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套白狼
导读:王忠华靠签假合同到处招摇撞骗,投机倒把,挥霍金钱,受骗者却浑然不知,他的骗术又有何高明之处呢?
1996年6月,沈国亮,带着一些真真假假的工作证、公章、介绍信、合同书化名陈林来到了合肥,试图寻找他"要干一番事业"的用武之地。他拿出一张150台厦华彩电的购销合同书(是他与吕建在厦门买服装时签订的一份儿戏合同),到外推销彩电,也推销自己。
经合肥军分区司令部一位人员的介绍,他认识了合肥台谊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马某。他得知台谊正在搞内部承包,就向马某表示自己想到合肥干一番大事,提出自己有足够的资金作担保来承包商场或其他营业部门,并将一个35000元人民的存折交给马某,告诉他自己在金寨县还有个实体--一家装修店。为慎重起见,马某等特地赶赴金寨,考察陈林的装修店,满意而归,一致认为陈林"年轻有为,资金雄厚"。
这年7月马某、樊某、陈林3个人共同承包商贸部,台谊公司一个名义上的内部承包合同签订了,每年上交公司管理费8万元,其中陈林4万元,马、樊各2万,但发包方未提供任何资金、场地以及办公用品,陈林自己在外面租了五间房,买了些办公用具,私刻了财务章、合同章、业务1号、2号章。于是,陈林开始签订了一个又一个闪电式的合同。
他做的第一笔生意是黄莲买卖。7月初,陈林得知阜阳某农副产品公司有黄莲,便草签了一份100吨黄莲的购销协议。在没有核实、没有确定货源的情况下,就联系了黄莲买主--长丰县外贸公司。并当即与该公司经营部签订了一份50吨黄莲的供货合同,单价是每吨5.8万元,并经公证处公证。陈林私下告诉对方,预付定金可以给10%的"回扣"。不几日长丰方面汇出定金24万元,但这笔钱没有汇入商贸部在城隍庙金融服务社的帐户,而是汇到陈林的帐户上了,陈林在做黄莲生意的同时,继续推销他的厦华牌彩电。陈吹嘘说,他的商贸部在电视机厂投资入股64万元,该厂现在每年可提供千台彩电货源。某劳动服务公司没有经过核实,便与陈林签订了500台彩电的购销合同,单价是每台2490元,并将预付款24.9万元汇到了陈的帐户上。陈利用同样的方法骗了华侨友谊商场的17.15万元电视机以预付款。然后陈又计划骗更多资金。
几天以以后,陈林带人到华友谊商场,说彩电8月份暂时不能兑现,现在他正等着收黄莲,资金周转不过来,让华侨商场与他联营,华侨商场当时没有同意。经过讨价还价,还是签订了书面协议,商场极为轻率地转款92.85万元到商贸部。
陈林仅1个月,商贸部的帐户上已经有了158.9万元所巨款,一下子震住了台谊公司的各位同仁,工作人员拿到了高工资,上上下下,欢天喜地。但是,不久人们便发觉,商贸部已被陈林的"闪电合同"拖入了泥潭。陈林做起生意来,真是一派大款风度。一出门就是小汽车,住高级套房,吃高档宴席,他向他的秘书和助手赠送金戒指、金项链、彩电、自行车乃至现金。虽然他赌技差劲,却嗜赌如命。
8月1日至22日,陈林从商贸部将123万元分4次转到他的阜阳的专立帐户上,然后带领一班人马浩荡荡地开到了阜阳。他率他的把兄弟和女秘书们在阜阳各转悠,花掉50多万元,他在农副产品公司会议室招集各收购点30多人开会,宣布:"我要垄断阜阳地区所有的黄莲,省建设银行已同意贷款2000多万元,款子马就到。"这种弥天大谎居然没有人怀疑。
8月中旬,长丰县外贸经理来到阜阳,实地了解陈林收购黄莲的情况,他惊讶地发现他与陈林的合同简直没有履行的可能。陈林给他的单价是5.8万元/吨,而阜阳的行情是7万元/吨,而且油价每天都在飞涨。他先后两次在价格上向陈林让步,可是陈林那里连黄莲的影子也没有。10月份,他第三次找陈林时,他的女秘书说陈林到保定去做另一笔大生意去了。省劳动服务公司合同到期仍不见彩电,找到陈林,陈林推说是车皮难搞。该公司便与陈林补签了一个到期归还预付款的协议。但协议到期后,预付款仍不知去向。再说华侨友谊商场一百多万巨款汇出后,也很不放心。8月到10月,多次派人向陈林要电视机,陈林开始说派人到厦门去了,是单线联系,后来他们就再也找不到这个让人焦头烂额的家伙。
