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偶像”。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和思想,以及他的人格修炼,深深影响了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人。
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检讨,之后在京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先后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四十三岁,组建湘军;五十岁,出任两江总督;五十四岁,平复天京叛乱,受封一等伯爵;五十五岁,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六十岁处理天津教案;六十一岁,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被誉为“一代通才”,“千古第一完人”。
然而,这样一位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德高望重的官场大人,对自己、对家人却极其严格自律。曾国藩自为官之初便勤通家书、写日记,虽然他本人著述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仅一部煌煌家书,以及一部《求阙斋日记》,便记录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交友、用人、从政等在每个人生关口思索与自省的细节,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智慧和修养。
曾国藩对于家人、兄弟、子女的叮嘱和教诲是巨细靡遗的,大到汇报家国大事、嘱托家人“持盈保泰、盛极生亏”的哲理,小到药方、食谱、教子习字的笔画、笔法,无一不娓娓道来。在他的日记中,也处处闪烁着他修身、养生的智慧与谋略、处世的感悟和箴言。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曾国藩以他的执着、克己、勤勉、远见,成就了一生不朽的功德,他留下的文字,成为伟人***的“咏之珍藏”。***也曾说:“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梁启超更推崇他的著作应“一日三复”。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提及成事准则:“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这简单朴素的一句话,也值得我们在今天甚嚣尘上的名利欲望之世界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