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成大业者必备的九种能力(二) 第五章 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能力之一。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功越来越依赖于有效的自我推销及相互沟通。出色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一条金子做的纽带它连接着你和另一头——成功。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语言交际是极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谈吐可助人成功,蹩脚的谈吐可令人一败涂地。说话产生的效果天差地别,说话能力差者,成功将会与他拉开距离。所以,你必须努力锻炼你的说话能力,只有这样成功才能伴你左右。

一个人与人之间交往空前频繁,每时每刻都需要口才的现实社会中,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交谈,开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先河。如果世界离开语言,那么必将变得黯然无光,架于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就塌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诸如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一大批凭“三寸之舌”就能“一言兴邦,一言衰邦”的杰出游说家。春秋时期出现的纵横家,更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在西方国家,口才更受到重视。

一个人的才干要被人认识,要被人了解,如果不借助口才,那结果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工作要交谈,政治要辩论,学术需争鸣,外交得斡旋,经济上需谈判,而这些无一不需要口才。卡耐基先生曾举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美国费城有一位青年为谋取职业,成天徘徊在费城的大街上,曾幻想有哪位商人能发现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样引人注目的举动,都毫无结果。有一天,他突然记起欧·亨利的一句话:在“存在”这个无味的面团中加入一些“谈话”的葡萄干吧。于是,他突然闯进著名富翁贾鲍尔·吉勃斯先生的办公室,请求吉勃斯先生能挤出哪怕仅仅一分钟的时间来见见他,并容许他讲一两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吉勃斯先生破例接见了他。起初,吉勃斯只想与他讲一两句,然后将他打发了事,没想到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个小时。结果,吉勃斯先生替这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人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很显然,如果这名青年继续在大街上徘徊,而不去找吉勃斯先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他还找不到工作。

口语说“舌灿金花”,可见三寸之舌的功用,有时它强于百万之师。但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讲都不一样。他并非常人的所谓的“耍嘴皮子”,口才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只有这样,说出来的话才能既生动准确,又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此外,还须运用普通话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词汇、渊博的知识,具有自信心,对人诚恳等。只有这样,说出的话才有分量,才能起到强于百万之师的威力。

€€妙释老头子,帝威弹指无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过去生活在皇帝身边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因为不定哪句话就会得罪圣上,一旦“龙颜大怒”,那么就得有人脑袋搬家。纪昀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他多次凭借自己的机敏和善辨,化险为夷。他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纪昀是清乾隆时的河间才子,博学多智,能言善辩。

有一次,纪昀在皇宫翰林院率众编著《四库全书》。当时,正值盛夏,体胖的纪昀难忍酷热,便脱衣光背,把辫子盘在头顶,伏案阅稿。这时正巧乾隆皇帝从外面走了进来,等到纪昀发现时,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有了!他一猫腰,钻入案下,并将桌布拉好,准备皇帝一走,再出来继续工作。谁知,这一切都被乾隆看到了。他不动声色来到纪昀案旁,坐了下来,并示意四周惊慌失措的众人安静下来。

肥胖的纪昀此时在通风不良的案下热得实在受不了,又倾听屋内确无异常动静,以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脑袋问:“老头子走了吗?”别的不说,单是“老头子”这三个字就把乾隆皇帝惹恼了。“纪昀,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如果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谁知,此时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答到:“‘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领首,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三字乃简称也。”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

能言善辩的纪昀凭如簧之舌救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纪昀的确是一位极聪明的人,把“老头子”三字拆开分析,分析得头头是道,皇上明明知道是在狡辩,但不得不佩服他的能言善辩,从而赦免了他。

还有一次,在船上,皇帝有意考验纪昀,赐死让他投江。纪昀马上谢主龙恩,跑到船的另一头去了。众人正在担心,却见纪昀过了一会从另一头活生生的跑了回来,皇上问他为什么没投江,纪昀回答说:我正要投江,屈原拦住了我,他说:“我投江是遇了上昏君,而你纪昀正处在太平盛世,皇上为当代明君,你怎么能投江呢?”所以我就回来了。皇上听了纪昀的话,哈哈大笑,说:“好一个能言善辩的纪晓岚,朕免你一死。”从这两个故事中不难发现,纪昀的能言善辩救了他自己。而我们亦明白了,能言善辨,会说话,可以使我们摆脱险恶的环境,变不利为有利。

€€智者不可辱,反唇相讥

人不会时时处处受到别人的尊敬,那么假如受到别人的污辱时,怎么办?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讥,赢得人格和尊严。下面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时的两个反唇相讥、不辱使命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子高超的交际能力。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南岭虎”,想咬谁就咬谁,齐国虽则是个大国,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改善关系,齐王又派晏婴出使南域。

等到晏婴到达楚国的时候,楚王已及传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尽量羞辱晏婴。狭隘的楚王想借晏婴出气。

晏婴远远地过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瞧他进不进。

晏婴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嘻皮笑脸的士兵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

“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也虚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个比喻,反击道:

“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想侮辱晏婴的礼人官员反被侮,却又不能发作,只好命令士兵敞开正门。

楚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

于是,晏婴高声赞颂起自己的国家。

“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那么大的太阳都能被我们盖住,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听了这话,楚王也想自夸一下,却发现无辞令,真是尴尬万分,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

“齐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刺道:

“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消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无理、无礼,只好吞下了这颗“苦药丸”!

到了吃饭的时间,楚王设宴招待。喝了几杯酒,就见楚国的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绑着双手的犯人走进宴会厅。楚王装出一副惊奇的模样问道:“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禀道。

楚王回头看看晏婴说:“哦,原来这盗贼是齐国人!看来,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

晏婴随即站起身回答说:“我听说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为积,难道您不知道?桔树生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为积实,那叶子徒然相像,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从来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盗,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楚王听完缄默无语,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真是自讨没趣。

上述故事反映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对于楚王的侮辱,给予了有力还击,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这不仅是人的智慧,更是显现了语言的威力。所以,我们在交际中,要十分注意,语言的应用。

€€妙语驱大祸,巧言获洪福

能言善辩也是一个人在最危险的时候抓关键,一语中的,从而驱祸得福的奥秘。

汉代有一位著名7丞相名叫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萧何被捕入狱同时被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的情况下,去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而先皇留给你的皇帝玉玺在他手上,并且统帅主力部队北军的时候,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

听了这话,所有的疑虑,文帝都没了,并立即下令赫免了周勃。可以想像,倘若没有人在此二人大难临头的时候站出来为他们辩白,讲明事实真相,分析入情入理,他们二人能免去大难吗,言语的威力是何其大呀!

