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标,一般指大型运动会专门设计的主题标志。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标都是由主办国精心设计的,宣传此届奥运会的、具有权威性和庄严性的形象标志。它以别具匠心的艺术造型或抽象符号的运用,简练、概括地体现运动会的主旨。世界历届奥运会会标,风格迎异,各具特色,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形象鲜明生动的奥运发展史画卷。
每届奥运会会标一般只有1个,是该届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各主办国设计的会标,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为商业服务,从而保证了奥运会会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1届奥运会的举办地雅典还保留众多的古代奥林匹亚竞技赛会的古迹。雅典市中耸立着一座高达150米,四面是绝壁的石灰岩小山,雅典古堡就建在这座小山上,古堡顶端有一座始建于公元前中447年的帕提隆神庙,供俸雅典娜女神。山脚下是著名的玛拉莫尔体育场。这一切都被绘进了第1届奥运会会标。第1届会标还坚持着绘画艺术是从视觉上表达世界这条古老的信条,因此画面上没有什么抽象的符号、刺目的色块。
这届会标上画图中央是个妇女,手拿野橄榄叶编织的花冠,她就是希腊女神雅典娜。背景是帕提隆神庙和玛拉莫尔体育场。第1届奥运会还没有自己的性格、标志和特征,在精神上还没有完全独立。因此设计者在会标图案中拉出古奥运会作自己的监护人,在其中找支撑点,找自己的生存依据。这种倾向在会标中表现得很明显。雅典娜不仅是胜利的象征,她同帕提隆神庙一样也是希腊悠久历史的象征,作为历史遗迹的玛拉莫尔体育场,象征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联系。女神雅典娜手中的野橄榄叶编织的花冠,也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给胜利者的花冠,作者在这里除了表示胜利外,还表示现代体育比赛接取古代体育比赛的花冠。
这次会标用色非常清淡,是以后历届奥运会会标所没有的。这种清淡的气氛倒有一丝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安祥和恬静。人的精神没有过分膨胀,没有压得肉体喘不过气来,使形象黯然失色,因此也用不着用强烈的色块来满足骚动不安的精神。
绘制第1届奥运会标,无疑是件开拓性工作,不足之处是可以原谅的。艺术是有继承性的,前几届会标都可以讲是开拓性的。后来的会标在前人丰富的实践基础上,创造出了各种多彩多姿的图案。在这片繁茂的百花园中,那最早开的几朵,虽然最少光彩,但它们却是现代无数美丽花朵的始祖,它们和后来者之间有割不断的渊缘。
第2届奥运会是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这是个错误的选择。按照顾拜旦的计划,第1届奥运会便在巴黎召开。但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积极争取在希腊召开,他的理由是“奥运会既然恢复,第1届在发源地举行,才能符合它的精神和意义。”第2届在巴黎召开时,顾拜旦没有想到,法国人正在疯狂地搞世界博览会,法国政府也全力支持世博会,他们认为奥运会在此时此地举行,只不过是世博会的一种“娱乐陪衬”。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第2届会标中浓厚的商业味道。
这届会标的主图是一位纤细文雅的金发女郎,露出轻浮的商业性微笑。虽然法国革命已经过去多年,但法国在路易十四时确定下来的礼法,讲究优美的仪表和文雅习惯的遗风仍然不减。会标上的姑娘年轻美貌,动作妩媚,有点像路易十四客厅中的女眷,一头淡黄色漂亮的卷发,如花似玉的肤色,显出年富力强的血液在身上流得非常酣畅,精神饱满的脸上含着一种清香的笑意。竞技体育是法国革命的儿子,文艺复兴的孙子,从体育运动的目的讲,这位香喷喷的姑娘,若不是手中拿着3支剑,谁也不会联想到这是一幅体育运动会的会标。虽然年富力强的,但还是不够健壮,这是指作为体育运动会的模特儿而言还不够资格。用健壮的人体作会标的主图,这届会标的作者还没有想到,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健壮的体魄是古代奥运会的目的,也是现代奥运会的目的。用健壮的人体作为会标,会标的作者是应该想到的。古代奥运会创造了古希腊出色的人体,如果这些人体作为会标,必然给后世造成一个永远不可企及的规范。但那样做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好效果,因为那毕竟是古代的艺术结晶。
