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坛多才人,
大都出自城院门;
广袤农村条件差,
要创佳积难几分——
贵在有人乐于此:
四十六年情特真,
回城指标让同事,
德医双馨王凤麟!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城乡差别悬殊的困难岁月里,一个从出生、上小学和中学直到大学毕业,一直在环境和条件优越的大城市里生活者,如果让他到艰苦的农村去学习、锻炼一段时间,甚或是几年,这对一般人来说,犹可接受和坚持,然而,倘若一去不复返地扎下根来,孜孜矻矻地一扎就是46年,这根须愈扎愈深,且枝繁叶茂、鲜花朵朵、硕果累累,赢得大家艳羡和赞赏,这就不能不令人心折首肯地肃然起敬了!现年76岁、早已享誉天津市津南区的外科主任医师、劳动模范王凤麟,就正是这样富有奉献品格和精良医术,以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渝的嘉言懿行,在农村医坛上,奋然挥着如椽大笔,书写治病救人的医疗春秋、创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佳绩之人!
然则他为何选择从医、又怎样在农村扎根,生动体现他高尚医德和精良医术的病例有哪些,在恪尽职守中他又是怎样精心培养后继人才和撰写论文服务社会的呢?
高材生缘何学医
择业,是人生中极为重要之举。择业的根据和原因,有的由个人决定,有的是客观使然——王凤麟选择学医和从医,则是二者兼而有之。请看历史事实。
1930年6月1日,王凤麟出生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故乡——河北省乐亭县的一个农家。
还是在王凤麟刚懂事时,就有件使他刻骨铭心的家事:他伯母和母亲,生了小孩后,仅几天就都夭折了,大人们说是死于“四六风”,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破伤风。当他谙达世事后,母亲痛惜地告诉他:他上边死了两个,下边又死五个,有的死于破伤风,有的死于腹泻,在所生九孩中,只活了他和六弟;他伯母死的孩子就更多了——她一生中共生十三个,仅活了四个。他还清晰地记得:比他大两岁的叔伯哥哥,都上小学了,学习成绩很好,大家都挺喜欢他,可不知何故,他遽然发烧,不到一个月就死了。全家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恸之中……那时,当地农村死了小孩,不许掩埋,只用谷草捆上,扔到乱葬岗上,任野狗撕吃。因狗吃人吃红了眼,故一见人就咬,路人都很害怕!
那么,孩子的死因何在?
主要是国家经济落后,人民贫窭,医疗条件太差所致。当时,我国广大农村根本没有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农家生孩子,是用草棍儿断脐带,这就很容易使新生儿患破伤风。后来,王凤麟的母亲对他讲:
“儿呀,生你时,无别人在场,没处找草棍儿,我是自己用牙把脐带咬断的!”
于是王凤麟幸运的想:
“也许正因如此,我才活了下来!”
另一个例子是,在王凤麟十五岁时,他的一个姨母因月经不调,婚后不育。后来,他父亲找了个中医朋友,只吃了十几副汤药就好了,而且还生了个小孩。
上述这两类结果迥异的实例,使天资聪颖、心地善良的王凤麟,在青少年时代就认识到:不懂科学、不讲卫生,人会得病,甚至丧失生命;反之,人有病,若医治,只要对症下药,就会痊愈,并增进健康——足见医学和医生极其重要!
1948年,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的王凤麟,考取了天津汇文中学高中。这是一座由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办的学校。他的英文老师毕美格是位和善的美国老太太。她平时在校教英语,一到周日,即到教会传教。因英俊潇洒的王凤麟品学兼优,在考试中,经常在班上夺冠,尤其是英语成绩更佳,所以毕美格老师特别喜欢他,经常同他交流思想,深入倾谈,关系甚好。
美国和其它国家的教会,为了利用医生给人治病之机达到传教目的,因此教会学校有个制度:对矢志学医的优秀生有奖学金,对贫困生有经济补助。天津市有不少名医,就是当年美国教会资助学医并在日后成为医坛巨擘的。诸如,天津总医院胸外科专家张天惠、肿瘤医院肿瘤专家张天泽兄弟,著名结核病专家郭德隆等。有一次,在王凤麟与英语老师交谈中,毕美格问他:
“你生活有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以后你愿意学医吗?”
