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阶层是一个社会精英高度集中的阶层,年龄在25岁与4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资源,收入年薪在15万到40万之间。这个阶层不一定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拥有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技术和经营权。
金领阶层一般是三资企业高级管理、外商驻华机构的中方代表、规模较大的民营公司的经理、国企的高层领导等。
1.金领是怎样炼成的
金领阶层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从业经验,更是他们拥有今天这样令人羡慕的职位的主要因素。刚毕业的大学生,哪怕是mba的毕业生一般也只能做个白领,而不可能做个金领。因为,"金领"这一称号是社会对人的知识结构、公关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管理经营能力、社会关系资源等综合素质的认可。
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所讲资本有个血腥的原始积累过程一样,金领们的从业经验也有个原始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金领阶层从业生涯中最辛酸的历史。
某网络公司副总经理赵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科研单位搞技术研究,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连续5次获省级奖励。然而,在他的每项成果前面,却无一例外地署着一位对技术一窍不通的领导的大名,奖金也几乎被其囊括。最终驱使赵先生毅然"下海"的原因是,本该属于他的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被戴到了那位领导的头上。
"下海"后,他做过小商品批发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最后亏尽血本。这时,恰逢一家著名的国外软件公司招聘程序员,他很幸运地被聘为技术员,但他还是找不着事业的感觉。在最初的日子里,他竟连续炒了5个老板的"鱿鱼"。后来他说:"每跳一次槽,每找一次工作,那种滋味是既当爷爷也当孙子,可真不好受。"
但是,每跳一次槽,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就有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收获,他的经验也得到了丰富。
几番折腾后,他终于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网络公司落住了脚,并担任副总经理。他就这样完成了从技术员到高级管理者的转变,从白领上升为金领。
2.金领为什么以苦为乐
老板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白领借一技之长生活着,而金领则不仅是顶尖的技术高手,而且拥有决定白领命运的经营权。好比一个乐队,尽管指挥者在资本上不拥有这个乐队,在技术上,也许他对某一个乐器的演奏不如乐手,但当乐队运作起来时,一切都还得服从他的指挥棒。
王先生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且颇有成就,为完成工作没日没夜地努力,王先生说:"我这样超额工作,并不全是公司老板这样要求,而是因为公司有这种让人废寝忘食地干活的环境。在这里,我的经营思想、操作方法都能得到支持和认可,在这个能发挥自身价值的岗位上,我怎能不以苦为乐呢?"
时间是金领阶层稀缺的东西。一年365天,他们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旅馆、饭店、汽车、火车、飞机上度过的,那种劳累程度可想而知。
金领们从不因为工作忙而牢骚满腹,他们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不希望"闲",认为"闲"是没本事没能力的表现。海信集团的李顺经理认为,"与其说是为公司忙,倒不如说是为自己忙,因为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缺口,有缺口才有提升与培训的可能。我不知能在公司干多少年,但我要尽120%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这种超额的工作,不只是对公司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敬业精神吧。"
3.金领丽人的思维,绝不简单!
一般来说,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别是很微小的。同样年龄与环境,同样工作与职业之所以有人干得出色,有人干得平凡,除主观指导思想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与思维方法相关。特别是对于科技界女性来说,调动、开启、引发思维火花,创造辉煌业绩,必须拆除以下引发思维的藩篱:
(1)不质"疑"。心理学认为,质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中国古代名人也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2)不引"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富有兴趣的事物,就特别能引起人的思维。
(3)不勤"学"。知识与经验是思维的基础。古代思想家王夫之说过:"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4)不攻"难"。思维的脾性是不喜欢和容易的问题打交道,而乐意同困难的问题交朋友。况且民谚曰: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
(5)不动"情"。知情达理,意思是说先动之以情,然后引发思维,再达到晓乎其理。
(6)不求"变"。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调整并重新组合可以激发思维;对已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认识可引起新的思考;从已有知识链中抽取一环镶嵌到另一个环序列中,可爆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7)不务"本"。表面、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得不出正确结论,阻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只有本质地、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按事物客观规律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才能开出娇艳瑰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