€€只言片语胜过千军万马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一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士兵奋起还击,拯救国家,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如果告诉你说,能言善辩的口才可以使对方放下屠刀,从而拯救一国家的话,你是否相信?

战国时,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遂起伐燕之念。苏仪当时在燕辅佐昭王,为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和实力消耗,共同抵御强秦的武力威胁,前去游说赵惠王。希望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两国争端问题。

然而当苏仪到达赵国时,赵惠王并不想谈赵楚争端问题,于是故意避开这一话题了。只是礼节性地说:

“苏卿远道而来敝国,寡人有失远迎,失礼!失礼!”

苏仪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便只字不提两国争端之事,更不说自己的来意,而是十分客气地同赵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后又漫不经心地与赵惠王聊起天来:

“臣今天来的时候,途经易水河,见蚌打开盖正在晒太阳,此时一只鹬上前直啄其肉。蚌急忙合壳而紧紧钳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抽不出来,明天抽不出,你要变成死鹬了!’两者互不相舍,最后一渔翁连鹬带蚌,一同得之。”

赵惠王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挺有趣,便随口说道:从没听说苏仪你还懂野兽的语言呀!

苏仪笑了笑,沉吟一会儿后,又说道:

现在赵想讨伐燕国,赵、燕两国倘若久以刀枪相见,血流飘杵,恐怕秦国会收渔翁之利啊,大王想何不再好好考虑考虑呢?

赵惠王听到这里,方知苏仪聊天的用意。不过,沉吟片刻后,惠王脱口而出道:“好!”

之后,赵、燕就没有刀枪相见了。而是两国代表坐到一起,友好地进行了外交谈判。自然,想当“渔翁”的秦国希望落空了。

两国相争,气氛自然充满了火药味。因此,作为被征伐国的代表苏仪这时来游说征战国的赵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艰难之事!

因此,当苏仪到达赵国时,赵王就明确摆出拒绝的态度,只是一味作礼节上的寒暄与客套,哪里有什么丝毫的诚意听苏仪的游说,苏仪此时若是单刀直入,说明来意,直陈说词,很可能要吃闭门羹。所以,苏仪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以一种曲折委婉人方法不讲来意,而是佯装与赵王闲聊,给赵王说了个很有趣的“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麻痹赵王,等到赵王在随和的气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闲聊中解除了敌对游说心理与情绪后,才话锋一转,一语点破故事的真意,使赵王如梦方醒。

很明显看出,苏仪用语言拯救了燕,使赵国未对燕国用兵。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下例:

公输般为楚国设计云梯,完成之后,即将攻打宋国。这事被墨子听说后,他急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才由齐国到了楚国的首都郢城,见到了公输般。

公输般说:“先生有什么事呢?”

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所以想借先生之刀杀他。”

公输般听了很不高兴。

墨子说:“我愿奉献千两黄金作为报酬。”

公输般说:“我做事一向依循道义,不杀人。”

墨子一听,站了起来,一拜再拜,说道:“请听我说。我在北方时,听说你在创作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可以说是土地过多,人口过少,现在想去攻打宋国,等于是去杀他所欠缺的人口,而去掠夺自己已过多的土地,实在是不智;而且宋国并无罪过,攻打他是不仁;你既知道这些道理,却没能向楚王争说,是不忠;争取之后无效,是不强;既然一向依循道义在做事,请你杀个人都不肯,却要帮助楚王杀那么多人,是不能类推事理。”

公输般只有折服了。墨子一番话说服了公输般,不再帮助楚国造云梯,拯救了宋国。这真是一番话胜过千军万马。

€€万民临水火,一语解倒悬

“三寸不烂之舌”在古代被用来形容某人能说会道,极有口才。据《史记·留候世家》载:刘邦做了皇帝,封张良为“留候”。可是张良却想出家当道士去。他说:“我家本在韩国,祖上世代都是韩国的大臣,强暴的秦国灭亡了我们韩国,我为了报国仇,宁愿牺牲万金家产,参加了反秦战争,现在,终于见到了胜利。凭了我的‘三寸舌’,今天得到这样高的荣誉和地位,实在是足够足够的了……”

古代凭三寸之舌而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例子很多。如下例:

西楚霸王项羽以“杀星”闻名,因为他所攻占的每一个城市,其全城百姓总被屠杀净尽。

魏相彭越联汉抗楚,连夺楚国十七城,恼得项羽眼冒火星,亲率大军围攻彭越占据的外黄城。彭越难支,半夜逃走,外黄城开门投降。

项羽入城后,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里凡15岁以上男子集结城东,准备全部活埋。此令一出,全城呼天号地,悲痛欲绝。

这时,一个年仅13岁的儿童,长得面白唇红,眉清目秀,竟去楚营求见项王。

项羽听说小儿求见,倒也惊异,问他:“看你小小年纪,也敢来见我吗?”

小儿说:“大王是人民的父母,小臣就是大王的赤子,儿子见父母,有什么不敢呢。”

耳根软的项羽听了这儿童的一番夸奖,欣喜得不得了,忙着问他还有什么意见。儿童从从容容,不慌不忙地说:“外黄百姓,久仰大王恩德,只因彭越突然攻来,无奈暂时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来救。今天大王驾临,赶去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戴。但大王宫中有一种谣言,说要把15岁以上男子都活埋了,我认为大王德同尧舜,威过汤武,不会这样做的。况且屠杀后,对大王有害无益。所以请大王颁布明令,稳定人心。”

听了此话,项羽虽觉入情入理,却又碍于面子,于是威胁儿童说:“如果我杀死人民,即使无益,也不见得有害。你要能说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说不出,连你也要活埋。”

儿童听到威吓,并不慌张,反而严肃地说:“彭越守城,部兵特多,听说大王来攻,怕百姓作内应才紧闭城门,他见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假如百姓们甘心助逆,同心坚守的话,大王能在多长时间内入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开城迎驾,可见人民拥戴大王。如果大王察民情,反要坑死壮丁,外黄以东还有十几城,听说了谁还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还有一线希望。试想,彭城必然向汉求援兵来攻,大王处处受敌,就算是处处打胜,也得把心力费尽。由此还不能说明有害无益吗?”

