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电脑入门—电脑常识 一、电脑的诞生

计算机最早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值计算工具而产生的。

计算工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且总是与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文化的发展相联系的。

人类最原始的计数方法是利用自身附属物(如手指)或身边的石块、贝壳等进行的。

后来、许多民族都曾用人工制成的小棒来计数、我国称之为算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算筹。

大约在我国汉代、出现了“珠算”。

算盘的定型、大约是在我国宋代(公元10世纪)完成的。

可以说、算盘是最早产生的计算工具。

到了公元17世纪、英国人奥托里(oughtred)利用对数原理制成了计算尺。

计算尺是一种模拟计算工具。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计算工具也开始采用机械化技术。

1642年、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

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

他称“这种算术机器所进行的工作、比动物的行为更接近人类的思维”。

这一思想对以后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671年、著名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w.leibnitz)制成了第一台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

最后、机械式计算机发展成为不久前还能见到的手摇或电动的台式计算机。

1833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提出了制造自动化计算机的设想、他所设计的分析机、引进了程序控制的概念。

尽管由于当时技术上和工艺上的局限性、这种机器未能完成制造、但它的设计思想、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型。

20世纪初期、随着机电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具有控制功能的电器元件、并逐渐为计算工具所采用。

192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由布什(vannever bush)领导的一个小组制造了第一台机械模拟式计算机。

1942年、又制成了采用继电器、速度更快的模拟式计算机。

1944年、艾肯(howard aiken)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赞助下领导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自动计算机marki。

实现了当年巴贝奇的设想。

这台机器使用了三千多个继电器、故有继电器计算机之称。

20世纪以来、产生了电子技术、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军事上的迫切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奇莱(john、william、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在美国陆军部的赞助下于1946年研制成功了一台电子数字积分机和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ntergra-tor、and、calculator、简称eniac)、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是一个庞然大物、它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功率140千瓦、重量30吨、占地约170平方米、运算速度达到每秒5000次。

eniac虽然有存储数据的存储器、然而由指令组成的程序则由控制盘上的布线或穿孔卡片的方式存储。

运算之前、先要按照程序用手工把相应的电路接通或由读卡机读卡以执行各个指令、既费时又费力、无法发挥它的运算速度。

这一问题引起了在美国工作的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von、neu-mann)的注意、他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机系小组合作发展了“存储程序”的概念、提出了“冯?诺依曼原理”、确立了计算机由输入器、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器等五个基本部件组成的结构、而且将指令也和数据一样地存储和处理。

依照此原则制成的第一台存储程序、顺序控制的计算机edsac于1949年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投入使用。

直到今天、我们使用的计算机仍遵循此原则、一般称作冯?诺依曼计算机。

在电子计算机产生的过程中、英国科学家图灵(alan mathison、turing)在计算机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功能已远远不限于数值计算、“计算”的概念也有了很大的扩展。

目前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信息、并可以进行近、远距离的传输。

总之、我们今天所说的计算机、是指具有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及记忆功能的自动化的高速数据处理装置以及与其相连的记忆装置和通信装置。

电脑的成长计算机的几个发展阶段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已经走过了四代的历程、堪称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

通常、各代产品是以构成电子计算机的物理器件的变化划分的。

同时、也伴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变化。

1.电子管时代计算机的第一代为电子管时代、时间大约从1946年至1956年。

当时的电子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的电子元件、体积大、功耗大、价格昂贵、而且可靠性不高、维修复杂、运行速度为每秒执行加法运算一千次到一万次。

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和符号语言。

2.晶体管时代第二代为晶体管时代、时间大约从1956年至1962年。

这一时期的电子计算机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

机器的体积减小、功耗减少、可靠性增高、价格降低、运算速度加快、每秒可执行加法运算达十万次到一百万次。

程序设计主要使用高级语言。

3.集成电路时代第三代为集成电路时代、时间大约从1962年至1970年。

这时的电子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元件。

集成电路是利用光刻技术将许多逻辑电路集中在体积很小的半导体芯片上、每块芯片上可容纳成千上万个晶体管。

采用集成电路不仅大大缩短了电子线路、减小了体积和质量、而且大大减少了功耗、增强了可靠性、节约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可执行加法运算一百万次到一千万次。

出现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主要使用高级语言。

4.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第四代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时间从1970年至今。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

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

目前我国也已能够生产多种型号、多种规格的微型计算机。

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几十年来、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

