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阅历,张思民30多年生涯可以用"单纯"两字来概括,与许多成功者在成功之前一般都有一段大起大落的坎坷经历不一样,他单纯绝非平庸。1989年,张思民带着3000元到深圳抢滩,弄潮,凭一个"海洋生物"的概念融资100万美元,创立"深圳海王"。2001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0位,其个人资产达35亿元。
张思民
财富:35亿元
年龄:40岁
出生地:吉林长春
出它背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粪公司:为王集团
总部所在地:广东深圳
竹次证券市场助资:深圳(1998年12月)
主要行业:医药追求"险"和"大'
冒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在大战场里创业更是一种挑战。张思民在创业初期,把面对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大战场做为体现生命价值的标识。
张思民的选择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主攻海洋生物,抢占高新技术阵地,他面对的是一个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大战场。"险"和"大"正是张思民所刻意追逐的,这也是体现他生命价值的标识。
他属于60年代那场全国大饥荒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1962年他出生于北国雪都长春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四兄妹中他是老大。
1979年,张思民高中仅读了一年,16岁便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座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名牌学府,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3年8月,他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部207所从事军品的开发和研究。
1986年5月,他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
他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走得那么一帆风顺,都是令人眼热的大单位。如果要建功立业,一展身手,他的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人羡慕不已。如果要寻求安逸,"中信"和刚刚营造的小家庭已经当然地诠释了寻常百姓式的"幸福"概念。然而张思民背靠大树不乘凉,他要走进阳光,他"要太阳注视我问这期间,有朋友与他谈了一个项目,他感到可以干,便向公司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公司没能同意。这件事大大触动了张思民,他感到人生的契合点往往难于一腻而就,最佳结合部位是那样难以寻找。天性浪漫的张思民一度陷入了访提。在那段令人心焦的蛰伏期,张思民完整的价值只在"好人缘,忠厚老实,扎实肯干"的表层上得到体现,在他自己看来,这真有点黑色幽默。
"要想干大事,还是要办自己的公司。"他终于在一天早上起床之后把所有的问题都翻来复去想通想透了。"到深圳去,那里改革的大潮正猛,是大展宏图之地。"他把这个严肃的决定告诉新婚不久的妻子时,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的目光。
此时,正值中信公司派员赴深圳投资部工作。张思民积极报名并获批准。
1988年11月,他怀揣美丽的梦想,携妻离开了首都,离开了刚刚营造好的小家。
他的梦想来自回古稀腊神话。这一梦想又给予了他什么呢?
海王波塞冬主宰着大洋百i!!。他用他的三叉神就将一座海山轻轻地托出海面,海山化为一座美丽的小岛。
敢想敢做的张思民也要在深圳这一改革的大洋百川中托起一座海山,那就是他梦中的构筑的海王集团。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深圳中信投资部打半年工,那是为了感受特区气息,适应特区。
一日,一个人手拿着一个海洋开发的科技项目来到了中信公司深圳分公司,声称海洋开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只要稍作投资便可大获收益。财大气粗的中信也许是正忙于更大宗买卖而无暇它顾,或许是觉得这个项目太小而不值得花多大功夫,便拒绝了来人的要求。
张思民在一旁暗暗着急,他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项目,海洋开发当时在国内虽属刚刚起步但却有着无限的潜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项目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海洋滋补保健品,也是海王集团拳头产品的金牡领。'他思虑再三,决定脱离中信公司出来单干,他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了珠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补保健食品工贸公司,开始了金牡领的研制工作。
1989年5月,27岁的张思民郑重地向中信投资部递了辞呈,同年7月8日,属于他自己的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前身)在蛇口石云村住宅楼里的3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他以个人仅有的3000元积蓄作了投人,开始迈出了商海生涯的第一步。
