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男儿本色?男人难以忘记旧日恋人,男人爱慕的对象总是可望不可及,男人总在乎女友的过去……男人有时像孩子一样,就像是泥做的骨肉一般。
€€男人与恋寻
@@@男人难于忘情旧恋人
男人难忘自己的旧恋人,这一点比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这其中的奥秘,也许很少有人能说得清。这儿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是一个艺术家,他过去有一段恋情。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到某一个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就在那儿,他认识了这个女孩,两人由相识到相爱。后来他工作告一段落了,必须返回原来的住所。但是女孩的学业尚未完成,所以他们只得暂时分手。在分开的这段时间里,他们继续保持联系。而且还一起计划着要在来年春天结成连理,共创人生。就在婚期将近时,他再度飞回那城市,女孩仍然和往常一样高兴地迎接他的到来。但是他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了。可是他还是说服了自己:一定是自己多心,女孩还是很爱我的。故意对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晚上,就是婚礼举行的前两天。她借故出去,却整夜都没有回来。等到她第二天早上回来的时候,身边却跟了一位男士。然后她告诉他,就在他离开的这段日子里,她认识了这位男士,现在她发现自己已经不能舍弃这个男的了。面对这种情形,这位艺术家也无话可说,只得立刻整装,打道回府。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他便借着繁忙的工作来麻醉自己。但是,他仍然和以前一样每天写一封信给这个女孩,虽然这些信一封封都被退了回来。等到这些信积满一个大纸箱后,他还是不间断地每天一封。后来他又再度去找女孩。女孩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于是,他找到女孩爸妈的家里,询问她的下落。他们告诉他,女儿已经结婚了,婚后生活美满,而且已经生下一个儿子,做妈妈了。同时,他们还请求这位艺术家忘了自己的女儿,不要再来找她,天涯何处无芳草,他可以去结交别的女孩子。
现在,这位艺术也已结婚了,而且也过得相当幸福。然而,当别人和他说及感情的时候,他的话题总是离不开那个初恋的女孩。他一再说及他和那个女孩过去的种种。过去的那些似乎已经、而且也将永远地成他这一生中最重要、最刻骨铭心的一段历程。但如果当初他果真赢得了她的芳心,将她娶了回家,情况大概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男人往往会对那些曾经爱好过他但后来又舍弃他的人朝思暮想,恋栈不已。愈是得不到的,愈是死心塌地的追求,直到后来,"追求"取代了那个爱的对象已变成目标。也就是说男人更能从"追求"的这个活动中得到满足,至于是否能追得到对方,赢得对方的爱已经是次要的问题了。虽然我们说一个人一旦开始爱上了某一个人,他便很难停止这份爱的感觉,不再去爱她。但是有不少男士对于去争取到某一个人的需求比去爱这个人的需求来的殷切。这场追逐是否有收获是其次,重要的是追逐的本身。于是那些害单相思、恋爱失意的人便着手写下情辞感人的诗句,或把这段幽情化为伟大的艺术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说那些负心人反而变成一种推动力,启发了这些艺术家的思绪,点燃了他们心目中无穷的创造火焰。才能够造作这么多缠绵悱恻,伤别离,想从前,魂牵梦萦的诗篇和歌曲。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心愿已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人写下来的情歌几乎是寥寥无几的部分原因吧。
由爱情所孕育出来的力量就象是一股电磁波一样穿透一个人已经瘫痪的感觉地带,使得心中这块本来麻木不仁的地带重新活过来,进而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和触角,使得我们活得更有朝气,更年轻。因为一个人一旦受到情感的创伤,当时他一定是完全敞开,毫无抵御能力的。他的自我防卫系统也已完全崩溃。此时他便能因此而清楚地看清他自己,审视他真正内在世界。虽然爱情有时的确让我们遍体鳞伤脆弱的不堪一击,它却能打破我们内心灵魂的那层束缚。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感觉,也活得更真实。
譬如说:你们会有什么样的交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结果如何?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而这些在真实的生活都是没办法做到的。当你真正谈恋爱的时候,一切会变得不可知,至少不在你的掌握之中。
真正的去爱一个人和只是处在一种迷恋的情境里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一个人能够接受情人的某些性格,但若是相同的性格出现在糟糠之妻的身上就变得不能忍受了。结婚以后,朝夕相处,一切都落实后,往往会把原先那股充满浪漫情调的爱情感一扫而空。过去她曾是你魂牵梦萦,但又似遥不可及的一颗星。曾几何时,等你一摘下这颗星,星星原本神秘的光彩顿时尽失,这样的发现是很痛苦的。难怪很多男人难于忘情那没有结果的旧恋人了。
@@@男人对坠入爱河有恐惧心理
真正成熟的男人应具有爱的勇气,同时他也知道没有了它,活着只不过像行尸走肉,毫无生趣而言。这种人我们很容易便能辨识出来,因为他们除了用大脑思考事物,也用心灵去感觉。用理智去思考情感就和用眼睛去看声音,用耳朵去听颜色一样的不可能。但是就有许多男人只知用大脑支配他们的心灵,而赔上了他们一生的幸福。
事实上,情感所带引人进入的世界也的确常常是一个你无法预知的世界。当你接受情感的引导去生活,去爱时,你也真的不知道你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境,可能是幸福快乐,也可能是伤心绝望。但不论结果如何,你总是能够在这段旅程上获益。我们总是倾向于崇高理性,以为理性的价值应在感情之上。然而事实上,情感才是使我们的人生显得生气蓬勃的重要因素。
多数男人之所以不敢付出情感,在爱的面前裹足不前,那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自己坠入爱河就会要失去个人独立性而开始依赖对方,同时也有了羁绊牵挂,不得自由。因为真正情感的付出乃是意味着要向对方竖起白旗,缴械投降。可是有一些人不但不敢主动地去爱,连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爱的勇气也没有。王尔德曾如此写道:"有些东西的诱惑实在太大了。非有莫大的勇气不能甘心屈服于这些诱惑。"——有时要"堕落"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大多数的男人宁愿舍弃情感而选择万无一失的安全的"理性"生活,而且他们自称他们的选择才是最明智、最成熟的。
小李是一个很帅的男孩,他在读大学时就爱上了一个女孩,但是因为他没有勇气娶她为妻,结果她反而嫁给了他的好朋友。就在她结婚的那天,她寄了一封信给他。信上说,她的心中只有他,而且还说,就是因为他不愿意娶她,她才决定嫁给他的好友。婚礼后,这女孩和新婚夫婿双双到英国度蜜月,也就是在那儿,她到一处地下铁卧轨自尽了,距离她结婚不过一两天的时间。随后,她的新任丈夫也自杀了。
此事已是事隔二十年了。小李也背负了这个不幸的悲剧达二十年之久了。但是不知道底细的人,很难从他的外表知道他心理的这一段创伤,直到现在还时常隐隐作痛。表面上看起来,一般人觉得他除了尚未结婚成家这一桩遗憾外,他可以说是天底下最令人嫉羡的男人;事业成功,生活多彩多姿,女朋友也不错。但他对这些似乎都淡淡的,并没有多大兴趣。好象他有某些部分仍在漂泊流荡没有目的,也无法肯定。
勇于付出情感去爱一个人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是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敢去爱,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更高。那些不敢去爱,不懂得情为何物的人往往会发现,缺少爱的人生就象是住在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那股空虚寂寞的感觉一点一点的吞噬着你,夺去你的快乐。他们也会常常有怅然若失的感觉。所以第一等的男人就是当时机来临时,他便有甘冒失败的勇气,抓住机会好好地去爱,去好好活它一次。大多数的人却都在机会来临时裹足不前,只因为害怕一旦分手了就会受到伤害。就冒险去爱它一次罢,总比到头来机会错过了才来后悔要好。
@@@男人爱慕的对象总是可望不可及的
富兰克是一个助理律师,他34岁还没结婚。从17岁起,他就同许多女人有过交往。这些关系有的只有几天,有的可以维持二、三年。他是怎样处理那些重要的、长期的恋爱关系的呢?富兰克和一些女人约会,以后终止来往,是因为对她们引不起足够的兴趣。在他和琼长达三年的关系中,开始一切都非常美妙。他们俩都堕入了情网,并为能够彼此相聚在一起激动不已。但后来事情逐渐变得困难了。他们开始吵架——有些争吵解决了,有些却遗留下很坏的感觉,这种感觉代替了相爱所带来的愉快感觉。富兰克开始感到琼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他在法律学校有很大的压力,他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琼抱怨他不想着她,他再也不"讨好"她了,他对她就好象是对一件家庭摆饰似的。由于她总是抱怨和"唠叨",他感到很气愤。并且开始觉得她只能给他的生活中增添负担,使他心情更坏,让他生气。另外她占用他太多的精力,他的事业还需要他有旺盛的精力。他们决定结束他们之间的关系。
又过了几年,富兰克有过一些不固定的约会,后来他遇上了米蒂。他非常爱慕她的精神境界高,又有文化修养。米蒂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和富兰克一样致力于相同的工作——这使得富兰克感到他一定要干好法律这一行。富兰克感到自己更成熟了,同时也感到工作已得心应手,感到此时和女人来往对自己很有利。对发展同米蒂的关系,他持有乐观的态度。他知道想建立一个家庭,或至少他应当严肃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第一年这种关系的发展好象不费吹灰之力。富兰克又是爱,又是激动,能找到这么一位他真正热爱的女性,他感到心中充满了幸福。富兰克整个白天都想着米蒂,并急切地等待着晚上他们在一起的时刻。他带米蒂去他最喜爱的餐馆吃饭,为他们在一起的夜晚买来最好的酒。他们决定在一起生活。富兰克感到他很幸福,认为米蒂也同样感到幸福。米蒂爱他,这一点他很自信。富兰克此时的梦想也实现了——做法律工作,并有一位他爱她,她也爱他的女性在身边。
两年以后,富兰克和米蒂双双来找我们进行心理咨询,因为他俩的关系已处在破裂的边缘。为什么呢?米蒂感到富兰克总是专心致志地工作,他再也不愿理解她,或是去关心她的生活。她感到他再也不愿奉献给她什么或是去爱她了。而富兰克却无法理解这一切。他仍旧爱着米蒂,也很需要米蒂,尽管他也同意这样的看法,即他们变得疏远了,但是他没有感到因此而失去了他们的爱情。直到米蒂告诉他,她正在准备离开他,这才使他彻底明白了局面有多么严重。刚一开始的时候,他责怪米蒂,认为是米蒂对她的工作不满意,在她的生活中过份地看重他们之间的关系了。他认为是她那一方面"神经过敏"。但是,在富兰克的内心深处却引起了极大的不安,因为这几乎就是他同琼的关系之再现。他害怕自己是两个人关系处理不当的原因。米蒂所讲的许多话就象琼所讲的一样。她感到富兰克冷淡她,通常在家里的时间是这样度过的:富兰克埋头于他的工作,准备纪要、摘录,等等;而当富兰克想要放松一下时,他就打开电视机,看体育节目,看报纸。在夫妻咨询处,富兰克说他感到米蒂的抱怨莫名其妙,他确实不知道她需要他做什么。
富兰克和米蒂的经历是许多夫妻关系的真实写照。女人抱怨男人总是想当然地看待她们,抱怨男人没有"深入"地了解她们,理解就更不够了。同时呢,男人又常对此感到茫然,真是不能理解女人所谈论的这些是怎么回事。他们认为女人就是"怨声怨气"、"牢骚满腹","唠唠叨叨"的。"女人需要什么呢"?
