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上市公司的赛马师们会发现,他们渴盼了一辈子,把头发都盼白了的这一天,终于来到。马栏前的门骤然打开,上市公司的良骥终于可以和国有企业的骏马在一条跑道上,相对公平地同场竞技,扬鞭奋蹄。
走出国门,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不论是否自觉、是否愿意,我国证券公司已无退路,不可能偏安一隅,自得其乐。
站在入世门槛前,一句空空的"是机遇也是挑战"的"家常话"解决不了复杂的系列问题。在诸多的难题面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将如何走向世界呢?
€€一、知耻而后勇,中国上市企业更应奋发向上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依然生机勃勃,仍然保持着经济发展高速增长。在许多方面中国确实表现出惊人的、令人欣慰的强大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领域,取得了的确让中国人自豪的骄人业绩。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个"世界第一"。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在强大的背后,中国还有令人忧虑和虚弱的一面。
在中国的工业上市企业中,还没有一家能跨入世界500强之列,这是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在中国上市企业的舰队中,还没有一艘能成为整个舰队的灵魂、整个舰队赖以支撑的航空母舰,这不能不让人为整个舰队的战斗力担心。
这使我们认识到,发展大型上市企业集团,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了大大加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造中国舰队的"航空母舰",组建超大型上市企业集团已是当务之急。
《幸福》杂志所评出的全球500家大公司中,美国有153家,占美国全部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一。但其营业额却占总额的近30%,其国际竞争力不言自明。
在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上,存在很多难题。
尽管中国的电脑拥有量飞速增长,但中国的电脑普及率即使在城市中,家庭所拥有的个人电脑也仅有2.55左右,仍然是世界上最低的。
尽管中国的电脑网络还在启蒙阶段,尽管每年都在以几何级数飞速增长,其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小的。这样小的网络是很难发挥信息高速公路的神奇功效的。制约中国信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症结所在是上网费用太高,其费用为美国的数十倍!对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高的中国人来说,英特网还是贵族消费。如果这个现状不加改变,那么英特网对于中国将永远只是一个少数人的玩具,既是资源的极大闲置和浪费,又将严重制约中国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和进步。
另外,由于中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卖方市场的迅速形成,再加上国有企业转型机制呆滞,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造成大批工人下岗。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失业率增长过快,农村中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就业状况的恶化。据测算,中国实际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尚不到2.5亿人。户籍上所显示的9亿农民的数字,早已没有了实际意义。
中国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还比较落后,排名第37位,这是由于我国的资本成本回报率、金融效率、股市市场和金融服务四大类指标均甚低。
中国股市规范化程度亟需提高,证券市场的运作纯粹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这就使得中国股市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政策市、消息市的特色,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成熟的股市。
另外,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在成本、流通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不能体现出公平竞争法则。上市公司的规范化程度与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还相距甚远。
€€二、中国是无人不眼热的巨大市场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国似乎成了一个充满机遇和诱惑的新大陆。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将极力关注中国。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块贫瘠而倔强的土地,而20年后的中国,是一块干渴而饥饿的沃野。那些四处奔走,弹精竭虑到处寻找市场的发达国家,忽然发现中国是巨大得难以置信的市场,其巨大的程度几乎可以与全世界相媲美。在这一点上,聪明的美国人已经慧眼拾珠。
有人这样比喻,没有中国人参加的wto只是半个wto。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而且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使得中国人的购买力强大得难以想象。
当12.5亿中国人想要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得有多少电脑才能满足这种需求?难道这样的市场,还不足以让天天在为市场发愁的外国生产厂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当12.5亿人想要拥有自己的私家车,得有多少小轿车才能满足这个需求?就拿小轿车年产量超过1200万部的超级大国美国、日本来说,这样的产量在这样的需求面前,是否也有些相形见拙?
