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简单的成功密码 §第一章 真诚的对待他人

在未来的年代里,光宽容可能是不够的,为了生活在一起,我们应当由宽容转为积极合作。

而自己心中不情愿的、不接受的,就千万不要推及他人,要求他人去实行。在此,自我内心对是非、善恶的判定不仅成为了认识的源头,也成为了行为的准则。于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便在求是、趋善中达到了和谐。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是孔门高足,有一次,他忍不住问老师:“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道理讲了许多,可否概括出一句话来,作为终身奉行的指导和目标?”孔子说:“那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学人王夫之把“恕”字分解开来通释为:“故心谓之恕。”即己心与人心相通,故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可理解为恕道的注解。

也就是自己心中不情愿的、不接受的,就千万不要推及他人,要求他人去实行。在此,自我内心对是非、善恶的判定不仅成为了认识的源头,更成为了行为的准则。于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便在求是、趋善中达到了和谐。

人这么树立自身,并把它立为人生的至上信条,那么它对今人,尤其对青少年学会交际是否有现实的意义呢?

有调查认为当今的青少年已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功利倾向,那就是注重自我的利益,而非他人的得失;注重个体的目标,而非群体的价值,以致成为“自我中心”的一代。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评说的结论是否正确,而是通过这种调查所揭示的事实,领悟到了“自我”是处于“融他”状态,还是处于“排他”状态,将是青少年学会共处的关键。

确实,相比于自我的天然的排他性,“自我”能够“融他”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充满竞争刺激,充满功利诱惑的情况下,初涉人世的青少年难免会遇到许多需要作出辨析的困惑。

比如小a考进了一所寄宿制重点中学,临近开学时,他在家长的指点下为自己制定了学期进步计划,首列条目就是只和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而尽量不和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往来。结果班主任老师给小a一句批语:请你思考,如果班上每位同学都这么交友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小a愕然。

再比如小b是全校优秀班集体的班长,三年来,他配合班主任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许多精彩的活动,曾向全市作过介绍。临近毕业时,他征得班主任同意决定搞一本班级纪念册,但他同时意识到这项繁复的工作会影响自己的升学复习,于是便以班长的身份将任务指派给了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并频频地催促他们,结果弄出了一些不愉快。班主任找小b谈话,小b说了原委并暴露了思想,班主任意味深长地留给小b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b慨然……

这些从校园生活中随手拈来的例子,一方面说明青少年交往中的种种问题虽然很细小,却也很实在;虽然很琐碎,却也很本质。另一方面说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对当代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紧要的。

在此,广大青少年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无疑是应该认真学习和实行的。

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不是空洞的,飘渺的,它随时随地存在于与人交往的关系中,随时随地需要当事者以此原则检点自身,规范自身。联系前述小a不想与成绩差的交朋友,只想找成绩好的来带动自己;小b怕耽误自己的复习,却要求别人投入精力。这样的事只要一露苗头,若不及时地去克制、去纠正,就有可能沿着一条扩大矛盾,毁坏关系的路线滑坠。所以,在日常的与人交往中,要谋求良好合作,就要时时地告诫自己,时时地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把尺子。

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可以有老师教导,可以有朋友指点,也可以从外界灌输进来,但它最终的落实还在于“己”――在于“己”的接受,在于“己”的觉悟……在于“已”的“勿施于人”。联系前述,小a和小b在班主任的批评下,引起了心灵的震动,产生了效果。此时,如果当事者不意识、不接受,继续放纵自身的“欲”流,继续把自身的“欲”转移于、施加于他人,那就有可能干出损人而不利己的蠢事来。所以,在日常的与人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关系,就要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驻扎在自己的心中,成为自己心中的一把尺子。

最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不是很容易,很轻松就可以实行的,它不仅要求意念的清醒和克制,更要求理念的端正,这是因为一切行为都要围绕着自我的“不欲”而展开的。那么,哪些行为是自我“不欲”的呢?比如有“不欲”被人喊绰号,不欲“被人恶作剧。”不欲“被人冷落、欺负等。然而,此处的”不欲“非主体的遭遇,而是通过主体设身处地的感受和意识,来为自己制定一把准尺,并通过这把准尺的度量,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于是,自己不想遭遇的结果,也就成了自己不去实行的动作。联系前述,小a和小b在班主任的教导下,就应审问自己的内心,把自我的”不欲“变成一道界线,以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他人痛苦的原因。在此。”不欲“与”勿施“之间,不仅存在着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协调,即自我眼中有他人,更要求自我率先以”不欲“忍己、约己”。责己,即严于律己、宽待他人。所以,在日常的与人交往中,要开创良好的局面,就要在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进一步修炼自己,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正如孔子对子贡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应终身奉行的。这一信条在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实践中会使人终身受益。

二、找寻同一个主题

都说“沉默是金”,其实,这已不是一种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寻找共同的主题,是我们在学会与人相处、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共同的话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创建团结协作的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暑期《新民晚报》杯足球赛,被学生们骄傲地称为我们的“世界杯”,有几千支中学生足球队参与角逐。某重点中学校队是老牌强队,这一次又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眼看闯入半决赛了,队员们又为谁当主力,谁当替补,产生了争执,大家相持不下。辛辛苦苦一个多月踢下来,关键的场次上不了主力,谁都不愿意。大家散在一边,席地而坐。

队长阿林苦口婆心,给大家做工作,说这是集体的项目,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之所以夺得骄人战绩还不是全队合作的结果话是不错,道理都懂,就是谁也不愿让步。大家僵持着,气氛有点尴尬。

守门员小张是班长,他见大家都沉默着不说话,就突然扯开了话题。从埋怨球场上的草皮糟糕开始,谈到新落成的上海虹口足球场的壮观,又说起1997年度中国足球的最佳阵容……这些都是球迷们关心的话题,大家开始参与进来,争先恐后地谈起自己的观点。小张又谈起1997年度的“中场发动机”和“足坛真汉子”申思,大家更来劲了,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起来,全然忘掉了刚才的尴尬和不快。小张又不失时机地点出申思在申花队里曾经当了两年“超级替补”,正是当替补的过程使他修炼了自己的球艺。作为后发队员,等到后半场双方体力下降时,申思上场后,凭借自己的充沛体力和精湛球技,才完成了致命的一击……可见先发阵容和替补只是一个分工,替补或许更是一个深藏的秘密武器。这一说,大家豁然开朗,很快就达成了协议,愉快地训练起来,最终成功。

小张是个称职的班长,他善于寻找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恰到好处地把话题向自己需要的方向引导,巧妙地解决了靠一般的思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有一次,来自几个重点中学的学生一起参加一个座谈会,讨论一个对中学生来说或许是太重大的一个问题:如何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家彼此之间又都很陌生,一时无话可说,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少数几个发言的同学也只是三言两语,场面十分冷清。小亮是东道主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他平时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人,受不了这样一种沉闷的空气。恰好主持座谈会的老师出去接一个电话,他见机会来了,觉得应该开发一个话题,先让大家产生共鸣,调节一下气氛。他故意用大家都能听见的声音“悄悄”地对邻桌的同学说:“看过《泰坦尼克号》了吗?”不用说,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小亮顾自对邻桌说了一通自己的观感,立即有人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人提出新的看法。会议室里形成了热烈的气氛,大家各抒己见……谈得可热闹了。小亮又抓住机会对大家说:“其实,学校也可以根据市场文化的热点,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一些引导和讨论,校园文化氛围不就自然形成,同学们不也就会热心参与了吗?”很快大家围绕着座谈会的中心问题讨论起来。等老师进来时,看见气氛如此活跃,很有点摸不着头脑。他当然不会知道,这是由于小亮找到了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主题。

寻找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这真是打破僵局,消弭隔阂,营造轻松气氛,拉近合作者之间距离的一个独门绝招!