如果我们揭开富兰克爱慕米蒂的心理动力之谜,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一实例清楚地看到男人的心理动力,以及他们的依赖性在同女人建立关系时是怎么起作用的。在富兰克同米蒂建立关系的最初阶段,富兰克想着米蒂;他被她的个性所吸引,被她的容貌,她的学识灵气所吸引,并有一种想要更接近她的愿望。在求爱时,富兰克尽其所能。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听米蒂讲话,听她说关于她的工作,她个人的往事,她对世界的看法,等等。他同她建立起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并且希望她能够同自己交流感情。他要让米蒂对他所寄的希望,同他对她所寄托的一样多。当他们的关系向前发展时,富兰克继续夸奖米蒂。每天回家能见到她,同她一起谈论每天发生的事情,他感到那样幸福。富兰克感到米蒂是理解他的,也是最关心他的。他允许自己在她面前表示懦弱,告诉她、他对工作、对自己所有害怕和担心的事。他感到被米蒂接受了,并且她的爱使他对自己有了良好的感觉,这种感觉每天清晨陪伴着他走出家门。他需要米蒂,他爱米蒂。他感到要亲近她,对她敞开心扉。问题是什么呢?由于他们的关系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基础,又由于富兰克感到他的家庭生活是很安全的,实际上他就不把米蒂当回事了。因为他很满意,所以他没有认识到他自己的依赖需要,富兰克下意识地感到米蒂总会在他身边,他能够依赖米蒂。他对米蒂的态度反映了他从小就养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期望有一个女人爱他,和他在一起。他很满意,他有爱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感到米蒂的说法荒唐可笑,米蒂怎么会感到他不爱她呢?他当然是爱她的。
由于女孩子必须终止她们对母亲抚爱的奢望,在她们的心理上必然会感到缺少一位爱抚她们的人。正象是一个男孩子感到母亲就在身边,却故意不怎么去注意她在那里。富兰克也开始假想,无论怎样米蒂也一定会在他的身边。在夫妻咨询处,富兰克认识到在感情的水准上,他已经停止向米蒂"求爱"了,他不再象他们初建关系时那样去聆听,给予米蒂感情上的关注和关心了。他全无思想动力,不再为相处和谐而奋斗了。他明白了他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克服自我的社会化,承担起男人在感情上应尽的责任。他必须学习怎样去奉献,怎样在感情上去爱抚另一个人。
鲁宾已是36岁的人了。他感到他同女人的关系中,困难总是重复出现。由于他不知道的某些原因,他爱上的女人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他不懂为什么他总是要这样,他中意的女人不是结婚了,就是和别人相爱了,总逃不出这老一套。鲁宾的朋友们向他介绍怎样去选择女性,但是没有一个女人能和他真正相爱,似乎爱情的火花熄灭了。鲁宾是一个试验室的技师,有几次他喜欢了同室工作的女性安娜。鲁宾邀请她去吃午餐,她接受了。鲁宾发现在午餐约会的前好几天,他除了安娜,什么事也无法想。当安娜告诉他说,她同杰克生活在一起时,他感到十分失望。后来有个叫艾丽森的姑娘。鲁宾对她有好感,他问艾丽森是否愿意同他一起出去玩。她接受了。原来艾丽森最近刚和什么人分手了,但她仍旧对已经结束的关系感到沮丧。鲁宾很同情她,同她一起谈她以前的男朋友。他们约会了一个月之后,艾丽森告诉他她打算回到她以前的那个恋人身边。鲁宾气得要发病了。他觉得他永远也得不到他想要的女人。他感到他又一次地失败了。
鲁宾的经历为我们勾画了男人依赖问题中的另一个动力问题。鲁宾发现自己总是处在那个十分熟悉的戏剧场面里。其角色的特点是总有一位妇女,一位与这个女人有某些牵连的男人,还有鲁宾。鲁宾总是处在模棱两可的心理状态中;也就是说他要达到目标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在他的思想中有很大的障碍,他对如何适应,怎样才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是与他能否达到他的目标相联系的。鲁宾和那么多的男人重复演出的这场戏剧是怎样排练出来的呢?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和分析的眼光,初步研究一下它吧。
婴儿时期,男孩子"有"母亲,他们是一双。当男孩子稍稍长大后,他逐渐明白,事实上,母亲还同另一个男人有联系。这些对小男孩来说是一次心理上的振动,他试图不去注意这个新的第三者。他对父亲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他看到父亲所处的有利位置,他保持着同母亲面对面的关系。这个男孩受到鼓励去认识父亲,去签一个协约,一个建立在他们同是男人基础上的联盟。他期望自己能向父亲和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女孩就象那个嫁给亲爱的老爸爸的女孩"。
在鲁宾这个例子中,他的母亲是一个不愿与人亲近的人。她连对孩子公开表示爱也不愿意,她在感情上是很孤僻的。这一点对鲁宾和他的姐姐影响不同。对鲁宾来说,他可以很小就从与母亲的相处中"走出来"向着他的父亲,因为他与父亲在感情上显得更亲近些,并和他同属于一个性别的人。退一步讲,由于他看到将来,他能够有一位"更"爱他的女性,这样鲁宾可以从他小时被剥夺了权力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样无形中使鲁宾过着一种没完没了的忙忙碌碌的生活。他需要爱,他需要证明他是值得爱的。他对自己说,他之所以没有得到这些的原因是已经有另外一个男人得到了这份爱。为了赢得一位女性的爱,他极其痛苦地一次又一次地奋斗着。他的这种尝试是与"正常"的爱不相称的——那些可以选择的女性,那些很快就喜欢上他的女性都是达不到他的标准的,她们无法修补他的那种内在的损害。她们无法适应自己将要承担的角色,最终也就无法重写这出戏剧,使它有个好结尾。如果有位女性也对鲁宾感兴趣,那么就一定没有烈火,没有热焰,没有挑战。他下意识地感到,他只要努力去做这三角恋爱中的胜利者,他就能够将那些受排斥的痛苦经历一笔勾销。但是,这种受排斥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出现,只能证实他的感受和内心的恐惧:即他不会得到女性的爱,不会有女人需要他;他感到孤独的痛苦,被排斥在外的痛苦。在他一生中早年那种依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是多么地如饥似渴,却又感到自己不配。
@@@男人恋爱并非为了结婚
有人用通信的方式,向3295名独身男子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寻问"恋爱与结婚的关系"中,有20%的人回答:"恋爱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结婚。"也就是说,正在婚恋期的男子,五人中就有一人是把恋爱对象与未婚妻截然分开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一,谈起恋爱来,男人都有一种"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心理,"如果每次恋爱都结婚,那可够人受的"。也就是说"谈恋爱是受欢迎的,结婚嘛,是没有意思的"。这真是一种混帐想法!在他们看来,结婚无非是恋爱的坟墓。希望年轻的姑娘们牢记这一点。
男人们谈恋爱时,大都满怀激情,如果要他停滞不前,岂不味同嚼蜡?因为他们总是喜欢逐鹿中原,好比那些不断追逐新猎物的猎人。安利·达米拉说过:"谈恋爱时,男人喜欢野营露宿,女人却喜欢住家。"不过,近来恋爱的"行情"瞬息万变,女人之中也不乏"露宿"者。能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的确是一件美事,但美则美矣,心头总觉得有点儿失落感,微妙之处就在这里。美国幽默作家詹姆斯·沙巴说:"大多数男子结婚时,都会有这样一种心情:如果再等24个小时,也许能碰上一个更理想的女性。"这显然有点儿夸张,但在那神圣的时刻,脑子里免不了会掠过这样的想法:"以后再也不能与众多的女人来往了"。这是原因之二。
找个中意的女人谈谈恋爱,是为了让生活增添些乐趣,而找个妻子则是为了在严酷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个帮手,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原因之三。
谈恋爱嘛,长相要漂亮一点,知识要丰富一点,语言要风趣一点,脑子要灵活一点,性子要随和一点,并且还要擅长社交……跟她在一起,会有一种其乐无穷的感觉。但如果要同这样的女子结婚,情形就有所不同了,也许她连自己的家门都守不住。作为一个妻子,首先,应该健康、贤淑、能干,家庭观念强;其次应是善于理财持家,最好还能生儿子。
这就是男人们的婚恋心理。
€€男人与婚姻
@@@男人结婚"七年之痒"后拈花惹草的可能性大
"七年之痒"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男女在婚后经过了一段长久共同生活之后,会出现对其他异性好奇的心态。尤其是男人,这一阶段有外遇的例子增多。于是,一般的女性在结婚数年后,就会对自己家庭中是否有第三者插足的现象特别敏感。
对于那些受到了第三者威胁的女性,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对他体贴倍至,可他为什么还要去迷恋别的女人呢?"于是,有的女性就大骂对方是"狐狸精",认为都是那个不要脸的女人勾引了自己的丈夫,才使丈夫移情别恋的。
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家庭中出现第三者的原因,责任大多在男人身上。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说,男人的性欲是暂时性的。每当换了一个新对象,就会重燃性欲之火。这是残留在人类身上的动物性本能。换句话来说,要一个男人对一个固定的女性维持长期的性欲,是与人类的本性相矛盾的。性医学家作过广泛的研究,男女在新婚蜜月期间,性交量最频繁,随着婚龄的增长,性交次数便明显地减少。
然而,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上与男人的差异,造成她在最初阶段对性生活有种恐惧感,而在有了较多的性体验后,才逐新领会了性生活的乐趣,使她对性生活的态度变得比较积极起来。据研究,男人的性欲在婚后的两三年之内十分炽烈;对妻子有频繁的性要求;过了这段时间后,他对妻子的性欲求就会急骤地减退,而此时,却正是他的妻子开始了解了性爱的奥妙,性欲之火开始燃旺的时侯。这一时间差,正是双方无法协调的地方。
对男人来说,妻子是可以满足他的性欲的对象,所以,没有什么刺激性。这时,他就会目光转移,去拈花惹草。然而对于女性来说,哪一个做妻子的会容忍这一点呢!虽然男人的本性如此,然而并不是所有男人都会外出拈花惹草的。有的人虽会放任自己,有的人却能克制,把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欲转移到孩子的教育和事业上去。那么,为防止丈夫在婚后去拈花惹草,作为一个女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该如何去透视男人呢?
通常来说,男人对于未知或全新的事物的好奇心较强烈,他不会象女性那样,会对自己所遇到的陌生事物感到不安和恐惧,因此他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探究个明白。
由此,可以作为女性透视男人的依据的是:那种对各种新奇事物的兴趣特别强烈,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男子,将来拈花惹草的可能性比较大。
@@@男人把结婚当"例行公事",妇人则视为大事
对有些男人来说,结婚多半会是一件"例行公事"的过程。女性则会把结婚视为终身大事,尽量的在可能的范围内慎重选择"最理想的婚姻"。相形之下多数男人则较轻易的从同事或是同学中选择一个对象,而简单的完成婚事。
同事或同学们的交际范围说起来相当的狭窄。且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很有限。对有的男人来说"非卿莫娶"的观念比较淡薄。在同事或同学间有人结婚了,就不甘落后似的相继跟上,这种例子也很常见。等到这阵风潮告了一段落之后,直到一次某人再引领骚动前,这段过渡时期就会风平浪静。具有这种倾向的女性也有,不过男人较为显著。
男人这种态度会让女性感到很随便。许多女性都对男人的这种态度表示不满,其中有如下的一个例子:a小姐是一位24岁职业妇女,有一位28岁学生时代所认识的男朋友。起先是由别人介绍且以学长、学妹的关系认识,而后交往了约有五年的光景。目前她的男友在某大公司担任工程师,双方的父母也很赞成这桩婚事,两人的光明前途可说是一点障碍也没有。可是a小姐却特地来找我约谈。一开口就说:"我现在对该不该结婚拿不定半点主意!因为他从前对我很体贴,可最近却老是不回答我的问题。如果我进一步追问,他就会生气。我自问并无过错,可是他的态度却完全变了。"
像这一类的例子非常的多,这只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而巳。如果女性对男人的心理能够多少有点了解的话,碰到这种事情,就根本不必烦扰了。a小姐最大的困扰在于她的男友不喜欢谈论婚礼细节以及新房布置等问题。实际上一般的男人对于婚后生活的形式都不愿多谈。尤其是看到新房的装璜设计图以及家俱型状等,就会产生一种被这些东西团团围住动弹不得的压迫感。虽然不是为了"得不偿失"在失望,但是这种现实的逼人气氛确是让他感到无聊之至。
那么男女之间的这种距离要如何才能补救呢?大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句话:"恋爱是男人一生中的小部分,却是女人生命里的全部。"对男人来说,结婚在一生的计划中确是占了重要的地位,可是只占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己。然对女性而言,想法就稍有不同了。一旦结婚之后,就像刚才所说的a小姐那样,对婚后生活编织了太多的美梦,满脑子都是新房、家俱、结婚典礼等的幻想。
当然,并不是反对这种想法,不过一般女性好象对这些事情特别求之过急。最坏的一点是有的女性只会用嘴不停的唠叨,催促对方迅速完成,而自己却一点忙也帮不上,实际上也做不到。这种种对一个有见识的男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于是产生了"恋爱是美丽的误解,结婚是悲哀的理解"的观点。
男人的这种想法也许和选择女性时"漫不经心"的态度有所矛盾,但如果能够体察结婚对男人来说并非目标却是一种结果时,就不会因此感到不可思议。不过男人的这种心态追本溯源就能很快得知。
换言之,有责任感的男人立刻会很迫切的想到往后的生活该如何安排,住的房屋要如何选定以及未来的日子要怎么计划等等的问题,越踏实的男人这种责任感越强。同时,越有担待的男人越会因为责任而自我约束。有时甚至会因这种强大的精神压力而引起一股叛逆,进而考虑解除婚约或是继续的拖延下去,来维持自由交往的关系。
总言之,对结婚的看法,男女之间决定性的差别在于心中期待的事物不同。女性过分偏幻想,相反的男人则较切实际。两者差异越大,婚姻就越难完满,往往因而导致离婚的不幸。一旦选定了一个做为"自己丈夫"的男人,不管以后发现对方是何种男人,要切记一个不变的事实:"他是自己所选择的。"
€€男人与女人
@@@男人爱干涉女友的装扮
常有这种现象:女孩子在与男朋友约会之前,为了装扮自己,对着镜子仔细地擦呀描呀的,或者翻箱倒柜的找衣服,结果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出门。正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事实上,男人多半是很少关心女友的装扮。他的目光只集中在女人的身体,所要求的也是性关系。他愈关心她,就愈不会留意外表。
男人关心、干涉女友的装扮,有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之一:是女友的装扮太不得体。女人的打扮得体与否,会给男人带来不同的影响。
一般男人看到别人以赞赏的眼光看与自己同行的女伴,通常都会觉得是一件光彩的事。事实上,每一个男人都介意这件事:我带着这样的一位女友,别人会用什么眼光来看我呢?
假如某人的女友穿着很怪异,让熟人看了一定会视作笑柄。同时对身边的男人而言,也会有所影响——为什么和那样的女人搞在一起、甚至还敢同她一起上街?这样,别人对这个男人的评价也就打了折扣。可想而知,他的威望必然受到损害,而威望之受损,必然也给他的事业带来直接、间接的不利影响。
情况之二:是男人对其女友缺乏自信心。
通常,双方的感情不深,男人才会对女友的装扮表示不满而加以干涉。如果一个男人对女友的感情没有多大的信心,他就会随时意识到自己的女友有被他人横刀夺走的可能,或是产生女友最终会弃他而去的不安全感。所以,他不希望她打扮得光艳照人,以免吸引起其他男子的注目和爱慕。
另外,还有一些男人认为女人的装扮全都是为了要取得男人的欢心而做的,所以女人越是喜欢打扮,他就越是怀疑这个女子是否"水性扬花"。这种男人过去多半是曾经尝过失恋的惨痛教训。因为他曾被女人甩掉过,所以,他在与女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对她产生不安和怀疑,以致于事事要予以干涉。即使结了婚,他也仍会疑神疑鬼,像条猎犬一样整天嗅着她的踪迹,以防她会有外遇,自己去戴绿帽子。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更会对她的穿着打扮多加干涉了。
亲爱的女士,你的恋人或丈夫是否总爱干涉你的穿着和化妆?如果是的话,那么你一定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
@@@男人不"爱"女人
说到男人不"爱"女人,肯定很多人不同意。其实,我这儿所说的不"爱",指的是男人没有真正地把女人放到与自己对等的地位上去"爱",男人对女人仅仅是"好"。
有人曾在一本书中解释"爱情"的词源本意是"圈套"和"钩"的意思,意味着捕获与被捕获。这就是说,男人是情场猎手,女人是情场猎物。
现代最时髦的恋爱方式与传统的恋爱方式相比,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传统的"捕获"需要一番跋山涉水的"追逐"才能得手;而现代时髦的方式省去了"追逐"的情节,女人主动地送上门。过去女人被男人"霸占"大多出于迫不得已,而如今自己找上门被人"占有",受了委屈连喊冤的勇气也没有,最多的也只有对男人再度产生"依赖感"与"归属感"。
如今的女性也有个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不是被貌似刚强的男人吓一吓、逼一逼就去跳河自杀,倒是满腹占有欲望的男人愤然出击的增多了。如今的中国,情杀案比几十年前要多得多!
1982年,南京发生了一起因失恋而残杀女友案。杀人者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说:"她好比一只茶壶,只能我一个人用,怎么能让别人用呢?我得不到了,宁可打碎!"
