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德才配位,方得始终;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配得上自己所处的位置,否则,德行浅薄却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却图谋大事,力量弱小却担负重任,这样的情况很少有不招致灾祸的。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领导干部要在这些方面都过硬,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硬。同时,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专业能力,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和实力。
德才配位,方得始终。德和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干事创业的基石。空袋子难以直立。“德”与“才”不够的人,注定干不成大事、成不了大业,即使侥幸登上高位、拥有财富,也守不了、护不了、长不了。尧、舜、禹三个统治者,因为德高望重而继位,也因为德足才强而让国家安定。相反,夏桀残暴,商纣王沉迷女色、残害忠良、奴役百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都因德才不配位,把江山弄丢了、把祖宗基业弄丢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德过硬,才能始终对党忠诚,与党同心同德、与民同甘共苦;只有才过硬,才能胜任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馈党和人民。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崇德向善,以德修身、以德润才、以德服人,始终依靠真本事、硬实力为人处世、做出实绩,让自己的德才与职位相匹配,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
德才配其位,方能堪重任。东汉张衡在《应问》中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德崇、才高,是君子的标注;追位、羡禄,是德才不配位之人的通病。德是干部忠诚的前提和保障,才是干部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总书记明确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时处处重品性、作表率,自觉按照党性原则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遵守法纪法规、严守纪律规矩,始终行得正、走得远;要自觉加强能力提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本领实力,始终为民掌好权、用好权。
44 为官须从做人起,处世先自修身始
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做好一切小事、大事的源头。“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先修身而后求能”“修己以安百姓”,在古人看来,修身、正己、立德不仅是做人处世之本,更是为官从政之道。做人如果没有德行修养,做官就不会有基础和威信。立身做人为官修德,是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终身的课题,必须认真思考并躬身实践,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做人是做官的基础,立德是做人的根本。***总书记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德行要求不高,甚至连起码意义上的“人”都做不好,那么他是不配做官的。只有先做好人,才有做官的资格;只有把人做得堂堂正正,做官才有可能被国家、社会和人民所期待、认可。好人不一定能当官,但为官首先要是好人,有德有品的人才是好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把做人的过程看成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石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看作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只有永远做一个好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去做官、做个好官,也才能“管好做官一阵子,守住做人一辈子”。
修其心治其身,养其德以立业。好的德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保障,是干好事业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要想真正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自觉加强德行修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重视道德人格的修养,特别是官德官品官风的修养,对修身做人、为官用权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和约束。***总书记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强调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只有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领导干部如果修身不严、官德缺失,不仅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失,败坏党的形象,而且会使自己身陷囹圄。要在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正心明道,淬炼高尚的道德情操,恪守为官做人的道德本分,把自觉修身当作成长的必修课、干事创业的奠基石。
45 官品源于人品,政绩来自政德
人品是一个人的为人品格,官品是为官者的从政品德。做官的根基是做人,做人是基础、是前提,官品来自人品,人品就是官品。为人要讲品行,做官要讲政德。好的官品需要用好的人品去塑造,好的人品需要坚持不懈地自我锤炼。政绩与政德表里一体、有机统一,政绩是政德的社会实践和客观体现,政德是政绩的道义评价和价值目标,脱离政德讲政绩,就有可能背离党的初心和使命;脱离政绩讲政德,就容易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人格不能小、人品不能低。领导干部不管当多大官,前提都要立足会做人、做好人,人品好、官品好,既追求符合政德的政绩,又修炼彰显政绩的政德。
品洁人自高,不端必翻船。人的外表犹如人的“面子”,而人品,是人的“里子”,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最高的“学历”、最大的竞争力。一个人有了高尚的人品,做人做事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任何时候都能站得直、行得端、走得正,而且往往能受人尊敬、被人信任,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阔敞亮。同样,领导干部只有人品高尚,才会有情怀、有大志、有格局,才能得到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支持,事业才会有大天地,人生才会有大气象。如果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跤。落马官员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官品上,政德堤坝一旦失守,其他问题必然接踵而至。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作为掌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洁身自好,以良好的道德品行为群众带好头、领好向。
追求什么样的政德,就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有更高的道德境界,绝不是道德苛求,而是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内在要求。历史和实践证明,从政者常修为政之德,才可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没有政德的保障和支撑,一些劳民伤财的“学费工程”、有始无终的“烂尾工程”、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就容易滋生;离开政绩的体现和表达,一些冠冕堂皇的“纸面道德”、坐而论道的“表面文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就容易出现。唯有政德支撑起来的政绩,才能泽被社会、惠及民生;唯有政绩映衬出来的政德,才能散发光辉、令人信服。领导干部只有把政绩和政德统一起来,使之相得益彰,才能交相辉映。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事,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发扬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46 明大德,对党忠诚,身正为范;守公德,一心为民,为民守正;严私德,勤业精业,为人周正
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德”都是第一位的,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身份证”。政德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引领群众的旗帜。***总书记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体来说,就是心中有党明大德,对党绝对忠诚、表里如一、以身作则;心中有民守公德,守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心一意为人民;心中有责严私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操守,爱岗敬业,做人正直、谦虚谨慎。