现在推测这届会标的作者,没有使用健壮人体的原因,可能有四:一是这届运动会只是世博会的“娱乐陪衬”,作者根本没有从体育运动的目的去考虑,故画了个商业味道很强的姑娘,只起个“封面女郎”的作用;二是九十几年前体育运动还不够普及,会标作者根本不了解体育运动的目的;三是作者最初可能有过使用健壮人体的构思,但为了另辟蹊径,作者放弃了古典式的健壮。健壮的男人体既然不好用,健壮的女人体就更不好用了;四是会标的作者在向顾拜旦挑战,顾拜旦反对妇女参加奥运会是出了名的,然而就在这一届上,法国率先派出了4名女选手参加高尔夫球赛,开了女禁。直至1924年妇女才被允许参加击剑项目。尽管如此,顾拜旦到1936年还不同意妇女参加奥运会项目的比赛。而在这里,会标上的女郎笑眯眯地挥舞着3个传统武器花剑、佩剑、轻剑,这简直是对顾拜旦的公开挑战,无视他的权威。
第3届奥运会是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这又是一项错误的决定,同上一届一样,比赛变成了博览会的娱乐项目。因为奥运会举办地圣路易斯城,届时举行“圣路易斯安娜购物百周年纪念博览会”,正是这个痛苦的事实,使这个所谓的会标,连标识语即开会的届次、地点、时间都没有,只有“星期三官方节目”、“丰富的圣路易斯购物博览会”的字样。从艺术上讲,竖长方形构图中是个横着的鱼眼,鱼眼中是圣路易斯全景,鱼眼周围是许多繁华富丽的装饰花纹,像火焰、古琴、坠子、签名花押,俗不可耐,画面的色彩也过于阴暗,也许作者本想用暗调子突出鱼眼内城市全景,但并不成功,有古典绘画中的酱油汤色,却缺少古典绘画中从阴暗中不觉浮现出来的层次。
第4届奥运会是1908年在英国伦敦开的。这届奥运会原定在意大利的罗马召开,可是由于大地震,意大利在1907年宣布放弃筹备。于是繁荣富贵的英国人“临危受命”正式接办了第4届奥运会。英国人以雄厚的财力和充足的人力,在一年半之内建造了一个可以容纳68000名观众的希佛·布*体育场,这就是会标上的背景。这个会场是英国人的骄傲,他们在会标上加印了一条巨大的标语“伟大的伦敦希佛·布*体育场”。用现在的观点看这样自我吹嘘的作法不大含蓄。尽管如此,英国人比美国人把奥运会作为“娱乐陪衬”总可爱得多,英国人毕竟花钱盖了体育场,毕竟真心实意地在搞奥运会,正是因为英国人这种认真的态度,奥运会会标才第1次明确地显示出了运动会的特点。
会标的中心图案,是一个运动员在做跳高项目中的过杆动作,这位运动员用的是古老的跨越式。图案背景是铺着煤渣跑道的希佛·布*体育场和影影绰绰的伦敦市政建筑物。会标中心图案被摆放在一个木制座钟式的装饰框中间。作者为什么用座钟作装饰框,不得而知。也许是英国人随时向全世界报告准确的格林威治时间。
英国素称“户外运动之乡”,也是近代竞技运动的重要发源地。18世纪末当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热衷德国体操和瑞典体操等人工设计的体育运动时,英国则盛行狩猎、钓鱼、射箭、旅行、登山、游泳、跳远、跳高、投石、足球等运动,其中大多数发展成为现代球类、田径项目。跳高是英国人的骄傲,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人用跳高中的过杆动作,充当会标的主图,一是满足了英国人的民族荣誉感,二是表现了奥运会竞赛项目。
第5届奥运会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开的。和以往几届奥运会不一样,瑞典政府从一接办起就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这个会标的作者是一位瑞典的美术学院教授。会标的主图是一排身体强壮的男人,全裸着身体,正在做体操动作。背景是各国国旗。这是会标第1次用比较含蓄、巧妙的方法,表现了奥运会的全球性。这届会标的色彩也比前两届要明快得多,气氛也热烈了。可以这样认为,这届会标吸取了前4届的教训,注意了气氛,注意了色彩,注意了避开只有情趣的动作,而去表现能够体现体育运动目的动作,因为前者很难给人以永恒的美感。
在这届奥运会上增加了瑞典式体操。这是瑞典人的骄傲,同前一届英国人在会标上画跳高的道理一样,瑞典人用自己民族体育作会标的主图。奥运会口号“快、高、强”,其中“快、高”在画面上是个“动”概念,不好表现,而“强”是个静止画面,很容易表现。因此作者在会标中着意刻画运动员健壮的肌肉,构思意图是明显的。