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目前通用的磁盘、近几年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70年代以来、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尤为迅速、几乎令人目不暇接。

以采用intel微处理器芯片的微机主流机型的发展为例:1971年intel公司推出4位微处理器芯片4004及4040;1974年出现采用8位微处理器芯片8080的微机;1979年电脑巨人ibm公司介入微机行业、开发出采用准16位8088芯片的ibm-pc主流机型;随之各公司相继推出多种ibm-pc兼容机。

该系列微机不断地推陈出新、1982年推出采用16位微处理器芯片80286的微机;1985年推出采用32位微处理器芯片80386的微机;1989年推出80486微机。

1993年、80586又问世了。

出于专利保护的考虑、不再称80586、命名为pentium(简称p5、中文名“奔腾”)。

pentium芯片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使用64位的数据总线。

由于更新换代迅速、微机型号的生存周期也越来越短。

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微机性能指标平均每一年半提高一倍、目前的微机性能指标已达到1982年时的200倍、1970年时的3000倍、而成本和价格则大幅度地降低。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也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远程终端联机阶段由大型主机利用通信线连接多个远程终端、组成联机系统。

2.微型计算机网络阶段微型计算机网络得到广泛应用的发展、出现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3.计算机网络互连阶段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实现了网络间的互连、并产生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及无线通讯的卫星网。

4.信息高速公路阶段将把所有的计算机资源都用高速通信网连接起来、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当前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是由大到巨(追求高速度、高容量、高性能)、由小到微(追求微型化、包括台式、便携式、笔记本式乃至掌上型、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网络化、智能化。

同时、现代计算机在许多技术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比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的技术、并行处理技术、人工智能、不污染环境并节约能源的“绿色计算机”等。

许多新技术、新材料也开始应用于计算机、比如超导技术、光盘等。

但毕竟还没有出现第五代计算机。

日本于1981年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研制五代机的计划、至今未能实现并搁浅了。

至于什么是第五代计算机也尚无定论、但突破迄今一直沿用的冯?诺依曼原理是一必然趋势。

前四代计算机是按构成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的变革划分的、第五代计算机可能是采用激光元器件和光导纤维的光计算机、也可能不是按元器件的变革作为更新换代的标志、而是按其功能的革命性突破作为标志、比如是能够处理知识和推理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甚至可能发展到以人类大脑和神经元处理信息的原理为基础的生物计算机等。

总之、计算机的发展仍然是方兴未艾、其发展前景是极其广阔、诱人的。

按新观点划分阶段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又对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归纳、把计算机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把从产生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至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以前称为近代计算机阶段、即机械式和机电式计算机阶段。

将eniac问世以后传统大、中型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按物理器件的变化划分为四代、称为传统大型机阶段。

将微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崛起后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时期、称为微机与网络阶段。

电脑在目前的应用计算机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数值计算、过程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工智能等。

数值计算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极快、可以有效地代替人工进行繁重的数值计算工作、不仅效率高、而且精度高、甚至能够完成人们由于计算量太大因而无法完成的工作。

比如1948年美国有一项核反应堆控制的计算、预计需要1500个工程师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1500人年的工作量。

后来采用了电子计算机(依目前的标准看其功能是相当差的)、只用150小时就完成了。

再如天气预报、要想预报准确、而且能够进行近期和中期的天气预报、要连续不断地在大气层中探测和采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再做极其复杂的运算、需要海量存储器和极高速的运算器、用人工是不可能实现的。

目前我国的银河10亿次机已用于国家气象中心进行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对于延长预报时效、提高预报精度、增强对台风、暴雨、干旱等严重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提供趋利避害的决策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计算机还广泛用于卫星轨道、导弹弹道的计算、火箭、飞机、汽车等复杂机械结构强度的计算、桥梁、水坝应力的计算等。

过程控制生产和其它过程的自动控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传感器、模/数转换、数/模转换和伺服机构等装置、计算机可以感知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几何尺寸、时间、温度、压力等各种工艺参数、在机械加工、石油、化工、冶炼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可形成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流水线、实现优质、高产、低耗、节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以轧钢为例、一台年产200万吨的标准带钢轧机用人工控制、每周产量不过500吨、采用计算机控制、每周可达5万吨、工效提高100倍。

利用机器人承担危险(例如放射性环境)、单调的工作、可以保证职工的安全、解放劳动力、使其从事更有创造意义的工作。

利用数控机床以及由数控机床组成的柔性生产线、可以为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改型提供极大的方便。