几年前,中国的电话市场才刚刚启动,转眼之间,中国的电话占有量已超过一亿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话大国。但是,即使这样,中国的人均电话占有率也还仅有7%,城市家庭的拥有率也还仅有30%,与美国的电话占有率尚不可同日而语。
从九十年代初,日、韩、德等国就瞄准了中国市场,大举抢占滩头阵地,并开始向内地渗透。到2001年底为止,已有250个国际知名的超级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总部、总公司、子公司、独资公司、合资公司、控股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种各样的公司。在这件事上,美国人已经晚了一步,这已经让美国人深感懊恼。
中国急需资金和技术,先进国家正是资金和技术的拥有者。真是一拍即合,一个两情相悦、千载难逢的机会。
现在,已经在中国登陆的外国资本,正在向更深、更广、更高层次的中国经济腹地渗透。它们逐步改变着对中国的投资策略,从最初的纯产品输入、技术转让,发展成为资本和品牌的输出。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并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和眼前可以马上到手的利益,而实施一种战略性的调整。日本松下甚至计划补贴两亿美元,以扩大中国市场的占有份额。现在,它们对中国的中小企业已不感兴趣,而把吞食的目光对准了中国的特大型企业。
它们想要吃掉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国名牌企业,因为只要拥有51%的股份,企业就是它们的了。这种方法对于外国资本来说,可以说是一石三鸟,既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现成的大块市场份额,又可以吃掉中国名牌,还可以将中国名牌挤出国外市场。
这个严峻的形势,中国企业不能不冷静地对待。
失去的也许会永远地失去,尤其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市场。国外跨国公司疯狂收购中国名牌企业,攻占了一个又一个制高点,硕果已所剩无几。从汽车业中的"桑塔那"、"大众"、"夏利"、"奥拓",到快餐业中的"麦当劳"、"肯得基",化妆品中占有市场份额近一半的"羽西"……无数国外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占有市场最大的口牌。
中国各行各业的滩头阵地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过我们倒未必要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入世之后的竞争更像体育场的竞技,看谁更高、更强、更快,如果能够把握好经济发展进程的话,这种竞争倒是可以促使中国经济更快地走向繁荣和强大。
€€三、只有竞争才能强大
一个想要战胜对手的人,首先要相信自己比对手强大。要想在这场竞争中成为强者,就必须使自己更高、更强、更快。
1991年以美国布热津斯基为首的13位美国战略问题专家,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年后的中国,将会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个经济大国,与美国、日本,欧盟并驾齐驱,构成世界四极。
而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则更进一步阐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惊人,他们一旦达到台湾的经济水平,其国民生产总值会增加10亿美元,这将超过目前美国或欧盟国民生产总和。而按照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1世纪中期,中国便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而英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威廉·莫桔则评论说:俄国的时钟停了,中国的时针正指在凌晨3点,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时针正指在上午6点,日本的时针正指在中午11点30分。
美国政府委员会在其经济预测报告中说,中国经济在20年间可以发展到仅次于美国,中国板块正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大陆的崛起,是决定21世纪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经济体所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正在缔造"龙的世纪"。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今后保持过去30年增长率的70%的水平,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9.8万亿美元,而美国将退居第二。
但是,自信不应该是盲目的。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外企、外资的大举进入,我们的上市公司在欣喜的同时,不能忘了磨亮自己的刀——只有竞争才能变得强大。
€€四、谁将与“虎”争雄
入世之后,随着资本市场大门的开启,外资迟早会光临沪深股市,世界级的投资专家也会转战而来,这些拥有雄厚资本的"老虎"扑来,谁又能与之"争雄"呢?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那么,何为证券投资基金呢?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这主要通过发行投资基金股份或受益证券方式,由专门的投资机构或基金经理,把具有相同投资目标的众多投资者资金集中起来,交由专业经营者负责将其分散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商品,投资者依投资比例分享其收益,投资经营管理机构从中获取相应的报酬,是实现投资资金与投资能力的有效组合的一种投资制度。投资基金又是一种以分散组合投资为特色,以证券投资为主要投资手段的为大众集合代理的新的投资方式。基金的称谓在不同的国家有所区别,美国称之为"共同基金",英国称之为"单位信托基金",日本称之为"证券投资信托基金",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称之为"互助基金"、"互惠基金"、"投资基金"的,也有称之为"基金"的。
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上最理想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其对社会闲散资本的吸纳能力以及对股市的渗透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具有集体投资、专家经营、分散风险、共同受资四大特点。在政策的扶持下,允许证券投资基金配售新股及允许证券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运作也日趋成熟。若按照这种趋势一直发展下去的话,证券投资基金将会发展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中最大的专业性机构投资者。
