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处于逆境,便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这是因为,造成逆境的原因尽管我种多样,但不论何种原因,人们在遭受逆境,并感受到这种逆境之后,就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烦躁、痛苦等情绪体验,进而导致行为的反应和变化。当然,人们对逆境的反应有种种不同的情形。有的情绪反应强列,有的则不明显;有的是以变想的行为表现出来,有的则以积极的方式来对待。总之,人在遭受逆境后,或强或弱,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意识到或意识不到,都会作出一定的反应。
€€情绪性反应
是情绪性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个体遭受逆境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出去,或是要对构成挫折的人进行报复,可能会产生过激的举动,而表现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按其表现方式,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直接攻击:这是指受挫者钭愤怒的情屠直接发汇到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上,多以动作、表情、言语、文字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反应方式我们在动物身上也能看到。
例如,假如你把一只狗啃得正香的骨头抢走,它便会直接向你扑来。同样,如果一个人无缘无故受到别人的责骂,他当然也会进行反击。不过,动物攻击的方式十分单纯,而人类的攻击方式却甚为复杂。即使都是直接的攻击,有的可能是用口头的方式,有的可能会用打斗的方式,也有的可能仅仅用面部表情(如怒目而视),或动作(如手势)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与不快。青年人由于处于生理、心理机能发展的旺盛期,争强好胜,自控能力又比较差,因而受挫后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1985年5月19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发生的球迷闹事的"五·一九"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对自己的容貌、才能、权力等各方面充满自信心的人,较易发汇自己的愤怒情绪,因而常采取取直接攻击的的方式;年幼无知、缺乏理智、一帆风顺的人,也很容易发生愤怒的直接攻击方式。
(2)转向攻击:直接攻击常常会造成严重后果,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有时也无法向真正的对象进行攻击,而且事实上也常常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有的人在受挫后,就会采取变相的攻击方式,这就是转向攻击。转向攻击会在下列3种情况下表现出来:
第一种情况:当人觉察到引起逆境的真正对象不能直接攻击、或碍于自己的身份不能行使攻击时(如对象为自己上司、亲人等),便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的身上或物上去。例如,有的人受到领导的批评,不敢反抗,回家后把闷气出在妻子或儿女身上;有的夫妻吵架,丈夫怒不可遏,但为保持男子汉的自尊而又不致过分粗野,就将怒气发汇到家里的东西上。"五·一九"事件中,有一个不满20岁的临时工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就乘机发泄,砸了出租汽车的玻璃。事后他说:"自己辛辛苦苦每月才挣几十元,而出租汽车很容易就到手几千元,不砸它砸谁!"
一般来说,当个人受到逆境而无法予以回击时,如果有人在各方面越像使他产生最初逆境的那个人,则此人越容易成为他的攻击对象。例如当父亲训斥一个逃学的小男孩时,慑于父亲的威严他不敢回嘴,但在家里人插嘴时,比如哥哥也插了嘴,而哥哥析学习也不好,那么他的插嘴就最容易引起弟弟的反感和回击。
第二种情况,当逆境的来源不明,如可能是日常生活中许多注逆境的累,也可能是个人的内在因素,如内分泌失调或疾病等,使情绪陷入了"低潮",产生"莫名的烦恼",而又没有时显的对象可以攻击,于是就将此闷闷不乐的情绪,发泄到毫不相干的人或物上去,此时遭受攻击的对象便成了"替罪羊"。
在一个具体的场合,选择什么样的的人当"替罪羊",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说来,"理想"的"替罪羊"有下述两上特点:其一,"替罪羊"一般是软弱的,没有还击的可能。这是因为,攻击者绝不会去找比他强大的人挑衅。但在现实生活中,软弱和强硬的发并不一定是以体魄和力量为标准。在具体的文化群中,都有"社会认可"的合适的攻击目标。例如,文化大革命中,都有"社会认同"的合适的攻击目标。例如,文化大革命中,十来岁的"红五类"子女,如果有了不顺心的事,他们也懂得去找"黑五类"或他们的子女撒气。其二,"替罪羊"不仅是软弱的,而且往往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之处。例如(言语或动作),原因就在于他是"新"来的。
第三种情况,当一个人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悲观失望时,易把攻击的对象转向自己。例如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突然患了一场大病,或是由于意外事故,变成了残废,而造成这种挫折的真正原因又无法攻击,于是就会把痛苦发泄到他人他物上,或者自我折磨,自我虐待。
转向攻击的对象本来是无辜的,在这里却"代人受过",成为"出气筒"、"替罪羊"。这种现象也称为"迁怒"。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不和的家庭比夫妻和谐的家庭,打骂孩子的情况要多2.5倍。而孩子在家受到打骂后又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学校和社会,成为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逆境心理产生后的冷漠与躲避