当时的项羽本来就和大司马曹无伤约定好了半月回去,至时已过了几天,如果前面十几城遇阻,就会耽误时间坏了大事。他反复考虑利弊后,终于答应了儿童的要求,还取了几两银子送给儿童。

这样,黄城百万人的性命被一个小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救下了。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小孩的胆量,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的入情入理的分析,从这里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的道理。

€€烽火博一笑,一言而亡国

前面我们曾经谈过“一言可以兴邦”的道理,同样,如果说出的话属流言蜚语,往大点讲,言语可以扰敌政治,影响经济的运行,从而引致国家的灭亡,民族人沉论,甚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倒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周幽王是一位昏君,不思国家大事,只讲究吃穿玩乐,荒淫无度,宠爱美女褒姒。为使褒姒开口一笑,周幽王使用了许多方法都不能奏效。后来,周幽王的一个宠臣,名叫虢石父,说:陛下可以突然击鼓,把烽火点燃起来,说是有西方的戎族前来入侵,哄骗各路诸候率兵策马前来援救,这样就可以逗得褒姒一笑。只知寻欢作乐的周幽王不听大臣们的劝阻而采纳了虢石父的意见,命令手下在夜间擂起大鼓,在京城周围点燃烽火。诸候们闻讯后,都以为异族要入侵,周朝面临大难,便立即带着兵马,急急忙忙地奔向镐京。急忙赶赴京都城之下的诸候们哪里能看见周幽王和褒姒及一群舞女以外的任何一个敌人的影子呀!周幽王用手指着下面那些受骗的人对褒姒说:“看,这群傻瓜!”褒姒正在纳闷:城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幽王一说,恍然大悟,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这时,城下的诸候们方才明白自己是上当受骗了,大家愤怨地盯着城头上正在玩乐的周幽王和褒姒,率兵马回去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候,为自取灭亡埋下了无穷的后患。申候被逼谋反,他偷偷地联合一些地方的诸候,又勾结西方的戎族一起进攻镐京。这一次,周幽王听说是戎族打来了,赶紧叫人去擂响大鼓,点燃烽火,以集聚各地兵力。但是,这次却没有一个诸候率兵前来救援,大家还以为这又是幽王一次心血来潮,点燃烽火,陪褒姒解闷儿呢,谁也不愿意再去受骗了。结果,戎族军队很快攻破了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俘获了褒姒,并把宫中财宝洗劫一空,还放火烧了镐京。周朝灭亡了。

周朝的灭亡固然有很多种原因,但其中一条不可忽视,那就是虢石父给周幽王出的擂响大鼓,点燃烽火台的馊主意。正是采纳了这馊主意,欺骗了各诸候,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如果说虢石父的一句话,亡了一个国家的话,一点都不过分。由此可以说一言可以兴邦,亦可毁邦呀!

€€幽默在交际中的作用

幽默是交际中的润滑剂,他可以使人们的表现力增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如果你是说话风趣,幽默感十足的人,那么你会在交际中很受欢迎,并且善于应付复杂场合,在困境中力争主动。

同样的话,有的人说出来生动有趣,而有的人说出来呆板无味,这除了与人的个性有关外,还与说话有无技巧有关。一个故事是否有趣,很少含在故事的本身,它之所以有趣,十之八九在于讲故事的人如何讲法。

一语双关幽默法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谐音关系等,有意识在具有双重意思,而说话者常常强调的不是其表面意思,而是它暗含的另一种解释,即“话中有话”。幽默的特点含蓄委婉、生动活泼、风趣诙谐。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很容易做到一语双关,因此中国人特别喜欢一语双关的幽默形式。下面举例说明:

例一:有两个人吵架,甲说:“你那么厉害干吗?你能吃人不成?”乙说:“我不能,因为我是回民。”

这里的“回民”就是双关语,一定词在特定环境中有特定意思“回民”就是人们从中可以听出话中话。乙是通过回民不吃猪肉来骂甲是猪呢,应该说此话恶毒。

例二:从前有个有钱人,非常吝啬,待人很刻薄。一天在吃饭的时候,他把客人留在客厅自己偷溜进里面吃饭。客人很生气,大声说道:“这座厅堂很可惜,许多梁柱被蛀虫蛀坏了!”主人听见了,急忙走出来,问道:“虫子在哪里?”客人笑了笑,答道:“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知道?”

客人的答话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蛀虫,实际上是指主人。主人自然能够听出话中话。

例三:一个有钱人向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大献殷勤,送了许多昂贵的礼物。聪明的女演员当然明白他对自己不怀好心,于是对他说自己的心已另有所属了。但这个有钱人彬彬有礼地回答:“我的渴望没有那样高。”

有钱人的回答也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其话中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邪念。利用一语双关达到幽默的效果无可厚非,但利用一语双关的方式来暗示下流的东西或阴谋就是不道德的。

例四:在延安时,***有一阵子右肩发痛,时常痛得不能入睡。***问他的保健医生朱仲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过朱仲丽在窑洞里进行一番仔细察看,发现这洞内朝北的那一面依着山,有一个约两米高、一米宽的洞。这下可找到原因了,“对了,对了!就是从这个防空洞口吹进来的过堂风害人。”她肯定地说。***顺着朱医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接口说道:“好,这个原因寻着了。看起来,不正之风是可以使人生病的哇!今天我从你这里学到了学问。我看,凡是从防空洞里吹出来的风,总是逆风和歪风,那就非堵住它不可。要不然,真会像你讲的那样,害死人的!我们要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一定得提防从防空洞里钻出来的歪风,不能有半点大意啊!”

