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锁龙夺脉 锁龙夺脉3

二 弥勒像中的秘密

一时间,全寺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有关海都即将失守的传闻已经不是一朝半夕,这段时间里,人们不断可以看到有汽车把海都市大量的机器物资运往后方,这明显就是一个放弃坚守的信号。

无论遇到什么危难都能坦然面对的住持这次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决定到市区去。

他的这个决定让寺里所有人都大惊失色,纷纷劝阻他不要去冒险,因为龙华寺相对而言还勉强算是后方,而市区已经变成中日两军激烈交火的战场,这时候到市区等同于送死。

但住持心意已决,揣了一本连夜写好的册子就要出发,北天生不放心师父孤身冒险,央求着要跟他一起去。住持想了一下就同意了。

往常出了寺门就会有黄包车夫上前邀客,但此刻的街道却空无一人,他们两个只好步行前进。

此刻的市区可谓满目疮痍,房屋上、道路上到处都有枪炮打击后留下的痕迹,许多楼房地面以上的部分整个消失了,只剩下残垣断壁,就好比树林被砍伐后剩下的一个个光秃秃的树桩。

每一个街口都有铁丝网、沙包筑成的工事,可谓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层层设防的阵地。只是这个阵地上已经没有士兵在驻守,偶尔看到的一小股士兵也都是在仓皇撤退中,他们队形散乱,慌不择路,已经丝毫不见一支军队应该有的纪律形象。住持看得暗暗心惊,不由得想起了“兵败如山倒”这句话。

其间他们还几次遇到了日军战机从头上掠过,但这些战机大概是在忙于追击撤退军队,所以无瑕对付他们。

几经艰险,他们才终于来到龙华区行辕公署。此刻的公署也是里外慌成一团,一些人正忙着把文件搬到大院里焚烧,其他人则是把一些重要物资打包往汽车上装。

看到区行辕长官的时候,他正提着公文包准备上车。住持的突然造访让他大感意外,但两人是旧识,而且住持也是全国知名的高僧,不得不在“百忙”中抽空接待他。

他们两个大人的谈话北天生大半没听懂,只听到师父的声音越来高亢,好像是要吵架似的。

“这尊弥勒天尊乃是唐代古物,全国独一无二,龙华寺的牌匾乃是大明皇帝御笔亲书,还有敕赐大藏经、弥勒天尊、二十诸天神像、千叶宝莲毗卢遮寻佛、日月宝幡……这本册子上记录的无一不是稀世罕有的国宝,请长官务必安排抢运,以免落入日寇之首。”

而长官的声音却是越来越小:“非兄弟不愿帮助,实在是无能为力。现在是打仗,佛像能比得上大炮珍贵?因为先前撤离的部队把桥梁都炸了,我手里十二门德国制重炮都运不出去被迫沉进河里了,唉!”

“善惠大师,我劝你还是跟我一起走吧!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长官看了北天生一眼,“但我只能带走你一人,车上没多余位子。”

“长官的好意贫僧心领,既然国家已无力保护国宝,贫僧唯与本寺共存亡。”住持闭目合十,拒绝了长官的救援。

从行辕公署出来,住持一路无语,行至某个街头时,忽然指向远处:“天生,那边就是租界!”

北天生依他所指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的一片街道上遍插着各色旗帜,在出入口持枪守卫着的是红胡绿眼的高个子洋人。

和其他地方的残垣败瓦相比,租界的房屋显得格外完整,而且街道上仍有人流熙攘往来,看上去似乎丝毫没有受战火波及。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城市中,忽然发现这样一个独善其身的“世外桃源”,让北天生十分惊奇。

“为什么那里没有打仗?”

“因为租界是外国人管的地方,日本人也不敢侵犯!”