如果这样的话,将意味着我国股市的投资主体结构的发展取向正从个人投资升级到机构投资。
证券投资基金自1998年发行后,近两年发展迅猛,其高效的运作、严密的调研、细致的策划,加之高素质人才的指挥,使广大投资者信赖它,将手中的闲钱受托于我们的基金经理人。"聚沙成塔",几百亿资金汇集在我们年轻的基金经理手上,他们用智慧和敏锐的眼光来捕捉"战机",取得辉煌的战绩。它的诞生,也使得千千万万的投资者摆脱投机的束缚,学会了理性,用投资的眼光来审视股票。机构化投资时代,新基金的信息披露是公开的,其运作方式是高透明度和规范的,这是任何一个其他股市中的所谓"庄家"所做不到的,对中小投资者更具实际意义的是,它们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选股的思路,而中小投资者也完全可以"搭"新基金的"便车"。1998年,新基金的持股板块几乎是死亡板块,但经历了1999年的"5·19"行情后,基金的选股思路得到了市场的认同,投资基金的大规模入市使二级市场的震荡频率减少,波动周期拉长,中线机会多于短线机会。股市也将从全民炒股走向专家理财,市场的总运作成本也将被大幅降低。
证券市场充满着高收益的诱惑,同时也遍布着高风险的陷阱,基金管理人则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巧妙地踩着钢丝绳。基金管理公司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显然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得益于其经历过熊市凄风苦雨的洗礼。中国股市历经九年,风云不断变幻,主角频繁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少见善始善终的真正王者。而基金管理公司重视提高在高风险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其目的正是要做不逞一时之强的最后王者。确实,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他们默默无闻,不图一时的虚名;他们作风沉稳,追求长远的目标;他们理性执着,决不随波逐流。
随着股市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证券公司,是目前最活跃、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在中国股市的发展初期,由于得到了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像国泰、华夏、南方等全国性的证券公司开始时还是各大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的衍生体。多数证券公司从实际意义上讲就是银行或信托投资公司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证券市场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由人民银行直接监管。为保障信贷与支付系统的安全,自1993年初起管理层决定严格划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1995年7月1日生效的《商业银行法》以及1998年底通过的《证券法》都明确规定了银证分离的模式,就此割断了银行与股市的直接联系,银行也就退出了股市投资主体的历史角色。
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证券法》规定,券商实行分类管理,按实力大小,将券商划分为经纪类券商和综合类券商,并允许综合类券商进入二级市场从事自营业务。综合类券商一般是人、才、物兼备,并且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大券商,是证券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与此同时,一轮较大规模的券商增资扩股行动正在展开,到2001年底为止,已有10多家券商获准增资扩股,最大的达30亿以上。而中信、广发等证券公司被批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惜市场则预示着券商的融资道路被进一步拓宽。
投资收益、经纪与一级市场承销佣金构成证券商的三大收入来源,在经过新一轮大规模的增资扩容后,证券商在二级市场中的作用将不同于证券投资基金和企业法人,相对于他们而言,证券商的业务重心则集中在承销业务和经纪业务两大块,自营业务从趋势上来讲在二级市场中逐渐小于证券投资基金所占的份额。
"三类企业"
1999年7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首次在我国流通股的发行中引入向战略投资者和一般法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方法;到9月9日,证监会又颁布了《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这三类企业所开立的股票帐户,可用于配售股票,也可用于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
由于利用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国有企业三年内解困目标的实现将有赖于此。大型国有企业一旦推向证券市场,二级市场就会迅速扩容,需要大量增量资金的配合。两项通知的发布不仅拓宽了股市的资金来源,配合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有利于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以及上市公司通过介入二级市场的买卖可以将银行中的企业存款进行适当分流,使部分企业的闲置资金流向股市;还可以使部分资金充裕但缺乏高回报率项目的企业,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将其富余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以获取比以存款方式持有资金更多的投资收益;新资金的介入,增添了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还可以通过规定其买卖同一种股票的时间间隔,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稳定。
只有企业的参与才会使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才会在证券市场上掀起真正的购并浪潮,这也许正是国家允许三类企业入市的最终目的所在。
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规模性以及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特点,使得保险投资成为资本市场中最稳健的力量,在稳定资本市场和促进其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和成熟、改善市场结构、促使市场组织更加完善、市场机制有效运行。