有大德才有大才,养大德方可成大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一般人无德,他再怎么坏,其破坏力也不会太大;而领导干部失德,就会影响很大,甚至危害人民利益、贻误党的事业。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领导干部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以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公德之公在为民,用好公器谋公利。“德莫厚于爱民,行莫交于利民”。当干部就是要多做造福于民的事,这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和不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所掌握的都是公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公德。领导干部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
以德润身践初心,修身自律严操守。人之无德,行之不远。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自身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造就优秀领导的基础,失去了优良的个人私德,就谈不上为政之德,更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领导干部严私德,就是要坚持勤业、敬业、精业,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珍惜每一次为民用权、为民谋利的机会,爱岗敬业、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就是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做一个知敬畏、明是非、守规矩的人,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47 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亲民之心,常立奋进之志,常存敬畏之念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不是人人都能当领导干部,也不是人人都能当好领导干部。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盲目地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专横跋扈、趾高气扬、态度恶劣;有的为一己私利无视群众利益,宗旨意识淡薄;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把职责、义务抛之脑后,只挂名、不负责、不做事;有的一味“放飞自我”,任性妄为、无所顾忌,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干部队伍人心涣散、丧失战斗力。领导干部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亲民之心、常立奋进之志、常存敬畏之念,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党和人民负责任的一种政治态度和做人准则。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良好的政德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成事之基。有德才有职业操守、才有责任心、才会履职尽责。为官从政,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天经地义,否则就是虚食重禄、尸位素餐,就是最大的失职,更是最大的失德。党和人民把领导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既是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更是赋予其使命。领导干部只有修好官德,才会忠于党和人民事业,才能真正为党和人民敢作敢为、甘于奉献,才能做到严用权、能律己、服众人,筑牢从政之基。
以亲民之心换群众真心,靠群众真心赢天下。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党和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领导干部能否亲民为民,是一个关系到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的大命题。领导干部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始终带着浓厚的感情去对待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解决好人民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增福祉,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人无志,无以立;不发奋,难有成。志向是成就一切的动力,奋斗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有志向的人坚韧不拔、奋发进取,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道路越走越宽阔,没有干不成的事。胸无大志的人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奋斗,什么事也干不成,注定一生平庸。领导干部要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把个人追求与事业需要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任何时候都“志坚如磐”,奋勇拼搏、苦干实干,用奋斗之力开启美好未来。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怀敬畏,做人就不会出格,做事就不会为所欲为,做官就不会让权力任性。反之,人一旦失控,就会变得随心所欲,必将一败涂地。***总书记多次要求领导干部心存敬畏。领导干部必须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法纪,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民办事,不能用来为己谋私,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过好自律关,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坦坦荡荡作为,清清白白为官。
48 守正行权真事业,平矜节欲大功夫
人生道路上,不乏陷阱和诱惑,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劳永逸,站得越高,诱惑也就越多,危险挑战也就越多,要想不翻车、行得远,就一定要走正道,懂得谦逊和克制。历史上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是持身以正、处世以方,危难之际正气凛然的大丈夫;都是不骄不矜、节私寡欲,身处高位依然保持本心的真君子。领导干部要想做大事,正大光明才能走得长远,德行配位才能没有灾殃,如果贪图捷径,想要走歪门邪道,或是人逢利处难逃,心到贪时最硬,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大道至简,唯正是本。以正资政是为政之要、秉权之道。只有做到用权公道、思想纯正,办事公道、作风正派,待人公道、行为端正,才能靠崇高的人格去影响人、感染人,靠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去吸引人、带动人。从政为官最大的正道就是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公开公正行使权力,不搞“潜规则”“关系学”,不搞特权特殊,这既是领导干部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从政为官的纪律红线,偏离了这条正道,就是邪路歧途,就会越走越危险。领导干部要练就拒腐防变、抵制歪风邪气的“金钟罩”“铁布衫”,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欲、慎初,努力做到洁身自好、为人正派;要以公道正派取信于民,行得正、立得端、办得公,刚正不阿、敢于碰硬、敢于伸张正义。
不自满者受益,善寡欲者身轻。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成由节欲败由贪。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傲气十足、自以为天下就他最厉害;有的领导干部人前清心寡欲、人后大肆敛财,丢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谦逊美德和自制力。对领导干部来说,谦逊既是精神境界,更是行为规范、党性原则、工作作风,是政德的重要体现,唯有保持虚怀若谷、谦虚低调的作风,才不会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才能站稳立场、不骄不躁、善作善成。同样,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崇尚高洁、淡泊名利,彰显了领导干部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领导干部要谦虚做人,放下架子、磨开面子、解开心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持之以恒从小事小节上增强党性和道德修养;要克制欲望,管住自己、战胜自己,严防诱惑之“微”、蜕变之“渐”,及时“修剪”欲望枝丫,在廉洁自律、淡泊名利中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49 思想要纯正,处事要公正,为人要清正
中国的象形文字在表述“正”字时很有意思,上下左右中,五笔工整的笔画来表达对“正”的理解。“正”者,不偏不倚、合乎法则、顺乎道理、恰到好处。“正”其实就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把“正”看得高于一切,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注重砥砺心志,身正影直、不贪不占,公道正派、公私分明,就能问心无愧、于心自安,行得正、坐得稳。反之,如果“正”字发生倾斜,思想不纯、品行不端、为人不公,最终必生邪心、走歪路、办坏事。“正”的背后是意志、是信仰、是道德、是品行、是素养,“正”的造就,需要领导干部不断地改造和砥砺。
