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世中的各方面大有感慨可言,也可称之为——心得。如果一个人真能对生活、情感、生命,等东西有恰到好处的领悟,相信带给他的将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1.领悟本身
常想去悟出真理,却反而为了这种执着而迷惑,困扰。因此,只要恢复直率之心,平常之心,彻底的顺从自然,道理就随手可得了。
从前,有位樵夫生性愚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不经意地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动物。于是,他上前问:“你到底是谁?”
那动物开口说:“我叫‘领悟’。”
樵夫心想:我现在就是缺少‘领悟’啊!把它捉回去算了!
这时,“领悟”就说:“你现在想捉我吗?”
樵夫吓了一跳:我心里想的事它都知道!那么,我不妨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模样,趁它不注意时赶紧捉住它!
结果,“领悟”又对他说:“你现在又想假装成不在意的模样来骗我,等我不注意时,将我捉住。”
樵夫的心事都被“领悟”看穿,所以就很生气:真是可恶!为什么它都能知道我在想什么呢?
谁知,这种想法马上又被“领悟”发现。
它又开口:“你因为没有捉住我而生气吧!”
于是,樵夫从内心检讨:我心中所想的事,好像反应在镜子里一般,完全被“领悟”看穿。我应该把它忘记,专心砍柴。
樵夫想到这里,就挥起斧头,用心地砍柴。
一不小心,斧头掉下来,却意外地压在“领悟”上面,“领悟”立刻被樵夫捉住了。
人们不要去强求不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顺其自然。有的人违背规律去办事,就会步步艰难,而有的人顺应规律,就会得心应手,一路坦途。
南朝人江淹,自幼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父亲的书房里读书吟诗,只有饭后才和小伙伴玩一会儿。因此,年长后写出了很精彩的诗文,一时间闻名遐迩;尤其是《恨赋》、《别赋》二篇,更为历代所传诵。当时文坛尊称为“江郎”。
后因才学超群而进宫做了官。经常一边饮酒一边挥笔疾书,几盅酒完,几十份文章拟就,其豪情才气深得上方赏识和喜爱,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但是,随着官位日高,声名日盛,而自满自足,致使青年时期的文思和才华大大减退了。人们惋惜道:“江郎才尽。”
惋惜之情、警醒之意,也只有借江淹自己的《别赋》里的名句才能表达: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循……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如亨利·福特所言:“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已进入老年,无论其在二十岁还是八十岁。坚持学习的人则能永葆青春。”另外应懂得从事情本身去悟知也是不错的。让我们看以下故事。
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贪心人走不回来,是因为贪。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人,他们不贪,可是也走不回来。
有一次,我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他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我遵从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他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他说,“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把挫刀,挫刀拿来了,他又发现挫刀没有把柄。为了给挫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园边上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我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扣家有一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当然了,那幅画,我还是连一个钉子把它钉在墙上,下午再见到他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架一台笨重的电锯。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种走不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更前面一件事。他们逆流而上,寻根探底,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起初,个别的人也许知道,然而一旦忙开了,还真的不知忙什么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过一个时期,或每走一段路程,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身后,看看在太阳落山之前是否还能回去。或干脆停下来,沉思片刻,问一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去干什么?这样或许可以活得简洁些,也不至于走得太远,失去现在,失掉自我。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筹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2.感知人生
良好的人生镜界确已至高,当一个人的事业,品行,心境都达到良好时,谁说那人生不够优秀。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集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惟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卜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遇到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这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要想事业的成功,似乎仍需更多,如心境,品行等。
塔彼温先生是当时伦敦做工最精细的机械师。如果一座时钟上刻上了他的名宇,那就是质量优异、走时准确的标志。
有一次,一位顾客拿了一块刻了他名字的坏表找他维修,表上虽然刻了他的名字,但实际上却是冒牌货。塔彼温二话不说,拿起锤子把表砸了个粉碎。看着顾客目瞪口呆,他拿出一块自己制作的手表递给他,说道:“先生,这才是我的产品。”
“给我一柄最好的锤子,要那种你做得最好的,”在纽约州的一个小村庄,一个木匠对铁匠说,“我们有六个人来这里干活,我把锤子忘在了家里。”
“我能做得出最好的锤子的。”铁匠问,“你会出那么高的价钱吗?”
