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英雄,能够在危难之际救人于水火,这是男孩子的天性,但这种天性也需要培养。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只有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够接受挑战,不怕艰难困苦,不畏强暴,始终抱着开拓进取、战胜困难的决心,才会在未来道路上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让孩子释放勇敢的天性
孩子是弱者,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着一种令人吃惊的“勇敢”。要让孩子把这种天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并加以引导,就会让孩子的性格勇敢起来,坚定起来。
1.不断尝试、勇于冒险
父母们经常以成人的眼光与标准衡量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达到其成就水准,在不经意中,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与尝试错误的勇气。例如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剥夺小孩玩沙的权利与机会;因为怕危险而禁止孩子玩一些具有冒险性的体育活动。
诸如此类事情,父母不断地扼杀与限制,将使小孩好奇与尝试的心理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将是被动与缺乏信心。其实,只要在安全的状况下,父母应摒除成人的标准,敞开心胸让孩子尝试、摸索,满足其好奇心,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满足其探索求知的需求,更可以透过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1)独立决定;承担后果
父母应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一独立完整个体的事实。大人们应尊重孩子的意见与选择,通过作各种决定的过程中,训练其表达思考与思想的能力。
凡事由自己做主,能独立思考与判断,而不是被动听话而毫无主见,凡事要求大人为他做决定。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由孩子自己承担自己所作决定的后果。例如:孩子选择晚睡,必须自行承担明天因晚起床而迟到的后果;孩子选择买心爱的玩具,必须承担付出零用钱的后果。
(2)提出策略;相互商量
训练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能力,并提出因应的策略。父母可以耐心在旁提示、指点,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或批评他想出来的办法不好。
过度的批评,容易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试着旁敲侧击,彼此共同商量一些方案与策略的优缺点。如此,慢慢的可消除其依赖,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孩子依据分析的结果,下最后的决定。
(3)不断鼓励;赞赏有加
适度给予孩子赞赏及奖励,对于其行为有正面的意义。鼓励是最佳的惩罚,积极与建设性的批评,其效果远胜于消极或无意义的漫骂或指责。例如:孩子,你这次表现得很好,如果能再努力会更好;嗯,很不错,我知道你会更好;你的房间整理得很好,如果能顺手把桌子擦一下会更好哦!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喜欢学习;或是天生就厌恶学习。但是不可讳言的,孩子厌恶学习常是后天造成的,例如:父母过高的标准与不当的期望,教师不当的管教与策略等。如果能去除这些有碍学习的不良因素,谁说学校不能成为孩子的快乐天堂呢?
(4)怎样回答孩子的疑问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好奇心也在增长。他们向父母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追根问底,不一而足。从“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到“人为什么要吃饭”,问题所涉及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常使知识称不上渊博的父母应接不暇,甚至感到为难。应该怎样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3.4岁到6.7岁的孩子,正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望最强烈和智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正确地对待孩子提问,对提高孩子的智慧,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很有益处。反之,如果父母粗暴地阻止孩子的“啰嗦”,就等于亲手掐去孩子智慧的萌芽。
因此,父母首先要珍惜孩子的可贵的好奇心、求知欲,尽自己所知地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如:孩子问:“人为什么要吃饭?”那么你就可以说,人走路跑步、做事都需要有“劲儿”,吃了饭,饭在人身体里就会变成“体力”,如果不吃饭就没法做任何事,如此等等。
其二,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敷衍了事,特别不宜用神、怪等不科学的内容灌注给孩子。孩子不能分辨真伪,往往信以为真,当他们一旦得知问题的真正答案,就会感到受欺骗,或许因此不再信任父母。
其三,当孩子提出某个看来很荒唐的问题时,他们是认真的,并非故意与父母寻开心。如果父母的态度冷淡或打击讽刺,那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再也不愿向父母请教了。
其四,当遇到使父母也语塞的问题时,或者难于向孩子解答,或者解答后孩子仍不理解时,应该明确告诉孩子:“你等一等,我查查书。”这样做,并不会损害父母们的尊严,如果父母遵守诺言,在查书后又给予明确的解答,更能提高父母的威信。
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当中,也能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一举两得,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2.幼儿性别与“勇敢”的关系
通过观察幼儿(大中小各一个班)跨越障碍物时的态度和表现,对幼儿性格特征中“勇敢”特征的差异与性别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i)勇敢这种性格特征在幼儿期存在个性差异,但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那种认为女孩天生怯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男女角色化是影响幼儿勇敢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教师对女孩的“安分”教育是造成一些女孩不勇敢以至于在后来生活中形成懦弱、胆小性格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长、教师不要过早进行角色化教育,建议在第二性征出现以前,不要有意识地强化儿童的性别意识。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的评价应真正做到男女平等,一视同仁。
