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本来很想把杨广弄死,只是苦于没机会,曾经有几次机会摆在他面前,但他觉得那是鸡爪子烩豆腐,没多大油水。
所以说,杨玄感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机会是留给胆大的人,这样的人就是鲁班的儿子学木匠,不用拜师,一学就会。
造反吧,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杨玄感作为礼部尚书,正在大后方筹集粮草,于是计上心来,第一断杨广的粮草,第二起兵造反,双管齐下,够他杨广喝一壶的。
公元613年六月三日,杨玄感在黎阳起兵。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一些被杨坚时代打压过的官员,纷纷建立了统一战线,其中一个叫李密的,加入了杨玄感的队伍。
李密对杨广恨之入骨,杨广四处找寻李密无果,两人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杨玄感一闹,李密就无须做地下工作了,光明磊落地大摇大摆地当起了杨玄感的军师。
扯旗杆放炮,生怕别人不知道。
李密同志给杨玄感献出了三条计策,但杨玄感是吃了石头拉硬屎,选择了一条下下策。
有必要说一下李密的计谋,此哥们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话题人物。
李密同志说:“我有三计,让你选择,那杨老二到国外去了,千里之外,鞭长莫及,理应带兵进入蓟州,卡住杨老二的咽喉,断无退路,不到一个月,杨广连饭都吃不上,乖乖投降,此为上计。”
杨玄感两眼并没有发出惊喜的光茫。
很显然,李密的这一番话并未打动杨玄感,执着的李密不能就此罢休,继续抖落他的第二条计策:“占领关中,进攻长安,虽然杨广回到国内,但是我们端了他的老巢,他必定心慌意乱,士气剧减,我们占据险要关隘,量他杨老二也近前不得。”
李密的唾沫都差点儿干了,杨玄感始终不表态。
杨玄感反而有兴趣听听下一个计谋:现在最近的地方东都洛阳,有重兵把守,又没险要之地防守,胜负难料。
没想到,此计一经说出,杨玄感两眼放光:妙计也。
因为东都洛阳汇集了上百朝廷重臣,如果攻克了洛阳,那政治影响力该有多大?用不着换班子了,这群官老爷直接当我的属下吧。
如此理想主义坚定者,就喜欢一蹴而就,需知理想有时候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你要当老大,那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就是你得打赢人家。
杨玄感信心满满的,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是替天行道,斩昏君,为天下人起兵的,这一招忽悠技术挺管用,起义军顺利渡过黄河。
但是,留守洛阳的是杨广的孙子杨侗,他还真是孙子,你喊破喉咙,不出来就不出来,有本事你撞墙。
杨侗不迎战的目的只有一个:等援兵。
杨玄感很后悔,当初怎么不听李密的上策呢?如果取关中的话,现在不当皇帝,至少也是一个王。
洛阳城不是纸糊的,城墙不是一天垒成的,杨侗不是傻子生下的,没希望了吧。
高句丽抵挡不住 杨玄感走投无路
在各种条件都不利于杨玄感的情况下,他不退反进,被困在洛阳城下,埋锅造饭吧,明天狠狠地敲它一下。
杨玄感这次是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杨广的军队从高句丽回来了,包围了杨玄感的杂牌军。
杨玄感这一闹,真的解救了辽东城的高句丽军,但一句感谢话都没有。
杨广第二次亲征高句丽的完美计划彻底泡汤了。
出门是豆渣,在家称老大,杨广要来清算这些不安定分子了。
俗话说:“拄拐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杨玄感未理解其中奥妙,在进攻洛阳失利后,却意外俘虏隋朝文臣,内史舍人韦福嗣,两人变成了要好的朋友,把才华横溢的李密凉在一边。
拔了毛的凤皇不如鸡,韦福嗣本不想造反,无奈成了别人的俘虏,过一天是一天,有时提点建设性意见获得好感,日子还是越来越有滋味。
要检验一个人是否真心战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必须写讨隋檄文,韦福嗣是个文人,讨伐文章是他的一绝,但是杨玄感叫人备好笔墨纸砚交给他之后,却得到的答复是:我不写。
这叫给脸不要脸,活脱脱一头犟驴。
李密不得不起来说话,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已经很烦韦福嗣这个人了。
李密主张杀了韦福嗣,理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和我们穿同一条裤子的人,他撅起屁股,就知道他那屁是啥味了,此为奸人也,迟早会坏菜的。”
没想到,杨玄感像是喝了迷魂汤一样,不听李密的劝告,越来越不信任李密。
很多时候,人碰到不敬东家敬伙计,认错了主的事儿,那得想想自己的后路了。
李密头脑非常清醒,悄悄地找来与自己熟悉的人商量对策:“我们跟着老大一起出来混,但他不听取建议,争取获得更大的胜利,长此以往,那是茶杯盖上放鸡蛋,靠不住的,我们迟早会被别人包饺子的。”
换句话说,李密觉得自己是厕所里寻灶王,找错了地方。
正当李密和他的战友一筹莫展的时候,韦福嗣脚底抹油了。
因为,自古以来,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口号已经深深也烙印在了一些官员的头脑里,造反始终不是正道。
韦福嗣就是这种口号的典型代表,积极拥护者,同时又是受害者。
韦福嗣逃回洛阳后,反而被杨广砍了头,听到这条好消息之后,李密如释重负也松了一口气。
好了,杨玄感造反了,杨广回国了,胖得像行走的沙包的,瘦得像竖立的旗杆的,都像赶集似的集拢来,折腾着统一不久的大隋帝国,铁打的汉子也经不起折腾,真热闹。
母鸡生蛋咯咯叫,生怕别人不知道,英雄好汉们看到杨玄感敢第一个吃了大螃蟹,纷纷向螃蟹店老板说:我也来一只。
接下来,杨玄感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策,寻找隋军决战。
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软肋,而且是无法把软肋变成肱二头肌了,这个软肋就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打一枪换个地方,粮草不足,唯一的办法是孤注一掷,破釜沉舟,胜败在此一举。
于是,一个叫北邙的地方成为了杨玄感和隋军决战的场地。
北邙是个小地方,一下子汇集十几万人,连个转身的地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