陈林此时又在做一桩生意。
原来他得知省国际贸易实业总公司有紫铜锭货源,便与该公司签订了100吨紫铜的购销合同,总价款150万元,紫铜不允许非法倒卖,商贸部也无此经营权,但为了赚钱,陈林已顾不也那么多了。他到供紫铜的单位河北清苑县山河治炼厂后,便抛开国贸公司,以高于国贸公司的收购价与该厂达成协议,购得紫铜69吨,价值100.37万元,10月10日,货便装车运往合肥。陈林感到十分顺利。先带着女秘书到北京去了。陈林去北京游玩了一圈,才带着女秘书不断更换住所,尽管狡兔三窟,一位债主还是找到了他的住外。陈林这时正愁找不到紫铜锭买主,见有人来要钱,便说:"钱都买铜了,你真急着要款子,我可以用铜低卖给你。"这位债主一看他们彩电变成铜疙瘩,一气之下,于10月21日向工商局揭发了陈林等人的投机倒把行为,全部紫铜锭被扣押。
陈林在生意上一再栽跟头,言而无信,行踪不定,债主成天围着公司转。这使得人们对陈林的背景更加怀疑。
10月下旬,台谊公司的业务员吕建拿着陈林承包商贸时用的担保存折,按存款单上写明的地址来到了湖北省襄樊市农行樊东分理外。分理处的人接过证件和存折细看一下,却发现存折是假的。
不一会儿,吕建被带到了刑警队,经询问,吕建告诉说,这个存折是他们公司一个经理的,这个经理叫陈林,并把陈林的形象描述了一番。警员们断定这个陈林就是南阳公安机关正在捉拿的大诈骗犯王华忠。
10月31日,南阳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杨队长带人随吕建赶到合肥,下车后直奔台谊公司,在商部的办公室里,他们见到了正与债主们周旋的陈林,将其捉拿归案。
点评:骗子最擅长的就是制造声势,要么给自己加上一顶顶挂冠,要么就大摆排场,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威摄力,让人无形之中失去警惕之心,然后就可乘虚而入。
天才骗子杜华欣
引言:天才骗子杜华欣不仅骗了普通老百姓,还骗了真记者、大官员,真是一个奇迹啊?
杜华欣不仅是骗子,还是个天才般的骗子。
辽宁丹东市某乡镇发生了这样一起案子。
养虾专业户高兰在1991年承包了某电厂的一个养虾池,投入了18万元的资金。眼看要收获的时候,她的虾池却被电厂征用扩建,当时合同尚未到期,厂方不顾承包方的利益,擅自强行捞虾填平虾池,致使高兰一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年逾花甲的高兰老太太上访告状4年,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结果。在绝望中有人对她讲,只要让中央电视台给曝曝光,事情就好解决了。
1994年7月,已被案子拖得筋疲力尽的高兰,带着全套上访材料来到北京,住进了中央电视台对面的某设计院第二招待所。正当高老太因苦于没有关系而发愁的时候,同住所的人告诉她,本所有8号屋就住着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找他也许有门。走投无路的高老太眼里顿时现出希望的亮光。
住8号的"记者"就是杜华欣。他有几分才气,曾被曲阜人民广播电视台聘为农民记者,1991年因违反采访纪律而被解聘。曲阳阜人民广播电视局为照顾他的生活,同意他开办了一个广播器材服务实体,但是买卖并不景气,连续两年亏损。1994年4月他手持伪造的曲阜人民广播电台"介绍信",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部,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混入了新闻部开办的培养地方台记者的实习班。在实习期间又因为表现不好被除名。杜华欣并不气馁,他为了获得做一名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荣耀与价值。他干脆抹掉"实习"的头衔,大摇大摆地当开了"中央电视台记者"。他选择了中央电视台对面的某设计院第二招待所作为据点,很快获得别人信任。