(3))儿童的身体素质是儿童具有勇敢特征的物质基础,尽量多地掌握各种生活知识和技能,是幼儿形成勇敢特征的心理基础。所以,家长、教师应特别注意幼儿的身体健康,增强幼儿体魄,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丰富幼儿的知识,训练幼儿的各种生活技能,使幼儿做好应付各种困难和危险的心理准备,逐渐形成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优良品质。
3.怎样培养男孩的刚强性格
培养男孩子勇敢刚强的性格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孩子出生后要按照性别穿戴衣服,剪不同的发式。孩子稍大后,家长要买符合男孩子特点的玩具,如小足球、玩具汽车、玩具刀枪等,以及指导孩子参加符合男孩子的游戏和活动。
家长还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尤其是母亲更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多数女性在见到突然窜出的老鼠或听到突发的音响等,会失声惊叫,孩子见到此景,也会吓得魂不附体。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应注意鼓励男孩子勇敢刚毅的表现,爱护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男孩子喜欢登梯爬高,家长此时不要大声吓唬孩子:“掉下来就没命了!”这样会使孩子的胆量越来越小。家长应该赞赏孩子的勇敢精神,同时要给孩子讲清只有在大人的保护下才能爬高的道理。这样既保护了男孩子活泼好动的气质,又使孩子增加了安全意识。
在培养男孩子勇敢刚强的性格时,要避免出现把刚强变为粗暴,把“男子汉”气质理解为男尊女卑意识的错误观念。
二、让孩子永离胆怯
孩子终归是孩子,胆怯与胆小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做父母的一定要及时鼓励与引导,让孩子成为“胆大”的人。
1.善待胆怯的孩子
胆怯俗称胆儿小,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在成人中也很常见,只是成人更善于掩饰罢了。胆怯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它能够促使人类警醒,而重新审视某种问题或现象,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切不可认为没有丝毫的胆怯就是完美的个性。
不少父母在谈到孩子胆怯时,常常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将来怎么闯天下,忧虑孩子难诉委屈,将来可能不会保护自己,怀疑孩子一时的退缩会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虽然做父母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家长需要的是把孩子当成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他们。孩子声低并不一定代表胆怯自卑,声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否则,何以解释孩子一时的腼腆、害羞呢?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孩子真的在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真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因为“贴标签”无济于事。做父母的更不能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惟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走出胆怯。
胆怯的孩子,在家或幼儿园易受到外界的忽视或歧视,孩子会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头大声说话,以致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耐地告诉孩子:“没关系,有我们帮助你,你会好起来的。”孩子会从家长的话中感受到关爱和信任,这对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而耐心地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忌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会益于孩子成长。
我们要消除孩子的胆怯,需多鼓励孩子。开始,孩子只要有一些进步,哪怕声音不如家长期望的那么大,都要给予热情和真诚的鼓励,孩子在我们的反复鼓励中,产生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增强了大声讲话的信心,有助于消除讲话时的紧张感。
多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帮助也很重要。请老师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胆子小的孩子在群体中易被忽视,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尽量争取老师的帮助就非常必要。
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可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如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大自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高声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询问超市中物品摆放何处;外出旅游时询问坐车路线、问路等。
不要为孩子一时的胆怯而大加批评,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胆怯心理。儿童的情绪易波动,高兴时高声说笑,生气时低声怯怯,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必要时给孩子低声说话或保持沉默的权力。
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天下没有引导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教育。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克服胆怯行为。我们不必事事抢在孩子前面,不必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负责的范围。我们不妨表现得很无助、很衰弱,非常需要孩子的照顾,逐渐让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把责任的接力棒传到孩子的手中。有责任心的人能自觉克服胆怯行为。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孩子照顾弱小或年幼的孩子时他会很感兴趣,完全忘记了胆怯。有的女孩子胆怯,可一旦成为母亲,要肩负保护、照顾孩子的责任时,胆怯一扫而光。这不正说明责任可以战胜胆怯吗?