***的话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从隐蔽的防空洞里吹出来的歪风、逆风,实际上是说资产阶级的坏风气,会使我们革命队伍里的一些人受到毒害,思想上患病。我们非得把那害人的“防空洞”堵严、堵死不可。

€€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法实质上是一种偷换概念、故意违反逻辑的机智幽默。幽默的效果随着概念被偷换得越离谱,越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而越强烈。

例一:在1980年总统竞选中,里根在底特律对人说:“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卡特走过来问我为什么抢他的工作。我对他说,我不想抢他的工作,我只是想做总统。”

这里卡特所说的“工作”意思是指他总统的“工作”,而里根却偷换了概念,把“工作”换成了总统。本来大家对卡特的话是都明白的,强烈的幽默效果在这一换中产生。

例二:1843年,亚伯拉罕·林肯作为伊利诺斯州共和党的候选人,与民主党的彼德·卡特赖特竞选该州在国会的众议员席位。

卡特赖特作为一个有名的牧师,他利用林肯不承认耶酥特点,从而进行大肆攻击,搞得满城风雨,林肯在选民中的威信骤降。

对此林肯胸有成竹。有一次,林肯获悉卡特赖特又要在某教堂作布道演讲了,就按时走进教堂,虔诚地坐在显眼的位置上,有意让这位牧师看到。卡特赖持认为让林肯当众出丑的机会到了。当牧师演讲进入高潮时,突然对信徒说:“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天堂的人站起来!”信徒全都站了起来。“请坐下!”卡特赖特继续祈祷之后,又说:“所有不愿下地狱的人站起来吧!”当然,教徒霍然站立。

这时,牧师用特有的神秘而严肃的声调说道:“我看到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而进入天堂,我又看到除一人例外。这个唯一的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肯先生,他两次都没有作出反应。林肯先生,你到底要到哪里去?”

只见林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虽是面向牧师,其实是面向选民,很平静地说:“我是以一个恭顺听众的身份来这儿的,没料到卡特赖特教友竟单独点了我的名,不胜荣幸。我认为:卡特赖特教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重要的,使我感到可以不像其他人一样回答问题。他直截了当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愿用同样坦率的话回答:我要到国会去。”

林肯雄辩风趣的语言征服了在场的人,有些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身处教堂而热烈鼓掌,这使得卡特赖特狼狈不堪。

林肯的妙答也是偷换概念。对卡特赖特的质问“你到底要到哪里去?”林肯明白卡特赖特的意思,当然不能上当,而是顺水推舟,回答说:“我要到国会去。”

例三:阿凡提当理发匠,大巴依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想整治他一下。

有一天,大巴依又来理发了。阿凡提给他刮脸时问他:“巴依,你要眉毛吗?”

“当然要!这还用问!”“好,你要我给你!”阿凡提说着,就把巴依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拿着眉毛,巴依被气得说不出来。

“巴依,胡子要吗?”

巴依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嚓嚓几刀,就把巴依的胡子刮下来,扔在地上。

阿凡提的所作所为是利用的词语的多义性来“偷梁换柱”。巴依的“要”是指留在原来地方,不用剃掉。而阿凡提却把它换成“你要就给你”。“不要”是指不要剃下来放在我的手里,留在原来的地方。阿凡提把它换成“不要就剃下来扔在地上”。这样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例四: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他接到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议员,即他的一位好朋友刚刚去世。威尔逊深为震动,立即取消了当天一切约会。不过仅仅几分钟后已就接了一个来自新泽西州的政治家电话。

“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他慢吞吞地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聪明的威尔逊当然只是装糊涂,很明显,他明白那人说的位置。但他偷换了概念,将“位置”换成了殡仪馆,既回绝了那人的要求,又产生良好的幽默效果。

€€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法是指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引申发挥,出人意料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场合,有的话不宜直接了当地说,这时巧用借题发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传南唐时,京师连日未下雨,大旱。于是某日,烈祖问群臣说:“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师不下?”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税。

申渐高的话就是借题发挥,巧借烈祖的话,引申发挥京城税多,应该减税的思想从而被巧妙表达。非常巧妙,效果也很好,烈祖在笑声中接受了他的意见。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这话里有话,***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风度而又风趣地说:“提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的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笔。”挑衅的记者无话可说。

***针对美国记者企图讥讽、讥笑中国贫穷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风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话语。***用“战利品”、“做个纪念”等词语暗示了中国的强大。

有一次,阿凡提害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偏叫他来看这个看那个,还取笑地说:“你不论看什么,都把一件东西看成两件,是吗?你本来穷得只有一条毛驴,现在可有两条了,阔起来了,哈哈!”

“真是这样,陛下!”阿凡提说,“比如我现在看你就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呢。”阿凡提的话把国王气得干瞪眼却无话可说。

还有一次,国王和大臣带着阿凡提外出打猎。炎热的天气,使国王和大臣的衣衫都湿透了,于是他们脱下衣衫并搭在阿凡提的肩上。

阿凡提本来就够热了,再加上国王和大臣的衣衫,更是汗流如雨。国王见阿凡提热得满头大汗,便故意戏弄他:“阿凡提,你真不简单,能驮一头驴驮的东西。”

阿凡提听了很生气,但却平静地说:“不,我肩上驮的是两头驴的东西。”

阿凡提两次对国王的回答,用的都是巧借话题法。从中可以看出阿凡提的智慧。从国王的话题引申发挥,达到了讽刺国王的效果。

€€急中生智

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遇到令人发窘的问题和尴尬的处境,那怎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惊、不乱,从狼狈难堪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呢?幽默的最好方法是急中生智,把自己的思维的潜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冷静、乐观、豁达,使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的、活跃的状态,说出机智而又幽默的语言,帮助解困。

有一次,著名京剧老生演员马连良先生演出《天水关》,他在剧中饰演诸葛亮。没想到,一位饰演魏延的演员开演前病了。一位来看望他的同行毛遂自荐,替演魏延这一角色。

当戏演到诸葛亮升帐发号施令巧施离间计时,这个演员想和马连良开个玩笑,该魏延下场时,他偏不下场,却摇摇摆摆地向诸葛亮一拱手,粗声粗气地说道:“末将不知根底,望丞相明白指点!”

当然,马连良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难倒。他先是微微一怔,旋即向“魏延”莞尔一笑,说道:“此乃军机,岂可明言?请魏将军站过来。”“魏延”一听,只好走到“诸葛亮”眼前。只见“诸葛亮”稍微转了一个身体,俯在“魏延”耳边轻声说了一句什么,那“魏延”口中连呼“丞想好计!丞相好计!”然后赶忙匆匆下场。

这段临场现场加的“戏”,连台下的老观众也没有看出其中的奥妙。其实,马连良的“好计”只不过是压低嗓门,笑着对这位同行骂了一句:“你这个王八蛋,还不快点滚下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马连良不慌不恼,巧言解困,所用的就是急中生智幽默法。马连良真不愧是一位艺术大师。

