斯随美国篮球队抵达柏林,但美国篮球队只负责奈史密斯从美国到柏林的机票费,不承担他在柏林的旅馆费和入场券费用。而美国奥委会对此置之不理,使得这位篮球之父当时心情十分不好。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首任秘书长威廉・琼斯则敬重和佩服他,不仅解决了他的旅馆费用,并且邀请他为奥运会首场篮球比赛开球。开球前,琼斯向全体参赛运动员和观众介绍了这位篮球运动的发明者,他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全部比赛结束后,琼斯又安排奈史密斯主持了发奖仪式,并授予他一枚奥林匹克特别勋章,以表彰他发明篮球的功绩。当一位德国小姑娘向他敬献了月季花后,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动地把他的帽子抛向天空。

奈史密斯逝世后,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为了纪念他,在1950年创办首届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局会议上,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世界锦标赛冠军杯――詹・奈史密斯杯。

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以前,篮球、排球和手球等用手进行的球类运动,均属于1912年成立的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特别在欧洲,这些球类活动和比赛仅仅是在冬季作为田径训练的一个组成部门。

随着这些球类运动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普及、发展,以及球类比赛越来越多,球类运动已不再仅仅是田径训练的一种手段,而是单独的运动项目了。这样建立各球类单项联合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国的威廉・琼斯当时作为瑞士篮球联盟的代表,和意大利篮球联合会主席阿尔多・纳尔迪一起,为成立球类单项体育运动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应设在日内瓦的国际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学校主任埃尔默・贝里的邀请,召集了意大利、瑞士、阿根廷、葡萄牙等8国篮球组织的代表于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篮球会议,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选出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第一任主席――瑞士的莱昂・布法尔;意大利的乔治・阿西纳里・德圣马尔比洪为副主席,威廉・琼斯任秘书长。

1934年10月19日,第十一届奥委会组委会在讨论举办的比赛项目中,决定把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一结果到1936年2月28日得到国际奥委会奥斯陆会议的承认。这样,男子篮球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于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首次登场亮相,而女子篮球直至1976年才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1948年决定,从1950年起开始举办4年一届的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52年又决定举办4年一届的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目前,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总部设在德国的慕尼黑,拥有157个会员协会,下设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国际委员会、技术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规则委员会、国际组织委员会、女子篮球委员会、青年男子篮球委员会、青年女子篮球委员会、国际小篮球委员会和新闻出版委员会等机构。其中,新闻委员会主要处理篮球界同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记者之间的关系。

1976年7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十届代表大会上,批准了1974年7月10日中央执行局波多黎各圣胡安会议通过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篮协的合法席位的决议,并选举中国篮球协会秘书长张长军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中央执行局委员,选举中国篮协副秘书长申恩录为中央执行局财经委员会委员,招务雄为国际小篮球协会委员。

1980年7月15日,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上,以49票赞成、2票反对、10票弃权通过了开除南非会籍的决议,以抗议南非当局执行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先后已有六任主席,他们是:

第一任主席,莱昂・布法尔(瑞士),在1932年-1946年任职。

第二任主席,威拉德・格雷姆,(美国),在1946年-1960年任职。

第三任主席,安东尼奥・多斯雷伊斯・卡尔内罗,(巴西)。在1960年-1968年任职。

第四任主席,阿卜杜勒・穆奈姆・瓦赫迪(埃及),在1968年-1976年任职。

第五任主席,费萨洛・普亚特(菲律宾),在1976年-1984年任职。

第六任主席,罗伯特・巴斯内尔(德国),1984年开始任职。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现任秘书长是南斯拉夫人波利斯拉夫・斯坦科维奇。他在1978年8月接替威廉・琼斯任此职,而后者当选为名誉秘书长。

威廉・琼斯被誉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创始人,是因为他在筹备和创立这一国际体育组织时竭尽了全力。他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后,又为从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中脱离出来和求得国际奥委会的承认而四处奔波。

琼斯一直担任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秘书长,直到1978年被选为名誉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