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大明少年行 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一)

春天的黎明,最是寒冷,这才四更多了三点,午门外却已是车马云集,朝臣们初时只是三三两两的聚在各处,到了后来,有两处渐聚成了群,一处都是给事中,一处皆是御史,众人神情激奋,手中持的都是宿夜不眠,奋笔成册的折子,口中说的都是昨日天子扰乱京城的事儿。

过了四更四点,有人低声叫道:“刘阁老来了。”只见远处有一台四人小轿缓缓而来,旁有一人打着灯笼,正是刘府管家刘福。待轿子停定了,那刘福掌着灯笼,看看众人,便走过来,作躬笑道:“我家老爷,要请左都御史张大人,还有顺天府尹胡大人和各科都给事中诸位大人到轿旁一聚。”

众人听此,忙走到刘健轿边,只见刘健从轿中走出,一一行礼过后,面色凝重,低声:“诸位大人,这事儿,还请听老夫一言。”众人忙道:“阁老请示下便是。”刘健叹了口气,道:“你们要上谏参倒一众阉党,本意是好的,但办法却是错了。依老夫愚见,不若先以顺天府尹胡大人先行上谏,以国家刑法入手,若天子圣明纳谏,这事便成了。若是天子有心维护诸阉,再由御史台视当时情况,再行上谏也不迟啊。若是大家一脑儿的都上本了,天子也一脑儿的都留中了,这事儿就不好办了。”众人听此,均作恍然大悟状,纷纷称是。

左都御史张懯华点头道:“刘阁老言之有理。在下看天子经旬不曾视朝,必是终日被那些阉党迷惑,沉迷玩乐了。这刻大概还没回过神来,若是这闹哄哄的上谏,难有成效。只是,却委屈胡大人独力支撑了。”

顺天府尹胡富摇头摆手道:“张大人言重了,这次胡某先行上谏,倒是委屈了御史台和给事中诸位言官,胡某怕有负重托。”

刘健道:“此事就如此定了吧,各位便当是给老夫一个面子。永年,今日庭议,老夫便与你共进退。”

胡富长揖至地,道:“刘阁老,言重了。永年先此谢过。”

不多时,钟鼓齐鸣,午门打开,众官员整了仪容,依次入内。

正德坐在龙椅上,待众人平了身,便道:“朕今日有一事,要说与众臣公听。”环视众人一眼,高声道:“朕昨日扰乱京城,惊吓百姓,实为无行,因此,朕要下罪已诏。”

众人本眼巴巴等着胡富上谏,忽被正德抢了先,已是愕然,又听得小皇帝要下罪已诏,顿时不知所措,朝堂上静悄悄的声息全无。

正德见此,心里偷笑,我先认个错,这下子看你们还怎么闹腾。

满朝文武大员只见谢迁双目微赛闭,象是事不关已,刘健则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只得把眼光投向李东阳。

李东阳心里道,看来还得我来打个前锋,天子果真聪明,只一招就把大家的言路都封死了,可惜这聪明用不在正途上。于是出班奏道:“皇上,这罪已诏下不得。”

正德佯作惊讶道:“李先生,朕有心罪已以诏天下,以示法理昭昭,倒是错了?”

李东阳心里暗叹了口气,道:“皇上登基改元,春分才过,便下诏罪已,昭示天下,实是有损朝庭天威,万万不可。”

正德点头,靠在龙椅上,道:“原来如此,那这事便算了吧。”

殿中众人听此,几乎跌倒在地,这么惊动京城的一件大事,那有这样轻巧便了结。

这时顺天府胡富出班奏道:“启禀皇上,昨日傍午,内侍刘瑾与锦衣卫数百人于街市纵马而行,惊扰百姓,致令有凶徒作恶,于街市抢掠,计伤人数百,死者五人。。。”

正德挥手打断道:“好了好了,那伤的死的,还有各人的财物损失,都写个折子呈上来,朕在内库拨银钱恤抚,少不得他们半分。你把刘瑾的名字点出来,无非是要朕拿个人出来服罪,可是此意?”

胡富听此,叩头道:“圣天子明鉴。。。。”

正德又打断道:“你说朕是圣天子,可见朕也是圣明的。这主人犯了事,拿的却是仆人,是什么道理。难道你胡大人犯了国法,朕不拿你,却要去拿你家的奴才?”

胡富顿时语塞。

都御史张懯华见此,知胡富本性老实,言辨不利索,便出班奏道:“皇上,刘瑾一众内侍,终日扰乱圣听,故有此事,长此以往,无利国家社禝,还请皇上明鉴。”

正德笑道:“刚才胡大人还说朕是圣明的,但依张卿家之言,这些内侍动不动便扰乱朕听,张大人莫不是暗喻朕是昏君?这整天陪着朕的,不但有刘瑾这些内侍,还有三位阁老,众位学士,诸位翰林,依你之言,他们也脱不了这扰乱圣听的关系。”

张懯华顿时冷汗直流,道:“微臣并非此意。只是,只是。”

正德冷声道:“不必这个那个了,这事就是朕犯的错,诸位臣公有本,尽来奏我谏我,不必拿朕身边的人出气。”

众大臣你眼望我眼,一时不敢作声。

正德见各人不语,便朗声道:“这罪已诏下与不下,看来一时没个结论,各位且都写个题本上来,同意不同意的,都写个理由,交与内阁商议吧。朕不是没担当的人,这大明的天,现在还是朕撑着的呢。”说完,从龙椅站起,步到阶前,昂首挺胸道:“朕近来夜读唐史,说道唐太宗时,大臣上朝都是坐着问话,唐太宗是个贤明的君主,可见他处事大概都是对的。朕早前便已赐诸位大臣在谨身殿坐而论政,现在这朝堂上也一体推行吧。日后上朝,这内阁学士,六部尚书及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皆可赐座,上奏时,也站着说话,如上,定为规例。”

