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北大成功学习法(二) 相信自己是一只高飞的鹰

center曾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假如你的成绩一跌再跌,那么就必须反省一下自己最近学习态度是否有问题,学习方案是否有不足,是否有重要的知识点没有掌握。

作者简介:

曾敏,1981年生于江西省宜春市。1992年考入宜春中学初中部少年班。1995年高分升入宜春中学高中部。高二时选择了学习文科。1998年以全市第三的高考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目前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大学期间,获得过“五四”奖学金、“霍铸安”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及学习单项奖。由于成绩优异,已获得保送攻读本校经济学硕士的资格。

引子:

我们大家都是从小学时就投身于“专职”的学习生活之中,这样地度过了许多光阴。随着我们学习内容的更新升级和我们自身的成长成熟,我们的学习越来越需要理性的指导。

在高中的时候,我的学习才由自发转为自觉。从那时起至现在的学习中,我都一直努力地探索着一种能让人心情愉快同时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这里,我就把自己的一点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无论是什么课程的学习,都是对外来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它们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中学时代,我们学习的十数门课程也是如此,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对待学习的心态对每一门课都是通用的。在我看来,向好成绩进军,这么几个步骤是必经的。

@@@用自信的力量赶走笼罩在头上的阴云

“树立自信”就是要对自己说“我知道我行”。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喜欢抱怨自己在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认为自己“不行”。这种不自信的态度是学习中最大的禁忌。它会使你难以经受住学习中的挫折。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难题,再加上不自信,就可能使你从此放弃这门课。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智力。这不是意味着要自诩为天才,而是意味着要相信以自己的智力对付区区几门功课是足够的。偶尔遇到困难,也要告诉自己:这只是因为聪明才智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只要动动脑筋、多做练习,困难就一定能被征服。

除了相信自己的智力以外,我们还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学习成果。也就是说,不要被一两次考试的失利轻易打倒。在高中,特别是临近高考的期间,总有许许多多的考试。我们几个大学同学平时闲聊时发现,大家所在的高中在高三时基本上都每月一考,有的学校甚至每周一考。这么多的考试,难免有考砸的时候。如果不自信的话,很可能被弄得灰心丧气。在高中的模拟考试阶段,我曾经考过一次四百来分,如果是高考,这一分数则意味着我什么都考不上,这在当时对我来说是非常夸张的。拿到这个成绩之初,我也很是沮丧,但仔细分析原因,我发觉自己的学习方案并没有什么问题,各门功课的复习也进行得很顺利,考分太低只是一些答题技巧和应考策略的问题,而这些只要以后注意即可。所以,这个分数那时虽然引起了老师和父母的极大不安,但是我却由于自信而保持了良好的心情。

说到这里,必须强调一下——“自信并不是偏执”。相信自己不是要拒绝他人的建议和外部的反馈。假如你的成绩一跌再跌,那么就必须反省一下自己最近学习态度是否有问题,学习方案是否有不足,是否有重要的知识点没有掌握。

另外,一定不要忽视一个经验比自己丰富、实力比自己强的人的建议。高中有段时间,我总是爱钻牛角尖,而且特别固执,在很多历史题的回答上都与老师不一致。不管老师怎么解释,我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直到上个暑假回家,我偶然地又看到了那些题目,才发觉自己原来的错误有多么可笑。可是,换个角度,如果自己是老师的话,有的时候也确实很难说服一个偏执的学生。

所以,作为学生,要自信而不偏执,如果老师或同学坚持向你提出某项建议,那么一定要冷静下来,认真考虑。实际上,这种说法还可以进行广义理解。根据我在过去二十年的经历发觉:长者的话是颇具参考价值的,他们的经验总结不容忽视。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一向认为,对待一些必须要做、但做起来不那么愉快的事情的最佳办法就是使之成为习惯。因为那样你就麻木了,不觉得它吃力了。当然,学习本身是件愉快美好的事。可是,中学生的学习被人为地加入了许多功利的因素,比如,我们总是希望升入重点高中、考上大学。这使得“学习好”常常被等价为“分数高”。这种情况下的学习难免有其枯燥的地方。而且,少年、青年总是贪玩的,如果能去打球、郊游,又有谁愿意在家对着课本背诵干巴巴的名词解释和演算没人情味的习题呢?

