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领导的正能量 五、谈学习

自满是勤奋的终结。自满是一种满足于已有成绩而沾沾自喜的心理。人一旦产生自满,就会懈怠不前、不思进取,过上“吃老本”的日子,最终坐吃山空。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警醒,知不足、不知足,提升自我、苦练内功,才能取得事业成功。器满则溢,志满则退。“满招损,谦受益。”自满是自己亲手挖掘的陷阱,人一旦坠入其中,就如同被蒙蔽了双眼,夜郎自大、盲目乐观,渐渐地看不清方向、失去前进动力。领导干部只有保持永不止步的进取心态,敢于撕掉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和已有的“成绩单”,不让昨天的成绩和荣誉成为继续前行的包袱,保持永不满足的清醒,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不断追求新的成就。切忌沉迷于过去的成绩。***同志有句名言:“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过去的成功和经验用于新的角色和环境,结果往往四处碰壁,自己给自己造成很大的瓶颈和障碍。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对自我不断扬弃和否定,才能够承载更多、走得更远。领导干部必须打破惯性思维,克服工作惰性,保持执着认真、创新求变、超越突破的心态,与时俱进,开创未来。始终保持“本领恐慌”。国画大师李可染晚年仍自称“白发学童”,依然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求知欲。当领导干部也应该如此,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边学边干、以干促学。要正确看待自己,在表扬赞誉面前保持警醒,在鲜花掌声面前看到差距,永不满足、追求卓越。要有“本领恐慌”意识,时刻为自己“加油”“充电”,使自己在思想上、能力上、行动上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谦虚是一种能力。谦虚是指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不自负、不鲁莽、不一意孤行。饱满的谷穗总是谦卑低头,强大的人总是谦虚低调。谦虚的人,待人真诚、以德报怨、求同存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自大的人,往往咄咄逼人、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只会失人心、坏事情。领导干部唯有不断涵养谦虚的能力,才能始终不骄不躁、行稳致远。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谦虚的人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骄傲的人则往往在孤芳自赏中沦为被淘汰的“井底之蛙”。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空杯”心态虚心待人、虚心学习、完善自己。自高者境危,自大者势单。“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谦虚的人能够平易近人、以德报怨、求同存异,容纳不同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批评,工作中善于集思广益,敢于敞开大门邀请群众参与、监督、评价,更容易建立起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众基础,最大限度避免绕“弯路”、走“邪路”。当领导干部,要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谨慎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决策、每一个细节,看准方位、找准站位、把准定位。要从大局出发,绝不能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绝不能“自命不凡”、主观武断、拍脑袋办事。不要错把平台当本事。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处于关键时期、决胜阶段,不允许我们沾沾自喜,躺在既有成果上坐享其成。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的敬畏之心,弯下腰来做事,低下头来做官,不能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为所欲为的资本,也不能把别人的尊重当成高高在上的理由。

不学无术加妄自尊大,等于必出洋相。不学无术是指因没有学问导致没有办法、没有本领。妄自尊大是指自以为了不起,过高地看待自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俄罗斯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经说过:“蠢才妄自尊大,他自鸣得意的,正是受人讥笑奚落的短处,而且往往把应该引以为奇耻大辱的事,大吹大擂。”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每天总是浑浑噩噩、迷迷糊糊、得过且过,如果再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那只会找不到北,沦为笑柄。切忌“本事不大胆子大”。《礼记》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真正有本事的人,既不会大肆宣扬自己的成绩,更不会自以为神通广大、无所不会、无所不通,而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再接再厉、奋勇争先。领导干部要懂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以谦逊之心待人接物,藏锋守拙,厚积薄发。切忌“一瓶不满半瓶摇”。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是看别人怎么样,而是先要掂量一下自己,明白自己有多大能耐、多大本事,这样才不会因盲目攀比、自不量力而碰得头破血流。领导干部要懂得审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不断发扬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只有打好基本功,才能行稳致远。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干事留给自己,把升迁交给组织,培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真正蓄积力量谋长远,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干事业,不图虚名、不事声张,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求知的意志,比学习技巧更为重要。***总书记指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求知者的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如果没有决心和毅力,那求知往往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领导干部不仅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更需要拥有持续恒久的求知欲、上进心。人生有终点,知识无止境。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恩赐,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学苦读和实践积累得来的,是一个人勤学敏思、奋发向上的智慧结晶。古代的“十年寒窗苦读”成就了不少文人大儒。今天的领导干部要想学富五车,就必须孜孜不倦、潜心修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勤学好问的精神。锻造学一辈子的意志。***总书记强调:“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领导干部要树立“时时学、一世学”的理念,把读书作为一种修养、一种习惯、一种内在需求,铸造终身学习的意志。培养永不知足的精神。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当一个人感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再也不能满足于在地上爬。”对于学习的不知足正需要这种展翅高飞的感觉。不知足现有的知识,是追求进步的表现,是对学海无涯的深刻领悟。领导干部要有对知识不知足的精神,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领域,努力达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人的差距在业余。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人与人不同,除了机缘、能力、性格差异外,更重要的是业余时间。