“会的,”木匠说,“我太需要一柄好锤子了。”
铁匠最后交给他的,确实是很好的一柄锤子,也许多年来没有哪柄锤子比这柄更好。锤子的孔比一般的锤子要长,锤柄可以深楔入孔里,这样,在使用的时候锤头就不会脱柄飞出去。木匠对这项改进赞不绝口,不住地向同伴炫耀他的新工具。第二天,他的那些同伴都跑到铁匠捕,每个人都要定制一柄一模一样的锤子。这些锤子定做好以后,又让他们的包工头看见了。于是,包工头也来给自己定了两件,而且要求比前面定制的都好。“这我做不到。”铁匠说,“每次我做什么都是尽可能把它做好,我不会在意主顾是谁。”
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要让自己留下什么遗憾,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不要干自己认为不合适的事情,如果是该做的,就应该迅速地把它做完;如果不恰当,干脆就不要做。掌握好‘不要开错窗’固然是不错的。而人生处世还有人对利欲看的太重,以至事业难以通达。
美籍华人、著名心理学家李恕信在《潇洒的母亲》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
一个夏日下午,物理学家卡普拉在海边突然看到身边周围一切像是“一个宇宙舞蹈”。他说:“我‘看到’能量像飞瀑一般从外太空倾注而下,粒子以有韵律的波动而生生灭灭。我‘看到’元素的原子和我肉体的原子参加了这一场宇宙能的舞蹈。”
这种超然感受并不常有,但是和我们耳闻目睹的经验同样的自然。其来源很多,来自祈祷、诗歌与结识英雄人物;来自幸福与悲哀;来自勇敢与恋爱。它使我们超脱日常生活的繁琐,改变我们的思想与生存的方式;提供一些问题的答案,诸如为什么我们活在世上,一生所为何为。
每件工作,每桩乐事,都含有超然的意味;例如,你送孩子上床,她总是慢腾腾的使你不耐烦。她向你望了一眼,那神情好动人,你不得不把她搂在怀里。在那一瞬间,你明白片刻的爱比日常生活一切烦扰都更为重要。在那动人的一望之中你感觉到过去、现在与未来之连绵不断。
超然境界也能经由身体的动作到来。我还是个女孩子的时候,喜欢跑,只是为了从中得到充满活力的快感。我现在还能感觉到几乎像是飞翔的意味,不吃力地随着大地的节奏滑行。这种经验的意义好像就是我们使用自己最大潜力的时候,身心都“敞开”了,能有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了解能力;而且这样做的时候可以看宇宙之深藏的结构。
一个我们喜爱的象征也能引发超然境界:站在点亮了灯烛的圣诞树前,再或是看到本国国旗迎风招展。超然之感也可能由于大自然的特殊之景色而来。看着冬天的月亮在雪地上照出阴影斑斑,或是秋天黄昏看见野鸭南翔,我们全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非我们所能理解,我们几乎可以听到拍着遥远海岸之奇异的涛声。
好多年来我家在新苏格兰半岛的森林中有一个夏令营地。我爱那地方,可是天黑之后营地只剩丈夫和我两人,我有点怕。有一夜我醒来,林间月光筛下碎影在我脸上,我睡不着了。虽然害怕,我还是走出去坐在门廊里,林中有响动,好像很柔和并无恶意。惧念渐消,安谧之感顿生。我想森林并非表面上的那样,树也并不是坚实的,它的枝干中布满浆汁过的脉络。我不明白树的性质,因为我用有限的眼光看,用有限的听觉听。我感到生命内在之美,也不怕黑夜和寂寞。
若干年前我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一天,阳光照耀,我乘机旅行。俯视朵朵白云在闪亮的山谷上面展开,点缀成一片光明的尖塔和堡垒之乡。忽然飞机及乘客都从我跟前消逝,我觉得自己走在闪闪发光的云上——不再是个有肉体的人,而是轻飘飘的没有躯体。我独自一人步入宇宙,但不寂寞,因为我觉得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和谐。
一世功名利禄都如过眼之烟云,人如被物欲所牵,就等于被罗网所系,失去了心的自由,你还有什么可追求的?