一些性格内向或屡遭逆境的人,受逆境后在无能为力、夫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自己压抑愤怒的情绪,内心焦虑不安,表面又对一切夫动于衷、漠不关心、甘败下岁,失去喜翅哀乐的表情,这就是冷漠。一般地说,冷漠反应多在如下情境中产生:第一,个体屡次或长期遭受挫折无法摆脱时。第二,处境艰难、无助无望时。第三,心理上焦虑不安、生理上痛苦难忍时。第四,进退两难、攻击和退缩间矛盾冲突激烈时。第五,想换换环境又被许多不利因素制约而换不成时。每当这时,只好冷漠。但此处的冷漠不同于病态的冷漠症,这种挫折后的冷漠是正常人的一种情绪的反应。下面所举的名牌大学研究生逆境后当和尚,就是挫折后冷漠的典型一例。
杭州灵隐寺内,有一位和尚不但英语说得很流利,而且佛教也很精深,那和尚的法号叫做"一尘",他的真名姑且用a来代替。
a从浙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离省城百余公里的b县农机厂。他的恋人则是省城某商场的会计。年轻人没把两地分居看得很严重,不久就结婚了。这对夫妻分居了10年,还是"牛朗织女"。从效县调到省城,谈何容易!a反复琢磨,只有一条捷径——考研究生。经过一番拼搏,他终于收到了上海某各牌大学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3年的校园时光飞快地掠过,他毕业了,然而,偌大一个杭州市,他竟然没有找到接收单位,他仍回到b县农机厂。
如果仅仅是自己失望倒也了,可还有妻子那双曾殷殷期盼的眼睛,如今却陡然绝望,她彻底否定了这个男人的能力,他不能再忍受这样的丈夫,不能再忍受这样的不正常生活,她提出了离婚。办完离婚手续后,a心灰意冷,于是想到寺院佛堂去。在a的再三请求下方丈收下了a。
"灵隐寺有个会讲英语的研究生和尚"的消息惊动了省市有关领导。省里的干部来找a了,目的只有一个:劝a还俗,为国家建设贡献才智嘛,并告知已经给他找好了单位:省城一所职大。a受庞若惊,辞别方丈、寺僧,去那所职大报到了。因为是上面硬塞进来的,学校个别领导对a没什么好脸色,同事们也不冷不热。他被安排搞教育工作,专来依然不对口,但总算已是省城人了。然而同事中的一句句半真半假的话,使他难以忍受。有的说:"你真行啊,看实老实,里面精刮透了。"还有人说:"先当和尚,再进省城,曲线弯得蛮成功——高!高!"那天,他又听说离婚的妻子快要再嫁了,辗转一夜,第二天,a向大交了辞职报告,再一次抛开红尘世,回到寺庙……
此便的a受挫后冷漠的反应,在当今社会真假颠倒、是非混淆的角落不足为奇,人们无力回天,无力左右某些用人单位的掌权者,又不能轻易离开这个尘世,舍弃父母赐给自己的生命,无奈只好像a一样去当和尚。
个体受挫后的冷漠表现在各种逆境之中。例如,爱情逆境,当一个人经历了初恋的失败,又忍受着十几年夫妻打斗、战火不断的婚姻生活的煎熬,已使她对爱情的那颗心彻底冷漠了。也许,她再也不会燃烧起对异性的爱情之火了。此外,面对事业的逆境、人际关系的逆境而而采取取冷漠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某女,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分配到某警察学院工作,她一直工作努力、勤奋钻研,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而且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敢想敢干,算得上是德能勤绩兼备。便由于她个性棱角突出,得罪了几个活动能力强、年龄比她长一代的人,这些人不断地在领导面前说她的坏话,使领导对她不断地误解。加上她本人从来不巴结、不伸手向领导要名利,所以,一直得不到领导常识,许多该成功的事都一次次失败了,一次、二次、三次……。仅仅如此倒也罢了,更让她受不了的是,个别人总是别有用心地以十分隐蔽的手段败坏她的名声。开始,她十分气愤,心理不平衡,基至因为感到不公平和委屈而常常气得胃疼、头晕。渐渐地,这种不公平的刺激积累多了,她认为因此生气太不值得,因为当今社会就是这样,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于是她由气愤到烦躁、焦虑,又从烦躁焦虑到自我安慰,最后到冷漠。也许是她暂时的冷漠,因为她虽然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但她却还在一直努力认真地工作。
个体受挫后的冷漠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永久的冷漠,谓看破红尘;二是暂时的冷漠,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个体受挫后冷漠的带连反映便是躲避。即受挫个体远离易遭受逆境的环境或无离尘世。在人生的坎途,不少才华出众、个性特异之士,受到社会环境的钳制与压迫,他们在追求自由的旅程中,以淋漓的鲜血为高昂的代价,而且得不到回馈与肯定。这些人看透了这个世界已经为积极奋斗的人们设好了祭坛,等待着像牛一样被宰割。当做祭品供献。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又都需要要们用带血的头颅去敲击传统的铁笼,实现新的追求与突破。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士人在仕途上跌蹶受挫之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企慕陶渊明的田园之居。躲避冲突、调和痛苦,这也符合大自然的牺牲学原理:一种力的趋势倾向于阻力小、损耗少的地方去,遁居藏剑,成了保护上体人格不致遭到现实侵害和摧残,在有限的空间里开拓自由之境的一种保证,在远离尘嚣的一轩幽居中,明月来照,清泉潺缓,轻灵飘忽的梦幻中,纷纷扰扰的世事焦虑动荡的心绪已渐渐逝去。宠辱不惊,坐看云起,进入了通达圆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些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却在逆境后的冷漠与躲避者,不少人原来的个性是很有棱角的,但是因为屡遭逆境而失去了原来的个性,一个很有棱角的人被磨没了棱角,一个敢说敢闯的人变得沉默了。这种磨炼有双重意义:从积极意义上说,有棱角的个性,有时容易违背社会常规而自行其事,闯出祸来。经受挫折的磨炼后,这种棱角就变得既有独到见解又不伤害他人,这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有好处。从消极意义上说,一个很有个性,很有独到见解的人,被磨成了有话不敢说,有为不敢做的平庸之辈,推动社会进步的滚滚波涛中就少了沧海一粟。少了一个不要紧,如果少了无数这种沧海一粟,好么,历史的车轮靠谁去带头推动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棱角被磨光无率对个人不是对社会都是一种悲哀。心理学强调培养人的伊朗个性,意义就在于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色彩为社会这个大花朵增色,推动社会加速发展,而不是要人人都像一个模子里做出的完全一样的模坯,那样,人人都不敢冲陷阵,就会延缓社会的发展。