“租界是外国吗?”北天生在寺庙里也见过外国人,但听说他们是来自遥远的国家。

“不是,租界是中国国土。”住持的脸上闪过一丝沉痛,“只是暂时被外国人占据了。”

他们去行辕求助未果,没想到回到寺庙时却看见门口被一大群军人围堵着。

住持慌忙上前,只见那些军人多半是裹着纱布、拄着拐杖,甚至躺在担架上的伤兵。

“什么事?”住持连忙向正在门口交涉的知客僧询问。

“我们是中国军人!”说话的是一个胡子邋遢的军官,他的脸被硝烟熏得都几乎看不清楚五官轮廓,但一双眼睛仍在乌黑中顽强地闪着光。

“因为前方战地医院失守,所以希望征用贵寺作临时医院,请住持行个方便。”说罢他缓缓举起右臂向住持行了一个军礼。

住持分明感受到这一个军礼分量之沉重,但他仍然涩声说:“请恕贫僧不能从命!本寺是千年古刹,清修之地,向来不沾染刀兵杀气!况且寺内有不少前朝古物,均属无价之国宝,如有闪失,贫僧万死难辞其咎。”

“国宝?国若不存,宝有何用?”军官苦笑一声,却没有再坚持,一挥手,“兄弟们,我们保护国宝,另寻去处。”

看着伤兵们互相搀扶着艰难离开,住持心中怅然若失,出家人慈悲为怀,救生扶伤本是应分,他何尝不想立刻大开寺门,让这些伤兵有一个暂避之所?但他也很清楚日军的炮弹之所以没炸到这里,是因为这里非军事区域,如果有军人进驻,只怕这里就会成为下一波攻击的目标。

为了保护那样东西,他不得不痛苦地作出这样的决定。

“住持大师!”从伤兵们后面钻出一个留着中分头的小个子,他脖子上挂着一架当时比较罕见的德国“禄来”双镜头相机。

“鄙人姓齐,是《甲报》的记者。”中分头递给住持一张名片,上面写的是齐草腾。

“刚才听住持大师说寺里藏有不少珍贵的文物,可否给我作个详细介绍?我可以把它们写成报道或者可以引起政府的重视。”

“贫僧求之不得!”住持知道此时此刻想获得政府救助的机会几近乎为零,日寇破城之后这些国宝的命运难有乐观。《甲报》是在海都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大报,借这位记者的相机把寺中曾经存在的宝物影像流传于世,也算是尽了挽救它们的最后一分努力。

住持当即就带着齐记者由外到里地对寺中的文物一一进行介绍,齐记者问得非常详细,把每一件文物的年代、特征、珍贵之处都记录在采访本上,并对应拍下照片。

当住持介绍完寺里珍藏准备送客时,齐记者却停住脚步,指着那只剩半截的宝塔说:“大师,宝塔里您还没介绍吧?”说完不等住持回答就径直朝宝塔走去。

住持的心一动,他遗漏弥勒天尊并非无心而是有意,因为他对这个齐记者的底细还不了解,不会把寺中的机密和盘托出。

但既然对方已经问到,如果刻意回避反而会惹人怀疑了,他只好跟上去含糊地解释说:“这座宝塔乃三国时的古迹,只可惜被日寇炸去半截,也没有什么好介绍的。”

“此塔的珍贵,并不只是宝塔本身吧?”齐记者指着塔内的弥勒天尊像说,“此像筋骨刚劲有力,服饰简洁凝练,线条疏密相间,颇有盛唐时的气象,应该是唐中期的塑像精品。大师我没有猜错吧?”

“齐先生好眼力!此像确为大唐乾封年间所制。”居然一眼就看出它的年代,住持不禁对这个齐记者刮目相看。

“鄙人只是略知一二,班门弄斧让大师见笑了。”齐记者嘴里说得谦虚,问题却是穷追不舍。

“鄙人还有一事不明,还望大师赐教。”他指着宝塔的残躯说,“宝塔六面,原高七层,第二、四、五、七层每面各有两窗,而三、六层是实墙,从外形上看正好是易经里的一个坎卦。

“宝塔每一层飞檐上立的神兽,非佛家尊崇的狮子,而是蚩尾。

“一般佛像的胸前铭印的都是卍字,唯独这尊弥勒像胸前的……”齐记者眯着眼睛,仿佛想把目光透过佛像表面看清内里。

“这个标志非常罕见,但可以肯定非佛教符号,反而更像是道教的五岳真形图。在一座佛塔和塔内的佛像却带着道教的元素,不是很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