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观众更加关注辩论赛,这是一件好事。在很多人心目中,辩论赛能够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青年学生不分国家、种族,走到一起来,既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也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与理解,影响甚远。一经典辩论欣赏
--引起清华等国内外高校关注的世纪之辩
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正方:美是客观存在
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正方/马来亚大学反方/西安交通大学
主席: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各位收看'99国际大专辩论会。今天是a组的决赛。几天来各路辩手充分展现了他们的风采,使我们大开了眼界,同时也使我们各位对什么是出色的辩论,什么是优秀的辩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实际对于这一问题,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有了明确的论述,他说:好的辩论应该是"精装以利之;端严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彼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心欢、芬芳以颂之"。今天也不妨让我们借此为标准,评判出本届辩论赛的冠军和最佳辩手。
现在我把今天参加决赛的双方辩手介绍给大家,他们是:(略)
担任这场辩论赛的七位评委是:(略)
担任本场的点评嘉宾是:(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当中我们总在不停地审美和赞美,就连日常生活的选择取舍都体现着我们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但是关于美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说观文赏花;而对有的美却是共同的认识,比如青山绿水。那么美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辩题。根据赛前抽签的结果:正方马来亚大学他们所持的立场是--美是客观存在;
反方西安交通大学他们所持的立场是--美是主观感受。
现在要进入的是陈述立论阶段。首先有请正方一辩陈瑞华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3分钟。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到底是客观存在的美决定了人对美的感受呢,还是人的主观感受创造了美?今天我们双方辩论员在此辩论,就是要解决这千古难解的美学难题。如果说美是主观感受的话,那么就是说美的存在与否完全由个人主观意念来决定,但我方今天就是要告诉大家,美的存在有它一定的规律,就是为了这不变的规律,因此美的存在不以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这就是我方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
美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它有着三个特性:第一是形象性,第二是感染性,第三是功利性。第一,形象性指的是,一个事物如何发挥它的美,它就必须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形式;第二,它也必须拥有一个感染性,让人们能够引起本身的欢愉或喜爱的感觉;第三,它也拥有一个功利性,能够给予人精神及物质上的好处,例如净化及使用等等。由于美的存在必须由这三个特性进行衡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客观的规律,而由于要用这个客观的规律去衡量,对方怎么能够说这是主观感受呢!
除此以外,美的三个特性也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念之外。人的主观感受不能改变这三个特性的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所产生的关系只能是感受与被感受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美引起的人的美感,而不是人的美感创造客观事物的美。美不以欣赏者的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金字塔的美始终存在于金字塔本身,就算没有人去欣赏金字塔,但金字塔的美也是千古流传下来的。
如果说美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就是说,我们以个人的主观喜好作为标准的话,那么千百个人就有千百个不同的标准,这和没有标准又有什么分别呢?看来一个事物美和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美感,但这种种不同的美感起源存在于个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由个人不同的美感修养而决定的。当然我们可以欣赏美,去发现美,并且利用美的规律去创造它,但不可以轻言要取消美,或否定美的存在。如果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我就不明白了,人类一直追求的真、善、美等伟大的目标,不完全没有意义了吗?因为它们因人而异,可以随时改变啊!法国美学家狄克罗斯就告诉我们,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谢谢大家!
主席:感谢陈瑞华同学!下面有请反方一辩樊登同学陈述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同学为什么忘记了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美的。主观的东西就代表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改变它吗?主观难道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就不能倡导和培养吗?对方同学强调的是,美需要一种客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和我们根本就不矛盾,有哪一种主观感受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而存在呢?
我方认为美是情感的想像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与存在而会于心灵,如果美是客观存在,像这张桌子一样的话,我们根本就不用"感"也不用"会",只要"看"就可以了,这样倒也方便!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将会是千篇一律的美,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要大家的视力差不多,对美的认识就应该是相同的呀!如果这样,就有一些问题不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交流,对美术、绘画、音乐、包括辩论的感受呢?为什么人们对--些问题总是不能达到共同的默契呢?这样一来对方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猜测了几个世纪?为什么宋元的山水画至今我们说不尽,道不完?为什么大家对同一块奇石的看法会截然相反?为什么那么多艺术流派会百花齐放?这么多的"为什么",对方同学怎么解释?其实哲学家休谟早就解释过了: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暗暗呼应。从扎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柳宗元的"夫吾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都在说明着这个道理。如果对方辩友还不相信的话,那我还可以告诉你们:实验心理学的学者们早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证明,任何线条、颜色本身并不只备美的标准,而人类为什么会对这些线条颜色的组合产生感情,觉得它美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它倾注了很多情感和想像,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构成了我们这个斑斓的美的世界。所以我们谈论的国旗、国花,觉得它们是最美的;所以我们过三峡时,看到的不是山,而是等待夫婿归来的女子;所以我们看到黄河就能感受到母亲般的情怀。说到这,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我们可以感受、想像、去听、去看,人类在客观世界就已经受到了太多的约束,如果我们美的这种自由的体现,还要被对方用客观的标准束缚住的话,那么我只能说我感受到非常的悲哀!谢谢!
主席:感谢樊登同学!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我们首先征询一下双方自由人是否要利用第一段时间发言?……好,首先有请反方自由人谭琦同学发言。
反自由人:大家好!《聊斋志异》里面的鬼魂有没有形象呢?有。有没有感染力呢?有。有没有功利性呢?有。可用来吓唬小孩。可是鬼魂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谢谢!
主席:胡渐彪同学,请。
正自由人:大家好!先针对对方辩友对我们做出的第一个攻击:对方辩友说我方观点在于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错了。我方没有这个概念,这完全是对方辩友揣测错误,请你澄清这个概念。对方辩友的立场有一个离题的错误,对方辩友所谈的不是美,而是美的感觉。举个例子给大家,我们都知道针是尖的,可是针的尖和针刺到手中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针的尖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它的感觉却是在主观感受里面,两者截然不同。正如对方辩友所说的一样,今天没有一样东西不美,我方也承认因为美的特性是存在于每一样东西之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美的感觉呢?很简单,这是因为美的特性是多样化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美就会得到不同的美的感受的结论,但是请注意,美的感受和美本身
截然不同。待会儿请对方辩友澄清这一点。
主席:下面进入的是盘问环节。首先有请反方二辩郭宇宽同学向正方一、二、三辩依次提问,正方的回答时间共计是1分30秒。
反方二辩:对方同学说美不等于美的感觉,我想请问对方一辩,美能不能脱离人的感觉而存在,如果能的话,请举例。
正方一辩:美当然能够脱离人的感觉而存在。一朵花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但是我们能够说花是感觉吗?花的美是感觉吗?不能。花有美的特质。花有美的特性在。我们能感受到花的美是因为我们在不同角度来观赏美,因为花能给我们不断的感染,但是我们不能说美和美的感觉是一样的,对方清楚吗?