思想纯正是保持言行先进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保持思想纯正,才能确保言行始终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防止一些错误的东西近身附体,避免走弯路、跑偏路。思想不纯正,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坚定,是非认识必然模糊,政治立场必然容易动摇。有没有纯正的思想,不单纯是领导干部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严肃重大的政治问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思想上坚定不移、行动上坚定不移。
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十分推崇“公”,认为“公生明”“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总书记曾引用“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告诫领导干部公正是领导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官从政当以公正为最重要的德行和品格。只有做到办事公平公正,事事出于公心,处处依照公心,时时公道正派,才能不被邪私所魅惑,从而扬威立名、赢得信赖。领导干部要始终在人情与原则的天平上站稳立场、守住原则,自觉将法规政策内化为心中的戒尺,一切按制度来、按程序走、按规矩办,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以公正之心行事、干事、服务。
清正廉洁是为官做人的第一底线。***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一个人能否做到清正,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自己打不倒自己,谁也打不倒你。管住自己、战胜自己,关键是能坚守防线、恪守准则,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领导干部要防微杜渐,过好“诱惑关”,自觉远离和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要洁身自好,过好“自律关”,经常扪心自问,自检自省、自我约束;要从善如流,过好“监督关”,自觉接受监督,始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0 公道正派的操守,公私分明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公道正派、公私分明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处事之道和为官哲学。汉朝选官讲求“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唐朝对官吏制定“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的“四善”考核标准,均体现了公正廉明的要义。***总书记指出,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名节和操守。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公道正派是最基本的品行操守,公私分明是从政的基本原则,只有以公为道、持正为派,祛除私心杂念、杜绝以权谋私,才能永葆先进纯洁的本色,真正把权力用到该用的地方。
公道正派,不以利害移操守。古人讲“观操守在利害时”,一个人的政治操守和品德操守如何,当面临利害冲突的时候就会暴露无遗了。领导干部手握公权力,在选人用人、资源调配时享有一定话语权,如果做不到公道正派,会对社会公平竞争、党和政府的形象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可见,公道正派是对领导干部政治品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的核心要求,更是党性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正人,更要正己,公道正派的内涵就是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要内心纯正,自觉摆正“三观”,做到襟怀坦荡、清清白白;要处事公正,坚持党性原则,按纪律规矩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不以私情废公事;要用人公道,坚决破除成见、偏见、短见,拒绝“潜规则”,着眼事业发展需要,把德才兼备的人选任上来;要待人公平,互相尊重,一视同仁,不能“双重标准”、厚此薄彼。
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规定“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公私分明作为对自己最起码的要求,守住了这个基本原则,才可能洁身自好、不迷失方向,才能为党和人民执好政、用好权、担好责。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公与私的关系问题上常常“模棱两可”或“打擦边球”,认为用公车办一次私事、花公款请一回朋友、借公权为亲朋安排一份工作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殊不知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人情与原则搅和在一起,往往就是走向违纪违法的开端。公私不分,折射出品位不高、原则性不强、自身要求不严,对党的公信力、组织的公信力杀伤极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不仅要把“公”列于“私”前,而且要把“私”控制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51 当官有私难公道,从政无为不服人
公与私、功与过是贯穿人类社会的政治哲学和思想道德命题。对手握公权力、担当历史使命的领导干部来说,从走上领导岗位起,就时刻面临着公与私、有无作为的考验,能不能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平衡好公与私的天平、拿捏好公与私的分寸,能不能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更是对其政治品格和能力作风的检验。“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为官不为即为耻,在位平庸即为辱”,领导干部必须去私存公、干出一方政绩,方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以绩服人。
公道来自公心,以权谋私必有祸根。公心归根到底是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心,是一种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公正无私的底气。“心底无私天地宽。”出于公心方能干大事,用公心才能凝聚民心。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全是为老百姓。只有始终执有一颗公心,时刻保持正气充盈,才能为党和人民执好政、用好权、担好责,也才能始终守正理、走正道。“私心胜者,可以灭公。”一念私贪,万劫不复。为官者私心膨胀,公私天平就会倾斜,党性就会丧失,就会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纪律讲人情,就会失去公道、失去民心。领导干部要不徇私情、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不谋私利,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不以私利废公事,不拿原则做交易,不给投机钻营者有可乘之机,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不存非分之想,不越雷池半步。
做人宁可一生不仕,为官不可一日无为。***同志曾说,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做事在前,做官在后;事业为重,官位为轻,应是领导干部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当官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如果抱着混的思想当官,必然是思想上稀里糊涂、政治上随波逐流、能力上让人质疑、事业上无所建树。没有政绩的干部不配当干部,实打实的成绩才能服众,必须把政绩体现在人民的幸福里、把功德建于群众的口碑中、把誓言融入执政为民的行动中,用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来衡量工作效果。既要有立竿见影、能出成绩的“显绩”,更要有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不喊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不提脱离实际的指标要求,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52 靠人格树威信威信顶天,靠权势耍威风威风扫地
领导工作有三重境界:一是力服,具有权力的力量,让人不敢不服;二是才服,具有真理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工作能力也比别人高出一筹,让人不得不服;三是德服,拥有人格的力量,让人不忍不服。***总书记指出:“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有专家认为,领导者的成功,是由99%的人格魅力与1%的法定权力构成的。一个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干部,总是不怒自威、不令而行,干部群众自然就会心悦诚服;反之,只靠权力去压服人、支使人,权力再大,工作都是被动的,最后权失则威尽散。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古人云:“位高,得人尊敬是一时的;德高,得人尊敬是永恒的。”“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有高尚品德的人本身就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种权力之外的影响力。优秀的领导干部,无一例外都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总书记指出:“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党的干部所应具备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优良品质的外在表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缺的不是文化水平,而是精神境界,弱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人格魅力。领导干部要吸引人、凝聚人、感召人,必须具有人格魅力,唯有人格魅力才富有生命力。自身公道正派,敢于奉献,以身作则,秉公处事,则清气自生,“魅力”自然彰显,也就自然赢得同事和下属发自内心的服气。