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声已经清晰可闻了,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中,我们要时时训练自己与人共事的能力,要讲究团队精神,只会孤军奋战的人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我们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我们性格的差异、观念的差异、目标的差异、能力的差异等,常常会使合作陷于停顿,出现裂痕。

此外,当我们和陌生人或上司相处时,或许,是由于人心都有几分孤傲,或许,是由于你比较拙于言辞,也时常会突然间觉得一时无话可说,出现冷场。

在这种时候,解除窘境的最好办法,找一个对方和你都可以谈谈的主题。根据专家的整理,下列题材是我们随时可以找到的:

讨论功课――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真是太多了;

新近上映的影片――莱奥纳多帅呆了;

昨晚的那场球赛――要多奥有多臭;

气候、季节――今年长江的洪峰简直是没完没了;

知己、同伴、朋友――那位我们都熟悉的朋友,成了我们交谈的媒介,一下子使谈话进人高潮汹忌不要在背后说人家坏话,那是不道德的);

故乡、母校――必定是对方留恋的地方,你们或许会谈得很多很多;

家庭――如果你们有共同的家庭背景,话就投机了;

新闻――那是每天都在不断产生的东西,你自然可发掘出许多内容;

嗜好、兴趣――从踢足球到玩电脑,从时装到电视剧,你们总有一样共同感兴趣的东西……

共同的利益――这很容易使你们从感情上彼此沟通,使谈话变得滔滔不绝。

《青年报》上提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内心孤傲的青年小a,在公司里尽管销售业绩卓著,但由于他不喜欢自我标榜,部门经理便把他的那些创意占为己有,公司老板来了,总是当着大家的面穷夸部门经理。于是,部门经理青云直上,被提升为副总经理。小a决心改变现状,当然他不能直接向老板表功,那样恐怕只会引起反感。有一天,老板又来了,小a试探性地跟老板聊起了足球及在世界杯月里的一些销售创意。没想到老板一下子来劲了,放下了平时一直端着的架子。他俩都是巴西迷,于是罗纳尔多、罗马里奥、德尼尔森、邓加成了共同的话题。老板意犹未尽,还主动邀小a下班后去泡酒吧聊球。当然,这次小a也趁便介绍了一下以往的工作及新的设想。足球――这一共同的话题使他们都脱去了伪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周后小a被破格提升为经理,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你瞧,一个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有时,居然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三、架好师生间的桥梁

现在的青少年要当“官”的意识很强,从小学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许多同学都有这种烦恼,当了班干部,往往不久之后便在同学中日趋孤立,逐渐沦为“独行侠”。在一则“校园名词别解”中,把“班长”定义为:一种常常被同学认定是犹大的固定装置在教室里的机器人,同时兼有收音机、录音机和摄像机的功能。如果我们的班干部都是这样一种机器人的话,那确实是很成问题的。

班干部大概是社会上最小的一种“官”了,但是要当好一个班干部也不容易。人的活动是在一个人际关系环境中进行的,有的是领导者,有的是被领导者。作为班干部,虽不是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的统帅,但毕竟也是一个小小的领导者,有意识地锻炼和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团结同学,当好老师的助手,架设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是我们每一个班干部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其实,班干部不是“官”,他应该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同学们希望他帮大伙儿说说话、做做事,老师则希望他为自己分忧解难;同学们需要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楷模,老师则需要一个精明能干的助手。所以,要当好班干部,就应该有一颗愿意为同学奉献的心,动辄在同学面前摆谱、搭架子,实际上是很荒唐可笑的行为。

通常班干部不具备老师那样的威信,要在同学中有号召力,那就更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靠自身的魁力来获取同学的信服。有些班干部怀着满腔热情,尽心尽力想配合老师搞好班级工作,但收效甚微。他们在班上劳心劳力。“声嘶力竭”,可到头来却适得其反。对班上的混乱状况,独挽狂澜吧,自己无能为力;对班上的不良倾向,同流合污或是睁只眼闭只眼吧,显然违背良心;事事报告老师吧,既显得自己无能,又会被同学指为爱打小报告。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同学,显得那样的格格不人。不少当过班干部的同学,都曾产生过这样的迷惘和惶惑。

当好一个班干部的理想模式是既要受到老师的信赖,又要博得同学的拥戴。但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是不容易的。作为班干部要把全班同学凝聚成一体,你首先得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学会协商,学会合作。

首先,不要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其实,真的当了班干部,你也与其他同学没有什么区别……你还是一个普通学生,你还是班上的普通一员。你先得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否则,你的举手投足就会处处显出不自然。你应当摆正自己和同学的位置,千万不要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显露出盛气凌人的威势,那只能使你与同学越来越远。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置身于同学之中,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当你悄悄走进同学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和你一样。

其次,要认真对待你的同学。当你用一个朋友的眼光去审视你身边的同学,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甚至你最讨厌的那一位,都有着许多优点。

第三,要准备有所付出。一个班级是一个人生的小舞台,班干部(尤其是班长)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你想演好这个角色你就得有所付出。诚如一个中学生干部所说:“每个人都想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集体中,都希望自己与周围人拥有一份共同的默契,那么惟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肯否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真情。作为主角,更应该把自己融入同学们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去评判每一件事情的好与坏。”

上海某重点中学的一位班长,谈起自己为“官”的经历,就深有体会:

当了班长,你在各方面都须比别人好,哪怕只是一点点。你自己自习课上老是交头接耳,你就没有资格去说别人。要求别人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得做到。

除了处处以身作则外,班长要讲究“领导”艺术。

一是不能当孤家寡人,要注意团结一班人,尤其是要依靠班委会集体合作的力量。要有几个铁哥们在关键时刻出来撑你一把。一次,学校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但班级同学应者寥寥。我私下先与几个班干部谈妥,在班上发动之后,几位班委率先响应,大家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结果我们班在校文艺汇演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

二是不能患得患失,要勇于放弃,要敢于直言,要相信同学们还是有正义感的。有几位同学课上看武侠小说,老师一气之下,搜查了全班同学的课桌,搜走了十几本小说。同学们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们的权利,群情激奋,与班主任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当班长的此时不出面是不行了。帮老师吧,显然要为同学所不齿,何况自己对老师的做法也有看法;帮同学吧,老师是出于一片好心,再说老师的威信也要维护。左右为难之际,“我是豁出去了,大不了不当这个班长,做个土大王我更自在。”在气氛极度紧张,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我站了起来:“大家下次可以不再选我当班长,但我这句话还是要说,上课看小说是不对的,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应该检查。老师也可以宣布改选,虽然,您也是为我们好,但您随意按同学的课桌也是不对的,希望您能把书还给同学。我们保证不再犯错,否则,我这个班长就引咎辞职。希望大家能给我这个面子。”我一番仗义执言,使班上形势急转直下,同学们热烈鼓掌,好多同学当即表示下次还选我当班长。老师也激动地红着眼眶把书还给了同学。通过这次事件,我觉得其实同学们还是挺讲道理的,关键是你得把想说的话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说出来。