所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我们取得好成绩,还有利于我们健康愉快地生活。这里,我所说的好习惯,包括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的习惯等等。这些我都将在后文中针对具体的课程进行详细地说明。现在,我想特别提出的是“学而时习之”的习惯。无论是哪一门功课、哪一类知识,复习都可以促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而且,复习这项工作应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如果平时能够习惯地进行复习,那么在应对考试的总复习过程中你就可以非常轻松非常全面。记得,中学时我看过一些得国际大奖的同学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里面提到他们在比赛之前,闭上眼睛能让知识点像看书一样,在脑海一页页地过一遍。当时,我对这个境界佩服不已,觉得自己望尘莫及。可在高考前夕,我突然发觉这一点自己也能毫不费力地做到。我想这就是多次复习的功劳。所以每个同学,只要养成“学而时习之”的习惯,坚持有计划有层次地复习,都是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创造成就感

培养兴趣同样利于减少学习的枯燥乏味,利于让你从学习中获得玩耍中所没有的乐趣。对一门课的兴趣能使你更加轻松愉快地学好它,而在这门课上的好成绩又将引来您对它更浓厚的兴趣。所以,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能带来良性循环。

我曾一度认为兴趣是与生俱来的,难以培养。但是,后来的许多事例使我改变了这一观点。我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对数学就有一种狂热。他给我们上课时,情绪总是极度亢奋,手舞足蹈不说,嗓音更是震耳欲聋。这种说法绝对没有夸张。一开始大家都还没适应时,下课都要耳鸣。关于这位老师热爱数学的笑话很多。其中有一则是形容晚自习下课时办公室的景象。说其他老师都围坐一圈拉家常,唯见他蹲在中间、捏支粉笔在地上画数学题,把地都画满了就用鞋去蹭,蹭完了继续画,弄得办公室一块地被画得乱七八糟。而且,他常是画着画着,就“呵呵”笑出声来,其笑声盖过拉着家常的所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热爱数学的人,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竟然就是在长期的学习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他说他在中学时期有好几年数学成绩都倒数几名,自己也觉得数学业特别没意思,后来在他的一位老师的启发下,耐下性子好好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数学还有些意思,后来就越学越有兴趣,最终还选择做了数学老师。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从身边信手擒来。我现在的一位同学是舞文弄墨的好手,她对文学的兴趣就是逐步积累、培养而来的。因此,如果你不擅长某门功课,千万不要就此对它深恶痛绝,“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不要浮躁,安心学习,总有一天,你会发掘出自己对它的热爱。

努力创造成就感是培养兴趣非常关键的一步。不论什么事,能有成就总是人们对它有兴趣的前提,因为有成就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物有所值。比如你学了一上午英语,背了一些单词,复习了几种句式就有成就感。这个成就感还是广义的。譬如解了一晚上数学题一道也没有解出来是不是就很没有成就呢?不是的。这是由于在解题过程中你复习了公式、开拓了思维,至少你知道对付这种题,某几种思路是不对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成就,即使没成就,也要制造点成就感。这样你才有兴趣把它学下去。

@@@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

记得中学每个学期,老师总让我们写“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书”。我每次都是写一样的话“一眨眼,新的学期又到了。在这个学期里,我决心:一、上课认真听讲;二、课后坚持复习;……”简直就是决心书。这些话虽然正确,但是空洞。如果希望能真正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学习,那么给自己拟定的计划书就要切实可行。

中学的绝大多数日子里,我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学习计划。只是到了快高考的两个月,我有些急了,觉得任务多而时间少,于是每周写一份学习计划贴在墙上,贴了一排。通过那两个月的学习,我体会到具体可行的计划将带来惊人的高效率。

下面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

计划的时间跨度不宜过长。以一周一计划(或半月一计划)为宜。因为若跨度太长,则难以做到“具体”;

制定计划时有两个线索。一个是时间。首先,列出本周课余可自行支配的时间,每天都分出几个时间段,写上每个时间段学什么,时间长的时间段学自己目前觉得薄弱的功课。这里面还可以使用些小技巧,例如,每天晚上九点半之后我就开始犯困,所以在九点半至睡觉的那个时间段里,我一般都安排复习数学(因为数学题比较能刺激我的大脑神经),而绝对不背历史、政治。制定计划的另一个线索是课程,即列出各个课程需要学习的东西,分配到相应的时间段中间出去;