招待所里,从领导到服务小姐都为所里住着这样一位中央电视台大记者感到荣耀。凡到过这个房间的客人也无不投以敬畏的目光。
然面,自从他精心设计自己的形象一个多月以来,还没有遇到施展"记者"角色的舞台,他为此而焦虑不安。因为他需要的不仅是敬畏,更多的是金钱。
高老太的到来,给杜华欣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杜华欣听完老人所遭遇的一切之后,显得有些激动。他愤愤不平的说:"这事也太欺人了,我一定尽力为你办到底。"
老人眼睛一亮,有如旱逢甘露临危遇救星,猛地要往地下跪。杜华欣一把扶起老人再三表白:"我完全是出于正义感和同情心,不图任何报答。"他又翻了翻老人递上的材料,若有所思地说:"不过这件事情办起来难度比较大,暂时还是不要在电视台曝光为好,等我找法院弄清情况再决定如何?只是以后官司真打起来得准备一些钱。"老人听着,句句动心,眼泪巴巴地说:"我豁出这把老骨头拼上了,只要能打赢这场官司,钱我花!"高老太回到家乡不久,杜华欣就打电话给老人的女婿,让准备2万元钱备用。高家东拼西凑,凑齐了2万元钱,盼着来自中央电视台的"救星"。
这时的杜华欣心里也明白,靠他这个假记者的力量,还不足以将错案翻过来,他需要调动真记者助阵,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又没下一个局。
先以丹东市领导特邀他组织记者团采访该市开发区为借口,把曾和自己有过一些交往的几家中央新闻单位的4位知名记者骗上北上的列车。继而在列车上摇动三寸不烂之舌,慷慨陈辞抨击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说到激昂他搬出了高老太这个典型的例子。应该说记者们大都具有鞭笞腐败、伸张正义的职业责任感和正真的品格。当杜华欣提出大家一起去采访这位遭遇不幸的老人、计回公道时,记者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采访计划的临时改变是杜华欣精心设下的圈套。
一切搞定以后,杜华欣一方面通过省电台记者通知了丹东市有关部门安排了接待事宜;另一方面又通知高家,他已组成最高规格的采访团专程去采访她。
到达丹东的那天中午,杜华欣把记者们安排好以后,自己便来到了高家,骗走了8000元活动经费杜华欣接过钞票,在高家又大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才回到住所。
然后,杜华欣将高老太太的材料复印了几份,分发给了几位记者。
还是一位大报记者比较认真,他打电话核实了一下高兰的有关材料,便匆匆回到了北京,不久这几名记者在某大报上的内参上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披露了这个案件的事实真相,引起了有关领导及正法部门的重视。后来又经交涉,人民法院终于作出改判,由电厂偿高兰9万元损失费。一起拖了多年并不复杂的错案,在一名假记者连骗带蒙的周旋下,还了当事人一个公道。这件事对我们的法律尊严是一个小小的讽刺,而骗子却因此而名声振。
高兰胜诉的消息传到京城的当天,杜华欣怡然自得,便想起了从高兰身上放血。于是,他列出了一张让高兰酬谢的有关人员名单,附在信中寄出。名单上排列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秘书长等6名高级官员且注明:每人应付酬金1万元;另有6名记者编辑每人应付酬金5000元。在信中他再三声明名单上没有列入他的名字,他本人绝不收受一分钱的好处。
信发出不久,杜华砍又结识一名叫王丽的妇女,杜华欣一见如故,喋喋不休地对她讲述着自己打赢官司的故事,王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说:"高老太要酬谢记者,你跟我一起去东取钱吧!"
她说:"行!"