当好一个班长是不容易的,要同学信赖你,你得先信赖同学,凡事要尽量与大家协商,以取得大家的合作与支持。我很欣赏这样的说法:“不要让你一个人与班上所有的其他同学拔河,永远把自己看做是班上普通的一员。”

综上所述,班干部要培养和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不妨试试从下面几条做起:

1.以身作则,通过示范来鼓舞人心,相信这是大家都能明白的道理。

2.要尊重和赏识自己的同学。渴望得到赞扬和鼓励,人同此心,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只要同学做得好,就应该表示感谢和鼓励。

3.要捍卫同学的利益,要创造参与感,把班上的事情变成大家都关心的事情。

4.用建议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说话,同学们更愿意接受。

5.凡事多从对方的立场和处境出发,推己及人。

四、真诚友善待他人

人际交往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与物质的交换过程。只有在这种交换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有一条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将其引申到人际关系中,虽未必十分恰切,但也告诉了我们,在社会、在学校,在我们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之间情感和利益的转换也要有一种相对的平衡。如果只是一味的索取,没有回报,或总是单方面的付出,没有相应的收获,这样一种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所以我们提倡人际交往中要贯彻一条基本原则,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原则也许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并不是我们人人都能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我们备受关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习惯了父母对我们的那种单向的、全身心的、不求任何回报的宠爱(当然,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那么到了社会上,在与家庭以外的人的交往中,我们还能像在家里那样,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对你的关爱吗?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的次序绝对不能颠倒。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每一个人都必须从“我为人人”做起,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享受到“人人为我”的恩惠。只有履行了“我为人人”的义务,你才有享受“人人为我”的权利,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得以正常维系的基本准则。反之,要是每一个人都希望享受“人人为我”的恩惠,却不思如何去履行“我为人人”的义务,那么最终的结果是谁都无法得到“人人为我”的服务,这个社会将变成一个极端自私和混乱的人间地狱。

具体而言,在我们和同学朋友相处的时候,也要贯彻这一原则。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付出的是成本,获得的是报酬,报酬减去成本就是交往的利润。这种成本、报酬、利润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人的情感因对利润的评价不同而产生差异……当利润呈正值时,评价积极肯定,就会产生亲切友好的积极情感;利润呈负值时评价消极否定,则会产生嫌恶憎恨的消极情感。

看起来我们是在用商品交换的原则来类推人际交往的关系,似乎太多的世俗味。但我们仔细地分析其中的规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它的科学性。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我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我为人人”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投资”(事实上如果你觉得某人不值得交往,那你在情感上也就不会有投入),而这种投资,追求的利润有近期利润和长远利润之分。

过于追逐近期利润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势利小人,因为他们总是希望别人先付出;或是稍有付出,马上就要获得报酬;或是把自己的付出明码标价,甚至是高价拍卖,以求获得高额利润。这种急功近利之徒,往往被人所不齿。而那些与人交往中只知索取,没有投入的人……通常是不会有人愿意与他们做朋友的。

在这种社会交换中真正的大赢家,应该是那些“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眼光远大、心胸博大者,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长远的利润。他们总是慷慨地自己先付出,而不急于求得回报,因而在他们的账目表上,利润长期呈负值。很显然,假如一个人能够首先把利润让给别人,也就是总是先做到“我为人人”,他在人际交往中就处于主动地位,受人欢迎,而且他最终也会得到合理的回报,得到“人人为我”的殊荣和权利。因为在人际关系的情感和利益的转换中,不管哪一方首先付出,最终总是趋于平衡的。

我国一位著名学者在其新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提出,道德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等价关系或者平等关系。人自利并不错,问题是自利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别人同样有自利的权利,每个人都不得侵犯别人自利的权利。

在人际交往中,一味地强调、单方面地享有“人人为我”,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极度伤害人际关系的。不能想像,一个极其自私的人,一个从不关心别人的人,一个从不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会有许多朋友吗?

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小h,在与同学交往中很不成功。他说起宿舍里同学们对他的群起而攻,心中很有些愤愤然。小h在家中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饭菜上桌,总是由他先挑,鸡大腿照例是他的专利,最大的荷包蛋他是当仁不让。其他衣食起居,莫不以他为中心。到了学校里,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家中所有的优惠都已不复存在,可小h惟我独尊的脾性却依然故我。同学买来的零食,他拿起来就吃;人家刚借来的图书,他招呼也不打就带回家去;夜晚进了宿舍,不管别人是否已经熟睡,他总是旁若无人,咋咋呼呼。弄得大家都不喜欢他。

冲突的发生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一天,一位同学不小心打碎了两只热水瓶。到了晚上,有人提议六个人平均使用剩下的四瓶热水,大家都表示赞同,惟独小h反对。他说谁打碎了水瓶,谁承担后果,并抢先把一瓶水全部用完。这一来,触犯了众怒,大家纷纷指责小h自私。同学甲说那天小h生病,是他帮助他去食堂买的饭菜送到床头;同学乙说那天小h的父母来探视,恰巧小h不在,是他忙着接待小h的父母,端茶倒水削水果;同学丙说打碎水瓶的责任也不全在自己,本来今天应该轮到小h值日,他是看小h1400米体能测试跑得太累,才悄悄地帮他去打水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小h无地自容。

不着多说,我们就可以知道小h在学校里的处境会是什么样的了,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喜欢这种人吗?

中国北宋时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境界,是无数先哲为之终身奋斗的崇高目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则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准则。当然,“我为人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换取“人人为我”(虽然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抱着功利的目的去履行“我为人人”的义务,那最终的结局也是很可笑的。因为你的心里始终有一杆秤,不断地计量着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如同市场上的小贩。你应该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付出必有所得。这是人际交往中的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世界正是在这种利益、情感的互换中维持着互惠平衡。

我们不妨每日思索一下:

当你在新生接待站受到高年级同学的热情关照的时候,你是否想到明年我也要为下一届新生志愿服务?

当你收到了同学寄来的新年贺卡的时候,你是否也给他寄去了同样的心愿?

当你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接受着别人的祝福时,是否想到也要为别人唱一首生日快乐歌……

当有人为你送来一把你遗忘在图书馆的雨伞时,你是否想过你也会千方百计地为捡到的钱包寻找失主?