把计划书放在显眼处,严格执行,每天完成后都标上个自己喜欢的标志以增加成就感。比如我曾经瞎编过一首自己比较得意的七言绝句,后来就用在标计划书上,每天标一个字,四个礼拜就把七言绝句写全了。

第三步,树立责任感,坚持自律。

我的好几个中学同学,虽然都很有自信,而且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后来都中途放弃了学业或撤去了在学习上的心思。其原因就在于:对于学习,他们没有责任感,因而也就没有坚持自律。

学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工作。要十年如一日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天生惰性的我们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中学时期,大家一方面有了些主见,不再是只听父母话的乖孩子,另一方面又毕竟是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从而,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诱惑和影响,选择放弃学业。所以,如果你对学习的兴趣若有若无、并不强烈,那么,就必须依靠一种责任感来支持你的学习。

这里,所谓的“责任”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也许有的同学会说:“难道只有读书上大学才是有未来吗”、“读书也是为了工作,先工作不行吗”。我想,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我们还是需要正规的学习来赋予我们实力,使得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好的未来。而且,我们正处于人生之中的黄金时段,我们要利用它来最好地完善自己。罗嗦这些道理,只是希望中学生朋友们想得通也好,想不通也好,都能树立这么一个“年轻人要学习”的信念,并由此信念产生出责任感,用以自律。这么做是不会错的。我的那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提前进入社会的中学同学,后来无一例外地都渴望着能够返回校园。我想,校园吸引他们的应该不仅仅是纯净的氛围,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还包括难得的学习机会。

上面所说的是“自律”是广义的,是指在学习之路上,你要坚持心无旁顾,在大方向上不动摇。而狭义上的“自律”则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之中,要管住自己,保证学习质量和一定的学习时间。

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远离诱惑。离电视、电脑、小说等等让你垂涎的东西远一些,不要玩容易着迷的东西。我们中学时男生们玩游戏机是很疯狂的。常有人逃课到游戏机室去,这自然非常影响学习。现在,游戏机室的地位已经被网吧所代替,很多中学生去网吧上网聊天或者联机打游戏。这些活动是连大学生都会上瘾的,更别提年龄小、自制力差的中学生了。所以还是少接触为妙。

当然,远离诱惑并不就是远离娱乐。适当的娱乐也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必要条件,一天到晚对着课本是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然而,何为“适当”的娱乐呢?这里我比较提倡室外运动。几个朋友一起打打球、游游泳就是非常不错的娱乐,既可以舒活筋骨又可抖擞精神。我上中学时,在空闲时间里,一般都是坐在家里看电视。我的同学大多也这样。我的爸爸对此常感叹,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会玩了。”到了大学,我注意多参加室外的体育活动,发现运动确实是最健康最愉快的娱乐方式,也是最适合年轻人的娱乐方式。

玩,要开开心心地玩,而到了学习的时间,就应该全神贯注、不开小差。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也要注意,一项任务给的时间不要太多,要考虑在效率较高的情况下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要做到最高效率地学习,我有一个小决窍,就是在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把这项任务细分,规定每个小部分的完成时间。例如计划是复习一个小时的英语语法,则可以事先大致想好几分钟看一页。假如看前一页的时候开了小差超了时,后一面就注意把效率再提高些。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开小差的次数,降低开小差的规模,还是挺管用的。

最后,要树立对学习的责任感还由于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现在,中学生请家庭教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家长那方面看来,孩子成绩不好,花钱给请个家教,自己就算尽力了。而学生自己,也常常依赖于老师或家教的指导。可是,实际上,不论多么尽职尽责的老师也不如你自己了解状况,不论多好的家教也不能在没有你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为你扭转学习的局势。所以,你只能依赖家教来解答一些具体的问题,而整个学习方案还是要由自己来规划。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制定出效率最高的学习计划。

关于学习基本态度和方法的“综合篇”就写到这里。每门功课毕竟有其个别的特性。由于我是文科生,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自己在数学、语文、英语、历史、政治五门课中的学习心得和应试体会。

