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也曾有过和我们一样的贫穷,甚至比自己还惨,所以不必自卑;另外,真正折磨我们的往往不是伟人们也有过的贫穷状况,而是他们避而远之的金钱贪欲。
m·c·eschelr 1898年出生在荷兰一个水利工程师的家里,中学时曾两度留级。后来,他进入建筑与美术学校,由建筑转而专攻绘画,老师对他的评语是:"缺少青年的心境和朝气,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人。"但他楔而不舍,周游欧洲。假设他按照传统方式在肖像和动物画中继续努力,他很有可能在同时代版画家中夺得一席体面的位置,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画越发心理化,热衷于对规律性、数学结构、连续性、无限性和画面中潜在冲突的描绘。eschelr不再坚持在外部视觉中散发美感,他在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探索,因而失去了评论界和拍卖商的兴趣,而且知音无几。一直到50年代,他的画才被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结晶学研究者发现,直到这时他暗含着某些定律的作品才走红,使他发了大财,而此前漫长的岁月里,他却一直过着水平线以下的生活,经济完全由父亲支持。
1794年一个阴沉的黑夜,25岁的拿破仑沿着塞纳河堤心情沮丧地走着。孩提时被贫困所压迫,年轻时受政治迫害,现在他离开军队,身无分文,几乎想带着25年辛酸的往事投入一江寒水。
大作家w·福克纳因为生计问题,小学五年级辍学去做房屋油漆匠和洗盘子的杂工,他一度梦想上大学,可是一年级就因为语言不及格被迫退学,后来他在密西西比州一个小镇上谋到一份邮政局长的小差事,但因为把邮件搞得乱七八糟使群众大为愤怒,直到25岁以后,他才有了机会,走上后来使自己富有的写作道路。
h·杜鲁门总统青年时期的穷途困境就更令人难以忍受,由于视力不佳没能进入西点军校,他在药店、银行、装瓶厂、铁路调车场等等十几个工种尽心尽职,境遇却很长时间没能更改。
林肯和***,还有许许多多大人物都曾有过比我们难过多少倍的艰苦生活,甚至还倍受虐待。但他们却坚忍地承受艰辛,并用恒久的努力打破了它们的重重围困,在排除了贫穷之外,又排除了平凡。
电影界把1988年称做"王朔年"。这一年里,他的《顽主》、《浮出海面》(影名《轮回》、《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橡皮人》(影名《大喘气》)等四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把评论界扰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争先恐后地看,权威们风声鹤唳地批判。那一年,王朔和崔健占据了青年人大半个心灵。关于他丰富阅历和富裕状态的想像谜一般地吸引着人们。可是知道吗?当王朔1984年退职并于1985年开办餐馆时,他过的却是极端穷困的生活。那时,他与跳一场舞只挣五块钱并且又不得不吃掉大部分工资奖金以强壮身体的演员沈旭佳相依为命,从经济的拮据到人情的恶劣,五味俱全的生活,他们一同走过。直到"一半一半"1986年在《啄木鸟》上发表,他们的窘困才得以初步缓解。回首那段常常饿肚子的日子,王朔没有嫉恨它,依旧像当时一样泰然视之。他认为,人在贫穷中怨天尤人是因为额外的欲望的缘故,他在《我那令人难以理解的追求》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开始怀疑愤世嫉俗是一种深刻还是一种浅薄?经历苦难当然可以使人成熟。享受幸福是不是就一定导致庸俗?那些郁郁不得舒展者的恶毒咒骂,已使我感到刺耳,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确实受了委屈,而不是更大的贪婪得不到满足?但愿受虐心理不要成为我们时代的一股时髦。"
很可能,我们受到的不是贫穷本身的折磨,而是变态的贫欲被阻止时的不满。伟人也一样经历过贫穷,但之所以伟人没有被它当场打倒,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态度是散淡的。他们争夺世界时往往并不把金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是为着崇高理念的实现而奋斗。物质财富只是随之而来的东西。这就是常人所说的,一心挣钱的人得个到大钱,当我们有了伟大襟怀时大钱却会自己来。很难想像,一门心思要挣点钱花,能使林肯奋斗成美国总统,或使王朔写出好小说来;即使艾柯卡转道克莱斯勒公司想给福特公司一点颜色看看的时候,他的主导目标也不是使自己单纯成为亿万富翁,而是按照美国人的复仇方式,在同行业中依靠竞争手段,打败对手,报小福特把他从总裁贬为零件仓库副主管的一箭之仇。从健康欲望上讲,这些有钱人是愉快的。但是"许多最有钱的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幸福的"(希罗多德语),这就是满足的标准不同的原因。我不是说,应该减少追求物质幸福的欲望,我是说,第一,这种欲望的确该有个止境;第二,这种欲望的满足,常常可见,或者必须不以挣钱为直接目的。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和许多散文里写道:16世纪发现了人;18世纪发现了妇女;19世纪发现了儿童,但愿21世纪,能使我们发现一种真正的生活。
柏拉图的《国家》一书中记述着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与阿曼托斯这样一段对话:
苏:当一个陶工变富了时,请想想看,他还会那样勤苦地对待他的手艺吗?
阿:定然不会。
苏:他将日益懒惰和马虎,对吗?
阿:肯定是这样。
苏:结果他将成为一个日益蹩脚的陶工,对吗?
阿:是的,大大退化。
苏:但是,如果陶工没有钱,不能买工具器械,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那么好,他也不能把自己的儿子或徒弟教得那么好。
阿:当然。
苏:因此,贫和富这两个原因都能使手艺人和他们的手艺退化对吗?
苏格拉底得到的这个结论是非常精彩的,也是非常深刻的。它说明一个真理,在缺乏健康的生存希冀时,富与贫实际上就变成了同一种东西,导致了退化。那么,追求物质幸福就和维持贫寒现状一样,都不是人生的理想境界,我们要找出一种贫贱不卑富贵不淫的理想方式,找到20世纪以来,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一直在寻求的尽兴的生活。找到了它,也就找到了真谛。它会让我们在应付贫穷和享受富裕时,都能对"越穷超富"的方式有所深刻的认识。这种方式和富有本身一样,都不过只是实现尽兴生活的重要手段。
必须消灭贫穷,指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首先达到不贫穷的目标。一旦达到,金钱就是无所谓的东西了,那时除了维持这个目标,剩下的就是努力寻找使自己不至于退化的精神幸福了。而且,没有实现目标之前,对于金钱本身的淡泊,注重其背后的东西就已经显得极为重要。这种对金钱拿得起又放得下的健康态度,使我们日后某一天会成为比吝啬鬼、守财奴和钱串子更为出色的富人。而那些小气的人,无论是在脱离贫酸的过程中还是在享有了一定的财富时,都只能与金钱站在一样的高度,而不能统领它。这样的人发大财的历史已由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港片《至爱亲朋》做了最后终结。今天,一个舍不得广告投资和公共关系花销,并千方百计在员工身上克扣榨取的人,再也不会占据总裁办公室了,甚至连那扇门也接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