€€3.领悟于人之妙
好的领悟在于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增加,平时的知识与经验的储蓄,在关键时刻会有惊人的效果和难得的体验。
据说爱因斯坦死后进入天堂,上帝将他安排在一间4个人的房间里。爱因斯坦问第一个人智商是多少,那人回答为160。爱因斯坦喜出望外地说:“好!我正担心来到这里找不到探讨相对论的伙伴呢。”他又问第二个人,那人说他的智商是120。爱因斯坦显然有点失望,叹了口气说:“也好,我们还是能探讨些数学问题的。”他最后问第三个人,那人说他的智商不到80。爱因斯坦皱起了眉头,良久之后说道:“看来我们只能侃侃股市了。”
这则嘲讽股民的笑话虽然有点刻薄,但它却道出了一条听似悖论的真理:股市之中不以学历定贤愚,不以智力分高低,更不以个人的社会背景、角色分上下。上面这则笑话仅是杜撰之作,不足为据,那么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早年在华尔街股市小试牛刀,结果折戟沉沙的佚事则是有真凭实据的。
1929年,丘吉尔的老朋友——美国证券巨头伯纳德·巴鲁克陪他参观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那里紧张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丘吉尔。当时他已年过五旬,但狂傲之心丝毫未减。在他看来,炒股赚钱实在是小菜一碟。他让巴鲁克给他开了一个户头——“老狐狸”丘吉尔要玩股票了。
丘吉尔的头一笔交易很快就被套住了,这叫他很丢面了。他又瞄准了另一只很有希望的英国股票,心想这家伙的老底我都清楚,准能大胜。但股价偏偏不听他的指挥,一路下跌。他又被套住了。
如此折腾了一天,丘吉尔做了一笔又一笔交易,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泥潭。下午收市钟响,丘吉尔惊呆了,他已经资不抵债要破产了。正在他绝望之时,巴鲁克递给他一本账簿,上面记录着另一个温斯顿·丘吉尔的“辉煌战绩”。原来,巴鲁克早就料到像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其聪明睿智在股市之中未必有用武之地,加之初涉股市,很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他提前为丘吉尔准备好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吩咐手下用丘吉尔的名字开了另一个账户,丘吉尔买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卖什么;丘吉尔卖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买什么。
丘吉尔一直对这段耻辱的经历守口如瓶,而巴鲁克则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详细地记述了这桩趣事。
隔行如隔山。一个领域中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处处能行,初来乍到,学费是免不了的,股市更是如此,踏踏实实地做自己本份的事吧。而某些人却能处处积累从事,便会有出人意料的成功。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纯属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个种必然?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情,谁都知道该怎样做,问题在于谁能坚持做下去。往往一些好像不起眼的小事会产生让人吃惊的效应。
有个学生是校足球队队员,对这个作业特别感到为难。他强烈地感到了爱,但是却很难表达出来。他下了好多次决心才鼓起勇气走进卧室,把他父亲从椅子上拉起来,热烈地拥抱他,对他说:“我爱你,爸爸。”然后吻了他。他父亲热泪盈眶,哺哺地说:“我知道,我也爱你呀,孩子。”他父亲第二天早晨来找我,说是他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爱的学习的另一次作业是与人分享我们的什么东西而不指望回报。学生们有的去帮助残疾儿童,有的去帮助贫民区的乞丐,还有许多人自愿到想自杀的人使用的热线电话上工作,希望在发生不测之前发现那些好心人儿。
我和我的一个学生乔一块到离美国海关不远的一家小型疗养院去。那儿,不少老人穿着旧棉袍,整天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乔向四周看了看,问我:“我该做些什么?”我说:“看见那儿那位老太太了么?过去向她问好。”
他走过去:“呢,您好。”
她疑惑地看了他一会儿,才问:“你是我的亲戚吗?”
“不是。”
“好!坐下吧,年轻人。”
啊,她告诉他多少事情啊!这位老妇人对爱、对痛苦懂得那么多,甚至还包括她与之取得某种契约的死亡。但是从来没人想听——乔是头一个听她讲的。从那以后,乔每周一次去看望她。这一天就渐渐被人称作“乔的日子”。乔一来,所有的老人们都会聚拢过来。
不久,这位老妇人就让她女儿给自己拿来一件时兴的晨衣。乔再来的时候,发现她坐在床上,穿着漂亮的缎子晨衣,梳着时髦的发式。她有好多年没梳过头了:如果没人真正看见你的话,有什么必要梳头呢?这几天,病房里的其他老人也开始为了乔的到来而梳妆。
我开始讲爱的学习这门课程的那些时日,是我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岁月。在努力为别人打开通向爱的大门的同时,我发现门也为自己敞开了。
那一次,我在亚利桑那餐馆用一把油污的匙子吃饭。当我点猪排时,有人说:“你疯子,没人在这种地方吃猪排。”但是我吃了,而且发现排骨做得极好。
我对女招待说:我想见见你们的厨师。
我们来到后面厨房里,他就在那儿,是一个满头大汗的大块头男人。“怎么了?”他问道。
“没什么,我刚才吃的那些猪排做得好极了。”
他那样盯着我,就仿佛我精神失常似的。显然他难得听见人们夸奖他。停了一会儿,他热情地说:“您再吃点吧!”