上面阐述的是有一定政治抱负的能人在逆境后寻求安静、躲避灾难的做法。而平庸之辈在遇到逆境后的躲避则表现为胆怯,即他们逆境后的躲避以胆怯为主要特征,表现为衬交恐怖,不愿再从事自己遭受逆境的同类活动。例如,恋爱受挫者,短期不敢再谈恋爱;交往逆境者,短期内不敢再与人交往;工作挫折,不敢再经项工作,最起码的不敢再大胆干此贡工作,千方百计推脱或调换岗位。
造成逆境后躲避与胆怯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先天的神经特性,二是后天的教育方法和自身缺陷。
首先,先一的神经特性是形成逆境后躲避与胆怯的生理基础。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认为:胆怯的孩子似乎天生就胆小,稍微有点小压力,神经系统就会做出反应。他们出生后面对陌生环境,心跳都比其他婴儿快。卡根认为,胆小与胆大之间差别根源就在于脑中杏仁核神经组织的兴奋性。胆怯的孩子,一生下来其神经化学物质就使神经中枢易于兴奋,这样就使他们对陌生的事物退避三舍,对不肯定的事物怯生生敬而远之,更易于出现焦虑。而胆大的孩子,其神经化学物质不易使杏仁核兴奋,使他们相对不易产生害怕情绪,性格自然就比较外向,愿意与陌生人接触。实验发现,童年时就表现得极胆怯的男女青年在遇到压力时,心跳过快持续的时间比性格外向的同龄人要长得多。这表明压力促使他们比别人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使杏仁核保持兴奋。
其次,后天的教养方式和自身缺陷是逆境后躲避与胆怯的重要强化剂。从家庭教养方式上说,强制型的教养方式最易使孩子形成胆怯心理。强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往往强迫孩子去形成他们所认为的那种理想的性格,达到他们为孩子设定的标准。可是,一旦某方面没有接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独立面对复杂事物需要做出抉择时,他们因害怕失败就会手卟无措、心慌意乱,胆怯的情绪油然而生,自然就不敢独闯世界,不善际,十分内向。这种孩子,极易失败和受挫折,面对失败和逆境又更加胆怯,心理承受力更低。
自身缺陷也是导致胆怯、躲避心理的重要原因。因生理缺陷或相貌差而不敢追求爱情:因疾病而不敢竞挑战性强成功率高的工作;因文化水平低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或谈自己的见解等等,使自己失去很多好机会,这都是自身缺陷引起的胆怯,这会使他们挫折后更加胆怯的躲避。
▲▲▲逆境心理产生后的吸毒和酗酒
一个人在失败和逆境后会产生失败感、孤独感、自卑感、无力感、犯罪感。为了消除精神上的不安、抚慰受创伤的心灵,消除因自己境况不佳或挫折而引起的这些消极情感,一些受挫者往往会沉缅于酒精、药物和毒品等兴奋剂中而不能自拔。他们初次尝试时偶然碰到这些兴奋剂,便觉得一下子找到了解除长期因扰自己的焦虑、抑郁、沮丧或愤怒情绪的灵丹妙药。那些越来越依赖酒精和毒品即最易上瘾的人,已习惯了把这类物质作为纾解焦臣、愤怒或抑郁的某种药物,他们似乎从毒品和酒精中找到了去除因扰自己我年的痛苦和烦恼的即用即消的良药。因为,毒品和酒精,首先在生理上给他们筝定感,使自卑感、失败感得到了一时的消除而得自信起来,心情也会舒畅起来。这种舒畅哪怕是暂时的,他们也感到快慰。为此,他们想方设法搞到这些兴奋剂,一旦离开了兴奋剂,他们就会感到心烦意乱,这种倾向表明了他们对兴奋剂的极端依赖。因为毒品、酒精和药物对大脑有麻醉作用,使人服用后理智不清的同时也忘掉了烦恼和痛苦。
选择哪种兴奋剂,取决于不同的情绪,一般有三种情况。
第一,焦虑情绪者以酒精作为情绪镇静剂。这种情况就是酗酒。两种情绪模式都可导向酗淋,一种是自童年期就高度紧张和焦虑,另一种是在少年期例发现酒精可缓解焦虑。这一情绪模式在生理上的突出特征是υ-氨基丁酸分泌不足。υ-氨基丁酸是一种调节焦虑的神经递质,它的水平太低就会使人高度紧张。一项研究发明,父亲是酒精依赖者的男孩,其υ-氨基丁酸的水平低而焦虑程度高,他们饮酒后,υ-氨基丁酸水平上升,焦虑程度下降。这类酗酒者之子似乎唯有从酒精里打到缓解紧张的松弛剂,同时他们也易于对镇静剂上瘾,像用酒精一样借以消除焦虑。
一项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酗酒者之子12时就已有紧张的迹象,处于应激时心率加快、冲动性高,额叶功能不良,因而缓解焦虑、控制冲动不如其他男孩。这一功能缺陷使得酒鬼根本考虑不到饮酒的长期弊端,只感到喝酒后焦虑的即刻消除,从而使他们更容易陷入酒精依赖。
第二,抑郁情绪者,用可卡因作为安慰剂。抑郁者也很容易借酒浇悉,但清表的代谢作用使之仅有瞬间的飘飘欲化之感,随后便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种长期郁郁不乐的人具有更大的上瘾危险性,更容易把可卡因之类刺激物当做直接对抗郁的安慰剂。
第三,情绪愤怒者用海洛因或其他鸦片制剂戒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最为鲜明的情绪模式是一辈子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而且一点就燃、动辄发火。他们中的一些人说,服用鸦片后自感正常,并体会到轻松感,所以对这种毒品上瘾。