第6届奥运会没有开成,但会标画出来了。1916年的第6届英运会,原准备在柏林、布达佩斯和亚力山大三城市中选一个作会址。可是1912年过后,欧洲战云笼罩,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势不可免。然而顾拜旦却相信,如果把奥运会设在柏林,可能消弥一场大战。这样一来德国人注意力转到运动会上去了。匈牙利籍奥委会委员了解到了顾拜旦的苦衷,取消了在布达佩斯举办的要求。这样柏林成了理想奥运会地点。尽管军国主义猖行,德政府还是接受了顾拜旦的好意,第6届奥运会决定在拍林开。然而1914年的“八月枪声”粉碎了顾拜旦善良的愿望,但此时会标已经画出来了,而且火药味很浓。会标画面是个精壮的汉子,驾驭着飞驰的战车,车后一片狼烟,很有气势,很有动感,造成一股肃杀之气。这种气氛与奥运会格格不人。
从构图角度讲,会标的图案同标识语第1次浑然一体,取景角度也是成功的。
驾车在古代奥运会是一个比赛项目,但在现代奥运会没有这个项目。会标作者显然是在表现古代奥运会,目的是强调奥运会的历史继承性。
第7届奥运会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召开。这个会标的设计者、创作者1881年出生在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会标中有3个显著特点,参赛国的旗帜;组织这次运动会城市安特卫普市的盾形纹章;掷铁饼人;背景是安特卫普城圣母院全貌。这届会标的立意、构图、造形、色彩都和第5届差不多。背景图案国旗的处理,把上届被人挥动的各国国旗,改成由各国国旗组成的帷幕,被徐徐拉开。中心人物由一排挥旗人变成了雕塑掷铁饼人。
应该肯定地说这届会标中的人体比起上届有了长足进步。皮肤光泽而有弹性。肌肉匀称又很发达。关节和骨骼在健壮的肌肉群中,半隐半现。肩膀的线条稍有倾斜,气息柔和,显出生命的年轻与娇嫩。会标作者,把它放在纷乱的国旗前,强烈的色彩使人想起了鲁本斯笔下的肉体,放纵的姿势、火爆的行动。很显然,这届会标的作者,明白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健壮的体魄,并且企图用运动家俊美的体魄表现这个目的,作者也明白奥运会的全球性,同时也用万国国旗表现了出来。
第8届奥运会是1924年在法国巴黎体育中心召开的。在这届会标上,法国人把自己的国旗搬了上去。会标是用法国红白蓝三色国旗作背景,旗前站着两排健壮的体操运动员,整齐划一地举起右手,同一个角度,同一个手形,在作欢迎状。大概也是一个法国体操动作。
会标中是法国人崇尚的人体,这是同法国体操分不开的。同1912年瑞典会标中的人体相比,法国人的肌肉要柔弱得多,动作也柔和得多。这和由不同体育形式,导致的对人体的不同审美趣味是不难理解的。这种情况有点像如今日本人对相扑运动员的审美。非日本人实在不敢恭维那一身吓人的肥肉,而在日本姑娘眼里,他们竟然是一群标致、漂亮、富有魅力的美男子,姑娘们都以嫁给他们作妻子为荣耀。
如果1916年的会标因为会没开成而不算数的话,会标中的标识语却从这届开始部分搬人图中,与图合成一个整体。从会标构图讲,国旗、人物、巴黎市盾形纹章以及代表和平的橄榄枝,把整个画面堵得满满当当。据材料介绍这幅画还是从法国应征的150幅作品中挑选出来的。这幅画能入选,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画风,也许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得多了些。
第9届奥运会是在荷兰第1大城市阿姆斯特丹召开的。荷兰人为了这届运动会在马尔什广场修建了一座新体育场,可容4万人,中心是个足球场。新体育场还修建了一座马拉松高塔,塔上点燃了一盆火焰,在整个运动会期间燃烧不息,这一些都画人了会标的背景中。
荷兰是尼德兰绘画的故乡,迷朦的水气、边界模糊糊的牛栏、房舍,洼地风光特色,被高明的作者溶进瓦蓝瓦蓝,蓝得要滴水的天空里。会标中的人物是一个结实、健壮、顶天立地的中长跑运动员,略倾着身体,在弯道上奔跑。在表现激烈的竞赛时,愁容和笑容同样是不准确的,因此历届会标在表现运动时,多半避开表情,只画动作。而这届会标作者偏偏要表现运动员紧锁的眉头。他给人的第1个感觉,好像阿姆斯特丹长年的水雾,使他不能像在艳阳天下生活惯的人一样开朗。同时使人感到运动员有无限的思想,表现出一种坚定和深沉。这种作法使心灵和粗壮的肌肉保持了平衡,人物无限丰富的心灵并没有使肉体的发展受到阻碍,而粗壮的肉体也没有使心灵麻木。会标的作者太聪明了,他清楚地知道肉体和精神的关系,他不但是个画家,还是个美学家。运动员紧锁的眉头还表现了荷兰人坚韧不拔的遗风。
从绘画技巧讲,透视准确,动作协调,比起前几届的体操动作,去掉了俨然的功架,给人以自然真实感。运动员踝骨曲线刻划分明,发亮的皮肤下结实的肌肉在跳动,大腿肌肉对中长跑运动员来说略粗壮些,但作为北欧人种讲还是出色的。