引发孩子的创意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能、智能、社交、情绪和语言的发展上,却忽略了启发创作力的重要性。如果你想孩子有无限创意,丰富想像力,除了买玩具给孩子玩外,亦可以利用日常家居用品化腐朽为神奇,给孩子一个发挥创作力的天地。
1-2岁的孩子活像探险家,喜欢探索和尝试,所以通过父(母)子游戏能帮助孩子发掘更多新事物:
讲故事:
父母选择丰富图画的故事书,让孩子坐在父母的膝上听,讲的时候可加上声音、动作,藉此引起孩子想象力。
假装游戏:
当孩子将玩具视作有生命时,父母可加入游戏内,如回应孩子的玩具说“你好”
玩水:
水对孩子来说是抒发性的游戏,在利用不同工具去装水、玩水时,可增加孩子对不同物件的认识。
玩沙:
在暖和的日子,带小孩到沙滩堆砌不同形状的沙堆,是发挥自由创作的极佳时间。
2-3岁的孩子富想像力,妈妈只要利用家居用品稍加启发,就能让孩子发挥无穷的创意,是既经济又实惠的方法。
剃须膏变白雪
道具:剃须膏(由于剃须膏不易溶,而且质料软绵绵,是最佳的道具,但切忌不让小孩吞食)
方法:把大量剃须膏挤出,让孩子随意搓捏,引发无穷的想象。
作用:增加触觉感受及让孩子联想出各种有关白色的物件如雪糕、小绵羊及白云等。
印手掌
道具:彩色颜料+画纸
方法:可将七彩缤纷的颜料涂在手掌上,再随意印在画纸,让孩子自由创作喜爱的图画。
作用:透过印大小不同的手掌,让孩子看到手掌大小的不同。
搓面粉
道具:面粉+盐+水+食色水(食色水可在各大型超级市场购买)
方法:将各一半分量的面粉和盐倒入加水,再加少许的食色水,然后搓成面团即可让孩子当泥胶搓出喜爱的动物。
作用:透过孩子参与制作过程可增加乐趣。
讲故事
道具:故事书
方法: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妈妈可利用手偶再配合不同的表情、声音和动作来讲故事。
作用:让孩子能天马行空地幻想故事的角色和加强模仿能力。
砌积木
道具:积木
方法:让孩子随意去砌桥、建屋、隧道,设计自己喜爱的城市和模型。
作用:促进孩子的思考、精神和小肌肉的发展。
专家意见
父母应参与亲子游戏,但亦要留足够的空间给孩子创作。正确的方法可让孩子自己去玩,如果见到他玩得很认真、投入,就千万不要插手(即使他的玩法与你不同)。但当孩子到达极限,就可给他提示,鼓励再作尝试。
自由的天地
玩游戏是小朋友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意愿,加上在游戏的世界中是没有对与错之分,故能让孩子随意去想像、去尝试,父母亦应持以下的态度:
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能鼓励孩子有探索的勇气。了解孩子真正的意愿,不要多加阻止,让他全情投入快乐的游戏中。善用赞美的说话,胜於物质上的鼓励,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太严厉的管制容易造成孩子自我规限,失去创作空间。不要著重选择具教育意义的游戏,以免减少孩子发挥联想力的机会。不要在孩子玩得最热衷时打断他,可先给他心理准备。
2.独生女太胆小怎么办
有的家长会遇到独生女胆子太小的问题,不知怎么办,请参照下面的例子来做:
问:我们的楠楠今年5岁了。3岁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孩子胆子较小,这可能与我们常常在她哭时,用老虎、狗熊等吓唬她有关系。我们注意这一点以后,就不敢这样吓唬她了,可不知怎的,这孩子胆子还是越来越小,还不如小的时候,现在自己连厨房,厕所都不敢去。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确实经常有年轻的父母来问,孩子胆小怎么办?看得出来,他们特别着急。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时孩子最喜欢的吃的、玩的一并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
可事实上,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让孩子胆子变大,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因为家长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他所惧怕的事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又会旧态复萌。
所以科学家们指出,当孩子们表现出害怕时,让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回避后又给他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这实际上是强化了他的恐惧心理。因为他表现出恐惧,尤其是回避恐惧给他带来了好处,所以,他的胆子越来越小。
我们许多家长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乖乖,别怕,有妈妈呢!”,“我给你找点好吃的。”这恐怕是很多做母亲的口头语。长此下去,孩子的胆子没有变大,倒会影响到以后孩子性格的发展。男孩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导致行为异常。
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进行帮助呢?