因家庭经济拮据,王凤麟的父亲让他高中毕业后就工作,可求知若渴的他,却想继续上学,在这择业的关键时刻,当他想到兄弟姐妹们的夭折和姨母的病愈之事时,王凤麟就欣然而坚定地回答这位美国女教师:
“我很愿意学医!”
勤学覃思的有为青年王凤麟深知:医学,是防、治疾病,确保健康之学。而健康,正如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所说:“健康就是金子一样的东西。”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讲得更加深刻:“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唯一值得付出的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于是,王凤麟就决定了从事医疗、救死扶伤的终生大业!
世事多变。1950年6月30日,毕美格老师回美国探亲。她走后,同王凤麟通过几次信,计划还回来。但旋即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使中美成了敌国,师生间杳无音信,联系中断。所幸的是,在我国解放初期,上大学是公费,所以,王凤麟决定继续深造。
王凤麟在1950年高中毕业后的高考中,按规定填报的五个志愿,都是京、津、鲁的重点医科大学。最后,他以出类拔萃的高分数,被北京大学医学院录取。翌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
四十六载扎农村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王凤麟,在大学刻苦攻读五年后,于1955年金秋9月,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了。他先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六医院,因家庭困难而在一年后,调回天津市第五医院——滨江医院前身,即现人民医院。
征程不会笔直。人生成长之路,也总是经历波折、坎坷、甚至患难困苦。然而,这对一个有壮志、创伟业者来说,并非坏事,而是大有益之好事!我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王凤麟在扎根农村医坛之前,就经历了人格的磨练。
在他调回天津3年后的1959年,正值大跃进刚过,为缩小城乡差别,城市开始按行业对口支援农村。当时,天津有市辖县11个,黄骅县即是其一。该县医院由第五医院负责帮助。这年7月13日,市第五医院派出了由王凤麟率领,手术室护士、化验员、药剂员共四人组成的医疗队,前往黄骅县医院。
该医院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住院部是在大开洼里建的30多间简易平房;门诊部则是在距住院部3里多地、解放前曾是土匪分赃的一个破老爷庙里;这里没有先进的消毒设备,消毒方法落后;最令人棘手的是,这里的重症病人很多,输液、输血人人有反应;其所输之血,是用拖拉机从80里地外的沧县取来的,输不到100毫升便有反应,不得不拔下扔掉;我作为外科医生,最可怕的是供电不能保障……
在凤麟他们到县医院的第三天下午,大家正坐在院里掰棒子,突然来了个急腹症病人,凤麟一看,必须立即做手术。可是,手术室没有消毒敷料,怎么办?他心急火燎地对食堂大师傅说:
“请你尽快消毒——人命关天,越块越好!”
可偏偏急中出错。消毒的方法,是用蒸馒头的大锅蒸俩小时。由于锅中的水添少了,只蒸到一个小时,敷料便着火烧了。第二锅再蒸,到出锅时,已是夜里十点多钟,电厂十二点就一定停电,经联系也无济于事,而没有充足的照明,如何做手术?只能等到次日天亮再做了。夜间病人疼痛难忍时,只能用吗啡止疼,勉强支持。到天亮开腹时,肠管已全部坏死、发黑、恶臭,无法再做手术,下午病人即去世。
此事虽已过去漫漫47年,但是,以治病救人为天职,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外科主任医师王凤麟,却一直耿耿于怀,直到此次笔者慕名采访他时,他还后悔不已地讲:
“当时我只是个从学校毕业四年的住院医师,既没丰富经验,也无足够的胆量,所以就未敢贸然去做手术;如果放在今天,在敷料没有消毒的情况下做了手术,也许病人就救活了,就是感染了,也可另想办法治疗。”
他倏然转悔为喜、不无成就感地说:
“我联想到1998年在咸水沽卫生院的一个妇科病例:病人因麻醉而窒息,心跳、呼吸都已停止。在这十万火急之时,我在没有消毒、没戴手套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地迅疾用手术刀把她的气管挑开,因而得救。一个刚刚30出头的妇女,如果就那样死了,那对家庭、医院和社会是多大的损失啊!现在这个叫李洪霞的女同志,活得健康、幸福,在市卫生系统工作得很好!”