以上分析的以酗酒、吸毒来安慰自己的消极情绪者,虽不全是挫折后引起的焦虑、抑郁、愤怒,但总是失败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具有一般性、代表性,挫折后的人产生这此消极情绪同样会用酗酒和吸毒的方法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慰。曾经有着"中国第一摇滚女声"之称的歌手罗琦,就是挫折后以吸毒来求得精神解脱的一例。罗琦的人生经历是不幸的,她9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母亲,从此,就漂泊于也已离异的外公、外婆家,母新隔一段时间来看她一次。中学没毕业她就迷上了霹雳舞,一次,在与他人争执时左眼被戳瞎,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创伤。但两个月后,她又重新站到了北京首都体育馆,一曲《选择坚强》震动歌坛,从而在大众面前确立了一种与命运抗争者的形象。但是,在这种事业的高峰状态下,她因失去左眼的苦闷仍深深地侵袭着她的心,在演世圈内吸毒朋友的影响下劝导下,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放松,她也尝上了毒品,结果,很快她就有了毒瘾。罗琦坦言,她对人生一直的追求就是得到真正的快乐。在吸食毒品的初期她似乎找到"飞"的快乐,她创作演唱过一首《失眠滋味》的歌,歌中写道:"抛下白色一团雾,让人感觉开始飞……",其实,这就是当年吸毒给她带来"快感"的写照。吸毒者在吸第一口毒之后,就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欲仙欲死的感觉。但罗琦的这种"飞"的感觉持续时间很短,紧接着,一系列可怕的症状开始在她身上出现,她从快感的巅峰重重地坠入痛苦的深渊……罗琦说,毒品在摧残她的自尊、自信和毅力,她再也无法从毒品中获取快乐的创造力,每日除了想毒品,其他的事都不想干了。值得庆幸的是,她对毒品已深恶痛绝,便又欲罢不能。吸毒者都曾痛杜一冰:不是我不想戒毒啊!可真的是很难戒!好像全身的肌肉里、骨头里有无数蚂蚁在爬、在啃似的,难受极了,我真的想一死了灾害,死了就一了百了,什么痛苦都不用受了。于是,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他们又吸毒,用毒品暂时消除这种痛苦,以至于成癖上瘾,不能自拔。
▲▲▲逆境心理产生后的内罚
逆境后的内罚是指受挫者在逆境之后采取自我折磨、自伤、自残、自杀的方式来宣汇自己心中的焦虑和痛苦或寻求自我解脱。这几种方式有些人有时是交替运用的。比如,某人屡遭受情挫折,他又是十分自尊加弱的人,于是便以绝食来折磨自己,当痛苦无法忍受到了绝望程度时便自杀;有的人处于逆境后又没有立即死亡的勇气,或为了逃避继续受挫折,便采取自伤、自残的方式自我折磨。罪犯中有些人因承受不了犯罪被判刑、服刑这一人生最大的挫折带来的痛苦或为了逃避这种挫折而自伤、自残。在这几种内罚形式中,最严重的是自杀,所以,我们着重分析处于逆境后的自杀。而采取其他方式的内罚其心理机制与采取自杀的心理机制在性质上大致相同,只是内罚的程度不同而已。
逆境反应的内郁,导致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达到外罚不能、自己又无法解决时,个体就会自杀。自杀行为是比较复杂的因外罚不便而转化成内郁的一种内罚形式。
自杀是出自本人意愿用剧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健康人的自杀都是由挫折引起的。按自杀的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像宗教里的绝食坐化,美国圣殿教徒的集体自杀,为坚持某一主张的"示威"性自杀,赌气性自杀都属于心理满足型。而由于自卑、悲观、厌世、空虚、差辱、悔恨以衣畏罪、绝望等原因的自杀都属于心理解脱型自杀——各式各样的心理负荷。处于逆境后的自杀较多的是失恋自杀(即爱情挫折自杀)、破产自杀、畏罪自杀、绝望自杀、受辱自杀。
从自杀的动力角度分析,自杀又分为冲动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
冲动性自杀的主导动力是负性情感。主体受挫后的负性情感——焦虑、悲伤、痛苦、愤怒、分恨、绝望等达到了顶峰,自己已无法控制、无法摆脱,这些负性情感使主体的思维特别狭窄,只能围绕在"死"字左右盘旋,在挫折面前失去了理智,冲动之下采取了自杀行为。冲动性自杀是因某方面的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的歪曲、反感与对分人的报复心理又无法实施绝望自杀意向自杀行为。其中,主体绝望的情绪变化,笼罩了整个大脑,已无理性思维可以战胜这种绝望,只有自杀。
理智性自杀的动力是理性思考。欲自杀者往往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就把自杀的理由想得很充分了,自杀是他选择的理想出路之一。这时欲自杀者非常冷静、安详,较少的冲动情绪支配,也没有对死的恐惧,这时的理智完全占了统治地位。比如:畏罪自杀、羞辱自杀,悔恨自杀、为捍卫人格、真理和主张而自杀等。在理智型自杀的行列中人数最多的是文学家。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是自杀的,他认为:"生活中无论如何都是无可救药的,死亡是所有不幸的至高无上的解救办法。"海明威对死亡因执的观念源于精神上创作性的经历:他亲眼目睹了一位丈夫因不忍倾听妻子分娩的惨叫而开枪自杀;他父亲在自杀更是使他的内心受到极大震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亲身经历,则严重损害了他生存的安全感。这使得海明威的作品中充斥了暴力残杀、鲜血淋漓的意象,以至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只有一个主题——死亡。可见,生活经历的逆境和精神上的创作使海明威理智地选择自杀是不足为奇的。中国文革时期自杀的文人,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文人自杀现象最为密集的时期——未做考证。如老舍、傅雷、邓拓、吴晗、以群、海默、杨朔、翦伯赞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份无言的抗争与控诉,他们以死来成就人格的完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不是人类本体意义上的内在焦约与苦闷,而是渺注的个体在强权压迫下的对心中"道"的最后维护。这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能够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尤其是精神需要胜过一切的文人们,精神更不能被打垮,在强大的政治逆境面前,他们以死护"道"。20世纪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福柯时确认为:写作不是生命的离受,而是牺牲,为了艺术他们将生命贷出。因此,在艺术家那里,自杀是这种价值毁灭理性沦丧的最好的选择。正如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说:"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她把生命与死当做诗来品味。