男人在热恋中和女人一样希望一种"罗曼蒂克",但当爱情转化为失恋的痛苦时,男人与其说是惋惜过去的"那份情那份爱",倒不如说是对失去占有的权利而感到悔恨交加。
譬如,一位失恋男子在接受咨询时说:"——如今想起来,我真他妈是傻瓜一个。当初我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占有她,可我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呢?"这一切都说明,从古到今,男人的性爱及婚姻观念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而唯独在对女人占有欲方面,并没有多少新思想新曙光,他们仍然看重对女人身体的占有。
其实,有很多的男子对"占有女性"的现象理论上也感到是毫无道理的,是数万年男权社会的"余毒"。但一到对待自己的妻子或恋人时、就又完全忘了这一点,仍然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思维惯性",照样行使占有的"职责"。
男人总爱吹嘘自己"宰相肚里能撑船",而偏偏在对待女人时,心眼儿小得穿不过一根细线。
不少女学者对男人占有欲的抗议停留在这样一种水平上:男人一味要求女人守贞,而自己却根本不顾贞操。男人也应该建立贞操观!
这实在是一种倒退的理论。所谓"贞操",完全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性纯洁的神秘化造成的,这并不足为奇。所以,我们抨击男人占有欲时,不应将男女"各打五十大板"。
实际上,对于"贞操",想开了就没有什么了。如果一个人一生是为了操纵。占有别人或财富,那么他只能是一个神经高度紧张的"控制器",一生为占有所累,为失去占有所苦,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男人多数是倡导理性的,同时也是拥有理性的,男人完全可以凭借万能的理性把对女人的占有欲根除,至少应控制到"恰到好处"的程度。
@@@男人总在乎恋人的过去
为什么男人总在乎他的恋人的过去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出于一种"处女迷信",如果自己不是第一个,岂不是有点儿捡他人不要的"破烂"的味道?这关系到男子汉大丈夫的尊严。其次是基于一种强烈的"个人占有欲"。他不但要占有她的现在和未来,而且还想占有她的过去。一旦这"占有欲"激烈膨胀即使是家人、同事、朋友之间的正常往来也会遭到他的非难。
再次是因为男人都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知道恋人的过去。寻问一下,看看她的所作所为是否循规蹈矩。就是相当大度的男人也会下意识地问个没完,唯恐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带来终生遗憾。有趣的是,在这一点上,女人反而较看得开,她们较为关心的是恋人的现在和将来,所以会处处对男人宽容一些。
碰到秉性多疑的男人,不厌其烦地追问女人过去的隐私。如果女方说出一件,他会继续要求她说出第二件、第三件。面对这种情况,即使过去真的有些什么,女人也只好轻描淡写地一言带过,切不可竹筒倒豆子似的"坦白交待"。女人答话的结果如何,对于某些男人来说,也许是至关重要的。
有很多男人对女人表示:"没关系,我爱的是现在的你,对你的过去并不在乎。"其实,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男人永远在乎女友的过去。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高见顺的小说《生命树》里有这样一段情节:某酒吧女招待交上了一个男友,此人想方设法了解到她过去曾有一个情人,并被其割破了脸。于是,当此人夜里梦见她与旧情人同床共眠,便粗鲁地摇醒她并质问道:"你一直都在想着他,他身上一定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吸引你!"这个女招待伤心他说:"他只不过割破了我一块脸皮,但是,你比他更残忍!"
许多男人在跟恋爱对象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这样询问:"你跟我来往之前,喜欢过谁?他是干什么的?""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你们的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这种追问的口气,有时厉害得像是个"辨其扑朔,澄其迷离"的办案刑警,有时却柔和得像慈祥的祖母。这就是男人!这种对女人的过去纠缠不休的习癖,到底是由何而起呢?
当双方都陷入情网时,女性对探索男人的过去兴趣不浓,而男人对女人的过去,却兴致勃勃,不问个水落石出,是不会甘心的,为什么男人有这样的心理行为呢?
第一,这表示男人妒火之烈超过女性。有人认为,嫉妒是女性的专利,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许多男人的嫉妒之心更甚于女性。莎士比亚有一部名剧叫《奥赛罗》,其主人公奥赛罗因为猜忌其妻子与其他男人有过来往,竟然活活将其扼死。
第二,男人的独占欲望极强。假如目前她已是他的女朋友,但男人对眼前这种独占犹感不足,就连她的"过去"也想据为已有,即使明知这是不现实的事,也硬要如此,这种欲望如果达到恶胜膨胀,就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例如,女友跟他的家庭、朋友亲近,他就一脸不悦,甚至看她喜欢一只尖嘴狗,他也要拉下脸来。也就是说,只准她关怀他,最好丝毫不关心他以外的任何人。这种近乎变态心理所产生的结果,有时很吓人的。意大利象征主义诗人邓南遮,在他的代表作《死的胜利》里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位男主角——他为了永远占有女主角,竟然逼她与自己一起殉情。许多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对建立家庭之后生孩子感到很恐惧,他们认为一旦有了孩子,妻子就会把对自己的感情的大部分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是他们不情愿的。许多男人竟然认为孩子是影响夫妻感情的"第三者"。由此可见,男人的占有欲强烈到多么惊人的程度。
第三,许多男人认为,探究女友的过去,是自己的一种权利,所以,他们百般盘问女人的过去而丝毫不觉得自己度量狭小,更不觉得难为情,这样的男人比比皆是。而女性则不同,她们只重视男朋友的现在和将来,对他们的过去,虽然也感兴趣,但总不像男人那样爱刨根问底。她们或许这样想:"就算他过去有过什么风流轶事,把它挂在心上又能怎样呢?还不是白费精神!"女人之所以能有这种宽容心理,主要是因为社会对男人的宽容影响了她们。传统的社会观念对男人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的,男人可以讨几房太太,男人可以上妓院,男人可以捧旦角,以至于女人对男人的风流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对自己好就心满意足了。现代女人对男人的认识还留有过去的影子,要说有进步,就是要求男人现在和将来相对安分守己一些,而对男人的过去,一般就不去追究了。而传统社会对女人的要求却严格到苛刻的程度,以至于到现在还有大量男人认为自己有权知道爱人的一切生活经历。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很好的女孩可以嫁给一个过去很坏的男人,而一个男人却不会娶一个过去很坏、而现在却非常好的女人。这就是说,女性的"水性杨花"或不守规矩并没有受到男人的宽容,男人的思想里面藏着这样一个为社会公认的观念:男人所娶的妻子必须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是纯洁的。
在探问女性过去的时候,是轻描淡写地探问几句,还是穷追不舍,这就要看男方的性格了。个性阴险,心胸狭窄的男人,大概要粘粘叨叨,无尽无休,当女方"自白"了一件事,他就立刻追问第二件,作了第二件"自白",就强迫她作出第三件"自白",如此一步紧似一步,逼迫不歇。
现在有许多杂志社,经常收到一些女青年提的这样一类问题:"自己失足的过去,是不是该向对方坦白?"坦率他说,坦白的结果很可能是惹出更多麻烦。当然,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是婚前彼此坦白,获得谅解后再论及婚嫁。道理虽然如此,但残酷的事实却往往粉碎了许多纯情女孩的美梦!婚前听到女方的坦白,而情感发生动摇的男人并不少见。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当男主角于新婚之夜听到苔丝失身的经过时,当夜就离家出走了。虽然后来良心发现,又回到了苔丝身旁,但苔丝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悲剧已不可避免。因而,有过失身经历的女性,完全可以不告诉对方自己的过去,而不必去经受良心的谴责。试想,一个男人,如果你欺骗了他,他会感到很幸福,而你如果揭穿了事实,则会强夺了他的幸福。相比之下更道德的,应该是前者。
男人如何看待探询女人的过去,这是他们的一种权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男人为隐瞒自己的过去而不讲真话也是女性的一种权利。
@@@男人怕被女人操纵
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上互相帮帮忙是一回事,很多女孩是在自作主张做了一大堆决定,事后看在"男人尊严"的份上才提出来商量,这可真会把男人吓跑。
有人说,女人的脚步轻巧。她们要剥夺男人的自由,阻止男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是在男人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起先她们还只是问问你中午和谁一起吃饭,刚才到哪里去了,后来你就会突然地发现,无论你一哪儿,都有她在身边,甚至有时她还会先告诉你周未怎么消遣法呢!
男人常有被女人监视的感觉,即使是在看书的时候,都感到女人在盯着他,这使他们难以忍受,有时候他们想去打打球也要事先打个腹稿才敢开口,深怕伤害到她。很快的,男人就步入了单独行动、对过去的嗜好失去兴趣的阶段,而完全变得慷慷懒懒——生活就是早上去上班,下班便回到她身边。女人是不会发现这些的,只要和他在一起,一切就很完美。可是,有一天,他会发现自己被照顾得那么周全反而令他窒息,他想自己去选一条领带几乎都越来越不可能,只会觉得生活简直乏味极了。久而久之,他忍无可忍就会告诉他的女人,她怎么样地拴住了他,可怜女人,她还以为他这样"安分"是因为他喜欢和她在一起呢!
既然这样,一切重新开始吧,应该让他有自我的感觉。
@@@男人的"阿尼玛情结"
心理学家把"男人女性化"称为"阿尼玛情结",把"女性男人化"叫做"阿尼玛斯情绪"。"阿尼玛"是女性特质,"阿尼玛斯"是男人特质,"女性男人化"非但不会给女性带来什么危害,反而会使她们获得更多的益处。也就是说,女人可以按女人特有的生存方式生存,也可以按男人的行为方式存在,并不会给她们带来太多的麻烦与烦恼。而"男人女性化"却使不少男士为此愁眉不展。
一个男人"阿尼玛情结"过多就会像女人。一向自命不凡、以强者自居、歧视女性的男人为此深感不安,陷入苦恼与自卑的折磨中,这一点是极易观察到的,它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譬如,如果你说某某先生"女里女气"的,他一定会感到奇耻大辱,甚至比挖了他家的祖坟还恼火!
其实,现代社会的男女分工越来越明显,除了生育孩子是女性特有的不可被异性取代的分工之外,还有什么工作是只属于女性或只属于男人的呢?现代社会的混淆,必然会带来性别角色的混淆;更何况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一小半来自遗传,一多半来自后天社会的影响呢!
有则知名度很高的古希腊"造人"神话,说的是最初的人类是4个眼睛、4只耳朵、4只胳膊、4条腿的圆球体,因神通广大而无法无天,结果触怒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首领宙斯,宙斯一气之下将这个球体劈成了两半。从此,一半在寻找着另一半,并由此产生了爱情。
通过这则"造人"神话,就可以知道男女两性本是同体,当然会是许多相同之处。翻阅一下生物课本,也会发现两性之间更多的是相同、相似和相通之处,否则,男女也就不会主动去结合,人类早已绝种了。
不过无论如何,反映出女性气质的男人的确是男人感到可怕的"病菌",生怕沾上了就送了性命。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在此,为了帮助缺乏男人气质的男士消除自卑感,不妨看一个反面的例子——男人同性恋者的心理。
据估计,全世界同性恋者已达几千万人,大多数为男人。医学家和神经学家尚未发现同性恋者的生理及神经系统与常人有什么区别,一般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是心理变态的反应,而特里甫博士在《同性恋起源》一书里却认为是社会病。
同性恋者大多分布在欧美开放社会,在自由的氛围中,人类更容易接近原始本性。相对而言,东方世界社会保守,道德及文化的约束力要强得多,因而同性恋者较少。下面,请看一位有过异性经验的男同性者的自白:"……与女士一起上床的麻烦是我总被迫扮演一个角色,……与男人做爱使我有机会了解我自己的所有组成部分,不光是那明摆着的进攻型的自我,还有被动的自我,多情的自我,淫猥的自我,爱人的自我,亲昵的自我。跟你说实话吧,我觉得异性很乏味。"
读罢这段文字,就会惊奇地发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话的深刻内涵。男人的整体特质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部分和女人的特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这部分特质是经常处于被压抑或隐藏的状态。如果男女的特质有天渊之别,就不会有同性恋现象,甚至也不会有异性恋现象!
因此,那些惧怕自己有"女人气"的男士没有必要去自渐形秽,只要在心理上还能称得上一个强者的话,仍然是一个合格的男子汉大丈夫!