反方二辩:我要请教对方二辩同学,既然美是感觉到的,感觉不到不代表不美,那么对于电磁场这种不能直观感受到的东西,这到底是美还是不美呢?
正方二辩:美不美是要存在那事物之中,但是我们能不能感觉到美,那就要凭我们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说我们感觉不到美的话,并不表示说那样东西不美,它就必须要有美的特质。对方辩友刚才说电磁场,那么电磁场它本身若拥有美的特质,它能散发出美的特质,能影响、感染人的话,那么它就会令人有美的感受。如果美的特质不在电磁场上,那么就无法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所以美本身还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我的主观感受。
反方二辩:请教对方三辩,当社会上对美的认识标准不统一的时候,你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你的审美取向的呢?
正方三辩:对方刚才说当社会上美的标准不统一,我会如何确定审美取向。我们今天要知道的是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必须要满足人们功利性的要求。由此来看,如果一样事物具有美的特征,它就能发挥美的光辉,让人们去决定它到底是美还是不美。然而当我们说它不美时,这是人的主观判断,而事实上美是客观存在的。
主席:下面请正方二辩向反方提问。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一辩,美是不是一种可供研究的对象?
反方一辩:美当然是一种可供研究的对象,要不然我们在这里辩论什么?我们研究美就是要看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对方说它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但是它可以随着人的意志不断改变。而且说在没有人的时候,也可以说一样东西也是很美的,那我就请问了,一朵花如果是很美的话,没有人去欣赏它,换了一只小狗走到了花的跟前,它对花会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花有点香味的话,它说不定一口就上去了咬掉花,这个时候小狗怎么知道花美不美呢!没有人的时候,花到底美还是不美呢?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二辩,一个诚实的人所焕发出来的内在美,是不是会因为你的主观改变而随意改变呢?
反方二辩:首先我们说,美和善还不是一个概念,假如对方辩友将善当做一种美学中的美的话,那我们可以说,为什么那个又善良又丑陋的赵传要说: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呢?他应该说,因为我很诚实,我很善良,所以我根本就不丑哇!所以对方提出的概念出了一些小小的偏差。而美是我们心灵中的感受,就这一点来说的话,每个人看来有不同的角度。但是如果统一的话,为什么对同一块瓜有的人说是西瓜,有的人说是冬瓜呢?这显然不客观。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三辩,我美不美?
反方三辩:对方二辩非常美,但这个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有没有人认为对方二辩不美呢?如果有人胆敢说对方二辩不美的话,我们是不是要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呢?如果美的标准是客观的话,那你何必问我你美不美,你只要拿美的客观标准去衡量一下就可以了,又何必问大家你美不美呢?
主席:果然精彩,刚刚开战就已经是针锋相对了。下面进行的是盘问小结。有请反方二辩郭宇宽同学进行小结,时间是1分30秒。
反方二辩:在我的第一个问题中,一朵花摆在那里,你不去感受它也是美的,这种说法对吗?不要急,在我的第二个问题中,对方辩友已经告诉我们电磁场不具有美的特性,为什么电磁场不具有美的特性呢?因为人无法直观地感受它。一个东西一旦人无法直观感受它,就连美的特性都没有了,这不就说明美不能脱离人的感受而存在吗?那么再反观第一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说那朵花是美的呢?是因为就算他自己没有直观的感受,也有人去直观地感受,而把这种美的感受传达给了他,这就好像有人买了一个东西作为礼物送给了对方辩友,难道因为他没有掏自己的腰包,就告诉大家在这个世界上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吗?假如这样,真是要误人子弟了呀!对于我的第三个问题,对方同学告诉我们美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大家应该把握一个统一的标准,真的是这样的吗?刘德华说他的梦中情人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而我的梦中情人却是一头乌黑亮丽的短发,这怎么统一的起来呢?假如真的要统一客观的话,那到底是刘德华错了,还是我错了?假如我们俩都没错的话,那肯定是对方辩友所说的标准是客观的错了;假如一定要统一的话,是不是我们的梦中情人一定要半边脑袋是长头发,半边脑袋是短头发呢?而且审美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如果在审美上我们都不能用自己的感受来自主的话,那只好说还不如回家卖红薯。谢谢大家!
主席:感谢郭宇宽同学!下面有请正方二辩郑玉同学进行盘问小结,时间也是1分30秒。
正方二辩:刚才我问对方一辩,美是不是一种可供研究的对象,对方同学已经承认了美是可以研究的,那这不是向我们证明了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吗?如果美不是一种客观的存。还要研究什么呀!如果对方说美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话,那么主观感受又是什么呢?就是存在对方主观里的一种想法,是一种对方主观的感觉。如果对方说美是主观感受,又可以研究的话,那对方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他可以研究他自己的感受,那不叫美学,那可叫心理学啦。对方二辩又回答说善不等同于美。那我就奇怪了,为什么内在美就不能是美呢?善良、诚实所焕发出来的影响力感染力难道就不能是--种美吗?对方这样说,是不是就要告诉我们只有外在美才是美,内在美就不是美呢?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善与美是统一的呀!对方说,如果看到一朵花,香的话,小狗会有什么反应?小狗闻到花香那就是说花美的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狗还是人都会感受得到啊!而对方三辩说我美,我就要说谢谢他了,因为他说我美呀!但是对方三辩又说,如果现场观众认为我不美的话,那我可是要骂他们的哟,这倒不必。因为美丑是主观感受的衡量标准不同,但是并非表示说对方感到我丑的时候,我的脸就会马上变得面目狰狞。因为我还是我,我还是站在这里,只是鉴赏角度不同而已。谢谢!
主席:下面进入的是自由人的对话环节。在此环节中,双方的自由人各有累计时是2分钟,但每次发言不得超过30秒。首先有请正方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认为美是主观感受,那我想请问你了,今天这里一粒珍珠它深藏在海底蚌壳里面,请问这粒珍珠的圆润光滑到底还是不是美的?