他的工厂就设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偏僻的荒山上,全部的员工都住在山下一个招待所里。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工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作坊"初期没有工人,连"董事长""总经理"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任。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负责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工作,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饭、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兼运输、采购、接待,还兼传达、勤杂等工作。每天张思民就带着手下一帮人马手提钉锤来到海边,向渔民收购牡崛,然后用钉锤将壮顿壳敲碎,取出肉漂洗干净带回工厂提炼加工。
他手下的这帮人马,有几人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研究生,另有几人是招聘来的科研人员,还有几个是随同丈夫来到深圳闯天下的家属。家属中有的在公司帮忙,有的就在深圳打工,那些在深圳打工的家属,一下班也都忙着赶回公司,回到公司不是忙着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而是赶到海边,一齐加人洗牡领的行列。
说起这段创业史,张思民虽然是轻描淡写几句带过,但听来仍让人觉出其中的惨烈。
"那时条件确实很艰苦、每天都得干十七八个小时,累得连站着都能睡着。吃的就更惨了,公司没有食堂,只好大家轮流做饭,做饭都图省事,常常是一大桶面条合上油盐酱醋就是一顿。当时大家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正是饭量大的时候,面条这东西水分大,饱也是虚饱,常常是刚吃过不久肚子又咕咕乱叫。饿得不行,有人就把加工剩下来的牡物,从壳上抠些残留的肉生着吃,结果拉肚子的人接连不断。"
正当金牡物试制按部就班进行之际,一个突然的变故差点就断送了张思民的前程。原和深珠公司合作开发金牡烟的珠海那家公司突然决定,撤走其全部资金和技术人员,另行开发新产品。
这对踌跟满志的张思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试制眼看就要成功,机器已安装完一半,所投入的资金又都全是贷款,要是公司夭折他张思民就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还不清。
张思民急电召北京的公司副总裁岳海涛商议对策,要岳赶到青岛求援,青岛是中国海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基地,在海洋开发方面居全国前列。
岳海涛曾在u京周报》任总编室副主任,他是张思民这一群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己年过40,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成为公关"外交"方面的行家里手。岳海涛赶到青岛中国海洋研究所,要求他们派出科研人员,帮助深珠公司最后把金牡顿研制出来。
在公司内部,张思民则来了个紧缩开支的紧急措施,声称每一分钱都要严格控制,一次公司需要购买几双拖鞋,计划报到了张思民处,这时平时"满洒大方"的张思民也不敢擅自作主,连忙召开董事会,对于购买吕双还是10双,两名装修工该不该给一双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大胆破一次例,购买12双拖鞋。
回忆这段艰难的日子,岳海涛至今仍颇多感慨。他开玩笑道:"那情景就像60年代,苏联一下把专家、资金撤走,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你上上不得,下下不得。以前我们每天干活十七八个小时,累是累,但心里甜。那段等待上马的时间也是每天十七八个小时,没活干,睡也睡不着,只好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嘴巴都抽苦了,心里还是觉得渺茫。
一月以后,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了深圳,金牡顿研制工作继续进行,半年后第一批产品试制成功,比退出深珠公司也一直在研制金牡顿的珠海那家公司整整快了3个月。
随着金牡顿的研制成功,张思民把他的公司正式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公司逐渐向集团化过渡,张思民既担任总经理也担任董事长,二职合起称为总裁。
张思民当初创业是艰辛的,承受苦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双目压力,但他成功了,化凤险为效益,抓住了几个关结的转折机会。
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
在推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张思民始终没有放弃对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执著追求,创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知名度,以适应长远发展,这也是张思民的一招棋。
1990年,张思民又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业,他先在广东惠州买下一块地皮,建成公寓后又全部售出,赚回了一笔资金。1991年,他作出了一个差不多是他有生以来的最大冒险,他在深圳南山区买下一块地,准备建造一幢规模宏大的"海王大厦。"
张思民的举动遭到了全体董事会成员的一致反对,因为这项计划大胆且近乎孤注一掷。当时公司的全部资金只几千万元,而建造这幢大楼至少要耗资1.5亿元。