首先,要让孩子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适当的安慰。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听的有关“鬼怪”故事,或是电视节目中的恐怖情节引起的。所以家长平时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应有所选择,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关凶杀,惊险等节目,以免孩子做恶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家长平时也要有意识地从正面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锻炼自己胆量和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时,做家长的不必过分关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识忽视他的这种情绪。可以让孩子去试着摸一摸他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摸一摸,恐惧心理会自然消失。
比如,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厨房或者厕所,家长就可以训练他单独去干点什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杯子拿来,我急等用。”一般胆小的孩子听到让他去厨房,就会有些犹豫,如果家长说些“别怕,哪儿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话,或者见孩子有些犹豫就干脆大声斥责“胆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让他觉得干这件事很发怵。
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用很平淡的语气对孩子说:“我要蓝色的那个杯子”或者“请你帮我把两个杯子全拿来,我等着倒水呢。”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让他干的事情上,“拿几个,什么颜色的”而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怎么样。
当孩子回来后,家长应给予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增加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当孩子主动表现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胆大的行为时,家长更该及时鼓励,这样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孩子的胆小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有一点家长要注意,改正孩子胆小的毛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试着来。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大声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废物”,“胆小鬼”,结果孩子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会更觉得自己不行,什么都不敢做,哪儿都不敢去,胆子会愈发变小。由于得不到外部环境的帮助,还会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多想些办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使孩子的潜意识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孩子易于接受、且效果比较好。
家长也不要采取强迫或压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己经表示自己害怕做什么,家长为了所谓的“锻炼”,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会哭闹不休,心里惊恐不安,根本不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勉强为之,也达不到效果的。
孩子胆小,有恐惧心理,不仅会在生理上受到影响,造成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乱心律不齐等,而且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严加预防。
心理遗传学是遗传学中发展最慢的,这个学说还没有系统化。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3.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
孩子胆小怕事很正常,但不能过于胆小怕事,遇到这种情况,就看看下面的例子:
老高:“我发现我儿子好象胆子特别小。”
小张:“是象你吧。”
老高:“我是说真的。他到一个黑暗的地方就会害怕得哭起来,就算我和他妈妈在旁边也没有用;看到可爱的小狗小猫就动也不敢动;离开他妈妈也要哇哇乱哭。”
小路:“小孩子大概都这样吧。”
老高:“是女孩子倒也罢了,可一个男孩子要是长大了也这样,不是变成娘娘腔了?”