在某地有一个剧团,由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将一个戏连续上演了一百多场。剧中有这样一场戏:一个贵族被关押在一所监狱里,一个看守给他送来了一封信,他就把信当众念了一遍。每次演出,这个看守要将所念的信递给贵族,但是这一天,演看守的演员却想和演贵族的演员开一个小小的玩笑,看他是否能背诵这封信。他上台后,递给贵族的是一张白纸,而不是真正的信。演贵族的演员打开信一看,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是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信的内容他一句也记不得呀。他停顿了足足有两秒钟,多尴尬!他“嗯”“啊”了两声。却见他灵光一闪,想出计来,摆出了贵族的样子,说到:“这光线太暗,你念给我听吧!”演看守的演员暗叫道:“好啊,都推给我了?”他虽然每天晚上都听“贵族”读一遍,可他也记不上两句。接过和炸弹似的信件。但他毕竟是老演员,很快镇定下来,假装把信展开,放在眼前一看,然后说:“不错,光线确实太暗,连我都看不清,你等着我去拿眼镜来。”他连忙走下台,换上了原来那封信,同时也没忘从什么人脸上扯下一副眼镜。

这两个演员都很机智,在困境面前,不忙不慌,都找到了台阶,又不露声色,充分体现了他们机敏的头脑和驾驱语言的能力。

***被外国友人称为最有魅力的外交家,他在外交过程中表现出机敏和风度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相传有一天,***设宴招待东欧的一位外交使节,没想到无意中,一个本该是“字形的传统民族图案成了法西斯标志”。外宾大吃一惊,忙向总理请教:“为什么在这道汤里有法西斯标志?”总理也发现了汤里有字图案,随即热诚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标志,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图案,名叫‘万’字,象征着‘福寿绵长’的意思。这是对客人们的良好祝愿!”接着,总理又幽默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客人们听了哈哈大笑,这道汤被吃了个精光。

以机智闻名于全世界的***,再一次以机智的语言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了对方,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潇洒风度。在复杂的困境中,如果能够做到急中生智,不但能自己摆脱尴尬的局面,也能给别人以台阶,这在社会交往中,即使在政治活动中也是很有必要的。

60年代,我用外交部长陈毅同志访问亚洲某国。在当地的公众集会上,一位宗教界的长老代表万民僧众向陈毅赠献佛像。立时万众瞩目。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高高兴兴地双手接过佛像,大声说:“靠老佛爷保佑,从此我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一语引得笑声如雷。

如果接过长老赠献的佛像,是否也预示共产党人信佛,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困境。陈毅却机智地说了一句“靠老佛爷保佑,从此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即摆脱了困境,幽默得体。

有时,机智的幽默可以攻击对方,维护自己的尊严,并且效果很不错。

著名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机智幽默被安徒生用于攻击于对方。攻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方简直是拾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难怪人们总把激烈的语言交流称为唇枪舌战呢,有时候两片嘴唇一条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海涅是犹太人,经常因此而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义者”的攻击。一次晚会上,一个自称是“素有教养”的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了他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他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接着他说:“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白了这个旅行家一眼,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块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说海涅是驴子,海涅却机智巧妙地将对方比作驴子,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语言交际能力的高低,在幽默的应用上便可看出来,能力较高者,是十分善于运用幽默的。

€€故做荒谬

以插科打浑为特色的荒谬的幽默,具有相当的戏谑性。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要立即纠正对方的荒谬,而是模仿对方的推理方法,使戏谑味升级,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另一种是对对方的逻辑和结论不作正面的反驳,而把它作为前提加以演绎和引申,引到一个显而易见荒唐的结论上去,由结论的荒唐性从反面证明对方的荒唐。

相传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的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好了。”

爷爷不知孙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里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回答道:“即然大王也明白男人不能生孩子的道理,却又为何想吃公鸡下的蛋呢?”

本来公鸡下蛋已经是够荒谬了,为了说服国王,甘罗从谬就谬,将两个同样荒廖的事并列在一起,国王承认后面一个是荒谬的,那自然也证明前面一个是荒谬的。国王虽然心理气得慌,却也找不出甘罗的漏洞,只好看着他扬长而去。

例二:有一位脚夫在一家客店里吃了一只鸡,店主人后来让他几百倍地偿还,理由是鸡能生蛋,蛋能孵小鸡。阿凡提得知后就去替脚夫打官司。到了那天,阿凡提故意迟到。法官追问原因,阿凡提说:“我明天就要种麦子,可是我的麦种还没有炒熟呢!”法官他疯了。阿凡提平静地说:“既然炒熟的麦种不能下种,难道吃下肚的鸡还能下蛋吗?”

其实无论是阿凡提还是甘罗,他们都只用类比的方法,做法如出一辙。引申出荒谬的结论而回敬对方,后发制人。要记住必须沉住气,不要急于揭穿对方,而是不动声色,模仿类比,才能取得胜利。

有一位小姐与一位先生聊天。小姐说世界上最锋利的是这位先生的胡子,这位先生不解。小姐说:“你的脸皮这么厚,但你的胡子居然还能破皮而出。”而这位先生反问道:“小姐,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不生胡子?”小姐自然不知道。“因为你脸皮更厚的缘故,连尖锐、锋利的胡子也无法破皮。”

这位先生以绝妙的回答对小姐的戏谑进行了反戏谑。即我有胡子是因为胡子尖利透了皮肤,而你没有胡子则是因为你的脸皮更厚,再尖利的胡子也无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无往不胜。

幽默的方式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是多种多样的。从其性质来看,有滑稽的荒谬的,有协调的,有出人意料的,有戏谑、诙谐、反讽、挖苦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需要强调的是,在运用幽默谈吐时,要考虑场合和对象: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社交场合中,可多用幽默;在学术性或政治性交往活动中则慎重运用幽默,应防止不适当幽默削弱听众对主题的注意;在鼓动性的言谈中一般不用幽默。因为这类讲话一般需要听众激动、紧张起来,幽默会松弛这种情绪和气氛要防止滥用幽默,切忌把滑稽当成幽默。幽默与滑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幽默是使人想一想才笑的,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露,至于那种仅仅只逗人一笑的只能称作是滑稽。如列宁所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适当给人们增加些笑料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不看对象、场合而油腔滑调,自认为幽默风趣,实际上是“小丑”,被人内心瞧不起。幽默即风度,一个人具有了幽默的风度,其魅力就会大增,哪怕你并不漂亮。据报道,已有54岁的英国人威利,其丑无比,他的脸整个像个癞蛤蟆。但他幽默无比,其语言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以至于有三位年轻而漂亮的姑娘争着要嫁给他。因为幽默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机智、聪慧、宽厚、勇敢、爱心、正义感、尊严、质朴等。