五、时间概念

现代人越来越忙,现代人的行为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已深深地懂得时间与效率,时间与金钱的关系……然而,现代人的迟到现象却日益严重,甚至在许多正式的场合,包括某些显赫人士,也会出现姗姗来迟的情况。以致现在有不少单位在发布会议通知时,特意为正式时间制作半小时的提前量,比如下午两点整的会议却通知一点半,以求多数人能够在两点前到达。与此同时,一系列的托词和解释也很堂皇,其中塞车自然是不可抗拒的理由。

迟到成了现代人交往中的公害,尤其当它是在紧张的时间漩涡中、是在一定的理由辩解中发生时,就更容易使人感到难堪、感到无奈。那么,迟到真的不可克服吗?迟到的要害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有必要告诉青少年,使青少年在学会共处的时候,就知道一诺千金的道理。

先看三幕镜像:

第一幕,香港某歌星是不少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那天,与歌迷们在上海花园饭店约定的见面时间已经到了,可是指针划过了开幕的时限却仍然不见该歌星的身影,歌迷们的欢声笑语中已渐渐地流露出烦躁和气恼的情绪。主办人着急了,不断地打电话询问,还派代表到一路之隔的锦江饭店去催促。谁知该歌星正与几位随从躲在房间里看美国nba篮球赛的电视转播呢。技巧是高超的,比赛是扣人心弦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竟然把派来的代表堵在门外,更不顾歌迷们正苦苦地等待,直至电视转播结束才匆匆地赶到会场,还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通理由。事后,上海传媒报道了该歌星迟到的缘由,歌迷一片哗然。

第二幕,少年报学生记者团的小d给某作家打电话要求采访,某作家有些不耐烦,说下午三点要赶赴约会,只能抽十分钟的时间。小d如约上门,礼貌地问了些情况后,就直奔主题要求作家谈自己的少年时代。谁知这个话题引起了该作家的极大兴趣,他不仅侃侃而谈,还取出旧日的照片指指点点。10分钟很快就滑过去了,望着不断跳动的指针,小d的心情像上了发条似的紧张起来。其实,他不是替自己紧张,而是替作家焦虑。终于小d忍不住对作家说:“你已经迟到了。”作家手一挥,轻巧地说:“让他们等去吧!”突然,小d的脑海变得一片空白。

第三幕,受小d学校的邀请,少年报的石老师要去为该校师生作一次辅导报告。石老师计算了路程,估量了路况,整整提前二小时跳上了公共汽车。起先例很顺利,可一进内环线车就像乌龟似地爬爬停停。石老师握有充足的时间余量,心里还算坦然。但在过一个道口时,足足耽误了半小时,石老师焦虑起来。他半途下车扬手招了一辆的士,嘱咐司机加快速度。谁知,刚拐弯,一阵消防车的警报声冲天而起,的士也卡在车堆里不得动弹。豆大的汗珠从石老师的脸上淌下来,他望望司机,司机也无奈地摇摇头。还有三站路……石老师不容思考,匆匆地付了车钱,冲出车门在路上飞奔。这时,路边驶来一辆载人摩托……石老师赶紧叫住车主,飞也似的朝目的地奔去。当石老师跨进会场的时候,师生们正以拉歌的方式在等待他。他迟到了五分钟,他非常诚恳地向大家致歉,请大家原谅。但他没有说路上连续换乘的故事,他更没有说整个背脊都已经被汗水湿透了。因为他知道在迟到的事实面前,这都不是自己应该申诉的理由。

显然三幕镜像提示人们注意,迟到的背后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比如作为公众人物的某歌星和某作家完全置他人的时间于脑后,是导致迟到的主要原因。而石老师则是因为途中的变故,尽管作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产生了遗憾。在此,前者的缘由在于主观的放任,后者的缘由在于客观的阻碍;主观的放任多随意而不负责任,客观的阻碍多难为而不可企及。由此,前者在本质上是难以原谅的,后者在本质上是需引起警惕的。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再作进一步的推测,因主观原因导致的迟到很可能在数量上会高于后者的。

其实,在与人交往中,迟到本身还只是现象,它却在根本上关涉到人的诚信。古人说: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礼记・中庸》)“要使诚意之交通,在于未言之前,则言出而人信矣。”(《二程集》)就是说诚实的人要择善而行,要坚持不懈。如此表现早就让人深有感受,那么话一说出口,别人就相信了。这是因为迟到终究不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必然是预设某种约定的。正是在这种约定中,不仅存在着双方对行为步骤的认同,更存在着双方信誉之间、道义之间的默契,即默默之中有一种道德律在支持着、支配着。所以,若是有人轻易地迟到――自然以对方的不迟到为前提、为比照,岂不将对方的时间。心情、责任感乃至有可能存在于其中的功利价值当作儿戏了吗?与此同时,不也将自己为人的信义尊严、道德形象踩在了脚下?

当然,迟到者不可能有这么清醒的认识,但在公众的眼里,一个经常的迟到者肯定是不守信用,不受欢迎的,尤其是那些对迟到不屑一顾,不抱歉意的人,更是不可交往了。因为此类的迟到者之所以可以经常置他人的等待于不顾,不是人格具有缺陷,就是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在这方面,青少年应有明确的意识:那就是迟到不是生活中的小事,而是关系到与人共处中是否择善而行的准则,关系到做人的品格和素养。

韩国青年围棋手李昌镐的棋艺和棋道有口皆碑,就与他平时严格地修炼自己的品行息息相关……有一次,围棋队要去外地下辅导棋,约好早晨8点发车,直至7点56分还不见李昌镐到达,其他队员有些纳闷。李昌镐的老师曹薰铉正闭目养神,听见议论后告诉大家:8点发车前李昌镐准到。果真7点58分的时候,李昌镐出现在大家的面前,那些队员更纳闷了,问曹黛铭凭什么妙算如神,曹说这就是李昌镐为棋之道与为人之道的根本所在。

至于发生了类似前述中石老师的情况,即尽了努力,还因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而迟到……那也是不能推托客观而开脱自己的。这是因为遭遇困难属于我与环境发生的关系,迟到才属于我与他人发生的关系。尽管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但因为前者没有事先包含在后者的约定中,且事实是他人为此付出了时间上和精神上的代价,作为主体的“我”怎能不向他人承担责任,表示歉意呢?

与此同时,迟到的事实也提供了教训,那就是要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把它化作充足的提前量落实在约定中。正是有了这样的态度和准备,约定就不是局促的,不是脆弱的……而是彼此双方都应该以自我的信义、自我的行为来保证他人的时间不受侵害。由此,为了他人便成为对自我的约束,成为对自我的督促;为了他人便成为自我必须到达的目标。这样……迟到的发生率不仅会大大地减少,人际之间情感的沟通,合作的机缘更会大大地增加。

为此,作为一条倡议,也希望成为公众认同的准则,我们提出在现代人的交往中时间的概念――等待不超过5分钟。

我们相信青少年们从小就注意守信用、不迟到,并以此修炼自己为他人着想的品行和素养,将一辈子受惠无穷。

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众人之中,即脱离不了与众人的关系,以致个人的意念、个人的动作究竟能否和众人的意向、众人的行为保持默契、保持呼应,就不仅仅是求得与人共处的效果的问题,要是对个人在与人共处方面所显示出的品质和能力的检验。

