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父必有其子。梁德芳之子梁淑慎,自幼受父教诲和熏陶,性情淳厚,讷言敏行,乐于助人,仗义疏财,只因家境特困而不能上学,不得不整天随父东奔西跑,为填饱全家人的肚子而无休止地辛勤劳作。
元朝杂剧中有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日寇侵华期间,日本人强迫内地青年到东北为其开矿当华工,刚刚结婚的独生子梁淑慎就在其中。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日军用枪口逼迫他们乘着敞蓬大卡车,迎着彻骨寒风,向着未知的北方进发。
关内人本来冬衣就单薄,加之他们腹内空空,且越走越冷,其饥寒交迫的痛苦惨状可想而知。淑慎清楚地记得,他们在呼啸朔风刀子般地削击下,日夜兼程地北上,经唐山、秦皇岛,又过锦州、沈阳,最后来到四周空旷旷、眼前黑鸦鸦的抚顺煤矿。说是“空旷旷”,是它附近没有村庄和房舍,一望无际,满目荒凉;称它“黑鸦鸦”,是指煤堆、煤车、黑地、黑人,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毫无例外地被煤屑、煤尘、煤烟给染黑了……梁淑慎他们每天都要在没有保护设施,黑暗而潮湿的矿井下,干十多个甚至二十个钟头挖掘煤炭的繁重体力活。日本人只知要煤炭,不虑中国人的生命,矿井发生坍塌事故是常有之事;矿工累死在井下,也是司空见惯的。
尽管劳动环境是难以想像的恶劣,但有骨气、重情义的中国穷哥儿们,还是满怀着生存的热望,彼此关照着相依为命。尤其是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梁淑慎,总是像亲兄弟一样地待承其他矿工:住同屋的人谁累病了,他下班后就给送饭、端水;谁挨了洋人或工头打骂,他就诚心关爱、良言宽慰……所以,矿工们都把他当成知心人,有事愿找他帮,有话愿同他说。
北宋哲学家称颐说:“以诚待人者,人亦以诚而应”。梁淑慎对这句名言有着深切地体验。由于矿井下阴暗潮湿,肮脏、拥挤的集体宿舍里苍蝇、跳蚤、毒蚊很多,时间一长,一些矿工得了各种疾病,有的日甚一日,乃至悄然死去。梁淑慎到煤矿两年多,患上时冷时热、头疼口渴、全身无力的急性传染病疟疾。日本人发现后,扬言要把他活埋。同伴们为了解救他,当天夤夜,就齐心协力地冒着被枪杀的危险,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护送到十多里外的一个小山洞里,然后又匆匆赶回矿上。话说孑然一身、病在荒山的梁淑慎,一会儿冷得如在冰窖,冻得浑身哆嗦;一会儿又热得像火炉,大汗淋漓,渴得要命;再加上头痛难忍、四肢乏力,简直到了生命的极限——他只得躺在地上,任凭病魔的残酷折磨。
信念和希望是人生活和奋进的精神支柱与不竭动力。就在此时,他蓦地想到了历尽人世沧桑、苦苦等他回家的父母,还有他那刚刚结婚几天就分手、日夜殷殷盼望团聚的豆蔻年华的娇妻王维荣——想到这些,他顿时充满了对生存和幸福的强烈渴望,恰似注射了强力兴奋剂,骤然精神抖擞、力从中来。于是,他拼命前爬,爬到水边痛饮;以苦涩的野果、野菜充饥,又竭力去逮草丛中的蚂蚱、蝈蝈等昆虫,放到嘴里大嚼猛嚥,以维持生命……也许是因他年轻体壮和有着异乎寻常的强大的精神力吧,说也怪,他这风餐露宿的野人般的苦难生活,竟然使他濒临死亡线上的疟疾渐渐好起来,后来可以正常行走了。他举步维难地走出了荒山,又迂回曲折地踏上了进关归津之路。一路上,他边走边要饭,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行程,才面黄肌瘦地回到了小站镇头道沟村。
他在回村种地的同时,还默默地为乡亲们做了很多雪中送炭的好事。譬如,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需要帮忙,他就主动伸出援手。他的突出特点是,说话少,干活多,从活动开始,一直干到事情结束,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从不在人家吃饭,有人奇怪地问他:“给人家干活,又赶上饭口了,为什么还不在人家吃饭?”
他则自有道理地憨厚笑着说:“人家遇到事儿,本来就够忙活的啦,咱去,是给人家帮忙腾轻的,怎么能再吃喝给人家添麻烦哩,况且,我离自己家这么近,不一抬腿就到了嘛!”
在每年的三夏和秋收大忙季节,他和父亲干完自家的农活后,看到谁家地里的活儿还多,就带上自个儿的农具,不言不语地加入人家的干活行列,人家感动地劝他:“梁大哥,你起早贪黑地刚忙活完自家的活儿,也该喘口气休息一下了!”
他听了,又是憨厚地笑笑,然后心安神泰地讲:“人一歇就懒,再一说,歇着也没有意思!咱这村的父老乡亲们,就像是个大家庭,谁家有难处,大伙儿互相帮助,理所应当!”
在昔日的农村,盖房,是每家的大事:旧房改新房;土房换砖房;哥儿们兄弟多,难免要分家,提前为每人盖几间房;儿子虽然还小,但做父母的,要为他将来娶媳妇儿盖好新房——这也是男人搞对象的重要条件!
不论是全村的哪一家,只要是计划盖房,总是先跟梁淑慎说:“梁大哥呀,我要盖房,请您帮忙,您有空吗?”
“有空、有空!放心吧,我一定到!”梁淑慎总是极其爽快地应诺着。
一到开工那天,朝阳还未露脸儿,他就在盖房现场紧张地干上了:先是一担担挑水,后是挥动着大铁锨和泥,紧接着,他又挽起裤腿儿赤着脚,到泥堆里依次用力去踩,直至把泥踩熟和。待到早饭后,干活的乡亲们来齐时,他早已把足够一天起房用的泥都和好了。大家不免又是赞语声声:“这肯定又是咱梁大哥的杰作哟!”
“要论助人为乐呀,谁也比不上梁大哥!”
“梁大嫂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也挺重要啊!”
梁淑慎就是这样,秉承其父的品行,多年如一日地为他人做好事,而且自己从不提及,更不求他人回报。
一个人的幼时,乃至一生,对其影响最大者,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梁福来从小是在这种言传身教的“忠厚、敬业、助人、奉献”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成长和走向社会的,所以,他受到长辈们刻骨铭心地良好教益,就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