这届会标的构图也令人耳目一新,一改过去繁杂的背景、刺眼的文字,用大块的蓝天作衬底,给人以干净、明朗的感觉,用色简单但很舒服。为了追求美而简化现实,把细节淘汰、删除、减少,这是使重要特征显露出来的最好方法。作者别具匠心选用了倾斜身体的弯道跑动作,打破了画面呆板、平淡的平衡布局。
标识语同图案进一步融合,从装饰美术讲,形象文宇两层皮的现象还没有克服。
奥运会五环从这届开始在会标上出现。这次只是作为运动场里飘扬的五环旗出现。由于是第1次,五环在会标中的位置并不显著。但从此开始会标中多了五环这样一个新的内容,这真是个漂亮的主意。因为这不仅增加了五个圆圈,还带来了五块颜色,为会标作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真正走到这块天地却用了几十年。
第10届奥运会是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此时正赶上美国经济大萧条,但美国人还是全力以赴建成了一个可容10万名观众的体育场和一系列配套建筑。7月30号的开幕式上副总统寇蒂斯代表总统胡佛主持了开幕式。奥运会的筹备可以讲尽如人意,而这届会标值得称赞的就是作者的立意。古希腊时,每逢奥运会举行前,都要派人分赴各地,宣告一切敌对行动应立即停止,以准备运动会。这届会标就用了这个典故,会标上绘一人,手拿象征和平的花环,作宣传之状。这是用彩色摄影制成的会标,作者追求一种半浮雕式的立体感。会标上作者把写着拉丁字“更快、更高、更强”的花枝插在五环里。从本届开始,奥运会开始执行总期(包括开幕式)不得超过16天的规定。
第11届奥运会是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召开的。这一天希腊人史派李顿·路易斯,也就是第1届奥运会马拉松金牌获得者,手持象征和平的奥运会火炬,跑进柏林市体育场,在11万名观众面前,把火炬交给德国总理希特勒,这简直是世界体育史上的一大讽刺。有趣的是会标中的标识语却是用的英文,这同德国人的民族霸权主义,大日耳曼主义也不大相称,因为奥委会并没有规定标识语一定要用英文,这同希特勒在本届奥运会期间,只要有德国人获得金牌就设盛大私人酒会为“德国英雄”庆祝的狂热、狭隘的民族主义行为也有点相悖,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凯旋门是柏林的象征,城门宽60多米,高11米,1791年用白色的花岗岩筑成。会标前景一架罗马战车停在凯旋门上,这届会标又是一架战车,1916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没开成的第6届会标也是一架战车,不同的是上次那辆战车是在飞奔中,虽然两辆战车都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夕,而且这两次世界大战又都是德国人发动的,就会标气氛而言又都有一股肃杀之气。但我们现在并没有材料证明这是德国人好战的民族心理所致。
从积极的方面理解,驾车是古代奥运会中的一个比赛项目,虽然现代奥运会没有这个项目,作者把它画在会标中,是为了强调奥运会的历史继承性,这是一。其二第6届奥运会本准备在柏林开,但因战争没开成,而会标却设计出来了,这对会标设计者来讲自然是个遗憾,两届会标作者虽然不是一个人,但后者为了表示这种内在的连续性、继承性,仍然搞个战车也是可能的。
德国是近代体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世纪初德国学校在广泛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经过雅恩及其学生的倡导,形成了以器械体操为中心的重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意志教育的德国体操系,成为世界主要体操流派之一。会标作者把强壮的体操运动员作为背景处理,这还是第1次。
从艺术上讲,这是个出色的会标,手法干净、利落,构图简洁。突出地表现了德国体操的强壮和力量。在五环的处理上,从第10届会标中人物的脚下搬到了头顶上,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突出,使人一目了然这是奥运会的会标。而不是其他会议的宣传画。
橄榄枝作为和平和胜利的象征,并不是每届会标都一定要设计的,全凭会标作者的兴趣,这届会标的作者把橄榄枝,做成花环戴在了运动员头上,这种和平的标志对1936年战云密布的德国来讲是个莫大的讽刺。