两人便开具了伪造的"夫妻关系证明信",于1996年1月10日,以因公出差的名义,再次踏上了北上丹东的旅程。其身份分别是"曲阜电视台台长"和"曲阜电视台办公室主任"。
一到高家,王丽便煞有介事地掏出杜华欣平日用的微型录音机,摆上桌子上,让高老太谈谈胜诉后的感想,其实高兰心理清楚,这一趟他们是冲着钱来的,所需要的"感想"无非是那9万元钱。她打了这么这年的官司打出了见识,知道该如如对付这类事情。她什么"感想",也没有说,急忙跑到邻居家里借了5000元钱,给了杜华欣,好歹将两人打发出了门。
杜华欣回到北京,到处宣扬自己打赢官司的"功德",贬斥丹东人小气,打赢了官司就不认人。一天饭馆里来了一个丹东人,席间他听说杜华欣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便对他所讲的离奇故事信以为真。他说,丹东人不全是这样。他还说,他在丹东的生意很红火,而且 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女儿,微机打字的速度很快,在国际上得了金奖,他欢迎杜"记者"到他那里去采访。于是,一场新的骗局又开场--杜华欣准备三上丹东了,这次他更加精致的对自己做了一番包装,临行前,他在小摊贩处又非法印制了大量的中华人民共国中央电视台介绍信,私刻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等印章,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名义,自己给自己下了一道临 时"调令""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特借调杜华欣同志在国务院办公厅工作,借调期间,该同志仍然能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参加党和国家的各种会议及各项新闻采访活动。这样,杜华欣摇身一变由"中央电视台记者"成了"国务院办公 厅秘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一切就序,他该组团出发了。很快他就挑选到5位"自己信得过的记者",组成了"采访团",在北上丹东的列车上,这位"国务院领导"组织的记者采访团特别引人注目。本来这趟列车就是红旗车,在开展优质服务竞赛、争先创优活动中颇有佳绩。此番车上来了这样一些高层次的记者,更引起了乘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的热情有加。临走时,通过列车长的介绍,列车段的领导也结识了这一行真、假记者。他们真诚地发出邀请,欢迎"杜主任"带记者们到单位来采访,杜欣满口答应一定来"。
话还得先说回来。真假记者走下列车,丹东老板的接待与高兰相比的确是慷慨的。在丹东的日子里,记者们生活得开心够味。即将离开的那天晚上,丹东老板才把"杜主任"叫在一边,塞一把早以准备好的材料外加1万元现钞,不几天,某女童荣获世界金奖、企业家经营有道之类的新闻相继在报纸、电视台出现,丹东老板高兴不已。
在返回北京的途中,杜华欣记起了车上对列车长的许诺,又顺带领"记者团"采访了列车段的庆功会,而后在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应该说列车表彰的先进事迹是名副其实的,但新闻媒介的宣传无疑也他们增添了新的光彩。领导们对这些高级记者"深入基层"备加赞赏,临上车时,分别交给每记者一个别有洞天的"小信封"。
记者们待列车徐徐开动后,才各自悄悄地从口袋里摸出小信封撕开一角,点了点:500元。"杜主任"的信封里与其他记者有点区别,额外多了1000元,但他没有笑。他觉得这样还有点亏待自己这位"领导",但转而又想自己需要这些记者,有了他们的"兴趣"才能有自己的财源。眼前记者们正在兴头上,又是他利用的一个好机分。他灵机一动,又引出了一个三下名州的骗局。
一下名州:个体老板施小费
还是他南下"淘金"的时候,认识了这个市某镇农副产品采购站的程经理。这位经理为提高知名度,准备开一个高档次的新闻发布会。这个消息早就传到了杜华欣的耳朵里,他夸下海口要组织庞大的首都采访团前去助兴。从丹东回到北京,杜华欣马上和程经理电话接上了头,当得知发布会即将举行时,他又召集他的采访团马不停蹄直奔名州,不过这支记者队伍除了原有的5人之外又扩大了3人,浩浩荡荡!