建设这样大的工程至少要冒两种风险:一是工程刚上马而资金不济,银行又停止贷款,那么整个工程就要泡汤,公司全体员工几年的心血就要化为灰烬;二是工程建成后由于地势和环境等原因房价不会上涨,那么大量资金投入将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公司将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几年之内根本无法翻身。
海王集团创建以来一直走的是一条负债经营的路子,资金大进大出,摊子四面铺开,这种经营方式虽然风险极大但在国际上却被视为具有活力的标志。张思民看到这一点,他坚持公司的信誉和深圳的未来,决心孤注一掷,贷款营建"海王大厦"。
"海王大厦"于1991年底破土动工,1992年底基础工程全部完工。这幢总面积达6.23多万平米的大楼,由一幢32层的住宅塔楼和一幢28层的办公塔楼及4层裙房组成,它是深圳目前惟一一幢全海景式的住宅和办公大楼,同时也是深圳南山区最高的大楼。大厦投资已达1.8亿元,耗资3.4亿元才能完工。但据有关专家估价,建成后的大楼值人民币7.6亿元。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张思民始终没有放弃对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执着追求。他亲手策划并实施了"拥有一片故土"这样一个轰动国内外的文化活动,使他的"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的奇妙构思得以实现。
如今的海王集团,也不是当年为买几双拖鞋都需要召开董事会的模样,张思民大笔一挥,几百万上千万便可批出。
海王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集科、工、贸、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它拥有各种类型的公司达36家,并在深圳、北京、海口、青岛等全国七八个城市设立了自己的基地和分部,拥有固定资产近10亿元。
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几经磨炼,张思民对权力的理解与众不同。他认为,现今以独断和金钱而行使权力的时期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以修养、以价值观等构成的权力。因此,做生意,按他的话说就是"吃智慧饭"。
几年前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次商务谈判中认识了一位华裔美商。席间,随意了解到这位"老外"还是"拥有一片美国"活动的亚太地区总代理。
张思民闻之心头一动,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崭新的商业机会。
原来这个活动的发起人是美国土地公司总裁史考特摩格。
摩格10岁那年,收到了一份礼物一一份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片土地的产权证书,那使他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幻想。之后,他先后接触到买一片得克萨斯州土地、柏林墙拆后砖瓦售卖等含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活动,随即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构想。为此,他用10年时间在美国50州各买下一英亩土地,并配备了所有必须的法律手续,开始了浩大的"拥有一片美国"全球销售工程。时逢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全世界西班牙、葡萄牙语国家均举办了盛大庆典活动。其中以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塞维利亚国际博览会和"拥有一片美国"活动为三大盛事。"拥有一片美国"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向全球发行小块美国地产,配以精工制作的证书,每份证书代表50个州各一平方英寸,共50平方英寸的土地……
张思民拍案叫绝。一块小小的美国土地,经过精心策划的创意推向商业,浑然推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地理和历史的凝缩,多么了不起的文化商品化杰作!
但一片强烈的反对声出来了。有人说,搞这样的活动,国内史无先例,加上国情和文化消费心理微妙,是否他只身退却了呢?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张思民没有退却,而是立下雄心,要在"拥有一片美国"之后,推上完全中国版的"拥有一片故土"这一更大型化的项目。
张思民首先从可能的消费者中综合出他们的购买动机:或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参与,或作艺术品收藏,或作保值物,或作礼品赠送,或作增值物,或是纯商业投资……其丰富心态千差万别,张思民决定,不做引导,不做广告,先行试销。
1992年10月12日,第一批"拥有一片美国"土地证书在深圳首次向国人亮相,两千份一抢而光。接着是海口,盛况如深圳翻版,再接下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几乎都争购如潮,国内外新闻媒体蜂涌报道,海王集团不仅名声大噪,作为代理商名扬美利坚本土,纷纷撞上门来谈生意求合作的美国客人也络绎不绝。
海王之门,洞开如天。区区一个代理,招致如此之好的社会效益,是年轻的中国主办者们想象力界限之外的惊喜收获。
他由此得到启迪。三思熟虑后,他登机北上,找到国家旅游局的领导。
他竭力推荐自己关于筹划一项"拥有一片故上"的宏大构想:世界各地海外华侨8000多万,他们对祖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我们何不多一种载体给他们,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与祖国同在?
