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跟清华学子学辩论 第一章 清华辩论是攻心实战

实力也就是辩论能力,要提高辩手的辩论能力,除了要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清华的每一个辩手在辩场上都能发挥得稳定自如,这和他们的心理因素是很有关系的。

€€一 清华辩论心态三要素

谁都希望自己象清华的每一位辩手那样在辩论场上滔滔而言,阐发自己的思想见解,成为一名赢家,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但辩场上的竞争和任何一种竞争一样,靠实力取胜。清华辩认为实力也就是辩论能力,要提高辩手的辩论能力,除了要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一个辩手在辩场上发挥得稳定与否,和他的心理因素是很有关系的。影响辩论能力的心理因素比较多,其中注意力、情绪、意志和气质等影响比较大。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雄辩能力,清华辩论认为以下三个要素不容疏忽:

@@@注意力的集中

凡事都要全心全意,努力去做,否则都不会成功。辩论更不能分心,辩场上辩理的争夺是容不得一位辩手有半点马虎的,如果你三心二意,你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对手在倾刻间搅散。要用心去注意辩场的形势变化,你才能有效地发挥出你的思辨水平。

注意力是心理(意识)对一定客体的指向定位,是以提高感性的、理性的或运动的、静止的或主观的、客观的事物的综合认识为目的的。注意力一旦集中了,心理质素就摆正了;心理质素摆正了,辩理就自然的向你倾斜了。

此外,在辩论中,对方的动作和神态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可以反映出他隐蔽之处的思想感情和思辨状态。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效的洞察出对方的这种细微变化。因此,在辩论中一定要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障碍。

@@@情绪的稳定

清华辩论特别提醒广大朋友注意:

人的心态的稳定,才是最有征服力的稳定。在辩论中,辩论双方的情绪总是在不断变化,如喜、怒、哀、乐、惧等。但一个辩手的心态会不会随着辩论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胜败的关键。我们有不少辩手在参辩之前心态是一个样,但一到临场,被对手发几下难便浮躁起来,于是就会出现语失,口误,先前所准备好的辩词届时一慌神便一古脑儿全部丢光。这种情况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失态现象”。

人之所以会失态,主要原因还是在参辩之前缺乏必胜的自信心,想赢怕输的心理不但不能成为动力,反而还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这样的情绪到场岂能保持稳定的心态?

情绪是人的内心活动的直接折射。心理不稳定必然带来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人们完成外在行为的内在精神因素。倘若情绪不稳定,在有利的情况下它可以组织很有效的思辨,而在不利的情况下它则会毁灭正常的思辨。因而情绪的稳定与否会直接影响辩论的胜败。

在辩论中保持稳定的情绪,是清华辩论保持多场致胜的必要保证。要具有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受挫不馁、取胜不骄的大将风度。只有这样冷静地分析和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辩论能力。

@@@坚强的意志

辩论能否取胜,与辩手在现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是否坚强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在一些持续时间长、难度较大的辩论中,意志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有些外交、贸易谈判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非常规的辩论往往是双方智慧实力相差无几的,在这种情况下,拚的就是意志,或者就是意志的较量,谁意志坚强谁就是雄辩,谁雄辩谁就是胜利者。在辩论中坚强的意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独立性。独立性既表现在言行意志的动机本身上,也表现在采取决策的手段上。独立性是在自信的基础上做到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因偶然的外界因素改变自己的信念、观点和思想,而是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去诠释问题。

第二,果断性。这种意志品质表现在辩论中,是指一个人在判定自己的立场观点是正确的前提下,面对任何一种难对付的对手都有能力及时而毫不动摇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并加以论证。

第三,不懈性。不懈就是指坚持不懈。表现于一个辩手在深思熟虑之后,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坚信不移,并且不屈不挠地为自己的观点答辩,从一而终。

第四,自制力。自制力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指迫使自己控制住对一些容易致使自己情绪失控的事物的感发。在辩论中自制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抑制自己不赞成的情感爆发,如冲动、恐惧、暴怒、失望等,这些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辩论乃至辩词的质量,所以要靠自制力来抑制住自己,不让它们爆发;二是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从大局出发,专心致志地去夺取辩论的胜利。

€€二 清华的雄辩攻心三要素

清华辩手在制定参加辩论决策的时候,总是将攻心战术列为极为重要的战术,称之为上上之策。不是吗?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兵法上“攻心为上”的战略原则来看,攻心必先知心。辩论虽然并非完全是为了是非曲直而辩,但为辩理而辩这一点想必是大家所认同的。是为了宣扬己方的辩理,给予对手的心理活动、理智和意识以一种隐蔽性的悖谬导向,使其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往你所设置的导向深入,乃至不能自拔,最后“夺其心”才算获得全胜。