€€语言交际中的劝喻应用

用巧妙的语言激励别人奋发图强,也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

自尊、好胜、虚荣之心总是潜藏在人的感情世界里。这种情感,如果得到他人的尊重激励,就会给人鼓舞,教人奋发,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它亦是成大事者为利用和调动人们的某种心理而产生或运用某中激言励志的方法。具体说来,激言励志就是在游说中,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主张,事先并不直截了当地点明要害,而是先用掌故、比喻或生动的事例开场,从调动对方的情绪入手,而后顺情释理,让对方在兴致正浓之间或在触类旁通之际,接受理喻。

当年楚国的庄辛就是用激言励志的方法说服楚襄王远离声色,重振国威。

楚襄王之父楚怀王因听信谗言,放逐屈原这后,不仅失去了当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优势,而且连年遭到秦国的进攻,变得一蹶不振,最后连自己也被秦扣留,客死秦中。而楚襄王也是到自己逃到城阳苟安时才后悔自己过去不思进取,沉于酒色,不听谏臣庄辛的话的。于是哭诉到了庄辛名下。

“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这位继屈原之后楚国的又一英才,虽很不满意襄王的昏庸、愚昧,但念及受苦受难楚国人民和国家,仍希望楚国再度强盛起来,故此对襄王进行了一番动情的劝谏:

“我听到俗话说:‘见到兔子再找狗,为时不晚;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也听说,历史上汤武王以百里之地而兴国,桀纣自恃有天下而亡国。今天楚国虽然变得弱小,但大大小小加起来,也有数千里之地,不是远胜于百里之域吗?”

听了这话的楚襄王心里是又惊又愧又深受感动。庄辛顺水推舟,一鼓作气。

“大王你见过到蜻蜒吗?六只脚,四张翅膀,飞翔于天地之间,饥而啄蚊蛇食之,渴以甘露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急。不想竟被顽童以胶丝作圈套住玩耍,最后成为蝼蚁的食粮。”

楚襄王静静地听着。

“如果您认为蜻蜒这种小动物,不是为奇的话,那么那俯栗颗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但还是惨死是在王孙公子的弹丸之下的黄雀又如何呢?”

楚襄王凝神看着庄辛,点点头,庄辛又继续道:

“黄雀也是小动物。那么黄鹄呢?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可食鳝鲤,仰可啮阴衡,奋其六翻,而凌清风,飘摇其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不是最后也成为猎人鼎中之物,盘中之餐吗?”

庄辛说到此,瞥了襄王一眼,见其神情专注,便又说开去:

“黄鹄之事也小,再看蔡灵侯吧。他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鱼,左抱幼妾,右拥美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虑,最后被灵王捆绑而去。”

听了这话的襄王已是坐立不安,相当不自在了,但庄辛像没看见,仍不停地说:

“蔡灵候之事也不值得一提,再看看大王你自己吧,左州侯,有夏侯,坐着车跟鄢陵君、寿陵君四处游览,吃的靠俸禄,四时还有人馈赠金银珠宝,与他们驰骋于高山大川,而不以天下国家为虑,不思念先王的重托,最后不是被流放于城阳吗?”

一席话,说得楚襄王悔恨交加,当庄辛再抬眼看他时,只见襄王“颜色作变,身体战栗。”从那以后,襄王是舍弃酒色送小人,振奋精神,开始为国工作,虽没有恢复到以前,却也不至于被秦灭掉。这与庄辛善于以事喻理,以言激将的劝导有很大关系。楚襄王沉迷酒色已深,庄辛的劝说倘若是轻描淡写地点一点他的过失,或者没有丰富的事例来启发、刺激襄王,而只是赤裸裸地批评,能使襄王这样的昏君醒悟、震动以致振奋起来吗?

谈话之中,应善于抓住对方语言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对症下药”,就是在游说之前,要对游说对象作客观了解,把握对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然后针对不同对手,采用不同的游说对策。倘若不了解对手就仓促上阵,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有期求之心,却使事与愿违。倘若能知人智者,因人施言,必定会事半功倍。

某公司老板陈先生眼下资金周转不灵,如不及早筹措到位,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意和声誉。他本想向银行贷一笔款,但是,银行却不愿意再多借他一分钱。

就在这个时候,陈老板忽然想到找朱先生帮忙。此人身为一个纺织公司的董事长,却是一个富有、吝啬一毛不拔的人。如果照常理来推断,钱是对绝对借不到的,不过陈老板还是想试试看。

陈老板深知如果用一般的方法来他交涉的话,是绝无成功的可能。他经过片刻思考后,就下定了决心,打电话给朱先生,约好见面的时间和日期。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陈老板很早就搭车前往。然而在离朱先生家还有150米时,他就下车开始全速跑向朱先生家。那个时候正好是夏天,陈老板当然是满身大汗。朱先生见了他非常诧异的问“咦!你怎么搞的?”

“我怕赶不上约定的时间,只好跑步赶路!”

“那你怎么不坐计程车呢?”

“我很早就出门了。我坐公共汽车来,不过,因为路上发生了车祸,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又怕时间来不及,只好下车跑来了。所以才会满身大汗呀!”

“像你这种人也会坐公共汽车吗?”

“怎么?您不知道我这个小气人吗我怎么会坐计程车呢?坐公共汽车既便宜又方便,而且我自己没有私车的话,也可以省了请司机的开销。”

“父母亲赐给我的这双脚最好了,碰到赶时间的时候,只要用它跑就可以,既不花钱,又可强身,多好呀!我这种吝啬的人哪会像你们这些阔绰的大老板一样坐计程车呢?”

陈老板已经事先调查过朱先生并没有么私家轿车。

“我也很小气啊!所以,我也没有自家的车子。”朱先生谦逊地说。

“您那叫节俭,我这叫小气,所以才有‘小气鬼’的绰号。”

“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你是这种人。其实,我才真的被人认为是吝啬鬼!”

朱先生,人不吝啬的话,是无法创业的,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们做事业的人,必须向银行或他人贷款来用于事业上,当然是应该小气,更小气,千万不能随便地浪费钱啊!

