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外体坛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运动员能驰骋赛场十数年,有些甚至更长。那么,这些运动员何以能够有如此之久的“运动寿命”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一个既定目标的不断追求。前联邦德国的跳高女选手迈法特就是一个例子,1972年她16岁时夺取了第20届奥运会的跳高金牌,此后她因伤病困扰,数度在比赛中名落孙山,但是,她不甘心就此罢休,依然积极拼搏,终于在1984年她28岁的时候,在第23届奥运会上再夺金牌。
再如在1956年第16届奥运会上夺得铁饼冠军的美国运动员厄特,当时仅20岁,此后他又连夺了第17届奥运会、第18届奥运会、第19届奥运会铁饼比赛的三枚金牌,而且运动成绩逐年提高,在32岁时,他以64.78米的成绩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奥运会纪录。更令人惊叹的是,在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厄特在40岁时又重返田坛,1982年他虽已46岁,但仍然将自己原有的成绩提高到66.20米,真是老当益壮。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职业篮球选手贾巴尔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他从1970年参加职业篮球队初显身手之后,一直到1988年末才告退役。在近20年中,贾巴尔纵横驰骋于水准很高、竞争激烈的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场上,4次获得全国“最佳球员”的荣誉,并为洛杉矶“湖人”队夺得了4届全美职业篮球总决赛的冠军,成为横跨两个年代的球星。直到1988年,贾巴尔在41岁的“高龄”时才挂鞋引退。
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员也有着较长的“运动寿命”,如墨西哥足球队的守门员阿·卡尔瓦哈里是参加过5届世界杯足球赛的运动员;苏联三级跳远选手萨涅耶夫曾获得过1968年、1972年、1976年第19、20、21届奥运会3枚金牌和1980年第22届奥运会银牌;日本男排二传手猫田胜敏自1963年入选国家队后,转战18年,参加了4届奥运会、4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和3届世界杯比赛,其运动生涯之长在世界排球界鲜有可比。
与上述这些运动员相反,也有一些运动员在成名之后,很快便销声匿迹了。苏联学者普拉托诺夫对此认为,竞技体育发达国家在培养和训练优秀运动员时,其训练总量急剧增加,导致运动员机体过度紧张的现象大大增加,与20世纪60年代末期相比较,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运动员在一年内所完成的训练总量已经增长了一倍。由于身体负荷和心理负担过大,因此,运动员保持高水平运动成绩的期限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将要大大缩短。
想方设法地延长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世界各国体育界人士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延长“运动寿命”要比缩短运动员的成熟周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如在一些集体项目中,由于在技术特点的形成、战术意识的加强和集体配合的默契等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故特别要求比赛成员有相对的稳定性。
根据体育界专家的调查和研究,影响“运动寿命”的具体因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肌体状况不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然而运动员能否将自己的这一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甚至有所提高,则取决于运动员本人所拥有的潜在素质,这不仅包括运动员的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运动员在比赛前后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恢复和调节的能力。例如:有些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因过度的疲劳而使机体状况一厥不振,最终只得被淘汰。也有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取得了一定的运动成绩之后,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功成名就的自慰感,于是便不思上进,因为长期而又单调枯燥的训练生活,会使运动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厌倦感,继而产生了退役的思想。
其次,训练方法、手段的落后。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广泛开展,运动技术势必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因而运动员如果采用的仍是那些陈旧落后的运动技术,必然会遭致淘汰。还有,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常使一些原先很有前途的运动员不能有新的突破,最终招致其运动寿命的夭折。此外,运动员因长期处在承受高负荷训练和高水平竞赛这种激烈、紧张的状态下,其身心极易产生过度损伤,从而无法继续在高水平的竞技场上与别人抗衡。
第三,管现制度松散。这是许多优秀选手过早被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优秀选手成名之后,沉浸于人们的赞誉声中,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不服从教练员的指教和纪律的约束,作息制度变得毫无规律。也有的优秀选手由于过多地忙于应付外界的干扰,如记者采访、参加会议、作报告,或周旋于各种社交场合,结果把正常的作息秩序打乱,系统而严格的训练计划无法得到实施,最终导致运动成绩滑坡、倒退,运动生涯就此结束。
总而言之,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条件和周围环境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运动员只要遇到任何一方面的任何一种因素的影响,就随时都有可能使自己的“运动寿命”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