六、充分考虑群体的立场

在青少年的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扫兴的事情。当然,这不是指发生了不可预料的事……比如春游途中车子突然抛锚了;比如大家兴冲冲地赶到博物馆却因停电关门了。这是指某些人为的因素导致的尴尬,最后的结果不是搞得主人很狼狈,就是弄得大家很无趣。

请看两个小例子:

小e为了自己的15岁生日,邀请了全小组的同学参加家庭聚会。为了显示自我成熟,达到自庆自乐的目的,他拿出了春节收到的压岁钱,不仅不要父母资助帮忙,还希望父母回避……给他和同学们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机会。生日临近了,小e兴奋地忙着采购,忙着布置,还郑重地给每个同学发了邀请卡。聚会那天,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了,却迟迟不见小f的身影。大家七嘴八舌,七手八脚地弄出一桌菜来,小f才打来电话,说有家教不参加了。同学们很生气,一个接一个地给小f回电话,希望小f不仅要考虑主人的热情,更要考虑众人的立场,但最终小f都没有作出积极的回应,给聚会带来了遗憾。

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小g同学发现报上刊出一条“暑期学生电脑展”的消息,他立即告诉了班上的几个电脑迷,大家兴奋地约定电脑展开幕的第一天,就集体骑自行车前往。

其实,这个消息对电脑迷来说真够馋人的,尤其面临着恼人的复习,大家巴不得考试马上结束。终于,最后一门考试熬过去了,电脑展开幕的日子临近了,小g迫不及待地通知大家集合的时间、地点。那天,几位骑着自行车的风华少年等待在新村的广场上。当小h的车轮在拐弯角出现时,大家为最后一位朋友的准时到来而欢呼。可此时的小h却红着脸低着头。他吞吞吐吐地说,父亲弄到了预展票,他昨天已经去看过了。大家愕然,一路上闷闷不乐。

小f和小a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同学们的反感。至于是否一定要指责他们无义,指责他们自私,却也无此必要,因为他们有自身的情况和理由。只是此处应记取的教训非常有必要告诉广大的青少年:那就是与人共处时,应充分考虑群体的立场。

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众人之中,即脱离不了与众人的关系,以致个人的意念、个人的动作究竟能否和众人的意向、众人的行为保持默契、保持呼应,就不仅仅是求得与人共处的效果的问题,更是对个人在与人共处方面所显示出的品质和能力的检验。自然,各个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但各个个体集合后的意见倾向一旦形成就构成了众人立场。很明显……众人立场就是多数人意志的表达,就是多数人利益的追求。由此,众人立场就会对个人态度形成一种统辖和牵引,与此同时,个人也应注意检测自身的态度,看自身态度与众人立场是否吻合。吻合之,则安之,起码在与人共处方面不会引出麻烦。不吻合,则应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如果关涉到真理和原则等问题,有可能需要坚持;如果只是关涉一般的人情事理,抑或功利得失,却是要通过检点自身、克制自身来求解矛盾了。否则,与众人立场不协调,怎么能很好地与众人相处呢……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众人立场可理解为一种参照的标志,那就是通过优先考虑众人的立场,力争使自身获得一个准确的定位。

当然,在此强调“群体立场”,还应注意区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不同背景。所谓正式群体是指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如班集体等。所以,一般来说正式群体的“众人立场”除了与多数人的观点相关外,还一定具有组织影响的因素,以致个人的态度多多少少会受到自上而下的指导和约束,优先考虑众人立场的背景也就变得宽泛了。

反之,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没有组织联系的、暂时性的人群联合体,比如某某宿舍的同学们,班级的集邮爱好小组,某一次同学自发的活动等等。此时,“众人立场”没有任何外界律令的规范,只是凭借个人的兴趣和感觉、个人的诚信和道义来集合,来构造,以致个人态度与众人立场之间的比照,就显得特别醒目。前述中小f为了自我补习,回绝了大家的邀请;小h先睹为快,扰乱了大家的心情,就是明确的例证。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和判断,我们认为在青少年们大量的、自发的、非正式群体性质的活动中,强调优先考虑众人的立场,便格外地有意义,有价值。因为此时的“众人立场”,不仅完全源于自由的流露和表达,更因为这种流露和表达形成了一条是“合群”,还是“不合群”的衡量界线,以致可及时有效地帮助那些迷失者校对行为的失误――看来,当青少年们参与群体活动、参与人际交往的时候,关键在于有没有树立优先考虑众人立场的意识,而一旦发现自己的态度背离了众人的立场,则关键看有没有改正的勇气。

《独生子女宣言》中有一则自诉可选为例证供大家参考――

我一直向往着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当我得知可以住校的时候,真是太高兴了。我们寝室里有七个男生,我喜欢他们每一个人。

可是有一天,我晚自修回来,正打算洗脚睡觉,室长以一种新闻播音员播发重大国际事件的严肃口吻说:“我们有话要说。”这时,我看见寝室里所有的人,都沉着脸和他站在一起。接着,我听他们开始数落我的“罪状”:我的下铺说我一直把换下的袜子塞在垫被底下,臭得他不能仰头睡觉,还说我经常摇床。我对面床的同学说我给他起绰号,损伤了他的自尊心。还有的说我晚上上厕所时不关门冻醒了睡在门口的同学;说我衣服泡了不洗,卫生检查时被扣了分;说我值日时不是忘记就是做得不干净等。其实,我真的没有一点坏心,我乱塞袜子,是因为还不太会洗;我起绰号,是因为想接近他。我没有想过应该怎样相处的问题。

这时,灯灭了,屋里一团黑暗。他们说要么我改正,要么就不再欢迎我。说完就一个个上床了。事后,他们说是存心选这个熄灯前的时间的,既可让我在灯亮的时候,看到他们严肃的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可随着熄灯,给我一个台阶,不要让我太尴尬。他们还估计我会哭。

是的,那晚我听着湿衣服滴水的声音哭了。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告诉奶奶时,她说,忍着点吧,下学期回来住。可我不愿回家,我不想和同学们分开。于是,我开始学着想想别人的心思,学着想想众人的立场,小心翼翼地改正自己。不久,他们说我进步了。因为我确实通过这件事懂得了与众人相处的规则,懂得了必须遵守众人制定的公约。

七、同龄阶层

联系前述小f、小h例子,愿这段“我的自诉”既引出思考,又得到满意的结论。

青少年走进社会是从走进同龄阶层开始的,只有当青少年在同龄阶层中有了自己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青少年才会有对生活经历更丰富的体验,才会有交往的快乐,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走向成熟。

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在同龄阶层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与同学、同龄朋友的关系,使自己在同辈群体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在一个对独生子女的调查中提问,谁是他们的“最好的朋友”,结果发现,独生子女选择的最好的朋友的百分比依次为:同班同学80.8%,妈妈47.9%,邻居伙伴43.l%……同校同学42.9%,爸爸42.0%,老师24.2%,远方笔友14.7%,其他成年人12.4%……目前没有最好的朋友3.8%。

很显然,现在青少年交际的范围主要还是在同年龄阶层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在北京13岁一15岁的青少年中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证明,孩子们将心里话告诉他人的首选对象是同性别的同龄伙伴。

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满足青少年的亲和需要,而亲和需要又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是一种对人的成长有利的人格特征。在同辈群体中能否处理好与伙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能否塑造健康人格的问题。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伙伴欢迎的人?