我们要尽量地赚钱,好报答投资的人。如果,我们平时身上少了一笔钱就不能上车,可见得一毛钱都是很重要的。钱财,只会聚集在喜欢它、吝啬它的人身上……我经常对属下这么说。

陈老板的这些话使朱老板觉得产生了共鸣,于是很反常地借钱给了这个相见恨晚的朱老板。

面对一个吝啬的人,就必须说明吝啬的好处,以引起对方的同感,这样才有可能办成事,陈老板游说的成功,正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对症下药的方法,正是这个对症下药的说服力,成了挽救他事业的最大力量。

在人际交往中委婉含蓄的话语。

在对别人的进行旁敲侧击式的劝说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旁敲侧击,顾名思义,是指在旁边和侧面敲敲打打。它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阐明本意,而是用若明若暗的语言影射,或转弯抹角地说出来,让听者自己去体味、理解其中的真意。古时大臣经常在对皇上的劝谏中使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因为劝谏皇上不是件容易事,弄得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如何既能“天下平”又能“安其身”?只好采用委婉曲折、旁敲侧击的策略。这是成大事者经常使用的说话技巧。

楚宣王,是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泱泱大国——楚国的君王。可是,后来宣王逐渐感到他所重用的大将昭奚恤集兵权于一身,大有拥兵自重的势头,连中原各诸候国都视之如猛虎,楚国诸大臣更是慑于其威。这时,宣王一方面感到兵权集于一身的昭奚恤可能对自己的王位造成威胁,倘若有朝一日,昭奚恤发动兵变,那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又思忖着,昭奚恤镇守过关,中原诸国视之如虎,又是定国安邦的人才。思想矛盾,所以迟迟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只是抱着侥幸心理,等等再说。而且还越发宠遇昭奚,想借此让他对自己始终忠诚。其实,这正是姑息养奸、纵虎为患的错误做法。有识之士早就看得明白,只是楚宣王没有明说,也没有人敢轻易劝谏。究其原因,一来是怕惹宣王生怒,二来又恐怕得罪昭奚恤。

但是有一天,宣王却突然在朝上说了一句“北方诸候各国相当惧怕奚恤是吗?”

众大臣一听宣王问及此事,良久无人敢言语。宣王见无人答对,也只好准备罢朝。此时,一位从魏国来楚客居为官名叫江乙的出班称有奏言,宣王令其奏上。江乙当着宣王和众大臣的面说道:

“老虎到外寻求别的野兽,想得而食之。一日逮住一只狐狸,正想美餐一顿,狐狸却说:‘你怎敢吃我呢?玉皇大帝让我下来统率百兽,尊为百兽之王,今天你吃掉我,这是违抗天命啊。你要是以为我说了假话,那好,我走在前面,你跟在后面,你看看百兽见了我有没有不逃走的?’老虎同意狐狸的主张,就跟在狐狸后面想看个究竟。果然看到百兽都逃之夭夭。糊里糊涂的老虎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在狐狸身后才使那使小动物吓跑的。”

说到这里,江乙看看宣王,又瞧瞧众大臣,只见他们都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神情,于是江乙接着说:

“今天大王你拥有五千里疆域,又有百万雄兵,而兵权在昭奚恤之手。北方诸候惧怕昭奚恤,其实是畏惧你那百万雄师——这就好像百兽不是真怕狐狸,而是畏惧后面的老虎一样。”直到这个时候,江乙叙说的“狐假虎威”的故事才让楚宣王明白真实用意。而群臣也如梦方醒,原来江乙是运用旁敲侧击的手法,借用寓言巧妙地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想进而无妙法进的谏言。

此后,楚宣王逐渐削弱了昭奚恤的兵权,使楚国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武装政变。同此在宣王执政期内,楚天下一直太平无事。

作为一国之君的楚宣王,自己拥有雄兵百万,令中原诸国畏如虎狼,但却不知就里,反以为北方各国是慑于他的大将昭奚恤的威风。由于这种心理错觉,不仅使昭奚恤自以为是,拥兵自重,而且还使宣王与楚国群臣有一种唯恐发生兵变的沉重心理压力而不敢轻易搬动昭奚恤的苦恼。如果江乙是直言相谏,那么宣王的疑虑和困扰哪能被消得除化解呢?于是,巧妙地运用旁敲侧击的手法,讲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来暗示昭奚恤与楚宣王的事,指出昭奚恤是“狐”,楚宣王是“虎”,北方诸候怕昭奚恤是假,怕你楚宣王的百万甲兵才是真。由此,解除了内心恐惧的宣王,才防患于未然,果敢地削弱了昭奚恤的兵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政局稳定。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船顺水而下就行的快,说话也是一样,能因势利导就容易达到说话的目的。

春秋时的孟子,在游说齐宣王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此法。

名闻遐迩的齐宣王在战国时尤好大喜功,爱讲排场。说起来,中国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是与他有关的。他不但喜欢听吹竽,而且喜欢欣赏300多人一起吹竽的热闹场面。于是这支乐队里竟然混进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还一直混到齐宣王驾崩之后,才被齐王的爱听独奏的新招吓得逃之夭夭。据《孟子》记载,齐宣王还生性好狩猎,为了寻欢作乐,曾在临淄城郊建了一个方圆40里的猎场,专门蓄养糜鹿等珍禽异兽以从狩猎之用。这么大的猎场,在当时的诸候国中,已算是破格的。可是,齐宣王还嫌其小,又恨齐国老百姓对他建猎场的抱怨之声。于是他问孟子道:

“当年周文王的猎场方圆70里之阔,有这事吗?”

孟子一到齐国,就知道宣王建猎场的事,而且了解到齐宣王滥杀进场百姓的残酷行为。当宣王询问他关于文王的猎场时,他立即答道:

“听说有的。”

齐王一听,果有此事,便进一步问道:

“果真如此,那他的猎场算不算大?”

“老百姓还认为它太小哩。”

齐宣王一听,马上说:“可是我的猎场才40里,老百姓却嫌它太大,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一见齐宣王满腹牢骚的样子,便乘机进言道:

“文王的猎场虽有70里,但他多放养幼小的动物,而且与民同游同猎,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吗?我来到齐,一进国门先要问有什么禁忌然后才敢入内。又听说你40里的猎场,倘若有人捕杀其中的猎物,罪同杀人,处以重罚。所以虽说只有40里,却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认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吗?!”

