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适当鼓励学生说“不”

【镜头回放】

有位初中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知识面很广。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讲解课文时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他站起来反驳老师“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且同时把花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对全班同学讲了一遍。

这位老师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大逆不道”,当即气急败坏地把他赶出教室,罚他不准上课。当天晚上,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进行家访,要求家长加强管理。

【扪心自问】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总把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当作“圣旨”,老师说对的就是对的,老师说错的就是错的。甚至老师说得含糊不清,学生没有听懂,也要责怪学生不“专心”,不是“好学生”,很少有人指责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没有“说清楚”。

老师观念落后,学生不懂维权

在这样的气氛中,老师通常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学生也“将错就错”,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学习惰性和被动性,抑制了独立思想的形成和发挥,与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背道而驰。

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教出来的,这种代代相传模式,一方面导致老师不允许问题答案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老师想维护自己的权威,不愿意与学生沟通,师生不具备对话平台。

教育要以人为本,除了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当以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生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主体”。当他们获得了老师“归还”的自主权后,从样样要依靠到突然无依无靠,往往会变得不知所措。

有鉴于此,2000年10月,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推出了《小学生的义务和权利》,适当鼓励学生说“不”,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也便于学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鼓励学生说“不”,体现以人为本

据介绍,市南区是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区、山东省教育示范区、山东省德育先进集体,素质教育走在全省前列。他们规定的“小学生的权利”一共包括6条内容:

学生有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权利;

有权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权获得学校提供的在当前情况下好的教育;

有权得到人格尊严和公平对待;

有权对个人的隐私保密;

有权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

出台这样的规定,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特地把“义务”放在“权利”前面,让学生懂得权利是建立在义务基础之上的,只有先尽义务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这项制度出台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没想到自己还会有这么多权利。

例如,学生以前从来不敢给老师提意见,更不用说找校长反映了。家长也总是对他们说,“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现在才知道,自己“有权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唯唯诺诺,反而不是一个好学生。

再如,学生“有权对个人的隐私保密”,就要求学校有义务不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没有考得不好的分数。

对规范老师的言行有很大制约

在为这项制度叫好的同时,一些老师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例如,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容易偏激,会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呢?如果老师对学生批评稍微重了一些,学生就对老师说“你侵犯了我的人格尊严”,这时候老师该怎么办呢?所以,在赋予学生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明确告诉他应尽的义务,正确加以引导,避免他们从小以自我为中心、长大后经不起挫折。

老师们反映,这项制度对老师的言行规范有很高要求,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侵犯学生的权利。

例如,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父母离异,对此非常敏感,老师得记住无论是课上课后都要守口如瓶,否则就很可能损害了学生的隐私权。

再如,老师以前可能会为了某个学生大发雷霆,因此而“罢课”。现在这样不行了,因为不能因此而影响到其他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

公布学生的成绩也有很多担忧。因为有的学生希望自己的成绩让别人知道,有的则相反。老师得首先知道哪些学生“允许”老师公布自己的成绩,否则就很可能会步入雷区,遭致学生的投诉。

但不管怎么说,规范了老师的言行才能鼓励学生说“不”,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