第12届奥运会原准备在日本东京召开,但1937年日本人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政府提出不能主办这届奥运会了。于是国际奥委会决定将1940年第12届奥运会移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但由于1939-1940年芬兰同苏联发生了战争,在奥运会召开两个月前,芬兰也表示无力主办这届奥运会了,这样由于苏芬战争12届奥运会被取消了。但是这届会标芬兰人已经搞出来了,会没开会标自然就用不着了。但芬兰人并不甘心,事隔12年,在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芬兰人又端出了这张会标,只是将标识语中的日期改动了一下。
1952年7月19日,15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大约7.3万名观众坐在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的主体育场上,目睹芬兰长跑英雄努尔米跑进了会场。这时已经55岁的努尔米手持火炬环绕体育场一周后,又把火炬交给了芬兰另一名长跑英雄柯迈尼,由柯迈尼点燃圣火,全场观众欢声雷动。芬兰人不但举办了拖延12年的奥运会、而且洗刷了民族的耻辱,所以讲这届会标的使用有这样两层意义。
会标中以努尔米作为运动员的形象,其背景是地球,用以表示奥运会的全球性,这招没什么新鲜的,第8届奥运会的宣传画也用过这个方法。不同的是没有用城市有代表性建筑物来表示主办城市或国家,而是在作背景的地球仪上用红线勾勒出主办国的位置和主办城市的位置。这个方法比前几届稍聪明稍含蓄些。
会标中努尔米的雕塑是个无可挑剔的人体,健壮、匀称,动作协调。每部肌肉都非常适度,诺米跑步时很善于用上体动作,跑起来非常自然。这些运动员个人特点也都表现出来了。可以讲这届会标是历届会标中的佼佼者。这个人体有点像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雕塑家来西巴斯的《赫美斯神在休息中》,来西巴斯将赫美斯神的头与身体的比例改为8:l,使这个人体更趋于修长、灵巧、典雅。努尔米雕塑头与身的比例大概也是8:1。
值得指出的是,会标中五环没有同图案混在一起,比前几届更突出了。
第13届奥运会理应1944年开,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现代奥运会50大寿纪念日,便在战火硝烟中默默地过去了。
第14届奥运会是194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英国接办这届奥运会,可同第4届奥运会大不一样了。二次大战留下来的创伤一点都没有恢复过来,尽管物质条件非常艰苦,英皇乔治六世还是愉快地主持了开幕式。英国人战后愉快的心情,从整个会标明朗的基调中是不难看出的。
伦敦是世界著名文化古都,历史遗迹比比皆是,除了泰晤士河北岸的伦敦塔外,著名议会大厦东北角上的方塔,是一座钟楼,随时向全世界报告准确的格林威治时间。英国人将这座可以代表伦敦的市政建筑搬上了会标作背景。会标前景一个掷铁饼运动员的白色大理石雕塑,白色大理石雕塑后边是一片蔚蓝色的天空,白和蓝两种明快的色调,一扫战争的阴郁,英国人作为这次战争胜利者的喜悦心情已经跃然纸上。
这届会标的主图掷铁饼者,是模仿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
第16届奥运会会是1956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这是南半球有史以来第1次举办奥运会。然而按照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凡是马匹要进入澳大利亚,一定要在6个月之前完成检役手续,才能放行。这项规定使奥运会马术项目发生了困难。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马术比赛改在6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瑞典人占了地利的便宜,赢了6项马术比赛中的3项冠军。为此瑞典人还单独搞了一个奥运会马术比赛的会标,于是这届奥运会便有了两张会标。
从这届开始会标摆脱了人体,进入了装饰美术的范畴。人体曾经是会标的主要固定标志,如今五环成了主要标志。人们到现在才真正感到顾拜旦创造五环的功绩,自然顾拜旦本人也无法知道他身后这么多变化。会标进入装饰绘装后,便由摹仿艺术变成非摹仿艺术,类似音乐和建筑艺术。艺术家从一个视觉经验出发,走到一种抽象的极端后,便很难认出原有的母题了。他们创造的形象不再是表达某种意思,而是为了唤起某种情绪。这届会标设计也有点类似广告,图形本身是一种映衬,它通过一种人体形象符号,把要宣传的事物一目了然地表现出来。这届会标中只有两个形象五环和墨尔本市的盾形纹章。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奥运会在墨尔本召开。至于颜色的搭配和文字的处理,全凭设计者本人的审美经验,只要能够作到醒目和谐就可以了。这届墨尔本会标无疑作到了这点。