反自由人:有人认为珍珠很美,可是有人认为珍珠不美,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过买椟还珠的事情,您能告诉我,这个人买椟还珠就一定是错的吗?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所说的不外乎告诉我们,这粒珍珠背景有些不同,但是没有办法否认说这粒珍珠有美的特性,我方承认有人认为珍珠不美,为什么呢?因为一种物质有美的特性也有丑的特性,有人看到它美是因为看到它美的特性,而有人看到它丑是因为看到它丑的特性,只是观点不同,请对方辩友不要把美和美的感受两者混淆在一起。
反自由人:你告诉我们美有美的特性,可是没有告诉我们到底美的特性是什么,刚才你们一辩说,美要有形象性才能称之为美,可是这是评判美的标准吗?一个夜叉也有形象,可是您能告诉我们,夜叉也是美的吗?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夜叉和美到底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实在搞不懂。我想请问,对方一辩说很喜欢看蒙娜丽莎,如果我坚持说蒙娜丽莎没有什么美感的话,是不是说蒙娜丽莎就不美了呢?
反自由人:蒙娜丽莎本身是一幅画,可是我们对画的评判可以多种多样,多种多样并不代表它一定是错的。这就是我们审美中可以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你们一辩就告诉我们说,美有评判的不变的规律是因为它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功利性,可是这个形象性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形象,任何事物都是美的呢?
正自由人:这个形象性是指美的那一种形象性,请你不要把它混淆了。我想请问,如果美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话,那么唐诗连不懂华语的外国人都知道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的著作,照您的说法,这本唐诗在中国是美的,放到外国它就不美了吗?
反自由人: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唐诗,我们怎么能从心里焕发出对唐诗这种美的文化热爱呢?请问对方辩友一个简单事实,美人鱼你觉得美不美呢?
正自由人:说得好,今天要研究,但是我想请问大家,对于外国人来说,唐诗美还是不美的?
反自由人: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美人鱼美不美?
正自由人:美人鱼美不美,各人有各自的观点,原因在于各人观赏角度不同,不在于美和美的感受可以混淆。现在轮到你回答我唐诗的问题了。
反自由人:我已经告诉过您了,唐诗的美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有人喜欢唐诗,有人喜欢宋词,这种喜欢也有对有错吗?您说美人鱼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丑,可是美人鱼是一种神话中虚构的人物,美人鱼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吗?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离题了,我的问题是,唐诗到了外国人手中时,唐诗还是不是一种美。您告诉我宋词美与否到底与我的问题有什么直接关联呢?
反自由人:因为有人喜欢宋词而不喜欢唐诗啊,他无法欣赏唐诗,觉得唐诗不美,您能告诉我,他喜欢宋词是错的吗?有人喜欢美人鱼,有人喜欢白雪公主,她们都是童话中人物,它们是美的,可是又是虚构的,您能告诉我,对于美是客观的又是从何而来的?
正自由人:今天美人鱼的形象有人画了出来,它在童话的故乡甚至成了雕像,至于为什么会美会丑,那是由于观赏角度不同。好,我们不谈唐诗了吧,我们谈谈赵子龙。赵子龙的忠勇就算曹操不认同,它也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难道你告诉我,在曹操那个时代里,他的内在美是不美的吗?
反自由人:赵子龙的美是种善良,善良是因为道德,道德可以影响主观感受,可不能说你影响他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就变得客观存在的呀。您还没有告诉我,现在有了美人鱼的雕像,有了雕像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美人鱼的形象呢?是不是美人鱼就不美了呢?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美人鱼……(时间到)
反自由人:对方辩友的时间到了,其实我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花仙子、百花仙子、田螺姑娘……(时间到)主席:真是让我们觉得时间飞逝。下面我们期待的自由辩论即将开始。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有时间是4分钟。首先有请正方发言。
正方三辩:在您的立论当中审美和美有什么不同啊?
反方一辩:如果美的东西不用"审"的话,那还真叫客观存在呀,但事实上有人脱离过人而谈一个东西是美的吗?对于动物而言对方同学说都有美的倾向,那么请问对方对于动物而言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正方二辩:我家的小猫看到我觉得我很亲切,当我笑的时候它就会朝我走过来,那么请问它是不是也感受到我的美的存在呢?再请问对方,审美与美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啊?
反方二辩:其实对方辩友是把狗想吃骨头的那种生理本能也当成了美,假如是这样的话,我们知道奶牛当听到音乐的时候产奶量会增高,那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长篇大论,还是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请问美与审美之间究竟有什么分别?
反方三辩:当然有分别,我来告诉对方辩友,美是审美的主观判断结果的一种,因为审美的结果可以有美,可以有丑,可以非美非丑。倒是对方二辩告诉我们,我说她美说对了,有人说她丑说错了,那么这个说错的人为什么说错了,对方二辩,请你告诉大家。
正方三辩:谢谢你告诉我们审美是一种主观判断,而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美是以什么形式存在,而不是审美是主观判断还是客观存在。想请问您,--个爱国主义者,比如岳飞为国牺牲了,那么他的行为到底美不美呀?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讲来讲去,讲的都是善与美的关系,孔老太子就说过"美则美矣,未尽善焉",什么意思呢,美勺善根本就不是同样的关系。既然美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这个客观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刚才说,观众说我不美就是错了,我可没这么说。有人觉得我不美的话,那么就是审美的角度不同,而您觉得我美的话,您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到我的美。但这不等于说,有人觉得我丑,我的脸就马上变成母夜叉了。
反方二辩:我们还是把今天的辩题从对方同学的脸回到美的讨论上吧,对方同学说,对美的讨论要来分角度,那么为什么换了一个角度就是唐诗的美,再换了一个角度就是宋词的美。假如美像身高一样客观的话,决不可能换了一个角度,我的个子就比乔丹更高畦!
正方一辩: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特性,有美的特性,有丑的特性,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当然能看到不同的特性。请问对方同学,善良是不是内在美?
反方三辩:什么是客观?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为什么对方二辩的美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正方二辩:想请问当一个事物客观存在的时候,它当然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我的脸并没有因为观众的意志而转移呀!
反方一辩:那我就请问对方辩友,既然你们认为没有人的时候也有美丑存在,那么我请问,"蒙特"这个东西美不美?
正方三辩:如果你认为,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影响一样事物的美不美,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是如何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理解成慈禧太后的奸笑呢?
反方一辩:对方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呢?"蒙特"这个东西美不美?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美是主观感受的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请问善良什么时候变成不美的?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不能够回答我的问题,是因为"蒙特"这个词是我刚才脑子里突然想出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蒙特"是个什么东西,对方辩友根本就不知道它美不美,你无法用客观存在来评判吧!
正方二辩:那么想请问对方辩友,难道美就只有外在美吗?请问善良是不是一种美呀?
反方二辩:对方同学说善良是一种美,可是我们知道什么是客观存在呢?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才是客观存在。善是什么?本来就是人的主观意志,这还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吗?
正方三辩:但是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对方难道要质疑吗?对方难道要说美是不真和不善的统一吗?