这不美吗?这就是爱的内容之一:与他人共乐。
另一个爱的秘诀是懂得你是个特别的人,懂得全世界只有一个你。如果我有一根魔杖,有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望,我就会在所有人的头上挥舞魔杖,让每一个人说并且相信:“我爱我,爱这个时候的我、这个样子的我。爱现在的我,爱将来的我。我是伟大的。”
对爱的追求使我的生活出现了奇迹。
€€4.巧用妙处
在生活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实施互异的技法。既会很顺利的处理好某事,其中还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早年有件丢马找马的轶事。
有一天,华盛顿的一匹马被人偷走了。华盛顿同一位警察一起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索讨,但那人拒绝归还,一口咬定说:“这就是我自己的马。”
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那个偷马人说:“如果这马真是你的,那么,请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偷马人犹豫地说:“右眼。”
华盛顿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偷马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是错了。”警官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
巧用人们的心理定势,可以妙趣横生,事半功倍。但妙用技法轻松解决问题之例还有很多。
一百多年前,医生们虽然能够进行外科手术,但是死亡率却非常高。十个手术病人之间,一半以上的病人会感染死去,明明手术很成功,但伤口却发红发肿,化脓溃烂,最后痛苦地死去。医生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怎么防止感染。
英国医生李斯特是一个很出色的外科医生,虽然他的外科技术很高超,但也无法防止病人手术后的感染,经常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苦恼的李斯特一直在积极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其它外科医生不同的是,他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外科手术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
有一次,李斯特看到法国出版的一本生物学杂志,里面有一篇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探讨生命起源的论文。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生命不是无中生有,是空气中的生命孢子进人入的结果;有机物的腐败和发酵也是微生物进入的结果。
这篇文章表面看起来与李斯特的外科手术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李斯特却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想:病人伤口的感染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的腐败现象吗?这个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肯定影响着外科手术。
根据这种思想,李斯特在手术之前严格地洗手,将手术器械严格地煮沸,在伤口上用煮沸过的纱布包扎,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感染伤口。后来他又寻找到一种杀灭细菌的药剂。运用这些办法以后的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就这样,李斯特从一篇表面上看来似乎毫不相关的文章中受到启发,从而创立了消毒外科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往往会给整个人类生活带来全新的气象。问题在于不能尽快地注意到这些突破,并将之与自己的领域联系起来。并动用脑袋,把握时机,恰到好处,问题便迎刃而解。
1779年春,不满10岁的拿破仑来到法国东部布里内的少年军官学校上学。虽然他也是贵族,但他的同学看不起他这个来自科西嘉的穷孩子,嘲讽他那牵强附会的贵族身份,取笑他的带着乡土味道的口音,甚至嘲笑他的姓氏。少年拿破仑对于那些纨绔子弟的欺侮,早就心怀不满,盘算着非进行报复不可。他想,科西嘉人是不能甘受欺侮的,否则就算不得男子汉。后来,当同学们拦住他大叫“乡巴佬”时,他总是怒目而视,使劲地往前冲。他发现,只要自己无所畏惧,不顾一切地闯过去,那些高个子大同学,并不敢贸然碰他。于是他得到启示:那些经常围着他取笑的人,无非欺他年幼个子小,如果动用武力,用科西嘉人的方式教训某个挑拨者,看来是可以出口气的,而且,别人也不敢对他怎样。他打定主意后,心里老是嘀咕着:在什么时候动手呢?一定要选个对方人员不多的机会,而且要拣个好场地,以便自己能溜跑,不被人抓住。找哪个对象好呢?当然要找个体面人物,欺侮他最多的人,狠狠揍他一顿以后,可以吓住其他的小喽罗。为此,小拿破仑一直等待着。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午饭后,他在校园里散步。几个同学迎面而来,他们人不多,其中正有一个平日最爱摆架子的同学,是一个有名望人物的外甥。拿破仑暗自高兴。果然,那个小贵族仗着他个子比拿破仑高出一点,叉开两脚挡住了去路。他斜着两眼,打着口哨,神气活现他喊道:“乡巴佬,说几句科西嘉话我们听听。”旁边有人帮腔说:“要不,学个狗叫也行。”接着,他们哄笑起来。小拿破仑站了一会,装着想从旁边绕过去的样子。那家伙不肯罢休,马上横移脚步并伸手阻拦。就在这个时候,拿破仑猛然侧转身子,呼地一声,左手抓住对方的领口,右手握紧拳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对准这贵族崽子的小肚子,尽自己的臂力猛击一拳。只听得“啊哟”一声,那同学双手捂着肚子,往地下一蹲,站不起来了。拿破仑一不做,二不休,接着挥起拳头猛揍,连打带踢,狠狠整治了他一顿。直打得那小贵族缩成一团,趴在地下叫唤,最后连连求饶,拿破仑才终于罢手。
拿破仑虽因犯打人之过被罚禁闭,但从此再也不受欺侮。拿破仑发现:在他狠揍那个同学时,其同伴们并没敢动手,被他的盛怒吓呆了。这次经历使拿破仑体会到:对付那种松散的联盟,集中力量打它的头头,其他喽罗就不攻自破。
在以后的时间里,拿破仑把这一方法推而广之,面对敌人,总是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并且一再地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