各种辩论对策,无论是奇正、迂回、进退、利害、攻守等战术战法的运用,都必须以“知其心”为前提,以“引其心”为步骤,以“夺其心”为目的。所谓“知己知彼”,作为辩论的原则,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主要表现在:

@@@分析观点的对立面

要做到攻心为上,必须先分析双方立场的真正对立面之所在。也就是说,辩手不仅深信自己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某种科学性,同时还应深入、具体、全面地了解对手与己方观点相互对立的要害之处。对自己的观点认识肤浅,当然谈不上立论攻心;对对方的观点一知半解,更无从批驳。辩论是两种对立观点的激烈交锋。经心理学家研究,在争辩的情境下,从定义上在双方观点的比较中分析、阐述,对人们的心理定势所起的作用,要比单方面的立论或驳论大得多。

@@@知己知彼是前提

“百战百胜”的前提是知己知彼,而知己知彼则是攻心的前提。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如果双方辩手互不了解对方的观点,辩论就很可能会造成混乱,甚至成为毫无意义的口舌之快。

印度哲学家有鉴于此,曾经为辩论攻心拟定了以下的法则:任何要取得辩论攻心而致胜的人,在试图攻入对手之心之前,都必须有能力陈述对手的命题,并且只有在证明他已经正确地理解了对手的命题以后,才能根据自己的命题进行辩论。在取得对立面的双方认可以后,才能进行攻心驳论。这一法则是“知己知彼”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辩论质量的好办法之一。

@@@“三合”要素

进行辩论对策的制定过程是人脑的逻辑思维过程,是思辨活动的产生。这种由辩论动机推动思维而制定的对策,都是主观动机针对辩论对手的特殊性,作用于辩论对象的思想意识而构成的。所以,要对对方辩友行攻心之术,其策略必须框定在针对性、合意性和合理性三种要素之中,才能保证实现攻心论战目标。

辩论最完美的效果是使对方形成内化心理的反应,至少也应该是“逆认”反应。所谓逆认,就是心里是赞成你的,只是嘴里不赞成而已。一旦对方对你产生逆认,他的心理对辩论的结局可能连锁出现消极反应。这样,你的攻心战术就算是成功的了。通常情况下,辩手在辩场上的消极反应主要表现于如下两种:

·依从。指内心依从但由于位置性质的压力所致,表面还要和你顽抗到底。这种情况在辩场上是经常能遇到的。比如有的辩手理屈词穷时出现思维混乱,不经意间也会说出服从对方的话。

·逆认。辩手本来对自己由抽签决定的立场观点就是不怀好感的,这就很容易三下五去二就被对方“统战”而致败。更有的辩手由于缺乏自信而有赛前就产生求败心理。因为辩手在辩论场上出现了逆认现象,就使得雄辩者能够最终从这些人身上的弱点之处打开缺口。

€€三 清华辩论是攻心实战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事例生动地加以阐述这一问题,让您一读便知。

@@@替罪羊成了好搭档——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理。

威谦二世是德国的最后一代后代,他有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好吹牛。一次出访英国,他当从声称自己是唯一对英国友善的人,因为有了他,英国才不致被苏俄和法国所糟踏;也是因为有了他,英国才打败了南非的波尔人。

威廉二世的狂言激起了欧洲各国特别是英国人的气愤,人们强烈要求这位皇帝出来认错并澄清事实。

威廉不愿认错,想让大臣布罗当他的替罪羊,他授意布罗,要布罗宣称那些话是他建议皇帝说的。布罗反对道:

“但是,皇上,没有人相信我会让您说那些话。”

“什么?”皇帝一听大为恼火:“你也认为我是一头驴,会犯你所不能犯的错误么?”

“哪里,陛下,微臣没有资格说刚才那些话,陛下在许多方面的成就,臣都是不敢望其项背的。譬如军事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方面,臣听陛下议论过晴雨表,光什么的,而我在这些方面一无所知,但是陛下,臣正好有些历史知识,这些也许对政治有些用途,尤其是外交政策。”

皇帝一听,忘乎所以地说:“老天,我不是常跟你说吗?咱们是最佳搭档,能互补有无的么?我们会永远在一起,我们会的。”

布罗和威廉的论辩之词不多,却颇具匠心,他一方面确切地表明:在历史、政治,尤其是外交政策方面,谁比谁更有知识,谁最有可能去说那些无聊的话,另一方面又使自己从一个待宰的替罪羊转身一变成为皇帝的最佳的搭档。这可谓之奇迹。

奇迹之所以出现了,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布罗在论辩之中巧妙而又得体地满足了皇帝的自尊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固执己见或蛮横;而满足一个人的自尊心,却容易使他变得宽容大度,能够放弃对别人的攻击。在具体论辩中,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辞令:刚才,对方辩友精彩的论述,让本人受益匪浅,不过……这一招既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又暗示了自己的见解比对方“精彩的论述”更加高明,看似谦恭实则是放烟幕。