反方三辩:如果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如果善和美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话,那为什么现在有个成语叫"尽善尽美",为什么还要叫追求真善美,而不叫追求真善善呢?
正方二辩:可是对方辩友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善不是客观存在的啊?难道你认为打抢也是一种善,行为美可以因为你的主观意识而随便更改啊!
反方二辩:亚里士多德说,善就是美!柏拉图还说过实用就是美。所以"大嘴巴"和"箩筐"也是美的?大家看看,这么理性的哲人对于美的认识都不统一,这不更证明美是主观感受吗?
正方一辩:所以至今对方辩友都没有告诉我们善良是不是内在美,如果对方告诉我们善良等美德都不是内在美,因此不在我们今天讨论范围的话,那么对方可以举出例子吗?不,为什么?因为善良和美德也是内在美呀!
反方三辩:就算我们承认善良也是内在美,那么请对方辩友先告诉我们,善良到底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正方二辩:对方怎么能说善良是主观感受呢?难道对方要告诉我们,帮一个老婆婆过马路的时候,你主观感受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觉得那是一种恶行吗?
反方一辩:让我们来谈论一个实例好不好?为什么同样是杨柳,在李白口中就是"风吹柳花满店香",到了郑谷手里就是"杨花愁煞渡江人",这是为什么?请详细解释。
正方三辩: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审美杨柳,可是杨柳它毕竟是杨柳,对方能够说,因为许许多多的哲人对月球、对太空的理解都不一样,那么银河系就不再美丽了吗?
反方三辩:杨柳始终是杨柳,可有没有人说过杨柳的美始终是杨柳的美呢?对方辩友你论证的是客观存在,还是客观的美呢?
正方一辩:所以呀,就算我们没有具体论述杨柳的美,但是杨柳的美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吗?
反方二辩:杨柳是因为人去欣赏它,这其中投入了人的主观感情,这才是美,这才是审美意义的所在,假如它始终是美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审美呢,人的审美热情一定像火苗子一样哧哧溜溜哧哧溜、叭叽就灭了!
正方二辩:杨柳的美是客观存在呀,否则的话对方辩友要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没有感受到杨柳的美,那么杨柳的美、大自然的美都不存在了吗?那么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
反方一辩:这不是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著名的美学家克罗奇就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想像活动的话,自然中没有哪一部分是美的,这一点对方应该知道吧?
正方一辩:聋子他听不到声音,那么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对于聋子来说就没有美妙的音乐呀!
反方一辩:如果人们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声音的话,音乐从何而来呢?
正方二辩: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所有艺术家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美的;可是刚才主辩又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人去感受的话,这个世界就是不美的,那么请问,这个世界到底美不美呀!
反方二辩:说到音乐我就想到了黑格尔这样的哲人都说过,音乐反映的并不是什么客观存在,而是人的内在心理呀!
正方三辩:对方要说音乐,如果美没有一种客观规律的话,那么世界上许多大学里的音乐系到底在学的是什么呢?
反方三辩:那请对方辩友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段音乐是美的。
正方二辩:音乐当然是有其规律可循,否则的话,那许许多多的音乐家都是根据什么来组谱的呢?
反方二辩:学的是什么呢?就是研究人的主观感受。怎么样来迎合人的主观感受?听众就是上帝。
正方一辩:错了,对方研究的是如何找出音乐的美,而不是如何找出美呀!
反方一辩: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美具有主观的普遍性,这也不是我们说的,这是康德说的。
正方三辩:因此今天对方说来说去都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审美,对方始终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美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反方一辩:所以我们就谈了很多实例,为什么在原始社会里,脖子越长就越美,这可是主观的普遍性啊!
正方二辩:那么请问对方辩友,长城的美存不存在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请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长城的美?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我方问的是长城的美呀!有没有人说长城的美只是小家子气呀!
反方二辩:长城的美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是非常的美,可是当我们中国健儿在长城砍杀日本侵略者的时候,那些日本侵略者会觉得他们美吗?(时间到)
正方二辩:所以长城的雄伟美是大家客观认知的。(时间到)主席:感谢双方辩论员!下面请双方自由人进行第二次发言。反方还有时间是1分17秒,正方还有时间是29秒,首先有请正方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
正自由人:对方同学的论点只有两个,第一要解释为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美的感受,惟有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才能解释;第二个论点说,为什么这是美,那是丑,惟有美是主观感受才能解释。但是这一切都是离题的,因为这都是美的感受,和美基本不同。今天我们不能感受北极的冷有多冷,但是我们能说这个冷就不存在吗?因为冷和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方辩友还要把冷的感受和冷混合在一起的话,是不是有离题之嫌呢?
主席:谢谢胡渐彪同学!现在有请反方自由人谭琦同学发言。
反自由人:如果美和美的感受不是统一起来的话,那么美的感受在反映客观存在的时候,就必然有对错真假之分,可是我们谈了这么多美的角度、美的欣赏,您能告诉我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吗?和对方辩友倾谈主观客观,不如我们拿出一个具体的客观实例来。请问对方辩友,(举着一枝玫瑰花)在大家的眼中,这是不是同一枝花,但在大家心中是不是有不同的美的感受?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是有情的,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说花很无情,"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原因是什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客观上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可我们的主观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主席:感谢谭琦同学!我们也希望看到谭琦同学比赛之后将把这束玫瑰花送给哪位同学进行主观感受。最后是总结陈词阶段。首先有请反方三辩路一鸣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3分钟。
反方三辩:好一场唇枪舌剑的自由之辩!在对方的口若悬河之下,非但不能自圆其美而且还有几点非常明显的美中不足。第一,对方的立论基础无非是说:美可以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所以对方自由人才告诉我们,这本唐诗到了国外,就算这个人没有看过,也会觉得它是美的,如果这本唐诗从来就没有人看过,有没有人觉得它美呢?请问对方二辩,没有人去欣赏它的话,有没有人觉得它是美的呢?其实,对方论证的是美可以脱离一部分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那是因为另一部分人主观上认为它美。我们知道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西施、貂蝉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人们一提起西施、貂蝉,就想到了美呢?那是因为美是人们流传下来的口碑,它具有主观的普遍性。第二,对方又把美与善混为一谈,想要论证他们的辩题。对方又说美和丑是可以统一的,那么就是说。美可以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而存在,因而它对人应该有影响,不过如果我们没有感到美的话,它们对我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美的作用又在哪里呢?下面我总结我方观点。第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人了人的主观想像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雪,我们看到,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正所谓"天道无清,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有了人的主观想像,才有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第二,我们认为,审美的标准和结果,不因为人们的客观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喜欢维纳斯的雕像,维纳斯的雕像风靡西方世界,可我们中国的老婆婆却一定要给她缝上坎肩才能心安理得。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那么在情人眼中,对方无论如何都如西施一般沉鱼落雁。美其实是源于人们的主观想像和内心情感,是人们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人情冷暖。第三,我们强调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因为它反映的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人的肉体受制于客观,从而人的精神就追求无限的驰骋空间。我们爱生活,因为生活的故事上下五千年,叫人浮想联翩;我们爱自然,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生命的礼赞!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美丑无对错,审美无争辩,因此我们才强调美是自由的象征,我们来自五大洲的辩友,才能胸怀宽广地唱一首:心情似海,感动天地间。谢谢!