会标摆脱了人体,五环作为主要图案。从这届开始五环设计便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就这届会标中的五环而言,仅仅是平摆浮搁在画面上,并没有给五环以生命,加上基本上是冷调子、五环又嫌细些,这几种因素,使会标的气氛不够热闹,自然也落得个干净、利落。看惯了前几届热热闹闹的会标,这届倒使人耳目一新。
五环能够成为会标主要图案,一是这届会标作者本人的开拓精神,二是从192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9届奥运会第1次使用五环,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了,其中开过5次奥运会和5次冬运会,会标上统统使用了五环。人们已经熟悉了这个奥运会标志。
第16届奥运会的另一幅会标,是瑞典人专门为马术比赛搞的。主图是一个古希腊骑手的浮雕,据说作者是从祭奠胜利女神的巴台农神庙中汲取了灵感,创作了这个会标。它象征着古代奥运会同现代奥运会割不断的历史渊源。
瑞典人搞的会标同澳大利亚人可以说是两个风格,一冷一热、一新一旧。
第17届奥运会是1960年在意大利罗马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召开的。罗马是著名的文化都市,城内文物苔革,有宫殿、教堂、剧院,闻名于世的绘画雕刻珍品,故有“美术之都”的称号。会标图案取材罗马古老的文化,一群身着宽袍的罗马贵族,向一个头戴王冠的得胜运动员欢呼。这是按罗马习俗扮演的庆祝胜利的节目。作者的意图是想证明罗马与古奥运会的联系。与前几届不同的是,作者把罗马的城市标志罗马母狼,作为主要图案放在了会标最醒目处,这在奥运会标史上还是第1次,许多国家都利用会标表现一下主办城的标志,或建筑,或纹章,但都比较含蓄。不过,从这届开始,意大利人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以后连续几届会标主办国都在会标上拼命突出自己的位置,五环成了陪衬,会标设计又在另一条路上迅跑。
第18届奥运会是1964年在东京召开的,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二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日本为了要表示自己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了,特别动用了30亿美元来筹备这届奥运会。
日本人设计的这届会标是在日本国旗上加个单色五环就算是这届奥运会的会标了。标识语中只有“东京1964”字样。从艺术上讲,这届会标简到极点了,正因为简洁,所以才明了。这大概可以算是这届会标的优点了。由于这届会标太简单了,简单到连标识语都去掉了,于是日本人又搞了3张宣传画,弥补会标苟简之不足。并将会标作为系列标志,印在这3张宣传画上,作为同会标有密切关系的系列产品。主办国除会标外,再搞一张或几张宣传画,并不希罕。1900年在法国召开的第2届奥运会就搞过1张宣传画。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德国人搞过3张宣传画。但都不是因会标苟简,多搞几张宣传画弥补一下。日本人这种简化会标,增加宣传画,使之成为一个形象宣传系列的作法,开一代风气之先。30多年来各主办国一直沿习日本人这个方法。
这3张宣传画都是运动员在晨曦里进行运动的照片,为了表现日之本这个思想,设计者煞费了苦心。
第19届奥运会是1968年在墨西哥城的阿兹特克体育场召开的。墨西哥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城,又称壁画之都,街上到处可以看见玛雅人文化,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文化雕塑和装饰物,总统府的墙壁上也饰满了壁画。这里有古代印地安人建造的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处处反映了墨西哥古代文化的精华。墨西哥人在设计会标时,也采用了日本人的方法,使会标系列宣传画的包容量大大增加,反映和宣传了墨西哥古代文化。其中最著名的1张叫“太阳石”,又称阿兹特克历书。太阳石发现于1790年,是一块直径2.6米的石刻。它中心刻着太阳神托纳提乌的脸孔,四周刻着4个太阳,两侧是抓住人类心脏的锐爪和一些象形文字。这张宣传画的内容同奥运会毫不相于,纯粹是宣传墨西哥文化。墨西哥人搞得这届系列宣传画,除会标外,共搞了16张画,除上边讲的1张太阳石外,3张反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有屋顶的阿兹特克体育场,6张反映体育运动,6张装饰性绘画。