@@@数学:找一种感觉让自己静下来

说到数学的学习,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数学天分”。记得高中时,后座的同学不时地仰天长叹,说自己缺乏“数学细胞”。由于要学好一门课,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至关重要,所以,首先必须纠正这种怨天尤人的态度。

数学天才固然是有,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谓的“数学细胞”实际上是对数学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初中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罕见的数学天才。记得他从来不做习题,不太听讲,甚至连公式都不记,却是在考试的时候临时推导,而且开初他的数学成绩确实不错。当时我出于对他的崇拜,也模仿着过了一段不做作业不听讲的日子。这种做法的恶果很快就出现了——期中考试我数学只得了七十多分,且被老师“传旨”叫家长一回。后来,我及时反省、悬崖勒马,勤奋了一段时间才把功课补上,找回了我的“数学细胞”,找回了好成绩。而我那个一如既往地相信天分的同桌,却再也没有拔尖过。这告诉我们,不论是否天才,学习数学都要相信熟能生巧,多做习题多训练,用不了很久,量变就会达到质变。那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做题已经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数学这门课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前后相继性很强。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就很可能学不明白。因此,数学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否则一拖再拖、雪球越滚越大,临到考试再怎么抱佛脚也是无济于事的。

数学的前后相继性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高年级的同学如果数学成绩不理想,很可能是由于原来某个环节的基础不扎实。所以,这个时候也不必紧张,特别是不要盲目地着急,定下心来温习一下原来的功课、补习好自己的薄弱环节才是当务之急。我的高中同学小a,有段时间数学成绩下降,上课总是摸不清头脑。她很是着急,买了习题书狠做了一通,还请了家教来专门补习个别章节,结果还是收效甚微。但是,不久以后她的数学竟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当被问及诀窍时,她告诉大家,实际上只是她读初中的弟弟问她几何题,她便乘机翻了翻以前的课本,恰巧发现有自己原来一直都没有学通的东西,于是又仔细看了一遍,结果意外的发现一次轻松的温习,竟然使得现在的不少数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定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一道数学题看似不难,但自己左思右想就是不得其解,结果花费了不少时间最后也没做出来。这种时候,有可能是你的思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所以你不妨把这道题放一放,过段时间调整一下思路重新再做;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思路是正确的,离解答出来只有一步之遥,但你自己却怎么也想不到。不论是调整思路或是完成解答的最后一步,别人的帮助都很重要,都可以为你开拓思维、节省时间。因此,遇到数学难题时,你一方面要坚持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也不要太较劲,无谓地浪费时间,而应该和同学们讨论讨论互相启发,或者向老师讨教,只要学会解答同类问题也就达到练习目的了。高三时我常和同桌讨论数学题。有时候,一道我们俩单独都做不出来的题,一讨论就发现她想到了解答的前一半,我想到了后半,两人一商量很快就做出来了。有时候,我们俩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解题,她认为她的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精神,我认为我的最简便实用,两人激烈地争论一番,确认一个最好的解答。我们俩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使我们学习十分愉快。后来,我的这位同桌成为了我中学时期最好的朋友。现在我们在一起还常回忆过去那段快乐的学习经历。

上面说到遇到数学难题要多讨论、多请教,这都源于一个基础,就是一定要有及时解决难题的意识。如果实在不能马上解答,也要标上记号,过段时间再回头想想,或者找机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能就由它放在那里不了了之。因为那样很可能为你后面章节的学习带来困难。而且,如果你在总复习时突然发现一大堆未解决的难题,是会手忙脚乱的。所以,及时解决难题是学好数学必须养成的好习惯。

应试能力在数学考试中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应试状态的好与不好,在数学分数中表现得最明显。因而考数学时,一定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别太紧张,只要争取把能做出来的题目做对,不丢冤枉分就算成功。

首先,拿到考卷,大概看一个题量,就可以开始做了。有的老师主张先浏览一遍题目,然后再做,我不赞成这样。因为:第一,浏览需要时间;第二,浏览时你可能发现一些一时间看不出怎么解的题(虽然这些题很可能一努力就能做出来),这会把人搞得很紧张。