没想到一拍即合,原来旅游局领导也正在考虑做一系列大型的旅游项目。
1992年12月26日,d京,人民大会堂。
"拥有一片故土"工程组委会成立仪式正在举行。张思民坐在国家七个部委领导人中间,对这个工程方案侃侃而谈:在全国(含台、港、澳)选择36个景点,建立"中华民族故土园"每个故土园占地10亩,折约960万平方英寸,象征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海王集团出资购买土地,制作证书,向海内外发售。为海外炎黄子孙怀恋故土,寄托乡情提供一种方式。
获得证书者则拥有全国各处故土园各1平方英寸土地,共计36平方英寸土地的使用权;将个人姓名永久镌刻于北京主园内花岗石墙面上;将个人姓名资料存入"拥有一片故土"工程电脑库中;免费参观各处"故土园"。可以继承、转让"故土证书"。
此项活动工程浩繁、投数额多、风险大。
消息一经披露,众说纷纸,赞赏声、反对声音有之,更有人讥笑嘲讽它是"一个新时代的天方夜谭。"
可他毅然拍板,拿出数千万元作工程启动金。他宣布证书的销售收入除用于故土建设外,盈余部分将设立海王故土基金,用于褒奖那些在教科文卫体及社会公益方面的突出贡献者。海王不收取任何商业利润。据估算,这将是几十个亿!然而海王却以它超界限的方式加入了合作。
翌年2月26日,"拥有故土"大型旅游工程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向世界宣布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1993年4月26日,"中华民族故土园"北京主园在北京昌平县奠基,李**亲自为主园揭幕剪彩。海外知名人士靳羽西热泪盈眶,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孙方怕豪也捐土10亩,一位菲律宾华侨代表海外8000万华夏儿女热情领受了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与此同时这一创举引起了热烈而巨大的社会影响。
创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知名度,以适应长远发展,也许是张思民在故土工程中惟一的欲望。他的才智、冒险精神、策划实施力,在这一迄今的登峰造极之作中又一次被印证、放大。他竖起了海王事业的三角支架。
商品文化化,妙!让商品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一种精神的境界,溶人民族的感情,为企业创造了坚实的声誉。
适时调整策略
海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过空前的自信膨胀后,张思民陷人事业低潮,在上下一片担心的情况下,张思民稳住阵脚"收缩出击"。
和所有的一夜成名的企业家一样,张思民的自信心得到空前膨胀。1992年开始,海王号战车开始隆隆地开进几乎每一个可以触摸的领域:医药、房地产、旅游、文化、服装、食品、机电、vcd,甚至信息产业……1993年2月,深圳海王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集团公司;而仅仅在房地产一个行业,海王集团就拥有近十个分公司。
然而大大小小的问题也因此接睦而至:首先是金牡顿在市场上的增长疲软,并从此低水平徘徊;还有每一个领域都人才奇缺,每一个产业都无法做大做强;近十亿人民币的负债规模,尽管仍然小于海王集团的资产规模,但随着宏观调控的到来,所有在建项目都存在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资源配置难度一天天增加,这让海王集团的财务经理每一天都感到提心吊胆……
一个不是很有钱的人家,买回了一头小恐龙,养到巨大无比,每天都要吃掉很多东西。而此时此刻,脸上有光的主人囊中羞涩了。1994年底,坐拥这头巨大的"恐龙"32岁的张思民感到一丝清晰的恐惧。他既没有成熟的精神准备,也没有成熟的物质基础。张思民和当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一样,一个点子掀起一股热情,一阵冲动投入一个产业,一步步踏入的正是产业多元化的泥潭。
1995年春节张思民发现,深g;i的大街上和商场里有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前些年每到春节全市人都走得干干净净,而今年,人们开始在深圳扎根,而深圳也似乎开始在越来越多闯深圳的人心里生根。
然而海王的根在哪里?海王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企业的条件在哪里?
随着眼界的开阔,张思民还认识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优秀企业,都是在一个行业里做大做强、拥有核心竞争力之后,再进人相关行业;更多的企业甚至永远只是在一口井里舀水吃!