在这届会标的设计中,墨西哥人的会标是国名加五环。由于作者是用光效手法组成的国名“mexico”,因此,被淹没的五环,要费点神才能看清。
值得一提的是,会标大胆地采用光效手法,线条的波动不仅反映了运动,也反映了某种目的和生长。
第20届奥运会,1972年在德国慕尼黑城举行。慕尼黑是西德第2大城市,也是宗教建筑集中地和著名文化艺术城。体育场、新闻中心、电视大楼、广播大楼等都表现在了这次会标中。会标作者用非常概括的手法表现了这些德国人引为骄傲的建筑。用建筑作会标背景早已有之,但干脆用建筑物作会标这是第1次。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用该城全景作过1次会标。上届墨西哥人在宣传画中搞了3张体育馆建筑,都同这次会标的作用不一样。
慕尼黑这个巴伐利亚的首都,历来有一种浓厚的哲学空气,在美术界也历来是另一种力量的聚集地,他们一直企图以哲学的语言来辩明艺术的实践。会标作者也不例外,他用帐篷形状象征为奥运会准备的体育设施,用奥林匹克塔和螺旋式的塔身,象征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运动和具有朝气的城市。
会标也是一种艺术,艺术不是口号,论理应当含蓄些,因此这届的会标作者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前两届的会标太露了,太不含蓄了,太直率了。日本人的会标是国旗加五环,墨西哥的会标是国名加五环,而德国人则是在会标图案的上角再增加一个小标志,作为这届运动会连会标在内所有宣传画的统一小标志。这届统一小标志是,五环加奥林匹克塔俯视示意图。这不致使会标太单薄,又使宣传画同会标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届奥运会德国人共绘制了25张宣传画,数量之多,至今仍居历届奥运会之首。其中9张表现体育运动,其余16张都是现代派绘画。
第21届奥运会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为了这届奥运会加拿大人在梅宗纳夫公园里修建了耗资巨大的梅宗纳夫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尽管这个体育馆的造价创了纪录,尽管这个体育馆的造型别具一格,然而加拿大却未用这个建筑物作会标图案,只在12张宣传画的1张中,表现了这个体育馆。
会标设计一为奥运会五环标志,二是举办城市名称。这种图解性设计,虽然有很大难度,但却没有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冰封起来,把他们的灵感剥得精光。这届会标设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会标的主图是一个五环的图案,在一块干净的灰底色上,五环的五块颜色由虚到实,由浅到深,这种设计给五环以动感,以生命。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第1次在会标上出现五环,已有48年历史了,这是第1次在五环上下这么大的功夫。这个构思也许受了1968年冬季奥运会会标的启示,但学得好。为了追求美的效果,作者简化了现实,淘汰细节,把年号、届次、主办城名称统统放到次要地位,有些则干脆取消,使五环主体气势显得雄伟、壮观。
从这个会标可以看由五环、五色的设计将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为体育绘画、为会标设计增添更多的变化,更多的动感,更多的含蓄,更多的生命。
除会标外这届还搞了12张宣传画,用一个小标志把这12张画串成一个系列,同上届做法一样。这12张宣传画,有8张表现运动。其余4张,一为表现奥运会火种的传递;一为表现蒙特利尔奥运会同古希腊人奥运会的联系,一为梅宗纳夫体育场三视图,一为本届奥运会吉祥物河狸,这虽然不是运动会中第1个吉祥物,但却是第二次在宣传画中表现吉祥物。
第22届奥运会1980年在苏联莫斯科召开。但由于苏军侵略阿富汗,这届奥运会遭到了美国、中国等许多国家的抵制,苏联人空喜了一场。