主席:谢谢路一鸣同学,感谢他的精彩陈词!最后我们有请正方三辩何晓薇同学总结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
正方三辩:在感谢对方滔滔陈词之后,我仍然不得不指出对方所犯下的一个错误,那就是离题。对方今天告诉我们的种种始终是人究竟怎样去审美,人觉得这个事物美不美。然而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题目吗?我们今天说的是,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说的是美究竟是以什么样一种形式存在。然而对方今天举出的花,举出的种种,说的都是人怎么样去审美,而不是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题目啊!今天对方又告诉我们美和善之间不能和起来谈,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许许多多的人都具有内在美,难道对方说这些内在美不是善吗,这些善不是美吗?再说,对方又说许许多多的人审美角度不同,可是这也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呀!事实上美是一种规律,是一种脱离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第一,美具有形象性。黑格尔说:美存在于形象中。不管是自然界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还是社会舍身救人的美,还是艺术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这种种的具体形态,就是美的形象性所在。第二,美具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量,或许让我们黯然神伤,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中无限唏嘘;或许是让我们肃然起敬,在"留取丹心照汗青"之中景仰万分,而这种力量正是让客观存在的美持续徘徊在人们脑海之中。第三,美具有功利性。人的本质力量推动人类追求美好事物,而美正是可以让人感到愉悦。"阳春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它们都是美,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而这三种规律存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之外,不受人的主观感受控制,同时规律本身的存在,也正是论证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因修养、经历、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的不同,所以各人的审美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美有相对的美,然而对方不能因此把审美与美混为一谈啊!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这就完全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性,颠倒了美与美感之间的关系。罗丹就曾告诉过我们:美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谢谢!
主席:感谢何晓薇同学!本场辩论赛可谓美轮美奂!我想这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家的主观感受。现在有请我们的评委对本场辩论赛进行主观感受,请评委评分评判。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送我们的评委和点评嘉宾暂时离席。
……
好,朋友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评判团和点评嘉宾上场。
生态危机是否会毁灭人类
正方观点: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
反方观点: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
程序发言
正方一辩:主席,大家好!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这就是我方的观点,其理由如下:一场辩论是否科学,首先要看其判断的标准是否科学。要完成今天的这场辩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做危机?所谓危机,我方认为这是一种前期警告,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体制或者它与外部的关系出现了严重问题,并且可能导致毁灭的前期警告。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生态危机,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被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现在,生态危机不但早已出现,而且还相当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2.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被严重破坏,如大气臭氧层减少,绿色植被减少等一系列问题。3.生态系统的平衡已经被严重破坏,如部分物种灭绝、食物链中断等一系列问题。4.人类自身的结构和平衡被破坏,如人口问题。
大家知道,事物发展是以内因为根据的。以上四点充分说明了生态危机已经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而这正是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内在根据。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有着一种显而易见的依赖性。例如需要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和动物的食物,需要有足够厚度的大气层来保护人类不受过高或者过低的气温以及过量的紫外线的伤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够量的水和氧气来维持生命的存在,需要借助生殖和死亡来保持人类自身的动态平衡和发展。以上四个方面,哪一个方面不在频频地向我们亮出警告的红灯呢?既然问题已经如此严重,那我们为什么不说"必然毁灭人类"而只说可能呢?这是因为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既有依赖地球生存和发展的一面,同时又有能动地改造生态系统的一面。生态危机只要被人类所控制,那它就有可能不毁灭人类。因此,我方在坚持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同时,并不否认生态危机也有可能不毁灭人类。但是,"可能不"与"不可能"是绝对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而有人坚持认为,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这不但否认了生态危机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这一客观事实,同时也否认了生态危机本身固有的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不都成了空穴来风了吗?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很高兴在洁净美丽的上海与对方辩友探讨关于生态危机的问题。我想问对方一辩,见到红灯你会闯过去吗?当然不会,因为你是理性的人。刚才在对方一辩的论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迹的假设前提,即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但要仅仅假设一个"如果"的话,我们不妨也来作这样的推论:如果人类像天使一样长着翅膀,那都能翱翔于九天之上,那何来生态危机毁灭人类一说呢?我方立场是: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首先,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在一定历史过程内的特殊表现。历史进程的规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它不是绝对的此消彼长,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危机处于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形成过程之中,因而必然伴随着动荡和阵痛。第二,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开采发展模式。它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退减、不仅对人类的生存质量提高产生了巨大阻力,甚至危及了局部地区部分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发展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正所谓"危则变,变则通,通则活"。而今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新发展模式,正形成一股强大的浪潮,冲击和改变着旧的发展模式,从而使生态危机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并给人类向更高层次的迈进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第三,生态危机的治理被提上全球的议事日程,正体现了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刻,当对方辩友在人类毁灭的挽歌中怅然叹息时,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运动正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对自身行为方式的改造,对资源利用技术的变革,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对全球合作的呼吁和探索,无一不更使我们坚信,理性智慧的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挑战面前,正由蒙昧走向觉悟,由觉悟走向行动,继而以行动谋求更新和发展。有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谢谢。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指出对方辩友的两点错误。第一,可能性原本是一种对形势和前途的预测性分析,正是因为生态危机毁灭人类还没有成为现实,我们才能在这里谈可能与不可能,如果人类都已经被毁灭了,又在哪里,由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第二,对方辩友坚持认为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这不仅否认了生态危机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这一客观事实,同时也把生态危机本身固有的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否定得干干净净。既然如此,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岂不都成了空穴来风了吗?下面我将紧承一辩继续阐述我方观点:据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2700万公顷的农田濒临沙漠化,其中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就连海底也日趋沙漠化。请问对方辩友,如此巨大的土地消耗,地球究竟能生存多长时间呢?再请问对方辩友,失去了土地的依托,人类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呢?让我们再来看看生态系统的功能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20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盲目砍伐,这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进人90年代以来,"夏季热死了"早已不能作为新闻了,而据ipcc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年的报告得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将在2050年后超过现行水平的两倍,这还没有考虑随着人口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啊!