导致自杀的因素很多,我们把自身因素叫内环境,而把外部因素叫外环境。
首先,内环境是由个体差异决定的。这些个体差异包括气质、性格、情操、信仰、经历、挫折耐受力、文化、种族、心理状态、身体状况等。显面易见、理想、情操、经历、耐受力是重要的。普杀金在爱情受挫后决斗丧生,而***失恋后却去阿尔卑斯山旅游,摆脱痛苦。怀有大理想与抱负而又能正确对待逆境的人不会因处于逆境而绝望,只有弱者或理想至上者才会走自杀道路。从外,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生理状况等也影响受挫者是否自杀。比如,抑郁质的人易自杀,胆汁质的人易轻生,只有相对平衡型的粘液质、多血质自杀者少;瘫痪等疾患者容易自杀,抑郁型性格者及抑郁型精神病者易自杀。
其次,自杀的外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同类对比。自杀往往发生在自认为境遇不及别人的人身上,因失恋而自杀者总认为别人不会有如此大的痛苦;因人际关系挫折而自杀者看到的是别人都比自己人缘好;因不公平感而自杀者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得到的利益多。这就是同类对比导致的个体自杀。相反,与自己境遇相同的同类相比,想自杀的人也许就不会自杀了。同类对比是由于对比的差距而导致自杀者心理不平衡才自杀的。二是同类暗示。与同类对比恰恰相反,同类暗示是同类的自杀行为对他人发生了间接的、含蓄的影响,使其他人也与已自杀产生共同心理,因此,受前者暗示,后者也模仿前者自杀。前面提到的文学爱、艺术家自杀者多数属同类暗示的作用。三是生存威胁。破坏生命生丰的因素即生存威胁,这种因素有社会性和自然性的。饥饿、战争、瘟疫、突然来的敌害等妨碍或中止生命生存的因素向人袭来,反而使人不想去死。这是以人的逆反心理为基础的,生存威胁越大,自杀欲望越低。四是兴奋更迁。新异刺激可抑制人的自杀欲望。一个欲自杀者,闻知近期某地发生了八级地震,或是看到车祸撞死了人,有可能削弱原来的自杀欲望。这实际上是个负诱导作用,即新异刺激引起的兴奋诱导了自杀欲望的抑制。五是社会支持。这是最重要的外环境。所谓"社会支持",包括同事的支持、新友的安慰、领导的关心,来自舞台、银幕、广播、电视中强烈的正情绪的感染等等,都会减轻或消除自样心理。比如,心理咨询线电话"的工作者打个电话,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会得到他开导后而终止自杀动机。相反,一个有自杀动机的人,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亲朋、领导和同事的冷漠与漫不经心、鄙视和视而不见,便会加速自杀行为的实施。此外,自然环境也影响自杀,季节、住所、气候等自然环境都与自杀有关。据有人统计,自杀在春、夏两季为高。
▲▲▲逆境心理产生后的外罚
人们遭到逆境的反应有时是内罚,有时是外罚。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持悲观态度时,即当他已具有一段失败的历史时,多数是针对本人的内罚。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时,多采取外罚的侵犯行为,即侵犯行为针对引起逆境的障碍。所谓外罚,是指个体受挫后产生愤怒情绪而向他人或物发起的侵犯或攻击行为。不是每个人遭到挫折时都会表现出侵犯行为,也不是一个人每次遇到挫折都产生侵儿行为。是否产生侵犯行为,往往依赖于挫折强度的高低、受挫者对挫折情境的理解,以及受挫者的侵犯倾向,如果把挫折看作是无意的、非专断的、正常的或偶然的,他们也就很少采取侵犯行为。但是如果受挫者把这种挫折理解为有意伤害他,就必然会增加他的侵犯性。挫的后外罚的攻击行为有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这两类行为又分为直接攻击,间接攻击、转向攻击。选择哪种攻击方式,取决于受挫者对挫折的感受度、受打击程度、受挫者的个性。
言语攻击就是受挫者对阴碍自己实现目标的人施以谩骂、侮辱人格、造谣中伤或散布流言蜚语、制造伤害性舆论等。言语攻击有时也可以到使人痛苦、发疯、有口难辩、被致于死地的。常言道:"人言可畏""语言是杀人的软刀子",这正是言语攻击者所要产生的效应。言语攻击者之所以有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去认真动脑分析流言的真假,便信口随便地一传十、十传百;又因为人的记忆差错是避免不了的,在信口传谣的同时也掺杂了自己的理解,最后便传得面目全非,无意中帮言误攻击者中伤他人的大忙。言语攻击多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即直接谩骂或间接造谣。
行为攻击就是受挫者直接向阴碍自己目标实现、引起自已挫折的人或其他人及物发起的报复行为。行为攻击分为直接攻击行为和转攻击行为。直接攻击行为是指受挫的攻击行为指向阻碍自己实现的人。比如,某人被人侮辱了人格,自尊的需要受到挫伤而感到委屈,产生了逆境心理,于是在委屈愤怒的情绪支配下向侮辱自己的人大打出手,造成此人重伤,自己也犯了伤害罪。许多犯罪者就是在挫折后以攻击行为向他人或社会报复、发泄而犯罪的。转向攻击行为是指受挫者的攻击行为是指向阻碍自己目标实现者有关的人或物。比如,某人因迟到误工被车间主任扣了奖金,使自己不敢直接向主任发泄,便偷偷地用钉子把主任的自行车所坏或者对主任的儿子下拌子。下面介绍一个转向攻击的例子。一个12岁的上海女孩许某,小时候经常遭到父母的毒打,父母离婚后,她整日在外流浪,父母也不放在心上,在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她不有得到父母的爱,却经常尝到皮鞭抽打的痛苦滋味,这是爱的挫折。这种挫折使一个12岁的女孩采取了虐待一个小男孩的方式转移自己痛苦的情感。某日,她流浪在外,无处可去,在中山公园里无意中看到与大人走散的6岁男孩贝贝正在哭,她便帮她找到了爷爷。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小男孩,于是,又过几日,她把贝贝从家里领走,想让他陪自己玩几天,当贝贝哭着要回家,她求孩子再陪她玩几天,可是当贝贝骂她"骗子"时,她想:我待你这么好,你还骂我,离开我!越想越生气,就像平时父亲打她那样揍起贝贝来。直到贝贝被她打得哭成昏迷不醒,心脏和自主呼吸均已停止时,她才害怕了,拦隹了一辆出租车,到了医院门口停车时,她自己却打开车门飞快地在夜色中逃跑了,小男孩贝贝经过抢救经于苏醒过来。
