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秘密活学活用 卷一 秘密的发现

€€第1章 宇宙的秘密

世上所有人都在一种“无穷力量”的控制下运行,同时也被这种法则引导着。人类通过对这个宇宙中最精确的法则的运用,成功地建造出了宇宙飞船,并分秒不差地掌握了登月时间,实现了长久以来的太空梦想。

right——鲍勃·普科特(哲学家、作家、成功学家)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年复一年地围绕太阳公转,太阳以它巨大的引力支配着太阳系中的每个成员。从某种程度上说,类似太阳的这种引力,是浩瀚无比的宇宙、星系的最主要特征。根据大爆炸理论,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的所有物质都高度集中于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之后,大爆炸产生的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漫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它是包括太阳在内的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主要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卫星,3颗已经辨认的矮行星(冥王星与其卫星)以及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这些天体都按照特定的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着。

太阳系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宇宙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所以,同太阳系一样,银河系中类似太阳的数量超过1000亿颗的其他恒星,都是在自身引力的长时间作用下形成的稳定星系。同样,与银河系并列的河外星系的形成,也离不开引力的作用。

太空星系的形成离不开引力,其存在更离不开引力。

资料表明,现今的宇宙是处于膨胀状态的。早在1912年,美国天文学家斯莱弗就开始研究星系的视向运动状况,他在13年中一共测得了40个星系的视向速度,并发现其中38个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即绝大多数星系都表现出这种“退行”运动。

后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普遍现象。1929年,哈勃仔细分析了已知距离的24个星系的退行速度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

根据宇宙学原理,只要星系的视向速度与距离成正比,那么,不仅在银河系位置上可以看到这一现象,而且在其他星系位置上也会观测到同样现象,只是同一星系在不同位置观测者看来有不同的视向退行速度。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银河系在宇宙中丝毫不具有特殊地位,银河系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其次,从地球观测到的星系视向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一事实,不仅说明河外星系与银河系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而且说明任意两个星系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加大。由此得出一个重要推论:整个物质宇宙在不断膨胀。

就像生活中不断膨胀增大的气球,随着体积的逐渐增大,气球表面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增大,在宇宙膨胀的大环境中,彼此相互退行的太空星系要保持自身的完整和存在,必须依靠引力继续维系属于自己的天体。其中,尤其是要同引力场极强的太空黑洞作斗争。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特别致密的暗天体。大质量恒星在其演化末期发生坍塌,其物质特别致密,它有一个称为“视界”的封闭边界,黑洞中隐匿着巨大的引力场,以至于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都只能进去而无法逃脱。

爱因斯坦的学说认为,质量使时空弯曲。如果将时空比作一张巨大的绷紧了的体操弹簧床,在弹簧床床面上放一块大石头:石头的重量使得绷紧了的床面稍微下沉了一些,虽然弹簧床面基本上是平整的,但其中央仍稍有下凹。如果在弹簧床中央放置更多的石块,则床面会下沉得更多,弹簧床面弯曲得越厉害。

同样的道理,宇宙中的大质量物体会使宇宙结构发生畸变。正如10块石头比1块石头使弹簧床面弯曲得更厉害一样,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天体比等于或小于太阳质量的天体使空间弯曲得厉害得多。

如果让一个网球在平坦的床面上滚动,它将沿直线前进。反之,如果它经过一个下凹的地方,路径则会呈弧形。同理,天体穿行时空的平坦区域时,会继续沿直线前进,而那些穿越弯曲区域的天体,则会沿弯曲的轨迹前进。

由此来看,黑洞对其周围时空的影响就很明显了。设想,在弹簧床面上放置一块质量非常大的石头代表密度极大的黑洞。自然,石头将大大地影响床面,不仅会使其表面弯曲下陷,还可能使床面发生断裂。类似的情形同样可以在宇宙出现,若宇宙中存在黑洞,则该处的宇宙结构将被撕裂。这种时空结构的破裂叫做时空的奇异性或奇点。

那么,为什么任何物质都不能从黑洞逃逸出去呢?正如一个滚过弹簧床面的网球,会掉进大石头形成的深洞一样,一个经过黑洞的物体也会被其引力陷阱所捕获。而如果要挽救这类运气不佳的物体,则需要比黑洞更大的能量,更大的引力场。

宇宙中的恒星是数以亿计的,而黑洞又是大质量恒星塌缩后的产物,所以它的数量也是难以估量的。对于地球来说,以第二宇宙速度(11.2km/s)飞行即可离开地球,但对于黑洞来说,其第二宇宙速度之大,竟超越了地球上最快的光速,所以连光都跑不出来,于是射进去的光没有反射回来,人们看到的只是黑色一片。黑洞这种巨大的引力场引起了人们对太空的广泛兴趣,当然,作为地球人,更多的是一种对潜在太空生存危机的惊恐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太空中的每个天体都有自己的引力,地球也不例外。太阳引力使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引力使月亮围绕地球转。所以,可以这样说,地球上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引力之中,都生活在吸引与被吸引之中。

