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当下就是禅 禅的智慧风光

禅,是不见不闻的世界,然而生活在世间的人们离开世间的见闻觉知,如何求得禅法的门径?佛世时的呗比丘以感人肺腑的悠扬音声,阻止波斯王攻打邻国的计划;印度的马鸣菩萨以一曲自作自唱的“赖吒和罗”,使华氏城五百位王子悟道出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以“玄奘西行”的故事为经纬,流传六世纪之久,寓义深邃,雅俗共赏;铃木大拙以般若文字弘扬佛法,引起多少欧美人士的共鸣。凡此清凉六根,进而感动心灵深处,激发本有佛性的方式,何尝不是禅理的体现。

——《禅话禅画·序》

禅,是言语道断的世界,但所谓“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禅的境界,固然无法言诠,但如果全然不说,一般人怎能领会禅门胜义?所以千古以来,禅宗的祖师大德无不老婆心切,努力说禅,多少公案、语录也因此而流传后世,至今为佛子们所津津乐道。

——《禅话禅画·序》

知识与悟道不同。知识是从分别意识上去认知,悟道是从无分别智体证。禅,也不是从枯坐默守中可以悟得;禅,仍然要经过分别意识到无分别智,才能见性。

——《星云禅话·画饼充饥》

禅是活泼的,只要能在参禅中,体悟万法皆空的法性,生活里,就会感受到“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此,行住坐卧是禅,扬眉瞬目是禅,只要心神领会,人间哪里没有禅?

——《星云禅话·禅非一物》

禅者的语默动静,另有一番深意;禅者的生活作息,别有一番境界。他们的机锋险峻,言行虽然朴素单调,但妙味无穷;他们的警策虽然严厉,但风度亲切,达观超凡。

——《星云禅话·谁是禅师》

听明白后,要融会于心,那是理解;见到什么,要体会实践,那是修行。修行的深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星云禅话·圆融之道》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好坏,当然也没有输赢。禅的世界,是不争论的世界,是一个有规律、有次序的世界。

——《星云禅话·公鸡与虫儿》

禅宗的教学法,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禅的教育,就是不说破,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

——《星云禅话·洗心革面》

有人问:“禅者有生死没有?”答曰:“禅者或有生死,但禅者在生死中非常自在。”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面对生死,能从容放下,正恁么时,亦即是解脱自由了。

——《星云禅话·也是恁么》

禅,不是逞口舌之能。禅者没有成见,当赞美的时候赞美,当批评的时候批评,这都是禅的艺术。

——《星云禅话·怎能会得》

天堂净土在哪里?在真正的禅者眼中,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天堂净土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星云禅话·乞丐与禅》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星云禅话·高与远》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就是禅者的风范。

——《星云禅话·求人不如求己》

学佛之人,如果有禅,不但为自己想,更为别人想,怎说禅者只重悟道,不重慈悲呢?

——《星云禅话·存财于信徒》

禅观的世界是刹那的,也是永恒的。在禅观的世界里,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所谓“一念三千”,刹那之间的一念,具足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刹那之间就是无量阿僧祗劫,就是永恒。因为在禅者的世界里,泯灭了大小、有无、长短、远近、你我、自他的对待;在禅者的世界里,一即一切,他把法界一切都融会贯通了。因此,刹那即是永恒,永恒也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星云法语·禅观的世界》

禅观的世界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禅观的世界里,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无边的法界。所谓“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一般人认为渺小的芥子都能藏须弥,所以禅者的世界里,是渺小的普遍,也是伟大的包容。

——《星云法语·禅观的世界》

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解脱的人,如潺潺的流水,再茂密的竹林,也不妨碍流水的经过;如同山顶上那片白云,再高的峻岭,也挡不住它的飘行,因为它来去自如,好像一个禅者的心境,那么潇洒自在。

——《星云法语·禅的譬喻》

禅观的世界是生死的,也是涅槃的。生死是人生的实相,有生必然有死。一般人害怕谈死,其实死并不可怕,因为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死亡朽坏的只是身体,我们的真如自性,法身慧命没有生死。所以在禅者的境界里,生命是永恒不死的,永远在涅槃里,永远如如不动,这才是真实的生命。