它能节约大量的工艺装备、极大地缩短新品研制的周期、同时保证和提高产品的精度。

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方面。

信息处理泛指非科技、工程方面的数据处理、包括制表、统计、排序、检索、文字编辑等等、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情报检索等诸多领域。

其特点是要处理的原始数据量大、计算相对简单、逻辑运算与判断较多、文字处理及报表的形式较多。

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通常分为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三个层次。

事务处理系统通常指基层部门使用的数据处理系统。

它主要处理反映事务流程的数据。

比如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

它通过使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处理大量数据、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数据处理的规范性、是进一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工作。

管理信息系统是将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各个事务处理子系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共享信息、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并可为预测和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是一种更全面的具有更强管理功能的信息系统、适用于中层管理部门。

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事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之上的高层次信息系统。

它的着眼点是为整个企业或部门的发展和长远目标提供决策服务。

它把数据处理、运筹学、数学模型模拟等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优化、计算、分析、判断及推理、为决策者制订最佳方案提供有效的支持、适用于高层管理部门。

七?五期间、我国已建设经济、银行、铁路、民航、公安、军事、电力、气象、石油等12个全国性的行业信息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为各行各业的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办公自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以往设计一个新产品、不仅要做大量繁琐的计算、还要绘制大量的图纸、设计制造大量的工艺装备、经过许多工序才能生产出样机。

有了样机才能检验其外观及性能、对不足之处再进行修改。

有时要往返多次上述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而利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高速的数值计算能力和强大的图形处理以及模拟、控制功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包中的大量技术资料、可以对飞机、汽车、船舶、机械、集成电路等机电立品和建筑、桥梁、矿井等工程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直接模拟其外观并随意修改、同时验证其类种技术指标。

对机电类产品还可以进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乃至实现计算机设计制造一体化、从而大大减轻工程技术人员繁重的脑力劳动、大大加快设计与制造的周期、保证并提高产品及工程的质量。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使用机器模拟人的智力活动的科学。

它将人对外界的感知和人脑进行的演译推理的思维过程、规则和采取的策略、技巧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利用在计算机中存储的理论和规则自动寻求解决方法。

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包括模式识别(比如语音和图象的识别)、语义理解、知识获取、知识表示、机器翻译、专家系统等、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开始应用。

比如把国际象棋的对弈规则及著名棋手的经验编制出程序存入计算机、可以与人对弈。

据报道、最高级的“计算机棋手”已达到国际特级大师的水平。

人工智能是难度很大但又极有发展前途的一个计算机应用领域。

电脑在目前的问题计算机安全日益重要在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也日益加深、目前全世界计算机的普及率是每百人5台、普及率最高的美国已达每百人48台。

据80年代的统计、美国的计算机每年完成的工作量是4000亿人年。

在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着大量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许多生产、办公、军事、交通运输、金融和其它经济活动都由计算机系统控制实施。

一旦这些系统遭受破坏、或被敌人、犯罪分子利用、其后果可想而知。

由于计算机安全技术大大滞后于应用技术的发展、目前还难以卓有成效地抵御某些自然的特别是人为因素的侵害、防治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犯罪的措施还相当薄弱。

因而目前的计算机系统在安全上是比较脆弱的。

这就导致严重依赖计算机的社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因此、要使社会既要保持高效能、又要保持稳定、就必须大力加强计算机安全工作。

计算机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计算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立法三个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还要普及全民的计算机安全意识、加强计算机职业道德的培养。

通过加强计算机安全等有关工作、使计算机扬长避短、造福于人类。

计算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本节只是从其中几个侧面介绍、实际远不止这些、甚至有些是我们今天尚未意识到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发现和探索解决。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关键在软件。

在经济高度发展、社会走向信息化的时代、国内外市场对计算机软件都有巨大而迫切的需求。

软件是智力产品、开发软件并不需要很多精密昂贵的工艺设备、主要靠人的脑力劳动、因此我国拥有发展软件的巨大潜力。

开发软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财力、而对软件的复制却极为简便而迅速、对加密软件的解密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社会上无偿复制甚至非法销售软件的现象比比皆是。