@@@男人怕"女强人"
男人之所以怕"女强人",并且不愿娶她们为妻,究其原因大致三条。
第一,害怕自己不如妻子,显得不像个男子汉。有一位美丽而能干的美国小姐说,当她在一家银行里工作一帆风顺时,就会引起丈夫的不满。他认为她把他"比下去了"。另一位太太则说,她决定永远不接受可以使她比丈夫收入更多的工作,"因为那意味着他将觉得自己不那么像个男人了。"为了不伤丈夫的自尊心,许多女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晋升机会或有前途的职业,以避免丈夫由于在职业地位上不如自己而感到难堪。这是已婚女人的心态,她们必须做出让步,否则可能导致婚姻悲剧。
那么,未婚者的情况又如何呢?在204名男人征婚者同时期内刊登于同一报纸的广告中,仅有8个要求女方"有事业心"。耐人寻味的另一种情况是,在征婚女性中,每13人中仅有1人在广告中介绍了自己的经济情况;而男人中则是每100人中有73人在广告中介绍自己的经济情况。
这个情况间接反映了一个问题:男人不指望妻子的经济能力。因而不需要女强人。
第二,是对家庭劳动的畏惧。一项有权威的调查结果表明:90%的男大学生赞成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养家和取得成就,妻子则负责养育子女、料理家务。但其有一半的人赞同改良的传统方式,即妻子的道路是工作抚养子女再工作。
一些男人认为,在事业上有成就的女性,必然忽略料理家务和照顾丈夫与儿女。他们还认为,专注于事业的女性会由于社会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工作压力而失去女性的温柔。
第三,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中关于建立美满婚姻的条件,莫过于"郎才女貌"。女人被认为不需要像男人那样靠"才"谋生,男人除了在传宗接代和满足欲望外,对女子没有其他依赖。有才女子往往被看作男性化的和不正常的,不守本分的。哲学家尼采甚至认为,一个女人若想研究学问,她的性别器官一定有毛病了。
这种偏见在广告中也很常见。譬如,一则推销手表的广告在推崇女士手表的用词是"漂亮",推崇男士表的用词才是"准确"。总而言之,在女性解放浪潮的冲击下,男人已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既感到聪明能干的新女性是自己的好伙伴,又感到她们对于自己是个威胁,害怕失去男人享有的传统优势。不论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里都是这样。
@@@男人习惯充当施害者,女人乐意扮演受害者
假如问:"施害者与受害者哪一方好,你可从中任选其一。"恐怕10人中就有10人要争做施害者。当受害者,光是看那不屑一顾的脸色以及被他人视为废物,就受不了。但是,在男女的关系上,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虽然多少也有例外,但在夫妻发生争吵,或者闹离婚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看法:"男方太任性,女方太可怜。"
大体来讲,夫妻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知晓的,因此,上述这种看法就是相当轻率的。但是,这一陈旧的看法却硬是通得过,恐怕是因为从前的日本男人过于逞威风,凌驾于女性之上,从而留给人们这样一个固定的印象吧。
尽管如此,在女性地位提高到如此地步的今天,依然停留在过去那种"男人是施害者,女人是受害者"的观念上,就未免过于简单,过于陈腐了吧。
据说,即便是现在,男女关系的破裂,似乎也多起因于男方的任性及蛮横。但是,女方作为"祸因"的情况,实亦相当不少。
男女之间的差别在于,男方搞女人、赌博、撒酒疯,都是明显表露在外的,因此容易受到非难;而女方往往是地下作业,不易暴露出来,所以很容易唤起舆论的同情。且更加糟糕的是,在男女关系问题上,男方不仅至今仍对"自己是施害者,女方是受害者"这一陈腐观念习焉不察,还频频地引以为荣。即使在相亲相爱的情况下,女方心甘情愿地以身相许,中年男子也要不由自主地想到向女方付钱,这无疑可以看作是施害者意识的赤裸裸的表现。
由于平日就是这个德行,所以一旦出了事,男人自然要被视为施害者,于是乎忍气吞声,并自我安慰曰:这倒也好,反正没有办法嘛。由此看来,男人真是老好人。当然,在这背后,男人也有男人的想法。他们以"男子不分辩"为有度量,认为只因是施害者,才有男子气概,沉浸在女人比自己弱,应该加以保护的优越感中。不过,这对于改变被世人指责为施害者的状况,是没啥用处的。
然而,与此同时,聪明的女性却不失时机地以受害者的面目,不顾男方正在受到责难,去赢得世间大多数人的同情。男女关系上,"男人是施害者,女人是受害者"这一日本式的概念,似乎已极大地影响到我们对其他事物的看法。例如,日本曾发生立教大学的大场助教事件,该事件以大场助教杀死京子女士为假定前提,开始是这样的;大场助教因难以收拾与情妇京子的关系而将她杀死,而受到丈夫罪行谴责的大场夫人和孩子也一起从石廊崎跳崖自杀了。我也认为这种分析是合理的,并且反复考虑大场助教何等残酷,京子多么可怜,多么不幸,以及大场夫人同孩子一起自杀多么令人遗憾等等,对受害者寄与深切的同情。
可是,就在事件尚未结案、警方正加紧搜索京子遗体的时候,我们却从前面提到的新宿那家酒吧的老板娘口中,听到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据她怀疑,杀死京子的不是大场助教,而是他的夫人,因为这位夫人也已自杀了,所以一直发现不了京子的尸体。听完这番话,就像脊梁上被浇了一盆冷水,为这女人考虑问题的独特性而吃惊。
这的确是女人式的推理。在男女关系上热衷于"男人是施害者,女人是受害者"的男人,是根本不可能有这种独特看法的。
当时警方可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推理,其中可有持此种看法的人呢?或许有过,但是,翻遍当时的报纸,却没有哪一版表述过这种观点,全都是大场助教杀死京子这样的思路。细想起来,那的确是具有女性特点的看法。由于三角关系,夫人杀死丈夫的情人,即便没有直接去杀,也必出于夫人的谋划,照此思路,夫人也一起自杀这件事情便很好理解了。在我们听到上述看法10天之后,由于发现了京子的遗体,事件获得了答案。结果与酒吧老板娘的推理不同,两位女性均是悲惨的牺牲品。
事到今日,人们还喋喋不休地提起这件事情,并非对它有特别的兴趣,只是因为那女性的想法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同时,对能够极为自然地说出如此"不寻常"看法(从男人完全相反的角度得出看法)的女人之"性",怀有无法估量的惧怕与憧憬。
@@@男人多侵犯性行为
女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男人存在就会感到一种恐惧,尤其是惧怕男人的性攻击。
譬如性骚扰,真像是无处不在的"魔鬼"。凡是有男人也女人的地方,女人都有可能遭到"性骚扰"。
有时候"性骚扰"这"魔鬼"躲在男人的眼球玻璃体后边色迷迷地望着女人隆起的胸部;有时候"魔鬼"爬到男人的手上让他们痒痒地去乱摸女人的"禁区";有时候"魔鬼"会被含在男人的口发出一阵猥亵下流的"声响"。
男人也会运用"强盗的逻辑"的自己的侵犯行为辩护:"她如果不是那么性感,我能骚扰她吗?"其实,世界上的强盗有几个不是因为别人的钱物太诱人了才拦路打劫的呢?
文化传统给女性造成一个假象,不幸的是这假象反而被女性羡慕甚至崇拜。是什么假象呢?男人是女人的"守护神"!
女人为什么需要男人守护呢?是因为惧怕受侵犯;而侵犯者是谁呢?是男人!这真是一个绝妙至极的"怪圈"!原来守护者和侵犯者都是男人!真不愧是"一手打,一手拉"的治人之道。
由此可想,女人温顺的天性和被动怯懦的心理,很可能是被男人"训练"出来的。先是把女人吓个半死,然后再"拯救"她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男人的努力,这种治女人的"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使女人看不清"蒙面的侵犯者"而只顾指望"英雄的守护神"来保护自己了。
胡越有一部长篇小说《人的一半是野兽》。这题目并非耸人听闻,人类一旦失去理智,甚至会比动物还残忍。
弗洛伊德将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位一体的人。其中"本我"正是"动物的我"。是指人的生物本能,如人像动物一样也有吃、喝、求暖、避寒等等本能。
奥地利生物学家k·洛伦滋在《论侵犯性》一书中把人的侵犯性看作是"人类无意识的本能",并且指出:"侵犯具有自身的释放机制,与性欲和其他人类本能一样,会引起特殊的极其强烈的快感。"
男人的侵犯性的释放形式有多种:
反向释放——自杀;
反向释放——行暴;
群体释放——战争;
宗教释放——残害;
而性欲本能释放,则是性攻击。
看来,男人的"性攻击行为"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因属动物本能),那就只好通过文化修养或社会调节向"无害的侵犯性"转化。当然,要想得到"无害的转化",还要靠每一个男人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男人本质是孩子
@@@男人为不能再充当旧角色而愤怒
男人的愤怒由于有意无意地认识到不再能充当旧角色而聚增。这些角色也许是男人所知道的唯一角色。男人知道女人已经发现她自己也同样有力量,即使不是比男人更有力量。与离开女人的男人相比,没有男人的女人更容易生存。在男子自我悔恨的幻觉中,他甚至可能感到最后要被女人完全抛弃。女性现在毕竟在造反,矛头直指向"女人气"之类的举止行为。
也许有一天,她甚至不需要他就能生儿育女,她可以采用人工授精。然而,男人还必须认识到女性呈现出果断和勇敢状态的非常有利的方面。万物之母的幻觉消失了,女性正与自己的好胜,激愤和力量结盟。正像一位妇女所说:"我们发现的正是我们清楚意识的。我们所需要的那种人——勇敢、自立、创造性、温柔、爱情、果断的女性——我们需要有——有意义的、共同的、有身份的、男女有别的,非男人的关系。"这是男人作为完整的人和具备充分情感的现实而重生时的人,让那些把女人看成脆弱,依附,天真以及把男人体察为强健有力、独立、邪恶的传统观点付之东流。
透过女性对自己扮演的顺从应声角色的反抗、男人现在能更容易地把自己解脱出来,这种感觉来自于这种信念:男人是行动者,而女人只是顺从反应。两性关系就是这一论点的极好佐证。过去,女人否认她自己的性行为,性被想象为男子的行为,而非女人行为。现在,她正在面对自己的性行为,传统情形正在彻底改变。对男人来说,这真是令他们吃惊的福音,女人竟也能真正向往并感受到性的生活。这与男人相信他们的万物之母的体验截然相反。万物之母幻象的死亡意味着男人现在能够最终并完全地从他的机械伪装中解放自己。他可以毫无内疚地预先偿还自己的需要,就象女性开始要索回属于她自己的东西一样,象女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诸多方面所表现出的反感一样。男人也可以承认他关于许多自我否定方面的真实情感,诸如勤勉的供养人,忠诚的丈夫,有义务的父亲,以及总是强壮有力的男子汉等。
男人继续在周围寻找为数不多的被想象为仍存在的万物之母——即那些愿意扮演旧模式中无私、顺从、忠贞的女人角色妇女——男人在招致情感的不幸,换句话说,即使他相信已在世上找到剩下的唯一的"真正女性",他也许只是在迷惑自己。
首先万物之母也许从未存在过,也许这只不过是一种女性的恩惠,使他能够看到他生来就是女人的保护者,因为女人生来就依附于男人,她始终为自己的生存能力而担心。这是掩饰女人的力量和独立性的能量的虚伪情感的姿态。只有那些有能力超越其固有的作用和放弃原来的期待的男人,那些把女人作为平等的伙伴和婚姻合作者和能够接受女人的建设性支持并把这种支持建立在相互真诚基础上的男人,才能在男女关系中实现最终的目的。因为正是和女人在一起,男人才能内在地体验到许多狂喜出神的最深刻方式——不是柔弱的,而是坚强的;不是依附的,而是自立的;不是顺从的,而是主动的;不需要保护,而是有自己权力的机警战士;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象男子一样自助——会为体验到最大的可笑和绝望奠定基础。
万物之母消失了。现在机器人又逝去,男人能作为完整的人而生活,他不再需要扮演强有力的,成功的"自高自大的爸爸",他不再需要沉溺于受辱的令人生疑的准则并隐蔽他唯一的性别。他不再为实现他的感情和富足的生活负责。
当女人是真正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女性和人类时,当男人是整体的男人和人类时,他(她)们就能开始揭示一种真正的,相互依赖的,确实完全相互作用的愉快和真实性。
@@@男人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往往被掩盖
从反面而论,尽管男人必须否认内心仍有母亲的影响,他们却能够继续依靠母亲的支持和关心。一个男孩子有安全感是因为他有了母亲,她照看他,给他穿衣服,为他准备饭菜,把他收拾得干净利索,并鼓励他、爱护他。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期望将来会有另外一位妇女,他的妻子代替母亲来为他做这些事情。这种事女孩子是无法同他们相提并论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男人的依赖性的真实画面。尽管男人的依赖需要绝大部分被很有涵养地隐藏起来,但事实是男人的依赖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问题的两方面: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社会原因,在制作伪装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内在的伪装是否认心里有母亲的影响——否认男人对女人最原始的依赖是为了生存。而心理防线又给这种内在的伪装添枝加叶,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住男子汉的自我意识。
外在的伪装是一种思想体系上的伪装,它解释说妇女是依赖的,软弱的,无用的;而男子是独立的,强壮的,自治的。这里就隐瞒了男人对女人在感情上,性欲上和肉体上的持续的依赖性。
男人依赖女人是在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需要。我们不是常常可以听到妇女们说:她们希望先死去,因为只有这样她的丈夫才能知道,离开了她们,他们也活不下去。一个男人不会煎鸡蛋,也不知道家里的东西放在哪,哪一次不都是先问问他的妻子吗。妇女解放运动使家务一事真相大白,它全面地研究并揭示了家务劳动问题。但是,迄今为止妇女问题专家也只是看到了这种劳动的一个侧面——在不公平的强权关系中,妇女不得不无偿地去做全部家务劳动,而家务劳动却被人瞧不起。我们知道男人是有特权的,丈夫回来后只管坐着,穿上拖鞋,看电视。而同时妻子却要没完没了地整理房间,做饭做菜。我们尚未分析到的内容是,男子继续在哪些方面依赖他人,就象小男孩要依赖母亲照看他,并满足他物质的需要。
今天,由于越来越多的妇女,无论是被迫的也好,自愿选择的也好,她们走出家门在外工作,不公平的喊声越来越高。男人可以继续有一个"母亲",而女人却没有。从儿童时代到成年时代,男人尽管有了很大变化,离开家在外工作,但是他在家里的那一半时间里,他的生活却保持原样。男孩子们有人给买东西吃,饭菜有人做好,衣服有人洗好、熨平,房间有人打扫,有人照看;可以在母亲的肩头哭;有母亲对他说鼓励的话,说他们是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作为男人若有妻子,毫无疑问她们要操持家务。这样男人有人给买东西吃了,饭菜有人做好了;衣服有人洗好、熨平了;家有人照看了,有人打扫了;可以在妻子的肩头哭;听妻子的鼓励话,他们是能够在社会上成功。男孩子早期的那种依赖经历,完全有可能继续存在一直延续到青年期和成年期。以上这些依赖性的例子是物质和生存方面的例子。他们还需要有感情上的补足。母亲总是在身边的。那个从小培养要做个母亲,做个抚育者,并且要做感情上关心他人的人就在身边。在男孩子的生活经历中,他会不断地得到母爱,开始是从母亲那里,后来是从妻子那里。当男人有力量立足于外面社会的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多为男人,所以他们在家里继续(象孩子们那样)被人照顾。正象我们所提到的那样,以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心理学家早已观察到:为了成功地获得独立自主,并有安全的自我感,蹒跚学步的孩子必须有一个安全的家为基础。也就是孩子必须感到,他离开母亲走入社会后,母亲不能消失,她就在身边象一个船锚,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核心。有了这种安全感,孩子就可以扩大他或她的世界,逐渐感到世界是个安全的地方,他在那里不会有问题。