王凤麟他们到黄骅县医院半个月后,来了个9岁的破伤风小孩,患儿因输液反应死去。对此,王凤麟想:“输液反应,是个非解决不可的严重问题!”经过仔细分析,他认定:医院没有蒸馏水是其主因。该院冲洗输液瓶和输液管,用的是开洼中的一口井水,而这种未经处理过的井水中,含有大量致热源,以其冲洗输液器,当然就会引起输液反应。那么到哪里去找蒸馏水呢?心细如发的王凤麟,无意中发现:离住院部不远处,有一粮库,粮库院内有一饮水锅炉,锅炉上接着的一根排气管通出墙外,成天咝咝地冒汽。他大喜过望地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在排气管上接上根胶管,将胶管另一端插入一大玻璃瓶内——这样,也不用投资,蒸馏水就做出来了!他们再用这种水冲洗输液器,病人的输液反应便彻底清除了。该医院院长对王凤麟赞不绝口:
“这可真是太好了!多年来,病人输液、输血反应,一直困扰着我们,严重影响了工作,也没少死人!您这一高招儿,可为我院解决大难题啦!”
到三个月后的10月13日,以王凤麟为队长的医疗队期满返回时,县医院的全体干部、职工,都满怀缱绻深情,依依惜别地把他们送出老远,院长还亲自将他们送到市第五医院,并将一面感谢的锦旗敬赠!
这虽然是短短三个月下农村的“患难困苦”,但对涉世不久的王凤麟来说,却至关重要,为他提供了体恤民情、“磨练人格”的良好机会,从而为他日后献身农村医坛,得到了初步的体能锻炼,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天津市第五医院座落于河西区,与南郊即如今的津南同属一区。始建于1957年的咸水沽医院,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出了不少医疗事故。1960年下半年,经市、区有关部门联合对咸水沽医院半年的整顿,决定对该院领导班子进行改组。1961年1月,由第五医院调党、团书记、人事科长各一人和骨干医生王凤麟,前往地处南郊的咸水沽医院。后来,那位人事科长病故,另两位都陆续调回市内,而年方而立、风华正茂、名校毕业的科班医生王凤麟,却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农村医疗战线——无论“回城风”刮得多么猛烈,他也总是“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地坚守于此,曾有多次回城之机,他都因工作所需而放弃,甚至按政策领导已批准他回城,可他虑及更困难的同志,而把指标自愿让出去,就这样,他一干就是46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共产党员、高级知识分子令人敬佩的高风亮节!
王凤麟来到咸水沽医院一看,虽说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较黄骅县医院要好一些,但同市内医院比,仍然艰苦,困难多多,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缺乏。全院仅有一台x光机、一个心电图机和简单的化验设备;技术力量薄弱,整个外科只有5名大夫。可喜的是,不少人上班、吃、住都在医院,大家相处和谐,心气高,干劲足,不分昼夜,随叫随到。在当时,作为外科主治医师的王凤麟,除治疗科内多种危急病人外,还要受理和治疗骨科的骨结核、骨肿病瘤,泌尿科疾患如肾结核、肾肿瘤,等等。虽然工作繁重而紧张,但是,言行诚信、人气很旺的王凤麟,和大家齐心协力、主动互帮,干得心怡神悦、情绪高昂,在各种手术中,每每出奇制胜,经常得到病人、家属和领导的首肯与赞扬!