有学者对青少年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观察,发现从人际关系来说,有三种行为特征的孩子……他们之间在同辈群体的交往中,其行为特征及交往行为有较大的差异性。第一种是受反对的“嫌弃儿”,第二种是受忽视的“孤独儿”,第三种是“有人缘”的受欢迎的人。

所谓“嫌弃儿”,是这样一种人: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对某种事物拥有权利,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们通常都强硬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通融,绝不退让。比如,某中学生小a,在家是个小太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几个大人围着他转,养成了他一种惟我独尊的性格。平时在家,大人们都得让他几分。在学校里,小a也劣性不改,什么事都要占先,弄得大家对他是避而远之。班上足球比赛,尽管他踢得并不怎么样,但他一定要坚持首先上场。小a踢了几脚臭球,使班级足球队输了,影响了名次,边上同学稍有埋怨,他便恼羞成怒,干脆一脚将球踢到围墙外,让大家都玩不成。小a自己有个手掌机从来不舍得给别人玩,但一看到人家有好的,马上抢过来,玩得不肯放手。当同学向他要时,他会很不高兴地说人家几句,毫无歉意,甚至会把人家的东西一扔了之。这种人往往不讨人喜欢……一旦有矛盾发生,他丝毫不会有检点自己的意思,总是责怪别人,最终导致冲突升级。

受同伴忽视的“孤独儿”常向别人提出请求,但他通常采取退缩、消极的方式。如果自己的请求没有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不会再积极地寻找办法,而是主动悄悄离开活动场所,远离人群。这种人一般性格比较内向,通常不善言辞,也不容易与人交往。

比如,小b看见同学们一起去看球赛,心里很羡慕,也想一起去。可同学随便说了声“哟,球票没了”,小b就一声不响地回去了,他心中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场球赛的球票并不难买,只要去了,当场就能买到票。小b失去的不是一场精彩的球赛,而是一次与同学交往和接触的机会。班级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小b非常想加人男声小合唱的行列,当文艺委员回答他“你个子大矮了”,小b就气馁了,再也没吭声。从此,一看到别人排练他就走开,甚至在演出的那天,他也借故离开了会场,自己一个人躲在一边伤心。其实,他完全可以跟别人说,我的歌比你们唱得好多了。这样,小b变得越来越孤僻,沉默寡语,离群索居。

上面两种人的状况,都比较难以与人相处,特别是难以与当今的青少年一代共处。现在的家庭,通常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经常发生的是年长者与孩子的交往。这是一种竖向的关系,孩子们缺乏横向关系的同辈人之间的交往,也习惯了成年人对他的谦让,但一到社会上,一到同龄人之中,有些孩子就显露出与人相处的困难。如果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要别人适应自己,就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引起别人的反感。这些人在交往中常常碰钉子,一再受挫,就会变得日益孤僻。

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在同年龄阶层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与同学、同龄朋友的关系,使自己在同龄人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受欢迎的人,需要一种处世技巧,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通过观察,专家们发现,有些同学之所以受人欢迎,主要是体现在与同伴发生摩擦、冲突时能够采取一种正确的姿态,巧妙地化解矛盾。那些有人缘的青少年,在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常使用一些较合理、较成功的方式,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往往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和铸造的。

首先,应该承认对方的权利,以商量的方式向对方请求,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要求。即以前述小a为例,想跟大家一起踢球,即使是水平不高,也应该好好与大家商量。因为自己的缘故输了球,更应该跟大家道个歉。别人的东西,你想看看,应该用很婉转的语调:“这手掌机是你的吗?给我玩玩,可以吗?”心里的想法要用恰当的语言说出来,像小b那样憋在肚子里生闷气,自然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当别人向你索取什么时,要能够做到舍得放弃。比如,你玩游戏机正玩得起劲时……有同伴过来,也想玩玩,你是老占着位子不放呢,还是站起来,让别人也来乐一把?看似一些小事,或许你也有充分的理由不让,因为你是先到的。但是你的谦让和放弃,实际上是表示了一种友好的姿态,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增强了与别人的友谊。

还有,如果你遇到了由对方引起的攻击性的冲突,你还应该学会忍让。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而是一种与人共处的技巧。

有一次,小d与同学小f谈起小说《红楼梦》,小d说宝玉与风姐是叔嫂关系,可小f却打断小d,说风姐是宝玉的婶婶,小d有些哭笑不得,因为她刚读过《红楼梦》。但小f却一口咬定,并当众嘲笑小d读书不求甚解。小d心中十分恼火,但她想犯不着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小f出丑,来炫耀自己的正确。于是,小d只是笑笑,说让我们都去查一查吧。小d的忍让,至少暂时平息了冲突。如果她一定要和小刀争个明白的话,很可能会使冲突升级,弄得不可开交,即使赢了,又有多少价值呢?相信小f以后也会去把这一问题搞清楚的,那时,小f自会感觉到小d的好意。

青少年走向社会是从走进同年龄阶层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当青少年在同龄群体中有了自己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青少年才会有对生活经历更丰富的体验,才会有交往的快乐,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走向成熟。

八、反调唱不得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是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有人为之倾倒,百看不厌;也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小说《红楼梦》问世,褒之者赞之为千古绝唱,贬之者斥之为诲淫诲盗。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演,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理念产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导致争辩,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有些青少年朋友,本无所谓自己的观点,经常要和别人发生争论,只是养成了一种习惯――唱反调……

爱唱反调的人总喜欢将自己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当别人或大家已形成某个一致的看法或结论时,他总会在旁边冷冷地说出一个字――“不”。

中韩足球对抗赛,双方兢兢业业,踢了一场好球,大家意犹未尽,在一起回味这场精彩赛事,他却跑出来说了句:“臭球,要多臭有多臭!”

从校外请来个老师,旁征博引给大家作了一堂有关知识经济的辅导报告,同学们课后热烈讨论,他在一旁,冷冷地从鼻子里发出一个声音:“哼。”

校运会结束了,班主任表扬体育委员为集体荣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下面嘀咕,“只不过我没报名而已。”虽是嘀咕,但声音却足以让全班同学听得清清楚楚。

大家都兴奋地鼓掌同意到郊区的森林公园去春游,可是大家的欢笑声还没落定,他却大声地宣布“我反对”。

隔壁班上有~个同学家庭遇到了不幸,班长号召全班同学解囊相助。正当大家纷纷捐款的时候,他却说凭什么让我们为他捐款?

其实,你一定要说他有什么主张或观点吧,恐怕也未必,他只是要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觉得某人好,他就说某人坏;你认为今天天气不错,他就说昨天的天气还要好;你预计法国队世界杯上可能要夺冠,他就断言,法国队必输无疑。

这样,我们倒是可以断言,这位同学,不会讨人喜欢,他总是与人抬杠,让你觉得与他相处实在是太累。你几乎不敢跟他交谈,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引起争论,如果你当真的话。

唱反调,如成为一种癖好,对人对己都不是一件好事。

小s同学是一个爱与人唱反调的人,大家已知道了他的脾性,平时也不太愿意与他交往。班长小刘有心接近他,帮助他,但也有过几次不愉快的经历,且看下面几段对话:

“小s,你早!昨天那场球赛看了没有?”什么意思,你是怀疑我不是正宗球迷?