对方辩友对如此严重的危机都不肯正视,难道非要全世界的人都死一次。才肯承认这一"不祥之兆"吗?让我们再来看看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的程度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五万个物种濒临灭绝,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请问对方辩友,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种经得起如此残酷的扼杀呢?还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从科学的意义上来划分,人类在自然界中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类长目人科人属,属于地球物种之一啊。当地球上的物种都灭绝了时,人类还有独立生存于地球的可能吗?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和(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奇,在《21世纪的警钟》中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不论是成功的道路还是破灭的道路,它都不会局限于各个孤立的国家和地区,而会将整个人类卷进去",这句寓意深刻的至理名言,难道还不足以使我们警醒吗?请问对方辩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整个地球都面临由于人类行为而永无寂静的灾难时,人类自己又将如何避开这种灾难呢?总不能让大家一起在梦乡里完成向其他星球的大搬家吧!谢谢。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来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对方辩友对于生态危机的概念来自80年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上面还有一句话,就是说生态危机是由于人为破坏造成的,它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得以克服和消除。在第一场辩论中,评判代表谷迎春教授说:"电脑是由人制造的,它必须由人加以控制"。我们当然不能把电脑和生态危机进行简单的类比,但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因此,我方认为,生态危机是在人类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正在也必将在发展中得以解决。首先,生态危机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发展契机。众所周知,导致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人类破坏性的物质资料谋得方式,尤其体现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中,由于它的征服自然的原则,一味索取的态度,肆无忌惮的破坏手法,终于使环境问题日积月累,而酿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从而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前进,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态危机同时又促使人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因此它非但不可能毁灭人类。反而为人类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契机。其次,从现实中看,生态危机作为诱发因素之一,引发了一场从人的思想意识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变革。从七二年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达国家对环保问题的振臂一呼到九二年环发大会上183个国家的学者云集,从七四年"只有一个地球"的觉醒到今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世界"的理性呼唤,难道还不足以表明人类伟大转变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吗?而且人类社会通过这一转变所能获得的长足进步,肯定是前无古人,但也一定后有来者。第三,世界各国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以这一战略为指导,以协调人与自然互利关系为目的的保护发展模式也已初步建立并将进一步推广。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传统的破坏性发展模式不断改进、完善的最终目标也就在于此。《里约宣言》等全球性协议的达成,各国具体行动方案的出台,伴之以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第三次浪潮的冲击,无一不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态危机,它所昭示我们的已不再是简单层面上的生存意义,而是人类在新的历史转折期中不断提高并最终升华的过程。谢谢!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方生态危机的定义来自90年代的最新的《辞海》增补本。而上面并没有对方所说的第二句话,对方谈来谈去,无非是人的作用,我方从未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解决生态危机的巨大作用,但是需要指出两点:第一,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要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第二,绿色革命也好,技术更新也好,它同样都是把可能毁灭人类的可能性转化为可能不而决非不可能。我方一辩,二辩反复强调指出,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遭到破坏,本身就包含有毁灭人类的可能性,但是对方辩友一方面承认生态危机所造成的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又否认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方观点: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内在依据同时还来自于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回顾历史,人类始终在同威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进行斗争,并且在一定阶段上取得过部分成功和胜利。但是,当我们在为人类所独有的主观能动性高唱赞歌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在某种程度上,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不也是由于人类对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盲目自信吗?中国有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对主观能动性的盲目自信,而人类最终要想彻底根治生态危机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家告诉我们,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就会向另一个方向,甚至反方向发展。然而人类文明的进程恰恰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当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建造美好的地球家园的同时,他们又一手制造了地球上的生态危机。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谁长期过度使用土地,使得土壤沙漠化日益严重?是谁使地球上本已有限的宝贵资源又日益枯竭?这一桩桩、一件件、不都是人类做的吗?而人类之所以肆意妄为的原因,不正是被一种"人定胜天"的盲目自信迷住了双眼吗?在刚才的发言中,对方辩友一再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决不可能毁灭人类。我们想要告诉对方的是,人类再也不能这样盲目自信下去了,因为地球上的总人口在增加,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索取还在持续,因此生态危机就还在加剧啊。科学研究早已证实,任何一种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讲都是全球性的,因此当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超过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极限的时候,人类恐怕连"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也发不出来了,谢谢大家。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今天可是开口千言,离题万里。对方一辩讲来讲去就讲了一个抽象的可能性。那么请问,一个可能性与生态危机于事何补呢?而对方二辩更是用事实说话,但是说来说去,却不能给人类指出一条出路来,没有出路的人类前途,那岂不是必然毁灭,哪里还有什么可能性分析呢?而对方三辩却犯了一个语病,也就是说我方否认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我们什么时候否认过呢?下面我们从现实来看看人类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大量运用新兴科技使可再生生产方式方兴未艾。不必说日本的环保工业有大企业200多家,被誉为"产业明星",也不必说德国的"奔驰"公司早已研究出了可全部回收的小汽车,更不必说我国的环保产业虽然刚刚起步,年产值就已经达30亿美元以上,单单说那衣食为本的农业,勤劳智慧的上海人民就给我们作出了良好典范。由于增加了污物回收并加以利用,现在上海市一方面减轻了城市污染,而另一方面却使农村的蔬菜大大增加,看看正在你我身边悄然而立的新技术、新生活,对方辩友为什么还要哀叹人类将要毁灭呢?第二,人类治理生态危机的成果俯拾皆是。意大利耗资一百亿美元的重建产业工程与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科学试验难分轻重,而杜邦公司放弃7.5亿美元的那种"舍得一身剐,敢把项目拉下马"的精神,更让人叹为观止。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赫赫战功。恰恰是他们面临着环保与发展的双重压力,更显示出了"铁肩担道义"的无畏精神。就以我国为例,从把"保护环境"定为一项基本国策至今,我国已颁布了四部环境保护法,231项环境标准,建立了两千多个监测战,野生动物保护区达40多平方公里。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北方的防护林体系现在已经长达4480公里,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面对这一系列可喜成绩,对方辩友更应当临危不慎,又何必杞人忧天呢?第三,广泛开展的国际合作与遍布全球的民间组织,也显示了全世界人民治理生态危机的决心和勇气。巴西的贝利基金会,联合国的全球基本奖以及即将设立的诺贝尔地球奖等等资金来源,都给绿色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无穷活力,与此同时,全世界已有十万多个民间自发的环保组织,仅第三世界就有成员一亿人以上。人类治理生态危机的成果毋需多言,仅仅看看这种探索与合作的斗争精神,我们还不应该满怀希望且更加奋然前行吗?(铃声响)谢谢。
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李*总理在1992年环发首脑会议上曾说过:"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请解释一下什么叫现实威胁?