我们研究了小男孩,以后成为男子的生活经历,发现它们同"健康"的发展学说有某些共鸣之处。因为尽管男孩子要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要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要认识父亲,并要发展与母亲不同的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们没有失去母亲。他们也不必抛弃母亲,更确切地说,他们根本没有必要放弃他们对女性抚爱本身的期望。他们是要经受心理分离的考验(同样女孩子也要经受这种考验,但是她们要想从同一性别的人那里分离出去就更困难了)。然而他们不必放弃对女人要继续关心照顾他的那种感情需要。正象女人的劳动在社会上被忽视了一样,男人的依赖性也被忽视了。妇女们自言自语:"我什么也做不成,我是一个家庭主妇。"而男人说起他的妻子呢,"她除了有充裕的时间之外,什么都没有,她整天呆在家里,不做事。"正象男人否认心里有母亲一样,男人对女人的依赖性也被否认了。要是暴露了男人的依赖需要,男人和女人都会受到惊吓,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都认为事情就该这样。要是认识到了男人对女人的需要性,就会使我们大家都感到女人的力量所在。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总的来讲是女人养孩子,所以妇女是很有实力的人。
在我们的记忆里总保留着这样一个幻觉,认为存在着这样一个人,他能够收留我们,抚养我们,并能保护我们。所以尽管女人的抚爱和"母亲型"的能力被彻底的贬低了,但是对男人和女人来说,我们认为那个在他们生活中特别有力量的人更象一位女人。
@@@男人"痞子"型外表冷酷而内心脆弱
在真实的世界里,"痞子型"的男子,却仍在矛盾、冲突之中,徘徊于——to change,or not to change之中。
如果说"浪子型"的男人,是善变的,"痞子型"的男人,就是善于不变的。"浪子"们想要不变,却偏偏又会变;"痞子"们想要变,却偏偏又不变。他们倒有相同的基本特质:矛盾。
"痞子型"的"矛盾先生",是行动派的人物,他们像顽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小孩一样,全身充满浮动不安的因子。这些因子,使他们总对于现状,或已经拥有的,不能满足,而不断地找寻方法和管道,以便可以获得更多(即使是多余的东西)。而一旦被他们"锁定"的目标,他们就会想尽方法,即使不择手段,也要得到满足。在这样的任性索取中,有时会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越出常轨,甚至会做出伤害、攻击别人的事情。
基本上而言,"痞子型"的男人,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尽量满足自己的需要,让自己能够过着没有什么负担,又轻松愉快的生活。任何能使自己快乐满足的方法,他们都会表现出旺盛的精力,努力去追求。他们与"骄子型"男人相同的地方,就是觉得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是别人的责任。而不同的是"骄子"们是扮演弱者,来等待别人提供;"痞子"是扮演强者,去掠夺或剥削,以达到满足。
由于看重享乐,又欲望无穷,"痞子"们会需要许多可以提供这些服务和资源的对象。因此还没有被"利用"到的人,对他们而言,都是"有用"的。所以,他们也会尽量与这些"有用"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备需要时,能"物尽其用"。
在保持良好关系方面,他们也许会在必要时施以"口惠"或是"小恩";不过,即使再微不足道的"口惠"、"小恩",他们都会牢记在心,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将之加倍地索回。假如这些被认为有亏欠于他的人,忽略了报偿,"痞子型"的男人,是很难不加以追讨惩罚,而能释怀的。对于那些还没有透析"痞子"意图的人而言,也许对他尚存有幻想,而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过,这些良好的关系不大能持久,一旦他们发现"痞子"们的真正目的,多半会与他保持距离。使得"痞子"先生很少有可以患难与共的真正好朋友。相反,由于他喜欢轻松享乐的生活,他也颇能娱乐别人,因此,酒肉朋友倒是不少。
虽然"痞子型"的男人喜欢享乐,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无法真正得到快乐。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总有2种不同的力量在拔河。一种力量是不断地想由外在世界中掠夺或征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支配别人的权力。另一种力量则是无可逃避的空虚感,因为他们向别人榨取的越多,自己却并没有因此而更丰富;反而满足的感觉越来越少,而需要的越来越多。在需要别人的程度日渐加深的情况下,他们觉得自己反而是在受别人所支配。这种失去了"主控权"的感觉,在心里产生了空虚和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又加强了他们要向外掠夺更多来保护自己的心态,这2种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力量,变成了他们的焦虑。他们虽然也希望能改变,来逃离这种焦虑,但是很难做到。
在想变却变不了的情况下,"痞子型"的男人,会更放纵自己,去追求更刺激、更能提供快感的方法——烟酒、麻药、性爱、暴力、甚至杀人放火。"痞子型"的男人心里,有一只庞大的野兽——自我中心,牢牢地雄踞着。这只"野兽"不断发号施令,指挥他去"攻城掠地",到处抢取"战利品"。"痞子"喂养着这只"野兽",却也被它控制着,难逃出魔掌。而在每一次"掠夺"成功的快感中,"痞子"才能掩盖被控制的焦虑。这种掩盖都只是短暂的,因为"野兽",不会有永远或较长期的满足,当快感一减退,它又会鼓动作乱,于是,下一次的攻击行动,又得展开。
"痞子型"的男人,在束手无策下,往往会过一天算一天,不再做什么长远的打算,因为,未来也不见得有改变的希望。在自暴自弃中,"痞子"终于会不再挣扎,完全听命于"野兽"的驱使,他们也真的变成了一只野兽。变成了野兽的"痞子",不再只满足于剥削别人,更视别人与自己是敌对的。在这种敌意之中,"痞子"会感到更孤独,更没有安全感。这些需要未得满足之下,也引发了"痞子"的愤怒。他们认为凡是未使他们满足的,都应该受到惩罚。他们逐渐会变成连酒肉朋友也越来越少,而更孤立。
尽管"痞子型"男人的外表,似乎强悍冷酷,实则内心里由于孤立没有安全感而相当脆弱且情绪化。他们心中有些不满足、难以自我抑制的冲动因子,使他们很不稳定。尤其当事情不如他们的意时,冲动不安的情绪,更使他们显得粗暴狂躁,而可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敌意、疏离、不信任或相互利用,常是他们人际关系的写照。他们努力想要得到多一点的快乐,实际上,得到的快乐却非常少。因此,他们也会不喜欢自己,开始否定自己。"痞子型"的男人,为了使自己更快乐的活着,而尽力向外索取,但是,他们这样"努力"要照顾的"人"(自己),却正是自己所不喜欢、不认同的。这种矛盾的陷阱,使他们有一个想逃避,却又逃避不了的对象,那就是——他们自己。
这种状况,使他们有如洪流中的一叶小舟,不知道还能撑持多久才不会遭致翻覆。他们因此会更专注在外面的世界里,更重视逸乐或个人的嗜好。他们也可能会在更恶化的情况中自杀或疯狂。
"痞子型"男人的索求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不算少见。他们身边,通常都至少有一个固定的索求对象(往往是女人),任他们压榨剥削。一般而言,这些"矛盾"先生,是较重实际和物质的。因此金钱可以算是最喜欢得到的。至于感情,对他们而言,倒不是很重要。有时看似重视感情,其实是想以此为手段,来索求其他的东西。
@@@男人回归自我意味人性复活
如果男人回归了自我,就是说如果男人回归到自己的始初状态,他就可以从情感的敌人变成心灵的朋友,他不会再给女人设置圈套,女人也不会再用圈套来回敬男人。真正成为了完整的人的男人,或者说更具有人性的男人,没有必要通过谎言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女人已经成了他讨论协商的伙伴。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必然是:女人接受男人已经发生的转变,自身也随之发生转变——更加接近男人,她们从总体上不再疏远男人;男人不再感到自己是天涯沦落人;女人真正地爱上了男人,男人真正地爱上了女人;双方都希望更加接近,更多地相互了解,谋求共同发展;他们愿意共同生长,达到一体状态;女人尊重男人的个人世界,注意防止男人复发已经痊愈的旧病,因此男人能得到更多的机会。一言以蔽之,男人变成了真正的人,女人不再离弃男人。
仅仅在中国就有1000多万妇女过单身生活,其中有180万在孩子没有父亲的情况下单独养育孩子(占全部家庭总数的17%)。这个事实的存在并不表明我们的理想永远只能停留于乌托邦。不错,目前的现实把理想无情地践踏在脚下,"新男人"以及彻底结束性别大战的浪漫画卷展现在眼前还遥遥无期。但是当今世界的女人已经开始摆脱对男人的依赖,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离开自己的男人,她们已经有能力决定什么时候同意男人亲近自己,什么时候要怀孕生孩子等等,这些事实必将促使男人认识到,要尊重妇女和妇女社会,自己就必须首先成熟起来。
在古希伯来语里,"亚当"原本的意思不是"男人",而是"人",而在古希腊语里,"亚当"的意思却是,"放荡不羁,强硬,未婚"。这样看来,亚当回归天堂的道路比他和夏娃估计得要漫长得多。
@@@男人秘密越多心理负担越重
走进男人的秘密花园,目的并不在于揭开男人的疮疤,然后加以耻笑;而是期盼两性的关系有建设性的发展。在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中,我发现成长团体的参与和寻求咨询的当事人中,女人占了绝大多数。而男人是问题比较少呢?还是放不下身份,承认自己有所不足?男人可能比女人,更需要走进自己的秘密花园中,去多了解自己内心的世界和需要。
"秘密"都是具有"重量"的。心中秘密越多的人,便是心头重担越沉重的人。解除了重担的桎梏,生命才能开展,才能成熟。
发展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发展与他生理上的成熟以及所处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成年人的性格便是依据他生理上发展的情形,以及早期所生活的环境及经验而形成的。生理上的缺陷和经验中的创伤,都会是一个人冲突和焦虑的来源。不过,相同的缺陷和经验,却不必然都有相同的结论。同样在孤儿院中成长的2个孩子,一个也许始终想寻找失去的母爱,而且缺乏安全感,而呈现出"骄子型"的特质。另一个可能非常坚强独立,力争上游,而有较熟的性格发展。
心中的基本焦虑,往往是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未完成的"生命任务"。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8阶段中,强调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未完成,则会产生心理上的危机。当生命进入下一阶段时,这个危机也并不会自动消失,反而影响下一个任务的达成。因此,每一个阶段,对于主要任务而言,便是一个关键期。
举例而言,由0到1岁的阶段,其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起信任感。如果婴儿啼哭时,无人理睬,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便会感到不安全,对于负责照顾他的人,会感到不信任。他的这个阶段任务便没有完成。
在"五子棋"盘上的这些男人类型,他们的基本焦虑,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可能都是和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未完成的任务有关。这些未完的工作,有些再经过社会对男人角色的期望而被强化,使得焦虑感更加深。再以"骄子型"性格为例,他们需求保护、害怕被遗弃的焦虑感,与社会对于男人角色的期望,相去甚远。社会对这类型的男人赋予较低的评价。如此,"骄子"们心中的自卑感就被增强更觉得自己是个无依无靠,一无是处的人。
从发展上来看焦虑的根源,可以减少耗费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较清楚地知道自己成长的方向与目标。各种类型的男人,在发展过程中,都带着未完成的"任务"。由于现代的文化与环境,对于其中有些类型,有较大的宽容度,会使得成长目标的追求显得可有可无。这种现象不论是对个人或社会而言,自然都是负面的。个人的成长机会被剥夺;而刻板的角色印象,更难突破。"天子"与"夫子型"的男人,便是属于这种社会接受度比较高的类型。
"天子型"的生命形态是主张"我全对,你听我的就好"。他们表现出高度的权力欲和成就动机。这种表现正配合我们的社会对于男人的要求。即使他们太过霸道或不去尊重别人,也不被认为是严重的性格缺陷。"天子型"的男人,在这种"保护伞"之下,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有改变的必要,因为他们笃信"男子汉、大丈夫,便该如此"。在缺少成长动机的状况下,他们是很难改变的。"天子型"的男人,是男人群中,最硬的石头之一,他们是"全能"的。
另一块大硬石头,就是"夫子型"的男人。他们是喜欢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是处于社会"保护伞"下的一群。他们的主张是"我即使不算全对,如果不听我的,你就全错了"。
"夫子型"的男人,也许不至于像"天子"们那样,以外显的威势凌驾别人之上,不过,他们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自有一套逻辑、公式或定理,一套在别人头上,就要他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在我们的社会中,"天子"和"夫子型"的男人,都是颇有女人缘的。就像"奉献的树"和"糜薯小姐"型的女人,很具有男人缘一样。至于其他类型的男人,则"命"就要比较苦一点了。其中最苦的,大概就是"骄子型"的男人。
"骄子"们是需要索取的男人,而且是较被动式的。社会对他们最狠毒的评语就是——"没出息!"男人被加上这种称号,对自尊心的打击可不小。他们原来就具有的自卑感,就像身后长出来的一条尾巴一样,会越长越大,使他们每次想向前跨一步,都要耗费不少精力。许多"骄子"无力甩脱这条尾巴,只好在原地踏步,或者,受尾巴的拖累,不但前进不了,还被拖着往后退。"骄子型"的男人,在这个标榜男人要强悍、具攻击性的社会中,实在是比较吃亏的。他们成长的经验中,本就较少独立的鼓励与滋养,如果再加上"千夫所指",说他"没出息",他所面对的内心焦虑和外在环境中的鄙视,便造成了双重的难关,成长的路可就更难走了。
"痞子型"的男人,也是需索取向,而且他们是较积极主动的。由于他们也是自我中心的享乐主义者,因此,他们会表现出剥削的心态。社会对于他们的评价也不高,将他们归之为"游手好闲"、"吃软饭"这一类。
社会在对"痞子"们排斥、否定,认为他们"不好"的同时,也受到"痞子"们的敌视。因为他们认为社会与他们对立,会攻击他们,他们也必须加以反抗,才能活下去。在一个不被接纳的环境中,"痞子"们也是自尊心低落的一群,他们想要力争上游,真是谈何容易。
对于"浪子型"的男人,社会的评价是较属于中性的。他们本来就不太喜欢与人有太多的接触,而且他们无求于人,也不被人依赖,是浪漫潇洒的典型。"浪子型"的男人,喜欢与人"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他们的与世无争,可以被认为是淡泊明志;也可能被认为是逃避责任,缺乏担当或孤僻怪异。
社会对于"浪子"们的压力或评价,不如期望来得高。由于社会总认为被称为"浪子"的,最后都要"回头",才是正途。在"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语中,已经有明显的接纳之意,这也是对于男人的"优待",而社会并不说"浪女回头金不换"的。
生命并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变动的连续过程。人可以在过程中追随别人,也可以去探索新的进行路线。许多人都没有"发现"自己的"秘密花园"里,有一座蕴藏丰富的能源矿场,以至于终生过着"贫穷"的生活。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古德堡博士,认为男人在社会中拥有各种权力,但是却因此摧毁了"认识自己"的能力。男人各种符合社会角色期望的动作,结果都是把自己推得离自己更远。以此来看,男人似乎真的很命苦,但是他们却宁愿继续命苦,也不愿放弃那些既得的权力或者打破刻板的角色规范。因此,他们的命苦,其实也是自找的。
男人要放弃社会文化所分派给他的这个有利可图的"好"角色,是很不容易的。有许多男人,也会嚷着要追求自我,要去找到自己,但是他们其实却是将自己包裹得更厚,将自己推得更远;他们打着"找到自我"的时髦幌子,其实是名正言顺地成为一个更自我中心的人。弃"好"角色,并不一定会使自己变得命好;但是不放弃,却是必定继续"命苦"下去。然而,放弃了"好"角色,却是转变的契机——他们可以自然地表露感情;可以分享自己的梦幻;可以不必被"成就取向"的价值观推着走;可以不必再硬充自己是全知全能;可以倾吐自己的挫折与失败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有机会去发展成一个均衡的人——如此,他们才能扭转自己的命运,不必再做一个"命苦"的人。
@@@男人是泥做的