在十年浩劫后期的1975年,院领导派王凤麟率领内科、外科、中医、化验等科室组成的17人医疗队,到白塘口公社下村入户,为贫下中农治病、防病。在三个月的下乡工作中,他和大家身揹药箱,徒步走遍了全社20个村的许多农户,不但亲自在炕头成功的做了三例手术,还进行了常见病调查。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由蛔虫引起的营养不良、蛔虫梗阻、肠穿孔、胆道蛔虫等多种疾病的现状,他多次在夜校里给农民讲课,提出要高温封肥、讲究食品卫生和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预防措施。他还举办了全社赤脚医生培训班,并卓有见解地提出了今后要特别关注“老年工作”。他回咸水沽医院后,在预防和治愈老年人外科病方面,成绩尤为突出,因之,1992年的中央和天津电视台都做了报道!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胸怀壮志而又务实拼干的王凤麟,正是在相对市内大医院来说,困难较多的逆境中,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干出了“最出色的工作”,因而,他的技术职称不断晋升,行政职务连被擢拔,组织和群众对他的信任度也日益提高:1978年升任咸水沽医院外科主任,81年“七一”光荣入党,82年升为副院长,83年晋升副主任医师,84年兼任外科党支部书记,87年又晋升外科主任医师。
在这期间,一如前文所述,与他同来、以及之后陆续由市内调来咸水沽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除个别人病逝外,都先后调回了市内医院。而对农村医疗事业情有独钟的王凤麟,从未主动提出过调动申请,却有两次自愿放弃回城的机会。一次是1984年,咸院党总支书记赵世勋主动对他说:
“王主任,您为津南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医院也很需要您,但是,说句实在话,咱们医院五位主任医师,已有四位回城,我要是独留您不放,那就太不近情理,也不够朋友了!”王凤麟听了当即笑说:
“谢谢赵书记多加关照!”
当王凤麟同天津医大附属三院院长杨宝琦说明实情后,杨院长立马表态:
“这里非常需要,也十分欢迎您来!”
次日,他就到医大三院人事科填了表。但正值办理调动手续期间,家住市内的津南区卫生局副局长郑康逸骤然病故,而她爱人就是咸水沽医院外科的主治医师王之光,他家有老、小要照顾,更需调到市内。针对这突变的新情况,赵书记怀着歉意,又同王主任商量:
“王主任,您是最通情达理的啦——您是否把回城指标让给王之光?”
在个人利益攸关面前,如何表态,确实能彰显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奉献品格。而王凤麟则毫不犹豫地慨然回答:
“我同意把指标给他——请组织放心!”
王凤麟这感人的言行,不就是***同志在69年前所倡导的“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党性表现和奉献精神么!
另一次是1988年,天津中医大一附院想开展外科业务,院长石学敏托人请王凤麟前往任职。在双方均已同意,正在办手续时,时任津南区卫生局局长、后升任区长的刘树起,却心虔志诚地挽留他:
“王院长,津南区太需要您啦!您就别走了——继续在这儿做贡献吧!”
性格豪爽的王凤麟哈哈一笑,答得干脆:
“我同意!”
就这样,他又一次放弃了回城的机会。
王凤麟超龄服役到1994年9月。还是在他退休前,小站医院院长何蔚轩就特地来找他,尊敬而又亲切地向他预约:
“我说大哥,您退休后,哪儿也别去,就到我们小站医院,给我帮忙去吧!”
于是,他从咸水沽医院退下来后,就每周四天,到离家70里的农村医坛小站医院,继续勤勤恳恳地一直工作到2003年sars猛然袭来之时。他积极协助外科查病房和指导手术。原来,该医院仅能做阑尾、疝气等中、小手术,到以后,就连头颈部、胸腹部等多种大型手术都能独立做了。后来的院长杨培林喜不自胜、感慨良多地多次对人讲:
“王主任对小站医院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真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来前,小站医院只能做肚脐以下的中小型外科手术;而现在,我们各种手术都能开展——是王主任给我院带来了又大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这期间的1996年国庆节刚过,时任咸水沽卫生院院长的刘万春,聘请王凤麟协助他开展病房工作,每周上三天班。他一切从零开始,经过紧锣密鼓地半年多筹备,到10月底,有30个床位的外科和妇产科病房即正式运营。直到2006年的今天,工作一直开展得很顺利……
王凤麟在积极工作和继续深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同时,还十分热心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后继人才。他来南郊后,一直担任津南卫校的外科教学工作和领导职务。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临床实习教学,他对学员的要求都极其严格,因而,凡是他教出的学生,不管在哪儿工作,都受到广泛好评。谈及此,争先创优的王凤麟自豪地说:
“现南开医院胸外科主任何培堃,是我教出的学生,他最初调入市二中心医院时,人家不愿接受。但当他一工作起来,特别是一做手术,人家都竖起大拇指。胸外科主任田柳堤当即表态:‘好样的!是谁教你的?胸科我就要你了!’现小站医院外科主任姜永来,中专学历,我带他几年后,小站医院送他去总医院外科进修。他在手术台上一伸手,带教的老师便惊讶地问:‘谁教你的外科基本操作?怎么小站医院居然有如此高水平的大夫!’现在,他已自学大学本科毕业,并获管理硕士学位,是个很有前途的外科医生。”
党员外科主任医师王凤麟,在近半个世纪扎根农村的默默奉献中,不但奋笔写出了熠熠闪光的人生春秋,而且还精心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骨干,有的还当了院领导。譬如,在咸水沽医院,他言传身教地亲手带出了王志杰主任医师和刘长年等3位副主任医师;在小站医院培养出1名副主任医师和3名主治医师;还在咸水沽卫生院培养了1名主治医师。小站医院的妇产科主任李连军,还当了副院长。
我们可以毫不过誉地说:在津南区的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几乎所有镇卫生院的外科骨干,差不多都是王凤麟的学生。在天津市内的不少医院,如医大肿瘤医院、二附属医院等,都有他的学生当了教授;在中医二附属外科、第四医院脑系科、天津医院脊柱科等,也有他的学生当了主任医师。而耄耋之年的王凤麟,仍如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所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地悄然奋战在农村医疗战线上。对他这不为名、不图利、不改初衷、一干就是46年的平凡义举,应做何评价?笔者以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浩荡而壮阔的征程上,他的言行,是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是难能可贵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品格,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个党员身上的具体表现!
医德高尚医术精
20世纪的伟人***在其名篇《纪念白求恩》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地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地热忱。”若将这两句话,用在把毕生精力都献于农村医疗事业的王凤麟身上,应是并不过分的。
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只能体现在他从事的工作和与人交往之中。作为医生,他综合水平的高低,当然要看他对患者的态度及其治疗效果。因之,要具体而生动地诠释王凤麟的“医德高尚医术精”,就不能不列举一些他所做的有代表性的病例。
然而,令笔者犯难的是,誉满津南的外科主任医师王凤麟,在他那漫漫46年的医疗实践中,其所做各种各样的成功病例不计其数,倘若信手拈来地写出几个,又恐挂一漏万,也难免一偏概全。经斟酌再三,还是将其按所侧重内容,分为以下四类,即四个小题,每题里再举有代表性的病例,以印证观点,并期读者从中受启迪,得教益。
首先是:医术精,胆大心细夺胜。
病例一,在王凤麟刚到咸水沽医院翌年的1962年冬,葛沽镇一个年届六旬的老汉就诊。他腹痛反复发作已有40年,此次尤甚,每天大量咯绿苦水。王凤麟探察发现:一般人的总胆管仅有筷子粗,而此人的却粗如小孩手臂!经他认真翻阅资料和细心进行分析,卓有胆识地认为病因是:长期胆道梗阻,形成肝周围炎,再形成肝膈粘连,侵犯膈肌成膈肺粘连,膈肺粘连再破溃至肺,从而导至大量咯胆汁。病因明,决策对,信心足——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医师,断然为其作手术,切开后方知:内有一鸡蛋大的结石,还有绿豆至栗子大小的结石无数,另有活蛔虫3条、死蛔虫2条!王凤麟顺利而成功的手术,彻底解除了病人的极端痛苦。
病例二,1983年,盘沽村办企业职工韩文起,被重8000斤的铁板将下腹部和下肢拍成重伤,生命垂危!王凤麟经紧急输血、输液后,即动手术。该病人自骨盆以下共有17处骨折,经复杂的手术后,病人7天昏迷,急性肾衰竭,14天无尿。在当时的条件下,王凤麟带领有关医护人员,完全靠人工细心地监护,对输入液体,包括皮下注射,都是一滴一滴和一毫升一毫升地数、计算……苍天不负苦心人,到术后第8天,病人逐渐清醒了。由于抢救时病人休克,肾衰大量用激素所致,到第九天伤口完全破裂。他再次缝合,继续组织抢救。结果到14天,病人开始有尿,肾衰竭也恢复了。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韩文起已能正常活动。出院时,只掉了3个脚趾,并无其他伤残。现在,他仍在村办厂劳动。
病例三,一天凌晨,王凤麟突然接到小站医院紧急电话,说有一大出血病人急需手术。病情就是命令——他马上打车前往。患者黄恩忠是24岁男子,因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病情危重,需行急症手术治疗。就在手术将毕关腹之时,王凤麟猛然发现血呈暗红色,他急问麻醉大夫:“怎么血色不对?”