其实问题并没有老高想的那样严重,小孩子在一些情况下感到害怕、恐惧是很正常的。当然父母还是应该帮帮孩子。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减轻和克服恐惧:
(1)不对孩子的惧怕做出过度的反应。指责、讥讽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过分的同情和关照。则会使他感到确实有可怕的东西存在。表现得若无其事反而可能使孩子情绪平静下来。
(2)教孩子一些放松技巧。比如说说壮胆的话。
(3)在适当的场合下,以适当的方式再现引起孩子惧怕的情景,让孩子知道这种情景并不可怕。
(4)采取一些让孩子感到安全的措施。比如允许睡觉开灯,逐渐调暗,最后息灯睡觉。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注意参考以下几个具体做法:
(1)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内容包括:孩子在学校中一天的学习内容,对老师和同学的看法,对自己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表现的评价,对周围的人、事、物的看法、感想等等。
(2)就以上的各个方面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平等的讨论。听取孩子的意见,并平和地表达家长自已的想法。
(3)创造机会,引导孩子与家长一起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教给孩子有益的知识。
(4)家长应积极参加由孩子倡导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允许孩子有各种“奇异”的想法和行为。
(5)注意抓住每一个看似无意义的小事进行引导,于“无意”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4.怎样教孩子学会勇敢
在众多的独生子女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她)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呢?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i)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来。
5.锻炼孩子的勇气
锻炼孩子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
孩子因着凉而感冒,父母急忙抱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说,孩子需要打针,说这话时医生当然很平静,因为他天天要给无数个病人打针,而孩子的父母却不由皱紧眉头。要打针了,孩子有多可怜,孩子虽第一次听说“打针”这个词,但看到爸爸妈妈一脸紧张,再望一眼忙碌中的医生摆弄针头、药品,心猛地抽紧了,哇哇地哭个不停。医生将注射器摆弄好,只好一针扎中,孩子就在父母不停的关怀呵护声中哭得几乎气绝。其实如果做父母的对打针这一现象很平静,孩子也有可能不以为然,表现出勇敢精神,父母告诉他这并不可怕,在很短时间就可以结束,而且他的身体从此就会康复,孩子是能够更从容地接受这一事实的。
在爬一个小坡时,福特显得胆子很小,他一步一回头,不停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不停地向上爬着。因为爸爸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小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孩子胆量与技巧的一个绝好机会。可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小福特摔下来,又怕他磨破细嫩的小手。母亲一会儿看看孩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他一声,一会儿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些,福特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后来还是由父亲抱上去,没有达到试试爬高的愿望。
本来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如果妈妈不是提心吊胆地在那里显出可怕的样子,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一次孩子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被妈妈善意地破坏了。
孩子有时很反感父母总是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他们期望父母不要总是过分细腻地表现出来那种关心,这样在别的小朋友面前他们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玩,而自己总是被妈妈陪着会很厌烦,认为是妈妈多事,对他不公平。妈妈对他越不放心,孩子越气恼,他的内心木能感到平衡,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不愿妈妈在身边,妈妈越不放心,越是要照顾他、指导他,孩子一生气,说“一点也不好玩,我不玩了。”妈妈却楞在那里不知是怎么回事。
要锻炼孩子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如果自己一遇困难或带有危险的活动就害怕,很容易想象这样的父母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如果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群,会发现这种联系。孩子很胆小的话,他的父母或抚养他的人中必有胆小者。曾经有一个3岁的孩子爬到洗漱台上玩耍,她坐在那里很专心地摆弄妈妈的化妆品,把脸抹得红红绿绿,这时忽然传来阿姨的惊叫:“唉呀!怎么爬得这么高,这会摔坏的。”她的声音里充满惊恐,仿佛这是危险得很的事。如果这样,即使孩子不害怕也会被这样的惊斥吓怕的,原来这位阿姨有恐高症。