为官半纸空文,何须作威作福。靠权势耍威风实质上是“官本位”主义和特权思想在作祟。权力不是肆意妄为的资本,***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决反对特权现象,权力是用来为人民办事的,而不是拿来抖威风的,告诫领导干部要与特权思想绝缘。列宁同志曾说:“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丰富的经验、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的才能。”靠权力发号施令,可以使人服从,但绝不会使人服气。领导干部来头再大也大不过规矩,耍官威失初心更失民心,千万不可以有权力、地位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必须静下心来想一想、问一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杜绝“狂妄心”,少一些戾气、霸气和官气,多一些地气、民气和正气,守正如初,心有江河。
53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淮安***故居处有其手植蜡梅一株,虽已逾百年,仍枝繁叶茂、高比屋肩,人称“一品梅”,大概寓意有三:蜡梅,花中一品;总理,位至一品;德行,举世一品。回顾***光辉的一生,官居一品却官而不显、劳而无怨,德高一品却死不留灰、去不留言,其大智、大勇、大德、大才,齐化作这株一品古梅遗爱在人间,滋养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为官从政提供了映照自我、躬身反省的标杆。领导干部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也是为官从政必须涵养的政治品格。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总书记指出,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诚信,是一种品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一种责任,是国家友好交往的前提。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宝。做人不诚信,做什么都可能做不成、做不好、靠不住,只有诚实无欺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在社会上站稳脚跟。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让组织和领导放心、让同事真正喜欢信任。
位卑未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民为衣食父母,官是人民公仆。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民之所忧,官之所思;民之所思,官之所行。领导干部要保持为民之心,心系万家忧乐、民生冷暖,为民请命、为民解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创造为民政绩,恪尽职守、勤勉工作,把精力用到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在抓落实上,为一方经济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
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无私则正,无我则善。离私心越远,离民心才越近。为官从政,必须祛除私心杂念,杜绝以权谋私,这绝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党的兴衰存亡、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秉公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时刻用“正”的要求来规范自己,常行公道之举,常言公道之语,不偏不袒,不私不我,不畏不媚,做到襟怀坦荡,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54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与人民心心相印。爱民者民恒爱之,乐民者民亦乐之。焦裕禄同志爱民乐民,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一门心思为群众办实事,深受群众爱戴。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开会,而是下乡访贫问苦;他开县委会的第一件事不是讲话,而是到火车站看望灾民;他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儿子,在漫天风雪中走村串户为群众送钱送粮。领导干部就是要在思想深处树立爱民亲民意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
始终做到心中有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的风雨历程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爱民贯彻工作始终。领导干部只有始终坚持公仆本色,不断锤炼亲民、爱民、为民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才能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领导干部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这一边,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民心当作最大的政治,把人民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最大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把人民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把人民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我们才拥有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永立潮头的不竭动力。作为领导干部,要对群众有心,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下性子,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对群众用心,把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作为工作的第一追求,不断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要和群众将心比心,把群众呼声、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真心换取真心。
55 为官,常担为民之责,站得正直;执政,常谋富民之策,行得坦然;掌权,常循法纪之规,寝得安稳
***总书记指出:“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为官执政掌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全部工作的价值也聚焦于人民群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领导干部只有时常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心怀敬畏、权为民所用,才能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只有始终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才能身正为范。“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古往今来,一切有志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志士仁人,无不保持着为民的博大胸怀,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把为实现人民群众意志、谋求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担起发展之责,主动谋发展,推动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强盛;担起平安之责,践行好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社会治理,让群众安居乐业;担起文化之责,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引导群众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创造健康快乐美好生活;等等。
只有始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行无负担。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胜利之本和力量源泉。领导干部只有清醒认识“我是谁”,摒弃“官本位”思想,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推动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梦想成真,才能心底踏实、怡然自得。