答:“病人呼吸不好!”
王凤麟下令:“加大给氧!”
“病人血压不正常。”麻醉大夫紧接着说:“不好:呼吸停止,心跳也没了!”
王凤麟当机立断地对手术台上的人讲:
“你们快关肚子!我下台插管”
他急速做了气管内插管,按呼吸频率间断加压给氧,让其他人有的做体外心脏按摩,有的缝伤口。伤口缝完后,再一检查:病人自主呼吸和心跳都全消失,瞳孔放大,心电图已成直线——这完全是病人临床死亡的证据。此时,若停止抢救,宣布死亡,已足够条件。然而,医术精良、又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王凤麟却想:
“年方24岁的小伙子就这样死,太可惜了——不行,决不能轻言放弃!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拿出100%的智慧和力量来抢救!”
他心想口说行动快,马上指挥外科、麻醉科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急请内科协助用强心剂、脱水剂、利尿剂、抗酸剂、激素等药,依次、足量由静脉迅速注入……
经过半小时紧张地通力协作,奇迹出现了:心电图在跑直线18分钟后,有了蠕动波;心脏由开始微动,到自己恢复跳动。又经两小时的精心救治,病人的心脏恢复了正常,慢慢地瞳孔缩小了,有光了,自主呼吸也渐渐恢复——就这样,已经被判定为临床死亡者,被王凤麟等人从死神手里硬是夺了回来!一个月后,病人痊愈出院;两个月后,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应邀到患者家吃了喜面!如今,病人早已恢复了正常工作。
其次是:救患者,敢于承担风险。
病例一,1998年,一个40多岁患慢性胆囊炎的男子,经常发作,苦不堪言。但病人是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聋哑人,手术风险极大。在市内跑遍了七个三级大医院,都被拒绝收治。最后,病人到小站医院找到了王凤麟,他想:
“虽然那些大医院都将其拒之门外,但我们不能看着这个听不见、不会说的病人‘活受’,为救患者,我要冒着风险上前——就是不能根治,也可控制其发展!”
一个党员医生的高度责任感,驱使他决心试试看!他找院长杨培林商量,杨院长对王凤麟十分信任地回答:
“王主任,你敢治,我就敢承担责任!”
经过精心准备,手术顺利完成,一个月后,病人即痊愈出院!
病例二,王凤麟在咸水沽卫生院时,有个盆腔囊肿患者,在手术麻醉时,发生窒息,呼吸、心跳停止,必须做紧急气管切开术,气管一切开,呼吸道畅通,人就可能救活了。按常规,切开气管,应由耳鼻喉科或麻醉科医师来做,否则就会担风险、受指责;但当时,该院这两科的医师都不会做切开术。而若不立马手术,则病人必死无疑。怎么办?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王凤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个念头:
“个人的名利算什么——救人要紧!”
他凭着自己丰富的外科解剖知识和高超的手术功力,满怀信心地挺身而出,果断地对手术台上的妇科大夫说:
“把手术刀给我,快!”
在来不及消毒的情况下,他手疾眼快地一下挑开了气管,病人呼吸道畅通了;又由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导管,接上呼吸机,病人马上就救活了!
病例三,作为科主任的王凤麟,不仅严于律己,在各方面做出表率,而且一旦下级医生工作出了问题,他还能勇于承担责任,并亲手加以更正,抓紧处理善后工作。1990年一天夜里,三河县有个30岁的男青年,在交通事故中尿道断裂,外科值班医生为其做了膀胱造瘘。次日上午,王凤麟查房时发现后,便对当班医生说:
“这小伙子的生命之路还很长,让他这样带着造瘘生活下去,一是肉体和精神都痛苦;二是家庭可能破裂。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好的办法。”
他立即决定:再次做尿道修复手术!为防止发生尿道狭窄,该患者定期到医院找他扩张尿道,其它一切均好——就这样,王凤麟不光确保了一个年轻人的健康身体,还稳定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第三是:危机时,勇闯医学禁区。
病例,1983年,外伤性肝破裂病人刘宗敏来医院,因病情严重、大量失血而测不出血压,如不马上补血,将死在手术台上,但医院无血。情急之下,王凤麟毅然决定:回输腹腔内积血——而这,在当时尚属医学禁区!他这一大胆的创举,终获成功,又经修复肝脏,病人得救!