其实,班长也不过是随便一问,被噎得够呛。

“小s,你今天穿的这件灯芯绒外衣真是不错。”“算了吧,这种衣服你们都穿了三年了。”班长是借此与小s打个招呼,却碰了一鼻子灰。

“小s,这几天报上连载的那篇小说看过没有?”“中国人真无聊,这种破文章,也如此津津乐道。”班长一时无话可说。

“小s,我们班的小李正在玩的电脑游戏《红色警戒》,制作得可精良了。”“哼,那种游戏我早就玩腻了,真是太落伍了。”班长觉得实在无法再谈下去了。

像小s这样,老是跟人抬杠,弄得与之交谈的人总是不欢而散。别人不愉快,小s自己活得也不轻松。所以我们要奉劝类似小s这样的同学,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谈,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老是唱反调,跟别人抬杠究竟有没有必要,这样你能获得什么,但你又失去了什么。

有专家对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多数爱唱反调的人,通常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群体之中,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占据中心的地位,便产生了逆反心态。在班级里,唱反调的总是那些不担任班干部而又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同学;在集体的讨论中,唱反调的也总是那些不领导舆论导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他们或是要表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姿态,或是要传达自己不被重视的愤懑,于是,通过唱反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并进而发展成与人争执、抬杠以致不可开交。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持有不同观点,与人发生争论,是很平常的事。问题是唱反调通常并不是由于观点的差异,而是一种心态。其实,他对于要争论的问题的本身并无多大兴趣,而是通过争论和冲突来表现自己。

中韩足球对抗赛,确实是一场好球,其实他也觉得很精彩,如果别人说臭球,那他就一定会说精彩。

校外来的老师,给大家作的辅导报告,他在一旁表示不满的同时,没准心里边也正赞叹不已呢。

校运会他没报名,实际上他也清楚自己的实力,这种嘀咕,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大家都同意到郊区的森林公园去春游,他嘴上说“我反对”的时候,心里边其实也是很想到那里去玩的。

隔壁班上同学遇到了不幸,他在私下里说不定已给那位同学送去了许多钱物,可班长号召全班同学解囊相助时,他却在一边说三道四。

可见唱反调者常常并不因为是观点的不同,而只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一种情绪,或是妒忌,或是失落,或是标新立异,或是故意显露自己。唱反调偶一为之,确实也能在某种场合展示自己,使别人注意到你的存在。问题在于,如果形成一种习惯和癖好,那就麻烦了,你会发觉自己在人群中总是不受欢迎。跟别人过不去,硬是要对着干,实际上就是跟自己过不去,闹得大家都不开心,使自己成为一个孤独者。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为人随和一些呢?除非万不得已,除非重大原则问题,我们尽可能地顺应别人,不唱反调。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求青少年,失去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在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在那些无关宏旨的小事上,我们尽可以显得大度些。这样你才能和同学朋友友好地相处,才会受到同学朋友的欢迎。

九、择友之道

谁都知道交友的重要,但如何择友,却是一门很艰深的学问。青少年在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的过程中,学会择友,学会交友,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切记: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超越贫富、身份的差别,才能超越民族、语言的隔阂,才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信赖终身。

孔子说过这样的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癖、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能够获得助益的朋友有三种:一、“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二、“友谅”,是能够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三、“友多闻”,是知识渊博的朋友。还有三种是对自己有损害的朋友:一、“友便癖”,就是指那种有怪癖的、有特别嗜好的人,与其相处会使人觉得动辄得咎。二、“友善柔”,就是个性非常软弱,依赖性太重,与你相处时,一味地迁就你。你说往东,他说好;你说向西,他也说好;甚至你要犯法,即使他觉得不对,他也不反对。三、“友便佞”,这种人更危险,是专门逢迎凑合的拍马能手……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特别要当心。

《诗经》中有一句诗说:“鹦其鸣矣,求其友声。”小鸟尚且通过鸣叫来呼朋引类,那么,人就更需要友谊,需要朋友了。交朋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教益和帮助,宋代刘清之说:“独立无朋,虽夙夜兢兢,学不加进。”人如果没有朋友的互相帮助,即便你再刻苦努力,学业上也难以长进。西方有谚语说:“财富不是朋友,朋友却是财富。”谁都知道交友的重要,但如何择友,却是一门很艰深的学问。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家长的教诲,对于其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朋友。许多青少年最终走上邪路,往往就是因为他们结交了坏朋友。这种教训极其深刻,所以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

首先,交友之道以“德择高尚”为要。孔夫子所说的“损者三友”,这三种人我们一定要当心。交友应该选择那些品德高尚的人。《颜氏家训》中说:“为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为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其意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慎,不仅使自己与坏人一起同流合污,弄得不好还会殃及自身。

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同窗学艺,结为至交。两人学成先后下山,老师暗示孙膑,说庞涓此人心胸狭窄,不可深交,孙膑却不以为意。庞涓知道孙膑才智超过自己,心存妒忌,惟恐孙膑会严重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起了谋害之心,暗中诬陷孙膑私通外国……将其刖足黥面。善良的孙膑被蒙在鼓里,在双膝膝盖被割去的情况下,还全心全意地为庞涓默写《孙子兵法》。直到庞涓的一位家丁仗义执言,孙膑才获知真相,如梦初醒。后来……孙胺诈疯逃出魔爪,最终报仇雪恨。正因为孙膑误交了庞涓这样的恶友,虽然逃脱一死,但毕竟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相反,那些品德高尚、用心仁厚的朋友,才能与你在道义上、学业上互相抵砺、互相提携,才不会因意见不一而分裂,不会因才华出众而嫉妒,不会因贫穷而嫌弃,不会因落后而厌恶。这种高尚无私的友情会体现在人生的每时每刻,尤其是当你有了缺点和过失时,这种“诤友”、“直友”更会给予及时的批评和指正。

唐代文学大家韩愈,才华横溢,但却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失检点,喜欢赌博。他的好友诗人张籍并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他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地规劝忠告,终于使韩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他把张籍引为生平第一至交。

其次,君子之交,同志之道。在一起生活学习时间较长的同学朋友,必然会因相互了解的日益加深和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的相近或相容而建立起一种较特殊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友谊。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唐朝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谊;马克思与***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友谊;音乐大师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友谊等都是志同道合的深厚友谊的典范。

古人云:“道不同则不相为谋。”“管宁割席”的故事是一则千古佳话。

三国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好友。有一次,两人一起在园里锄草种菜,看见地里有一块金子……管宁挥锄如常,在他眼中金子和瓦石没什么两样。华歆却停下锄来,先是捡起握在手中,然后才恋恋不舍地扔了。又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达官贵人乘坐华美的马车,穿着精美的礼服从门前经过,管宁不动声色,像往常一样专心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从这两件小事上,管宁看出华欲是个贪图名利的人。于是,他就把席子割成两半……让两人分开坐,并对华歆说:你爱名利,我爱道义,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今往后,我们就不再是朋友了。

