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一个超古越今、顶天立地的圣贤豪杰,只有从强烈的文化意识里,从坚强的历史意识里,不但培养自己的胸怀的大度,还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从人性的觉醒,从理性的觉悟里,树立起超人的人格与道德,使人能成为人,使人与禽兽有所区别,这也就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所在。
从中国历史文化上看,这种刚健精神、积极精神,也可以称为儒家精神,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先秦之际,百家争鸣,百家竞立,在学术思想上大放异彩。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各个流派,对当时与后代,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到后来魏晋时期的玄学,南北朝隋唐时代的佛学,对当时与后代的影响更加深远重大。
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的主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之所以能绵绵不绝,实在有赖于儒家思想起了砥柱作用。每当处于危险时期,常常能继绝兴废,力挽狂澜,引百川东流。
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宋以后之所以衰落,就是世间真正的圣贤豪杰不多。使得人们丧失了祖先发扬光辉的古代中国精神。从知识阶层来说,也丧失了古代儒家的真正精神。
孔子说:“《圣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思想不刚健、不中正又怎么能谈得上纯正呢?实际上这也就是“天地间的正气”、“民族的正气”的根本所在。
从宋代以来,人们的思想有所偏误,致使国势日非,远不及汉唐时期的盛况。就像影响较大的,如程、朱、陆、王几家,都是出入佛家而返归儒宗的。总是在寂静柔和中认识“道”,认识“仁”,认识“本体”,而遗忘了《易经》上所说的“生生不息”的大作用。
由孔子所说的“刚毅、不善言辞接近于仁”,便可以证实仁确实具有刚健的盛德,而不只是柔和一种说法。王阳明虽识得“生生不息”的真谛,总还免不了受佛学的影响,只从寂静中去识取“本体”。宋代的明理学家、心理学家的手中功夫,也就是入道功夫,大都与这个有所差异。难入上乘,更落于空疏、迂拘、文弱、萎靡,失去了刚健的的锐势。于是,民族性的生命力、精神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而逐渐衰弱。这是历代学者很少看出的,确实使今天的人大有一番感叹啊!
历史上任何一位英雄豪杰的精神,历来是刚健、勇猛、进取、强毅的,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好勇尚武,重义尚侠,这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都能看出。
《中庸》中记载:子路问强,孔子回答说:“南方的强,北方的强,都是抑制下的强。以宽柔来教导,不回报于道,是南方的强。用上等的料子包裹,至死不厌,是北方的强。所以君子仁厚而不入俗,中立而不偏颇。强看得贵重,在国家清平时就能畅通无阻了。强看得贵重,在国家昏乱时,到死都不变动。”这就是孔子“发强刚毅”、“齐庄中正”的圣贤气象。
做人如果能“自强不息”,就能克服困难、战胜敌人,不受自然的淘汰、社会的淘汰。这种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就能产生不妥协、不屈服的精神,就能产生不同化、不投降的气节。能屈服人而不受人所屈服,能同化人而不受人所同化。这就是英雄豪杰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