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与人民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切忌擅自替群众做主、代群众决策,更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善于启发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提升群众,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把群众实践的智慧和力量融入科学谋划全过程,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只有始终依法依规为民用权,才能吃得香睡得安。心中有戒,行有所止。守法纪是社会各项事业有条不紊推进的根本保证,更是领导干部为官用权的根本底线。各级领导干部手里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权力,应该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戒惧,有权不可任性。领导干部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干事创业的,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始终做到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碰,品德道德的底线不可破;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关、美色关、金钱关,始终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56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领导干部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的。***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来说,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是关乎群众切实利益的事。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需求,实现群众利益,让群众满意,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无论是大事小事,只要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要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焦裕禄同志刚到兰考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时,发现火车站救灾物资堆积如山,而当地灾民却得不到及时救济,大批灾民逃荒,他便主动率领县委干部去火车站卸货、发货,将救灾物资发到群众手中,确保灾民得到救济。焦裕禄同志把群众的事作为最大事的执政理念,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然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愿望不上心,对群众生活不关心,对群众疾苦不动心。这些做法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只有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大事的思想认识,才能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同志曾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才不至于让惠及百姓的好事沦为“画饼”“鸡肋”,才不至于让有利发展的好政策变成“空中楼阁”。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的政绩观、事业观和工作观,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中坚决秉持,始终把民意作为政策制定、工作部署、绩效评判的重要依据,使各项工作始终顺应群众要求、符合群众意愿;要深入细致体察民情、真情实意关注民生、立行立改反映民意,集中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好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创造者;要始终拥有执政为民的勇气和决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由动动嘴、迈迈腿改为伸出手、迈开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在基层一线真正体会群众疾苦,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57 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对民之关切丝发必兴
***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国之大者”,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大局、根本、未来,事关方向方位、事关关键要害、事关行稳致远。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彰显出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的“政治密码”。领导干部要把“国之大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记责任使命、坚持慎思笃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群众的小事都是国家的大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彰显我们党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
办好一桩桩小事,做好一件件实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历史教训深刻启示我们,一切脱离人民、偏离人民、背离人民的政治力量,终究会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失去人民的支持。读懂人民幸福生活背后的“指数密码”,必须坚持时时事事问计于民,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把民生领域短板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58 做官先做人
***总书记强调:“做官先做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都要比一般人高,做人不合格,当官必定也不合格。可靠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是可靠的人。要淡泊名利做“大写的人”,要心系群众做“贴心的人”,要心静如水做“可敬的人”,要与时俱进做“有朝气的人”,要事业为重做“有作为的人”。
学会做人是人生的主题,做人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总书记强调:“要会做人,做好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珍惜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信念动摇、诚信缺失、品行不端、趣味低俗,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腐化堕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做得不好。把人做失败的结果就是事业失败、整个人生都失败。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必须首先是好人。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做人是篇大文章,如何修身做人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思考并躬身实践的大课题。领导干部只有经常反省反思,常思做人之道、常念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进而才能把官当好。
把人做大做好,把事做实做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大家都要思考的终身课题。领导干部在为人处世上必须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始终坚持“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才能用自己的身影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不求虚名,一心为公、默默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心系群众,时刻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获得群众认可;要心静如水,不随物流、不为境转,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随时提醒自己慎独自律,保持头脑的清醒,保持坚定的决胜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立场;要与时俱进,切实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活跃思维、开阔眼界、拓宽视野,使自己的理念思维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发现新现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水平;要以事业为重,珍惜每一个岗位,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在干中学、学中干,坚持把个人理想和组织需要、人民期待结合起来,把做事与做“官”统一起来,自觉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59 凡是视名节如生命者,都能在逆境之时巍然不倒,诱惑面前淡然处之