自198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以年均37.6%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的保险收入达到2000~2500亿元。就保险资金而言,股票在保险公司投资资产中所占的比重,美国为70%左右,英国为60%左右,而日本为34%。由此可以推算出我国保险资金入市后的资金量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值。而且,保险资金的入市将增加市场对股票发行的承受能力,为证券市场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更大的资金应运空间。从1999年10月下旬起,保险资金已获准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这预示着保险公司今后终将可以直接购买股票,进而在迈入资本市场大门的同时成为未来的证券市场的主力军。
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
对我国整个金融业来讲,我国的银行、保险已经迈开了国际化的步伐,准许海外机构来华设点、开展业务,海外基金由此将间接地进入我国股市。一旦海外基金间接进入我国股市进行合资合作,就将成为我国股市(a股)未来的一个重要投资主体,其投资理念和手法都将是耳目一新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当然国际资本投机经验丰富,金融交易技术先进,善于在新兴资本市场兴风作浪。像索罗斯那种世界投机行家席卷残云的"扫荡式"的投机战略令各国心惊胆战。我们具有稳健风范的证券投资基金,具备与其抗衡的能力。由此看来,基金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就像是一场需要坚韧和毅力的马拉松赛跑,而赛跑才刚刚开始,最精彩的还在最后头。基金管理公司正是一名有着充分耐心和信心的赛跑手,尽管可能不是最好的短跑手,其目标始终盯着最后的胜利。
中国股市是个多变的股市,而新基金的表现也决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可能起伏很大,牛市中的明星可能抵挡不住熊市的风寒。如果你在市场风浪中需要一个稳健的舵手,那么基金管理公司正是最好的选择,时间能够说明一切。
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之时,就是我们与世界投机资本家的较量的开始。与"虎"争雄并不可怕,证券投资基金将以稳健的风范直面挑战,勇敢地把"老虎"带回家,开创一个投资新纪元。
告别散户时代是中国股市的必由之路,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实力与规模,以专家身份出现的理财行家将会脱颖而出,wto将为中国股市诞生自己的彼得·林奇和沃伦·巴菲特般的投资奇才。
€€五、谁都想吃大蛋糕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在跨国投资的推动下,正以远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迅速发展。由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范围已覆盖12个大部门的150多个分支部门。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中,证券业是争执与分歧最多的三大部门(银行、证券、保险)之一。经过激烈谈判,我国允诺在5年后全面开放国内证券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我国证券市场是个高成长、高预期收益的"大蛋糕",它不仅在市场的规模上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而且在证券市场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引进上也大有潜力可挖。到2001年年底,我国证券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30%,而且包括证券、期货、期权、财务策划、项目融资和外汇交易等在内的证券市场业务及交易品种尚待开发。
在全面开放国内证券市场的情况下,国内证券市场将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1)由于放松了对证券市场准入的限制,国外证券经营机构将凭借其优秀的人力资本、良好的服务和雄厚的开发能力大肆"抢滩登陆",抢占国内证券公司的市场,这将对国内证券公司的经营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发国内证券公司的倒闭和重组潮。
(2)根据国民待遇的原则,我国将不得不取消对股权流动性的限制。从现有体制来看,我国的股票分为a股和b股,前者由国内居民购买,后者则由非居民以外汇购买。a股又有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流通股之分。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自由流动,具有完全流动性的社会流通股仅占a股总量的30%左右。这种"中国特色"的股权结构既对本币交易和外币交易设了一道"防火墙",又使国有股在大部分国内产业中处于控股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控股地位的获取是以国有股与流通股的"同股不同价"为前提的,前者一般以股票的面值购买,这也确保了国家能以尽量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更大的股权份额。
对股权"成分"的制度性隔离也形成了以长期资本为主的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和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格局。随着证券市场的开放,上述制度性隔离也将逐步取消。届时,国内证券市场的股权结构将转向单一的流通股,短期资本流动对证券市场的冲击也将日益明显。这是否会导致"证券市场泡沫"的产生还尚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若管理层未能在证券市场规范和监管上取得相应的改进,证券市场的开放必将加剧国内证券市场的波动,其连带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3)股权流动起来以后,对兼并收购实施制度性或行政限制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与之相关的交易成本也会因此而取消,这样,外商可以利用兼并收购达到直接投资所不能达到的控股目的。原本由国家垄断的某些高利润行业的进入壁垒将会被外商的股权收购所冲破,国有股将失去对部分行业的控股地位。
此外,由于证券市场开放的前提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因此,证券市场的承诺也就隐性地承诺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加速实现,这样,不仅资本流入不受限制,而且对资本流出的管制也会趋向宽松。这反过来会加剧以上三大方面的冲击。
由此可知,开放证券市场一定会冲击国内证券市场。如何尽快加强国内证券市场的"免疫力"和抗冲击能力?国内证券业需在以下两大方面作出努力:
一方面巩固证券市场赖以发展的基础。目前证券价格严重高估,"泡沫"成分太高。国外股市盈率平均在20倍左右,我国深、沪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超过40倍,而且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高估利润的现象,如此下去我国证券市场如聚沙之塔,其脆弱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提高证券市场的监管水平。资金流动性的提高要求证券市场监管须有前瞻性和及时性,并具有迅速对异常情况作出反应的能力。
€€六、打好自卫反击战
在证券业全面开放后,国内证券公司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早在1997年12月《金融服务协议》签订以来,我国证券界和金融理论界就已开始关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内证券公司经营的影响,并认为证券业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1)差异导致严峻挑战
从国民待遇和平等竞争的角度出发,国内证券公司所面临的挑战体现在中外证券公司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①从证券公司的规模来看,国内外证券商根本不处于一个竞争"量级"上。国内证券公司在规模上远远不如国外券商,据1998年年底的统计,国内排名第一、第二的申银万国和君安证券的净资产分别为2.9亿美元和2.3亿美元,远远低于美林和msdw分别为101.3亿美元和141.2亿美元的水平。国内券商资产总额在200亿美元左右,而美林和msdw分别达到2998亿美元和3175.9亿美元。
②从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来看,国外券商不仅在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兼并收购、资产管理、财务策划及战略服务、信息咨询、外汇交易、商品渊货及衍生工具交易、对外融资和研究开发等诸方面进行多元化经营,而且注重开拓和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品种,如美林证券擅长于项目融资和并购服务,莱曼兄弟(lehmanbroth-ers)侧重于商业票据发行和政府债券交易。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y)原先擅长于为机构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而在1997年与添惠(deanwittet)合并成为摩根斯坦利添惠(msdw)之后,该公司已在机构投资和零售业务上形成了综合竞争优势。1999年,msdw在《财富》杂志的全球券商排名从1998年的第3名跃居第2名。
③在人力资本的素质上,国外券商以高报酬千方百计笼络人才。1999年上半年,美林证券和msdw员工报酬占非利息支出的比重分别高达64.4%和71.1%,此外,国外券商也通过法人持股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esop)来吸引人才和留住现有优秀员工。这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也正是券商竞争优势长盛不衰的源泉。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国内大多数券商对人力资本引进和开发并不重视,员工报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所在"位量"的高低,而不是通过esop等方式与个人能力挂钩。
(2)资金不足成为燃眉之急
在近期内,资金的不足是国内证券公司更为急迫的现实问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仅业务开拓不了,而且给国内经济、金融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①对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影响。长期严格的分业管理显然人为地割裂了上述部门之间在资金供求上的应有联系,一方面,居民、企业及银行相对过剩,资金缺乏出路;另一方面,券商正常的融资需求长期受抑制,制约了整个证券行业的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筹资的影响。尽管企业从总体上属于盈余部门,国有企业却急需资金。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不仅使银行信贷风险部分地分散给广大投资者,而且国有企业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事实上,证券市场在筹集资金和转换机制这两大目标中严重倾向前者,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和治理结构未能完善,发行股票成为国有企业的"免费午餐"。为了确保国企改革既定战略的实现,国有企业在股票发行中急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发行定价要适当,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基本面。高价"圈钱"的做法不仅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且会引发券商承销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券商要有与之相应的承销能力。券商是负债经营的,其融资问题不解决,大盘股和小券商之间的矛盾也就无法缓解。
③影响二级市场稳定性的。目前我国缺少场外交易、做市商制度和融资融券机制,券商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我国股市的主要托市主体。显然,对其融资不足必然会影响券商自营部门托市功能的发挥。
④影响券商风险管理。《证券法》规定了股票的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担任主承销的券商确定,在定价过高或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券商的承销难度增加,形成未预期的证券囤积和资金占用。券商自营业务的规模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行情。为了扩大业务量,部分券商不惜采取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违规手段强行融资。