据美国商业软件联盟统计、1993年全世界软件行销业因盗版损失超过128亿美元。

这样就使软件开发者和厂商投入的智力和资金得不到应有的收益、极大地挫伤了软件开发的积极性。

这种现象在我国一度相当严重、也极大地妨碍我国在软件开发和经营方面的国际交流。

除继续加强对软件的技术保护措施外、建立软件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通过法律保护开发者的智力劳动成果和合法权益、是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必要条件和环境。

近几年来、我国在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1990年9月我国颁布的《著作权法》把计算机软件列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1991年颁布了蕴酿多年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了软件著作权的具体保护办法。

1992年5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几年来登记数量与日俱增。

1992年12月、北京市海滨区人民法院审理了我国首例计算机软件侵权案。

1993年4月、我国首家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公平软件中心在北京成立。

几年来、我国有关部门相继与美国ibm公司、mi-crosoft公司等著名企业和美国商业软件联盟联合举办双边的计算机软件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研讨会、增进了交流、相互理解与合作、签署了一些软件授权使用和代理经销的协议。

举办了关贸总协定与知识产权研讨会、探讨了包括计算机软件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仅仅用著作权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法律保护是不够的。

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而不保护其思想和内容。

而计算机软件不仅是作品、它也是一种工具、它的技术方案往往比表达形式更有价值。

因此、在用著作权法保护软件的同时、用专利法保护软件正在形成一股国际潮流。

鉴于专利法不保护科学原理、数学算法、要求被保护的技术要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因此、只有一部分软件有可能获得专利。

除此以外、软件保护有时还采用商业秘密法、软件许可证合同等方式作为补充。

计算机安全法律计算机安全对现代信息社会至关重要。

计算机安全搞不好、将使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计算机安全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显露、计算机系统能连续正常运行。

保障计算机安全通常从技术、管理、法律等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法律体系能够为计算机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保障计算机安全意义重大。

计算机安全法律是在计算机安全领域内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9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揭开了我国计算机安全工作新的一页。

是我国计算机安全领域内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它标志我国的计算机安全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的法律轨道。

《条例》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界定为“由计算机及其相关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查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条例》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重点维护国家事务、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尖端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未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的安全保护办法、另行制定”。

鉴于我国计算机病毒猖獗的现状、有关部门也在蕴酿制定《计算机病毒防治条例》。

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危害社会的行为。

通常在对这类犯罪行为进行调查、起诉、审判和量刑的过程中也要涉及计算机技术知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计算机犯罪分类。

从犯罪领域着眼、可以分为贪污、盗窃、诈骗钱财、窃取情报、数据、破坏计算机硬件、软件或数据、盗用计算机服务等。

计算机犯罪的方式和手段花样繁多、例如、特洛伊木马术、意大利香肠术、逻辑炸弹、计算机病毒等。

在发达国家、计算机犯罪已层出不穷。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因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已达数百亿美元之巨、美国平均每起计算机犯罪案件损失金额为45万美元。

我国的计算机犯罪发展、蔓延也很快、特别是银行业务实现电算化后、计算机犯罪案件屡屡发生、最大一起金融犯罪案已达1400万元。

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的非法行为屡禁不止、搞的大量计算机用户鸡犬不宁。

可以推断、计算机技术越发展、人类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深、计算机犯罪对社会构成的威胁也就越严重。

许多传统的犯罪方式将为计算机犯罪所取代、计算机犯罪的上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主要犯罪形式之一。

鉴于传统法律难以适应计算机犯罪的特点、一些国家依照传统刑法和刑诉法审查计算机犯罪案件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因此纷纷采取新的立法措施、比如美国制定了《计算机诈骗与滥用法》、而且几乎所有的州都制定了计算机犯罪法。

其它许多发达国家也已修改刑法或制定单行法规、亚洲的新加坡、非洲的加纳也颁布了计算机犯罪法。

目前、我国对此类法律也在进一步完善、为最大程序地防止犯罪、不至于重蹈一些发达国家因忽视安全和立法而为计算机犯罪的蔓延付出巨大代价的覆辙。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交流的需求也更加广泛与深入。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便于人才的交流和使用、许多国家的计算机系统中都存储着大量有关公民个人情况的信息。

通常称为“个人数据”。

如果这些数据不准确、或被不正当使用、就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数据保护法、规定存储个人数据必须向专门机构申请和备案、存储的信息必须符合批准的范围、而且应保持其完整性、准确性及新鲜(符合现实情况)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使用这些信息、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国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计算机化文档的法律效力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各类文档资料的计算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鉴于计算机存储和传输资料的不可见性、且又极易被修改而不留痕迹、计算机化文档的法律效力就值得探讨。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其贸易业务中都开始采用edi技术。

