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专家谈孩子的情商培养与沟通(一) 第1章 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西方人一向把礼仪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入门课,其理想中的楷模便是绅士。

礼仪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

培养一个绅士大概并不比培养一个科学巨人省劲儿,小到举手抬足、吃喝拉撒、穿衣戴帽,大到待人接物、社交活动,都有一套细致入微的规范。这种优雅得体的绅士风度如今却受到了挑战,西方人的衣着似乎更随便了,举止似乎更粗野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出现了。这种倾向已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人士和礼仪专家纷纷呼吁: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许多政治家提出对公民的行为举止要施以训练;知识分子发表了一系列争论性文章,拯救良好社交礼仪突然成了西方社会的热点问题:救救礼节!

德国作家r·洛托在发表的最新小说《逃避客人》中讥讽了粗野无礼的举止行为。在一次采访中,他把粗鲁者称为“丧失尊严的人”,并抱怨这些人是“世俗的、低级趣味的家伙”,他们将社会生活和私生活引向不健康的一面,在一定范围内,会强化人对人的侵犯意识。讽刺读物《粗暴人》的主要撰稿人高尔特不断告诫读者们要树立新的文明教养。例如,每次打电话前都要反复考虑,是否这个电话非打不可,因为您选择了这一号码,就可能会打扰对方。绿党政治领袖海勒提出: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文明交往方式的熏陶。眼下,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时代的特征,一批撰写有关行为举止书籍的作者也教训人们要懂点儿规矩和礼貌。最近,在德国参加礼仪讲座的人报名人数急剧上升。事实证明:许多人对社会交往方面的事情都显得无所适从。他们反而觉得,某种程度上的粗鲁随意,更容易与人打交道。然而,一般说来,在专业技能平等的条件下,具有良好交往方式的申请者更容易被录用。在柏林从事举止行为教育的女教师陶茨威斯每年要举办大约50次礼仪讲习班。她指出:在许多企业中往往缺少最起码的礼节,“如果我们公司的所有员工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他们看到每一个顾客都能主动与之打招呼,那么我们公司的销售额就会上升25%。”

西方人如此注重从小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非也。西方人是把礼仪修养作为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石来看待的。很难想象,一个举止粗野的人会有高尚的品德。小节不拘,大节必乱,正像一位德国记者所言:“在我们这个互相交往的社会里,许多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的人需要有统一的礼仪规则,并用它们作为一门工具,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在就餐中学礼仪

一般来说,礼貌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事,而美国的学校却巧妙地把学生的在校午餐变为礼貌教育课堂。对美国的多数学生来说,在校午餐首先是一种娱乐和学习,然后才是吃饱肚子。学校为了使学生的午餐既欢乐又文明,并尽量保持食堂安静,制订了一系列规定。

美国纽约的天才儿童小学,学生就餐规定很明确。三位校长助理轮流监督学生就餐,表现好的孩子能得到表扬,一年搞三次评比,受表扬最多的班级可以免费吃一次冰淇淋或意大利烤馅饼。小家伙们能很快背出这些规定:“不许打架;不许乱跑;一听到吹哨,就不能讲话,否则就要罚站,不能和大家一起出去玩了。”

如果哪个班级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了,就会受到表扬,但是,要是班上有一个学生擦完桌子跑着离开食堂,那么这个班就前功尽弃了。有人问几个四年级学生:为什么大家吃饭时都那么有礼貌,他们同声回答:“谁不想得奖哪!”

这些学生们不仅懂得饭桌上的基本观矩,而且也知道怎样做才显得有教养。娜塔莎说:“老师教我们,吃有吃的规矩。他们说:‘不要浪费,给你的东西要全吃下去,要想想有的人还没饭吃。嘴巴里嚼着东西时别讲话;嚼东西时嘴不要张开。’”

不过,当玩兴大发时,这些好规矩往往被抛在脑后,一个女孩子在排队领饭时,一下子抓了12包西红柿酱,对自己的贪婪还得意地大笑,随手把6包转让给另一位同学。一个4岁的女孩子把奶酪三明治中的奶酪拿出来吃,沾了一手奶酪,用舌头舔起来。他们毕竟是些孩子。

孩子们不能站在椅子上或坐在桌子上,也不能不擦桌子就离开。老师有时在饭厅里巡回检查,有时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吃。他们主要阻止孩子们大喊大叫。

在纽约市西北区的“三一”学校,学生包括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幼儿园和一年级小学生进餐时坐在自己座位上,由老师分食。在老师把食品分到每个学生手中时,还及时扼要地教育孩子们饭桌上的规矩。当教师索尼亚把一盘油炸鸡递给一名学生时,另一名学生咳嗽起来,她立即说:“咳嗽时把嘴捂住。”孩子们相互间忘了说“请”或“谢谢”时,老师就提醒他们。也许该校学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耐心,只有当饭菜端到所有人面前后,大家才开始吃。

在午餐期间,老师们还向孩子们讲解他们吃的是什么。冈比斯老师说:“进餐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为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孩子们在家是不会去看父母做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了解生的食物是怎么煮熟的,冈比斯老师说:“有的孩子想象不出鱼是怎样跑到盘子里的。”感恩节时,学校邀请孩子们的父母一起来做烤鸡腿、白薯饼和玉米面包,这些都是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老师还带领孩子参观食品店和超级市场。

从学生把黄油涂到面包上的办法可以看出年龄的差别。大一点的学生本能地将面包掰成小块,然后才涂黄油,而年幼的学生则抓起一片面包就猛涂黄油,然后把面包塞进嘴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吃饭时没有老师陪着吃,而只有3个老师监督,所以有时盘子会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10岁以上的学生吃饭就很文雅了。一个女学生很“帅”地将香蕉一片片地切到酸奶杯里。女学生嚼食时嘴巴都不张开。

美国大多数学生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时,仍能注意饭桌上的规矩。礼貌教育最显著的成绩是:孩子们让别人把一句话说完时才插话。这说明通过学校教育是能使孩子们变得有礼貌的。鲍尔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的。”

在西方社会,礼仪教育一直受到重视。社会和家庭都认为,这是让孩子融入社会必修的“课目”。说到底,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对其遵守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对你是否接纳。

英国的“绅士教育”

父母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一些做法。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家长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家长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英国的一般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国家庭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则是第二位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悉心照料他们,但不应娇宠、溺爱他们。所以,英国的年轻父母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便地爬,随意地玩。总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所以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英国的父母绝不会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这一点西方的大部分国家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炼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意外的困难。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校方故意将饮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在公学里,人们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了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炼,准备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钟爱,这种爱强于对孩子的娇宠和过分的呵护,这是父母必须做出的一种真爱。

传统是无所不在的,一旦形成传统,习惯就会不问理由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当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为不问其所以然则然的自觉。传统的人文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英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所在,也成为他们行为的主导。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那样的统一,以至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按传统办事,按传统的标准去评定孩子的行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忍性格会自然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