——《星云法语·禅观的世界》

所谓“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一个禅师,他不依圣言量,不拾人牙慧;他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这是一种“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泯除一切世俗名言框架的潇洒自在,是一种“任凭天崩地裂,且奈我何”的自我肯定。

——《星云法语·禅的修行》

参禅打坐久了,不但身心平衡,理念明净,也可以悟入人生的真谛。悟的境界,是心中呈现另一个无量无边、光明解脱的世界。久远过去的事情,会重新浮现在眼前;遥远以前的人和事,也都会慢慢地向我们集中靠近。所谓“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懂得了人生究竟“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就能安顿身心,远离颠倒恐惧。

——《星云法语·静坐的功效》

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意指没有云的地方,天就会显现。解脱者,就像一片蓝天,不让烦恼绊住,没有无明束缚,就是世间尘劳,也系不住他,一切都不会挂碍于心。

——《星云法语·生活的解脱》

禅者被冤枉,受了委屈,都是心平气和。像舍利弗被佛陀喝斥他受不净食,舍利弗即刻将所食之物吐出,并惭愧自己的粗心大意,诚心感谢佛陀的教导;寒山大师被误会挪用国库的公款整修寺院,而被放逐边疆,寒山大师神色自若向师友告假,宛然要到远方旅行。神秀大师本来已是五祖弘忍的首座,但半路杀出六祖惠能,神秀禅师仍然欢喜承担,尤其在北方指导禅法时,一样赞叹南方的惠能,如果他不是在禅修的过程中得到平等心,何能有这么豁达的表现呢?

——《人间万事·禅心》

一个解脱者,有自受用的生活,也有他受用的生活。因为解脱了,自有道德与修养,如同桂花的幽香,能够影响到周遭的每一个人。解脱的人,赞美超越的生活,显露芬芳的气质,自知而不骄慢,自信而不傲人。

——《星云法语·生活的解脱》

有情说法,我们都听得懂;无情说法,其实更是美妙好听。

天空的白云飘飘,江河的流水滔滔;春去秋来,岁月如梭,花开花谢,时光荏苒。我们的周遭,我们的每日生活里,哪一样不是无情在对我们现身说法呢?禅师竖起了拂尘说:“你懂吗?”如果懂得拂尘竖起来的意义,那就是开悟了!禅师指着庭外的柏树子说:“你会么?”如果你会的话,当下就是一位禅者了!可惜,空谷回声、天籁和鸣,不容易懂得。假如我们除了“听”懂有情的说法之外,还能“会”得无情的说法,那就大事都解决了!

——《迷悟之间·无情说法》

真正的禅者,他的看法和修养,不是一般人的模样。须菩提甘愿被外道打死,飞锡禅师把生死当作游戏,普化禅师以游四门与人开玩笑的方式告别人间,德普禅师令弟子办斋祭祀,在享罢祭祀之后怡然长辞。生死是最苦的事,禅者却能嬉戏作乐,这不是禅心的力量而何?

——《人间万事·禅心》

有情说法可以用耳朵来听,无情说法必须用心去领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无情万物无一不是在跟我们说法:春花秋月固然让人赏心悦目,鸟叫虫鸣一样令人感动于心。赵州“茶”,是赵州禅师用“茶”在说法;云门“饼”,是云门禅师用“饼”在说法。晨钟暮鼓、铛铪鱼磬,哪一样不是在对我们启示、说法呢?

——《迷悟之间·无情说法》

禅,就是灵巧;空,就是灵巧;般若,就是灵巧;觉悟,就是灵巧。赵州禅师的“小便去”,就是灵巧;古灵禅师的“有佛不圣”,就是灵巧。《六祖坛经》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楞严经》的“论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都是灵巧。

——《迷悟之间·学习灵巧》

“为什么”,是具有启发性的。禅门的诘问:为什么你背着死尸到处行走?为什么你不能认识娘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为什么把那么重的石头背在心里?为什么要说生死事大?为什么你到今天才来?能问“为什么”的人,他必然是有思想、有看法、有见解的人。

——《迷悟之间·为什么》

想得开,看得破,这就是“豁达的人生”!弥勒不被布袋所拖累,金碧峰不为玉钵所拘囚,乃至赵州不受赵州茶的操纵,云门不受云门饼的牵绊,万事能够放下,那是何等逍遥自在的人生啊!