直到后来,王凤麟才在医学杂志上看到:肝破裂者自己输血是可行的!此后,他又陆续做了四次类似的病例,效果都很好!善于总结经验的王凤麟,据此写出了《外伤肝破裂》的论文发表并获奖!自1963年以来,他先后在国家级和天津市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五篇论文!
最后是:医德高,献身精神堪赞。
王凤麟不仅医术精湛,他高尚的医德和正派的作风,在津南区医坛上也是众口一词的。在他身上,从来没有什么厚此薄彼、开后门和绯闻等不正之风发生。在献身精神和帮人解难方面的事,那就更多了。还是生动事例最能说明问题。实例一,1974年除夕,在万家于鞭炮声中喜迎新春之际,王凤麟在为抢救溃疡病穿孔患者王建明做了引流手术后,本来已很疲惫,但就在这时,又挨肩儿来了三个胃穿孔、都须立即做胃切除的病人。当他忘我地做完了第三个胃切除手术后,在响成一片的爆竹声中,天已经亮了……由于病人集中,病情又重,所以他那个春节,从初一到初六,一天都没休息!
实例二,1977年,王家场村一肝硬化脾肿大的病人须做脾切除术,由王长智主刀,王凤麟协助。术中出血较多,急需输ab型血,但医院血库中没有,到外边联系,时间已不允许。此时,王凤麟把袖子一挽,伸出胳膊,坚决地说:
“我是ab型,抽我的吧——救人最要紧!”
在他执意坚持下,他献出300毫升血后,又继续上台协助手术,使手术顺利完成,病人获救!
实例三,1990年春节前十多天,王凤麟查房查到一个病人床前问:
“你的家属呢?”
“要饭去了。”
当时他并未在意,查完房他感到诧异,就又回去问那个病人:
“你刚才说的‘要饭‘是什么意思?”
“我夫妻俩是从安徽来这儿打工的,我得胃穿孔住院做了手术,没钱吃饭,她出去讨饭了。”那病人话声轻微,神情赧然地答。
他听了心里难受,顿生怜悯之情……
作为名闻遐迩的外科医生,在做手术前后,有的人请吃饭是常有的事。在以往,他总是不让人家多要饭菜,以免浪费;而现在,他不再阻拦,每次都把剩下的饭菜带给那对夫妇——俩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病人拆线后可以出院了,可俩人出院后的吃住和回家路费又成了难题。他找到三道沟化工配件二厂的赵厂长说明情况,请求帮助。赵厂长见是王凤麟讲情,不好推却,就说:
“叫他们住在厂里,有个安全保卫问题;这样吧,你让他们去住旅店,吃住费用由我负责。”春节到了,在他积极操持下,赵厂长又为俩人拿出回家车费和一箱方便面,受到感动的同屋病友们,还凑钱买了一箱饼干赠送……
事隔半年后,早已康复参加劳动的这对夫妻,又从安徽专程到医院,以其所在乡政府的名义,为王凤麟送来了一面感谢的锦旗!
回眸王凤麟52年的医疗生涯,特别是他鏖战在农村医坛46年的漫长征程,虽无轰轰烈烈的辉煌战绩,但却用他始终不渝、全心为民解痛的一个个成功病例,谱写了一曲平凡中蕴涵伟大的人生奉献之长歌!他的美好声名,自在人们的心中;党和政府也给了他应得的荣誉:他除连年获得医院先进个人外,在1984年还荣膺区劳动模范,并当选区党代会代表!当谈到对他的评价时,原咸水沽卫生院院长、现任津南区副区长的刘万春,满怀深情而又言简意赅对他讲:
“您对全区卫生事业贡献突出、功不可没!”
杰出的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谈及今后的打算时,王凤麟心坚志刚地说:
“一息尚存,工作不止:我要继续在农村医坛上,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拼干到底!86岁的全国特等劳模、著名的肝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讲,他一生都离不开手术刀,他最愿意死在手术台上!我决心以吴教授为榜样,要以战死在手术台上,为人生的最大光荣!”
(2006. 11.1撰毕于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