由于杜华欣的到来,新闻发布会开得很成功,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作了报道,他在名州人以及老朋友面前露了脸。老朋友没有亏待他,给了他8000元钱的好处费,杜象征性地给了每个记者三两百元不等,其余装进了自己的荷包。
二下名州:政府专车远迎宾
因为新闻发布会的成功,给这个市某镇的农副产品带来了兴隆的生意,当地人尝到了新闻宣传的甜头。名州市领导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想请些记者来作点报道。适逢杜华欣正带着一邦记者在名州附近的一个城市采。市政府知道后,派专车将8位真、假记者一起接到名州,派专人陪同游览了名州市的名胜古迹、热情地招待一番,临走给他们买了回北京的飞机票。记者们回京不久,几家大报以及电视台几乎在同一时间,对名州的企业发展作了专题介绍,为这个市添了不少光彩。
三下名州:公安局长大酬宾
名州市公安局长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干部,他特邀"杜主任"再次来名州采访,他要让记者们看到,一个年轻公安局的果断、干练与气度远胜于前3次的主人。他安排记者团游览了微山湖"碧波千顷,群山浮渺"的黄山胜景。临别时,别具一格地给每个记者送上两个高级花瓶、一束鲜花,显示出现代派局长的风格。同这些与众不同的接待相对等,不久这们局长年轻有为、开进取的形象也铺天盖地跃然于报上。又过了不久,这位局长便被选为"跨世纪干部"培养形象,调出该市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上任职。
在审讯室里杜华欣谈起这段经历时,他承认他的行为荒唐,但他说被骗者也未必不荒唐。因为"他们需要我的程度并不亚于我地需要他们。当时我的身份也很难说他们一点也未察觉,但我心里也明白,出于需要他们不会戳穿我,在那我生活得很安全"。
点评::能骗得到真记者的假记者让我们不得不有所感吧,但仔细分析骗子的招术,无非是以名骗名,以利骗利请问,在名利面前,又有几个人能不怦然心动?多事的"假记者"
引言:这又是一个真假记者的故事,多事者利用假名片骗倒了化妆品厂的厂长。
阳春三月的一天上午,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雄赳赳地跨入某化妆品厂的大门。
"我是报社记者,厂长室在几楼?"闻听此言,门卫师傅忙不迭地趋前为他指引道路。厂长室里,这位"记者"握住了厂长的手,随即递上了一位名名:《商业报》记者张某某。"欢迎欢迎!请坐请坐!"厂长又是敬烟又是泡茶。"张记者"开门山:"我认为你厂的生产经营不错,眼下化妆品市场的产品质优价廉,颇有竞争优势。故来采访,以便及时宣传你们的经验。""好!好!"厂长连忙热情地介绍起生产情况和经营之道。
一个多小时后,"张记者"十分高兴地说,"我看你们厂的经验很不错,我想请几家新闻单位的朋友,后天下午1时一起来采访并把宣传规模搞得大一些,产生一点'轰动效应'。届时请厂长主持这次闻发布会,你看如何?"这不是免费的广告吗?厂长岂有不答应的。"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厂长高兴得眉飞色舞。"那就请你做好准备吧,如果方便的话,届时请准备一点礼品,行吗?""礼品的'尺寸',我看价值五六十元就行啦!""应该!当然应该,我会对你'特殊处理'的。""谢谢!"说着,"张记者"凑近厂长的耳朵道"后天人多不大方便,是不是现在我顺便先带走……"厂长一听,马上就明白过来了。随即吩咐下属,去取来价值60多元的系列化妆品,另加两瓶价值近80元的雀巢咖啡的果珍。
一声"谢谢!"一句"后天下午1时再见!""张记者"挥手告别。自然少不了厂长忙的,忙着与秘书商议新闻发布会的讲稿,忙着吩咐下属采购礼品,忙着布置会场,终于一切就绪。
转眼就到第三天的下午,厂长与厂里一 批干部吃过午饭后恭候在会议室里,可一直等到下午3时多了,还是不见"张记者"与他的"新闻界朋友"的光临。厂长终于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
忙掏了"张记者"的名片。连忙拨通电话,终于联系上了。"什么?新闻发布会?我刚刚从江苏出差归来,前天根本没有到过你们厂采访呀!"厂长急中生智,驱车赶去当面对质,当面谈清楚。
困惑依然。因为,此张记者确实非彼"张记者"!答案显而易见:"一定是盗用名片招摇撞骗!""是谁这样干的?""唉呀!我的名片近几年内已经发了上千张,流通于茫茫人海,四面八方,我怎么管得谁会那样干呢?厂长啊,如果你当时看看那人的记者证,就不会上当受骗了,吃这只空心汤团啦!"