反方四辩:我们说研究一个问题,需要严肃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你们面对生态危机分析的时候,是注重逻辑推理呢?还是重视现实的分析?请对方辩友回答。
正方三辩:如果生态危机真的不可能毁灭人类,那李*总理的报告,岂不成了空穴来风吗?
反方三辩:李*总理还说过,我们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请问对方辩友:人类的前途在哪里?
正方二辩:联合国大会44--28号决议指出,环境正在继续恶化,可能导致生态灾难,请问什么叫生态灾难?
反方一辩:托尔巴先生也说,人类也许没有一个共同的过去,但一定有共同的未来,你们又如何看待呢?
正方一辩:在对方看来联合国的决议是不是一张废纸呢?
反方二辩:还是让我来问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吧!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这可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哟!
正方四辩:生态危机真的不可能毁灭人类吗?到2000年中国有7.54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要大啊!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连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都不敢回答,还要辩论什么?我告诉对方辩友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生态问题到底是生存问题呢还是发展问题?
正方一辩:真的不可能吗?在对方辩友陈词的三分钟内已经有75公顷的热带雨林被破坏,耕地土壤的流失量竟到50万吨啊!
反方二辩:请对方辩友不要再对我们的问题表示沉默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啊!
正方三辩: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没有生存何来发展?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给我们举出哪怕一个例子,告诉我们说,人类历史上哪个阶段是只生存不发展的?
正方一辩:如果苏州河只是影响上海的发展,那么我们的自来水厂为什么要到黄浦江的上游去取水呢?请问对方辩友,你有没有勇气去苏州河洗个澡呢?小心得皮肤癌啊!
反方一辩: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先看一看那清洁美丽的黄浦江,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哀叹人类要毁灭吗?上海人民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良好的典范。
正方三辩:上海一条苏州河没有治理好,37条类似于苏州河的臭水河又出现了呀!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只会摆事实,可是说来说去连生态危机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都回答不了啊!
正方二辩:如果说事情都发生过了,还有什么谈可能和不可能呢?对方辩友可别忘了我们今天讨论的可是可能性啊!
反方二辩:我来请问对方辩友危机到底是什么?
正方四辩:有了问题才需要解决问题,如果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我们解决它干什么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在一辩陈词中就已经说过生态危机,危机是一个前期警告。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一个警告怎么能使人类毁灭呢?
正方一辩:由于水土流失,我国每年被冲走的泥沙达30亿吨了。所含的氮磷钾相当于全年的化肥产量了,这真可谓一江"肥"水向东流!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回答我们,一个警告怎么能使人类毁灭呢?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您肚子"咕咕"叫了,这是您"饿"的警告了。但是这个警告能使您毁灭吗?当然不能,因为您会走进合欢园去享受那好客主人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宴啊!
正方三辩:今天讨论的是可能性,而非现实性。由于海洋污染,30%的鱼体内有塑料,难道要等到我们大家吃上那个全塑鱼的时候,对方辩友才能警醒吗?
反方四辩:请问对方辩友当人类面对生存的死亡的时候,人类为什么不选择生存而要选择死亡呢?
正方二辩:上海人引以为自豪的黄浦江,现在泛黑期越来越长了,那么很可能有一天黄浦江要改名叫黑浦江了呀!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应该论证的是,危机发展成为生态灾难,它才可能毁灭人类。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难道是要等到,人间无处不飞沙时,才承认这种严重性吗?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到底是什么?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地说: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我想请问对方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你怎么解决它?
反方三辩:我们已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对方辩友说来说去全是事实。可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正方三辩:根本原因我早已讲过,而治理生态危机最终要靠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这样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的吗?
反方一辩:我们早已为对方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是对方辩友为什么非要放着那"非凡惊喜"的"七喜"汽水不喝,偏偏要去饮鸠止渴呢?
正方二辩: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只是把可能变为可能不,又怎么能把它变为不可能呢?
反方四辩:古人说:"天行有赏,应之于治则吉,应之于乱则凶"请问对方辩友怎么解释?
正方四辩:请对方辩友不要再"讳疾忌医"了,没有全面的清醒的认识,何来主观能动性,恐怕只能是越发挥危机越严重。
反方三辩:说到主观能动性,对方辩友说得好,所以我们才要靠对方辩友--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一代又一代的推动科技发展来解决生态危机。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问我,我在砍伐森林的时候是不是在发挥我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难道只有一面是好的吗?
反方四辩:现在人类正在治理生态危机,对方辩友想告诉我们的就是,现在天下大治反倒可能导致天下大乱?
正方一辩:从1952年的(世界保护植被条约),40年间国际条约可以说是一个接一个,可是生物物种呢?却在不断灭绝,请问对方辩友,画饼岂能充饥?
反方二辩:孔子曰:"欲速则不达"。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丑小鸭变成美天鹅也不是一夜之间。对方三辩为我们描给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但是请正面解释,联合国决议中的这个环境"继续恶化"是什么意思?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也正面解释,生态危机等于不等于生态灾难?
正方二辩:环境的继续恶化难道是空口无凭?
反方二辩:按照对方二辩的观点是我们穷了也不变,变了也不通,通了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正方四辩:如果人类上有臭氧遮身,中有酸雨淋衣,下有黄沙漫野时,还存在可能的毁灭性?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来说去,还是一个逻辑的可能性,如果仅仅是逻辑的想象的话,对方辩友可能还是身有彩凤双飞翼,但可惜的是,心有灵犀点不通啊!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考托福考cre也可能出不了国,但你能说你就一定不可能出国。
反方二辩: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我们只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注意,你们辩论的一直论证的是可能不而非不可能啊!对方辩友努力学习,考试可能及格也可能不及格,但你能说,你永远绝不可能及格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来说去,今天还是在摆事实。我再请问对方辩友,生态危机到底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啊?
正方一辩:不是我们单讲事实,而是你们连可能不和不可能也搞不清楚。好!再给你们举个例子吧!我买了彩票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但你能说我绝不可能中奖吗?绝不可能中奖的彩票还能叫彩票吗?
反方一辩:原来对方辩友论来论去,都是海市蜃楼的逻辑可能,那猴子也可能是人类进化过去的呀!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对我们的内在根据视而不见,我们早已回答过对方辩友了。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既然来自科技大学,为何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被采用而发挥的长远持久的效应视而不见呢?
正方二辩:但是现在城市烟层越来越严重,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将来人们可能只能低头思故乡,而无缘举头望明月了呀!
反方三辩:所以说对方辩友真是任重而道远哪!