有时父母仅仅是为孩子的安危担忧,为防止万一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父母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6.感受坚强:张穆然和桑兰的生命启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命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失败。
所不同的是,有人在逆境中沉沦,有人却在逆境中奋起,让生命迸发出灿烂的光华。最近,有两个中国少女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世界,她们的名字,一个叫桑兰,一个叫张穆然。
桑兰是我国年轻的体操运动员,在美国参加比赛时突发意外,造成高位截瘫。这对于一个花季的少女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桑兰并没有在这意外的打击下消沉下去,一蹶不振。相反,她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处境。桑兰的父母得知女儿突然出事的消息,匆匆赶往美国看望爱女。面对痛不欲生的亲人,桑兰并没有痛哭流涕,反而微笑着安慰亲人。在桑兰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她始终以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配合治疗。为了今后能够自食其力,桑兰想方设法训炼自己的活动能力。她甚至开始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锻炼游泳!而我们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桑兰,一张美丽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容,焕发着青春少女独有的魅力,一点也看不出命运带给她的沉重打击。她那迷人的笑容是多么灿烂,多么让人感动,也多么让人心痛。桑兰是美丽的,不仅因为她正当青春妙龄,有一张美丽的脸庞,更因为她身处逆境时表现出来的坚强性格和她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张穆然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少女,己于1999年1月中旬溘然离开人世,死时还不满17岁。但是所有读过关于她的报道的人都相信:张穆然不死!她的精神早己战胜死亡。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在他著名的(杜伊诺哀歌)中曾歌颂了“年轻的死者”,把他们与天使归入同一行列。张穆然以年轻的生命再一次证实了人类的永恒原则和不朽精神,理应属于这不朽的天使行列。
1997年8月14日,年仅16岁的她被发现患了绝症:卵巢胚胎癌。从那时到她去世的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她接受了3次手术近20次化疗。她的头发脱了又长,长了又脱。
为了减轻家人负担,每次接受化疗,她都自己一个人去医院,不要家人陪同。治病期间,她受聘于北京164中学担任校外辅导员,为中学生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报告。
那时,她的生命只剩下不足3个月!住院期间,她热情地为医院出墙报,给病友做心理治疗,被护士们称为“护士长助理”。去世前一天还让家人为病友关窗子。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被疾病与苦难摧垮的人。
这些采访记录,也是张穆然生命的不朽写照:“得病以后曾经想写一本书,叫《关》,人生就是闯关。”
“埋套管针的时候我不用麻药,我要记住我每一分钟的痛。人生的滋味是苦辣酸甜的,每一种滋味都应该品尝”,“我一直知道自己病情的发展,我的事情我一定要清楚,这才能以一个正常心态去看待自己的病”、“生命的长短不是一个量词,活得有价值就长,没有价值就短。我现在躺在病床上,你说什么有价值?我觉得我战胜疾病就有价值。”
张穆然在病中的表现,感动了医护人员,感动了采访她的记者,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看过关于她的报道的读者。一位摄影记者,拍完张穆然,居然“整夜睡不着”,“眼前老是晃着她的影子”。他说:“我很想给张穆然拍一本画册,给她,也留给她的父母,可担心来不及……”医院的一位邻居说,张穆然对于医护人员“既是病人又是榜样”。
1999年1月16日下午2:00,听着父母的自语,她流了两次泪,但始终没有能开口说一句话。…… 17:45,终因抢救无效而去。
看着这则报道,笔者也不禁暗然泪下,特别是那令人心碎的最后一幕,“她流了两次泪,但始终没能开口说一句话”。—她把生命的尊严保持到了最后一刻。是的,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向我们演绎了关于爱,关于人类尊严的伟大真理。在死亡的阴影下,她将自己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人类原则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满怀崇敬他说:张穆然是不朽的。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盛年遭受了耳聋的巨大打击。常人也许很难想象耳聋对一个音乐家意味着什么。但贝多芬并没有向疾病屈服,他向命运发起了挑战,在他完全失聪之后,创作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作品。1801年,已经失聪的贝多芬给他的朋友写信:“我应该尽可能地在这个世界得到幸福—绝不要痛苦。—不,我不能忍受它!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人完全屈服。—啊,能够把生命活个千百次,该有多美!在张穆然和桑兰这两位中国少女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和贝多芬同样的坚强性格、不屈不挠的意志、伟大的生命之爱和不朽的人性。她们都像贝多芬一样,在命运的沉重打击下奋起,“扼住命运的咽喉”!张穆然虽然走了,但她却把不朽的精神留给了我们,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可爱,使我们不禁像贝多芬那样对生命致以崇高的敬意:能够把生命活个千百次,该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