€€第2章 生命的秘密

地球早期,物表含有大量的还原性原始大气圈,如甲烷、氨气、水、氢气,还有原始的海洋,这些物质在早期地球闪电的作用下聚合成多种氨基酸。这类氨基酸在常温常压下又可能继续局部浓缩,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和其他多糖类、高分子脂类,最终在一定时候孕育成生命。

right——米勒(著名学者,生命起源之父)生命进化论学说

生命最初是如何起源的?人类又是如何诞生的?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总是在不停地思索这些问题……

关于生命起源,历史上有许多臆测和假说,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

现代科学对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在此,只作一些粗略浅显的介绍。

20世纪30年代之前,原子学说被认为是有关物质的终极学说,世界上的一切有形物体都是由这些细微到无法被分解、被破坏的微粒构成的。原子是无法继续分解的最小粒子,但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比原子更小的单元是电子和质子,飞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环绕形成了原子。质子的大小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电子的质量也只是质子的两千分之一,然而,它们的飞速旋转却是一切能量的源泉。

原子中心是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原子核外面是高速运转的电子层,不论你是否相信,摆在你面前的书籍、电脑、桌子椅子,你的手、身体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由这些无限微观而又真实存在的漩涡构成的。

那么,这些微小的漩涡又是如何形成最初的有机生命的呢?依据美国学者米勒的实验研究,这主要是因为一种聚合作用。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均来自银河系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宇宙空间中广泛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38亿年前,地球上便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当时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化学起源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即那些具备孕育生命潜力的元素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化、聚合而成的。

地球早期,物表含有大量的还原性原始大气圈,如甲烷、氨气、水、氢气,还有原始的海洋,这些物质在早期地球闪电的作用下聚合成多种氨基酸。这多种氨基酸在常温常压下又可能继续局部浓缩,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和其他多糖类、高分子脂类,最终在一定时候孕育成生命。这就是化学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米勒所描述的生命进化的过程。

生命体的诞生使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

莎士比亚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人类是由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在分类学上,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再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

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2)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像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和现代人很接近,已知道利用兽皮做粗陋的衣服,并学会人工取火,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像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从上述人类进化过程可以看出,劳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所说:“劳动创造人。”他在1876年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证了劳动创造人的原理。他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那么,人类在形成之前,作为人类祖先的古猿为什么需要劳动呢?仅仅是为了最终进化成人而劳动吗?显然不是。

古猿最早是树栖生活在森林中的,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森林骤减等不利因素,它们才逐渐改变生存方式,过渡到专门用后肢支撑身体的直立行走阶段。直立行走无疑又加速了它们的进化过程。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它们又不自觉地开始使用得到解放的前肢,进行一些获取生活资料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之后,它们又逐渐学会打造石器,捕猎,编制树叶、兽皮衣物,建造房屋,钻木取火等等,直至最后懂得制造装饰物,形成一定的雕刻与绘画艺术,真正进化成晚期智人。

可以说,从古猿到现代人的每一个进化过程的实现,都是因为它们在极端原始、落后、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有本能的生存欲望,有强烈的生存意愿,它们渴望在一切不利的艰难环境中生存和更好地生存。最终,在这种强烈意念的支配下,依靠劳动,它们实现了这一切。

€€第3章 人生的秘密

忧愁、顾虑、悲观,会使人生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有助于战胜疾病,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一切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right——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国父)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这本书都完整记录着各自的人生经历。如果将出生看作书的开头,那么现在的你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这本书的将来有一个完美结局呢?

人一生追求的不外乎三种东西:健康、财富和幸福,但具体以什么态度去对待,采取什么方式去追求,以及最后的结果如何,就千差万别了。在美国,盒装巧克力通常有十二块或二十四块,每块都有不同的包装、口味、形状和颜色,外面没有味道标志,只能拆开品尝之后才能知道个中滋味。所以电影《阿甘正传》中就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滋味。”

其实,未来的事情,人们所盼望的、期待的事情,并非像盒子里的巧克力一样难以预料。比尔·盖茨辍学成就全球首富,史蒂芬·霍金以残躯著成《时间简史》,阿伦·艾弗森凭低身高成为nba后卫的精灵……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对于有些人来说,未来是如此简单,就像捏在手中的泥人,随便把玩;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即使是获得职位上的升迁,拥有属于自己的公寓,开着私家车去旅游等极普通的愿望,也很难实现,以至于他们发出人生像巧克力一样的感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他自己也多次险遭杀害。

对于惨绝人寰的纳粹集中营生活,弗兰克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虽然一开始都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最终,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顿悟了一种“人类终极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无法剥夺的,即如他所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都有最后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在这种自由思想的支配下,在这种坚强心态的支撑下,弗兰克“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最终,他坚持到最后,成为了极少数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之一。

弗兰克成功的人生经历说明,心态对做任何事情都是极为重要的。处事时是乐观积极还是悲观消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正如一杯喝了一半的咖啡,乐观积极者会说还有一半,悲观消极者会说只有一半,其潜在意义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还有一半”说明,他对剩下的一半感到心满意足,他不担心喝掉这一半之后有没有喝的。而“只有一半”则暗示着,他对剩下的一半感到担心,担心喝掉这一半之后再没有其他喝的。简而言之,前者的未来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后者的未来则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