领导干部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就能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优势。有余力则学习。业余时间是领导干部休息、静思、学习和恢复体力、精力的好机会,也是反映领导干部作风特别是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窗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对待业余时间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运用。作为领导干部,就要发扬肯吃苦的学习精神,不断创新学习理念,把工作之余的学习视为工作的拓展、学习的延伸,使学习适应岗位要求,顺应时代特点,符合现实需要。保持学习的“饥饿感”。人不吃饭就会饥饿,腹中空空,需要进食,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和意识反应,提示人们必须补充能量。对学习的“饥饿感”,就是对自身已有知识和能力的不满足感。如果对学习充满“饱腹感”或“厌恶感”,那么学习就成了被动的难事,就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增进知识。领导干部只有保持对学习的不满足感,才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沉下心来学习。注重“八小时以外”充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对八小时以外时间的利用。”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工作时间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下班后也不能放纵自己,放松对自我的约束。要充分把握好业余,让自己从低级趣味中彻底解脱出来,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好学的人必成大器。曾国藩曾给自己拟写了看书、练字、静坐、思考等自我管理的准则,最后达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境界。当今社会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领导干部只有好读书好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涵养自己的格局,拓宽自己的眼界,锻造自己的真本领,创造让组织和人民满意的业绩。学习力是核心竞争力。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造力、最本质的竞争力,是衡量人才的真正尺度。***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好学才能上进,领导干部只有大兴学习之风,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别人。自我超越是认清自己,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精神,其要义是持续不断产生新的创造性和生命力。自我超越的人会时刻反思、充满朝气、勇往直前,不断把思想与实践升华到更高的理想境界。特别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思想的敏锐性、思路的开阔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淘金要千遍万遍地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领导干部必须让学习永远在路上,反复学习、反复思索,真正练就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保持活力的最大的秘密就是学习。***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读书是思想的感悟与升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紧迫感,不断在学习中调整,让自己始终保持活力和创造力。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昨天的人才不一定是今天的人才,今天的人才同样不一定是明天的人才,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其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取决于其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依靠学习开阔眼界。书本里面蕴藏着许多知识和学问,能够增长知识、打开思路。领导干部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武装自己,才能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工作思路,打开工作局面,避免成为“井底之蛙”。依靠学习走在时代前列。拥有知识的人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够有超前的思维和意识,不断思考人生和生命,探究美好的人生并为之奋斗。领导干部要善于依靠所学知识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使自己的大脑时刻思考新问题、新挑战,真正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破解难题,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做一个探索者、开拓者、弄潮儿。

博学而后多识。博学指学识渊博丰富,多识指具备很多知识和见识。博学是多识的基础,但博学不一定就多识。现实生活中的“书呆子”“死读书”,往往是既不“博学”又不“多识”的典型。他们没有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转化,变成可以指导实践的真知,而是变成了教条。领导干部只有广泛学习,才能见多识广。学习在于积累。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是应当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面广,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领导干部只有俯下身子、沉下性子,一点点学习、一点点积累,才能积少成多,汲取渊博的知识。见多方能识广。见识见识,有见才有识。《呻吟语·修身》有言:“胸中有一个见识,则不惑于纷杂之说。”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识是决定领导干部思考层次和水平的最深刻内因。领导干部是引领者和决策者,除了要有学识之外,还必须具有过人的见识和胆识。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见得多、经历得多,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对自如、处变不惊。懂得跨界学习。当今知识领域分门别类、纷繁复杂,知识体系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领导干部如果只懂一样、只精一科,那将会把自己束缚起来。必须既学精本职的,又大胆涉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知识,真正读好“万卷书”,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使自己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欲揽瓷器活,须有金刚钻。古时候瓷器破了,工匠就会用金刚钻修补,非能工巧匠不可为。一个人既要清醒认知自身能力水平,有多大本事就办多大事;又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能力不足”的忧患感,不断使自己的能力本领与担负职责相匹配。自知之明最可贵。不管做什么事,事先不好好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很容易事与愿违。才要配位。想担当勇担当、遇事不躲,这是好事,但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一个正确的估量,去做和自己能力不相匹配的事情,那么不仅会耽误了工作,也会害了自己。没有本事的担当就是花架子。***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干事的意愿和干事的本领,缺一不可。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风险、压力、挑战,唯有激发内生动力,在持之以恒的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中不断补足能力短板,真正练就一手“绝活”、几把“刷子”,才能担当重任,当好时代的劲草、真金。绣花要得手绵巧。领导干部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要政治过硬,而且要本领高强;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在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的当下,如果空凭一腔担当的热血,却没有干事创业的“十八般武艺”,不仅成不了事,反而会让人觉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只有专业,才能卓越。