明代贤臣于谦曾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古往今来,这种重名节的品格,令人信从。名节何以有如此强的穿透力?关键就在于它以高洁养心、以信念养性。有之则身处贫困逆境而不卑贱,立风雨之中安稳如山,面对诱惑岿然不动。因此,古人称名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不拔之基也”,凡君子志士“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从壮志难酬、愤然投江的屈原,到胸怀天下、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坚忍不屈、秉持汉节的苏武,到拒绝劝降、视死如归的文天祥,都以报国之大义情怀而德音流百世、英名垂青史。
名节如璧不可污,士崇名节道方兴。崇尚名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亦为滋养民族灵魂的厚德文化。作为领导干部,名节赋予我们更高的内涵,是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是为民、务实、清廉的为政守则,更是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但现实中,领导干部的名节面临诸多考验。有的人弃名节如敝屣,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来者不拒,有钱就是爹,有奶便是娘;有的人什么都有,唯独丢了名节,贪欲无度,到处伸手,甚至沦落成为虎作伥的工具,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领导干部不守名节,自甘堕落或是被“围猎”,必然会损伤党的肌体,危害党的事业。领导干部只有把名节视为生命,接受组织监督,断诱惑于“始”、绝蜕变于“隐”,以“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气节操守为人生信条,才能守住人生的根本,在五光十色的诱惑和各种风浪考验面前岿然不动,成就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我们党也才能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
珍惜名节、注重操守、干净为官。***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名节和操守。名节重于泰山,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名节观。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补好精神之“钙”,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对党忠诚,铸就名节之魂;要谨记“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清廉干净,筑牢名节之基;要把“真干”作为本分,把“实干”作为责任,把“苦干”作为追求,始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夯实名节之本。
60 唯德唯廉唯实,尽心尽职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修身立德问题,要求领导干部为官有官德,做事担当尽责。做官、做事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很好地诠释了做官、做事之间的关系与内涵。领导干部就是要在实践中把做官与做事统一起来,把做官的过程作为提升政德境界的过程,把干事创业的过程作为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只有坚持涵养以德为先、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的官德,把心思和力气花在干事创业上,尽心尽职尽力抓落实,才能有所成就。
德高廉洁心无病,求真务实业有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来强调“厚德载物”“官不廉则败”“事莫明于有效”,始终把立德、树廉、求实作为做人、做事、做官之根本,成为领导干部官德的标配。在新时代,领导干部加强官德修炼尤为重要,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环境,是个人成长、国家兴旺、为官从政的基础和前提。很多领导干部出问题都是由于官德不正,不讲政德、不廉洁、不务实。对党不忠诚,严重违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严重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对人民不忠诚,利用职权非法敛财、纵容亲属擅权牟利,损害人民利益;对事业不忠诚,只想以权谋私,对办实事、求实效漠不关心。领导干部必须以德正身,加强道德自律,坚守道德底线,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明心正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必须以廉律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必须以实立业,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履职尽责。
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岗位就是责任,有责就要担当,担当必须尽心尽职尽力。***总书记强调,干部要做到责任过硬,以钉钉子的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钉钉子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钉实、钉深、钉牢。尽心尽职尽力就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把问题提出来,把工作布置下去,就尽到责任了,不管落实的效果;有的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有的工作顺利就进一步,遇到困难就退两步;等等。最终的结果就是失职失责,辜负组织和群众的重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担起担好该担的责任,尽心尽职尽力干好每一项工作,决不让机遇在犹豫中丧失、发展在彷徨中停滞、差距在喟叹中拉大。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破除“安贫乐道”陋习,爱岗敬业、夙夜在公,做到“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做到人在岗上、身在事上、心在责上,集全部心思于工作,倾一切才智于事业,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61 事到盛时须警省,境当逆处要从容
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难免会经历顺境与逆境,若能积极面对,辩证看待,便能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的人生境界。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领导干部要能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顺时保持清醒、逆时保持淡定乐观。
安而不忘危,越是顺风顺水越要战战兢兢。***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学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越到盛时越要低调谨慎,注重防范隐患和风险。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四种考验”无所不在,“四种危险”警钟长鸣。在新的历史时期,形势复杂多变,在高质量发展中,我们只有居安思危,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冷静的忧患意识,才能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作为领导干部,务必时刻保持顺境之忧,强化问题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越是如意如愿的时候越要戒慎恐惧,越是平安平稳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这样才能清醒认识形势,敏锐洞察端倪,防微杜渐,规避风险,确保行稳致远。
在逆境中逆袭,越是艰难曲折越要泰然处之。***总书记强调:“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经历非常之事,难以成非常之才。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一次次血流成河、濒临绝境的逆境中顽强拼搏,最终力挽狂澜、绝处逢生。***在“三落三起”的曲折政治生涯中,表现出了伟人的坚定信念、超人的坚强意志,成为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的典范。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逆境虽然让人痛苦,但经受挫折失败,可以增加人生“财富”,磨难同时也是磨炼。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领导干部亦是如此。面对挫折和困难,必须以强大的身心从容处之,坚决克服。领导干部要学会保持韧劲,不断用正面思维鼓励自己,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要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在难事急事中经受摔打,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要培养在困苦中乐观、在艰难中崛起、在坚持中奋进的心态、勇气和意志,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不怨不弃之态,在服务党和人民事业过程中保持乐观自信的行动姿态。
62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教人做到“静”的传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等,都说明一个道理:人生在世要善养静气。