——《迷悟之间·豁达人生》

举止威仪可以增加我们的魅力,态度从容也能展现我们的魅力。魅力可以是先天的气质,魅力也可以透过后天养成。禅门祖师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一瞬目,都能启发学人,令人去迷开悟,其实这也就是禅者的魅力。

——《迷悟之间·散发魅力》

禅宗有一段开示的语言,说明一个人从愚痴而到达觉悟,其过程就如“大死一番”。此即说明,在生命的流转里,除了真心以外,我们的习气、烦恼、无明,必须经过多生多劫,千生万死、万死千生,才能慢慢超脱。就以现实一期的生命来说,也有许多的陋习、私心、执著,没有大死一番,便无法重生。

——《迷悟之间·大死一番》

在佛门里,有许多的大德高僧,他们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生要欢欢喜喜而来,死也要欢欢喜喜而去。因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有休止。从历史上看一些禅者,有的田园荷锄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终;有的吹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东门西门,向亲友告假而去。所谓“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来去去,根本就不用挂怀。

——《迷悟之间·生死泰然》

善慧大士一家的“坐化立亡”,王打铁在火炉边的“站立往生”,丹霞禅师觉悟“考官不如考佛”而剃度等;他们能够“拥有”,也能“空无”,他们在功名富贵、穷通得失之间,都不忘自在,这就是豁达人生。

——《迷悟之间·豁达人生》

知足乃无上财宝,富上大师故意前往无人的地方化缘,大梅法常禅师以松花为食、以荷叶为衣。乃至古来多少仁人君子,只求生活能温饱就好,他们并非不知钱财物质的宝贵,只是不想被欲望所役使。

——《迷悟之间·知足与能忍》

悟道,如同睁开了智慧的眼睛,走在人生的大道上,途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会伴随我们走向前程。看到宇宙的万有、社会的万象,心中自然也会如同有了一面明镜般,能够看清、明白、了然于心。这不只是看到外相,而是看到宇宙世间的来龙去脉、前后关系,那将是何其美妙的开悟世界啊!

——《迷悟之间·开悟》

棒喝看起来是体罚,是责备,却是非常慈悲、非常含蓄的,一般不够资格的学生,是不容易得到老师的棒喝。马祖禅师的一喝,让百丈禅师耳聋三日,黄檗和临济师徒,道得是三十棒,道不得也是三十棒,这是禅的妙用,也是最高的教育。

——《迷悟之间·棒喝》

所谓“开悟”,就是要明白自他关系,明白因缘条件,明白时空未来,明白万有同源。要把宇宙人生的问题,都能了然于心,甚至把人我、自他的关系,都能处理得平等、和谐,都需要悟道的功夫。

——《迷悟之间·开悟》

禅门的人,看到花开花谢,悟到世间无常;见到父母打骂儿童,悟到人生是苦;看到人我是非斗争,悟到自他平等;看到诸法万有,都无实性,悟到苦空无常,皆有因缘。我们能够明白万法皆空,空中有无限的妙有,就能开悟。

——《迷悟之间·开悟》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佛教里,如地藏王菩萨能到地狱度众生,不为地狱所染,因为他具有免疫的抗体;像观世音菩萨能自由自在地游诸国土,不怕邪魔侵扰,反能救苦救难,因为他免疫的抗体很强;像维摩居士能入酒肆淫舍度众生,也因为他自身具有免疫力。一个禅者在十字街头教化,如果不能无动于心,不具备抗拒外界干扰的功能,如何能成为一个禅者呢?

——《迷悟之间·免疫力》

“贫!贫!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禅师们对于安贫乐道,所谓“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发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他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享有但不一定要拥有。例如有的禅师,明天的午餐还不知道在哪里,他却说:“没有关系,我有清风明月。”有的禅师,皇帝请他下山,他不肯,只愿以山间的松果为食,与大自然同在。

——《迷悟之间·安贫乐道》

一个真正的人间禅者,要头顶着青天,脚踏着大地,眼视芸芸众生,耳听苦难音声,把和平幸福布满人间!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现代佛教四化》

禅者待人接物,秉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禅者无染著的智慧风范。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禅悟是脱胎换骨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语言所能说明的,不是有形的现象所能诠释的。如果以常识的妄执去知解禅境,仿彿雾里观花,无法参透禅的本来面貌。因此,要了解禅的境界,须具备实际禅定的功夫。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与文人》

