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乞丐忽然给郑天虎跪了下来:“郑公子,以后杏儿就委托你照顾了。其实,我所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前几天我得了重病,有一个郎中可怜我,没有要我的银子,他说,我恐怕活不过这个月月底了。”
毕竟他是杏儿的亲人,所以郑天虎对他也没有了其他的好感,但最终还是说道:“或许这郎中看得不准,我可以再给你找几个郎中看看。”
乞丐却摇了摇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这几天乞讨,就是希望临死的时候能吃一顿饱饭而已。这件事,希望郑公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杏儿”。
郑天虎沉默一会儿,叹息了一口气,点了点头。
郑天虎托杏儿出去买了许多的食物伺候她舅舅,吃完东西以后,杏儿舅舅提出来离开。
他告诉杏儿,自己会慢慢的走回老家,回到老家以后继续种地就不必乞讨了,同时把那秘密采矿的地址,告诉了郑天虎。
送走了舅舅,杏儿来到了郑天虎身边:“公子,那蒙古人是不是……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他们岂不是也是为了杀狗皇帝吗?”
“不行,我们仇恨皇帝,但毕竟他是汉人,可是我们绝对不能与蒙古人为伍,那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杏儿露出了似懂非懂的表情。
郑天虎此刻却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杏儿舅舅说的采矿给了自己一个启发。
自己要慢慢的深入这个地方,要让这个行业变为自己的,将来自己也可以招兵买马,攻打朱棣。
这天,木振宇按照郑天虎的吩咐,暗中寻找方小山。
同时,他也发动了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当很多人得知郑天虎曾经是方家的仆人,竟然这么热情于方家的事情,他们为这种肝胆相照的精神感动。
别说郑天虎每个月都给自己银子,即便不是这样,他也愿意为对方赴汤蹈火。
这一天,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天气,县城的街道上,人络绎不绝。
很多人知道这里开了一家书店,有人走进去。却看到里面仅仅是摆放着一些字画而已,令许多的读书人望而却步。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几天的夜里,郑天虎就在府中开始写着书稿。
他忽然想起了西游记,何不在这个时代卖西游记呢?反正吴承恩距离这个时代出生还有一二百年的。
他在心中默默的说吴承恩老前辈,实在不好意思,现在必须侵犯你的著作权了,希望你不要介意。
印刷社也已经联系好,这一天,郑天虎拿着书稿开始印刷,之后奔向到店里。
他来到了书店,抱着一摞书,并且现场做了一个广告,他说这故事是朋友写的,非常的精彩,希望大家赶快来购买。
并且告诉大家,今天算是大酬宾,如果过了今天,以后再想买这书稿的剩余部分将会加价。
他并且报了一个合理的价格,于是很多的人都有了兴趣。
他印的书只有一百本,这是他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为了吊大家的胃口。
而今天所印刷的只有西游记的前三章。
与原著不能完全相同,都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又添油加醋写了一份。
有的顾客稍微翻看了一下,感觉到特别的精彩,于是就买了来。
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就开始从第四章开始卖,而价格果然开始飙升。
只是第二天刚开门的时候,他的书店门口已经是人满为患。
看到他到来,很多人就想看到了救星一样,有人问道:“你能不能让你的朋友多写一些?”
似乎有这种结果是早在预料之中的,他说道:“我朋友特别忙碌,每天只能写这么一点。”
而今天自己印的书稿有一百五十册,比昨天多了一些,但是今天有人拿到了这第四章,就喜欢看前面的几章,希望能够在印刷一些,甚至有人踢出来要先交付定金。
而今天,木振宇也从江湖当中找到了几个闲着无事干的人,一共有四个,郑天虎叫他们留了下来,分别给他们取名阿东阿西阿北阿南。
只是几天的功夫以后,这家书店知名度开始越来越高,很多的人都争相前来求稿子。
这几天对于朱棣而言是寝食难安的日子,因为方小山没有找到,崔泰也一直没有回来。
他多疑的性格又起了主导,认为总是出事了,可是自己有私生女的事情,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所以他打算亲自到现场去看一下。
到现场之后才知道,杏儿的养父已经死了,而崔泰也死在他的家中。
杏儿失踪了,这到底是什么人干的?难道说有人知道杏儿是自己的女儿,所以要用来要挟自己吗?
然而,他却发现了一条线索,有一张纸条贴到了门口,上面说,这家的女孩特别的漂亮,所以要把她弄到山上去的压寨夫人。
朱棣想,原来是江湖帮派所为,他却不知道这是郑天虎故意用来迷惑他的。
他感觉到对不起杏儿,但是回到了皇宫以后,就天天的脸色阴沉,所有的下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当然很多人也都猜测出来,他肯定是为建文皇帝的下落。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在皇宫当中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但同时,大家都心知肚明,彼此都心照不宣。
这一天,朱棣的贴身太监小来子听说了皇宫外面有一件喜悦的事情,就大胆靠近了朱棣的身边。
“皇上,奴才看到你这几天特别的不高兴,有一件事情说不定能够引起你的兴趣。”
朱棣蹙了一下眉头:“你说吧,有什么事情能够引起朕的兴趣。”
“皇上,听说县城里开了一家新的书馆,那求书的人是络绎不绝呀。书里讲是一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大闹天宫。”
看到朱棣不是特别的排斥,小来子大胆的说出了一些东西,他之所以知道的这么详细,也是听别人讲的。
民间竟然有这么神奇的书?朱棣也感觉到特别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