另外,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卡在上面,只要把你想到的步骤都写上去,就可以跳过它做下一题了。不要由于没有做出来而影响情绪,因为后面的题不一定比前面的难,而且很可能启发你回头又做出前一题。就算最终没完成也不要紧,因为难题总是大家共同面对的。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考数学一定要维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大脑的高速运转,不可以松懈,要尽力拿到所有能拿的分。高考前的模考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总是一百三十分上下,似乎不算低,但每次考后我都能找出不少本来可以拿到实际上却丢掉了的分。我反省了一下,发现自己在考试时若有空下没做的题,其他题做完后,即使还有时间,也会抱定自己做不出来而懒得再去细想。有时候算算分数还行,也就不愿再检查。有了这一发现,在以后的考试中,我都坚持高效率地用完两小时的最后一分钟,结果确实挖掘出不少只要一松懈就可能放弃了的分数。所以,竭尽全力总是不会错的,它至少可保证你事后不至于追悔莫及。

@@@语文:会自学、重循环学习、多观察、勤思考

大学里,我学的是经济学,院里没有开语文课。只是曾经到中文系旁听过我很崇拜的钱理群、孔庆东老师的课。他们的讲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的乐趣,也后悔中学时没有更好地去热爱这门课。

语文是一门重视积累的课程,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看到,很多细心、耐心的同学都能取得不错的语文成绩。学好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这使得好的学习习惯显得格外重要。下面就来说一说我所认为的学好语文所应养成的几个好习惯。

第一,自学的习惯。语文学习的是我们母语,它可以说是最适合自学的课程了,可以在老师上课之前,自己先读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一篇文章的美不外乎这几个方面:思想的美、结构、句子和词语。在预习时,从这四方面去分析一下就可以了。上课时再与教师所讲的比较一下,会很有收获。如果不进行自学,而只是上课听老师讲的话,很可能老师或参考书对课文的看法会先入为主,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见解。考试中,阅读理解是个重要的部分,锻炼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首先就可以从自学课文开始。

第二,循环复习的习惯,语文需要很多基本功,基础知识的考察在考试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必须平时多积累,掌握好字、词、句式等等。这里,我觉得循环复习是个好方法,即对于课文中的词、句式、特色的修辞方法等,可以在学完一课之后马上复习一遍,隔两天再复习一遍,等学完整个单元再复习一遍。这样每次的复习任务不会太重,而且可以学得更牢固。在应付高考的总复习中,循环复习同样有效。记得那时,我们的语文教师常说要我们复习时“少食多餐”,指的就是每次工作量不宜太大、但反复多次的循环复习。这是因为,语文的知识很难一次死记成功,而必须积累。

第三,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而要想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来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的。而中学生都很年轻,大多都涉世不深,所以必须多观察多思考来增加自己的“深度”。平时可以多看看报纸了解时事以增加自己的素材,还可以订上一两本好杂志,例如《读者》中的文章常能引发我颇多感触,激起我对生活的思考;《杂文选刊》中的一些犀利的文字则有利于自己开拓思维,挖掘出有个性的观点。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刻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不要对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你随时随地的观察和思考都可能融入到你的作文中,为它增添生气。大家都知道,有深度、有个性、有生气的文章更容易拿高分,而要做到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写出这样的文章,就必须如上所述地勤于积累。

关于语文考试,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平时学得好、积累得好,考试成绩就能不错,需要注意的只是仔细读题,不要在审题上有偏差。初中时我考试往往十分粗心,没看题目就动笔做,为此丢了不少冤枉分。另外,我想向大家强调的是,对于没有把握的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随意改动了。高考的语文考试中,我在检查时改动了两个原本就很犹豫的题,结果都是把原来正确的答案改错了,丢掉了五分,对此我至今仍有些耿耿于怀。作文是语文考试中最需要随机应变的部分。到高中以后,议论文会越来越多。合格的议论文必须做到老师常说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而优秀的议论文则要“换种眼光看问题”,争取提出更新颖、更有深度的论点来吸引判卷教师的目光。当然,这还是有赖于平日的积累与训练。不过,只要你每次写作文时都抱有“换种眼光看问题”的意识,这一点还是不难做到的。

@@@英语:牢固根基

英语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与语文不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我们要完全从头学起——我们要背单词练发音、学句型……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基础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生们一定要注意打好基础。英语的基础没打好,过后是很难补救的。