心理医生分析了小女孩许某的心理,认为她是处于逆境后的转向虐待。像这样虐待别人的孩子,就是把他们自己对父母虐待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别的孩子身上,是对亲身经历的简单模仿和一种情感转移,这也是挫折后的一种典型反应。在第四章"性格与逆境心理的产生"中,我分析了粗暴冲动型性格者多数人从小生活在不幸福家庭或充满矛盾的家庭,所以他们也极易对他人采取的攻击行为,很多情况下是转向攻击。
行为转向攻击,也叫移置攻击,个体受挫后把愤怒情绪发泄到与挫折不相干的人或物上去。常发生于以下三种情况:●当人觉察到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不能攻击时(或摄于对方的权势,或碍于自己的身份,不便直接攻击),便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或物上去,通称"迁怒"。●挫折来源暖昧不清,无明显攻击对象,有时甚至当事者不知为什么要进行攻击。这种情形可能是日常中挫折情绪积累的结果而产生的综合影响,使情绪转入低潮状态,造成所谓"无名烦恼",因而,无端地攻击。●由于个全内的因素(如内分泌失常或某些疾病)造成情绪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找不到明显的对象进行攻击,就将自己闷闷不乐的情绪发泄到与弄虚作假正起因毫不相关的人或物上。转向攻击的对象多是无辜者。
▲▲▲逆境心理产生后的代替行为
当个体行为不能为社会所接受而受挫时,人们往往以另设的目标代替受阴的目标,以的活动方式代替原来的活动方式,以弥补心理挫折的损伤,这种行为称为代替行为。代替行为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做法,它包括升华、同方向目标的转移、补偿。
●外于逆境后的升华。这是指个体改变不被社会所充许和接纳的动机、目标和行为,转向社会所允许和接受的活动。即由原来不合理的目标转向合理的罗高雅的目标。比如,一个人有爱情上处于逆境状况之中,由于自己所爱的人受伦理道德限制(比如表兄妹不能结婚)而不能相爱及结成情侣时,他可能将受逆境的动机转向于写情书、小说、诗歌、绘画、雕刻、塑造等文学作品方面来,借文世作品抒发自己被压抑的真挚情感。再如,服刑中的性犯罪的罪犯,由于入监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喜欢黄色刺激,诸如黄色书刊、淫秽录像等。入狱后无法满足自己这些低级下流的需要,因而产生逆境心理。在监狱干警的引导下,他们转尴学文化、学技术,把需要转向高雅活动,这就是升华。
●逆境后的同方向目标转移。这是受挫者的目标本来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的阴碍而无法实现,个体的坚持原醚正确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寻求新的目标。这种转移有利于受挫淡化自己在逆境中产生的负性情绪,并且在对目标的追求中产生肯定的情感,重新振作。比如,失恋而产行挫折感的人,再寻求新的知音,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草"阿!人际关系的逆境学,此处领导者不赏识,再换个新岗位,一切从头开始,常言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受挫者在寻求新的目标和岗位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接受逆境的教训,反省自己的不足,为实现新的目标做好心理准备。当他的注意力向新的目标转移之时起,就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轻装上阵了,自我感觉也是愉快的。即使追求新目标的过程中再遇逆境,也会比前一次挫折产生的否定情绪少,一直到实现新的目标为止,其主导心境也基本上是以肯定情感为主。这种肯定情感为他实现新目标起推动作用。例如,青年学生高考失利后,不少人心灰意懒、消极抑郁,甚至积郁成疾、精神异常;却有不少人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自学成才。《中国青年报》年初报道安徽省涡阳县的刘玉霞,1983年高考落榜后,回到家乡务农。她发现这里的农民仍沿袭传统的耕种模式,走着低效农业的老路。她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一年后,凭着她的文化知识和钻研精神,她被镇里招聘为科技主任。一年又一年,她坚持不懈地向农民传播科学思想,传授新知识、新技术。辛勤的劳动终于结下的丰硕的成果,她培养和扶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示范户,科学思想和技术终于在家乡古老的土地上所下了根。1995年9月4日,在北京怀柔举办了"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上,她用自己的亲自经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姐妹们介绍了今日中国农农女的成长、困惑和追求。她是典型的逆境后的同向目标转移,她成功了。
●逆境后的补偿。初偿是指个全在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逆境或由于本身的某咱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就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补偿弥补由失败所丧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手残疾的人用脚练习写字,同样可以达到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一个身材矮注、高度近视的人,无法在篮球场上逞强,却可以刻苦攻读、品学兼优,在学业上成为强者。