众大臣听此,先是惊愕不已,随之纷纷下跪谢恩,有的大呼圣天子英明德比尧舜,有的大呼皇恩浩荡大明江山永固,还有几个年纪大的,已是伏在地上,涕泪纵横嚎啕痛哭,把皇极殿内的金砖打湿了一大片,便连那刘健,也是眼中泪光涌动,口唇微颤,口呼万岁万万岁不已。

须知这大明早朝动辄便是一两个时辰,还有纠仪御史看管着,人人便像那大雄宝殿内的八百罗汉,纹丝不动,便是站也站得发软了,三品以上官员大都年近半百,实难消受。这历年致仕的,十个倒有八个是因为体力不支,无法承受这早朝之苦。正德此举,虽是天子所赐的荣耀,但对诸人实是是一大解脱,如同观世音普济,功德无量,免了不知多少痛苦。

刘健擦了擦眼角泪迹,和李东阳对视一眼,均是轻叹一声,微微摇头,李东阳也知天子此举恩威并重,昨天的事,显是不了了之,难以再提。

正德彻夜不眠,想出这个法子,现在立时奏效,心中不由洋洋得意,心道,日后除了庭杖外,还多了一个罚跪的法子,好玩得很。又朗声道:“这圣不圣,贤不贤的,比不比得上尧舜,不是朕自赞自夸的,也不是尔等在朝堂上唱颂几番便唱出来的,究竟如何,还要待史官写下来,给后人评说。想我大明,自太祖建极,这边患便没一年能平定得了,朕要做那千秋万世称颂的明君,便要从振兴九边,永除边患开始,不敢说直追汉武唐宗,但作为朱家子孙,至少也要和太祖成祖相伯仲。”

众大臣听了,忙停了唱颂收了哭声,要听正德下文。

正德摇头摆脑,故作沉吟,待众人静了下来,才道:“月余前,三边总制杨一清上了本子,提出定边策论,要平定河套,朕深以为是。不过,杨一清胆子还是小了一点,朕要的收复河套,以黄河为界与鞑子对恃。还要在河套训练一支足以与蒙古匹敌的精锐马军,伺机直取大漠。这事让杨一清上个折子,看怎么才办得成事。又念其戍边多年,颇有建树,朕现在授其以三边总制兼陕西总督,总理一切军政事宜。”说罢,对刘健道:“刘阁老,你看这事可行与否?”

刘健心中一震,道:“杨一清忠勇可嘉,精于兵法,此策可行。只是集军政于一身,未免不合规制。”

正德点头,拢手在袖,道:“刘阁老说的是,只是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不怕他权太重,只怕他办不成事。这事就这样定了。”环视群臣,又道:“宣大为京畿第一前哨,当以能臣治之,兵部主事王守仁听宣。”

众大臣愕然,只听得大汉将军高呼:“传兵部主事王守仁!”却是半响没见人上殿。

等了许久,只见一人上殿,气息微喘,曰:“微臣兵部主事,王守仁,见驾来迟,愿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那人叩首已毕,再进得殿来伏在阶前,正德道:“抬起来头来。”

那人抬起头来,只见此人面如冠玉,耳垂至腮,三络长须及胸,正德心道果然是如教授一般人物,便道:“王守仁,朕闻你精通兵法,欲授你宣大总督之职,为朕经营边关,你可愿意?”

王守仁道:“臣愿为皇上陛下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正德大喜,道:“好好好。王守仁,这宣大总督职大权重,朕且来问你,经略宣大,你可有良策?”

王守仁道:“无它,请皇上撒内侍监军,授臣军政全权。”

正德笑道:“怎么又向朕的内侍身上去讲。王守仁,你可知,这中官里也有好人,这朝臣里也有坏人?”

王守仁沉吟片刻,道:“臣闻皇上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若授臣重托,勿用中官。”

正德一怔,步下御阶,站到王守仁面前道:“王卿家,你可知以中官监边务,是成祖定下的规例?”

王守仁伏首道:“微臣知道。但中官监军,多有不善之处,历朝有之,还请圣上明察。”

正德冷笑道:“王守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朕授命与你,你且去办,它事莫理。朕再来问你,经略宣大,你可有良策?”

王守仁沉吟片刻,道:“清理屯务,修固墙垣。”

正德点头道:“好,也不枉你读圣贤书多年,看的也是透彻。不过,你说的还不够,朕还欲重开边贸,相通往来,以圣人教化,去塞外鞑子的戾气。还有,朕已授御马监少监谷大用为宣大监军,你这次去,与他好生相处便是。如他有不遵军法,扰乱边民的事,你可报与朕听。”

王守仁道:“开通边贸,利弊各半,还请皇上考虑再三。”

正德摆手道:“通总是好过不通,你与杨一清各上个题本,把弊端说个清楚,提个去弊的法子便是。”

王守仁口中称是,叩首领旨。

正德又对刘健道:“刘阁老,你且看还有什么不尽之处。”

刘健道:“皇上圣鉴。”

正德笑道:“这便好,事情便这样定下,朕刚才说道这朝臣里也有坏人,这倒不是假的,朕风闻昌平府知府为官不正,纵子鱼肉乡里,这顺天府尹和大理寺便合力把这事办了,是非曲直,都报与朕听听。”

顺天府尹胡富及大理寺卿杨守随忙出班接旨。

正德此时,只觉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初尝这为人君父的快意,不禁得意,重又拾阶而上,站在朝堂高处,朗声道:“众位卿家,朕还要到北较场操练京营,这个嘛,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