"像金牡顿这么好的东西,在国际上也是很领先的一个产业,为什么没有把它的市场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它的产值10亿元也不止,20亿元也不止,为什么没有做好叩1995年春节后的第一次集团办公会上,张思民自我检讨,痛陈形势,宣布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时期。
然而对于一个在无数领域都已经出发上路的企业,"二次创业"首先面临的是"退却"而不是"进攻"。张思民将其比喻为:"收缩战线,收拢五指,再集中精力打出'大医药'的拳头。"
话好说,事难做。收缩战线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把集团下属四五十个公司精简到十几个,但张思民骨子里心慈手软,潜意识充满人情,下不了精简的决心。"二次创业"因此一拖就是一年。
"海王的改革为什么难产张思民的助手张立军告诉笔者,"其难度不在别人,恰恰来自张思民内心深处的抵抗,他太善良,心太软。"
缓慢的退却开始影响进攻的速度,提出"二次创业"的张思民几乎是立即就陷入了"创业者陷院"直到1996年底,海王"大医药"的拳头也未能完整地打出去。
1997年初,一份集团财务状况的报表递到张思民手上,严峻的财务形势令张思民彻底下了决心。在集团生存的大善良和"情义无价"的小善良之间,张思民终于迈过了这道人生与成长的瓶颈。
1997年,海王资金短缺的状况更甚于1995年,它一方面源自"退却"的成本,另一方面源自医药制造领域的基础建设。1995年初,在张思民大医药产业的思路下,海王集团开始兴建"海王工业城",总投资1.5亿元,几乎同一时间,海王集团筹建技术中心。
这几项投资一方面几乎把海王的资金配置推到悬崖边缘,另一方面却也为集团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生产、开发及体制上的基础。所谓"祸兮福之所依",这是张思民的一步险棋,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险棋经过转化,变成了一步大好棋。
1998年4月,海王技术中心被几大部委认定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1998年6月,海王工业城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成为国内第58家获得glnp认证的医药企业。这一步迈得至为关键,因为从1998年7月1日起,没有获得gidp认证的企业,今后将不再有申报新药项目的资格。
"研发和生产能力就是我们最大的生产力!"张思民以此为基础,向深圳市政府申请"上市指标",竟然"意外"地入了围。1998年12月18日,"海王生物"在深市挂牌上市,成为深圳股市第一只以"生物"冠名的热门概念股。
经此一役,海王集团基本进入资本运作的良性循环。
确立"大医药"的产业发展方向后,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1999年张思民接触到一个"木桶理论":企业的竞争力好比一只木桶,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有多矮!
海王的长木板在哪里?首先是海王工业城的生产能力;其次是由上市产生的资金配置能力;再其次是新药研发能力;最后是由海王从业多年所培育的人才生态环境。然而张思民发现所有的长木板均挡不住一块短木板所产生的流失,即市场营销能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90%的中层干部都赞成立即投放广告,而张思民迟迟不作决策。有一段时间,他反而置药品市场于不顾,天天往证券部跑,关起门来开会。正当人们大惑不解之时,喜讯从天而降,经国家证监会批准:"海王生物"a股成功增发,共募集资金14.5亿元!
2000年的海王集团,终于成长为一个踱脚的巨人。一个踱脚的巨人如何走向市场?张思民认为海王需要一根拐杖。
品牌诊断和营销战略。2000年7月,张思民北上北京,聘请叶茂中营销策划公司担任海王集团的品牌顾问和营销总策划。
叶茂中进驻海王,两个月后拿出了品牌诊断书,一开头就直指"东家"的"软肋":
①多年来海王的营销体系坚持走大医院渠道,专注于处方药的推广;而处方药的特征则决定了它更重视专业名称,不太考虑一个统一的品牌,因此海王集团数十个处方药产品,竟取了数十个不同的名称;这些年也从没有精心地打造一个品牌,而是匆匆地推出一个接一个的新产品。
②品牌的识别不统一,导致海工品牌没有积累,没能互动,没有复制力;太多太多的不统一,导致海王十多年了还说不清楚海王是什么。
③因此海王产品市场启动的不理想,最直接的原因,一是传统营销模式已经过时,二是海王品牌的知名度显得苍白无力。
2000年8、9两月,张思民和叶茂中几乎天天泡在一起,被海王人戏称为"首脑洗脑日"。一方面叶茂中在进行的品牌规划和营销策划,首先需要对企业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有详尽了解;另一方面张思民闻过则喜,见知必求,两个月内,他对新时期营销理论与方法的更迭,市场环境与潮流的变迁,开始有了一个渐渐宏观的视野。
2000年底,叶茂中的品牌诊断与梳理基本就绪,张思民发布"zi世纪海王集团品牌战略实施规划"内容包括统一品牌形象,适度转移产品重心,集中力量搭建otc*处方药)营销大平台,形成同一个品牌下重点经营otc产品,次重点经营连锁药店和纯处方药,有限经营保健品及一般食品的格局。实施"大族群品牌战略"。
市场营销向来是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两条腿走路。2000年岁末张思民宣布,海王全面构建新型营销系统,实施"百千万网络建设工程"。即培育100家大型商业客户,进入1000家大医院,占领1万家核心药店,使5万名医生成为海王的医药顾问,使10万名药房店员成为海王的终端宣传员。