(3)管理层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券商融资问题也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1999年3月,证监会明确提出将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国债回购和通过增资扩股提高竞争力。同年5月,证监会就开始券商增资扩股的审批工作,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包括湘财证券、湖北证券、长城证券和广发证券等8家券商的首批增资扩股申请。6月份《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进一步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以自营证券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对此人民银行也给予大力支持。8月份,戴**行长发表讲话,表示要在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券商超过股票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根据人民银行早在4月份颁布的《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借贷双方可以就贷款的提前归还或延期偿还以及相关的利率问题进行商定,从而使贷款在期限安排上更加灵活。8月20日,人民银行印发《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部分券商从事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业务,对既定的券商融资政策予以落实。10月19日,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次例会上建议允许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债券。这些政策大大缓解了券商的资金约束。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松动,我国已从制度上形成了包括增资扩股、同业拆借、银行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这四大方式在内的券商融资体系。但现行的券商融资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①赋予增资扩股结构调整功能。因此,管理层应根据券商盈利能力和业务竞争能力的差异给各个券商分别规定一个增资扩股限额。目前,增资扩股还停留在券商上报证监会审批的层面上,证监会的审查重点集中在出资人的出资资格上,而不是使资金的投向及数量多寡与券商的盈利状况和业务竞争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无差异性的做法很容易滋生竞相向企业"圈钱"的不良行为,导致资金配置向上的混乱。
②消除同业拆借与银行借贷在融资功能上的重叠。根据相关政策,同业拆借市场中债券回购的最长期限将延长到两年,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品种也将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9个,根据1999年4月开始实施的《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银行贷款可由借贷双方作提前偿还或延期归还的灵活处理。这样一来,银行贷款在期限上已经涵盖了同业拆借市场的所有交易品种,导致了银行贷款和同业拆借在功能上的互斥和重叠。在此建议适当缩短同业拆借的期限。
③解决券商融资中的利率问题。目前急需通过资信评估立法使资信评估机构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各融资方式中,除了增资扩股之外,利率水平是决定券商筹资成本的核心变量。利率水平的适当与否关键取决于利率的高低能否反映券商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
(4)国内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思路与步骤
①违规业务的规范。
违规业务可以说是券商经营管理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管理层放开券商融资渠道以前,违规融资成为部分券商,尤其是中小券商的生存之道。根据1998年国家审计署对国内88家券商的清查审计结果,一些券商采取违规证券回购、发行债券和卖出代保管国债等方式融入资金1000多亿元,这还不包括通过违规挪用巨额交易保证金和擅自卖出客户持有股票等方式所取得的资金。有了这些资金,券商就可以进行透支和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导致负债和资产风险的双双增大。
②近期内券商融资方式的优选。
在近期内,增资扩股集中了稳定性强、筹资成本低和无需还款等优势,对券商的经营最为有利。银行贷款虽具有融资潜力大和灵活性强的优势,但在资金的稳定性和筹资成本等主要方面却不如增资扩股,因此,其综合融资优势次于增资扩股。同业拆借具有快捷的优点,但因资金的稳定性和融资潜力太差而不易满足券商的融资需求,其融资优势次于银行贷款,发行金融债券仅在稳定性和融资潜力上稍占优势,在其余方面均处于劣势,因而其综合优势最差。在近期内,增资扩股和银行贷款适合作为券商融资的主要方式,同业拆借可作为券商投资的辅助渠道,对于发行金融债券则以尽量少用为宜。
③券商的长远业务规划和发展战略。
从长远来看,券商融资渠道的拓宽不是为融资而融资,资产规模的扩大和各项业务的拓展才是融资的最终目的。为此,券商需要进一步实施包括行业内部重组、业务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培育在内的长期发展战略。
首先,通过行业内部重组实现证券行业产业组织的优化。在市场经济中,资金优化配置与否,只能以是否促进了分工、提高了效率以及能否增进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券商融资也要遵循这一市场原则。在国际竞争中,规模小了固然不行,"大而无用"更不行。当前我国券商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业务结构趋同和在传统业务领域的恶性竞争。1998年前8家券商的资产集中度仅为6.7%,远远小于20%的适度竞争水平,券商的产业组织间于分散竞争型。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各个券商之间相互争利、过度竞争,显然不利于整个证券行业的发展。
其次,要调整业务结构,培育竞争优势。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国内券商在规模上远远不如国外券商,且普遍未能形成自身的业务竞争优势,结果不仅在传统业务上陷入过度竞争的困境,而且,国内券商对新兴业务的开拓远远不够。有调查显示,上市公司对资产重组制定公司经营战略和项目融资等新兴业务有强烈的需求,需求人数均占被调查人数的30%以上,这些业务代表了券商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券商业务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比之下,国内券商在自营、经纪和投资银行这三大传统业务上的竞争力不相上下。随着营业机构的扩张,出现了过度竞争。用返还手续费的办法来维持经纪业务,靠公关手段做主承销,已成为国内券商维持生计的普遍做法。与此同时,券商新兴业务开拓乏力。国内企业和三资企业在需要上述服务时,一般都去找国外券商或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等中外合资券商。若未能在新业务的开拓上取得突破,国内券商不仅发展空间受限,而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开放,其生存很成问题。
最后,要实施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战略,尽快采取措施留住人才。