一丝苦笑顿时掠过厂长的嘴角……
点评::似乎与一些大宾馆有"异曲同工"之妙,新闻界也成了"案发名片热"的一个"热点地带"。
不是吗?近年来一些报刊和电台、电视台频频提醒读者和观众要"警惕冒牌记者招摇撞骗!"其中原因不难理解。因为新闻记者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广泛性、方便性以及可信度,这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名片更容易产生"权力信用卡"的效应。雪中送"炭"的骗局。
引言:"王主办"假装来买,然后又让人来卖如此这般,让工厂成雪上加霜,而非雪中送炭。
仲秋的一个早上,湖北某县农副土产开发公司以经理办公室进来了一位三十多岁、操广东口音的中年人。来者自称和广东某县一家公司的业务主办,姓王。边说过递过来花俏俏的名片和介绍信。敬烟落座之后,他向公司陈经理说需要4万条包装麻袋,请求支援云云,见大生意上门,正在为扭亏犯悉的陈经理一下子来了神,一口应下来。不巧,公司仓库里只有2000多条。"王主办"说:"2000长可不够,我们是跟越南做的边贸大生意……"陈经理与"王主办"谈了很久,商定由土产开发公民马上组织货源,王两个月后再来提货。双方当即以每条2.45元的价格签订了购销合同。
陈经理既喜又忧,喜的是天上掉下来一笔好买卖,忧的是仅凭合同组织货源害怕对方有变,"王主办"似乎看出陈经理的心思,马上拿出3500元定金,陈经理这下可放心了。
晚宴上,陈经理与"王主办"俨然一对亲弟兄。
"王主办"走后,陈经理派人四方调集麻袋,所到这处不是没有这么多存 货就是价格不能接受,陈经理十分着急,约一个月后,外省一家贸易公司经理上门谈黄豆业务,所呈的"可供商品一览表"中有一栏使陈经理喜笑颜开--可供麻袋6万条。批发价2.28元,虽然贵点,但转手快还是划得来。陈经理暗喜,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黄豆的事丢在了一边。现款现贷,几天之后,4万条麻袋运到土产仓库里。
陈经理赶忙给"王主办"去电通知其尽快提贷,电报以地址不详被退回。再次去电,依旧退回。派人到广东一打听,当地根本没有这么个公司。"王主办"更找不到。
原来,外省那家贸易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积压了大批麻袋,四处推销无着,故用曾在广东长住的"王主办"设了这一圈套。真是越冷越次风,陈经理空喜一场不说,为存又多了9万元积压,银行利息猛增,这几万条麻袋何时才能销得出去呢?
点评::骗子一定都不是笨蛋,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善于把握人们心理的人,"王主办"雪中"送炭"利用的就是陈经理急于扭亏为盈的心态所动,我们想问题,看事情的一定要谨慎。"洋财东"原来是海外骗子。
引言:李彬很有手段,先是说自己有钱,然后说自己爱国,最后还借了别人政治资本,就这样一路骗了下去。
1984年10月25日,自称拥有16亿美元资本的富翁手持假泰国护照的李彬从珠海的拱北海关非法入境。
他顶着一个从未在中国注册登记的外国公司驻华代表、董事的头衔,私刻了十枚"外国公司"的印章,在"为祖国建设投资"的幌子下,到处签订了巨额的空头投资意向书、协议书,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把李彬还未经任何法定手续私自筹建了某外国公司驻京、驻沪办事处,一批成天梦想要投靠洋老板、发洋财的人纷纷聚到他的麾下,受封为各种名目的"全权代表",为其奔波、吹嘘,直到为之诈骗几十万元巨款,合伙投机倒卖国家明令禁止转手倒卖的铝锭、轿车,非法营业额高达千余万从中牟取暴利数十万元。李彬则"两手空空"地在大陆走南逛北,舒舒服服地混了近八个月,甚至还和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攀上了交情。
李彬何许人也?其实并不拥有任何外国国籍,更不是什么腰缠万贯的投资家。他是一个在台弯省几落潦倒的人,因在那里混不下去了,只好跑到东南亚和港、澳等地,度过了几年不走运的三流掮客的生涯,欠了一屁股债。为了摆脱困境,他几经踌躇,终于决定来大陆碰碰运气。
李彬流落澳门时,结识了一个从大陆偷渡到澳门,在那里游手好闲混日子的郑州原退职人员展望。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二者之间情意相投,李决定到大陆冒险,展望便介绍他去找自己的姐姐展某,以便多少有个照应。入境后,李彬径直在广州找到了她。
展某是个干皮包公司的,交际甚广,李彬通过她,在广州结识了郑州某厂劳动服务的李经理。展某对李说,李彬拥有数以亿计的资本,在海外开有十多家公司。一旁的李彬则乘机亮出自已是"某某集团港澳办事外董事长"的牌子,声称这次到内地来想做些"好事",为祖国建设搞点儿"投资",并当即同李签署了一份在郑州建造一幢二十层百货大楼的"协议",哄得李经理赶紧宴请讨好这位"财神"。李彬因此被请到郑州,当上了该劳动服务公司的顾问,李经理还特意给李彬发了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