200年初,张思民展开广告攻势,同时购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12个电视台共19个频道的电视广告。一个新海王的形象,冉冉升起在市场。重新出发多年前张思民踩着摇摇欲坠的资本钢丝,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上赌着自己的未来时,他曾经告诉过媒体记者:"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竞技场掀起波澜,他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y'
然而自己掀起的波澜差点打翻了自己的航船。张思民从32岁开始痛定思痛,身为海王号的船长,花了近6年的时间来修复这艘巨轮,并重新校正方向。
200年,海王精挑细选的几大"当家花旦"同时在市场上登台亮相。市场很快被带动起来了,海王系列otc药品4个月内铺进了全国近五万家药店的柜台。
他给笔者算了笔账:"今年我们估计共有两个多亿的广告投放;而根据上半年的市场形势来看,全年销售收入可做上20亿元,利润超过6亿元。照此看来,有人推测海王今天的起步是穿上了恶性循环的红舞鞋,是他太不了解我们了。"
对于市场中长期前景,张思民认为:"现阶段当大家上市的药品都差不多时,那么谁的市场做得好,谁就进入快车道;而将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规范化,比的就是研发能力。所以海王也必须未雨绸缎,不断加强研发体系的建设,从长远来看,我们仍然面临不小的压力。"
谈到资本市场,张思民显得很谨慎,他说:"海王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内最具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五十强之一,今年更是排名第。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在行业内真正强大起来。实际上过去海王的业绩,主要源于资本扩张所带来的关联收益,而不是来自强有力的品牌和拳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公司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苦练内功,从产品市场上挣得业绩。"
200年6月20日,叶茂中和海王广告公司老总高锦民前往西安参加"海王金博"西部招商会,会后顺势跑遍了西安的各大药房。两人兴奋地发现,海王的身影几乎占据了每一个药房的显眼柜台。那天下午,叶茂中和高锦民觉得西安的阳光是那么温暖,因为所有的付出已经开始有了收获。
此刻张思民正静静地打量着海王大厦的那尊雕塑。那匹横空出世的奔马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赛冬。有海神护佑,"海王号"的新航程会不会一路风平浪静?
张思民不愧为海王号的船长,在大风大浪面前,他适时调鳖战略,研究企业内部出现的问回,集中自己的优势产业,创自己的优势品牌,一举成功。
创富历程
1962年,张思民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回族人。
1979年,考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1983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国家航天部207所从事军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1986年5月,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工作。
198吕年11月,张思民被公司派往深圳投资部。
1989年5月,张思民辞职后,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了一种海洋产品一金牡畅保健滋补品的研制开发工作。
1989年7月,张思民以个人仅有的30o元投入,创建了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的前身l开始了他商海生涯的第一步。半年后,金牡螃产品研制成功。当年投放市场大受欢迎,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大关。有了拳头产品的张思民把公司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
1990年,海王公司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并于1991年底,获得"拥有一片美国"在中国内地的独家代理权。
1992年10月126,第一批"拥有一片美国"土地证书在深圳首次向国人亮相,200o份证书被一抢而光。
1992年12月,张思民策划"拥有一片故土"活动,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拥有一片故土"工程组委会成立仪式大会。至此,"海王"已经名扬海内外。
1993年,海王投资24亿元建造包括实验室在内的总部,并进入旅游、房地产领域。2000年集团的销售额达到了50亿人民币。
200年10月,张思民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内地100富豪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