管宁割席绝交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择友处世之道,发现自己与朋友志趣不同,或是其道德败坏,品质恶劣时,我们应该有与之毅然决裂的勇气。

《抱朴子》中有这样的话:“适心者交浅而爱深;件神者接久而弥乖。”(志趣相投者虽然交往的时间不长,但感情却很深;貌合神离者虽然常在一起,但矛盾却很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可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感情的深浅……并不在于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长短,关键是能不能有共同的志趣。

我们在一些有犯罪记录的青少年中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交友不慎而误人歧途的。他们在一起时,不是互相砥砺、共同进步,他们的志趣是在一起吃喝玩乐、贪图享受……以致堕落,不能自拔,陷入犯罪深渊。这方面的事例实在是数不胜数,青少年朋友一定要警钟长呜。

再次,择友要看清人的本质。中国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朋友之间的友谊真诚与否,有时要在患难之中才能体现,所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生死与共、贫贱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但是我们择友的过程中,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要看人的本质、主流方面的表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只要大节无亏,如思想品质、工作学习上有上进心,具体性格则不必苛求。***和许世友,两人的经历、学识、性格迥然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为了解放中国,造福人民的共同目标而结下深厚友情。

真朋友应该是“净友”、“直友”。

张咏和寇准是好朋友,当寇准要做宰相时,张咏却对同僚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

“并直言劝说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劝寇准不要做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人。寇准顿然大悟,勤奋学习,后成为一代名相。

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真正的好朋友才能这样直言相告。

相反的例证也有。

武则天时禁止天下屠杀牛羊捕捉鱼虾,张德因其妻生子,私下杀羊宴请同僚,也请了杜肃。杜肃赴宴后表面上很亲热,散席后却偷偷带回一个肉饼,暗中向武则天告密。武则天问明情况后,宽恕了张德,并对他说:“天下禁杀,红白喜事不在其中,不过,你今后交朋友,应该有所选择。”说罢,将杜肃的告密奏章公之于众,杜肃臊得无地自容,满朝文武都欲“唾其面”。

能够结交真诚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郭沫若说:“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不过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青少年在刚刚踏上人生旅程的过程中,学会择友,学会交友,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切记: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超越贫富、身份的差别,才能超越民族、语言的隔阂,才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信赖终身。

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是每一个年轻人在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焦点问题。聪明的人总是善于营造和谐的群体氛围,借助群体的力量,在群体中保持自我的发展,在发展自我中促进群体的合作。在与人交往和相处中,我们坚决反对“自我中心主义”。

有时候,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使自己学会与人共处,在人会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量。正如,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把一滴水融入溪流、江河中,才能汇成永不枯竭的浩瀚无边的海洋。

高二同学在郊区学农的最后一夜是黄火晚会,从小品表演,到唱歌比赛,大家兴致都很高涨……毕竟同学们都很投人,作了很多准备,连平时最不爱唱歌的校足球队门将周骁也跃跃欲试……准备粉墨登场,给大家唱个《真心英雄》。可正当大家玩到兴头上,歌声掌声响成一片时……坐在边上的几个女生突然站起来要走。班长好言相劝,苦苦挽留,希望她们能顾全大局,坚持到晚会结束。但几位女生执意要回宿舍去打牌。周骁不干了,在一边大声嚷嚷起来:“什么意思嘛,你们都表演完了,轮到我上场你们就走了,也太不给面子了吧。”周骁一闹,几个女生嘟嘟囔囔,极不情愿地坐下了。但场上气氛全给破坏了。

上述这个小小的事例中,或许几个女生并不以为她们的行为有何不妥。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人是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的。《自我论》的作者科恩说:“即使最极端的、怨气冲天的、钻牛角尖的个人主义者,也是属于某个群体和共同体的。”每个人一踏人社会,你就承诺了自己是某一群体的一员,你就必须遵循起码的群体规范,你的言行就会与他人之间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呼应关系。你如果完全不顾及周围人的利益和情绪,我行我素,那是“自我中心主义”,只能把自己推向孤独,使自己有遭到群体排斥和“放逐”的危险。在与人交往和相处中,我们坚决反对“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倾向将导致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一切之上。现在有些青年,过分看重自己的需求,游离群体,以为像独行侠似的单打独斗,就能获得个人的成功。他们甚至还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现代观念。其实,社会越是发展,就越是注重群体的合作,越是讲究遵循群体的规则。

报上说到这么个小故事:一群华裔意大利籍学生到杭州举办夏令营。晚饭后,老师带着学生们去西湖边散步。大太热,许多人身上大汗淋漓。有几个人想回去,说还是宾馆里好,有空调。但是另一些人却不愿回去,还要往前走。于是,分歧发生了,双方都很固执。有人提议……掷硬币,正面往前走,反面往回走。大家一致同意。硬币咕噜噜一转,反面朝上,大家立即往回走。一路上,原先坚持往前走的人,没有一个发出一句抱怨,虽然心里很遗憾,但脸上都是笑嘻嘻的,似乎已忘记了刚才的争执。

这是一个群体相处的范例,不能把个体的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集体通过的规则,就无条件地执行。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情趣与集体相左,便自行其是,使大家都扫兴。

有一个同学也许可谓有几分才学,但更有几分孤傲。他曾说,他看班上的同学,就像是参观一群低智商的乌合之众,在做种种滑稽可笑的表演。任何一个同学发表什么观点,他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班上的任何活动他一概不予参加,自己一个人孤芳自赏。老师与他谈心,希望他多关心集体,他便提出要以让他当班长作为条件。有一次,班级搞活动到郊外远足踏青,他好不容易答应参加了,但活动还没结束,他就一个人坐出租车回家了。终于,大家被激怒了:“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个同学最终成了孤家寡人,没人愿意理他。

这个同学老是自以为是,把自我凌驾于集体之上,损害与人相处与合作的关系,他还认为这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在把握自己的命运。其实,像他这样,非但不能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反而形成了一种与群体的对抗。这种人往往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好感,不仅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处于孤立的境地,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也必定是不受欢迎的人。很难想像,像他这样的人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接纳和合作,因此,我们也可料定他难以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卡耐基认为,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基于专业技术的因素占了15%,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和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聪明的人总是善于营造和谐的群体氛围,借助群体的力量,在群体中保持自我的发展,在发展自我中促进群体的合作。诚如陈**所说的“内图个性发展,外图贡献于群”。自我中心主义往往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它缺乏对别人的关爱,缺乏与别人相处的诚意,也就失去了与别人合作的基础,到最终实际上是害己主义。

有一个小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却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大火包围了一座小屋,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在屋里,眼看着行将待毙,死路一条了。千钧一发之际,两人相依为命,协同作战,身体健全的瞎子背起眼睛完好的瘸子,在瘸子的指引下……冲出火海,死里逃生。

两个有缺陷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通过和谐的合作,取长补短,获得了成功。如果这两人都以自我为中心,顾自逃命,可能谁都不能成功,都已葬身火海了。有时候,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使自己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量。正如,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把一滴水融人溪流、江河中,才能汇成永不枯竭的浩瀚无边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