听完孟子的话的宣王低头想了好一会,果真如此,从那以后,猎场的他不觉小,也不禁止百姓入场捕猎了。

孟子此次游说齐宣王为什么能成功?应该说与他善于运用因势利导的技巧有很大关系。孟子来齐国的目的,就是让宣王废旧制,开放猎物与民同乐的。但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形下才能实现游说的目的呢?恰好,齐宣王主动征询他关于文王建猎场的事。于是,他针对齐宣王好大喜功、好讲排场的禀性,还根据齐宣王乐于以周文王的故事为本的心理,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的回答,70里的猎场属实,而且“民犹以为小也”。这样做,一来顺着宣王的性子,展开问题的讨论,二来也能逐步顺着话题引出齐宣王抱怨本国老百姓嫌他40里的猎场规模太大的不满情绪来。两个截然相反的牧场形成了鲜明人对比。于是,此时的齐宣王是想知道下面的答案的。这可以说是孟子有意创设的进一步游说的“意境”。下面,他有条不紊地展开说辞:你不是喜欢效仿古代圣王之事吗?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里猎场是与民同乐,所以老百姓嫌它小,而你齐宣王呢,猎场虽只40里,然而有“杀其糜鹿者如杀人之罪”的虐民律令,此犹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吗?齐宣王终于明白了猎场面积不在大小而在于其是为已还是为民的道理,一旦明白他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他就接受了孟子的劝说。

€€纵横舌上鼓风雪

古代纵横家雄辩的口才,能左右天下大事,让人深深敬服。我们也应向他们学习,纵横舌上鼓风雪。

纵横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真是具有翻云覆雨的巨大影响力。他们可以随意地挑拨各国间的关系,可以引发根本就不必要的战争,但同时他们也可以化解战争,尽管这并非完全处于他们的本愿,但事实却是不容篡改的。下面苏秦(也有人认为是苏秦的弟弟苏代)的一席纵横谈,确实为各诸候国带来了数十年的太平。

秦国要攻打赵国。苏秦对秦昭王说:“我听说过‘知人善用物尽其职’。英明的国君对于自己的老百姓要不拘一格地选拔,根据他们的特长和能力进行选拔和任用。百官也各尽其能,有用不完的力量和才干。对于他们的意见,要多加聆听和分析,把合理的拿来用。这样,国家进行的各种事业就不会败坏,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我希望大王考察我所说的话,在实践过程中加以验证。”

“我听说‘如果你携带珍宝那就不要在夜间行走,同样,不能轻视别人有成就重大功业的概念。’所以,贤明的人责任重大而行动谨慎,聪明的人功劳大而言辞和顺。这样一来,人民就不憎恶他的高位,而世人就不嫉妒他的事业。我听说过,比别的国家大百倍的国家,人民希望不再有战争,建立了杰出功勋的国家,国君就不想再烦劳百姓。真正明智的国君哪里会役使精疲力竭的人民呢?要想有所要求并顺利地达到目的,反而不去无谓地搅扰百姓。要想建立大功就要让人民休养生息,这是用兵之道。而现在用兵,却使人民终身不得休息,即使精疲力尽也不停止。秦国怨恨赵国,把赵国当作秦国的一部分,这样,赵国存在的希望就不大了。可是,已是四通八达的赵国不会因得到它而带来利益的,因为那会招致四方的前来呀。从另一方面说,即使占领赵国,土地虽然扩大了,但由于四方来伐,人民会疲困而不得休养生息,再加上给他们施以严刑峻法,即使他们暂时表面上驯服,但终究是不能持久的。常言道:‘打了胜仗,国家还是处于危险之中。’说的就是这种无法停止战争的情况。如果土地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那么就不易建立卓越功业,发展国家。所以,推行不正确的措施,父亲也得不到儿子的支持;提出无止境的要求,君主也得不到大臣的拥护。因此,微弱发展可使国家强盛、与民休戚可以称霸。而明白积微弱而举重的就可以称王了。”

秦昭王说:“如果我不出兵打仗,让人民休息,那么,各诸候就会合纵联合,来进攻秦国。”苏秦说:“我知道各诸候不可能合伙对抗秦国。我认为田单、如耳是大错了。岂止他们两人是大错了,天下诸候也都大错了。齐国破败,楚国疲困,魏国混乱再加上还有莫名其妙的赵、韩、秦,这种联合真是太愚蠢了。当年的齐威王、齐宣王,是世上英明的君主,仁德博大,土地广阔,国家富强,人民听从任用,将士用命,士兵强悍。齐宣王凭借这些条件,进逼韩国,威胁魏国,向西进攻秦国。秦国被齐军困阻在崤山以西,十年来齐国开拓疆士,秦人远避而心不服,而齐国最终国土成为废墟,人民遭受屠杀。齐军所以最终被打败,而韩国、魏国之所以保存下来,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进攻秦国所带来的祸殃啊!”

现在,诸候没有齐威王、齐宣王时那样有富有,论兵器,也没有当初齐宣王时那样的武器库,而军队的将领也没有田单、司马穰直那样的计谋,在这一情况下,要想联合破败的齐国、疲困的楚国、魏国和尚难预料的赵国来困扰秦国,打败韩国,我不以为合纵活动会成功,因为这根本是错误的。曾有人提出责难,我也感到是当今世人的忧患。那些名家们都说:‘白马非马。’如果白马是指具体真实的马,就应有白马的特点。这是我所感到忧患的。从前,秦国出兵进攻怀地,打败魏军,赵、齐、楚3国要去支援怀地。赵国的赵奢、齐国的鲍接为本国军队的将帅,楚国则派了3个人作为将领率兵援助。但他们兵到怀地却不救援魏国军,秦国退却之后又不去追击。那么这三国对秦是憎还是爱,对怀地又是仇还是惜呢?

兵到怀地而不救援,秦兵撤退而不追击,援兵疲劳困窘而无功劳,这就是赵奢、鲍接的才能啊。所以魏国只好割让土地给齐国。田单率领齐国的精兵横行于国中有14年之多,但始终不敢出兵进攻秦国,攻打韩国。在此情况下,合纵联盟又怎么能够形成呢?

于是,放松战备的秦昭王不再向国外出兵。而诸候之间也不再交战,从而维持了29年的天下太平。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论是连横还是合纵,其结果都是挑起各国之间的矛盾,最终最发动了战争,但这场游说似乎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战争。当然,苏秦人最初目的并不一定是为秦或为赵,但无论如何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使秦未对赵出兵,同时,消除了六国联合对秦的可能性。上述的这场游说真使我们感慨万千,历史真的仿佛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少女,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主张呢?

语言的力量何其大也!你若想成功,就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唇是枪,舌为剑,倘若你能自如而巧妙应用,那么在你的奋斗之路上,你将一往无前,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