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玉坊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人造水池,水底是细碎的鹅卵石,金色的鲤鱼悠闲地在水底摇摆着肥硕的身躯,池上飘着片片洁白的花瓣,正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白莲,层层叠叠的花瓣中央立着一位白衣女子,女子背对着白珏,只看见婀娜的身姿,瀑布般的长发倾泄至腰间,白色的素雪绢裙,长长的轻纱拖在身后,如同谪仙般出尘的气质,仅一个背影便可以让人的目光凝住,勾人心魄,却又如同这池中白莲,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逍千荨明显感觉到白珏呼吸急促起来,胸腔微微震动着仿佛在压抑着什么。
“,没想到此生你我还能够再相见。”女子率先开了口,声音婉转悠扬,却夹着一丝清冷。
女子说着缓缓地转过身子,露出一张清丽出尘的面容,肤如冰雪凝霜,细眉如柳,眸如星辰,完美的五官如同上好的软玉,天然去雕饰,不含一丝杂质。
白珏手指无意识地攥紧,又无力地松开,只释怀一笑道:“你还在恨我。”
落玉没有说话,清冷的眸子睇了他一眼,旋即盘坐在白莲之上,一架古琴出现在她的双腿之上,琴丝由白玉筑成,琴身散发出圣洁的光芒。
落玉白净的素手从宽袖中伸出,曲指轻轻拨动琴弦,一节音符如流水般从琴弦中倾泻而出,弦声切切如同私语,时而舒缓时而急促,伴随着流水的声音,拨弄着每个人的心弦。
逍千荨不懂音律,却只觉莫名地悲伤,让人不忍靠近,却又忍不住沉醉其中。
白珏脸色有些发白,身子颤了颤,最终稳定心神,微微闭了闭眼睛,喃喃地道:“对不起。”
“这伏羲琴是你当初亲手赠与我,我那时高兴地像个孩子对它爱不释手。”不知何时琴身已经戛然而止,一滴晶莹的泪珠顺着洁白如玉的脸颊悄然坠落。
落玉抬眸,凄然一笑,“你走吧,不要再来了。”
白珏眼里有不忍,却笑道:“打扰了,告辞。”
逍千荨不解,明明两个人都舍不得对方,为什么还要硬着心肠说这些绝情的话呢。
二人出了落玉坊,站在喧哗的街道上,头顶的阳光明媚而美好,白珏很快便收起情绪,无奈地道:“小丫头,让你看了一场笑话。”
逍千荨的意识已经完全恢复,只是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无法将白珏的意识挤出自己的身体,因此怏怏的没有搭理他。
“丫头,在这个世界上,不要相信任何人,除了你自己。”白珏突然认真地道。
逍千荨有些茫然,不明白白珏为何突然对自己说这样的一句话。
逍千荨正准备询问,白珏话锋一转,道: “肚子饿了,走,带你去吃好吃的。”
逍千荨不满地嘟囔道:“是我的肚子,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把我的身体还给我?”
“你喜欢吃什么?”白珏却不接她的话,自顾自地问。
街道上的人都惊讶地打量着白珏,不懂怎么会有人自己和自己对话。
在他们走后不久,一辆华丽的马车在落玉坊门前停下,几十位侍从皆手持佩剑护于两旁,领头的走到马车前,恭敬地道:“大皇子,落玉坊到了。”
一只修长白皙的手缓缓地拉开帘子,那手骨节分明,却白的几乎透明,手背上的青筋清晰可见,。
随着帘子被缓缓拉起,一个年轻男子逐渐暴露在阳光下,过分惨白的脸,略显病态,下场的丹凤眼在阳光下微微眯着,高挺的鼻梁下,略薄的嘴唇没有一丝血色。
此人便是人族大皇子轩辕璟。
他穿着金黄蟒袍,袍底绣着海浪纹,肩上缀着紫貂,明明是初夏,却裹着厚厚的黑色披风。
轩辕璟抬头看着落玉坊三个字,轻咳了两声,一旁立刻有侍女送上丝帕,轩辕璟不甚在意地摆了摆手。
“殿下,外面风大,还是快些进去吧。”侍女忙劝道。
“这落玉坊面子可真大,大皇子亲自前来拜访,居然无一人出来迎接。”侍卫统领冷哼一声,不满道。
轩辕璟睇了他一眼,方缓缓地道:“这落玉坊虽名义上是歌舞坊,实则实力雄厚,纵然在这藏龙卧虎的皇城,也能够始终明泽保身,不依附玉任何势力,前几日神族之子前来,听说也被拒之门外。连我那不谙世事的三弟都吃过闭门羹,我来亲自见上一见,也并无不妥。”轩辕璟说完,再次轻咳起来。
“希望这落玉坊真如传说中那样神通广大,将皇子您的病治好。”统领叹了口气道。
“起他人外面候着,我与宋统领进去便可。”轩辕璟恢复了些气力,命令道。
二人这才缓缓向落玉坊走去。
红衣女子见二人进来,没有丝毫意外,只微微一笑,伸手道:“我们坊主已经等候多时。”
轩辕璟点了点头,跟着她穿过长廊来到后院。
落玉依旧一身白衣,坐在池边的凉亭之中,凉亭四周皆是纯白的纱幔,纱幔层层叠叠遮住了落玉倾城的面容,只隐约
可以看见一个曼妙的身姿。
在距离凉亭几米外有一茶座,那茶座为分界线,到此便不能再向前了。
轩辕璟落了座,微一打量,入目都是一片白,建筑家具都是由上等的软玉筑成,后院还种了一片翠竹,为这个院子平添了几分生机。
“皇子来之前应该对我落玉坊的规矩有所了解。”落玉轻轻抚摸着琴弦,低声道。
轩辕璟点点头,偏头看了眼一旁的宋统领。
宋统领微一点头,将手中用黑布遮掩的宝物交给红衣女子岚妖。
岚妖接过轻轻扯落上面的黑布,露出一支玉佩,玉佩并没有一丝花纹,甚至不能称之为玉佩,其实只是一块圆玉,一根简单的红线穿过罢了,再无任何华丽的缀饰。
岚妖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天之内出现了两块相同的玉佩,果然帷幔后的落玉脸色微变,半晌缓缓笑道:“果然因果轮回,终有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