专业是指人类在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生活生产实践中,长时期从事或用来谋生的具体业务的作业规范。做任何事情,只有做到专业、精通,才能在某一行业做出彩、做出成就。领导干部不论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做得专业,做得深入,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干一行,爱一行。古人讲:“不专不诚,焉能成事。”生活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的人,很难把一件事情做彻底、做出成效、做成精品。成功者的行为往往体现出这八个字:“意不并锐,事不两隆。”领导干部只有精神专一、业务精通,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管理领域的行家里手和专业人士。术业有专攻。社会快速发展,分工日趋细化,导致不少领域的专业性领导干部严重缺乏。因此,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是领导干部谋事创业的重要前提。要破解领导干部“非专业化”的现象,就必须提升其专业素养。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精神,力求专业、追求卓越,才能不断增强对业务的把握能力。培养又博又专的精神。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领导干部是各领域行业的管理者,更需要提升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博览群书,扩充知识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干部。既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创业创新的起点。马克思说过:“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要想不断发现、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学习是一种习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一丝懈怠。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蹴而就。知识无止境,学习永远在路上。学习贵在有恒。子曰:“学而不厌。”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持之以恒地学习。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日日学、月月学、年年学,不能把学习当作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一种任务,更不能以功利之心去读书,把读书作为晋升的“敲门砖”,否则对知识总是一知半解,糊里糊涂。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穷尽一生也难以完成的重大工程。21世纪是一个学习、创新的世纪,知识更新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学习止于学校、止于少年,那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自己终生孜孜不倦、刻苦求学的精神,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哪个年龄段,都要把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必修课。一切归于零,从新学习。俗话说:“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未知的领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现实存在的,没有谁敢说无所不会、无所不精。任何人在知识面前都是渺小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任务以及越来越大的挑战考验,领导干部必须保持“空杯”心态,勇于归零,善于清空自己,对自己不断地扬弃和否定,向书本学、向历史学、向人民学、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才能够让自己承载得更多、看得更远。

养成读书习惯,建设书香人生。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让人开阔见识,让人增长智慧,让人观念意识不断更新,让人思想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只有培养手不释卷的习惯,营造开卷有益的氛围,养成读书习惯,培养书香人生,才能真正干得得心应手、做得信手拈来,脱离低级趣味,做到拒腐防变。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自古都是文化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大量的学习和阅读,所谓“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领导干部来说,读书既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一种政治责任,只有不断从书本中汲取养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做一个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饱学之士。读书增进知识,知识改变气度。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提升个人的修养。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在谈话。有人说,打开你喜爱的书,就走进了另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读书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读自己喜爱的书,读自己想读的书,读自己愿读的书,在宁静的时空里细细品尝、认真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的跌宕涌动,进而拥有一份愉悦、一份快乐。让阅读成为精神支柱。思想高度决定语言和行动,精神世界、理论境界都可以通过阅读提高、升华。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读书,视野才变得开阔,才不会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才不会造成精神的疲软和人生的乏力。领导干部要少一点应酬,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在学习中提升正能量。正能量是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正能量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积蓄和酝酿。领导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激发自身的正能量。用学习改造主观世界。高度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改造世界的任务,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方方面面诱惑很多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真正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纯洁自己的灵魂。用学习树立积极心态。***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爱好读书学习的人,每天都有一颗上进的心,通过读书能够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领导干部要通过读书,与贤者为伍、与高尚同行,摒弃私心杂念、锤炼道德操守,使自己不断迈向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以上率下引领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正能量。用学习提升精神境界。学习英雄楷模精神,崇尚光荣者,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质与精神风貌,让正能量引领社会,人民才能坚守正确的价值理念,英雄精神才能长存,社会才能健康稳步发展。在新时代,领导干部更应该认真向英雄模范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勉励自己,始终把忠诚和信仰刻在心中,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