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枭雄
那劳是一个地名。
准确地说,那劳就是一个村子,今属西林县那劳乡所辖。如果说,那劳不是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家族,出现了一些响当当的人物,那劳就不会被以浓重的笔墨记载在史书里,也不会被人们念叨了。如今,那劳人总是能够十分骄傲地说起家乡的岑氏家族和两个人物——岑毓英、岑春煊。
在那劳,岑氏家族是世袭土司,是个大户人家,庄园庞大,田产无数。从岑毓英起,岑氏的权势更是走向巅峰。
岑毓英(1829年—1889年),广西西林县那劳乡人,壮族。18岁时,考取了西林县学第一名附生员,以“附生”在西林办团练被保为县丞。1856年,岑毓英带着团练入云南投靠清军,参加了镇压云南少数民族起义,得到清朝廷的赏识和重用,先后任云南宜良知县、南路知州、云南巡抚、贵州巡抚、福建巡抚。
1882年,岑毓英任云南、贵州总督。这一年,法国出兵进犯了越南北部,企图打开红河通道入侵云南。为了确保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岑毓英于1883年率滇军一万余人出关参战,在宣光和刘永福的黑旗军配合,攻打法军,沉重打击了法军。1885年,在临洮,岑毓英又与刘永福配合,歼敌一千余人,收复了10多个县城,为中法战争的军事胜利作出了贡献。
正因为有了岑毓英,才带出了岑春煊。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慌忙往西出逃。一路上,一位将领率领2000余名步、骑士兵,紧紧地卫护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尽管一路劳顿困苦、寝食不安,但最终还是保证了这两位主子身家性命的安全。
这位将领,就是时为甘肃布政使的岑春煊。
岑春煊,1861年生,青少年时代,先后在昆明、桂林就读。1880年随父亲岑毓英进京。光绪十一年(1885年),回桂林应试,中第28名举人,从此进入朝廷从政。1898年,在送幼弟进京赴考时,岑春煊得到光绪皇帝召见并趁机向光绪皇帝进言条陈时政,甚得光绪赏识,随后被破格任用,出任广东布政使。但因与两广总督谭仲麟不和,被调任甘肃布政使。
作为朝廷的官员,不得不听从朝廷的指令,所以,他奉旨镇压过农民起义,并因有功而被朝廷加封为“太子少保”衔。慈禧太后还亲赐御笔“松鹤”匾额赠与他,可谓风光无限。
镇压农民起义,应该说这是岑春煊人生经历的局限。但他在出任两广总督期间,对教育的发展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主张“办学育才”,并设有两广学务处管理教育,先后开办了两广实业学堂、广东政法学堂、两广方言学堂、测绘专业学堂等。他对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更为重视,曾上奏朝廷申述师范的重要性:“办学以师范为先,而造就师范之师范,尤以优级为本,优级师范学堂是开办初级师范、中学之母。”先后开办了两广师范馆、广东女子师范、广西速成师范科等,还亲自捐款创办了泗色中学堂(今百色中学)。以教育为本,这样的理念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先进的。
岑春煊在清末民初的政治斗争生涯中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不甚顺利,最后只得退职闲居上海。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岑春煊捐助三万银元支援十九路军抗战,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1933年4月27日,岑春煊在上海逝世,终年72岁。留有遗作《乐斋漫笔》一部。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在当时,那劳可以说是一个穷乡僻壤,民众多有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者,但就在这么一个地方,一连走出了两代高官,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这看起来是岑氏家族时运所济,但实际上,其时运的通达与自身的教育和智慧是分不开的。岑氏家族是世袭土司,家教严厉,加上家底殷实,接受教育的程度自然就高,这为今后做人做事奠定了基础。岑毓英、岑春煊就是这种文化积累的受益者。而当他们走上仕途之后,无论是驰骋于疆场,还是周旋于官场,靠的都是自身的勇猛和机智,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否则就不会有日后的风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