静而后才能安,安而后才能虑,虑而后才能得。宁静、平心、静气,是一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人淡泊低调的内在反映。***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谈道,领导干部做事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的形象。领导干部静不下来,不能平心静气工作,就会得“浮躁病”,无法深入实际,不愿打基础、使长劲、求实效,最终必然会导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盛行。领导干部一旦滋长了“浮躁病”,就会使喧嚣代替宁静、浮华代替朴实、追风逐浪代替独立思考,就必然贪图虚名,不求实效,甚至劳民伤财,决策拍脑袋,办事拍胸脯,出事拍屁股,最终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做到宁静专注、平心静气,才能少些盲目武断,多些清醒慎重;少些手忙脚乱,多些淡定从容;少些追名逐利,多些埋头苦干,做到奋发有为而不计名利,廉洁奉公而不计得失,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以平心促静气,以静气促事成。做到平心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能力、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心宁气静的过程,实则是凝聚智慧、凝练思维、凝集精髓的过程。领导干部能否保持宁静,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否保持镇定自如,沉着应对,不仅是其素质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其能否担当重任的一种考验。只有多涵养些许静气,在涵养静气中开茅塞、养性情、省吾身、拓胸襟,才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中涵养静气,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通过读书,养成神闲气静、心无旁骛的好习惯,从而去除功利心理,开启人生的大智慧;要在淡泊中涵养静气,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去,任期有限、工作无限,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不升职照样干好自己该干的工作。
63 要理智地看待名利,大气地对待得失,静气地正视进退,冷静地面对成败
不同的人面对人和事,会抱有不同的心态,领导干部也是如此。平常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生命的阳光雨露,能激发高昂的情绪,凝聚顽强的意志,可以使人理智、大气、静气、冷静、科学地面对一切人和事;缺乏平常心,生命犹如惹到慢性杀手,会使人泯灭希望。***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保持良好心态,才能更好行稳致远。
品以高尚为境,心以平常为佳。人生在世,金钱、名利、地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对每件事都斤斤计较、盘算利益,那么永远也无法走出名缰利锁的牢笼。当我们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时候,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在河南省内乡县县衙,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告诫人们,官本平常人,应有平常心。然而,一些领导干部走上仕途后,随着职务的升迁,却一步一步失去了平常心:有的得意而忘形,陡起贪心,贪图金钱,贪恋美色,贪得无厌;有的任性用权,为所欲为,急功近利,专横跋扈,贪功冒进,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不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有的不知进退,不知感恩,忘记了为官的初衷,贪恋官位,无所作为。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常人,视自己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待人真诚、做人低调,以平常心看待名利、对待得失、正视进退、面对成败,始终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工作角色,做到“内不愧心、外不负俗”。当然,拥有一颗平常心,绝不意味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甘做平常人,常怀平常心。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在意的少。每一项事业,以平常心脚踏实地去做了,成功则淡定收获成果,期望落空也问心无愧。把心思精力由过于看重和在意结果,转换到更好改变当前现状的方法和计策上来,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进退、成败,阅历就会更丰富,心智就会更成熟,自身就会更聪慧,成长就会更稳健。领导干部要善于克服人性的弱点,正确认识权力、地位、政绩,摒弃官本位主义和特权思想,坚决避免自我膨胀,时刻牢记“自己也是百姓”;要把视野放远些、胸襟放宽些、境界放高些,正确看待个人荣辱得失和进退去留,不计较一时成败、一职高低,不沽名钓誉、不互相攀比;要凡事从最坏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以知足感来看待眼前的一切,不自满、不抱怨。
64 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才会保持长久的平安。领导干部要把好声名关,不粉饰政绩;把好利益关,不自我放纵;把好权力关,不忘乎所以;把好欲望关,不无所戒惧。
名利不在高,廉洁则名;权欲不在大,唯公则灵。唐代名臣张说曾写道:“钱,味甘,大热,有毒。”世上许多人只看到钱“味甘”的一面,却没注意钱“有毒”的一面,进而唯利是图,最终被钱“毒”倒。为官与发财,理应两道,这是古往今来的为官做人之本。民族英雄吉鸿昌曾亲笔写下“做官即不许发财”,并将这句名言烧在瓷碗上,分送部属军官,勉励大家廉洁奉公。领导干部只有自己算清“名誉账”“利益账”“权力账”“欲望账”,不追名、不逐利、不搞特权、不困于私欲,才能把腰板挺直,赢得群众的信赖。相反,挡不住诱惑、守不住底线,干事创业就难有底气,与群众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一个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减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一片人心。
任由千般诱惑,我自岿然不动。古语有云:“公生明,廉生威。”为官公正,才能政治清明,为官清廉,才能树立威望。从公仪休拒收鱼、杨震暮夜却金,到***三付饭费、张富清甘守清贫,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为官清廉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成为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只有珍惜组织赋予的平台和机会,不图名、不图利,公正用权、降低欲望,才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良心。***总书记强调:“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领导干部要随时打扫思想的灰尘,坚守精神的高地,慎独慎微,正确处理好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的关系,面对“微腐败”绝不能掉以轻心,遇到“潜规则”绝不能随波逐流,碰上“人情礼”绝不能欣然笑纳。
65 面对成绩,不沾沾自喜;面对失败,不自怨自艾;面对困难,不拈轻怕重;面对矛盾,不推诿扯皮
干事创业,心态决定状态,担当才能作为。面对成绩别过度喜悦,面对失败、困难、矛盾别害怕,关键是如何对待。如果面对成绩沾沾自喜,面对失败自怨自艾,面对困难拈轻怕重,面对矛盾推诿扯皮,终将会被时代洪流所清除淹没。只有常怀平常之心,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把心思多放在工作和学习上,立足岗位实干苦干,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自豪而不自满,决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荣誉是暂时的,过去取得的成绩再大,也不能成为可以享用一生的“庇荫”。现实中,有的人认为成功来得太容易、太轻松,根本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唾手可得,成天陶醉在成功与喜悦之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人,往往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俯首为民、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的人,反倒容易让群众传颂,留下口碑丰碑。领导干部切不可被荣誉和成绩蒙蔽了双眼,沾沾自喜,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一切工作回归到零始状态,居安思危,不骄不躁,乘风顺势、锐意而上。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今天的骄人成绩,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挫折和困难当成最好的磨砺,越挫越勇,越磨砺越锋芒。拒绝了失败,就是拒绝了成功。领导干部要坦然面对挫折、乐观应对挫折,变挫折为动力,把挫折当成锤炼自我、丰富阅历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在经受挫折中砥砺意志品格,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不经风雨,不成大树。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现实中,有的干部工作拈轻怕重,岗位挑肥拣瘦。这种人即便短期内看似赚了些便宜,时间长了,群众看得真,组织辨得明,小算盘打得再精也会得不偿失。***同志曾说道:“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要到吃劲的岗位练能力、挑繁重的担子练肩膀、去艰险的环境练胆识,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主心骨。