不论是打基础,还是提高英语水平,大声朗读都是一个必备的好习惯。首先,大声地读出来有利于发现发音、语调上的不足,有助于练得标准的口语。我在初中刚学英语时,总是由于害怕读不准而不敢大声朗读,结果越不敢读也就越读不好。这使得我入大学后为了提高口语水平还很伤了一通脑筋。另外,大声朗读还能增加语感、强化记忆。经常大声朗读可以使单词、句型、脱口而出,这对口语和笔试都大有好处。现在《李阳·克立兹疯狂英语》十分流行,这就是一种以大声朗读为精髓的英语学习方法。它提出“as loudly as possible;as qu ick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的“三最原则”,要求你按照这个原则去读英语,做到“说一句,顶一句”。我曾购买过李阳克立兹的学习资料学过一段时间,觉得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此特向大家推荐。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的学习很重视“交互性”。因此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也为了使英语的学习过程更为轻松愉快,我建议同学们找一个《partner》共同学习英语。一个好搭档可以增加学英语的乐趣,提高学英语的效率。你们可以进行会话,来练习口语,复习句型;也可以一人念文章给另一人听,分别练习口语和听力;你们还可以有意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大学里,有很多同学找partner一起学英语,事实证明这是个好办法。

中学是英语学习的初期,这个阶段还不适合自学,而必须重视老师的指导。初一时,我的学习习惯不太好,上课听讲不专心,喜欢自己在底下自学。这个坏习惯对我的英语成绩影响最大。大学里,我曾选修过日语,更加深刻体会到在学习外语初期,老师指导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正式学习一门外语之前,我们对它的把握几乎为零,没有任何基础。不像数学、语文等课程,日常生活中总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学习外语,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所以初中生们一定要注意听课、勤于练习,努力把学英语的第一步走好。

再来说一些针对中学英语考试的具体问题。听力、语音、语法都是依靠平时的积累,这儿就不再多说。阅读理解是占分比例很大的一个部分,而且其得分情况较语音语法题而言,有着更大的临场发挥的因素。做阅读理解时在看短文之前,可以先浏览一下问题,从而对短文的重要思想有个大概的把握。阅读短文要尽量一气呵成,中间偶尔有词句没有看懂,也不要过久地停留,不妨跳过去看下文,也许你会发现那些词句并没有妨碍你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掌握。此外,平时多加练习,控制好做题速度就可以了。改错是英语考试中的另一个难点。我在初做改错题时,常常在十题中只能找到六七处错误。后来题做得多了,我就总结发现错误无非是出现在语态、时态、词组、固定搭配、句式和文章上下文的连贯这几个方面。在不能一眼就看出错误的的情况下,可以逐个从这几方面考虑,一般都能发现错误所在。作文也是考好英语的一个关键。英语的作文不象语文要求那么高,只要扣题、中心句突出、基本没有语病就算合格了。不过,要想得高分就最好使句型多样化一些,词汇丰富一些。此外最好用上一两句英语中经典的句子。这就要求平时留意积累一些谚语俗语,在写作文时,就可以用“as the saying goes……”把你想用的俗语引出来。这在判卷老师的眼中一定会是个亮点。

在考场上,要减少失误丢分的方法是看清题、看全题、考虑全面,时态、语态、句型、搭配各个方面都要兼顾。另外,和语文一样,对于很犹豫、模棱两可的题,要相信自己的语感和第一判断,做了选择后就不要轻易改动。最后,就是作文尽量保持整洁。写完之后检查一遍避免常识性的拼写和语法错误。

@@@历史政治:死记硬背+理解与诠释

有不少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年代和人物都必须牢记,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又不全对,因为:首先,仅就背诵而言,“死”和“硬”的背诵是效率低下的;另外,历史考试考察的也不仅仅是你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你对历史的理解与诠释。

在对历史的学习中,背诵的功效首先体现在对史实的掌握上。要使背诵有效率,仍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循环复习法”。每学完一章即刻复习一下,牢记重要的史实,理顺整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还要进行反复的循环的复习。在历史点复习中,由于内容太多,为了使复习全面、系统,最好理出几条线索,按照线索巩固记忆。历史的发展无非是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国政权的变更,到了近现代,更有全世界为了和平、发展所做的共同斗争和努力。所以,可以按经济、政治、文化思潮三条线索进行串联记忆,而且要注意这三者总是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在这三条大线索下,又可以再按国家分出分支来记。学习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时也应该按上面所说的三条线索来串记。