我们所执著的人我是非,我们所懊恼的污辱毁谤,在禅者悟道的胸襟里,不过是一场人间儿戏罢了。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者云游与参访》

一般人认为最污秽的地方,禅师却能逍遥自在。因为他们的心洁净无比,纤尘不染,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净国土,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解脱。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唯有通过对“有无”对待的妄执,才能透视到诸法“是无是有,非无非有,是可有是可无,是本有是本无”的实相。这种超越向上,是禅家必经的途径,这种境界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禅门一千多则传灯的故事,不但玄奥,而且美丽。那些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如何统一见解;从差别中,如何融和思想;从分离中,如何相依精神;从人我中,如何相通两心。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禅心与物境融摄无碍,大千世界充满无限美好的风光,涓涓的溪水是诸佛说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岗是诸佛清净的法身。泯除了经验界“有无”的对待之后,禅的世界是多么的辽阔!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举。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着“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人我是非,没有荣辱毁誉;过着如行云、流水般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超然物外的生活。

——《人间佛教系列·缘起与还灭·从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

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禅者超越对待,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无烦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逍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禅者能自尊自重、定慧观照,纵然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洒脱自如,不失庄严。因为有了禅,就有智慧观照,能看透随荣辱毁誉而来的欣喜与厌恶。而一切无所系念与执著,自然能走出一片清明洒脱的天空,这也是禅者参禅求道的高远境界。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有了禅,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看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参禅能够参得无求无著,息灭种种妄想,便能见性成佛,和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禅师说的话,往往离经叛道,可是他是对的;凡人说法,不敢有一字违背佛经,仍然是错的。禅师在屎尿中都能见到“道”的存在。凡人在佛殿三日三夜,也见不到佛。虽然禅师与我们吃同样的食物,呼吸同样的空气,然而禅师可以做的事,凡人未必可以做;禅师可以说的话,凡人未必可以说,这就是“证量”有无的差别。

——《佛教丛书·宗派·禅宗》

还没有达到开悟的境界,就强要摭拾开悟者的皮毛,画虎不成反类犬。佛性是超越一切的,要截断两边,不思善,不思恶,才真见性。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明心见性的人,了知万法不离一心,所以能不惑于外相的变迁,能不受时空的限制,住于如如不动的佛性中,把握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我们的佛性遍一切时,尽一切处。因此,明心见性的人不逃避人间的苦乐,而视苦乐为锻炼自己意志的试金石。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明心见性的人,对一切境尽是乐境,一切处无非西方,一切时悉皆解脱自在。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禅者证悟的境界:

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

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没有生老病死的恐惧。

——《佛教丛书·教理·学佛的次第》

明心见性之后,前面的世界,固然灿烂风光,后面的世界,一样辽阔深远;当仁不让,固然可以领导群伦,谦冲自牧,更可以认识自己;举一反三,固然可以进步神速,脚踏实地,更可以站稳步伐;犀利辩才,固然可以慑人以威,忍苦耐劳,更可以服人以德。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我看花,花自缤纷;我见树,树自婆娑;

我览境,境自去来;我观心,心自如如。

这就是禅心的世界。

——《佛光菜根谭》

生活中的禅心,可以相互交流,和谐群我;

生活中的禅心,可以彼此欣赏,怡乐自他。

——《佛光菜根谭》

禅者,他惯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紧逼至穷巷死角,让你身心如桶底之脱落,便能如同蛟龙之入潭,兴风作浪了。有时看似违逆的人情,正是禅的大机大用。

——《星云大师讲演集·生命升华的世界》

有禅心的生活,虽然没有冷暖气的设备,但是热情的太阳曝晒着我,清凉的和风吹拂着我,天上的明月、地下的繁花任我欣赏,峻峭的崖壁、幽静的溪谷随我遨游。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粒砂尘,都蕴藏我全部生命的喜悦,世间上还有什么比拥抱全宇宙更富有的事呢?