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一手造出来的,当然没有贵贱之分,但却存在优劣之别。女人是水做的,所以女人才清纯、精细、委委婉婉、柔情似水,而男人是泥做的,粗糙、丑陋,又黑又硬,以至贾宝玉这个少有的男人精品都自己嫌弃起自己来了。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皮肤、毛发都湿漉漉的,所以女人的眼泪也特别多。小刀割了手指要哭,丢了钱包要哭,在车站机场码头送别要哭,看一场悲情电影要哭,被小狗或毛毛虫吓了一吓要哭,跟男朋友分手或发现老公有了外遇就更要放声痛哭,嚎啕大哭了。
而男人,纵然爹死娘嫁人,也只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打发了。男人是泥做的呀,要挤出泪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许因为是泥做的,所以男人打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没继承一点母亲的优点,相反,老子的毛病儿子倒是照单全收,悉数笑纳。男人自己做了最荒唐的事,然后把最荒唐的语言慷慨地赠给女人,比如他可能巧取豪夺了别人的老婆,然后再把这个女人誉为"公共汽车",广为散布。其实也是用心良苦,"乘客"多了,"司机"便注意不到他了罢。男人珍惜面子,远远胜过珍惜女人。倘若李自成不是让吴三桂大庭广众之下戴了绿帽子,想来三桂也不至于"冲冠一怒为红颜"。当真事到临头,就连项羽这样的英雄也没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魄。英雄末路,倒逼得佳人只能誓言旦旦地表决心:"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男人是泥,女人是水,所以男女结合不过是"和稀泥"。婚姻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不必什么事都太计较、太在意。生活芸芸众生、大千世界里,难免会泥沙俱下,倘若生就一副"老子眼里容不得一粒砂子"的性格,只会弄得对方很累,自己也很累,用惩罚对方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抱着"和稀泥"的超脱与达观,把过日子当成一场过家家,才会过得水"泥"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我侬词》,一直被人们用来形容伉俪情深。但是,这首词诞生的背景却鲜为人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要纳妾,他的妻子管道升什么也不说,却专门作了这首表达夫妇情深意笃的《我侬词》。水做的女人,要影响泥做的男人,也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假如管道升板起恶婆娘的脸孔,凶霸霸地教训丈夫,无异于是把丈夫拱手相送,还落得个"妒妇"恶名。封建时代的贤妻,是要主动给老公纳妾的呀,然后,还要假装亲热,姐妹相称,一起坐在窗前探讨女红什么的。
看来,辛亥革命成功的裨益,剪了遗老遗少们那滑稽的辫子还是小事,废除了一夫多妻制才确实算得上一场最伟大的革命!现代社会,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女性获得多大程度的自由,男人也就获得多大程度的自由。如今已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代,人生路上,到处都是驿站,到处都有梨花温柔陷阱随时恭候。所以,敬告普天下的太太们,千万别粗心大意,以为一张婚书可以一劳永逸,男人不是一样东西,你永远不能保证已经得到他。所以,聪明的女人绝不把老公丢到外面的世界任其自生自灭,既然男人是泥、女人是水,想想看,泥牛入海会有什么样结局呢?可惜——
@@@男人时常会有孤独感
没有什么比男人依赖女人更能引起男人心理上的矛盾的了。从"亲昵尺度"分离的一端,男人逐渐向依恋的方向移动,但与此同时,男人对于他们自己想建立亲昵关系的愿望又感到十分担忧,他们害怕当自己移到依恋一端时,会削弱他的男子汉气概,他会被整个爱情关系所吞没。了解男人的这种心理矛盾对女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男人们决定爱恋还是离异他们的最重要的因素。
男人对于感受温暖和得到关怀的希望常常会被女人所忽略,这是因为男人的这种需要通常被深埋在男人的心底,而且他们从来不会谈及这种愿望。女人对男人的这种需求的忽视往往会扼杀男人对亲近的愿望,会使男人产生焦忧不安的心情,会迫使男人在心灵上筑起一道防止情感渗入的铁壁铜墙。
我们已经注意到男孩子是通过与母亲的联系以及模仿父亲这个渐进的过程来建立他的男人性格的。女孩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联系建立自己的价值感,而男孩则是通过独立和自治来建立他的价值感,例如,当男孩独自骑着自行车外出,独自与朋友在外面过夜,他们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逐渐建立独立个性的过程中,男孩子也学会了把他们的情感埋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忧伤的情感对男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是懦弱的。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当母亲想拥抱她的儿子时,男孩子会非常不安地竭力挣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让自己置身于母亲的怀抱之中,他就必须放松,就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这种情感会使男孩子觉得自己不象成人,认为自己很懦弱,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而这正是与他们想建立的男孩子强壮、独立的性格背道而驰的。
当男孩子们摆脱了与他们的母亲之间的那种安全舒适的亲昵关系之后,他们心中便出现了既渴望亲昵又害怕亲昵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将存在于男人的一生之中。感受温暖的期望总是在不断地诱惑着男人,但是,男人们知道他们只能在某种情形下才会向这种诱惑让步,而且这种让步也不会持续很久。正象他们前面所说的那样,亲昵尺度表明:男人大约在分离和依恋的中间某个位置最为活跃。在这个区域里,他们能够最为无拘无束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兴趣和愿望。但是,当男人向着分离方向移动时,他们就会变得不愉快和焦虑起来。不愿意建立亲昵关系的女人实际上是在的把她的伴侣推向分离的一端。
当男人想建立亲昵而遭女人拒绝的时候,他们的反映通常是下列情形之一。首先,他的挫折会使他产生忿恨和反感,而这种忿恨和反感决不会向女人表露出来,甚至他自己也不愿意承认。然后,为了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他会与她在情感上越来越疏远。最后,他会有意识地完全不理睬她,其实,这是一种对女人不理睬男人的无意识地报复。
有一些男人不愿意报复,他们只是一走了之。他会停止与女人的交流,回到自己的工作体育爱好和其它爱好中去,变得对性生活毫无兴趣,或者另寻新欢。也许他会采取一刀两断的措施。有时候男人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的情况下就与女人分道扬镳。
€€为男人护“短”
@@@男人无法跨越无聊的误区
人生是值得玩味与回忆的。如果我们有机会将我们曾有过的经历细细的梳理一番,我们可能会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产生一种震颤与惊诧:男人的一生,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无聊中度过的,这是一件看起来非常可怕的事情。
众多的男人一生中的黄金时光可能交给了牌局和酒桌,我们姑且称之为简单的无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几个趣味相投的牌友或酒友早早的便凑成一桌,牌便一圈接一圈地玩下去,酒便一瓶接一瓶的空起来,宝贵的时间一寸接一寸地流走了,生命也在一点点地随着袅袅烟雾消失。当人们最终知道必须放下手中的这张牌和那只酒杯时,可能已经晚上,他遗憾地发现,上帝留给他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但是,有时,人需要这种无聊,因为浅薄,因为庸俗,因为要逃避世间的孤独和烦恼,只能制造这种无聊,并不断地适应这种无聊,直到淡化了做人的价值。
还有一种贵族式的无聊,这种无聊必须以金钱和财富做陪嫁。于是,一些有钱的男人便在五光十色的舞厅里缠绵,在灯光昏暗的包厢里缱绻,等这些游戏都做腻了,便去花天酒地,或者整天泡在高尔夫球场和温泉里,兴致好的时候再去洗洗桑拿和牛奶浴。这种无聊看起来挺高贵,但这毕竟是种无聊,只不过被文人们无聊地给它取了好的的名字:休闲。其实男人心里明白,如果他们真的有事做,如果他们还要寻找阿基罗君式的支点,他们就不会有时间休闲了,也就不会变着法子无聊了。
最有意思的是一种商业性的无聊,它已经无聊到让人厌倦和憎恨的地步。无一例外,精明的商家在为这种无聊推波助澜。当那种自称"塔玛地"的品版面世不久,什么"小俩口"、"泡妞"之类的东西也成了孩子小嘴巴里的"名牌",至于这妞要泡到什么时候,不得而知,反正商家们推出的游戏机已经游戏了一代人。在这种现代化的无聊中,青春少男在游戏旁一口一个"泡妞"地游戏他们本来就很脆弱的人生。
无聊,或许是生活一种需要,但他绝对是生命中的一种痛苦。
男人在掌握度的前提下无聊无可厚非,因为生命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极可能是为无聊准备的,但无聊并不满足,最可怕的是男人终其一生都无聊。
沉湎于色相是一种无聊。有的男人倾其一生,用尽所有的聪明才智去讨女人的欢心,他们不是将围着裙子转看做是生活乐趣就是将争风吃醋看做成功的标志,直到他们玩够了女人也被女人玩够了,直到无聊使他们做鬼也风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狂热地追逐金钱是一种无聊。这种男人的贪欲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拒绝友情也拒绝亲情,拒绝善良同时也拒绝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只是心甘情愿地做金钱的奴隶,直到他们守着最后一枚金币,随着最后一丝荧火熄灭,直到他们变成一具不堪重负的行尸走肉。
终日玩弄权术是一种无聊。表面上看起来像绅士总是戴着面具的男人,他们的无聊是以身心憔悴为代价的。为了所谓的权力,他们明争暗斗、居心叵测、故弄玄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挺而走险、狐假虎威。然而,权力是没有顶峰的,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和快乐,便只有更加疯狂的挣扎和掠夺,直到他们变成一具会说话的被权力遥控的机器。
无聊的男人很悲哀。
所不同的是,好男人无聊,只是借用无聊排遣内心深处的那缕愁云;而有些男人的无聊,却是依靠无聊发泄自己的不满与兽欲。他们的无聊对自己是灾难,对世界是堆垃圾。男人无法摆脱无聊,但是他可以修正自己对于无聊的态度。男人如果把无聊当做一首歌,这歌一定很流行;男人如果将无聊当做一柄利刃,这无疑是伤害男人自己的利刃;男人如果将无聊看做一口井,这口井只能是淹没男人自己的井。
男人无法拒绝无聊,但是男人可以选择无聊的方式。痛苦的时候,移情别恋,歇斯底里是一种解脱,去森林里、大海边对着苍天大吼几声,与小花小树喁喁低语也是一种解脱;忧愁的时候,寻花问柳,一掷千金是一种消遣,去公园里散散步,找友人聊聊天,或者静静地躲进小书屋挥毫泼墨也是一种消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选择那些看似无聊,实则高雅,而且韵味十足的为世界和自己所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呢?
记住,一个优秀的男人,不是把无聊写在脸上,而是把无聊埋在心底。也许所有的男人都感到无聊,但是不是所有的男人的一生都无聊。无聊是男人天空的一朵云。
@@@男人迷恋球赛
男人迷恋各种球类比赛,有的竟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足球为例,球迷们酷爱自己的球队,崇拜绿茵场上的叫星,陶醉于精彩的射门中,如痴如狂!
男人之所以迷恋球赛,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各类球赛一般都具有游戏的形式,讲究战术和技巧,趣味浓厚。
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紧张和孤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感。回到生活中去,到体育场里,或在电视机前看场球赛是再好不过的了。无人相识、无人问津,尽情地欣赏球艺,使自已沉缅于最佳之境。
第二,球赛必有输赢,因而具有刺激性。球类比赛之输赢本来并无多大的意义,可一同政治什么的挂上钧,情况就变了,球队也成了国家、民族或地区的象征。一旦得了重大比赛的冠军举国狂欢;如若不幸输球,则沮丧之极,甚至闹事。
另外,生活的道路上碰壁摔跤者甚多,而这些失意者愤懑之情,只有靠球场上的英雄来发泄,这也就难怪他们热衷于球赛了。
第三,许多比赛都发行彩票,搞大抽奖,具有商业性,致使很多投机者关心起球赛来了男人迷恋球赛,所以也就常常议论球赛。这一点,有许多女士不能理解。刚从学校毕业就找到职业的小姐们常常感叹:"进入社会才知道男人是那样让人失望,就像我办公室的那位同事,一开口就是球赛啦什么的,对工作方面的问题从不细心研究,没知识、没头脑,还大学毕业呢,简直白痴一个,这种看法对男人未免有点冤枉。"
试想,在办公室里,有谁能整天说"我浑身充满活力","我要奋斗",或者是"别小看人,我已经读了几十本经典著作"等等之类的话呢?要想在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处事圆滑些,太幼稚了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谈所论非得拣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会公众话题不可。譬如,谈球赛什么的,谈马拉多纳、范·巴斯腾,谈球场龙虎相争,难解难分,等等。如此闲聊开来,哪能不投机?既可调剂精神,又可开阔眼界,这总比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秘闻述评强吧!为什么男人对女人"口非心是"?女人就是不行!头发长,见识短。"女人真是没用,就这么点儿东西,硬是拿不动。"
诸如此类的话,人们常从一些男人的口中听到。在日本的报刊上,为了一首流行歌曲,男女两性的评论家们曾打了场激烈的笔仗,喧腾一时。那是一首强调大男子主义的歌曲,一经演唱,立即得到了许多男人听众的共呜。当然,也引起各界女性的普遍反感。于是,一场论战终于爆发。一位女性评论家在发表她的意见时强调:"逞强是男人虚张声势的做法。事实上,男人想在家庭中做霸王的这种幻想,在现代社会中几乎已经无法实现,所以就寄情于这类的歌曲来表达心态。此种见识,可谓一针见血。
一般来说,当女性听到男人开口闭口总说"女人算得了什么"时,就会认为对方极其看不起女人,因而心中会涌现出这样一种误解:"如果和这种男人生活在一起,婚后他一定会压迫得我透不过气来的!"其实,这种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开口闭口便是"女人算什么"的男子,透视他们的心灵,便可发现他们对女性有着无限的好感。这种人,往往缺乏和女人交往的经验,虽然从他们的内心来说,希望自己能得到女子的青睐,但他们又深怕稍有不慎,便会遭到女子的轻视或抛弃。由于心理上的这种矛盾,所以说出"口非心是"的话来。
寓言中有一则关于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故事。那些总是把轻视女人的话挂在嘴边上的男人,实际上就是怀着一种"葡萄酸"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防卫机制"。
譬如,心中怀着强烈求胜欲的奕者,在下棋前往往要先说番"棋艺不精,望手下留情"之类的自谦话,为自己万一失败而做好心理上的防卫。恋爱中的男人,对恋爱成功没有把握的话,也会表现出这种心理。
反过来说,怀着这种"葡萄酸"心理的男人,一旦能获得女人的青睐,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对待她们。因为,他们过去对女性的亲近欲在长期的压抑下被解放出来后,所造成的心理缓冲力是相当大的。
@@@男人坐时爱抖动双脚
都说人要坐有坐相。
譬如:有的人喜欢架起二郎腿;有的人习惯于搁起"4"字形的腿;有的会交叉起脚踝;有的却向前伸直;还有的人会采取双腿并拢或斜放的姿势。无论怎样,一个人静坐的时候,他的腿总是处于极其自由的状态。
从腿的各不相同的姿势上,可以透视出人的不同心态。男人仿佛比女人更习惯利用双腿来传递身态语言的信息。
那么,在所有的有关腿部的身态语言中,大概要以抖动腿的动作最能直接而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他的心理状态了。可是,他为什么要不停地抖动双腿呢?