@@@经不住场面的警察——利用对方的怯阵心理。

作家狄更斯有一次在一段江面上独自钓鱼,冷不丁背后被人拍了一掌,作家回头一看,站在面前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陌生人。

“唉,真倒霉,昨天在这地方,两小时就钓了十五条,今天一条都没钓着。”

“你知道我是谁吗?”陌生人说:“我是这江面上的警察,在这段江面上钓鱼是要罚款的。”说着,掏出收据,要罚狄更斯的款。

狄更斯愣了一下,旋即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大作家狄更斯,作家是以虚构故事为职业的。”

一听此话,陌生人转身走了。他认为作家刚才讲的是虚构的。

这里,狄更斯仅用一个回合便击败了对方。其实,警察本可以这样说:

“我刚才说了,凡是钓鱼的都应罚款,而不管你钓了多少,你今天在这钓鱼,这可不是虚构的。”

遗憾的是,这句话没有说出来。可见,在辩论的场合,适当显示自己的某种优势,给对方心理造成某种压力,可使其怯场而退。

@@@铁嘴老太为何认输——弱化对方的逆反心理。

按有关部门的规定,在某剧场门口不许卖瓜子,花生之类的小食品,怕的是影响环境。独有一位老太太可以例外。用剧场管理员的话说:“这老太太年岁大,嘴皮尖,人有叫他铁嘴,不好对付,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某日,市里检查卫生,管理员小王让老太太回避一下:

“老太太,快把摊子挪走,今天这里不许卖了。”

“往常许卖,今天不准了,难道世道变了?”

“世道没变,检查团来了。”

“检查团来了就不许卖了,检查团来了还不许吃饭呢?”

“检查团来了,地皮不干净要罚款的!”小王加重语气道。

“地皮脏了罚款,他肥肉吃多了拉稀,还是罚卖肉的款么?”

小王悻悻地败下阵来。

这时,旁边一位看管自行车的老师傅走过来说:

“老嫂子,你没早没黑地干、挣几个钱挺不容易的,要是检查团的人来了,真罚你的款,你还能打场官司不成?检查团不会天天来,饭可得天天吃的。”

老太太一听说“还是老姜辣,我走,我走。”

道理都一样,为什么效果不同呢?

关键二者的说话方式不同,小王说话简单,以公事压人往往令人产生逆反心理;而老师傅的话却是几分利害,几分情理在一块,淡化了老太太的逆反心理,达到了劝人的目的。

常言说:“有理不在声高”,论辩中不要给人一种得理不饶人的感觉,否则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使他不愿放弃错误而与人强词夺理,同时要把道理讲深,讲透,不能口号似的重复几句理由,而不作一些必要的交待。

@@@穷秀才死里逃生——平衡对方的挫折心理。

人们在遭受挫折或受到某种委屈常常产生一种反常心理,或斤斤计较,不近人情,或缺乏热情,萎糜不振;或忽冷忽热,捉摸不定。心理学家称之为挫折心理。

清朝有位名将,叫年羹尧,某次出师不利,溃败途中杀死了几个与之遭遇的无辜百姓,此后又碰到一位进京赴考的穷秀才,正要举刀砍杀时,见是一白面书生,便怒问道:

“大胆书生,竟敢挡我大将军之道,你说,我是杀你,还是不杀。”

书生坦然答道:“杀与不杀,只在将军一举,小人不敢断言,但或许将军不会杀我。”

“要是我偏偏要杀你呢?”

“杀我,不失将之威。”

“不杀你呢?”

“不杀,不失将军之德。”

年羹尧听之,不但未杀,还叫部下送些银两给书生作盘缠。

书生死里逃生的诀窍何在呢?就在于他牢牢把握了年羹尧的挫折心理,使这位威风丧扫地,道德丧尽的将军,无论是“杀”,还是“不杀”都保住了“威”与“德”,从而使他的挫折心理获得了平衡。

@@@原告丑态毕露——揭穿对方的狡赖心理

论辩中存有狡赖心理的人一般处于防守状态,但狡赖者一般都精神紧张,心灵空虚,在防守中常常顾此失彼,甚至不打自招。

某位原告,有鼻子有眼地指控被告将其右臂打伤,使得右臂至今不能举到胸前。法庭开庭后,被告律师问原告:

“你是被他打伤,使得右臂至今不便举到胸前吗?”

“是的,不信你看!”说完,艰难痛苦地抬了一下右臂。

“那么在你被打伤之前,右臂能举到什么地方?”律师突然发问。

“能举到这儿。”被告人不加思索地迅速将右臂举过头顶。

旁听者顿时哄堂大笑。

以上的几种心理是清华辩手们在辩论中经常存在的,事实上,真正开始论辩时,对手心理是不固定的,要学会根据时局变化作出适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