心态积极向上的人,对自己期望的事物有着持续的好感,并愿意不断地去感知、想象、行动,以尽可能的得到它,而这也往往使他们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心态消极悲观的人,对新生事物常常持反对态度,没有耐心去了解新生事物,只会在唉声叹气中对它们进行不断的批判,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懒惰的,潜在意识是排斥的,这类人的人生和未来中,失败在所难免。

€€第4章 秘密的解答

健康、财富、幸福……任何你想要的,这个秘密都能满足你。

right——鲍勃·普科特

以上从宇宙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从人类生存环境到个人生活状态的论述,一直在暗示着一个惊天的大秘密。现在,是揭晓这个秘密的时候了。

这个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

天体的存在离不开吸引力;太空中无数黑洞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吸引力;地球生命体诞生的前提——聚合作用是吸引力;人类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生存、延续欲望是吸引力;最重要的是,人生中始终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处世,在思想意识的驱动、激励下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也是一种吸引力。

查尔斯·哈尼尔,美国成功学家,《万能钥匙系统》的作者。1912年,他如此描述吸引力法则:“这个秘密是最伟大的秘密,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绝无差错地依靠它运作。”美国哲学家、作家、成功学家鲍勃·普科特也这样说:“不管你身在何方——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斯德哥尔摩、伦敦、多伦多、蒙特利尔或纽约——你的生活和工作时刻都遵循着同一个力量和法则,那就是吸引力。”

的确,吸引力总是无处不在。世界是奥妙的,又是简单的。微观世界中,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其中心的原子核飞速旋转,如果把地球中心比作原子核,那么地球表面的人类就像电子一样,也处于飞速旋转中,处于一种吸引力之中。

同样,也可以这样说,在你的世界中,你也是原子核,周围的人、事物都是围绕你旋转的电子,你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也都是自己吸引来的。它们是被你心中的思想、期望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你所希望得到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健康、财富、幸福等等,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因为你的每个思想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就像原子核一样,它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你或者你的思想,就像磁铁一样,在你实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想要发生的事情的过程中,磁铁就会发挥它的吸引力作用,将一切相应的,能助你成功的人、事、物吸引到你身边来。

当然,吸引力法则也是自然法则之一,它具有客观性。既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与你有关的事物都是被你吸引来的,那么它能为你吸引财富,也可能为你吸引债务;能为你吸引健康,也可能为你吸引疾病;能为你吸引喜悦,也可能为你吸引忧伤;能为你吸引成功,也可能为你吸引失败……总之,在吸引力法则眼中,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接受你的思想,并以现实的形式回应你的思想,你想要吸引什么样的结果,全然取决于你的思想。

吸引力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映出你脑海中的一切思想。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思想,能为你吸引到你所想要得到的;负面的、消极的、悲观的思想,会为你吸引到你不希望发生的。所以,人应有辨识的心,能用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思想,甚至刻意去思考、去创造生命的奇迹,这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主要差别。

€€第5章 名人链接——牛顿

艾萨克·牛顿,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一次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了吸引力法则这个伟大秘密的真实存在。

牛顿,1643年1月4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小镇乌尔斯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牛顿出生之前三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两年之后母亲改嫁他人,把牛顿留给了他的祖母。

牛顿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学习,18岁毕业后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于1665年获得学士学位。

离开剑桥,22岁的牛顿在乡居的两年时间内,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白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166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牛顿长时间埋头工作后有些疲倦,就到后院去散步。他信步走到苹果树下,坐在长凳上观赏田野秋色。宁静的环境使他不由得又想起了引力之谜,思维翻腾起来。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熟了的苹果为什么会往下掉?地球在吸引它?对,是地球的吸引!苹果熟了往下掉,扔到空中的石头也要往下掉,都是因为地球在吸引它们。地面上的东西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月亮之所以围绕地球转,也是因为地球在吸引着它。想着想着,牛顿的眼里闪出奇异的光芒,他长时间思索和研究的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的线索。

23岁的牛顿发现了天地万物间都存在引力,随后,他又通过简单而严密的数理论证证明,这种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所谓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684年,经常在一起讨论太阳和行星之间引力问题的伦敦皇家学会科学家哈雷、胡克和瑞恩,共同认识到了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由于他们的数学分析能力不足,难以证明这点。他们反复研究了几个月,始终琢磨不透。这时,哈雷想到了以刻苦钻研著称的牛顿。该年8月,哈雷从伦敦来到剑桥大学向牛顿请教。当时,牛顿已经完成从开普勒定律到万有引力的论证。哈雷深刻认识到牛顿这份计算的重要性,恳请牛顿发表他的著作。牛顿被说服了,开始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创作。

牛顿以非同寻常的才智,夜以继日、如痴如狂地创作着。三年后,终于大功告成。全书于1687年夏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巨著里,不但从数学上详细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

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2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终年85岁。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