逆境后的补偿分为正赂被偿和反向补偿。正向补偿就是对自己的失败哉霜些缺陷做有利于社会的或适应社会的补偿,如上例。反向补偿则是逆境后3做不适应社会的或反社会的补偿。例如,某人被人骗去了多年来的他部积蓄,做生意的计划彻底落实,在挫折的痛苦之余,他想到了应该补偿,于是便去骗别人,最终以诈骗罪被判刑。问他为什么骗人,他十分诚恳说:"我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为了补偿我被人家骗的钱和痛苦心理。"这便是反向补偿。再如,许多服刑的罪犯,在犯罪后被判刑入狱,对这一人生最大的挫折,一些人采取了反向补偿,即狱内损失狱外补,刑满释放后回到社会大捞一把,补上服刑期间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损失。这大捞一把的含义,就是偷、骗、抢,或者钻管理不健全的空子,抽以机倒把、搞不法经营等等。当然,也不乏有刑满后靠勤劳合法致富者,这是正向补偿。
▲▲▲处于逆境心理产生后的退化反应
个体遭受逆境后,放弃已经成熟的成人方工而幼稚的、与自己年轻和身份不相称的方式去应付处境的问题,或用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成熟的倒退现象叫退化。例如,成年人受挫后,变得孩子气十足,为区区小事嚎啕大器,或撕哀物或咬手指,又会因听到几句顺心话而破啼为笑,毫无控制能力,极易受暗示,随心所欲,不顾影响。成人的退化行为是长期反复受逆境折磨的结果,当然,也与个体的性格、意志、自我修养、文化水平及社会地位有关,情绪型性格、意志薄弱、自我修养较差、社会地痊较低者在受挫后表现出退化反应。有时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较主志在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也可能在长期反复遭受逆境的折磨后,偶尔表现出倒退行为,例如嚎啕大哭,但事后又为自己的失态而后悔。
退化反应对受挫者的心理上虽有暂时缓解的平稀作用,但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调节心理平衡无济于事。
▲▲▲逆境心理产生后的固执
个体受挫后,一再采取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这种现象就是固执,或叫固着反应。比如,某厂长本来已因保守而使工厂的产品处于带销状态,工人发不出工资,闹得他焦头烂额。但他并不接受逆境的教训,仍然盲目排斥革新,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固步自封,明知是无效的办法,仍一再重复。再如,个别人因做错中受到处分,却仍顽固地坚持自己的错误。
具有固着反应的人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机敏应变的能力,误以为固执是坚定,在变化的情况面前,他仍此刻板的反应出现这自然会错上加错,一挫再挫。这种挫折后的固执是指一味地坚持自己的错误思想、信念、行为和目标,是错误意志顽固的表现,与逆境后的坚强有本质的区别。逆境后的紧强是主体对自己正确的信念、思想、行为和目标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哪怕泰山压顶也不弯腰、坚持到底。这是正确意志坚强的表现。
▲▲▲遭遇逆境
时常被逆境包围,反而越促使其连连出现。而成年人若屡遭逆境,便可能会产生破罐破搪的态度,因执已见。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同样的逆境,又一时难以克服,就可能慢慢失去信心,而形成刻板化的反应方式,一再重得同样而无效的行为。另外,过多、过严的惩罚和指责,也可能导致"固着"行为。
此外,人处于惊慌失措状态时,也会表现出固着行为。例如,有的人看到家里的房子失火了,在那里光拍大腿,就是不知去叫人救火。患有强迫症的病人,则会有一种疾态的固执,没完没了地重复一些单调,机械的动作。
一个固着并不意味着他的内心的平静。在的得遭受逆境后,如果每次受挫,他也会产生茫然的感觉、情绪焦虑不安,生理上出现头昏、心悸、冒冷汁脸色苍白等反应,甚至失去信心,悲观失望,盲目服从或畏缩不前。因此,就该看到,固着实质上是顽而不固,并不是真正不可改变。其特点只是行为呆板无弹性,具有很大的强制性,没能被更适当地行为反应所取代,一旦有了取代的方式,例如人如果有了对付意外情况的经验,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幻想逆境
这是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业应付逆境,借以脱离现实。幻想又称为白日梦或昼梦,即临时脱离现实,在由的自己的想象构成的梦似的情境中寻求满足。幻想偶尔为之并非失常,而且任何人都有幻想,青少年的幻想尤其多。
但是,幻想本身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幻想之后还须面对现实去应付逆境,这才是正确的。如果一味耽于幻想,脱离现实,则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在成为习惯之后,将有碍于对生活的适当。
一个大学生因学习困难考试失败,但可能在幻想中想象自己完成了学业,事业发达,如何受到人们的赞誉、社会的传扬,如何面对鲜花、笑脸、地位、待遇等等愉快情境时的景象;一个人在恋爱中总是不成功,也可以通过幻想,想象许多女子向他求爱,他如何风流潇洒,如何高贵、浪漫而感到愉快和满足。现实中的逆境越是使他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成功越是使他感到愉快和满足(而这又是非常容易达到的),他就越有可能逃避现实而遁向幻想。一旦形成了纪幻想来对付现实中的挫折,希求从幻想中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的习惯,将是十分危险的,并可能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
€€理智性反应
个体在遭受逆境后,若能够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反应对待逆境,称为理智性反应,它也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常见的有:
▲▲▲坚持目标,继续努力
当个体处于逆境之中,通过分析,发现自己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那么即使暂时遭遇了挫折,也应克服各种困难,打出排除障碍的办法,毫不动摇地朝即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原望,达到预定的目标。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经历多次失败后,仍坚持不懈而最终获得成功的。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期间,面对各种诬蔑、攻击和迫害饱尝长期流亡和贫困生活的痛苦,经受种种疾病的折磨,始终没有丝毫的动摇。他说过:"我一直徘徊在坟墓的边缘"。因此,我"必须把我能够工作的每一分钟来完成为之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的家庭的著作。"