苏联人这次会标设计总方法同日本人一样用符号形式的会标作所有22张宣传画的标志,没有在会标外再搞个小标志,去串另外搞的宣传画。
这届会标设计的主图因简练、概括到成为一个符号,所以就会标本身显得单薄。但就这个符号讲还是相当出色的,五环、四条跑道、五角星,简单、明了。五环奥运会标志;四条跑道表示体育比赛,四条跑道和五角星又组成克里姆林宫的大轮廓,表示出运动会的地点。就表现欲。炫耀欲讲,苏联人并不比日本人弱,然而在会标设计中聪明得多、含蓄得多。为这届奥运会苏联人搞了22张宣传画同这次奥运会的届数正好一样,看来不是巧合。这些宣传画把五环、五色的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如把五色变成五色的路、五色的手、五色的旗。把五环搞成管状环、扁圆体、球体。苏联人的想象力是令人欣佩的。与前几届不同的是苏联人搞的这22张画采用了不同的绘画方法和不同的绘画风格,比前几届一般只用一两种方法,又进了一大步。
这次奥运会的吉祥物是小熊米什卡,苏联人专为它画了一张画。它非常高兴地扎着由奥运会五色编织的腰带。它性情温顺,眼睛里没有一点恶意,而是一种热情的目光。胸前抱着一束花,手里拿着奖牌奔跑着,作欢迎状。这只小熊比起加拿大的河狸,因为拟人化了,所以活泼、可爱了。这是苏联人在吉祥物上的一个发展,以后运动会的吉祥物都学习苏联人的方法。
第23届奥运会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这届会标第1次有了名称:“运行之星”。“运行之星”是罗伯特、迈尔斯·鲁尼思和有关人员设计的。据说它是人类最高愿望的象征,会标上横杠表示竞赛者希望取得最佳成绩时的速度,星的重复图形象征着竞争精神,那条条横杠不仅说明人体运动,也表示美国从13个殖民地中掘起。美国人把大会标组成小会标时,添上了红、白、蓝3种颜色。据说这3种颜色是根据传统习惯而定的,因为运动员在获奖时,一、二、三名次的排列就是按这个颜色顺序,同时这3种颜色也是美国各民族肤色。这种对3色的解释显然有些牵强。如果说美国国旗是这3种颜色,故而小会标使用这3色还可以解释通。也有说红白蓝组成五角星重叠画面是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旗都采用五角星图案,五角星最具有世界意义。自然美国国旗上也有五角星。其实这届会标是用各种体育照片拼贴出来的,5个重叠的五角星,用深浅不同的色调和虚实重叠,达到一种运动中的效果,小会标虽是单色的,但有黑自灰不同的色调和虚实。因而会标中正式的小会标也不是红白蓝三色。
美国人这届小会标五星部分就是大会标的缩景。形象保证了基本一致,大会标是彩色的,小会标是单色的。大会标又克服了形象单薄的缺点,不足的是大会标中缺少五环,只好用同一张图上小会标中的五环充数,分量显得轻了些。
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在韩国汉城举行,会标名叫“三太极”。它是在韩国传统的太极图上。加上代表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组成。会标图案由黄、红、蓝3条由左向右的风带组成。3条色带表示天、地、人三位一体。3色带向上方的转动,意在通过奥林匹克运动达到推动世界和平的最终目的;而向内旋紧的“螺壳”中心,代表着奥运会将世界各国人民聚集在一起。
1992年7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会标设计非常奇特,主图由蓝、黄、红3种色彩构成。蓝色代表海;红、黄色为西班牙国旗的颜色,图案形状则是一点、一勾、一横,乍看起来像个行书的中文“六”字;主图下方是人们所熟悉的五个套环,最下方的“巴塞罗那92”则点明了本届奥运会的地点和时间。该会标画面简洁,富有新意,耐人寻味。冬季奥运会也设计有自己的会标,这些会标多以冬奥会会旗或举办国奥委会会旗为背景,并配以冬季景色或冬季项目图案,极具特色。如1968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的第10届冬季奥运会的会标背景是冬季奥运会会旗,中央是一朵洁白的雪花,雪花周围是3朵玫瑰,象征着这里的工业、文化教育、旅游和冬季运动。在日本札幌举行的第11届冬季奥运会的会标则是在深蓝背景上缀以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上方是饰有雪花图案的日本奥委会会旗,简洁明快而又庄重典雅。
作为一届奥运会的象征和文化艺术品,会标常出现在举办国或其他国家各种与该届奥运会有关的出版物、商品、纪念品或建筑物上,很好地起到了宣传奥林匹克精神的作用,并为奥运会组委会和主办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