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部知青题材的叫《青春祭》的电影。我出生于一九七四年,我不知道这一时段的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有多少人能对它存有记忆,反正我确实是早就知道它的。但我唯一记住的,仅仅只是这个名字。而真正看到它是在多年以后,距此大约十一年之久的一九九三年的冬季,我即将为我的学生时代只是画上具有现实意义的终止符号而在那座冬雨绵绵无期地飘洒着的南方小城实习的时候。那是一段惬意无比的游手好闲的好时光,我们除了躲在宿舍里睡大觉以外,每天能做的事情便是挤在当年我们实习的那家水电段的值班室里看电视了。那场可恶的该诅咒的雨季的来临,令我不得不将在大街上游荡的嗜好暂且舍弃。
就在这样的某一天里,那家香港卫视中文台播放了这部内地较早以前的电影。那是一档类似现在央视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性质的专栏节目,记得就是叫《周末电影》吧!在那里,当时我看到的那些电影,我认为都是好电影。跟现在的电影不一样,主要是已经无法再有那种感觉了。大约在半年之后我们毕业的时候,这个卫视中文台便在国内人间蒸发了般地销声匿迹了。听说是政府有关部门下令禁播了,好象是属于违规操作,没履行正常审批手续。前两年,又有香港另外的一个凤凰卫视中文台在国内现身了。他们的节目直到现在我们家这里也收不到,我们这个市有线台不转播。我也是听人说,两个是一回事儿,它的前身正是原来那个中文台,不知真假。其实,我挺怀念原来那个中文台的。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共性的心态,现在,我还难免怀念当年的那场冬雨,虽然它曾令我倍感荒凉的心情极为恶劣乃至绝望。因为,我再也回不去了。甚至,在无限感伤中,还有了一种诗意。
在那些好看的电影里,当年我并没有把《青春祭》列进去。实际上,这是一部我没能看完的电影。它的故事情节,还是我后来听一个同学讲的。在开演不久我们陆续离去之后,她是当时在场的唯一一个坚持到最后看完这部影片的人。她并不具有艺术细胞或是特质的那种东西,我觉得,她其实是一个挺平常的女孩子。只不过是,在安静、温柔的外表下,她内心深处躁动着一种对爱情理想主义的向往和渴望。在那种年龄,这也是必然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当年能真正看懂她的人不多。她与外表给人的印象另外不同的一点是,其实,她还挺偏执的。我认为,她还是一个善良的好女孩。至少在当年,我是承认她的。
对这部电影的直观感受,我就是觉得非常压抑,挺枯燥的。我尝试着,怎么也看不进去,便放弃了。我回到宿舍钻进被窝里,开始重复着在幻想的世界里梦游的我每天都要操练数番的癔症。那天所有的人,都是怀着这种同感怅然而返。都说看不懂,没意思。特立独行的被视为怪人的我,这次和她们达成了鲜有的一致。个人风格不同,我将永远是一个风花雪月的人。不务实是我最大的一种缺点,我已经领教过它致命的伤害。而当年的我,则更加虚无缥缈。至于现在,毕竟经过了这么多年尘世风霜的历练,特别是遭遇挫折以后,我已经实质了许多。当然,骨子里的东西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那是一种天性。我当年错过这部影片的遗憾便在于,它正是经过这么多年以后,我终于认识到的那种质朴无华的美。可我当年就是无法领略,我还懂不了。
第二天,那女孩特意给我们讲了一遍,我才有机会知道了这个故事。她说这部电影其实挺感人的,一开始她也不行,后来一点儿一点儿就看进去了,有了那种身临其境心同所感。她的讲述令我有某种动容,虽然一时之间还矫正不了自己的那种主观看法。
之后,这么多年便这么过去了,我却始终无法忘怀这部电影。而它令我时常想起,完全是因为它的这个名字本身,那是它给我的最直接的打动。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因为那也是我对青春最真切最强烈的一种感受。
这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早便记住了它的原因。那种共鸣是我心里的,一藏就是这么多年。我的关注,其实是针对青春的。而我之所以将这一系列的故事选定女主人公作为描写的对象,那只能是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位女同胞,出于那种同性之间的一种互相怜惜,这也是一种本能。对此我有一种天性中的敏感,我想,骨子里我也是认为女人是弱者的。而现实生活中,我的感受也确实如此,女人始终还是处于劣势的。我真的感到,这其实还是一个男人的世界,永远都是男人的。
对于青春,我有的也是这样一种祭奠的心。有一段日子,我脑海中经常浮现出老家死人时出殡的场景。那时候,我总觉得那些被抛洒得到处都是的纸钱,正在我眼前飘舞。
就那么上下翻飞,飘浮在我生命中,挥之不去。
永远不再,我在为我的青春送葬。我知道,我是跪在那里的。我想到那女孩给我讲过的最后高潮的令她泪流满面的那一幕,那个女主角终于回来找那个男主角了。她发疯般地在最初与他相遇的那片树林中奔跑,而他已经再也不会出现了,他死了。
其实,我也想哭。但任凭泪水盈满双眼,却始终没有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