▲▲▲降低目标,改变行为
当一种动机经一再尝试仍不能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个体调整目标,变换方式,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目标,或者把原来制订的太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往下调整,改变行为方向,则有可能成功,满足某种需要。如有的青年,多次报考大学未能遂愿,他见障碍难心逾越,就改为报考中专、技校,或是电大、职工大学,"退而求其次",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的重新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也降低和避免了由于目标不当难以达成而可能产生的逆境心理和焦虑情绪。
▲▲▲改换目标,取而代之
这是指在个体确定的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并受到逆境时,可以改变目标,用另一目标来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的内心的忧愁和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例如,著名剧演员信芳,原来演小生,但嗓子有些沙哑,虽经苦练仍难以改进于是他转而演老生。这一行当的改换,使他得以充分地扬长避短,创立起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称为"麒派",成为我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逆境面前,由于原定的追求目标已不可能实现,或是为了用其他活动来转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就会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是进行另外的活动。这也可以获得新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补偿。例如,屈原遭谗言被放逐,他政治上的抱负无法施展,悲愤之下写辞作赋,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
€€个性的变化
个体在处于逆境后,除了直接表现出的反应,即立即出现的后果之外,还有间接的反应,即逆境对人的久远影响。在特定条件下和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逆境,一般都是暂时的,随着具体情境和条件的尽管变,所感受到的紧张状态也就自然消失。但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也会经历连续的逆境,或是遭受特别重大的逆境。由于导致逆境的条件和情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感受到持续的紧张状态。由此产和的紧张和逆境反应,在经常反复的出现后,某些行为反应就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人的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从面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如一些人具有萎靡不振、冷漠无、缺乏主动的特征;而另一睦人则具有攻击性、好嫉妒、精暴凶狠的特征等。
对逆境和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固定下来,就会形成对挫折的不良适应,对受挫者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逆境导致心理行为的表现
日本心理学者成田胜郎等人对些进行了研究,他们归纳出14种由于对逆境的不适应而导致的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它们是:
(1)抑郁性——感情消沉,且持续时间长,对一切都感到无聊、孤独、厌世。
(2)无力性——无精打采,易陷入逆境感之中,学习、工作常干不下去,容易疲劳、失眠、头痛。
(3)过敏性——多疑、嫉妒。硬把周围的动静和自己联系起来。
(4)强迫性——把思想或感情强加于已而无法摆脱,常有种种强迫性的奇特行为。
(5)自我否定性——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信心,反反复复,一事无成,有很觉的自卑感。
(6)内向封闭性——失去与他人交流的热情,十他孤独,没有协商性,处于封闭状态。
(7)粘着性——失去与他人交流的热情,十分孤独,没有协商性,处于封闭状态。
(8)意志薄弱性——做事没有主见和一贯性。怠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9)盲目性——不加思索地行动,极其草率,行为鲁莽。
(10)不安定性——身心不安宁,注意力分散,学习、工作效率很差。做事有头无尾,变化频繁。
(11)情绪易变性——情绪极不稳定,一再出现意外行为。刻薄、自伤、喜怒无常。
(12)自我表现性——自以为是,支配欲强,夸大吹牛,强词夺理。一旦受到轻视或压抑,就放肆地进行反击。
(13)爆发性——常出现过激的态度和行为,动辄耍脾气,激烈地发泄情绪,控制不住自己。
(14)浮躁性——言行轻浮、浅薄,随意恶作剧,对自己的过失没有羞感。
▲▲▲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这14中心理和行为特征,都是逆境的不良适应而形成的个性特征,对身心的发展和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都是不利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吸可能成为犯罪或心理变态的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