向他人传送贸易单据属于同他人建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行为、有些国家的民法规定必须以书面形式完成才具法律效力。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它形式。

那么传输电子信息的edi方式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签名问题又怎样处理?普遍的意见是、使用计算机获得的效益远远超过了由于计算机化文档法律上的不可靠性造成的损失。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联合委员会以及许多国家已经重新考虑传统法律要求对于贸易交往及其相关文件必须使用书面形式的规定、有些国家修改了民法、承认使用计算机存储和传送的电子信息和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在诉讼活动中、计算机化信息能否作为证据也受到人们的关注。

事实上、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资料已不是原始信息。

而且怎样保证和证实它的客观可靠性也很困难。

现在一般认为、如果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又没有否定某个计算机化文档可信性的事实依据、可以将其作为证据使用。

一些国家将其看作传闻证据。

除此以外、还有其它一些涉及计算机的法律问题、比如半导体芯片布图设计的法律保护、计算机软件、硬件贸易中的法律问题以及涉及过境数据流的法律问题等。

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计算机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新的问题也在产生。

为此、我们不能逃避。

正如一切有用的东西一样、也都会附带一点不好的影响、没有十全十美的。

这正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不断去发现和解决。

电脑正在改变明天近年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和突破、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这个高、新技术群中、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组成的信息技术是带头的技术。

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最大的产业之一。

据统计、1988年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已达4700亿美元、到90年代中期将突破1万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它广泛地渗透于其它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中、任何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与改造、只要与信息技术结合、就如虎添翼。

因此、信息技术又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倍增器。

而计算机则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在由美国著名的《研究与开发》杂志于1992年举办的一次名为“30年来改变人类生活最重要的30种产品”的读者意见调查活动中、个人计算机高居榜首。

不难预见、我们将逐步进入人人、处处使用计算机的时代。

计算机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智力劳动的工具、对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具有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

对生产活动的影响计算机是现代产业运行的控制器、也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强有力工具。

比如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使印刷工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被誉为印刷技术的一次革命。

广泛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流水线、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大大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并将导致普通工人大量减少、技术与管理人员适当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把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服务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提高知识密集型劳动的比例和效率、建立高效能的经济体系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计算机与通信等技术的结合、为办公自动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办公自动化、不仅是简单的以机代笔、乃至无纸办公、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工作体制、它把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人机信息处理系统这样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设备软件、硬件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它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有许多岗位还可以实现在家里办公。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处理与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世界最大的数据网络internet已有107个国家、92万台计算机联网运行、用户达500万。

1993年9月、美国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所谓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

许多国家都已开始制订和实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信息高速公路是连通各类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数据库及电讯消费设施、以10亿位/秒以上的高速率传输多媒体信息的光纤网络。

它将产生比工业社会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预计将使高速公路、航运的工作量减少40%、能源消耗相应减少40%、工作效率提高20~40%、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从而使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促进消除各种差别、实现公平竞争。

1993年以来我国陆续推出了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

金桥工程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工程、它以卫星综合数字业务网作为基干网、并与邮电部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互为补充、互为备用、传输数据、话音、图像。

金关工程即外贸信息专用网工程、它将对外经济贸易部以及与外贸有关的海关、中国银行等众多专用网实行联网、用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手段实现国内外贸易信息化。

edi在商业文件标准化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网络、按一定的格式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贸易往来和结算。

它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各种纸面单据、又被称为“无纸贸易”。

它还可以极大地缩短交易周期、降低成本、减少疏漏、加快资金周转、促进经济增长、是商业贸易方式的重大变革。

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是金融电子化和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在全国推行统一标准的信用卡和现金卡、使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免除携带现金的诸多不便、持卡即可利用商店和服务业的pos(销售点终端)进行支付、在必须使用现金的场合、可以通过遍布各处的atm(自动柜员机)随时提取现金。

实施金卡工程可以控制现金的发行量和流通量、并最终发展到无现金流通、从而有效地防止偷税漏税、传统的经济犯罪和盗窃、抢劫行为。

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则应运而生。

金卡工程以磁卡为过渡、以ic卡(集成电路卡、又称智能卡)为主导。

ic卡具有多种功能、而且安全保密性很高。

除三金工程外、目前我国又在进一步推行金税工程、金海工程等、形成一整套的“金系列工程”。

它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领域、特别是商业领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为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对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家庭电脑的拥有率已达1/3。