——《星云大师讲演集·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禅师从较高的境界来看世界,从差别中认识平等,从动乱中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廓然寂静,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就如同陶渊明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星云大师讲演集·禅师与禅诗》

有了禅,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连生死都不畏惧了。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禅的功夫之前无有不办啊!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禅门的人生观,好像皮箱一样,有时候,要提得起,有时候,要放得下。当提起的时候提起,当放下的时候放下。而没有禅慧的人生,当提起的时候不提起,当放下的时候不放下;当放下的时候反而提起,当提起的时候反而放下,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开示》

禅门悟道,最忌聪明分别。在禅的世界里,真的假不了,假的不会真。悟道的斤两有多少,遇到明眼人,怎样也瞒不了。

——《开示》

禅扬弃了既定的观念,在违逆的人情中,见至情至性的奇峰。禅师们对人间的教育,往往以无理对有理,以无情对有情,来显示其高妙的智慧与深沉的慈悲。

——《星云日记》

有了禅的素养,即使是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一段不悦的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六祖坛经讲话·前言》

究竟的解脱,是超越入世与出世,使精神与物质两相兼益,使生活与修行相得益彰,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逍遥自在的一种意境。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悟道的人,在悟的那一刹那,真是天崩地裂,山搖地动,不但过去的迷妄粉碎了,自己与宇宙虚空融为一体,现前的更是另有一番新的风光,是另一个真实恒常的世界。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有人问,涅槃了以后,安住在哪里?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机应化。

——《六祖坛经讲话·机缘品》

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面,忽然见到真实。过去是错的,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非的,现在是是的。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在悟道者的世界里,任凭怎样卑屈的工作,他也不认为下贱。因为工作是神圣的,为众生服务更是责无旁贷的。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所谓涅槃,就是转娑婆世界为净土。真正的涅槃,就是无我而完成真我,无执而放旷一切。

——《六祖坛经讲话·机缘品》

在禅者的心中,视功名如糟糠,视富贵如敝屣。他的价值观念不是名利,而是宇宙的真理。

——《六祖坛经讲话·顿渐品》

实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与诸佛如来所以能够并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的自性,就是实性。实性是“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六祖坛经讲话·护法品》

悟道的人,本身对众生、对真理,有一种责任;悟道的人,觉得自己有力量来担当;悟道的人,不但不向佛菩萨祈求消灾、增福,甚至求菩萨把一切众生的苦难,让他来担当。为什么?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对悟道的人来说,东南西北都是安乐的净土。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清净心体”,就是一种不动搖、无差别的自性。是虽处生死,不受生死所转的佛性;虽在尘劳,不受尘劳染污的佛性。佛性没有得失、增减、染净,此即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六祖坛经讲话·护法品》

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仿彿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实性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分别,实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不是哲学上的理论,不是知识上的分别,完全是一个修证的境界。

——《六祖坛经讲话·护法品》

《金刚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心、佛、众生都没有差别呢?因为有禅,有了禅就可以统一心、佛、众生。

——《普门学报·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

悟道以后,好像回到故乡,寻得人生的归宿,马蹄得得响,一路芬芳清美的落花,连马蹄都含香。悟道以后,连说话都芬芳了,万事万物都美善了,人生忽然天高地迥,心胸如宇宙无极,世间变得如许舒坦。

——《星云说偈》

参禅修道者胸怀真理,才能宁静致远,才能超然物外。钱财虽没有别人多,心胸却比别人大;物质没有别人丰富,思想却比别人高超。这种内在的财富享受,对人生的因缘际会,有宽广深远的影响。

——《星云说偈》

禅师一悟道,心神清明,四海狼烟都平息,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手不犯杀,口不妄言,两舌、绮语,自然再也不会去造业了。

——《星云说偈》

有人以为参禅的人,表面上不跟人比较、计较,好像是很憨直、愚痴,其实是大智若愚。禅者本无一物,天下、人我、世事在他心中一晃而过,不过是一些现象而已。

——《星云说偈》

学道者应具有的风仪是:光风霁月的修养、海阔天空的心胸、端庄美妙的仪行、玉振金声的言词。如此自能断绝是非,去除纷杂的人我烦恼。

——《星云说偈》

真正修行的人,身披精进的铠甲,手持智慧的宝剑,统领六度的大军,杀除烦恼的贼寇。表相并不重要,有道才重要!

——《星云说偈》

有时候我们看那些禅者似乎没有大誓愿,没有好衣单,也没有好饮食。但不用为他们挂碍,他们那种自由自在,连佛祖都不做的胸襟,包含了天地宇宙,还有什么会放在心上的呢?

——《星云说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