背诵除了能够让你掌握史实,为答题奠定基础以外,还能为你的答题润色,有利于准确表达。历史考试中材料分析题、论述题都是占分很多、主观性很强的题型,准确表达是做好这些题的关键。不少同学在做这类题时有尽量多写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不好的,它会使你的答案拖沓冗长,反而埋没了可以得分的点。高考结束后,我们省是先估分再报考志愿,明确自己的答案能否得分对于准确估分至关重要。那时,我们班就有不少同学由于答题表达得不准确、似是而非而造成了估分的失误。所以在历史的答题中要努力地做到说一句顶一句,把自己能想到的要点都明确地表达出来。这里我强调背诵对准确表达的作用,是因为课本是写得最简单明确的书,其中的每句话都是准确表达的经典。它的短短数言就可以把你长篇大论都未必说得明白的话表达得清清楚楚。原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历史中的许多东西,比如某一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就行了,用自己的话表达,不必死记。但从后来考试中发现,我的“理解”常被“自己的话”表达得罗里罗嗦、词不达意。有了这一发现后,我一般能背的就背了。当然,这不是背语文课本,一些字词上的小出入就不必追究了。高考前夕,我的历史老师组织我们背过每一章前面的引言,我认为这种做法很有效。因为引言表达精彩,还为整章内容理清了线索。背诵一下是大有裨益的。

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前面说的按线索记忆就要求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理解记忆。历史的内容那么多,是不可能硬生生记下来的。你可以把按线索总结出来的历史发展的关键步骤写出来,贴在醒目的地方,方便平时看着它默记。为了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可以在课余看些关于历史的书籍。但是最好少看虚构成分过多的历史小说和观点偏激的文章。即使看了也不能用在历史考试的答题中。因为中学生的历史考试并不支持另类的解答,完全用太有个性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答案点是比较冒险的,所以得先压抑一下。

历史应试技巧中最重要的是看清题、审好题。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大的失误了。特别是做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材料的出处等小细节,那可能对你的判断有很大帮助。要充分运用给出的材料,如果某些问题实在答不出来,不妨从材料上拣些重要的句子抄下来。因为有时候答案就在材料之中。做主观题还要注意前面说过的“表达准确”。一个要点一两句话说清楚就可以了,别拖沓。客观题中,不定项选择是个难点,考试时尽量想全面,但切忌钻牛角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多总结做题经验。

政治的学习与历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样强调背诵又注重理解,因而许多方法也是通用的。如循环复习法和应考时应对材料题的策略等等。

不同的是政治章节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所以总复习是难以理出一条贯穿全部内容的线索。但最终高考时又总是有不少综合性的题目,要求你能灵活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对此,我觉得不妨把课本的目录记一下,答题时将每章的大标题回顾一下,来找出相关的章节,答上切题的内容。政治考试中选准主观题的答题点非常重要,一旦选错,即使答得再多也是得不到分的。所以,审题时要努力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这同样需要平时多加练习。

说到练习,我认为有一两本好的参考书非常重要。记得我每个学期都有一两本翻得很破的参考书,我觉得它们对我学好政治做出了很大贡献。一般说来,参考书需要两本。一本是对每章知识点总结得很到位的参考书,用来帮助记忆;一本是题目出得好,且答案简单明确的习题集。你可以从老师推荐的参考书中选出这么两本来。参考书看得太多太杂是没有好处的,一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二是因为一些不好的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不准确的,看这种书不利于你练习审题。另外,平时有机会可以多看一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之类的节目,这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时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对时事的分析能力。

政治在应试上与历史类似。答主观题尽量简明扼要,表达准确。不同的是答政治题可以尽可能的多联系时事进行分析,这会为你的答案增色不少。

英语成绩好的同学,他们的普遍特点是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我觉得重要的是要精读,一定要抓住这个“精”字,这或许是语文提高的一个小窍门吧,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另外,大家也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数学考试的发挥很重要,平时做得出来的题目,考试的时候不一定能做出来,即使是做过的题目考试的时候也许会一时就想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