正方三辩:我就是来自材料系的,我关注于新材料,但是我更关注于联合国决议中那个"继续恶化"呀!
反方三辩:那我想问对方辩友,对方辩友运用科技来治理生态危机,那你们到底有没有信心呢?
正方一辩:地球可不只是人类的地球,须知"千山鸟飞绝"之时,便是"万径人踪灭"之时。
反方二辩:当全人类都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的时候,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是置身其外呢,还是投身其中。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入的作用,那么请问11月7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道了什么内容?
反方一辩:我想问对方辩友,<新民晚报)12月11日告诉我们安徽黄山治理生态环境取得新进展,实现垃圾日产日消。君自故乡来,如何不知故乡事啊!
正方三辩:而<焦点访谈》11月7日报道了武汉东湖的受到严重污染。而武汉大学正在向东湖排放污水,也是污染源之一呀!
反方二辩:我来告诉大家,武汉大学依山傍水,被誉为"世外桃源"。欢迎对方辩友到我们学校去作客。
正方二辩:我们也理解贵校的苦衷,可问题是你们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面对自己的环境污染时,就变得苍白无力呢?我们的理解是:心有余而钱不足啊!
反方三辩:关于钱的问题,说得好,我们看到了世界野生物基金会已经拿出一百万美元送给厄瓜多尔的自然基金会。
正方四辩:我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李*总理说的"现实威胁"?
反方三辩:我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李*总理那句话:人类的前途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的呢!
正方一辩:我方一而再地问对方辩友,对方辩友是再而三地不回答。既然对方辩友三缄其口,我只能第四次请问对方辩友,李*总理的这个"现实威胁"究竟是什么意思?
反方二辩:我方已经回答几次了。
正方二辩:据统计,为了治理上海的污染,"八五"期间至少要投入六百个亿啊!对方辩友。
反方三辩:人类的现实威胁是什么?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发展问题。生态危机到底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请正面回答。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可能不知道,"八五"第一年全国的环保投资只有一百五十亿呀!
反方一辩:也不要忽视了,清洁生产正是我们"九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啊!
正方一辩:50年代,我们唱出了保卫黄河。今天在生态危机空前严重的今天,难道我们不该一起高唱:保卫蓝天、保卫大地、保卫海洋、保卫全地球吗?(正方铃响)
反方二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说过: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所以我们今天不仅要辩个明白,而且还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正方三辩:托巴尔先生说:我们没有共同的过去,但是一定有共同的未来,请问什么叫共同的未来?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今天讲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关心人类毁灭事,那么对方开口千言离题万里倒是有可能的。(铃响)
总结陈词阶段
反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经过一番探讨和切磋之后,我们发现辩友其实和我们是"殊途同归",都是在为人类寻找一条解决生态危机,谋求继续发展的道路。可惜的是对方辩友虽然初衷不改,但在方法上却有失偏颇。我方认为,仅仅把伤疤揭给人家看是不够的,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下面,我来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误区。
第一,在概念上李代桃僵。我方一再地强调,危机是一个预警系统,而对方辩友却妙手空空,一下子就把一个警报变成了毁灭全人类的灾难,的确有些言过其实。
第二,在逻辑上含糊不清。对方辩友根据抽象意义的逻辑可能就认为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我们今天还讨论客观规律做什么呢?
第三,在价值判断上以偏概全。对方只会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看问题,却忽视了人类在危机面前,积极行动起来,把握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的革新与奋斗精神,我不知道对方辩友是如何展望未来的。但想来,总不至于是"效阮籍之猖狂,哭穷途之末路"吧!
相反,我方已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充分论证了生态危机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必将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并为人类指出了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正确道路。下面,我将作进一步阐述。
第一,我们正视生态危机这一历史课题,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生态危机在警告我们的同时,也提供了一条改变我们行为方式的发展契机。而人类正是把握了这一契机,在反省自身、自我的前提下,树立起了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我们确信,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利用风和潮汐为我们工作;净化海水供我们饮用;调节空气使冷热晴雨分布均匀。而这一切将使我们的生命成为有史以来最辉煌的诗篇。回顾历史,我们总结经验;面对现实,我们迎接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当我们的子孙,在这个星球上幸福地繁衍不息时,他们将向我们致以永恒的爱和敬意。其实这个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谢谢大家!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三点错误。第一,无论是李*总理的报告还是联合国的决议,还是《辞海》的定义,都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了这个根据就有了这个可能毁灭人类的可能性。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只能是把可能转化成了可能不。第二,对方辩友谈来谈去,只是在谈人类有没有能力战胜生态危机的问题,我们也相信人类当然有这个能力。但是,人类是否能够战胜生态危机,毕竟不是我们今天的辩题啊!我们谈生态危机可能还是不可能毁灭人类,要立足于客观事实以及生态危机的固有特性来谈。如果生态危机不存在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和特性,我们还有必要谈可能和不可能吗?第三,我方不断强调我们并未忽视主观能动性在解决生态危机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即使是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只是把可能毁灭了人类转化为可能不毁灭人类。因为在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同时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下面,我将进一步总结我方观点。
我方之所以认为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首先是因为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一样,对生态系统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危机,都有可能从根本上破坏这种关系,使人类无从依赖,无从索取食物、饮水。其结果也就很可能是被毁灭。其次,生态危机之所以可能毁灭人类,与人类对自己主观能动性的盲目发挥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这是因为人类向大自然无尽地索取,才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环境和平衡的破坏。而这正是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内在根据。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由于人类这种片面错误行为的加剧,人类也曾不只一次饱尝生态危机爆发的苦涩。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那就是人类正确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生态危机可能不毁灭人类,但是可能不绝对不等于不可能。因为当今的现实是:世界的总人口仍在继续增加,人类向大自然无尽的索取仍在增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仍在增加,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改变的话,其势必会转化成为生态危机爆发的基础,而一旦它的爆发超出人类控制的极限,其后果是不难想象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决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的分析是立足于现实认识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指出,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正是为了唤醒人类,对生态危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我们并不贬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如果看不到生态危机毁灭人类的可能性,那么我们采取任何解决生态危机的措施都将是不彻底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可能误人歧途,而那时人类纵使有良好的愿望和满腔的热情,恐怕非但于事无补,还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损失。令人欣尉的是,人类正在觉醒。从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到世界范围内的和平运动,从计划生育政策到国际环发大会,人类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我们的处境。虽然,我们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依旧坚信:人类完全有能力走出生态危机笼罩的阴影,并重新拥有一方灿烂的晴空。有句名言说得好,"我们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了这个星球"。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好好爱护它吧!让它永远都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谢谢!
正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队
反方:武汉大学队
正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