在我国、计算机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并被认为是今后最畅销的家用电子产品之一。

家用电脑可以用于写作、游戏、对青少年进行智力开发、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未来的书报杂志也将越来越多地实现电子化、人们的阅读将更多地通过计算机的屏幕进行。

实现联网后还可以使用计算机办公、购物、订票联机信息检索等、“不出户、知天下”不再是痴人说梦的妄想。

计算机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管理家务、控制家用电器、使人们的生活既轻松愉快、又井井有条。

对国际事务的影响计算机的网络化加上卫星通信、使得地球大大“缩小”了。

各国人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极其方便、几乎不再受地域和距离的限制。

前述的edi使得国际贸易的进行十分简捷、高效。

这些都将更加密切各国政府以及民间的交往、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与和平。

但另一方面、将有大量的信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输、通常称为“过境数据流”。

它既有促进国家交往的一面、也有可能使国家或个人不宜公开的信息流出国境、造成损失、需要从制度上和技术上加以控制。

今后国与国之间的对抗甚至战争的方式、与计算机也将有密切的关系。

在1991年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先进的高技术武器、以最低的代价迅速地赢得了胜利。

经战后评估证实、多国部队将计算机装备到战场上的各个环节、大到指挥中心、小到作战班组、致使战场效益倍增。

因此人们评价:“计算机是海湾战争的头等功臣”。

鉴于计算机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今后的战争在很大程序上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因此已经有“计算机战争”和“计算机病毒战”的说法。

军事对抗双方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军事指挥系统和武器系统的计算机与通信的可靠运行、特别是防止、抵御、消除敌方从外部向己方系统注入病毒、另一方面则千方百计破坏对方相应的计算机系统。

据报道美国正在研制军用计算机病毒、在适当时机施放到对方系统。

一旦战争爆发、便通过遥控触发、激活病毒、使对方的计算机指挥系统和武器系统瘫痪、陷入极大的被动。

如果设法破坏对方经济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则有可能使其陷入经济混乱、对其打击也是很沉重的。

学电脑和学写字一样重要计算机是当代众多新兴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项技术、也是渗透力最强、对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高新技术。

今天、它已经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甚至家庭生活方式。

计算机发展如此迅速、影响如此深远、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当今世界是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如此迅速、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已经开始步入信息社会。

它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和知识急剧膨胀的结果。

信息的作用日益突出、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众所周知、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

在农业社会、人们采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手工生产方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有意义的资源是材料(物质)。

没有动力机械、封闭的环境、使得能量、信息的作用极其有限。

进入工业社会后、人们大规模地使用机器生产、能源、动力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

到了信息社会、尽管材料、能源依然重要、但信息的作用更加突出。

只有充分地采集、分析、交流和利用信息、社会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

在信息社会、信息产业(又称第四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产业。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工、农业生产变得相对容易。

比如美国农业劳动力仅占人口总数的3%、但农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大量出口。

直接从事制造业的人数也只占百分之十几、但工业品也相当丰富。

这样、就能解放出大量劳动力从事与信息产业有关的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从而推动经济和文化更快地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从事与信息产业有关职业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60%以上。

在信息社会、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信息和知识(加工、提炼后的系统的信息)的竞争。

对于企业和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能否及时地获取、有效地利用有关信息和知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信息这种无形的宝贵资源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并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因为有了高效能的信息处理工具电子计算机。

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过渡、经历着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革命。

它是指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促成的以信息为中心的社会变革。

如果说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使用工具(起源于蒸气机的)对人类体力劳动的部分代替和扩大、那么信息革命的本质则是使用工具对人类脑力劳动的部分代替和扩大、而这个工具就是电子计算机。

在信息社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就是信息化的水平、而信息化的水平又主要反映为计算机化的水平。

因此、要现代化就要实现计算机化、就要大力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技术。

学电脑和写字一样重要

信息社会是科技、文化发展、知识爆炸的结果。

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估计、19世纪人类的知识每五十年翻一番、在20世纪初每三十年翻一番、到50年代每十年翻一番、70年代每五年翻一番、80年代每三年就翻一番了。

据70年代初统计、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技文献达450万份、并且以每年13%的速度在增长。