从生理学的角度说,处于静止状态的那部分身体中的血液循环会缓慢下来,所以,一个人如果长时间静坐不动的话,他的双脚就会浮肿。这一点,相信长时间坐火车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为防止这些毛病,使血液循环加快,往往会在无意中活动身体中处于静止的那部分。人们抖动双腿便是一种防止血液循环停滞的行为。
要是从神经解剖角度的意义上来看,如果我们对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不断地给予小小的刺激,那么这种刺激便会通过中枢神经反馈到大脑皮层,缓解神经上的紧张情绪。
由此可见,当一个人因某种事情进展不顺利而心中着急或产生紧张情绪时,他就会无意识地不断抖动起双腿来。
当然,男人用以掩饰、缓解紧张心理的手段,还有不停地抽烟、喝茶什么的,而女人则常表现为玩弄手绢或衣角等手边的物品。
由此可以推知,如果在与男友约会交谈时,他的双腿经常处在无意识的抖动中,就说明他神经紧张的程度一定很高。那么你应该注意:他究竟为什么要精神紧张,是对你有所不满?还是有所期待?
@@@男人总把酒当密友
多数男人都喜欢饮酒,而且在饮酒的男人中,不乏有海量的豪士,真像俗话所讲"三中(种)全会,一斤不醉。"女人也有贪杯中之物的,但无论在量的方面还是在人数方面都大大低于男人。
历史上有许多名士喜饮酒,而且都是男人。竹林七贤,大都嗜洒成性。为严重的是阮咸竟能够与猪在一起饮酒,并以此为乐。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也是一位豪饮之士,他写过一首《将进酒》,诗中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贤人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主人何须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五花马,干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在酒店里,在大街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喝得烂醉如泥的男人。男人酗酒现象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的关注,戈尔巴乔夫在前苏联执掌大权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限制酿酒业,并对"酒鬼"进行惩治。
为什么男人特别喜欢饮酒呢?
其一,这和男人的生理结构有一定的关系。酒中所含的酒精对男人的神经有一种特别的刺激作用,使男人在饮酒时能得到一种特殊的快感。许多男人喜欢喝烈性酒,就是为了寻找一种刺激,这就像许多西方青年喜欢吸毒一样。而女人一般在饮酒中较少获得快感,这是因为女人的生理结构中没有对酒精特别敏感的因素。
其二,这也同男人对酒的认识有关。许多男人把饮酒与男子汉特征联系在一起。能饮酒且海量,往往会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扬。如果一个男人不能饮酒,就会被别人瞧不起,认为那是"女人气"。因而大量饮酒便成了男人证实自己具有男子气的一个标志。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男主人公在饮酒时,因不喝白酒而喝果酒,遭到了战友们讥笑。此看来,男人希望通过用酒来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的心理是多么严重。
其三,这也同社会文化有关。自古以来,男人总是与酒联系在一起的。能豪饮的男人始终是被社会所肯定的,大凡历史上成名的人物,大半都是贪杯中物的人。正如李白所说:"古来贤人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男人在这种社会的熏陶下,自然而然也会对酒产生浓厚的兴趣。
男人在饮酒之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男人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在醉酒时,男人会忘掉一切烦恼,而真正达到一种完全忘我的境地。许多不会饮酒的男人在一次饮酒之后,往往会变得贪杯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和酒的刺激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饮酒并不是罪过,适当饮酒,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防止一些疾病的产生,但是如果嗜酒过量,就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酒后驾车而引起交通事故的事情时有所闻,酒后斗殴而致人死命的案例也屡见不鲜。酒本身并无善恶好坏之分,关键要看饮酒者对酒量的把握程度。
@@@男人常怀罪孽感
罪孽感是一种伴随男人一生的一种心理负担。
——当弟弟妹妹在外受了欺负,自己没有力量为他们出气时;当亲人生病,而自己傻乎乎地感到手足无措时;当客人因为自己的冒失行为或不当的言辞感到不悦时……许多男人如同欠了亲友一笔债,总有一种罪孽感。
——当第一次受情欲的驱使去亲吻女友或接受女友的亲吻时;当第一次受性欲的驱使与女友做爱时,恰如罗素新说:"……男人的性生活比起女人来,更多地受到犯罪感的扭曲和毒害。"生怕因为自己的行为使女友走向堕落,更怕自己喜新厌旧抛弃女友而成为罪人,若自己曾经在感情里掺过假,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骗子——这是男人青年最普遍存的罪孽感。
——结婚后,当自己不能使心爱的妻子获得幸福时;当孩子逃学、打架或偷了别人的东西时;当自己没有能力或条件报答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抚育之恩时……总感到是自己的过错,或感到自己应负一定责任……这是典型的成长男人的罪孽感。
——当进入晚年,发觉自己的子孙不如别人的后代有出息;发觉自己没有为后代留下更多的财富时……便会有一种悲壮的罪孽感在折磨着自己。
周围一切过错和不完美,都与男人的罪孽有关。日本心理学家国分康孝夫妇在男人之谜一书,把男人的罪孽感归因于男人的"自律原则"。
男人是自主意识强、勇于承担责任的,无论做什么事,总是按照自己的一套"自律原则"。不论什么样的选择,都要依靠自己的判断,一旦出了差错,岂有不感到负疚或自责之理?
女性的情况则不同,她们做错了什么往往只感到羞愧,很少怀有罪孽感。这是因为女性更重于"他律原则",其行为准则是"别人怎样我怎样"。所以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如意还是上当受骗,她们都不会负主要责任,也自然不会产生什么罪孽感,顶多因自己的失误而由然产生羞愧感罢了。
另外,男人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比较重要,往往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其失误或失败给亲友带来的危害要大些。而女性时常扮演次要的、被动的角色,起的作用较小,责任也相应小些。这也许是男女差异的根由之一。
@@@男人总要隐藏自己的醋意
女人比男人爱吃醋,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我们发现,有时候男人的醋意比女人更浓。
女人醋气熏天时,大都如山洪爆发,直泄千里。而男人则会遮遮掩掩,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以免吃醋之心破人发觉。可见,"醋"在男人身上带有很大的隐蔽性。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男子气概历来深受世人推崇,而爱吃醋的小气鬼总会被人瞧不起。
众所周知,男人太直接地表现醋意是很不受欢迎的;但对女性而言,情况不同了,恰如其分地"吃"一点儿"醋"反而能显出可爱的魅力。当一个男人"醋"浪涛涛无法控制、但又要顾全男子汉的风度时,便不得以另外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先让这股醋在肚中绕上几道弯儿,再借机发泄。年轻的女士们万万做不到这一点的。
假如您的先生这么说:"听说你昨晚聚会陪张三一块儿看电影了,是不是?啊,很好嘛!不过……那种电影我实在是欣赏不了。后来呢?你回家,他没有送送?"问得那么不动声色,然后又说道:"他对电影很有研究,你不妨多同他聊聊,一定会获益匪浅。"您就应该明白了,他说这话时的内心分明是非常矛盾的,千万莫要点头称是。您就要注意,他这时正耐着性子同您说话,切不可惹他起急。如果您对应得当,他也不会提张三,有时可能间接地问一声"电影院里很挤吗?"
过了一段时间,如果你偶尔提起张三,他会明知故问:"他?是谁呀?噢,莫不是那天陪你看电影的那个人?我都忘记了!"他如此"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就是对您陪张三看电影耿耿于怀的最好证明吗?
为什么男人不敢正视妻子生孩子?
女人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是在生下孩子的一刹那间。可是做丈夫的,在这时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无非是因为他是这孩子的"制作人"之一罢了。
对于女人来说,生孩子是充分表明她有一种母亲的资格和能力。十月怀胎,是切切实实的感觉,她经历了一个由羞涩到自豪的转变过程。但对男人来说,这都是不曾体验到的。女人临产时的心情,是紧张和激动交织着兴奋的,那一副神情,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我就要做妈妈了,就要抱可爱的小宝宝了。"同时,产妇还能反映出的一种渴望之情,那就是想赶快看看自己的小宝贝是否现梦想中的一样。
至于丈夫,却流露出一种不置可否的目光,他似乎会感到有人在说:"就是这个家伙,看他那副模样,哼!"问题就在这时里,"哼"一两声,起码不像赞许,倒像带有一种轻蔑的味道,实际上人家并没有这个意思,可他总觉得就是这样。正是由于丈夫们大都无力招架这种目光,所以,只能不好意思啦!
无论是什么事物,女性只要自己喜欢,别人看着如何,她是不在乎的。而男人却总会想别人会不会取笑呢?女性以自我为中心,而男人则以自我为离心,所以反映的结果各异。
女人分娩这一天,大部分男人一大早慌张起来,做点什么好呢?责任感和义务感,加之焦虑感一发涌上心头。他除了不好意思,还能怎么样呢?直到现在,日本一些家族里,当妻子生孩子时,丈夫要躺在床上模仿妻子的痛苦呻吟,这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啊!
直到孩子呱呱落地,母子平安,男人才猛然感觉到是天大的喜事,但当他看到带有哭声的孩子时,虽然承认是自己的孩子,可还是不能像女性那样由然地产生一种直接的血肉感情。也许婴儿看起来像猴子一般难看,可满脸堆笑的护士小姐却说:"看,多像爸爸呀!"于是,这位新上任的爸爸,除了更加不好意思,还能如何呢?
@@@男人英气已逝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一个启发。
"……就这样走回家去吗?"小艳问像影子一样跟在她身后的丈夫。丈夫嗫嚅着:"当然。"小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一叹之下,步履蹒跚。二叹之下,索兴坐在那只笨笨的旅行包上,对这次跨山越水的旅行充满了懊悔。
小艳意已决,很晚了,没有夕阳在树梢上摇坠,街上行人渐次稀少,负重之下,小艳无法和她的先生从这城市的东南走向西北。先生摸了摸兜,小艳知道那是银两所剩无多。都怨那阔别多年的女友,拖拖曳曳又一次推给小艳面前一位和她再度辉煌的先生,我出手大气甩过500大钞面不改色心不跳,这边却已忘记了所行盘缠已不多乎,先生在一旁瞪着眼,笨重的皮鞋踩在小艳的脚面上。他们已经把所有钱花光。小艳包里的滚动着几只叮当作响的硬币连一杯冒热气的鲜牛奶也换不来。她更换不来先生脸上当年娶她时的英气。
当年他是靠一枚红灿灿的学士毕业证书和一包话梅两袋五香瓜籽将小艳粗粗揽入怀中的。可如今小艳不要证书不要话梅和瓜籽。此刻小艳全部的欲望是一辆可以流线般划行的桑塔纳,既便没有,潇洒打一辆的的钱也该有。先生说,你实在走不动我背着你走。他瘦瘦的麻杆样的腰身倒充满自强自立。英气多多少少回复了一些,可这已是什么时代,这不是劳模胸佩大红花娶小芹姑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男人已经以车代步,即便在地球另一端都可以手持电话和情人谈情说爱全球漫游,可先生居然说得出背小艳这样退化时代进程的话,她沮丧地看他一眼,目光中充满悲悯和绝望。
夜晚揉着磨起血泡的脚,小艳心中悲凉如水。先生安于现状,晨起上班告别时还企图和她来个"俄"式拥吻。她厌倦地拨开他凑向她额角的头。穷且穷了,还来什么酸叽叽的浪漫。环顾周遭,满头满面春光的成功男人她却从不正眼看他们一眼。她怕她的寒酸惹不起男人的嗤笑,更怕有人将滥情像泥巴一样甩给她时,她心的松动和轻软。
那一次会上邂逅了大学毕业后骤然暴富的初恋男友,男友旧情未泯,跳舞时几乎咬往了小艳的耳垂说看你多少寒酸,你的姿色是舞厅里的皇后,可你的行头却是县城里的农妇,小艳警觉地兀起耳朵,她怕他的酒气熏脏那只洗得干净的耳垂和我一向干净的心情,舞曲未散小艳已含羞带怨地离开。男友追至门外,月色中站在高高的石阶上风姿绰绰像一棵伟岸的树。有月光照在那树干上,小艳却没看清那树的枝桠。身子回来了。可她的心却持在那树梢上。多渴望先生是一棵树呵,用擎起的树干为她遮出一片浓荫,让所有企图靠近她的风自觉地避让;让所有淋向她身上的雨退回到云朵上。她的美丽无敌足以抵挡靠近树身的亮色,她的才华无限足以慰藉先生的心房,即便有那么一天那树干被虫蛀,她也会像啄木鸟一样用叮咚做响的叨食去恢复复先生的安康。可眼下,她依然是一株美丽卓绝的小草,柔弱的抵抗是世风的侵蚀,她真怕有一天我的抵抗衰弱,她蛰伏在别一样的风景里,别一样的树干上。
先生对小艳纤微的感觉一无所察,他依然陶醉在他的世界里。面对同事升职邻人乔迁旧友发迹充耳不闻,面对世界上满目招摇着的环佩叮咚珠光宝气的风景视而不见。除了在床上他几乎淡忘了小艳是一个周身充满世俗欲望的女人。小艳不知这是她之大幸还是我之悲哀。
都说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安全,要小艳看纯属无病呻吟。没有谁会宁愿守着一池死水无波漪无风无浪既软弱又平庸。这绝不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守着依然枕着学士文凭而高枕无忧蒙头大睡的她的男人,她真想喊一声:起来,站成一株树,我多么渴望你——成功!
@@@男人英雄气短
都市的男人最易患雌化和瓷化两种病。
所谓雌化,是指都市的男人越来越少有男子汉本应与生俱有的气概和风骨,而越发女人气。"头跑""管炎"类似称号,都是这种形象的注解。
常听说"阳衰"男人们常常英雄气短,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不过,这倒也不能完全怪罪男人,未婚前百般讨好女人的样子已将男人的骨头折碎,消蚀殆尽。
社会本该有所分工,偏偏现在的女人一个个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把本来该做的或两个人合做的事一古脑地甩给男人,男人只好下班之后赶紧买菜、取奶、接孩子,外带系上围裙,厨房一通锅碗瓢勺进行曲。更有甚者,新添婴儿,半夜进分嗷嗷待哺,实在女人之本分,偏偏女人翻个身可以呼呼大睡,倒霉的男人只好爬起来冲奶粉,将人造奶送进孩子口中,如此本未倒置,功能紊乱,男人不雌化才怪!