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官应为民做主。现实中,有的干部“踢皮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消极应付,态度生冷、高高在上,口头禅是“这事不归我们管”;有的干部遇到问题往上推、落实责任往下移,出了问题把板子打到基层,把压实责任变成往下“甩锅”。推诿扯皮者易辨难治,根源在于他们往往安于现状而不思奋进、安坐官位而不想干事、安享“俸禄”而不愿奉献,一心想的是当“太平官”,混日子、熬年头、“软着陆”。领导干部要消除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观念,强化迎难而上的责任意识,在大事难事面前不回避,敢啃硬骨头、勇挑重担子。
66 即便在势利纷华中,依然近而不染;哪怕是野渡无人时,犹自独立横舟
俗话说,“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总有烦恼;心态平和,一切都好”。一个人能否坚持本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无论身处门庭若市的环境,还是无人之地的环境,只有不忘初心、守住真心,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权位,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职责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身在社会中,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对于位居高处的领导干部来说,诱惑更多更大,更容易掉入欲望的陷阱。“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陶渊明曾告诫世人在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守住初心使命,要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菜根谭》中说:“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一个人虽然身处淤泥,但在把握好尺度的同时也保留真实的自我,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历圆滑而留天真,这才是“大智慧”。***总书记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能在风云变幻之际,坚持自我操守,提升个人能力,严格约束自己,严守用权边界,做到办事有原则、起止有分寸,打造“钢筋铁骨”抵御诱惑“荆棘”,增强“丹田内力”克服激流险滩。
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慎独”的要义就是独自一个人时仍能严格要求和保持自我,始终做到表里如一。慎独作为一种高度自律的状态,既是个人修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有效检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自以为无人知晓、无法察觉,便降低自我约束标准,最终导致踩红线、跌深渊。***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慎独”,要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许多落马干部恰恰是做了“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的“两面人”。只有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能够不做任何坏事,才能不被围猎。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高度自律,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各项法律法规,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定力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
67 厚德忠诚,心中有党;勤政为民,心中有民;求真务实,心中有责;清正廉洁,心中有戒
***总书记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不仅是对为政一方主官的要求,所有的领导干部也都应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以高度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党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对党和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书写忠诚、检验忠诚、识别忠诚、颂扬忠诚、传承忠诚的历史。革命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共产党人对党和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和平建设时期,大批英模人物,用奋斗拼搏乃至生命做出了生动而深刻的回答。领导干部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立身之本、立身之魂,作为百德之首、百德之帅,要把讲忠诚大德、树忠诚大德、行忠诚大德作为第一位要求,要时刻把入党誓词记在心中、化作信念、付诸行动。
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民,就是当好公仆,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总书记谆谆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心中有民天地宽,心头装着老百姓,干事创业就有底气,就能冲破一己之私的小格局,抵达充盈而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就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里、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心中有责不浮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也是共产党员不可或缺的精神。***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必须厚植求真务实的红色基因,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做到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在其位、谋其政,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
心中有戒不妄为。“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欲望的背后是陷阱,贪婪的尽头是毁灭,这是一笔再清楚不过的“廉洁账”。为官者应有自省自鉴之智、修身进业之德,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如此才能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赢得万古长青的口碑。领导干部要保持头脑清醒,时刻明辨是非,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68 只想单打独斗或者一个人揽功的人是不会成为伟大领导者的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心往一处想,才能劲往一处使。奋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非凡事业必待非常之功,团结一心、汇聚各方强大合力,是我们闯关夺隘、勇毅前行的最强大动能。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淮南子·说山训》中云:“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意思是,有只鸟即将飞过来,把网张开去捕捉,捕到鸟的只是一个网眼,现在用一个网眼去捕鸟,那就永远也捕不到。“罗之一目”与“一目之罗”,虽然都是“一目”,结果却是“得鸟”与“失鸟”。***总书记强调:“实践一再证明,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任何单打独斗的思路,任何孤芳自赏的傲慢,最终都必然归于失败!”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没有众志成城的精神,我们党就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更多新挑战,更需要领导干部大力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精神,拧成一股绳、通力配合,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实现突破。不能“烧自己的火,热自己的锅”,只顾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这样一来,所做的工作皆成了“一目之罗”,好举措难推进,好政策难落地。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归功于众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胸怀气度。争功诿过,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是与***总书记关于担当作为的要求相背离的。在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进程中,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多一分任重道远之心,少一分名利捆绑束缚,不能自诩劳苦功高、争功推过;要将私欲关进“纪律”的笼子,破除心中的“小算盘”,在工作中坚持“有了困难一起上,赢得荣誉大家享,出现问题我来扛”,以“揽过不揽功”的从政境界,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养成崇仰推功揽过的精神境界,追求工作实绩、淡化个人名利,不争功、敢担责,警惕争功诿过的歪风邪气,荣誉面前不热衷追逐,利益面前不斤斤计较,困难面前不绕道而行,责任面前不推诿扯皮,激发干事创业的心劲,营造团结奋进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