各种信息的大量增加、也使得承载信息的介质纸张高速增加。

比如1977年美国仅制作表格用纸就达4000亿页。

有人称之谓纸张爆炸。

为了节省存储费用、并且快速地查询、传播和利用如此浩瀚的信息、必然要使用电子计算机、并且逐步发展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目前、计算机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如果说借助于纸张上的文字记录、存储和交流信息、将读书、写字称为第一文化(纸张文化)的话、那么将大量信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的电磁介质中、使用计算机和它的语言进行处理和交流、则可称为第二文化(计算机文化)。

不懂得计算机、将处于半文盲的境地。

因此、对于计算机、不仅要作为工具使用、已经是一项文化普及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使用计算机做一些诸如文字处理等具体工作、更要培养一种计算机意识。

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用计算机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做、有何作用等等。

现在、计算机基本知识已经成为当代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82年、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就在《大趋势》一书中预言:“到1985年、美国将有75%的工作要涉及计算机。一个人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必将处于不利地位。在信息社会、有两种交流工具是必备的:一个是英语、另一个就是计算机。”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证明确实如此。

电脑已经进入各行各业、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基本的办公工具、不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需要会使用它。

事实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在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同志早在1984年就曾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国家教委已于1994年颁布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揭开了全国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序幕。

许多地区也开始组织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

在许多大专院校的校园里、继英语热之后、又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

同时、国家教委还制订了面向社会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并于1994年开始举办等级考试;考试成绩作为用人单位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

不难预见、在全社会多层次、多方位地普及计算机的浪潮必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非凡的贡献。

学电脑具体学什么“学电脑”这个讲法范围太广了。

正因为电脑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学电脑已经无法局限某一两门课、也难以对每个人一概而论了。

事实上、现在已经不再有谁能成为对电脑的各个方面都清楚的行家。

而且、电脑的发展这么快、学电脑不仅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断学习的、这一点可能比其他学科都明显。

只能大体上说、学电脑有两大类型:一种为了应用、一种是做为专业。

对这两方面、大家看看国家正式的要求。

计算机应用要学什么应用根据各行业的需要选学计算机学科的有关内容。

现在全国计算机级考试、以及全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方案、都是类似以下几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微机系统应用基础。

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系统的操作使用(包括dos操作命令、中文文字处理和表处理、微机数据库的使用等)。

第二层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要求学生能用一种高级语言或一种数据库语言熟练地编写程序。

第三层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具有开发应用软件的初步知识和能力或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初步分析设计能力。

第四层次:本专业计算机的应用与开发。

其中第一层次相当于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要求、第二层次相当于二级考试的要求。

高校计算机专业有哪些分科借鉴美国《acm/ieee-cs计算学科91教程》、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联合主持制定了《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作为向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推荐的教学计划。

这个教学计划把“计算学科”定义为:计算学科主要在系统地研究信息描述和变换的算法过程、包括它们的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实现和应用。

它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处理技术和算法分析与设计。

考虑到国内多数人对“计算”一词传统的、狭义的理解、为避免误解、《93教学计划》暂用“计算机学科”来代替“计算学科”的称谓。

计算机学科既是一门科学分支、也是一项专门技术。

它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而且一直在迅速地发展着。

计算机学科的内容非常广泛、《93教学计划》列出了九个主要领域作为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公共要求的主科目。

它们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数据库与信息检索?人机通信?数值和符号计算?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方法学和工程围绕这九个主科目、可以开设若干门课程。

在以上每一个领域中、都采用理论、抽象和设计三个教学过程。

并归纳出12个基本概念:关联、大问题的复杂性、概念和形式模型、一致性和完备性、效率、演变、抽象层次、按空间排序、按时间排序、重用、安全性、折衷和结论。

《93教学计划》还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基本问题、知道该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明白它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冲击、重视在该学科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哲学问题、技术问题和美学问题、培养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

中小学生需要学什么对于中小学的同学来说、现在没必要限制自已将来的方向、是学应用还是专业也不急于区分。

但上面的两种要求可以参考。

容易看出:计算机的基本知识、dos使用、中英文输入和文书处理肯定是要学的。

这里要提醒大家、编程和数据管理也都是很重要的。

数据管理在将来会与文书处理一样是基本要求;而编程学习最有助于熟悉“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在应用中可以很熟悉“计算机的脾气”、学习其他有关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了。

另外、网络和多媒体正在成为电脑应用中最重要的内容、对此的学习是越早越好。

windows很快会成为操作系统的主流、有条件的话也可应该早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