男人的雌化,是以女人的雄化为前提,有相当一部分女人自以为乐,昂昂乎视为女人地位上升的体现。其实,男人的雌化,牺牲的不仅仅是男人,而且连同女人自身。如果极个别男人的雌化,能够推动女人从家庭到社会谋取成功,这倒也值得。大多男人的雌化只是男人走向家庭,而女人并未因此走向社会,仍然围着家庭转,不过是袖手旁观自己的男人如何被自己指挥得笔管条直,一如螺陀围着自己和孩子转而已。
男人走向家庭,必然悖离社会。说古时男人志于功名而红袖添香不足取,但红袖不再添香而将男人拉入小小家庭。这样的男人只会营筑香巢,对外面的世界缤纷变化便只会无奈而难有作为。于是,便常见男人从单位偷偷拿回家点儿材料,上班时干点儿私活,给家里做只床头柜、焊个水桶、装个鸟笼之类,小玩艺做是熟透,大东西做不出来。于是,便常听女人指着成功的或赚了大钱的男人骂自己的丈夫:"看人家!你就会弄点儿鸡零狗碎!"
所谓瓷化,是说都市的男人越发不经磕碰,细瓷茶具一样自以为是却极易碎掉。这样的男人一身细皮嫩肉,白净得犹如剥了皮的蛋,却实在是中看不中用。这样的男人往往是细瓷茶壶嘴的功夫,能说会道,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奥运来了侃奥运,股票来了侃股票,其实他们谁也下不了海,都只是纸上谈兵,而且大多是马后炮,炒报上、电视上的冷饭而已。越来越会耍嘴皮子,使得相声、小品畅销无阻,他们自己也只会哈哈一乐,往往经一点儿风波便败下阵来。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干,别人干事不服务,自己干事没底气。便也常会聚在酒吧里一醉方休,或聚会麻将桌前昏天黑地,要不就云山雾罩唾味星飞溅一通穷聊胡侃,过过嘴瘾。
越来越会使嘴的都市男人,手上的功夫越来越退化。这样的男人偏偏死要抱着细瓷茶具的面子不放,其实壶中已经没有多少茶叶或者水。进餐馆得进高级的,抽烟得抽洋烟,出门愿意耀武扬威伸手打个"的"也十分愿意附庸风雅买几套精装礼品书放进组合柜里落满灰尘。这样的男人,本事一般只体现在嘴上吃、喝、喊、吼几声卡拉ok而已。钱总显得入不敷出。囊中羞涩时分,他们不是羞愧,而是大骂分配不均,骂天骂地,骂倒爷,骂大款,就不骂自己为何不争口气,为何说多于做,为何不去和这一切争争高低。骂完之后,睡上一觉,第二天起来,一切照旧,图个嘴上痛快潇洒。
据说,外国都市的许多男人有"s"向往:sex、sun、sea、beach,即性、阳光和海滩。那是住厌了大都市而对大自然的一种憧憬。我们这些都市里的男人自觉没有那么硬邦邦的腰包,因此也不去做海边沙滩晒太阳的美梦,即便偶尔去一趟也是花公款。但提起sex来却往往会眼睛一亮,如梁实秋所讲的"讲话,最后不谈到女人身上便不会散场"但只是不过谈谈而已,满足一下精神会餐,依然是让嘴巴上过过瘾罢了。
€€英雄不孤独
@@@人格魅力影响巨大
杰出者主要是凭借他们的工作和作品的品质和创造性影响他人。但现实中还存在另一种强有力的影响方式,有一些人十分神奇,有时候他们只要出现,不需做任何事情,就可对与他们接触的人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力量为"精神性的杰出"。经过对圣雄甘地和教皇约翰23世的研究,发现他们身上有些东西影响着他人,对很多人来说,能与甘地接近本身就是莫大的荣耀,就会对他们的人格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其他的影响者如约翰23世、马丁·路德·金、特萨修女和一些艺术表演者如马友友、卡萨尔斯、查理·卓别林和吉米·亨得里克斯等人也具有影响力。这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能够刺激别人,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意识,甚至改变他们的生活模式。
这种超凡的力量并非总是被纯良温和者所有,另一类人,如宗教首领大卫·克雷西和牧师吉米·琼斯;民族主义的首领如希特勒,也同样具有左右他人精神的魔力。这种支配人的力量如何产生呢?他通常来自于领袖人物的具有震撼力的外表形象加上催眠性的内在力量,当领袖和人说话时,他会让听者感觉那些是直接地、有力地、专门对他一个人说的。于是他的追随者们逐渐相信若能跟随在领袖身边,就能学习和吸收到他的思想精髓。于是出现了一个动态效应:追随者不仅热爱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且坚信他们的热爱必会得到回报。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潜质,使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陷入某个光辉人物的支配之下。有些人特别容易受到这种魅力的影响。像大卫·克雷西这样的宗教首领和其他一些外来的传教者如乔格·格德杰夫都可以算得上影响者,他们具有极端的操纵人的能力。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施加外部的影响力——比如推动社会变革。这类宗教性人物谋取的中心目标是"个人崇拜",即往追随者的头脑中灌输一个博学多能的精神领袖形象而压制他们自己的个性。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斯多曾指出,在宗教领袖和追随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交流。也就是说,那些追随者感受到的领袖的精神力量其实都是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内心。
因此,这种影响力是通过某种内省的形象实现的,宗教领袖努力的目标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世界观来替代他的势力范围下的所有人的思想和世界观。
操纵他人的能力并不一定是独立于其他杰出性而存在的。有一些人,例如玛格丽特·罗君和奥本海默,他们之所以能影响别人——包括那些有很高知识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确实伟大。实际上,如果没有一点思想和内涵,要想对别人产生精神影响力非常困难。有时候,比方说甘地,他的精神影响力不仅来自于光辉的思想,而且还因为他是善于表达的叙述者。但是,对于某些传教者来说,伟大的思想倒不是必要的,他们最需做的事情纯粹就是诱惑他人。只有当你充分了解一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环境时,才能够评判它是道德的、超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的确,有一些评判的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子女的爱心、在个人交往中的忠诚守信、以及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尊重等。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设想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这些原则也会受到挑战,例如,对祖国的爱可能超越对子女的爱;为了避免某人因知悉真相并受到伤害而对他撒谎;在紧急情况下剥夺一个暴君的生命等——这些不也同样显得合情合理吗?只有在一个确定的文化环境的限制下,才有可能划定一个道德的界限并以此为准则评判一个杰出者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发展心理学家安妮·科尔比和威廉·戴蒙将一些具有极大的爱心的人认定为道德的楷模,例如,那些收养了很多孩子的人和那些献身于消除饥饿或保护环境的人们。
这些道德楷模主要在几个方面不同于常人:他们充满热情地坚信自己从事的事业,并且从不怀疑自己行为的方式;他们总是保持积极态度,相信挫折只是暂时的或者本来就是事业的一部分;他们的信仰常常是建立在真正笃信的基础上;也许有点让人吃惊,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特殊,他们以为(可能有人会说他们天真)任何其他的人处在他们的位置都会做出同样高尚的举动;在面对正常的道德考验时他们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也就是说,做出有爱心的行为能力和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能力是很不一样的。这些令人尊敬的无私的行为和态度是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的。经过时间的磨练这些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这些习惯驱使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服务于人类的事业。而最令人敬佩的是:他们把为别人服务看作是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
某一个领域的掌握者的行为可以是道德的、超道德的,也可能是不道德的;对于那些"创造"了一个新领域的人,他们的行为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归类。他们对其他人的影响同样可以这样分类。也许"道德楷模"在这一点上反而是最特殊的,因为为了家庭、集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他们牺牲了自己个人的理想。对自己或他人的认识和对知识和技能的兴趣都被赋予了更崇高的目标,那就是:要提高所有人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当然,有时候这个目标可能是虚妄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对一个人的行为做出是否合乎道德的评价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它的"背景"。
我们的文化,确切地说,人类世界的文明的延续最依赖的就是人们的道德,而不是他们的创造性、影响力或精神力量。爱默生有一句名言:"性格重于知识。"不同文明世界之间的战争有时候就是因为道德观念不同所导致,而不是为了争夺经济或政治霸权。当然道德法则离不开特定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
当我们谈论杰出时,可能会倾向于把目光集中在钟型曲线的顶端,即只关注那些作出了最伟大的成就的个人和机构。但是,当看到一些处在劣势中的和某些有缺陷的人成为杰出者,我们的理解才可能会更深刻一些。更何况,以积极的不和谐性的观点来看,力量和缺陷之间的关系有时是积极的。
西方文明中关于缺陷与成就关系的思考可以一直追溯至菲洛克忒斯的传说故事。有人说,拥有创造的天赋必然会付出代价,有创造力的人必须也有着某种缺陷,受过先天的或后天的伤害。很显然,要在艺术家中找到这样的证据并不难,在身体的缺陷方面有拜伦的腿瘸和贝多芬的耳聋为证,在心理缺陷方面,有勃朗特姐妹的被人忽视和罗伯特·舒曼的精神分裂为证。但是,因为许多创造者身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同时更不是说拥有哪一种缺陷就肯定会成为杰出者,正如维吉尼亚·伍尔夫所说,我们最多能够推测某些缺陷和某些成就之间可能存在着关系。
在观察众多杰出人物的生活时,会看到有一种缺陷多次出现。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是他们很多人在年幼时就丧失了双亲或父母中的一个。作家萨特曾说一个父亲能够给儿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年轻时就死掉。且不管这话里的夸张与讥讽,但幼年丧父的痛苦确实会刺激一个人竭尽全力去创建一个他想像中更美好的世界,这样的孩子中产生出创造性人才和领导者的几率比其它人群要大的多。年轻时可能遇到的伤害远远不止一个,随着一个人的成长,爱伤害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维吉尼亚·伍尔夫开始时还只是受了一些伤害,但这些伤害日积月累沉淀下来,最后终于将她彻底击败。确实,有些伤害是毁灭性的,可以彻底粉碎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可能性。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德国纳粹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劫后余生中都丧失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神经医学上有叫一种叫颞叶癫痫的病症似乎和某种奇特的创造力有关系。这种病是由于大脑中主管语言和情感的部分出问题而导致的,它的发作症状就是病人会大量的写作(书写狂)或者对宗教主题极度关注(宗教狂)。绝大多数具有"颞叶癫痫人格"的人在与人交际时会表现得十分怪异,在他(她)巨量的写作中充满了戏剧化的精神主题,通常只有作者本人和研究这一病症的人会对它们感兴趣。有人提出,有个别艺术家可能也受过这种疾病的折磨,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文森特·凡高,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其独特的世界观。他们两人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除了这种特殊疾病的作用,当然更离不开他们非凡的洞察力。
在构想和规划一次政治或宗教运动时,或者在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时,杰出人物常常会很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对周围任何不和谐的刺激都置之不理。这种专注当然是可贵的,但它多少也有些像孤独症的表现,所谓孤独症就是因为病人的注意力过度集中于一件事,以致他(她)因此而丧失了与人交际的能力。这样来看,在某些学术世家,例如数学家、自然科学家或工程专家的家庭里孤独症的发病率大大高于其他家庭就并不奇怪了。
极度的专注通常是和过人的精力相伴而生的。许多杰出人物都能一动不动地呆上很长时间,比他们的对手更少地睡眠、行走、运动和交谈。可以说,如果不能消耗掉过人的精力,他们就具有贪婪的胃口。这种过剩的精力并非后天得来的能力,而可能是导致他们做出这种成就的一种先天潜质。而且,和他们异乎寻常的专注一样,这种潜质按现代观点可以和精神病学上的多动症或图雷特氏症候群联系起来。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时期,会涌现出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超乎寻常的杰出成就。这样的鼎盛时期包括公元前15世纪的雅典、耶稣时代的罗马帝国、8世纪的唐朝、中世纪晚期的伊斯兰社会、15世纪的意大利城市文明、18世纪的法国、20世纪初的中欧都市、20世纪中期的纽约(20世纪末纽约似乎再一次成为热点地区)。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可能会愤世嫉俗地说这只不过是历史学家为了划分时代而故意总结出来的特征,或者说这纯粹只是历史的睛雨表随机的波动而已。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就像神童现象是个人、家庭、领域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样,"鼎盛社会"的产生也是多种事件和力量罕见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偶合产物。
且以15世纪的佛罗伦萨为例。当时的佛罗伦萨正好位于几个发达地区的中心。意大利北部的商业极其兴旺,来自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穿梭于此。与其他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锡耶纳、米兰和罗马的竞争也刺激了佛罗伦萨的发展。那时,在新艺术和工艺品诞生的同时,古典艺术和工艺也处在复兴时期;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停滞不前后,人们正渴望着(在地理上和科学上)发现新的大陆。
作为对漫长而沉闷的中世纪气氛的反抗,那里正诞生着普遍的宗教和精神的觉醒——人们不于满足于封闭的沉思冥想,而是开始寻求向外拓展。也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一些重要的家庭——特别是美第奇家庭——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既是建设性也是破坏性的)领导作用并且充当了当时主要的创造者如吉贝尔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布鲁内莱斯基等人的资助者。从历史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13世纪和14世纪这里还是一片混乱,15世纪突然绽放短暂的光辉,随后又迅速地衰落下去。
其他"鼎盛社会"的故事也与此相仿。一个文化中心总是会把有天赋的人吸引过去,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合作和竞争的环境,并会给予其中最优秀的人以支持。这个地方不一定必须是民主的,实际上,独裁政治的社会氛围可能对抱负远大者反而是一种推动;但这个社会必须能够宽容对新思想的探索和对传统界限的突破。另外,这个社会还得相当富裕。我们前面讨论的4个杰出典型无一例外都抓住了这种难得的历史机遇:莫扎特从欧洲启蒙运动中吸取了艺术营养;弗洛伊德得益于维也纳知识界的繁荣;伍尔夫从独特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获得支持;百甘地则试图将本世纪初东西方的思想精华结合在他的革命事业里。处于鼎盛阶段的社会常常因为对外的征战侵略或因为奢侈浪费而走向衰败。维也纳和伦敦已经不像一个世纪前那么光彩夺目,令文人能士趋之若鹜。在我们的时代,我们或许会看到纽约、东京、柏林或者里约热内卢发生类似的文化没落。也许正如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家或艺术家最终免不了要被同样有才能的、更渴望成功的年轻一代取而代之一样,一个鼎盛社会最终也不得不让位给挤进了文化生活最前沿的新面孔。
有些社会也可能因为别的原因而显得非常突出。埃及文明始终一成不变地维持了好几千年。奉行儒家思想的社会极力避免昙花一现的大起大落,而且他们从前不太致力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很多石器时代的文明能够以他们微弱的人口维持许多个世纪,是因为他们和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周围的友好或敌对的领邦保持一种平衡状态。美洲的土著社会,例如新墨西哥的凯雷斯人对天赋的看法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纯粹以个人对部落做出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才能。最后,还有一些病态的现象,有一些社会,例如人类学家科林·特恩巴尔描述的ik社会、希特勒创造的纳粹社会等,在突现短暂的昌盛之后,很快就以各种方式自毁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